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体选择性与人的能动性
选择性是人的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在长远趋势上决定 历史进程,而社会历史变迁的具体实现则取 决于活动着的人的认识、抉择、意志力等。 人的选择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 围内进行。 人的选择还取决于主体自身所具有的素质。 人的文明程度(包括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水 平)的高低,制约着人的选择。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的历史选择性
“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而已”。 “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 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 们自己创造的”。 作为自然历史发展过程的社会发展,实 际上就是人的能动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社会 发展的客观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的能动社会 活动的规律。
第二,忽视人民群 众的活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人类生活的物质条 件,或人类生活的 物质方面,包括地 理环境、人口因素 和物质资料的生产 方式。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生活 的精神方面。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 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 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 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 反映社会存在。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 一 ) 内 社 涵 会 形 态 的 是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即社会的经 济形态、政治形态与观念形态的统 一体。
构成社会形态的核心基础是社会关系。社会 关系分为物质关系与思想关系,其中,物质 关系是社会形态最为基础的内容,决定着思 想关系。 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内容,可以分为经 济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的结构
• (1)从意识的 主体角度把社会意识区分为 个体意识和 群体意识。 • (2)从水平高低的角度把社会意识区分为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 (3)从社会意识和经济基础的关系区分为 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
三、意识结构
• 1、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主体) • 个体意识:个人独特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经 历的反映。听雨 • 群体意识:同一群体的人们因为社会地位、 社会经历有一定的共同性而产生的共同意 识。(社会思潮) • 关系: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转化
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自然前提,只有同社会所能提供 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处于社会实践 中的人才成为社会的主体,才 能对社会产生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人口因素不能说明一个国家社 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成为引起社 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人口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是 由单纯的自然规律决定的,而是由 社会规律决定的。
决定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 英雄史观 古希腊人从“史诗”中表现出来的对历史的 看法,把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归结为英雄。 (《伊利亚特》) 这种历史观强调是人类的英雄祖先创造了人 类的历史。
唯心史观
• 道德史观 当英雄时代的神话退出历史舞台,人的活动 成为历史关注的中心,英雄创造历史的观 点在这时悄悄演化为统治者(英雄人物) 通过个人的道德行为影响社会及政治生活, 进而作用于历史。 研究历史就是作道德评判。(鉴前世之兴衰, 考古今之得失)
再次,从社会意识的发展看,社会存 在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贾府的焦大是不会 爱上林妹妹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0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0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过程。

这种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百度文库.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百度文库.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单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单选]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多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单选]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单选]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多选]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准备性因素。

[多选]生产关系内容的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

[多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这是因为:第一,它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第二,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第四,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简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

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单选]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单选]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简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经济基础服务的。

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它,妄图使它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历史观(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没有考究人们活动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诸如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艺术、哲学、科学等。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诸如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等。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具体表现:第一, 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二,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各自的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只能阻碍社会的发展。

意义:(1)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2)使社会历史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想一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为什么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构成。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

_____社会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标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生活过程的哲学范畴。

包括:纳入社会系统的自然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和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标志社会精神生活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包括,社会生活中各种观念和精神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主观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动机论客观唯心主义,宿命论——英雄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历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一直占着统治地位,这有其深刻的社会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社会阶级根源在于:(一)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之前,由于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因而难以揭示社会发展的经济根源;(二)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一般说来,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生产,所以必然夸大精神的作用,抹杀物质生产者的决定作用;(三)剥削阶级的偏见,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决定了它们必然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地理环境指和人类社会直接有关的地球的一定区域和相关的自然条件。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第四,它是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解决历史观其它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2、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1)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

”——列宁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第一、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唯心史观的两种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意志论:认为人的意志决定社会的发展;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宿命论:认为超自然的某种神秘精神决定社会的发展。

3、唯心史观的产生并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主要原因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机,特别是活跃在前台的杰出人物、重要人物的意志和动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进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3、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4、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6、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7、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8、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原因是: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9、社会意识从不同角度可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10、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政治法律思想。

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形态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形态。

12、要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动能作用,有赖于先进文化的建设。

1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4、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15、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16、劳动手段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劳动者。

