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浪漫主义到审美主义_现代审美思想的本体论转向

合集下载

4-审美经验论

4-审美经验论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1、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相对立,是现代西方美学的两大类型之一。

它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其中包括直观主义和解释学两大系统。

代表人物有柏格森、海德格尔。

2、审美经验:指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3、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1)审美经验与美感的区别:○1主体(人)与对象关系:美感仅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审美经验则是人与对象形成的审美关系;○2形态上的差别:美感仅是对于审美经验静态的、瞬间的理解;审美经验体现为一个动态的感受和评价过程;○3对审美对象理想的差异:美感指一种主体对某种现成对象的反映,其对象的审美性质是先验存在的;审美经验认为什么对象是在审美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2)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1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2这种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导致了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3艺术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联系。

3)审美经验不仅发生在艺术领域,也发生在社会和自然领域:○1社会领域的道德实践和审美经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2自然美的发现欣赏与人生实践的密切关系:如自然对象的道德内涵在中国一般体现的"比德"说,即自然特征比附人类道德;次方总是自然激起主体的道德体验。

4、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非理性活动,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1)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1"感性直观性":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献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2 "本质直观"性:是审美经验直观性的一个方面,审美经验能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既能把握事物的现象,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技术社会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审美转向

技术社会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审美转向

义 文学 文本 中 , 突 出表 现 了技 术 异 化 下 人 类 生存 的 窘 况 , 揭 示 了人 类 生 活 的真 实情 状 与 境遇 , 并 通
过 文字试 图重 塑人 类 的主体 性与 判 断力 。
关键 词 : 现 代主 义 文 学; 技 术社4 " - ; 审 美 转 向
中图 分类 号 : I o 一 0 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9 — 5 8 3 7 ( 2 0 1 3 ) 0 6 — 0 0 6 8 — 0 5
们 生 长 的社 会 土壤 的变 革 、 人 类 交往 的 变化 有 着 不
在工 业革命 后 , 技术 的负 效应 凸显 , 表 现在 文学
思潮 中 , 浪 漫 主义作 家 华 兹 华 斯 等 对人 类 原 始 社 会 自然 情态 生存 环境 的 向往 , 与 对 技 术 支 持下 污 浊 不 堪 的工业社 会 的批 判 , 成 为 浪 漫 主 义伊 始 文 本 中表 现 的主要题 材 。2 O世 纪 以来 , 科 学技 术 活 动 更被 一 次次 置于 道德 审判 的刑 场 上 , 似 乎 成 为 众 多作 家 与 学者 心 中异化 社会 的刽 子手 与元 凶 。 对 于技 术 的 美学 特 征 , 我 们 通过 技 术 哲 学家 及 人 类 干百 年来 的技 术 活 动 , 可 以确定 其 在 审美 上 的 取 向 。在 人类 社会 早 期 , 人 们 通 过 劳 动 所创 造 的劳 动产 品蕴 含 着 直 观 的 形 式 美 。陈 望 衡 先 生 在 专 著 《 科技 美学 原理 》 中曾指 出技术 作 品也 同样 拥有 艺术
2 0 1 3年 1 2月
太原 理工大学学报 ( 社 会科学版)

浪漫主义与审美现代性

浪漫主义与审美现代性

第32卷第5期2008年9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 iangtan U n i ve 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V o.l 32N o .5Sep .,2008浪漫主义与审美现代性*赵立坤(湘潭大学 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摘 要:18世纪启蒙运动以演绎理性为核心,因此精密计算、设计是其基本精神,乐观、进步是固有的气质,功利主义、世界主义是基本价值取向;浪漫主义则以情感为思想基石,因此创造性想象是其基本原则,自然是其追求的实质,审美主义是其价值取向。

浪漫主义本身就是对现代性的第一次自我批判,其批判武器是情感和审美,浪漫主义运动意味着审美现代性的获得。

关键词:浪漫主义;情感;想象;审美现代性中图分类号:D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8)05-0126-06何谓 浪漫主义 ?这是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

