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以宜兴社会实践为例
学生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学生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界的焦点。
其中,地理实践力是学生核心素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所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与方法,实现对地理实际问题的认知、分析、应用和解决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教师的全方位指导,以及学校和社区资源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和实践。
具体来说,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地理实践动力激发学生对地理的热情是培养他们地理实践力的先决条件。
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如科普宣传、地理话题讨论、新闻报道、地理实践活动等,充分展示地理学科的魅力,引导学生了解并感悟地理学科对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量身定制地理实践任务,推动他们积极探索、实践,形成更高的地理实践动力。
例如,对于感性学习倾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野外探险活动、地理生态参观等实践任务;对于理性学习倾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数据分析、模拟实验、地图制作等实践任务。
二、注重实践过程中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地理实践不仅仅是一种行动,还应当是一种方式和方法。
教师应该在实践任务中注重地理科学方法的引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思维方法的基本原则、能力和技巧,如分析归纳、归纳演绎、比较研究、地图解读、地质剖面绘制等方面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强调地理技能方面的培养,如电子地图制作、土地利用调查、地质剖面制图、三维地球模型制作等技能。
只有在技能和方法的水平得到提升的前提下,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形成更高的地理实践水平。
三、注重实践成果和应用价值的发掘地理实践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地理学科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记录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记录一、活动背景与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同学们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我们组织了一次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活动内容与方法1. 实地考察:我们走访了城市的多个绿地,观察了植物种类、植被覆盖率、土壤质量、水体状况等,记录了数据并拍照留存。
2.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向市民发放,了解他们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认知和需求。
3. 数据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和问卷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存在植被种类单一、土壤质量下降、水体污染等问题。
三、活动成果与反思1. 成果:我们撰写了一份报告,详细描述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此外,我们还制作了一份PPT,向全校师生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
2. 反思: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同学们的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问卷设计不够完善、实地考察不够深入等。
为了更好地开展下一次实践活动,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改进方法。
四、活动意义与展望1. 意义: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不仅提高了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还锻炼了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我们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促进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改善和保护。
2. 展望:未来,我们计划开展更多有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调查、水资源保护等。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人关注环境问题,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这次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地理课程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地理课程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地理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中接触到的一门重要学科。
它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仅仅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
因此,将地理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理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首先,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地理知识。
例如,学生可以参观地理景点,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观察到地理现象的真实情况,感受到地球的壮丽和神奇。
这样的体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
其次,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社区环境保护活动,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他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到如何减少垃圾产生、节约能源和保护自然资源等实用技能。
这样的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社会实践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例如,学生可以参观城市规划展览,了解城市规划的原理和方法。
他们可以观察到不同城市的规划布局和建筑风格,了解到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地理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还可以学习到与地理知识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
例如,在参观农田时,学生可以了解到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和技术要求。
他们可以了解到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土壤肥力和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地理知识,还可以学到农业科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综上所述,地理课程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理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通过实地考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参观城市规划展览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学习到与地理知识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研究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地理科技的进步,地理教育已经在中国发展迅速。