1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了社会存 在,从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历史唯心主义把社会历史看做是精神的发 展史。
历史唯心主义的具体形态
1、基督教的历史观 2、英雄史观 3、费尔巴哈的历史观 等等
基督教的历史观
基督教认为是 历史是上帝创 造的。
费尔巴哈的历史观
地理环境是指人 类生存和发展所 处的各种自然条 件的总和,包括 气候、土壤、地 形地貌、矿藏和 动植物分布等等。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 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生产方式是决定性因素
虽然地理环境、人口 因素对民族国家会产 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但是并不会产生决定 性的影响。只有生产 方式是决定性因素。
国体和政体
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 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 方面。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 组织形式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规律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 然后,上层建筑对经 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 规律,就是上层建筑 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状况的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规律
社会存在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而生产方 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即生产能力。 生产力三要素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 动者,三者缺一不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 生产过程、渗透在生 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 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 力。 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 发展非常重要,尤其 是现代社会 。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的 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 作用。
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 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 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地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Hale Waihona Puke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 上层 建筑
适合
经济 基础
不适合
适合
生产力
促进 作用
上层建筑 上层 建筑
适合
经济基础
不适合
经济 基础
阻碍 作用 生产力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 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 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决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历史观
(一)两种历史观
唯物史观 对基本问题的 回答 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发展的最 终决定力量 历史创造者
生产力 人民群众
精神 少数杰出人物
环境问题 森林惨遭毁灭
环境问题 臭氧层变薄
视频:地球之歌
社会存在 1、地理环境 2、人口因素 3、生产方式 4、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黄河故事 生态系统 环境问题
社会意识及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 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 反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社会发展的前提,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含义
个人意识
主体划分 群体意识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
上层建筑意识形式
层次划分 社会意识形式 非上层建筑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与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交往方式的产物

上层建筑)
❖ 上层建筑
关系 意识形态指导政治上层建筑的建立

政治上层建筑制约人们的思想观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变更、方向)

辩证关系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推动

阻碍

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案例:安然丑闻:美国版本的“裙带资本主
义”
❖ 官商勾结,权钱交易 ❖ 违规操作,漠视公众利益 ❖ 社会监管机制出现漏洞
❖ 社会基本矛盾:
❖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 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 推动作用的矛盾
❖ 1、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规定了 社会发展过程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 2、这两对矛盾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教学内容:
❖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阶级

斗争、革命、改革、

科学技术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作用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发展的动力
含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 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 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 一。 生 产 力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的作用
生产方式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 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 动的首要前提。
素质
人口因素的作用 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 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非常重要但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 力量。
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自然前提,只有同社会所能提供 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处于社会实践 中的人才成为社会的主体,才 能对社会产生影响。
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第三章人类社会 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 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 律。”
——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社会存在及社会意识
历史观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形成、变化和 发展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 关系问题。
(1)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的种类与结构
社会意识
个人意识: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生 活条件的反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群体意识:指一定人群共同体的共同意 识,它反映的是某一民族、阶级、阶层、团 体、家族等的共同特征。

0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0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3)两种基本类型:公有制、私有制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 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点): 1.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2.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3.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三、改革和革命—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制度质变。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暴力革命 作用: ➢ 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 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 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
生产关系性质
宏观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社会
商品经济社会 产品经济社会
生产力技术 渔猎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 社会形态发展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不 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美国俄罗斯走资本主义的异同
俄罗斯 战斗民族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二、阶级斗争:直接动力;阶级实质; 三、革命:历史的火车头;暴力革命
改革: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特殊性 四、人民群众:人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民群众作用: 杰出人物作用:——无产阶级领袖作用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和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指导原则。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观的问题极为复杂,但它最基本的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引申。

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区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这两条基本对立的路线。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的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

A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生产资料的来源。

B 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所谓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3、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4、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5、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8、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9、现代生产力包括四类要素:(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1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包括三层含义:(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1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1、机械性: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全部运动:人也成为机械 2、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不变的观点。

3、不彻底性: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如何理解社会存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人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与此相应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反映于他们的生产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1.科学技术的作用
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科学
其三
技术重要作用的最集中的表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 ×科技
科技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 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 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1.经济社会形态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 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 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 会(产品经济社会)。
产品经济


商品经济
3.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 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 渡中。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
1.社会革命的含义: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 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2.社会革命的作用: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 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交 换

