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要留白:虚实相生,密不透风可走马
书法鉴赏试题
书法鉴赏试题
一、在书法鉴赏中,下列哪一项是评价书法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A. 笔画的粗细均匀
B. 用纸的质地与颜色
C. 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答案:C)
二、以下哪位书法家是唐代著名的楷书大家,其作品以法度严谨著称?
A. 王羲之
B. 颜真卿
C. 赵孟頫(答案:B)
三、书法中的“飞白”效果通常指的是什么?
A. 笔画中留有的空白部分,显现灵动之美
B. 墨色过浓导致的纸张渗透现象
C. 书写时笔速过快造成的模糊效果(答案:A)
四、下列哪种书体以其流畅自如、连带自然的特点而广受喜爱?
A. 篆书
B. 行书
C. 隶书(答案:B)
五、宋代书法家米芾以哪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被誉为“米颠”?
A. 楷书
B. 行草书及书画鉴赏
C. 篆刻艺术(答案:B)
六、在书法布局中,“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原则体现了哪种美学理念?
A. 对比与和谐
B. 简洁与繁复
C. 静止与动态(答案:A)
七、下列哪部作品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A. 《九成宫醴泉铭》
B. 《兰亭序》
C. 《祭侄文稿》(答案:B)
八、书法中的“永字八法”是用来阐述什么的?
A. 八种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B. 书法创作的八种境界
C. 古代书法家的八种风格(答案:A)。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留白,留有让人想像的空间
中国画的最⾼境界——留⽩,留有让⼈想像的空间⿊为墨,⽩为纸,三笔两画,神韵皆出,这就是中国画的最⾼境界——留⽩。
留⽩,是书画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精美,⽽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留有让⼈想像的空间。
⽔墨留⽩,虚实相⽣,惜墨如⾦,计⽩当⿊。
寥寥数笔丹青,于⽅⼨之地勾勒天地,于⽆画处凝眸成妙境。
画家的神来之笔,往往是那最能引⼈想象的留⽩。
⼀幅画的留⽩,可以看出主⼈胸中的丘壑,也可以看出作品境界的⾼下。
观齐⽩⽯的虾,便能感受到⽔的清澈。
赏徐悲鸿的马,便能体味到风的速度。
再看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个垂钓的渔翁,却让⼈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
吴作⼈的《池趣图》,河⽔涟漪、清澈见底之态尽在其中,三尾⾦鱼畅游⽔中,惟妙惟肖。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纸之上,轻重浓淡,疏密有致,于⿊⽩辉映间顿⽣美感。
⽆,即是有,空,即是⾊ 。
留⽩不空,留⽩不⽩,以⽆胜有,以少胜多。
这就是留⽩的真正意境所在。
中国风景的摄影图,素⾊的背景,⼤⾯积的留⽩,浓淡得宜,令⼈回味⽆穷。
让⼈仿佛处于⽆限的空间中。
在传统的中式建筑中,偌⼤空间⾥的留⽩,与古典韵味的家具,在虚与实的对⽐中,达⾄⼀种空灵深远的意境。
插花中,⼀枝⼀叶,处处应运⽽⽣,错落有致,有着中国画留⽩和线描之趣味,意境呼之欲出,点缀了整个房间。
舞者,在虚实相⽣的舞台中,灌以⼀种动静结合的⽓韵,营造出整个舞蹈作品的灵动,使整个舞台⼲净漂亮,妙趣横⽣。
服装上,留下适当的空⽩,便给⼈以⽆尽的绮思遐想,裙⼦上晕染开的留⽩意境,让⾛路也变得灵动飘逸。
在青花瓷上,绘以图案,青花与留⽩处对⽐强烈,通体以极⼤的留⽩空间,来映衬青花,⾃然灵动。
留⽩,极致的静,空旷,⽆⾔的美,那⼀点⽩,留的恰到好处,令⼈⽆⽐神往,翩翩遐思。
留⽩,是⼀种天马⾏空的游⼷;留⽩,是⼀种鲲鹏展翅的淋漓;留⽩,是⼀种空⾕幽兰的禅⼼;留⽩,是⼀种⾔有尽⽽意⽆穷的⾄⾼境界。
于⽆画处观景,于⽆字处看书,于⽆声处听⾳,于⽆⼼处参禅。
篆刻章法原则中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与“计白当黑”
篆刻章法原则中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与“计白当黑”篆刻章法中,最经典和最应当让新人记住章法原则的还是邓石如说的:“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这句话本指书法,也就是说在书法作品中既要注意字形笔画的实处(黑),也要注意到字画间及行间之虚处(白)。
而其实,这句话,几乎存在于各种视觉作品里,比如摄影:(计白当黑的摄影作品)小船是这幅作品的重心,但你可以忽略船以外的空白吗?再比如我们看齐白石的画:(齐白石的画)我们能想像画中不留够足够的空白带来的滞塞吗?……这些章法美,在篆刻中表现的更为充分。
不过可以分为两块来看,一是疏密原则,二是黑白相“当”的原则。
一、疏密原则: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是指的疏密原则,比如:(赵之谦刻“汉学居”)居处的空白可不正是疏可走马,汉学两字的密集,可不正是密不透风,两相比较,使整方印黑(朱)白对比强烈。
整方印读来疏密有致,赏心悦目之余,并不觉得“居”字处的红地空白突兀。
再比如:(赵之谦刻“赵之谦”)赵字“肖”处故意留红,“之”字又故意调整结构,留出大面积的两块红地,使之与“肖”处的留红呼应对照,疏处愈疏,而赵字的头部故意进行了笔画粘边,谦字也做了相同的处理,也是协调的呼应,密处愈密。
再提一下邓石如本人的作品,如:(邓石如“觉非盦主”)“觉”“盦”两字繁密,“非”“主”两字简洁,本不须再做更多处理,但大师就是大师,“主”字在邓石如大师手下,用了金文的写法,因此留出了更大的空白,由此,形成了更明显的对比,疏密对比更强烈,也因此更有视觉艺术效果。
(邓石如刻“石户之农”)“石户之”三字本就简洁,“农”字本就繁复,但邓大师并不做额外的处理,还是让四个字各占地位,农字显得“密不透风”其他三字则“疏可跑马”。
(邓石如刻“意与古会”)再看邓石如的“意与古会”,“古”字简洁,大空白保留,与其他三字的繁复,也是在“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原则之下的章法杰作。