高中地理教育正处于改革的最前沿,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高中地理教育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该教材擅长运用实际知识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
作为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方法。
首先,我们从理论角度讨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根据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斯科特康拉德研究认为,地理实践力是一种认知能力,即采用形象抽象的方式对地理空间和自然环境进行思考,能够探究地理空间中人与自然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能力。
同时,由于地理是一门多学科的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其他学科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比如地理学可以与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的认知能力。
其次,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途径。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当今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现代技术已经成为有效实现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有力工具。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地图软件及其他地理信息收集和传递工具,更好地深入学生,加深他们对地理问题的理解,激发他们思考空间现象,使他们更好地通过实践来获得空间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地理实践力。
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需求。
比如,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地考察任务,让学生进行实践调查,为进一步学习及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而且还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学习,使学生对地理空间具有深刻的认知,进而提升他们的地理实践力。
另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理论和实践的知识,还要注重学习者自身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经常发现问题,为自己提出具有地理实践力的解决方案。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组织与实施方案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组织与实施方案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和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为了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方案。
1. 确定目标和主题在组织地理实践活动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定义目标和主题。
目标可以是加深学生对特定地理现象或地理概念的理解,或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题可以选择与当地地理特点、环境保护或城市规划等相关的内容。
2. 确定时间和地点根据实践活动的目标和主题,确定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在选择时间时,需要考虑天气条件和学生的日程安排;在选择地点时,可以选择当地的自然景观、城市规划或是具有地理意义的历史遗迹。
3. 安排行程和活动内容根据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制定详细的行程安排和活动内容。
行程安排应包括出发时间、到达时间、活动时间以及返回时间等。
活动内容可以包括实地考察、数据收集、问卷调查、地理实验等。
4. 确定参与人员确定学生和老师的参与人员。
可以根据学生的选修课程或兴趣爱好来确定参与人员,并确保参与人员的人数适当,以便于组织和管理。
5. 提前联系相关部门或机构在实施实践活动之前,及时与相关的部门或机构进行联系。
可以联系当地的旅行社、博物馆、自然保护区或者环保组织,以获取必要的协助和支持。
6. 做好安全准备在实践活动之前,必须要做好安全准备工作。
包括制定安全规则和操作指南,了解目的地的安全要求和应对紧急情况的措施,并确保每个学生具备基本的急救知识。
7. 进行前期教育准备在实施实践活动之前,进行前期教育准备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讲座、讨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实践活动所关注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实用技能。
8. 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实践活动的核心环节是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观察、记录和分析各种地理现象,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9. 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在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之后,学生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撰写实践报告。
基于地理实践活动的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
基于地理实践活动的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地理实践活动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本文将基于地理实践活动,探讨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是实地考察、实验或社会调查等形式。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自接触和感知地理环境,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例如,学生可以参观自然保护区,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另外,学生还可以到城市中心区域考察,了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历史和现状。
实验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进行观察、实测和数据分析,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进行气象观测实验,收集气温、湿度和风向等数据,分析气象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另外,学生还可以进行土壤实验,了解土壤成分和质量对植物生长和农业产量的影响。
社会调查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另一种方式。
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和地理问题的社会影响。
例如,学生可以进行城市交通状况的调查,了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原因和解决方式。
另外,学生还可以进行人口调查,了解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除了地理实践活动,高中生的地理实践力还需要培养适当的能力和方法。
首先,学生需要掌握地理知识,了解地理概念、原理和理论,从而能够理解和分析实践中的问题。
其次,学生需要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有关地理问题的假设和解释,并进行论证和验证。
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地理实践的方法,如图表、统计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以便收集和处理实践中的数据。
为了有效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教师需要合理设计和组织地理实践活动。
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实践内容和形式。
其次,教师应提前进行准备工作,如制定实践目标、准备实践材料和设备,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前的知识准备和背景了解。