自然经济
物 换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2.技术社会形态
•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 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把人类历 史划分为: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在于:生产力状况的历史 演进必然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由低 到高依次更替。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表现在:不同国家和民族 在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时,采 取的过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某种特定条件下, 有些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形态的演进顺序上表现出 脱离常规的特殊性,有时可能跨越一个或几个社 会形态跳跃到更高的社会形态。“历史环境”和 “历史影响”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二、社会历史
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实际形成了生产
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 层建筑这样一个三层结构的系统。生 产力是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动力 之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生 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
两对社会基 本矛盾形成了三 层结构的系统。 生产力是整个社 会基本矛盾运动 的动力之源。正 说明了生产力是 社会发展的最终 决定力量。
3、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是对具体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 整、完善或革新。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改变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适 合时代特点和国情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 体制,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黄巢起义
太平天国革命
其次,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 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 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
广州起义
法国大革命
(三)社会革命及其作用
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 最高表现形式。
十月革命 辛亥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既是人类产 生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 的基础,也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
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 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生产方式
决 定
基本 制度
阶级 结构
上层建筑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观念上层建筑,包括: 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 艺术 宗教
哲学
二是政治上层建筑
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有国家政治制 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 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生产力
劳动 资料 劳动 对象 劳动 者 科学 技术 科学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 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 之间的媒介体。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
具。
生产工具的性质
1.在一定意义上,各种生产工具都是人体自 然器官的延长。 2.是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区分社会经济 时代的客观依据。
2.上层建筑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 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 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 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 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 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 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 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 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
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 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 、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 和脑力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 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 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要 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 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 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史观 2.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 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 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
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 所有形式 原始社会 相互关系 分配关系 平均分配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平等关系 全人身依附关系 半人身依附关系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平等互助关系
全部占有 贡赋、地租
利润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分析生产关系必须透过“物”看到“物”后面的人 与人的关系。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 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 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
生产关系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 产关系;
一种则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 生产关系
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 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构 成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生产力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生产力
真舒服!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 生产力状冴时,它对生产 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及其构成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 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是人类获得 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 史性。它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以及 科学技术和管理等要素。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 ;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 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 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 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 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的社会消灭,就 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 ‘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 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 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恩格斯 国家的起源充分表明,国家在本质上是适应阶级统治的 需要而产生的,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 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马克思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
劳动对象的种类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进入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即自 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自然物;
劳动对象的种类 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
决定
国体
政体
服务于
内容
形式
国家的两大职能
国家的对内职能:
第一,政治职能。
第二,经济职能。 第三,社会职能。
国家的对内职能
第一,政治职能,即调整阶级关系,镇压被统治 阶级的反抗,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国体
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即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这是决定国 家阶级性质的方面。
国体
地主阶 级专政
奴隶主
阶级专政
资产阶 级专政
无产阶 级专政
政体 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 体组织方式,即政权构成形式。
君主专制制
君主制
政体
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
议会制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国体 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一定的国体必须要有 一定的政体来体现,否则阶级的统治就不能落实; 同样,一定的政体也必然会体现、服务于一定的国 体,否则,政体就无法存在。
地理环境是 指人类生存和 发展所依赖的 各种自然条件 的总和,是人 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不可缺少 的条件,是人 类社会的自然 物质基础。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 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 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 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本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 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 会的生产方式,二者的相互关系是: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铁器 封建社会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 变革。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变 化
国家的社会根源
国家的产生又与社 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密 切相关,这是国家产生 的一般社会根源。
国家的类型和形式的关系
国家的类型和形式的关系,也就是国体 和政体的关系。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即哪个阶级掌握政权,是统治阶级;哪些阶 级是被统治阶级。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 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政治 观点
法律 观点
道德 观点
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 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 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结构
个体意识 主体 社 会 意 识 构 成 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自觉反映特定经济基础、 并直接为之服务,属于 思想上层建筑,有阶级性,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艺术、宗教和哲学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其内涵要两点注意: (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 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决定 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 (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 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Hale Waihona Puke 有封 建 社 会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资 本 家 所 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第三,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 理论意义:破解了“历史之谜”
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 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 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两个划分”——从社会生活和各种领域划分出经 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 “两个归结”——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 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 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 ,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马克思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 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 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过 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 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 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