二、计白当黑以上这些是章法上的疏密原则,那么,计白当黑呢?“计白当黑”中的“白”与“黑”,原指书画作品的中的“虚”与“实”。
学书法的十大忌讳
学书法的十大忌讳
学书法的十大忌讳包括:
1.忌不临碑帖:书法需要遵循一定的传统和规范,不临碑帖就无法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技巧,也难以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2.忌无画眼: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需要有亮点和神采,如果整篇平淡无奇,缺乏亮点,就会显得乏味。
3.忌无大破:书法中的留白和布局非常重要,如果整篇作品缺乏大的留白和变化,就会显得拥挤和沉闷。
4.忌无势:书法需要有流动感和气势,如果整篇作品缺乏流动感和气势,就会显得平淡无奇。
5.忌长横:行草书中,长横笔画容易使整篇作品显得单调,而且转换迟缓,影响整体美感。
6.忌多竖:过多的竖画会使整篇作品显得呆板,缺乏变化和生动感。
7.忌平、散、挤、弱:平整过度会失去起伏变化,散漫则缺乏整体感,拥挤则显得杂乱无章,而软弱则缺乏力度和气势。
8.忌首行不正:作品首行的首字和尾字应该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否则整行都会显得歪斜。
9.忌不熟:笔画不熟练会使整篇作品显得断断续续,气息不通畅。
10.忌字字断开:每个字都分开写会显得整篇作品很散,缺乏整体感,而紧密的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则会使作品更加协调和美观。
以上这些忌讳都是书法学习中需要避免的问题,只有克服了这些问题,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姜夔《续书谱》译文加解读
姜夔《续书谱》释读邓散木翻译曹建解读编者按:从本期起,我们将连续编发《续书谱》释读,原著为宋代著名词人姜夔,翻译为近代书法篆刻家邓散木,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西南大学副教授曹建提出问题思考,进行导读。
【原文】总论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
圆劲古淡,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
然而真、草与行,各有体制。
欧阳率更、颜平原辈以真为草;李邕、西台辈以行为真。
亦以古人有专工真书者,有专工草书者,有专工行书者。
信乎!其不能兼美也。
或云:草书千字,不抵行书十字:行草十字,不如真书一字。
意以为草至易而真至难,岂真知书者哉!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
白云先生、欧阳率更《书诀》亦能言其梗概。
孙过庭论之又详,可参稽之。
【译文】真书、行书、草书的笔法,都渊源于篆书、八分、飞白、章草等。
圆劲古朴的地方,出自篆书;点画撇捺,出自八分;转锋换笔,有向有背,出自飞白;简便痛快,出自章草。
然而不论真书、草书和行书,各人有自己的体制,如欧阳询、颜真卿他们是用真书的笔法来写草书的;李邕、李建中他们是用行书的笔法来写真书的。
只因古人有的专工真书,有的专工草书,有的专工行书,确没有能兼擅其美的。
有人说:“一千个草字,抵不上十个行草,十个行草,抵不上一个真书。
”意思以为草书最易,真书最难,这岂是真心懂得书法的话?大抵下笔时如完全模仿古人,字就缺乏精神;如一味讲求挺拔,又无法洗掉俗气,所贵熟练精通,心手相应方好。
白云先生和欧阳询的书诀,对这问题,颇能得其大概,孙过庭说得更具体,都可以作参考。
【解读】关于各种书体渊源,以前的说法往往有着线性发展的先后顺序。
现在的考古发现证实,篆书与隶书并无先后之分,楷书与行草书也并非先后发展起来的。
因此,各种书体的相互关系,往往并非互为因果。
不过,可以说“圆劲古淡,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
文学作品中留白手法的艺术意义
文学作品中留白手法的艺术意义作者:谈兴东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7年第02期留白,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是建立在艺术想象上的创造性表达形式。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作画时留有空白。
如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一小舟,一渔翁垂钓,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淼,满幅皆水。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清八大山人画,处处留白,处处有意,空灵虚幽,方寸间显天地宽;齐白石画虾生动形象,画面上,只有三四虾游动。
虽对水不着一笔,但大面积空白却给人水气淋漓之感。
留白使欣赏者审美意识得到很好发挥和满足,为审美思维提供空间;留白可调动欣赏者经验和感受、知识和体验,乃至整个心灵投入,窥斑知豹,叶落知秋;留白处给人丰富联想,让人“无”中生“有”,“虚”处见“实”,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使画面更显空灵。
所谓“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走马”(清·邓石如语)。
古代画论说得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笪重光《画鉴》)这种“以无胜有,意到笔不到”的手法,显示中国传统艺术智慧,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留白并非没有,而是以无衬有,以有衬无,有无相应,反见其妙。
充满艺术辩证法,蕴涵东方哲学对立统一思想。
它的出现和运用,有坚实哲学基础。
老子《道德经》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更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等等。
留白手法最早虽是运用在绘画上,但后来许多艺术形式都开始借鉴,运用在创作实践中。
譬如书法、音乐、戏曲、文学等,都把它作为创作利器。
书法讲究留白,字与字间,行与行间,无不疏密有致,抑扬顿挫,开张势起,游龙走蛇,有摇曳而来、迤逦而去的灵动。
