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经济类实验教学初探——以“宏观调控”为课例
国家宏观调控 讲课说课稿
《国家的宏观调控》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是高中思想政治经济常识部分第二课第二节的第二个框题。
第二课讲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常识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而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宏观调控的认识,也是真正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本框题是第二课重点教学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及目标②识记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③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然性(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法制意识。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然性目前,国家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这个问题是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宏观调控的手段,因为国家的宏观调控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还有另一难点是宏观调控的目标,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深度与广度,难以理解,因此,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明确其目标是什么,不需作深入了解。
二、说教法最优的教学方式必须是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式。
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学情与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把讨论分析法,情景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性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在教学时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设计了如下导学方法:1、讨论法:对于内容较深的教学重点问题,学生不易理解,宜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2、自学法:通过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授之学生以“渔” 。
四、说教学程序(一)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简述回答宏观调控的概念_概述及解释说明
简述回答宏观调控的概念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对本文主题——宏观调控的概念、概述和解释说明的全面认知。
宏观调控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宏观调控的概括以及其在国家层面和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本文将深入剖析宏观调控的目标、原则、工具和手段,并解释它对经济稳定发展、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意义。
1.2 文章结构以下是本文的基本结构: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简要介绍宏观调控的概念,包括其定义、目标和原则以及常用工具和手段;接着,在第三部分,我们将从历史背景出发,梳理国家层面和经济领域中宏观调控的演变,并指出其特点与局限性;然后,在第四部分,我们将详细解释说明宏观调控对经济稳定发展、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展望或提出关于宏观调控的未来发展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宏观调控及其重要性与意义,并增进对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的认知。
通过系统性地阐述概念、涵义以及相关背景,本文将促使读者对宏观调控有一个清晰准确的理解,并认识到它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如何通过稳定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
此外,本文还将为未来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建议与思考,并希望能够推动学界和决策者对宏观调控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应用。
2. 宏观调控的概念2.1 定义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手段,通过对经济总量进行调整和管理来达到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它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调控措施,以影响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运行状况。
宏观调控是在经济学领域中较为常见的概念,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平衡、稳定物价水平、保持就业水平和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调控整体需求、供给以及资源分配,宏观调控致力于使经济在长期内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状态。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案例1:稳健货币政策中的“适度从紧”案例内容:1997年以来,我国所实行的货币政策长期被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强调的是货币信贷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关系,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重点,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就要求适度调整的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
例如,从2001年11月份开始,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开始出现负增长,经济运行出现通货紧缩局面长达14个月,这种通货紧缩不仅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也表现为投资需求不足,整个经济增长乏力。
但是,在2003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由负转正仅一年时间,通货紧缩阴影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趋势。
其原因有几个,一是1998年以来我国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实施中的投资项目大多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必然带动钢铁、水泥等行业热起来;二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各地搞“政绩工程”;三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后,利益主体也多元化,使地方政府与经济主体间形成默契与投资合力,再加上房地产行业在这几年的暴利引诱,造成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异常投资冲动。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以及投资结构的严重失调这两大问题,在银行信贷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中央政府高度警惕地看到了这一矛盾,及时做出了调控决策。
考虑到积极财政政策已到了必须淡出的时候,所以必须从货币政策方面考虑调控,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提高法定准备率(2003年9月21日起,把原来6.1%的法定准备率提高到7%,2004年4月25日起,再把准备率从7%提高到7.5%)。