美国学者阿瑟!洛夫乔伊曾在叙述了由这一术语所带来的多重含义和造成的思想混乱后,断然地说 应该完全停止谈论浪漫主义 ,但随即又说, 这肯定不会被采纳 ,因为 那是思想史和艺术史中的根本和原动力 [1]245。

审慎地区分、辨析和界定浪漫主义及其流派,便成为首要和必要的;严谨地界定初创时期的浪漫主义的倾向,考察其风行当健的基本元素,便是主要内容;而在对浪漫主义时代的开启与初期阶段的意义评价上,审美现代性的获得则是关键所在。

可以说,浪漫的就是审美的,浪漫性就是审美的现代性。

审美的现代性是以情感∀审美的感知方式对社会的现代性进行的反思与批判。

它极力挽救浸渍于科技至上、工业文明和全面经济社会化中的人的内在灵性,反映了不同于社会现代性的另一种价值取向。

一、浪漫主义的区分如何澄清或减少术语系统和思想的混乱,首先有个方法论问题。

洛夫乔伊的观念史研究成果颇有价值。

在其#观念史论文集∃中,他专门列入了 论诸种浪漫主义的区别 一章,并提出两种方法。

关于艺术的个人独创性问题

关于艺术的个人独创性问题

关于艺术的个人独创性问题冯黎明摘 要:艺术的个人独创性是近代以来形成的一个普遍信念,这一信念借助于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和先锋主义的艺术实践而得到现代审美文化的共同认可。

艺术的个人独创性信念的思想来源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和个性主义基础之上的主体论哲学,主体论哲学通过艺术自律论将个人独创性普及于现代审美文化场;进入20世纪后,随着主体论哲学的式微,艺术的个人独创性信念也开始动摇。

尼采、福科等人对理性主义文化的反思质疑了主体论证哲学,而结构语言学、话语理论、互文性理论、文化研究等理论形态以及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艺术的个人独创性信念逐步失去了普遍有效性。

关键词:个人独创性;主体论;艺术自律论;互文性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1)01-0167-10DOI:10.13644/31-1112.2021.01.016作者简介:冯黎明,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北 武汉 430072)在现代审美文化场域中,艺术的个人独创性似乎是一条神圣性的信念,这条信念由于得到了艺术自律论的学理支撑,所以其核心命题一直被视为关于艺术之天然属性的有效判断。

自启蒙运动至今,人们大都认可艺术家是独特的“人”、艺术作品是独特的“物”、艺术活动是独特的“事”;在芸芸众生行走的“凡间之城”里,唯有艺术特立独行、超凡脱俗。

对于诸如阿多诺等坚决主张艺术自律论的审美救世主义者来说,独创性的艺术为人类解放提供了终极性的精神资源,他们坚信艺术的“新异性”将是带领人们走出现代沉沦的弥赛亚。

借助于一种激进化的独创性信念,现代艺术家们放浪形骸、游戏人生,现代艺术品鬼怪精灵、背离常规,现代艺术活动也随性而为、弃绝章法,而且人们对此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甚至还以之为艺术之本性。

不过一旦我们将个人独创性的信念置于社会历史之维加以检视就会发现,独创性并非艺术的先验、普世的本质规定,它只不过是现代性的主体论哲学和社会实践场域界分导致的一种历史性后果而已,而且它正在被结构主义以来的现代思想以及大众文化推向末路。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经验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经验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经验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经验考生们在复习自学考试《审美》科目时,要结合教材进行学习,掌握重要的知识考点,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自学考试《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经验,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重点解析1.简谈审美经验理论的发展历程。

答:审美经验的问题是审美活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层面。

(1)在古希腊的美学思想中,有关审美经验的研究并不占重要的地位,因为古希腊哲学的核心是本体论问题,古希腊美学的核心也是美的本质问题。

柏拉图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回忆说”则涉及到了审美经验的一般规律。

(2)中世纪美学在根本上乃是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奥古斯丁认为,审美经验的真正内涵便是对于上帝的爱。