能留白和会留白,是本事,是智慧。
音乐上留白运用,最有名当数唐·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摹琵琶女演奏时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曲子如果用音符填满空拍,欣赏者没有想象空间,便没有生命力。
适当运用休止或停顿,有张有弛,更能体现音乐节奏。
“留白”美学简论
“留白”美学简论知识点:留白美学简论一、定义与概念留白美学,是指在艺术创作中,通过留有一定的空白区域,以达到画面、音乐、文字等艺术形式的美学效果。
留白美学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虚实相生”、“有无相成”的辩证关系,后在绘画、书法、音乐、文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二、留白美学的内涵1.绘画:在绘画中,留白可以表现出画面的节奏感和层次感,使观者产生无尽的遐想。
中国古代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充分利用留白美学,使画面达到“意蕴深远,韵味无穷”的效果。
2.书法:书法艺术中的留白,可以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形成呼吸的空间,展现作者的气息与情感。
著名的书法作品,往往在字形、墨色、留白等方面做到恰到好处,体现出优美的节奏和韵律。
3.音乐:在音乐创作中,留白是指在乐曲中故意留下短暂的无声时段,使听者更加珍惜音乐的美妙。
这种无声的留白,可以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4.文学:在文学创作中,留白主要体现在文字的简洁与含蓄,让读者在想象中品味作品的韵味。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留白美学,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留白美学的价值1.提高艺术作品的欣赏价值:留白美学使艺术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空间,让观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想象力。
2.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留白美学有助于培养人们在艺术欣赏方面的品味和情感,提升审美水平。
3.丰富艺术表现手法:留白美学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使艺术作品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4.传达深刻的思想内涵:留白美学有助于艺术家在作品中传达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让作品具有更高的思想价值。
四、留白美学的应用1.教育领域:在教育实践中,留白美学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2.设计领域:在设计艺术中,留白美学有助于提升作品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使设计更具人性化和艺术性。
3.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留白美学可以应用于家居装饰、服饰搭配等方面,提高生活品质和审美水平。
留白提升自我作文
留白提升自我篇1:人生要留白,留白能提升自我,一丝净土,却趣味横生。
然此空白并非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
就像绘画,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就像文学,不着一字,言有尽而意无穷;就像书法,虚实相生,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就像音乐,大音希声,余音绕梁可三月;就像建筑,小隙大功,狂风暴雨亦巍然;就像雕塑,断臂女神,天残地缺偏最美;就像自然,最美莫过花木未开月未满。
一弯残月与中秋圆月各有韵味,然而从古至今似乎人们更喜欢弯月,圆月饱满且明亮,洁白无瑕,可在人们眼中似乎多了分平凡少了分灵气。
月似人生,生活中我们也应留一点空白给自己。
回忆中要留白。
不是记忆的突然中断,而是绵长的回忆中留一空闲地方安放我们对过去的感悟,或者让我们的记忆因一丝空白而显得轻缓,当我们正沉浸在回忆中时,亦能感受到些许随和,些许惬意。
计划中要留白。
也许严密准确的计划是所有计划制定者的目标,然而再严密的计划也应留白,留一丝余地,留一丝后路。
人不可能做到天衣无缝,所以凡事都应想好利与弊。
时刻做好准备,才能完全成功。
处世中要留白。
既要给他人留一丝余地,也应留一丝悬念。
如果做事太过狠绝,当你身处险境,出手相助的人会很少。
但是如果太过坦诚待人,在他人面前会暴露无遗,自己也会吃到苦头。
学习中要留白。
学习永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亦是一条真理。
要时刻留下空白告诫自己,空白还未填满,因此我们应继续学习。
留一点空白给自己,不是让人生因此而缺憾,此处无声胜有声,此时无彩胜有色,时时刻刻刻要留白,人生因此时刻多彩。
篇2:成长路上,不必在每一处都留下痕迹,留白能提升自我,你会发现生活更美好。
“下周交美术作品。
”老师的话我窂记于心,心中十分得意:我的美术才华终于得以施展了!我拿出素描纸,精心绘制了一幅画:栩栩如生的树木,翩翩飞舞的蝴蝶,郁郁葱葱的草坪……“画得不错!”老师看了一眼后点点头。
我心中不禁放起了胜利的烟火。
我提起笔,又在空白处补上了许多景物,自觉更加赏心悦目。
书法是一种艺术
书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它美在何处?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也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
在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时代,参与书法活动的人非常广泛,凡是读书人自幼就得开始习字,由此学习书法的基本技巧(也是最初的审美训练),此后相伴终身,所以书法又是中国最实用、最普及的艺术。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