最后,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并帮助他们总结和归纳实践结果。
高中地理实践作业的核心素养有效培养
高中地理实践作业的核心素养有效培养作者:陈长明来源:《新课程》2020年第15期摘要:高中地理实践作业的核心素养培养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极其重视的领域,首先阐述高中地理实践作业的核心素养培养问题,其次提出三种解决措施,最后做出总结。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作业;核心素养;问题;措施一、高中地理实践作业的核心素养培养问题自2014年教育部研发印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后,各级教育部门及主管人员不断研究各年级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体系,更加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加大高中地理实践作业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虽然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地理实践作业内容少我国高中在地理课时的安排,以及课后地理实践作业的布置上时间较少。
我国大部分的高中在高一和高二年级每学期的地理课时量仅为35~45节课。
地理老师在有限的课时量下只能对地理课本内容进行有效的讲解,对地理实践作业的布置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能充分展开。
例如,某市第一中学2019级高一年级学生,上学期每周地理课平均是三节白天课程和两节晚自习课程,高二年级平均每周为两节白天课程和一节晚自习课程,高三年级学生因为各学科的学习、复习压力均非常大,地理教学节奏也逐步加快,教师布置地理实践作业的次数更加少。
有限的时间限制了地理老师对高中地理实践作业的布置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地理实践作业重视程度低教師对地理实践作业的重视程度较低是目前我国高中地理实践作业的核心培养主要问题。
老师对地理实践作业重视程度低,学生也会受老师观点的影响,减少地理实践作业的完成和地理实践活动的参与,从而引发恶性循环。
现象发生主要是由于:第一,老师缺乏地理实践能力和经验。
一些高中地理老师本身并就不具备地理实践能力,也没有丰富的地理实践经验。
这种情形限制了高中地理实践作业的布置以及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第二,高中阶段教学节奏快,学生学习压力大。
深入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
深入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一、地理实践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一)什么是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
“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实践力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和粘合剂,它能够很好地综合体现其他三个核心素养。
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与其他三个素养相比,地理实践力突出之处是行动能力与具备的意志品质。
(二)从认知能力到行动能力在四个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认知能力;而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行动能力的培养,不要用认知能力代替行动能力。
人的认知能力是行动能力的基础。
一个人对他人或事物有了一定准确的认知,再经过思考分析判断,才能构成一个人的行动能力。
没有认知的基础,行动无从谈起。
何谓行动能力?行动能力是自觉自发做事的能力,有兴趣,有策划,有自制,有实施。
在行动过程中,能突破自己,实现自己的想法。
德国地理学会2012年编写出版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第二版),从六个维度对中学地理学习提出能力要求,即地理学科知识、空间定位能力、资料收集与选择、合作与交流、地理信息评价、行动能力。
其中对行动能力的解释如下:行动能力中的行动,主要是指地理环境中的人类活动。
行动能力主要包括有关行动的知识、行动动机与兴趣、行动意愿、行动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要求学生基于相关知识的了解,养成兴趣,从而愿意去行动,进而要对行动对自然及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反思或评价。
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校本作业设计与实践
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校本作业设计与实践【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校本作业设计与实践。
首先从引言部分介绍了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及校本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校本作业设计原则、实践案例分析、对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评价和改进以及持续推进。
结论部分讨论了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与校本作业设计的关联,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结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来设计校本作业,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校本作业设计、原则、实践案例、提升、评价、改进、持续推进、关联、发展方向、建议。
1. 引言1.1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高中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阶段,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作为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系统的地理思维能力、科学的地理方法和探究的地理态度。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加深对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仅是地理教育的发展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支撑。
1.2 校本作业设计的必要性校本作业设计可以更好地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
传统的教材作业设计往往比较统一,无法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水平。
而通过校本作业设计,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为他们设计更加个性化、符合需求的作业,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
校本作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校本作业设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锻炼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高中地理课堂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课堂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地理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获得高中地理有关的核心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摆在每个一线教师面前最紧迫的任务,下面是笔者在地理课堂中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几点做法。
一、人地协调观培养人地协调观,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观念。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始终都是紧密相连的,人与地理相依相存,二者不可分割。
认识到人地关系的本质,从人与地理关系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自然而然引出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知识,从而有利于发散思维、思考问题。
