马克思主义基本纲要自考 第三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真题第三章参考答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简答题1 、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第二,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2、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1)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2)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首先,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答:(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非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
4、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当科学还没有运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马克思概论复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意识主要就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得反映B.阶级斗争得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得反映D.社会发展现象得反映2.人类社会得发展就是自然历史过程得含义就是( )。
A.人类社会得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得发展史完全相同C.社会得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得影响D.社会得发展就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得必然过程3.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得钥匙就是( )。
A.生产关系得发展史B.社会意识得发展史C.生产劳动得发展史D.阶级斗争得发展史4.生产方式对社会存在与发展起( )A.决定作用B.加速或延缓作用C.无足轻重得作用D.重要作用5.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是指( )A.自然界B.人口因素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与生产方式得总与6、人类社会发展得根本动力就是( )A.人民群众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D.科技革命7.社会基本矛盾就是( )。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矛盾B.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得矛盾C.生产与消费得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设得矛盾8.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得最终原因就是( )A.生产力得发展B.生产关系得发展C.经济基础得发展D.上层建筑得发展9.阶级斗争就是阶级社会发展得 ( )A.根本动力B.唯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1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就是否先进得根本标准就是瞧它( )A.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就是公有制B.就是促进还就是阻碍生产力得发展,C.就是社会化大生产还就是个体生产,D.就是否符合人类道德得要求二、多项选择题1.人口因素不就是社会发展得决定因素,就是因为( )。
A.人口因素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制约B.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得性质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没有影响D.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得更替2.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是整个生产关系得基础,就是因为( )。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得性质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得地位及其关系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得高低D.它决定产品得分配方式3.下列说法中,正确表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得就是(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历史唯物论的根本出发点是()。
A、阶级和阶级斗争史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
A、物质生产发展史B、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发展史C、理性思维发展史D、思想关系发展史4、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A、社会的上层建筑B、人口因素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5、社会形态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6、经济基础是()。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C、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D、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历史发展方面是由人自己决定的D、人的自我保存和历史的原动力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9、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B、社会基本矛盾C、科学技术D、精神文明10、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二、不定项选择题1、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没有()。
A、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B、考察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C、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D、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E、发现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自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自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存在(social being)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3.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其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是因为: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社会形态的更替; C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2010年10月多选】4.生产方式(Mode of production)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资料(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其中,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常考题】艺术、宗教、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记忆诀窍:除了“哲学”,其它带学字的都是非意识形态。
6.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7.先进的社会意识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就会变成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物质力量。
——体现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8.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应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9.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四要素:10.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述】答:第一层含义: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第二层含义: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第三层含义: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1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测试卷(章节练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则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3、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C 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间的相互影响D 社会意识具有的历史继承性5、生产关系中,最基本,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B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 产品的分配形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6、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A 生产关系B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C 生产、分配和交换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7、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历史的钥匙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8、“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这个观点说明了()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C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D 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会促进其发展9、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C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D 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更替的规律10、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A 生产关系的总和B 生产资料的总和C 生产要素的总和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11、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的和作为核心的分别是()A 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B 政治上层建筑和政治意识形态C 政治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D 观念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12、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A 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B 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C 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D上层建筑的各部分随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1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发展C 上层建筑的发展D 经济基础的发展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最根本的原因是()A 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 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C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D 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15、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A 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B 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C 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D 改变历史的发展方向二、多项选择题(10道)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A 地理环境B 人口因素C 生产力水平D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E 生产关系性质2、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第三章
中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第三章.复习1.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2.简述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论述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4.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
5.马克思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人类历史依次出现了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即:6.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与之对应分别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三种经济运行形式。
7.根据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人类历史依次经历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8.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A任何人都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 历史是“合力”的结果,这不以任何个人和任何社会力量为转移C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也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这是历史决定论。