人们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欣赏书法艺术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如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相比显得更为抽象,更难捉摸。
一幅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结果大相径庭的现象是常有的,即使是对一代书法大师作品的评价,也不一定千口一音。
那么,书法艺术的审美是否存在统一标准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审美者所占的角度、所持的依据,特别是自身修养的高低。
艺术上的许多范畴,朴拙与呆笨、凝重与滞涩、豪放与粗野、宽博与松散、飘逸与轻浮、差别都很微妙,在欣赏和评价时把握不住就会产生移位,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有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观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
古往今来,有关书法艺术的审美著作、浩如烟海、今择其要点、归纳如下:一、线条姿态美: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而体现线条美的基本要素,则是要求线条富于变化。
而书法使用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以笔锋来说,柔软而富有弹性。
书写的轻重、疾快、强弱、顿挫、提按、正偏在纸上留下浓谈、干湿、刚柔、动静、方圆等各种千变万化的线条、它是具有生命力的线条、能够充分体现线条的和谐美和动态美。
1、和谐美。
这种美的要素,欧美艺术家讲究得极为精细,作张椅子,也要看长短、疏密、粗细、曲直,作得好就美,作得不好就不美。
线的美,在美术中,最为高等,不靠旁物的陪衬,专靠本身的排列。
而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在书法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在书法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在绘画中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说法,指密的地方很密,疏的地方很疏,看上去会更有韵味,更有观赏性;反之,疏密均匀,就有单调、乏味的感觉。
所谓书画同源,在书法创作中同样可以借鉴和参考,下面举例说明。
启功书法作品
这是启功先生的一幅作品,从中圈出几个典型的字来分析“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书法结构上还有个说法:上紧下松,左紧右松,究其原因,这点恰好可以用“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来解释。
“长”字
“长”字上部分,用笔厚重且收缩,可以看成密不透风,但下半部分用笔轻而极其舒展,可以理解为疏可走马,正所谓有收有放,一张一弛,这个字就灵活而富有变化。
“贼”字
这个字左边用墨浓厚而收缩,密不透风;右边用笔细而非常舒展,疏可走马。
非常明显。
“九”字
这个字注意到中间部分非常'紧',密不透风;其它结构极其舒展自如,疏可走马。
其它用红色圈出来的字,仔细看,都可以得出同样的道理。
启功行书作品
有人会问:此幅作品中“向”、“笔”等几个字用笔都很轻、很细,看不出“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效果?我们再仔细看这幅作品,有些字用笔确实细而用墨少,有“疏可走马”艺术效果,但同时注意到还有些字:“才”、“画”等字,整个字用墨都很厚重,而这些厚重的字在整幅作品中体现出“密不透风”的艺术效果。
总结起来,启功先生的这幅作品,不管是从单个字来看,还是从整幅作品来看,都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艺术效果,大家在学习书法中,可以从中得出有益的提示,在自己书法创作中运用起来,
作品会更有生机、更具观赏性。
启功楷书作品。
书法留白的哲理
书法中的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对艺术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首先,留白是一种“虚”与“实”的对比。
在书法作品中,通过在某些字或笔画中留出空白,使得整个作品在视觉上有一种虚实相生的效果。
这种虚实对比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更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书法家对于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其次,留白还体现了中国哲学中的“无中生有”的思想。
在留出的空白中,人们可以想象出无尽的空间和可能性,这种“无”实际上蕴含着无限的“有”。
这种“无中生有”的思想,也是中国哲学对于世界的理解。
此外,留白还体现了中国艺术中的“气韵生动”的原则。
在书法作品中,通过留白,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灵动、有生气。
这种生气不仅体现在单个字或笔画中,更体现在整个作品的氛围中。
总的来说,书法中的留白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更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留白,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艺术和文化的精髓,也可以更深入地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无限可能。
书法留白的七种技巧
书法留白的七种技巧
以下是 8 条关于书法留白的技巧:
1. 适当留空呀!就像画画要有透气感一样,书法里的留白也不能忽视。
比如写个“口”字,你把四周留得恰当好处,可不就像给它留了呼吸的空间嘛!