二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4月25日起,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率提高0.5个百分点。
三是建立再贷款浮动制度,2004年3月25日起,在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货款利率加点幅度,同时决定,将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27个百分点。
宏观调控概念及方法阐述
宏观调控概念及方法阐述周春云一、宏观调控的概念及内容(一)宏观调控的概念宏观调控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其是国家采取各类手段来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调节及控制,使得社会再生产能够协调发展的条件,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管理中的关键职能。
国家在采取宏观调控时,一般是通过政策、法律及计划等手段,来对经济发展状态进行干预与调节,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能够持良好事态发展。
在市场经济当中,商品及服务的供求关系,是受到价格等市场机制所影响的,经济增长时,会可能带来通货膨胀,随之而来的便是经济停滞与倒退,这种周期性的波动,对对社会资源及社会生产力都造成严重损害。
而宏观调控采取人为调节的方式,来对经济运作进行干涉,从而使得国民经济可以适度增长,使产业结合能够合理调整,物价水平持续稳定,进而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宏观调控的内容宏观调控在应用时,一是国家采取各类经济政策与措施,通过对经济及社会方案等政策的制定,来对产业布局进行规划与挑战,对总量平衡进行控制,对货币及财政政策加以制定,对积累及消费间的关系进行调节,从而实现供求平衡,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对市场经济制度做到完善。
二是采取价格、税收等经济经济手段,来对国民收入实现分配与再分配,从而对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进行调控。
三是通过对各项经济计划的编制,使资源配置发挥出有效作用,弥补市场资源配置依靠市场情况下的不足。
二、宏观调控在经济管理中的具体手段(一)经济调控经济调控是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之一,作为国家调控行为,其可以依据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对经济管理实施把控,并可以将控制手段细化到工资、税收及信贷等各方面,并对货币有着直接的调控,是国家经济管理中出现经济问题的最直接调控手段。
例如,市场上所流行的一种商品,其在国家经济管理中,有一定问题出现时,国家便会采取经济调控的手段,来对该类商品实施价格调控。
正如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农作物收成不高,难以对人们要求进行满足,这时,便会产生供求关系不平衡现象,从而造成农作物价格上升,长期以外,给人们的消费能力带来调整,这时,国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便会采取经济调控,或是对物价进行调节,或是对人们工资进行调节,从而使得我国经济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二课2.2.2、国家的宏观调控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二课2.2.2、国家的宏观调控重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难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素质要求:1、知识方面:识记:宏观调控、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2、能力方面:通过学习,学会运用归纳、分析、综合的方法,体会怎样认识经济概念和理论,要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科学认识事物的思想武器,使其学会。
科学地观察、分析问题。
结合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重点及解决办法】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前,国家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这个问题是本课重点。
对这个问题,教材是从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固有的弱点和缺陷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使学生明确,无论从世界范围看,还是从我国来看,宏观调控对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复习提问1. 什么是市场经济?2.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什么?请说明其含义。
3. 市场经济有哪些优越性?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市场的调节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有其弱点和缺陷。
例如,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自由竞争阶段。
当时资源配置完全是在市场上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实现的,这种完全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方法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趋尖锐化,从而爆发了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在原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运用了计划手段,即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高中政治《国家的宏观调控》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国家的宏观调控》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地位本框题在本节中的地位:《国家的宏观调控》是高一经济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第二框。
这一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节中是承上启下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是对市场这一手段的重要补充,这框内容是前一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的延伸、补充。
说它“启后”这框内容的学习为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点、优越性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这一框是整个第二节的重要内容。
本框题在本节整个经济常识中的地位:《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前一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成经济常识体系的核心知识,是整个教材的重点。
教学重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确定其为教学重点的依据是1、必要性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是教材与生活的链结点,具有现实意义,这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增强社会参与意识。
2、通过必要性的学习可以从中理解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它与市场调节的关系,理解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教学难点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因为这一块内容根据十六大报告做了调整,值得注意,但这块内容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些抽象。
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的区分。
其依据是因为高一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经验知识较难区分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很可能把国家的宏观调控都理解为国家的行政命令。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能区分三种手段。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会用本课理论分析说明生活中相关的经济现象。