他揭示了审美经验的超验性维度。

(3)随着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西方美学的研究重心也转向了审美经验的探讨。

(4)现代西方美学是作为对近代美学的反叛而出现的,但在审美经验问题上却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形成了很多流派,总体上可划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类型。

科学主义美学的思想基础是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其基本倾向是试图通过实证或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审美经验。

而人本主义则极力排斥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试图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叔本华、柏格森和胡塞尔。

自然主义美浓、直观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等。

(5)当代西方美学仍然把审美经验问题作为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

(6)总而言之,从古希腊到现当代,审美经验问题一直是西方美学家所谈论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构成美学学科的重要内容。

2.什么是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答:①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美学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二美学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二美学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美学发展经历可以分为古代美学、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三个阶段。

古代美学阶段主要包括古代希腊美学和中国古代美学。

古希腊美学主要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柏拉图认为美是超越感官的抽象概念,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认为美是普遍的、真理的、永恒的。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人类感官的愉悦和和谐,美是现实的、感官的。

中国古代美学主要有儒家、道家和佛教美学。

儒家美学强调礼仪和人的素质,认为美是道德的一种表现。

道家美学强调自然和人性的和谐,认为美是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佛教美学认为美是内在的心灵体验,是超越生死的境界。

现代美学阶段主要包括启蒙时代美学和浪漫主义美学。

启蒙时代美学主要有康德、笛卡尔等人的理论。

康德认为美是纯粹的感觉经验,是无私无私心的欣赏。

笛卡尔则认为美是与自然和谐的体验。

浪漫主义美学注重个人感受和情感的表达,强调个人的直观体验和情感的真实性。

当代美学阶段主要包括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

现代主义美学主要强调艺术的自由与创新,主张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艺术的个人表达和自我创造。

后现代主义美学则主张反传统、反理性、反体系,注重文化多元性和相对性,认为美是多样的、变化的,没有固定的标准和定义。

总结而言,美学发展经历了古代美学、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三个阶段。

古代美学强调超越感官和自然的美,现代美学注重感官体验和个人表达的美,当代美学强调对传统和理性的反思,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的美。

这三个阶段的美学思想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产生和发展,对美的本质、价值和表现方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丰富了美学的理论和实践。

西方文论的五次转向

西方文论的五次转向

西方文论的五次转向
(一)希腊时代:人学转向
以智者派、尤其是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为代表,希腊哲学从此前研究自然及其本原为重心转向研究人类社会道德与政治状况,也就是从以探究自然规律为主转向探究人类及其心灵(道德)状况。

(二)中世纪:神学转向
随着基督教入主欧洲,人学中心被神学中心取代,整个“知识型”都奠基于唯一的上帝,任何知识系统都被认为由此发源,这导致了以基督教神学为支撑的视上帝为知识本原的中世纪文论的产生及其霸权地位。

这时期的代表性理论家有普洛丁、奥古斯丁、但丁(“俗语之辉煌”和文本四层意义等)、“桂冠诗人”彼特拉克、薄迦丘(“注重文采”)等。

(三)17世纪:认识论转向
强调任何知识都与人的理性相关,都需要从理性去寻求解释。

这种“转向”为文论提供了以“理性宇宙观”为主导的“知识型”。

在此影响下产生的文论流派有新古典主义文论(法国的布瓦洛等)、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文论(莱辛、康德、席勒、黑格尔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实证主义以及象征主义等。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语言论转向
正是这种性质的“语言论转向”导致了20世纪形形色色的以语言研究为中心的文论流派的产生,如现代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
“新批评”、心理分析、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阐释—接受文论等。