2. 切勿贪多!别把字写得满满当当的,要给空白一些地盘。
就好像一间屋子,如果堆满了东西会让人喘不过气来,书法也是如此。
你看那些大师的作品,留白处多有意境啊!
3. 学会对比呀!有黑就有白,字写得浓墨重彩,那留白就要相得益彰。
比如说写个“天”字,那一横有力道,下面的空白就更显开阔,多有意思!
4. 要有节奏感呢!写字不能一股脑儿地写,留白也要跟着节奏来。
像写一首欢快的曲子,有停顿有跳跃,那留白就是这些音符之间的美妙间隔。
你想想写行书时的那种畅快,不就是留白带来的嘛!
5. 照顾整体布局啊!不能这里留白多那里留白少,要像排兵布阵一样。
就好比一群人站在一起,错落有致的才好看,书法留白也是这个道理呀!“之”字的写法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6. 制造悬念嘛!有些地方故意留得巧妙些,让人去想象。
这就像讲故事,留点悬念让听的人心里痒痒的,想去探究。
书法留白也能有这样的效果,多神奇!
7. 灵活运用空白呀!别死板地看待留白,把它当成你创作的一部分。
像玩游戏一样,去巧妙安排空白的位置,你会发现写出的字大不一样。
写个对联感受一下呀!
8. 大胆创新呗!别老是按照老一套来,自己试着创造一些独特的留白方式。
就像走一条没人走过的路,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呢,书法留白也是能玩出花样的哟!
我觉得呀,书法留白真的是太重要了,掌握了这些技巧,能让我们的书法作品更上一层楼呢!。
“疏密有致”材料作文导写
“疏密有致”材料作文导写作者:熊雷杜腾芳来源:《高中生学习》2024年第01期/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疏密有致”的布局与草书之美息息相关,是草书内在美学本质之一。
书法家根据汉字的笔画结构,在草书创作中恰当安排疏密关系,达到“疏”处可跑马、“密”处不透风的效果。
只有在当“疏”处留白、简要,当“密”处紧凑、繁复,才能使草书作品具有奇妙的视觉张力与表现力。
书法如此,万事亦然。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和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4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一次联考)思路点拨本题为材料类作文题,材料内容紧扣“立德树人”,注重“以文化人”,旨在考查考生审美素养以及与为人处世价值观相关联的思辨能力。
材料通過介绍中国书法的“疏密”艺术,首句点出“疏密有致”的书写布局与书法之美密不可分,中间两句解释了“疏”与“密”的含义。
“疏”是笔画间的留白、简要,“密”是笔画中的紧凑与繁复;进而提出观点,只有通过“疏”或“密”的审美取舍,达到错落有致的美感,方能呈现“奇妙”的审美效果。
尾句借独属于书法艺术的规律,启示我们在学习、生活或其他领域皆可以关联“疏密” 关系的审美艺术。
因此,考生可抓住“疏”与“密”这两个关键字,去探求文化艺术、生活实践与为人处世的道理。
例如,园林景致的设计布局、绘画中粗笔写意与工笔写实的平衡、写作中的详略描绘、工作学习中的轻重缓急、生活节奏的快慢等,都可以在“疏密有致”中寻得审美智慧。
在具体写作时,考生需关注何时采用“疏”或“密”的取舍思辨,这是材料的要义所在,不应仅从某一领域简单延伸至另一个领域。
考生应结合对材料的思考及生活的体验,广泛地搜集论据,写出有张力与表现力的辩证论述,展现自己在生活中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的为人处世价值观。
参考立意体悟材料中“疏密有致”的艺术审美特质,领悟“万事亦然”的命题延伸,思考如何从材料延伸生活的“万事”领域;聚焦“疏密”关联的生活取舍思辨,展现青少年对自我思考与生活体悟的独到见解,创作出具有现实生活美感的实践作品。
书法要留白:虚实相生,密不透风可走马
书法,也是一种运用到留白的艺术大凡书法家,无论如何都离不开“白纸黑字”这种特定的表现形式,把蕴含在内心世界的艺术品位表达出来。
黑白这两种单色经过书法家的手笔,就能构成一件美妙绝伦的艺术作品。
黑白色感不以富丽堂皇灿烂夺目见胜,却能构成既明快优美,又深沉大气的书法。
中华民族之所以对黑白二色那么偏爱和敏感,自有其审美心理的根源。
炎黄子孙生来是黑眼睛白眼珠,他们发明创造的太极图、围棋也选择了黑白二色。
古人不仅发现和运用了黑白美,而且还创造出了黑的墨和白的纸,并使二者由此产生了不解之缘。
没有黑白的巧妙对应,没有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没有书法艺术。
也由于黑白的分布,才形成了中国书法特有的空间美。
在优秀的书法作品中,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平衡。
整齐或错落的空白,给人的视觉感受,无不蕴含着一种平衡。
当然,白也要依赖于黑。
笪重光在《书筏》中说:“画能如金刀之割净,白始如玉石之量齐。
”有笔画处爽利干净了,无笔画处才会整齐。
这是指具体运笔操作,是深入白黑之间更微妙的部位。
但在运笔之前,重点考虑的还是白。
放眼于白,立足于黑。
白、黑对比变化,又互相映衬,以求整体上白与黑之间的平衡和谐。
和谐则有黑之和谐,白之和谐,黑、白之和谐,而尤以黑、白之和谐为要。
书法形式靠黑、白共同完成,影响人们视觉感受的也是黑、白的综合形象。
只有黑或只有白固然不会有书法,黑、白失调也不是好的书法,难以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
但是,一般人往往只注意黑的线条,而忽略了白的空间,因而不能自觉地追求和创造书法整体的和谐。
“计白当黑”提醒并要求人们把白和黑看得一样重要,统筹考虑,就为创造书法整体的和谐提供了前提,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对此,后人不断有论述。
如胡小石说:“著字处为墨,无字处为白。
墨为字,白亦为字……有字处与无字处,其重要等同也。
”(《书艺略论》)宗白华说:“空白处应该计算在一个字的造型之内,空白要分布适当,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都可看做是对邓石如“计白当黑”论的赞许和发挥。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第十四课(235-249)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字、画、诗都讲究疏密。