9.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A纵向统一,即各个国家一般都从低到高依次经历五种社会形态;B横向统一性,即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10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的表现:A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B.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C由低级向高级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D有些国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1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AB 在这两对矛盾中,前一对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12.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阶级又是一个社会范畴、历史范畴。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3.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表现;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革命的最基本形式是暴力革命;“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4.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C.对个体胜利结构的影响实现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答案:B解析: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这种依赖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地理环境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地理环境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因此,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物质生产来实现。
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A.经济关系B.政治关系C.思想关系D.血缘关系答案:A解析: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3.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A.艺术B.宗教C.政治D.哲学答案:C解析: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政治。
4.唯物历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 人的价值追求B.人的政治立场C.人的情感态度D.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答案:D解析: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生产工具B.管理手段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答案:A解析: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者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答案:B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邓小平提出。
7.”谋事在天,成事在人“这种观点属于()A.历史唯心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 .机械决定论D.唯意志论答案:A解析: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题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题目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2、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先进的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3、生产方式指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4、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得以实现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得以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得以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得以实现5、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6、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A.社会生产B.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C.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7、一切社会意识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在于:()A.它们具有阶级性B.它们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们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D.一视同仁地为一切经济基础服务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在:()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9、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0.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是革命家。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
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无耻之徒。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D.政体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1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3.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参考答案:1-5 DCBCD 6-10 CACAA 11-13 ABD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包括A.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条件B. 社会生产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 全部社会关系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3.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思想发展史4.“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5.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 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 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 社会中的每个人是“合力”的一部分6.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安排它的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 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参考答案:1.ABC2.ABCD3.AB4.ACD5.CD6.AB7.ABD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个概念?5.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哪些?6.什么是经济基础,如何理解经济基础这一概念的内涵?简答题1、2、3、4、6参见教科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题库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D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 )A.劳动发展史B.阶级斗争史C.思想发展史D.国家发展史3、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B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天才人物的出现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4、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C )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5、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 B )A.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B.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C.掌握了宣传机器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 B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B.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D.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7、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D )A.阶级斗争B.社会革命C. 科学技术D.社会基本矛盾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A. 国家政权B. 军队C.政治与法律制度D.思想意识形态9、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 B )A. 历史是英雄创造的B.历史是群众创造的C.历史是英雄与群众共同创造的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0、历史人物的出现( D )A.具有历史必然性B.具有历史偶然性C. 与历史条件无关D. 既具有历史必然性,又具有历史偶然性111、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A. 社会生产方式B.领导人的水平C.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D. 国际环境多项选择题:1、下列观点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A )A.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B.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C.社会意识纯粹是人脑的创造物和想象物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E.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2、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基本结构有( CDE )A.自然环境结构B.人口结构C.物质经济结构D.社会政治结构E.社会观念结构3、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ABE )A.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过程B.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C.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毫无区别D.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E.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眼光研究人类社会4、面临环境被污染,使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AD )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C.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E.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指( AC )A.生产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B..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只有影响作用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D.生产关系任何变革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E.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 CD )A.上层建筑不能先于经济基础而建立B.上层建筑的变化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它服务E.经济基础必须在上层建筑的保护下才能产生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 AB )A.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B.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C.按理性原则进行的D.按领袖意志实现的E.凭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的8、群众路线是指( ABCD )A.一切为了群众B.一切依靠群众C.从群众中来D.到群众中去E.政治路线9、唯心主义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的根源有( ABC )A.阶级根源B.社会根源C.认识论根源D.文化根源E.政治根源10、科学的社会功能有(ABDE )A.科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B.科学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C.科学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D.科学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E.