以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走进桂林山水》为例:1.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即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有利方面,如:作为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为人类提供居住、防空、储藏场所;不利影响,如: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渗漏,导致地表水不足;对修水库、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带来不利影响;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影响经济发展等。
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喀斯特地貌区水土流失较严重,人类活动不合理,会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随人口增加,需求增加,人类对环境掠夺式的开发,如:开山、开荒扩大耕地面积;过度放牧、无规划乱挖药材,破坏原有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破坏原有生态环境。
3.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主要有以下途径:控制人口数量;转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个人转变观念,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二、综合思维培养1.注重知识思维导图的构建,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导图的构建能够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建立学科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构建学科思维导图非常重要。
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校本作业设计与实践
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校本作业设计与实践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并提升地理思维能力、观察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等,从而形成的一种地理学科素养。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校本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作业设计方式:1. 课后作业: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和问题解决。
学生可以观察本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并写一篇观察报告;学生可以收集本地农产品的价格,并分析其变化原因等。
2. 实地考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让学生实地观察和体验地理现象和问题。
学生可以前往当地的山区进行考察,了解山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并写一份考察报告。
3. 项目研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理项目研究,让学生深入了解一个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并设计一份环保宣传册。
二、作业实施过程:1. 提前准备:教师在布置作业前,应提前准备相关材料和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2. 作业解释: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向学生解释作业的目的、要求和评价标准,确保学生理解作业的意义和要求。
3. 学生实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作业要求进行实施。
学生可以运用地理工具、设备和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和观察分析。
4. 作业检查:教师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对作业进行检查和评价。
教师可以采用打分制度或评语制度,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所在,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5. 作业反馈:教师在检查作业后,应及时给学生作业反馈。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注,并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建议。
三、作业评价标准:1. 观察分析能力:学生是否能准确观察、描述和解释地理现象和问题,并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
2. 问题解决能力:学生是否能发现地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并进行实施和评价。
3. 综合应用能力:学生是否能将地理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宜兴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宜兴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宜兴市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宜兴市,地处江苏省南部,素以“陶都”、“茶都”而闻名于世。
作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宜兴市吸引了无数人来此参观、学习。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宜兴社会发展的现状,我参加了一次宜兴市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次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宜兴市社会发展的活力和魅力,也从中汲取了很多宝贵的体验和收获。
首先,在宜兴市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对宜兴市的陶瓷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宜兴市以陶瓷产业闻名于世,拥有悠久的陶瓷制作历史和独特的制作技艺。
通过参观当地的陶瓷工坊和陶瓷博物馆,我了解到了不同种类的陶瓷制作过程和工艺特点。
在工坊中,我亲自体验了一把陶瓷制作的过程,从揉泥、制作到烧制,全程参与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陶瓷制品。
通过这次体验,我不仅对陶瓷制作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陶瓷制品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宜兴市的陶瓷文化不仅代表了当地的艺术品质,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其次,在宜兴市的社会实践中,我对当地的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宜兴市以茶叶产业而闻名,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还有着悠久的茶文化传统。
参观当地的茶园和茶叶加工厂,我了解到了不同种类的茶叶栽培和制作过程。
在茶园中,我亲自体验了采茶的过程,从采摘、处理到烘焙,全过程的参与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茶叶制作的艰辛和精细。
通过这次体验,我对宜兴茶叶的品质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茶文化不仅代表了宜兴人民的生活方式,也传承了宜兴人民的智慧和匠心。
另外,在宜兴市的社会实践中,我对当地的旅游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宜兴市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如“狮子林”、“蠡园”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观光。
通过参观这些景点,我了解到了宜兴市的旅游发展情况和取得的成就。
宜兴市注重将旅游资源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在旅游活动中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同时,宜兴市还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和推广力度,提高了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过程中,通过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基本素质。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学实践方法1.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地理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地理、认识地理。