(五)20世纪后期:文化论转向
它在语言学模型的框架中更加专注于文化及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性别、大众文化、亚文化、视觉文化、网络文化等阐释,为此时期各种文论流派竞相追究文学的文化缘由提供了知识依据。

这些流派有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

审视浪漫主义思想与审美现代性及先锋派的关系

审视浪漫主义思想与审美现代性及先锋派的关系

审视浪漫主义思想与审美现代性及先锋派的关系一、现代性的源起现代性,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国际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

有论者指出,现代、现代化、现代性等式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的概念。

其实,从词源上讲,现代(moderm)来自拉丁文(modo),表示此刻、刚才、或者很快等意思的时间限定词,英语中的现代性(modernity),来自拉丁文的(modernitas)。

①此后,现代、现代性常常用来表示与古代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它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和发展。

对于现代时段的划分,有学者认为是从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至今的历史时段。

现代时期所经历的多个社会层面的发展和进步,诸如自然科学的伟大发现,工业化,都市化,市场经济,宗教与世俗事物的分离,民族国家的形成等各种世界性的历史过程,通常被称为“现代化”。

现代性与现代化相关又有区别。

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以生产力的发达,即达到高度社会化、工业化水平的生产力为根基,实现社会自身全面协调和综合平衡的一个必然性的历史进步过程。

②现代性是伴随现代化过程而发生的。

卡林内斯库详细地阐述了这种现代性:资产阶级的现代性概念,我们可以说它大体上延续了现代观念史早期阶段的那些杰出传统。

进步的学说,相信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可能性,对时间的关切(可测度的时间,一种可以买卖从而像任何其他商品一样具有可计算价格的时间),对理性的崇拜,在抽象人文主义框架中得到界定的自由理想,还有实用主义和崇拜行动与成功的定向——所有这些都以各种不同程度联系着迈向现代的斗争,并在中产阶级建立的胜利文明中作为核心价值观念保有活力、得到弘扬。

③1863年,波德莱尔宣称“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这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④14、15世纪,在意大利等地资本主义开始出现了萌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市侩思想和自由主义精神并存发展,工具理性开始泛滥起来(另一个原因则是新教伦理的出现),这便是启蒙现代性。

当马克斯·韦伯用“合理化”解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他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就是工具理性不断膨胀而价值理性逐渐衰落的过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进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进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进程
中国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进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典主义、浪
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古典主义是西方美学原则的起点,它主要讲究传统的审美标准,强调
精致与完美。

古典主义认为艺术与审美应该遵循统一的定律,使得艺术可
以成为一种精确的表达。

据记载,古典主义的审美把重点放在了精致、完
美以及理性的艺术上,例如古希腊雕塑的观赏和石头上的抽象线条。

大师
们尽善尽美地表达出优雅、简练的审美。

浪漫主义可以说是现代西方美学原则的开端,它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

浪漫主义强调的是与当下社会审美标准不同的审美,这种审美重视的是特
定情境或者事件给个人带来的深刻影响,而不是精致的审美标准。

浪漫主
义的审美以抽象的方式呈现,它放弃了完美与整齐,取而代之的是个体的
独特个性,这种审美更能与社会变化的节奏相适应。

例如,浪漫主义的艺
术家用大胆的画笔表现了感性的世界,比如浮世绘。

现实主义是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方向,它主张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创作
艺术,重视内容性、重视生活现实,运用独到的视角挖掘艺术真实现实中
的内涵。

现实主义倡导从自然中寻求灵感,反思社会事件,表达出真实的
生活和个体的情感。

中国美学审美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美学审美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美学审美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中国现代美学审美主义伴随中国社会变革和主流美学形态转换, 先后发展出无功利审美主义、心理自足审美主义、个体感性审美主义和生命本体审美主义四种历时性形态, 各形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较强的针对性。

无功利审美主义是为对抗中国实用主义文化观和人生观而引入的;心理自足审美主义是借鉴西方心理学美学成果建立起来的;个体感性审美主义则是为纠正客观派、实践派美学的偏颇而提出的;生命本体审美主义则是对实践论美学的超越与反拨。