培养辨证地看问题的思维品质。
方法与过程目标:内在结构:本框内容,条线清晰,结构完整。
教材按“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样的逻辑顺序展开,即讲了三个问题: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概念及主要目标;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情感价值观目标:(1)通过具体的事例渗透市场道德观,如正当竞争、讲职业道德等;(2)通过“手段”的学习渗透依法治国的法治意识(3)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
宏观调控知识点
宏观调控的特性:1、地位: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调控的主体与特点: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3、调控的原因: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
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4、调控的目标:基本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其次是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5、调控领域: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
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
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6、基本原则: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经济法之宏观调控法(PPT 289页)
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及其操作
(一)货币政策:主权国家为实现其特定的经 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 政策的总称。
(二)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 所预定对宏观经济产生的明确效果。
四大货币政策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 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海发行是95年8月18日正式开业的,它通 过向全国募集股本,并兼并了5家信托投 资公司而设立的一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 银行,其注册资本为16.77亿人民币。股 东有43个,主要股东为海南省政府、中 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 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由海南省 政府控股。
海发行开业仅一年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到 1996年底全行资产总值已达86.3亿元人民币。
三、人民银行的业务 (一)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执行货币政策 (二)经理国库 (三)代理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四)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账户 (五)提供清算服务
(七)业务禁止
1、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 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2、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 3、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
(三)中央银行的性质: 1、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全国唯一的货
币发行机构 2、银行的银行
央行 商行 客户
商行向央行存款与贷款,央行对商行的支付能 力和风险负有监护责任,是最后的贷款人。
3、政府的银行 (1)中央银行的资本大多属于国家 中央银行资本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A、国有化方式 B、国家直接出资组建 (2)中央银行受政府或者议会的控制 央行地位有三种模式 A、直接对国会或议会负责 B、名义上隶属财政部,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C、直接受控于政府,独立性较小
《宏观调控法》课件
价格制度
价格制度
是指国家通过价格政策和价格监管对 市场价格进行管理和调控的法律制度 。
价格法
是指规定价格管理原则、任务、组织 、权限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反垄断法
是指规定禁止垄断行为和维护市场竞 争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价格法的作用
保障国家价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维 护市场价格的稳定和公平竞争,促进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宏观调控法的实施方式
经济手段
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 ,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实现经济 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 观经济目标。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通过行政命令和行政指导等手段,直 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以实现 特定的宏观调控目标。
通过立法和执法等手段,规范市场主 体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 竞争。
宏观调控法与社会法的关系
宏观调控法与社会法在某些方面存在共同点,例如它们都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经济安全,都 强调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
社会法为宏观调控法提供了社会基础和价值导向,宏观调控法在社会法的指导下制定和实施 ,确保其符合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要求。
宏观调控法和
THANKS
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财政税收制度
财政税收制度
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税收 政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
行调节和控制的法律制度。
财政法
是指规定国家财政管理原则、 任务、组织、权限和程序的法 律规范的总称。
税法
是指规定税收管理原则、任务 、组织、权限和程序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
财政税收法的作用
保障国家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制 定和实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关系,包括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规划、货币、财政、产业、区域等方面的管理关系。
经济法课件:宏观调控法
统计:是指对于某个事务有关的数据进行搜集、 整理、计算和分析等活动的总称。(信息、服务 和监督功能)
统计法:调整在统计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 律规范的总称。
产业、投资法律制度
产业法:
调整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包括:产业结构法、产业组织法、 产业技术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
投资:
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垫付货币 或其他资源,并进而转化为实物资产或 金融资产的活动。
投资法:
调整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投资主体 的直接投资活动进行调控和规范过程发生 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6
投资法的基本制度:
投资主体制度——即政府依法确立、约束 和规范投资主体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
关于宏观调控基本法的立法——
发改委希望把宏观调控作为系统工程考虑, 有一部能统筹、协调与整合全部宏观调控法 规的一部基本法律。“这是一个总揽宏观经 济全局的法。是个牵头的法。”参加讨论的 清华大学商法研究中心主任王保树强调。目 前已有《银行法》、《预算法》、《价格 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单项经济法律
投资管理制度——政府依法通过经济和 行政手段的综合作用对投资活动形成制 约关系,从而使投资主体的活动符合计 划要求的内在调控机制。
投资责任制度和投资程序制度 ; 涉外投资法律制度; 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境外投资管理制度; 涉外投资鼓励和保护制度等;
18
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
国有资产:
财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的财产
《企业国有资产法》
国家出资企业—— 国有独资企业; 国有独资公司; 国有资本控股公司; 国有资本参股公司;
教案:高一政治第二框国家的宏观调控
教案:高一政治第二框国家的宏观调控第一篇:教案:高一政治第二框国家的宏观调控第二框国家的宏观调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并能运用本框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在不同时期所采用的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辩证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利用课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看待市场经济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理解党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
教学重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教学难点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式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那么请问同学们,什么是市场经济呢?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是什么?(生)很好,从上节课中,我们学习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也就是说,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是不是万能的呢?如果不是万能的,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框国家的宏观调控,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52页,并看一下前面部分内容一、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我们都知道,市场是通过价值规律这支无形的指挥棒来调节资源的配置,我们搞市场经济要遵循价值规律,才能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我们把价值规律称做“看不见的手”。
而市场对资源的调节作用是通过价值规律实现的,所以我们也把“市场调节”称做“看不见的手”。
但是如果仅仅靠市场来调节资源,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首先来看两个情景假设:情景假设一:离消防部门远近不同的两个地方同时发生了火灾,双方都有打了119报警,假设只能出动一辆消防车,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消防部门与受灾方讨价还价,会出现什么后果呢?(让学生推测后果:如让市场调节,受价值规律支配,在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哪一方出的价钱高,就救哪方。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宏观调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精)
(2)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我国是如何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
我国是如何通过宏观调控来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
①制定减税和发放财政补贴等经济政策,刺激汽车消费市场,促进汽车生产发展。
②制定经济计划,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技术创新,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自主品牌的开发。
《宏观调控》教案
【一】、课题:宏观调控
本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考查方式灵活多样。在题型上,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背景材料主要是国家或地方的重大方针政策;在考查方式上,注重知识间的联系,考查考生对时政热点问题的全面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理解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应用方法,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的理解。
五、作业:
1、请你为国家发展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2、请你从经济生活的角度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至少三条合理化建议。
六、板书设计
宏观调控
上述措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那些手段?
第一、第五属于法律手段;第二、第三属于经济手段;第四属于行政手段。
查处违法违规用地,制定行业准入标准既有法律手段成分也有行政手段成分,更多的是法律手段成分。
上述材料说明我国的宏观调控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2、2009年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的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第二、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革灌溉方式 ;第三、运用价格杠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们节约用水。
四、小结
国家对消费的引导,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措施,对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等经济结构的调整,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对投资方向的引导及出口产品预警,都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模块三宏观调控法
四、 票据法
❖ (一)票据和票据法
❖ 指根据票据法旳要求,以法定形式出现,以无条件支付一定
金额为目旳旳,能够流通转让旳有价证券。 ❖ (二)票据行为
❖ 1、出票 ❖ 2、背书 ❖ 3、承兑 ❖ 4、确保 ❖ 5、付款
❖ (三)票据权利
❖ 付款祈求权 ❖ 追索权 ❖ ㈠票据权利旳取得 ❖ ㈡票据权利旳消灭 ❖ ㈢票据权利旳保护
❖ 一、宏观经济调控法旳定义和调整对象
❖ (一)定义
❖ 宏观调控法,是指调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旳经济关系旳 法律规范旳总称,简言之,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宏观经济关系之
法。
❖ (二)调整对象___宏观调控关系
❖ 宏观调控关系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整和控制过 程中形成旳经济关系。如计划关系、财政关系、价格关系、 金融关系等。宏观调控关系不同于市场主体规制关系、市场 秩序规制关系、社会保障关系,有本身旳特殊性,可概括表 述如下:
❖ 公平—指地位、权益平等。
❖ 公正—指监管者一视同仁。
❖ (四)证券机构及证券管理机构
❖ 1、证券交易所: ❖ 是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合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
实施自律管理旳法人。证券交易所旳设置和解散,由国务院 决定。新法取消了证券交易所“不以营利为目旳”旳定位。 集合竟价
❖.