例如,在讲授“城市环境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城市公园、河流、绿化带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城市环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关注。
2.问题引导,培养综合思维问题引导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有效途径。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中国地理”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我国地形、气候、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些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地理、历史、经济等多角度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合作探究,培养区域认知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地理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例如,在讲授“世界地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点,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知识。
4.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例如,在讲授“自然灾害”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逃生演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
三、教学实践案例1.案例一:以“城市环境问题”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危害,提高学生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关注。
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实践性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
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以“探索家乡水资源”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活动。
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水资源的现状、分布及保护措施,提高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水资源的现状、分布及特点;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家乡水资源的相关资料,设计活动方案,制定评价标准;2. 学生准备:分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收集家乡水资源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3. 场地准备:选择适合开展活动的地点,如河流、湖泊、水库等。
四、活动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家乡水资源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活动主题。
2. 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
各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家乡水资源的现状;(2)家乡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3)家乡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3. 活动实践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实地考察。
考察内容包括:(1)观察家乡水资源的现状,如水质、水量、污染情况等;(2)了解家乡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3)调查当地居民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情况。
4. 数据收集与分析各小组将实地考察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1)家乡水资源的现状;(2)家乡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3)家乡水资源的保护措施;(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 交流展示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调查报告。
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反思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活动评价1. 学生参与度: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实地考察等;2. 活动成果:评价学生调查报告的质量,如数据是否准确、分析是否合理等;3. 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沟通、协作能力;4. 环保意识:评价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认知程度。
宜兴社会实践感悟
宜兴社会实践感悟
宜兴社会实践感悟
一、活动总体感受
在宜兴社会实践中,我体会到了许多新鲜的感受,尤其是在公益活动中,更是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对生活的态度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公益活动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知道了实践中学习的真正意义。
在社会实践中,我领悟了勤奋好学的重要性,更加明白了学习不仅仅是坐在教室里学习,更应该去实践中体会,收获。
参与社会实践,还让我学会了和他人沟通的能力,以及与众不同的能耐。
在实践中,让我有了更深的见解和思考,也让我学会了及时行乐,放下学习的压力。
二、在活动中的收获
能够参加宜兴社会实践,我非常的学到了许多东西,让我收获颇丰。
首先,参与社会实践,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实践中,我体会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让我更加努力去学习,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其次,实践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更好的去融入大家,学会了和他人相互沟通,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会了接受和体谅他人。
经过宜兴社会实践,我在学习上也有了新的收获,在实践中,我学会了成熟的思考,学会了更加恰当的做出决定,学会了更创新的熟
练的技能,学会了更加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让自己的技能有了进步。
总的来说,宜兴社会实践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收获,让我有更加开放的心胸去拥抱变化,拥抱各类挑战,为自己的人生更上一层楼。
宜兴紫砂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宜兴,位于江苏省南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紫砂,作为宜兴的特产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实用功能而闻名于世。
为了深入了解紫砂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我们一行人于近期开展了宜兴紫砂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详细报告。
二、实践目的1. 了解宜兴紫砂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2. 探究紫砂艺术的制作工艺和特点;3. 感受紫砂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4. 传承和弘扬紫砂文化,促进紫砂产业的繁荣发展。
三、实践过程1. 实践地点:宜兴市丁蜀镇丁蜀镇,位于宜兴市西南部,是中国著名的紫砂产地。
我们首先来到了丁蜀镇的紫砂博物馆,参观了馆内丰富的紫砂藏品,了解了紫砂的历史渊源。
2. 走访紫砂艺人工作室在丁蜀镇,我们拜访了多位紫砂艺人,向他们请教紫砂制作工艺和技艺。
艺人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详细介绍了紫砂的制作过程。
我们还亲手体验了紫砂的制作,感受到了紫砂艺术的魅力。