四种形态的审美主义共时上与主流美学交织互补, 历时上具有清晰的发展线索, 构成中国现代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

梳理美学审美主义思想, 有助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现代美学发展规律, 展望当代中国美学发展未来。

关键词:审美主义; 无功利; 心理自足; 个体感性; 生命本体;Abstract:Aestheticism in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diachronically develops into four forms along w ith Chinese social change and mainstream aesthetics, namely disinterestedness, psychological self-sufficiency, individual perceptual and life ontology, displaying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times and strong relevance. Aesthetic disinterestedness is introduced to combat China pragmatism culture view and the view of life; psychological self-sufficiency aestheticism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achievements of w estern psychological aestheticism; individual perceptual aestheticism is proposed to correct the prejudice of social school and objective aesthetic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life ontology aestheticism is the refut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doctrine of practice aesthetics. These four forms of aestheticism synchronically mingled w ith the mainstream aesthetics either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w hile diachronically presented a distinct history of development, w hich constitutes an integral part of modern China aesthetics. An overall analysis on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ism ideology w ill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and look ahead a bright futur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Keyword:aestheticism; disinterestedness; psychologicalself-sufficiency; individual perceptual; life ontology;20世纪中国有两种类型审美主义, 一是文艺审美主义, 另一个是美学审美主义。

当代美学理论的文化转向

当代美学理论的文化转向

文化转向强调文化多样 性和差异性,反对单一 文化霸权和同质化趋势
文化转向认为,文化 是一种符号系统,具 有象征性和隐喻性, 可以通过符号来解读 和理解社会和文化现 象。
文化转向的未来发展趋势
美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融 合:美学理论将更加注重 文化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化
现象。
跨学科研究:美学理论将 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人 类学、心理学等相结合, 形成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文化视角下的艺术创作:从文化视角出发,对艺术作品进行解读和创作,使作品更具有 文化价值和意义。
文化转向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文化转向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的文化内 涵、文化视角和文化价值等方面。
文化转向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文化转向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的文 化元素、文化视角和文化价值等方面。
挑战:文化转向可能导致美学理论的碎片化和分散化 机遇:文化转向为美学理论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视角 影响:文化转向可能会改变美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发展:文化转向可能会推动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06
结论:当代美学理论的文化转向 的意义和价值
当代美学理论的文化转向的意义和价值
拓宽了美学研究的领域,从传统的艺术领域扩展到更广泛的文化领域
的重要性
文化转向的主要表现
从传统美学转向 现代美学
从形式美学转向 内容美学
从艺术美学转向 生活美学
从审美经验转向 审美意识
从审美价值转向 审美功能
从审美判断转向 审美评价
文化转向的影响和意义
美学理论从传 统美学转向文 化美学
文化转向强调 审美活动的社 会性和文化性
文化转向对美 学理论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影 响
文化转向推动 了美学理论的 多元化和创新

美学思想历史回顾

美学思想历史回顾

美学思想历史回顾近代以来,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诞生于欧洲,逐渐传入东方文化。

美学思想从阐述自然规则和人类情感装饰性质,逐渐转向对人类思维与道德规范探究,并不断扩散引领人类文化的进步。

本文将回顾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启蒙运动下美学思想当代化美学思想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得到当代化与发展。

在文艺复兴之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探究与研究逐渐的形成。

启蒙运动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强调人类的理性,强调人类意识到其自身独立的思想与价值。

而在此背景下对美学思想的深入探讨也逐渐展开,美学的核心理念从自然规律转变成对人类思想的探究。

二、古典与浪漫两种美学思想的发展继启蒙运动之后,美学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诞生了古典主义美学思想与浪漫主义美学思想。