❖ 2、证券企业:
三、宏观经济调控法旳基本原则
❖ 1、计划指导原则。计划不是资本主义旳专利,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更需要计划。这一理论利用于宏观经济调控中就是: 计划法,它在宏观调控法之中位阶最高,处于关键地位,之 所以如此,是因为计划决定了宏观调控旳目旳、方向及举措。
❖ 2、间接调控原则。宏观调控法是国家经过市场机制间接规 制市场主体旳经济运营。间接调控利用旳是计划、财政、金 融、价格等手段,经过市场机制,调控经济运营,经过间接 旳利益机制促导国民经济旳均衡有效发展。
宏观调控教案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学科:政治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经济现象,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事物的共性和根本特性的辩证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认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2. 难点:掌握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的区别。
教学方法:情景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中国经济的起飞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
2. 导入实录:请同学们看下面一幅图片,中国经济的起飞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
二、新课讲授1. 宏观调控的含义- 指国家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 强调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
2. 宏观调控的目标- 通过调整经济总量和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保持物价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 保持就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3. 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
- 法律手段: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
- 行政手段:行政命令、行政指导等。
三、案例分析1. 分析案例:我国近年来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和效果。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 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和手段分别是什么?2. 我国近年来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哪些?二、新课讲授1. 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各有特点,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 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以行政手段。
2. 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的区别- 经济手段:通过调整经济利益关系,引导经济活动方向。
宏观经济学说课稿
宏观经济学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整体经济现象,掌握宏观经济政策,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本文作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通货膨胀、失业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探讨国民收入的来源、构成及其决定因素,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
2. 通货膨胀与失业:分析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产生原因、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3. 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政府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框架,了解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宏观经济指标。
2. 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产生原因、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3. 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手段,掌握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方法。
1. 提高学生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宏观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经济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提供合理建议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关注国家经济政策,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影响因素。
2.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3. 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手段及其运用。
(二)难点1.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
2.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相互关系及其政策调控。
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运用及其效果分析。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和认识。
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
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进一步明白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
教学要求:熟悉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内容、工具,并能够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针对国民经济的一些经济现象,给出对策。
教学重点: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工具、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效果教学难点: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效果、凯恩斯极端与古典主义极端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计划课时:10课时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内容宏观经济政策指的是西方国家的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1、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
二是指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2、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
价格指数又分为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PPI)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NP deflator)三种。
物价稳定并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而是允许保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所谓低,就是通货膨胀率在1—3%之间,所谓稳定就在相当时期内能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大致相等的水平上。
3、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经济增长会增加社会福利,但并不是增长率越高越好。
这是因为经济增长一方面要受到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地增长,尤其是对于经济已相当发达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要付出代价,如造成环境污染,引起各种社会问题等。
因此,经济增长就是实现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符的适度增长率。
高中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的宏观调控》教案
高中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的宏观调控》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宏观调控的含义、必要性、目标;掌握宏观调控的手段。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经济现象,逐步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事物的共性和根本特性的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认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难点】宏观调控的手段。
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经济软着陆”的图片,引出宏观调控,从而导入本节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含义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
2.原因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漫画“假”“欺”何时休,思考一个问题:国家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学生讨论,交流。
师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1)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2)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3.目标过渡语: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呢?接下来我们看宏观调控的目标。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请同学们分析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思考一下这些分别体现了宏观调控的什么目标?4.手段过渡语:国家如何进行宏观调控呢?接下来我们学习宏观调控的手段。
请同学们分析以下三个案例,分别指出在案例1、案例2、案例3中国家运用的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案例1: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今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统筹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工具,采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