3. 参观紫砂市场在丁蜀镇的紫砂市场,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紫砂作品,有茶具、花瓶、笔筒等。
这些作品造型独特,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还与商家进行了交流,了解了紫砂的市场行情。
4. 参加紫砂文化讲座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紫砂文化,我们参加了由宜兴市文化局举办的紫砂文化讲座。
讲座邀请了知名紫砂专家,他们详细讲解了紫砂的历史、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让我们受益匪浅。
四、实践成果1. 增强了对紫砂文化的认识,了解了紫砂的历史、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2. 亲手体验了紫砂制作,感受到了紫砂艺术的魅力;3. 了解了紫砂市场的现状和行情,为紫砂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4. 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了传承和弘扬紫砂文化的责任感。
五、实践总结通过本次宜兴紫砂社会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紫砂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紫砂艺术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继续关注紫砂文化,传承和弘扬紫砂艺术,为紫砂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研究摘要:随着新课标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改革和创新,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和关注话题。
本文重点探讨高中地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提出高中地理实践教学的培养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前言:在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实验、考察和测量等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呈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全面落实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地理学科的要求,较好地培养高中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将地理学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落实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高中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1.1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基础不足针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而言,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高中地理教师除了要具备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教学能力以外,更要有组织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
根据实际调查研究发展,很多教师难以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一些新加入教育领域的教师,其主要体现在缺乏科学活动设计理念,缺少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教学经验。
对于学生而言,根据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学生自身地理实践能力普遍偏低,基于对学生当前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不高,但均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
1.2地理实践力培养重视度薄弱现代化条件下,不少教师对于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认知不够全面,认为实践活动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帮助作用不大,对于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性认知存在偏颇。
尤其是对野外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或野外考察的频次较少,难以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
2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2.1形成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意识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树立和培养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意识,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地理学习、生活技能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不再局限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图表填充、图表信息解读、图表图像的绘制等内容,而应当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机会。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2021年第5期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四个方面。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地理实践力。
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地理实践力,无疑将对其生活起到很大帮助作用,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借助科学合理的方法予以解决。
本文探讨了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策略,供参考。
一、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不同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
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事物认识有限,而高中地理课堂受限于空间和时间,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难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和感知。
故此,课堂中学生活动的设计就必不可少,设计的合理性更是关系到知识和能力的达成。
通过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落实地理教学目标。
如在“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节中,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利用“大通县农业发展变化”“山东大葱滞销”和“棉花收购价格的调整与产量变化”等案例来说明市场、交通、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出示一段有关大通县草莓种植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通县没有种植草莓的气候条件,但却成功种出草莓了?讨论得出“自然因素可以被我们充分改造和利用”。
通过这类实践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高中地理社会调查活动主要是借助参观、访问以及查阅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研究学生所在地或某特定地区的自然、社会地理环境。
地理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周末和寒暑假,有目的地制定调查计划,让3—5名学生为一组,带着问题进行调查,并及时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完成调查后,教师需引导他们分析、处理所收集的调查资料,并利用所学地理知识书写社会调查报告,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措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创新设计与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创新设计与实践