字,“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
意思是疏的地方可以让马驰骋,密的地方连风也透不过去,大体指的是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结构、布局、留白、组织、呼应等方面的最高达到的境界。
画,中国绘画崇尚实景清而空景观。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清初画家笪重光善于书画,有《画荃》论画的空间艺术:“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观。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的意思是: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
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
虚和实没处理好,多余的属于累赘,少了失去神韵。
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
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满是水,齐白石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令人感到围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地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马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
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现出一个“独”字,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所以,美学家认为,“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宗白华《美学散步》33页)。
虚在画上也具有“实”的意象。
这种巧妙地利用空白的艺术手法,中国画家称之为“计白当黑”,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寒江独钓图》是一幅在艺术上成功地运用虚实结合,创造出意象境界的典范之作。
唐代诗人柳宗元有一首绝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虚实相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特点,它表现为把文字中虚、实之间的关系,在笔墨上进行体现。
书法是由于古代汉字的美感,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通常情况下,书法文字都有明显的虚实相生之处,如“行”字的左半边是虚的,右半边是实的,而“家”字则是左半边是实的,右半边是虚的。
虚实相生的体现就是把虚实之间的关系,用笔墨来表现出来。
在书法的作品中,书法家手笔的力度不同,根据需要而变化,以此来表现虚实相生的美学特征。
虚实相生在书法中的表现,不仅限于文字,还可以在书法中看到一些图案和线条的表现形式。
例如《荆棘图》中的图案,它由虚线和实线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也是书法的美学表现形式。
同时,书法中的线条可以按照书法家的意志来变化,以达到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
总之,虚实相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特点,它表现了书法文字、图案以及线条之间虚实之间的对比关系,并在笔墨上表现出来,从而形成独特的美学特征。
字想变的有姿态,请记住行书字法中的“三不原则”
字想变的有姿态,请记住行书字法中的“三不原则”行书作为动态书体中的一种,相比隶书和楷书最大的区别是要追求动态之势,写行书要能打破楷书的“平行等距,布白匀称”等原则。
要有疏密、虚实、错位、欹侧、开合、收放、大小、粗细等对比变化,讲究制造矛盾然后解决矛盾,最终达到和谐。
据此有人总结出了行书的“三不原则”:一、不居中:中竖不居中、布白不均匀;二、不平行:多横多竖时方向、长短、间距不同;三、不对称:左右竖或者左右两部分有开合错落,不对称。
比如,左右结构上下错位、上下结构左右错位,如下图《集王圣教序》的例字,这样显得更活泼、灵动。
疏处可走马,密处不容针则要求横画或竖画之间不要平行更不能等距,要错开。
宽处更显宽,密处更显密,对比强烈,富于意趣。
总结一下,行书的结体主要有三个要点:第一,重心平稳、欹正相错书写行书需在正的同时,体势欹侧,跌宕起伏,纵横参差,富有意趣,给人以一种奇豪的感觉。
行书的结字寓平于险,寓险于平,“势似奇而反正”平中求险,把握住字的重心,然后调动各字的个性特点,既存夸张又合情合理。
第二,开合伸缩、疏密得宜。
“开合、“疏密”是行书结构中点画和点画之间的布白方法。
行书的安排一定要抓住每个字的核心所在,有聚有散,抑扬顿挫;搭配时既不能平板,又不能狂怪。
凡是独体字,结构难于密,合体字则结构难于疏;而重字,忌过阔。
只有掌握好伸缩,结体才会疏密得宜,修短合度。
第三,随形变化,同字异构。
写行书贵通变,应遵循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基本法则。
结构的变化要像米芾那样“从心所欲欲不逾矩,即要变不怪异,协调和谐;因字而异,充分发挥每个字的个性,力求自然。
行书的章法涉及的是每一行中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是行书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富有意味、情趣、生动变化的内在运动痕迹来表现。
“谋略布白”,行书的章法有着自由大度的特点,因此必须因势生形,要求作者意在笔先,胜负难测有成竹,枯湿妙用变自然。
行书布白通常用的章法是,纵有行横无列的布白,这种横不求列的布白承上启下,有着无穷的生意,能摆布得大小偃仰,波澜起伙,神满气足,一幅作品就会非常抢眼。
书法中的留白竟然有这么多讲究?你知道多少呢?