科学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辨析题:1、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④)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④)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历史观是()A、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一切观点和看B、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主要看法和认识C、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看法D、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2、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A、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B、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规律C、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D、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发展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使自然和社会既联系又区别的基础是()A、社会意识B、社会劳动C、人的作用D、生产资料5、在人类社会全部关系中,最基础的是()A、血缘关系B、思想关系C、法律关系D、生产关系6、历史唯物主义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C、全部和局部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7、地理环境是指()A、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合B、一地的气候条件C、一地的动植物分布状况D、一地的矿产资源状况8、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在于()A、根本否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B、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C、承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一定的作用D、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的自然历史前提9、人口因素是指()A、人口数量B、人口质量C、人口密度D、数量、构成、分布、素质及其变化规律10、人口决定论的错误在于()A、片面夸大了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B、完全否认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C、重视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D、主张对人口数量和质量进行积极调控11、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客观规律B、生产方式C、地理环境D、人口因素12、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是为了()A、控制人口数量B、提高人口素质C、减轻国家负担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13、生产方式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14、生产关系是一种()A、政治关系B、思想关系C、法律关系D、经济关系15、“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指()A、人类社会等同于自然界 B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完全一致C、人类社会同自然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16、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A、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反作用B、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是否承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7、“时势造英雄”这种说法符合()A、唯物史观B、宿命论C、机械决定论D、形而上学18、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在于()A、社会意识是对自然、社会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反映,具有全面性B、社会意识是社会所有人的共同意识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领域内各种意识的抽象综合,具有永恒性19、一种新的社会意识的产生,必须批判地继承旧的社会意识中的优秀部分,这说明()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缺乏创新精神C、新的社会意识吸收旧的社会意识是无条件的D、只要旧的社会意识丰富,新的社会意识就一定会产生和发展起来20、唯心史观的两种主要表现形态是()A、宿命论和二元论B、宿命论和唯意志论C、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D、机械决定论和唯意志论2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与自然的之间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则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C、生产力是本原的第一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D、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消极被动的因素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2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守了()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生产力具有自我繁殖能力的原理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25、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26、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27、国家政权属于()A、社会的经济基础B、社会的上层建筑C、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D、统治阶级的意志表现28、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B、用特权侵吞公社财产C、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29、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社会标准30、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C、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D、取得劳动产品的方式和多寡不同3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B、唯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32、社会革命是( )A、经济斗争B、政治斗争C、武装斗争D、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33、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C、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34、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A、社会革命的唯一形式B、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C、社会革命的辅助形式D、社会革命的必要形式35、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B、对社会制度进行改善和革新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的妥协D、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3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7、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作用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38、历史人物划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知识点及练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重要知识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4.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6.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7.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 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B.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2.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是()A.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B. 原始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D. 唯我论与不可知论3.唯心史观的根本错误在于它片面夸大了()A.人的作用B.地理环境的作用C.物质生产的作用D.英雄人物的意识和意志的作用4.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是()A.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B.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C.全人类的共同意识D.社会阶级意识中带有共性的内容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A.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B.社会的性质和人类解放的程度C.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斗争的状况D.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它所武装的阶级社会势力的性质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是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7.生产力是指人们()A.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B.解决生产发展问题的能力C.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D.改造和影响自然的能力8.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依据是()A.劳动者的素质B.生产工具C.生产管理的科学化程度D.科学技术水平9.人和物的要素之所以能够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是因为( )A.正确调整分配关系以及由它决定的消费关系B.把科学技术物化在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C.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能够把诸要素结合起来D.劳动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10.下面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解不正确的是(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关系是为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C.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D.生产关系必须完全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存11.下列各项,哪一个不属于政治上层建筑( )A.政治法律思想B.政党C.国家政权机构D.法庭12.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运动的基本矛盾中()A.两对矛盾是并列统一的关系B.两对矛盾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起决定性作用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起决定性作用13.人口因素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重要方面,它是指()A.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B.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C.人口的分布状况和受教育程度D.人口的数量、素质和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14.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A.它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B.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C.它是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D.它是社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15.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A.为了实现共同富裕B.为了尽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C.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D.为了全面深化改革得以顺利推进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和依据是()A.改革进入攻坚阶段B.新的主要矛盾的形成和出现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D.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17.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真题第三章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测试题一、单选1.地理环境是()A.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B.社会经济结构的划分依据C.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D.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2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3.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A.影响社会结构的划分 B.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4.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差异多样的地理环境B.丰腴富饶的自然资源C.协调合理的人口结构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5.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政治制度D.生产方式6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和自然的矛盾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7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其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A.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D.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8.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C.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D.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9.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A.哲学 B.物理学 C.数学 D.语言学10.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教育属于A.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因素C.准备性因素D.渗透性因素11.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是指( )A.教育B.管理C.生产资料D.自然科学1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广度C.劳动者的素质D.劳动产品的质量13.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14.在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B.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C. 产品的分配方式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15.既坚持历史决定论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属于A.历史唯物论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1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或:生产方式包括)A.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统一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D.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17.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的是()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18 .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A.艺术B.宗教C.政治D.哲学19 .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之一是()A.意识形态划分法B.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C.文化形态划分法D.政治形态划分法20.划分经济社会形态所依据的标准是A.生产力的水平B.生产关系的性质C.社会意识的内容D.政治制度的状况21.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A.渔猎社会B.封建社会C.工业社会D.信息社会22 .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23.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C.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D.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24. 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是(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B.人口因素与资源环境的矛盾C.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2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产生于它的经济基础之后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D.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性质都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27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28.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A.历史决定论 B .历史被动论 C.历史宿命论 D.历史意志论2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自考本科——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附答案)2019-08-29三、辨析题1.“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答:错。