陈春蕊
【期刊名称】《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年(卷),期】2022()9
【摘要】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建立了地理实践活动的创新设计模型,并提出了制订相应的学习任务和素养提升点;开展了具体的教学实践,并梳理了两类地理实践活动模式;细化了地理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确定了评价内容和方式,可促进学生及时改进、反思和核心素养的形成。
【总页数】4页(P76-79)
【作者】陈春蕊
【作者单位】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外实践活动设计——以广州市黄埔古港课外实践活动设计为例
2.基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以宜兴社会实践为例
3.基于通用技术核心素养的实践活动研究——"纸桥模型探究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4.基于QGIS面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以"上海市土地利用变化"综合实践课程为例
5.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外实践活动——以“研究太湖水污染情况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宜兴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宜兴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在宜兴这个美丽的城市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增长了见识,也让我体验到了社会的复杂和多样性。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真实情况,也更加明白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和责任。
下面我将从宜兴市的各个方面展开我的实践心得体会。
一、经济发展宜兴市是江苏省的一个县级市,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中国乌梁素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宜兴市的经济主要以农业和工业为主,以陶瓷、茶叶、竹编为特色。
在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宜兴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宜兴市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农民们在种植茶叶、水果等作物时,技术和管理都有了大幅提高,这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也为农民增加了经济收入。
除了农业,宜兴市的工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陶瓷、竹编等民间传统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不仅在国内市场有一定影响力,还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同时,宜兴市也大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如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通过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宜兴市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活力,同时也看到了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如人才短缺、环境污染等。
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问题,并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为宜兴市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二、社会治安在宜兴市的社会实践中,我也关注到了社会治安方面的情况。
作为一个城市,社会治安是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在实践中,我发现宜兴市的社会治安相对较好,人民生活安定,犯罪率较低。
在市区街头巷尾,我很少见到警察巡逻,但是人们可以安心地在夜晚出行,这充分说明了宜兴市的社会治安水平。
除了警方的高效执法,宜兴市的社会治安也离不开居民的自觉管理和互助支持。
在社区居民中,相互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邻里之间帮助和支持是常态,这为社会治安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此外,宜兴市还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建设,对于一些治安隐患点进行重点管控,有效维护了市民的安全和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从安1 李 偏2(1. 无锡市第一中学, 江苏 无锡 214031; 2. 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 江苏 无锡 21402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1]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
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情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为能力”。
“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出来的”。
[2]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达成新课程所要求的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江苏省无锡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概况江苏省无锡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位于江苏省宜兴市的国家4A级景区、梁祝故里的善卷洞风景区附近,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的丘陵山区,环境优雅,天地广阔,交通便利,宁杭高速近在咫尺。
开设的室内、室外实践活动课程有三十多项,协作共建的活动营地有七个,集洞、茶、竹、陶、果、农、国防、法制、消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
可以承办社会调查、文化游历、红色旅游、团体军训、夏令营等多项综合活动。
二、社会实践活动设计1.实践活动的目的地理实践活动的选择旨在使学生通过活动培养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综合思维”;增强学生“区域认知”水平;并在真实情景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地点的选择应遵循安全、便捷、典型的原则,以便于开展观测、实验活动,也应兼顾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的相关内容。
2.实践活动地点的选择宜兴社会实践主要考察地点、实践内容及实践形式如表1所示。
表1 宜兴社会实践主要考察地点、内容及形式地点主题内容成果龙池山植被植物群落调查、观察报告地貌山地形成原因岩石类型及成因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善卷洞地貌成因实验、调查、观察报告岩石类型水文地下水运动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茶园地貌坡向及坡度绘图、观察报告土壤类型工业炒茶厂选址制陶厂工业制陶厂选址调查、观察报告文化传统文化传承土壤类型3.实践活动项目设计与课时安排地点1:龙池山。
课时安排:半天实践内容:运用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自然带类型及分布状况,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章节与龙池山植被类型及分布状况的摘要:本文以宜兴社会实践为例,从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实践活动项目的选择、考察内容以及成果展示与成果评价等方面梳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学生从室内走向室外,体验在室内课堂从来没有的真实情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提升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学生学习方式转向户外实践,有助于实现“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关键词:社会实践;地点选择;地理核心素养基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以宜兴社会实践为例**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D/2015/02/352)资助。