书法中的留白竟然有这么多讲究?你知道多少呢?空白首先应当想到它的凸显作用,中国从古就有“有无相生”之说,老子还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没有“空白”之无,就没有“墨迹”之有。
并且一种颜色,在对比色的背景中才会更鲜明,“万绿丛中红一点”,那一点一定很鲜明;橙色的晚霞,在湛蓝的天空才会更璀璨迷人,也是这个原因。
黑白也正是一种对比色。
清代蒋和在《学画杂记》中说:“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如字中空白,有封闭空白,镂空空白、围合空白和外围空白,都讲究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这些空白的艺术处理,一定使一个字的笔画、结体也达到一种富有变化的美,比如书写“团圆”二字,外围空白很容易相同或相似,其实如果一字外围空白是圆形的,一字外围空白是梯形的,并使方匡内的空白由封闭空白,变为镂空空白,就有了一种多姿多彩的感觉。
有人评论董其昌的书法是“疏放超然,旷如无天”,这从《董其昌行书诗卷》来看,字间空白疏,行距空白更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清代华琳《南宗抉秘》云:“白,即是纸素之白。
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
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
”这虽然是说绘画中的空白,但书法中的空白与此同理,一幅书法作品没有空白,就没有生命力,就没有情趣。
比如,为了表现从容、安详、平静的情趣,书法家书写时,不仅行与行之间距离拉大,留有“大空白”,而且字与字之间也留有“大空白”,那么这种一实一虚的缓慢节奏,就给人一种神闲气定的感觉。
网名叫另一滴雨在《书法空白论》中说:'从'笔意'这一狭义的概念上来看'意',倒是有从技术上分析处理的必要。
笔墨线条中常常有一种'笔断意连'的情况,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如笔疾墨枯而造成的'飞白'、'涩线',笔画与笔画、结构与结构之间欲断还连的笔势的连贯等,这些地方虽然没有墨色,但由于气力所溢,墨不到意已到,仍有笔墨的感觉,反之,不论空白被线条分割得支离破碎,仍能相互以息相通,连成一片,空白亦有形断意连之情,这一点常常被人忽视。
三笔字章法定义
成篇结字意为先,虚实相生出自然。
密不透风疏跑马,权衡黑白要周全。
相承起复中和美,变化参差气脉连。
印置篇中红一点,墨花满纸似云烟。
书法有三要素,笔法、字法、章法;章法也有三要素,文、款、印。
在这里只讲包括三要素在内的整体布白,不谈文、款、印的具体规则。
章法的基本原则要求,我认为是:虚实相生,相承起复,参差变化三个方面。
(1)虚实相生,辨证之理。
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中和之美。
在章法布白上有一句名言:“计白当黑”。
有字处为黑,无字处为白。
但有墨处是字,无墨处也是字。
换句话说,有字处为实,无字处为虚,黑处为实,白处为虚。
这种黑与白、实与虚、密与疏、浓与淡等等都是一对对矛盾。
如何按审美观点处理好这些矛盾,安排好文、款、印,经营好黑与白,达到虚实相生,极为重要,这是章法布白的核心。
如过于实,则臃肿笨拙,如过于虚,则轻浮乏力。
只有虚实相生,辨证统一,才能体现中国人传统审美观念的中和之美。
舒缓自若,清新隽逸。
(2)相承起复,行气之理。
显示出一种韵律之美。
书法是随时序而产生的,又是以空间形式而存在的。
这种时序性有着连续性、不间断性的特征。
在书法述语中称之为“行气”。
前面讲到的“笔顺”,是基于生理条件,而且也是因写的时序而产生的。
“笔顺”产生“笔势”,点点画画,一笔接一笔,顺时而出,顺势而出,有秩序、有节奏、有起伏、有徐疾、有轻重、有韵律,相承起复,形成了自然的流动之势,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这种笔顺笔势,且与书写者的心律和呼吸具有同步性。
所以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定具有一种韵律之美,欣赏她,犹如聆听一支动人的歌。
书法,的确是无声的音乐。
(3)参差变化,艺术本质之理。
显示出一种生动之美。
变化是一种普遍的自然规律,宇宙间的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有变化就有发展,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变”的历史,学古变古,学法变法,单就草书就有“三变”,隶书变章草,楷书变今草,今草变狂草。
善变者活,少变者呆,不变者死。
古今不一法,千人不一体,这才是最高层次的书法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也是一种运用到留白的艺术
大凡书法家,无论如何都离不开“白纸黑字”这种特定的表现形式,把蕴含在内心世界的艺术品位表达出来。
黑白这两种单色经过书法家的手笔,就能构成一件美妙绝伦的艺术作品。
黑白色感不以富丽堂皇灿烂夺目见胜,却能构成既明快优美,又深沉大气的书法。
中华民族之所以对黑白二色那么偏爱和敏感,自有其审美心理的根源。