因为:“宿命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种典型形态。
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意志看作是一种神秘精神力量的体现而已。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
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
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
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4.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
答:错。
因为:首先,劳动的主体和客体是受自然制约的。
从劳动主体来看,劳动离不开人的肉体组织的作用,而人的肉体组织是受自然制约的。
从劳动的客体即劳动对象来看,无论是天然的劳动对象还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都来自自然界,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其次,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离开自然界劳动便无从发生。
劳动不能创造物质自然界本身,它只能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而且在改变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
劳动并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自然界的存在是劳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可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界是财富之母。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3章(3)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3章(3)21.以宏不雅的经济运行形式为基础,形成的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是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22.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本钱主义社会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这句话说的是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不同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不雅规律性24.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不雅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
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A.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B.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C.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D.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5.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本钱主义社会。
这说明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B.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规律可以遵循C.它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不雅规律D.它的发展是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的2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C.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2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A.阶级斗争B.个人和群众的矛盾C.社会基本矛盾D.革命和改革28.阶级首先是一个A.政治范畴B.经济范畴C.思想范畴D.法律范畴29.划分阶级的主要标记是各种社会集团A.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C.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30.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直接动力B.根本动力C.最终动力D.唯一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2014-4
单选题
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B)3-125
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
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
C对个体胜利结构的影响实现
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
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A)3-130
A经济关系
B政治关系
C思想关系
D血缘关系
3、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C)3-133 A艺术
B宗教
C政治
D哲学
4、唯物历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D)3-149
A 人的价值追求
B人的政治立场
C人的情感态度
D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多选题
5、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ABCD)3-136
A渔猎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论述题
6、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探探坚持党的群众线路的现实意义3-151 答:(1)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3)、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014-7
单选题
7、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3-128
A生产工具
B管理手段
C劳动对象
D科学技术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者是(B)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江涛
9、”谋事在天,成事在人“这种观点属于(A)
A历史唯心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 机械决定论
D唯意志论
多选题
10、下列属于党的群众线路内容的有(ABCD)3-154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1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AB)3-124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C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2014-10
一单选题
12、生产关系构成要素中,其决定作用的是(D)3-130
A 产品分配方式
B人民在生产中的地位
C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3、按照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把人类历史划分为(B)3-136 A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D 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14、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准在于人能够(A)3-149
A制造和使用工具
B创造和使用言语符号
C 积极地适应外部环境
D 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
二、多选题
15、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存在的有(ABC)3-124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 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16、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是(B)3-125
A地理环境
B物质生产
C 风俗习惯
D人伦道德
17、阶级斗争归根结底是由(A)3-142
A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B思想观念的分歧引起的
C政治理念的差异引起的
D宗教信仰的不同引起的
18、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A)3-151
A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
B一元论和二元论
C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D唯理论和经验论
论述题
试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3)掌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①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就可以建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②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努力继承祖国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遗产,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③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会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把这种关系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体现在:①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②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③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力量,而新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质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先进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因此必须占领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大力宣传科学理论、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对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挑战和攻击,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理直气壮地予以批驳和抵制,决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正确区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始终坚持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情况,只有始终保
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随着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们的消费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对精神文化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出现了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适应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文化力量在内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使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居于更加突出的地位.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应通过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先进文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文化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同其他产业相比,发展文化产业所凭借的文化资源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增加价值.文化产业还具有低能耗、无污染等特点,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选择.目前,文化产业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虽在逐步提高,但总体上还是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必须大力加以发展.
建设先进文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素质大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素质的提高,都有赖于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既能满足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能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