实际联系起来,调查景区自然植被的种群统计,观察植被的特征并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植物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既有热带分布的植物种属,又有温带植物在此安家)的原因;将龙池山与其山体岩石类型及成因与必修1“地表形态的塑造”章节理论结合起来;理解发展现代旅游的意义、旅游景观欣赏方法,将选修3“旅游地理”部分纳入实地教学环境,主要思考发展现代旅游业对于宜兴乃至无锡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地点2:善卷洞。
课时安排:半天实践内容:观察善卷洞地貌形态,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的作用;野外岩石的识别与判定,开展用稀盐酸判定石灰岩实验;观察地下水的运动情况及地下水对岩石侵蚀的影响。
地点3:茶园。
课时安排:半天实践内容:观察茶园的坡向与测量茶园的坡度,并绘制茶园分布示意图;观察茶园种植地土壤类型,测定土壤的PH值;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测量茶园与炒茶厂的距离,调查茶园与炒茶厂之间的交通运输工具,分析炒茶厂选址的主要区位条件。
地点4:陶艺厂。
课时安排:半天实践内容:观察土壤类型,结合陶艺厂的选址,分析影响陶艺厂布局的主要区位条件;采访制陶大师,并学习制作紫砂壶,感受传统技艺对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
三、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成果评价1.分组以学校地理教研组为单位,结合各教师专业特长,组织学校地理班同学进行实践项目分工,统一设计具体野外教学内容,各教师负责野外实践指导。
学生依据学习小组展开活动,各学习小组分组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兼顾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动手实践能力分组,每个小组6-8人为宜,设组长、记录员各1名,对每个实践地点分别调查研究,以获取相应的实践成果。
2.成果评价实践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形成调查报告、实践报告、地图绘制等多种形式的成果,借助校园展板集中展示成果。
成果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以各小组实践前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组织情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实验记录为依据,由各教师点评并赋分,各实践地点分值相累积。
结果性评价以各小组对实践的调查报告、实践报告、地图绘制等成果赋分,各实践地点分值相累积。
四、实践活动的意义笔者所任教的高二(10)班(物地班)学生全部参与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高,体会到了在课堂学习中从来没有过的真实情境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通过本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观察、体验、顿悟,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在地点1龙池山的考察过程中,有的小组做起了“义务清扫队”,将其他游客随手丢弃的垃圾清理干净;有的小组将风吹倒的小树慢慢扶起并固定好。
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需要公众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综合思维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从传统的课堂走向野外,在真实的情境中去考察实践。
当学生面对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地理情境时,学生将观察、调查到的地理素材进行整理,运用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创新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综合思维得到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地点1龙池山的考察过程中,需要学生观察植物群落,学生会发现龙池山的植被有明显的过渡性,既有热带植被又有温带植被,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3.区域认知本次社会实践主要选取了四个考察地点,分布在无锡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的不同方位,绘制四个考察地点的简图。
通过小尺度真实地理环境的考察,运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各种地貌景观形成原因。
如地点2善卷洞的地貌形态、成因、岩石类型的观察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更好的云贵高原地区,尺度更大,更能体现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学生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尺度的考察、实践、分析等,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区域认知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与体验,有利于提升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分(下转第59页)参考文献:[1] 吕惠进.地质地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 白志达,王剑民,许桂玲,等.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第四纪火山群[J].岩石学报,2008(11):134-135.(责任编校:刘妍君)情感态度研学纪律态度集体荣誉观念沟通交流表达人地和谐思想2.终结性评价(优秀5,良好4,一般2,较差1)实物成果手册完成质量实践考察报告图表数据处理摄影作品解读附加文学作品发表省级奖、公开发表10分,市级8分,校级4分摄影作品获奖省级奖、公开展示10分,市级8分,校级4分其他成果获奖省级奖、公开发表10分,市级8分,校级4分过程性评价平均总分终结性评价平均总分研学评价总分研学评价等第(85以上为优秀、71-84为良好、60-70为合格、59以下不合格)(续上表)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理论知识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如地点3茶园与地点4陶艺厂的考察,因学生对农业与工业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书本与教师的讲授,茶园与陶艺厂的选址地点恰恰是工农业区位选择的直观体现。
再如地点2善卷洞岩石类型的测定、地点1龙池山植物群落的调查等。
从任务中学习,在引导中升华,运用地理思维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五、结语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项目中选取几个与高中地理密切相关的考察点,以提升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与传统的地理课堂相比,野外考察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挑战更大,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活动知识结构、地理实践、思维方式等方面。
地理实践活动需要教师整合实践资源,尽可能地挖掘各考察点的地理要素,寻找安全性高、典型性强的考察地点。
社会实践由室内走向室外,考察任务成果的评价方式呈现多元化,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即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结合学科内容基础进行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表现。
而过程性评价较成果性评价更加复杂,涉及到评价项目、方法等,本次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项目设置不够细致。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摒弃了对“知识与技能”的偏爱,重新设定实践目标,注重在过程中培养地理学科素养,将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渗透到实践过程与成果展示中。
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3-25.(责任编校:肖捷)(上接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