炎黄子孙生来是黑眼睛白眼珠,他们发明创造的太极图、围棋也选择了黑白二色。
古人不仅发现和运用了黑白美,而且还创造出了黑的墨和白的纸,并使二者由此产生了不解之缘。
没有黑白的巧妙对应,没有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没有书法艺术。
也由于黑白的分布,才形成了中国书法特有的空间美。
在优秀的书法作品中,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平衡。
整齐或错落的空白,给人的视觉感受,无不蕴含着一种平衡。
当然,白也要依赖于黑。
笪重光在《书筏》中说:“画能如金刀之割净,白始如玉石之量齐。
”有笔画处爽利干净了,无笔画处才会整齐。
这是指具体运笔操作,是深入白黑之间更微妙的部位。
但在运笔之前,重点考虑的还是白。
放眼于白,立足于黑。
白、黑对比变化,又互相映衬,以求整体上白与黑之间的平衡和谐。
和谐则有黑之和谐,白之和谐,黑、白之和谐,而尤以黑、白之和谐为要。
书法形式靠黑、白共同完成,影响人们视觉感受
的也是黑、白的综合形象。
只有黑或只有白固然不会有书法,黑、白失调也不是好的书法,难以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
但是,一般人往往只注意黑的线条,而忽略了白的空间,因而不能自觉地追求和创造书法整体的和谐。
“计白当黑”提醒并要求人们把白和黑看得一样重要,统筹考虑,就为创造书法整体的和谐提供了前提,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对此,后人不断有论述。
如胡小石说:“著字处为墨,无字处为白。
墨为字,白亦为字……有字处与无字处,其重要等同也。
”(《书艺略论》)宗白华说:“空白处应该计算在一个字的造型之内,空白要分布适当,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都可看做是对邓石如“计白当黑”论的赞许和发挥。
书法造型布局所依附的书底是平面的,书法线条最初的直接效果也只是作为界线对这个平面进行分割;线条墨迹的黑与原来书底的白有颜色的对比,被分割后的一个个区域之间乃至与界线之间也有个面积的对比。
它们都需要相谐相应。
但这只是表面的形式,初级的美,在其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意蕴,“计白当黑”的审美价值也就远不止于此。
在书法艺术中,极大地体现了虚实相生的道理。
同绘画一样,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
恰如其分的黑与白让人不得不惊诧,原来万物也有如此缜密的变化,甚至比你的眼睛所能感受到的更为细
腻。
而这种细腻又让你曾多少次耳濡目染的自然景观在瞬间变得宁静、圣洁而悠远。
在审美过程中,黑白的作用是双向的,因而产生气息运动之关系,给欣赏者以灵动之美感。
一幅书作,黑有向白运动、扩张之力,而白亦有向黑运动之势,二者共同构成了整幅作品的气息运动之美。
若你站在黑的立场上,则笔墨有一种向空白扩张的运动气息,空白仿佛在退缩,似乎笔墨居主动。
空白为笔墨之气的运动提供了活动空间,而笔墨又为空白的运动创造了条件。
在本质上,空白与笔墨在表现与审美的价值上是没有差别的,只是色彩的表现不同而已。
其实,空白和笔墨凝固在纸上之后是不可再改变形态与位置的,我们所感受到的动感,只不过是心理作用的结果。
黑与白水乳交融,才能产生有生命、有情感、有意趣、有神韵的高境界的审美价值。
书法讲究“疏密”。
疏,就是简练,就是留白。
能留白和会留白,是一种真正的本事。
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一定要有疏密,才能破平板、划一,有起伏、对比,既矛盾又和谐,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情趣。
凡作书法,既要注意黑的部分——字形笔画的密处,也要注意到字画间及行间之白的疏处。
黑处要精心结撰,而白处——字里行间的布置也须措置得宜,使疏密有致,两者相映生辉。
一张洁白的宣纸,在未被用作书法材料之前,呈现于人们视
野的,确实只能算是平面。
而一旦裁成一定的幅式,如条幅、中堂、扇面等,就已经进入艺术的范畴。
当黑色的线条落下,进而构成一定的造型时,所产生的空白更变成了书法形式的一部分而存在。
空白与黑线融为一体,并对黑线产生明显的影响。
这时的空白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了,而是一个有纵深的空间。
我们对黑线的感觉,也不会认为它是平躺于纸面,反而更像悬浮在空中一样。
正是充分利用了这种视觉变化,把它看做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去创造更加悠远空灵的意境。
黑白相间,虚实相生是中华文化精神,是“天地合一、道法自然”的集中体现。
书法的空灵美自然靠空白而显示,但并不局限于空白本身,它同样离不开线条的造型。
线条的造型形象因有空白的参与和衬托而变得富有立体感、灵动感、空灵美。
没有线条造型做基础,其空灵美也显示不出来。
这里强调的,只是空白对造型的影响和制约。
正如清代冯武在《书法正传》中所言:“曰空者,即黑白分明也:一字有一字之空处,一行有一行之空处,一幅有一幅之空处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