古典主义美学有着对理性和秩序的关注,通过形式的规则和组合把握艺术的本质来创造艺术品。

而浪漫主义美学则关注情感的个性化和主观性,面向精神的自由和探讨,更加关注作品表现情感、个性、生命等方面,强调艺术对人类自由感与生命存在的意义。

三、美学思想的本体论转向进入20世纪以后,美学思想发生了较大的转型。

本体论关注点从人类精神特质演变成对于自然与宇宙的探寻。

其中,两种新的声音逐渐形成。

一种是“形式主义美学”,强调艺术作品趋向简单化,本质境界的追求。

另一种则是“存在主义美学”,对于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探索有着强烈的关注,强调对生命的浪漫关怀,对自由的探索。

四、后现代美学反思和超越美学思想在20世纪末叶时,进一步的转变为后现代美学思想,反思和超越了传统的美学思想。

后现代美学思想更加强调质疑和否定传统的美学观念,强调艺术作品和思想更要体现个体的自由自在,摆脱对世俗与媒体的约束。

它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的一种解构和反抗,更重要的是,它是对美学思想进一步深刻的思索。

五、中外美学思想的互通美学思想在各种文化间不断穿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外美学思想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这种融合双方可以借鉴吸取对方的优点,充实自己,形成一种全新的思考。

现代艺术作品中审美观念的演变研究

现代艺术作品中审美观念的演变研究

现代艺术作品中审美观念的演变研究引言艺术是一种表现、传达思想和情感的创作形式,而审美观念则是人们对于艺术作品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价值判断的总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明显的演变。

本文将从现代艺术的起源及其影响因素、现代艺术作品中审美观念的变化、观众对现代艺术作品的接受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对现代艺术作品中审美观念的演变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现代艺术的起源及其影响因素现代艺术的概念第一次在19世纪末出现。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艺术家开始反思传统艺术观念,他们试图通过创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现代派艺术也受到了民族、政治、哲学、心理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民族因素是现代艺术中审美观念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种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融合,艺术家开始关注自己文化背景中独特的审美观念,并试图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其次,政治与社会变革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一些政治动荡的时期,艺术作品往往成为反抗和宣传的媒介,艺术家们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呼吁。

这种在政治和社会变革中诞生的艺术观念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和人们对于个体主体性的关注也对现代艺术中审美观念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艺术家们渴望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我,从而引发观众对于个体主体性和心理状态的关注。

这种以个体为中心的审美观念在现代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探索。

二、现代艺术作品中审美观念的变化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审美观念相较于传统艺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具体来说,现代艺术作品在审美观念上更加倾向于个体主义、自由和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首先,现代艺术作品的审美观念倾向于个体主义。

传统艺术往往强调传承和集体主义的观点,而现代艺术更加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创造力。

艺术家们尝试通过自己的经验、情感和思考表达个体主体性,并试图引发观众对于个体经验的共鸣。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审美风格的变迁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审美风格的变迁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审美风格的变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随着审美观念的拓展,它的文学艺术实践在审美风格上也发生明显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深刻变迁。

丑僭越了美年,德国唯理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以“埃斯特惕克”(英文为)为题发表了一部著作,从而实现了他年前曾在《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表达过的意愿,即创立一门专门研究人类感性认识的新学科。

鲍姆嘉通认为,人类心理活动既然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相应的哲学系统中就有一个不小的缺欠。

研究知或理性认识的有逻辑学,研究意志或伦理意识的有伦理学,研究情感即被莱布尼茨称为“混乱的”感性认识的却一直没有一门相应的学科。

他于是着手创建了这门被称之为“,的学科,而“”的希腊字根原义则是“感觉学”。

由此可知,也就是相对于逻辑学和伦理学的另一种认识论学科。

从此出发,一门与理性哲学(包括研究知的逻辑学、研究意志的伦理学)相对应的感性哲学也就取得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那么,为什么感性哲学后来就变成了美学呢?或者说,为什么美的范畴代替了整个与理性哲学相对应的感性哲学的研究对象呢?为什么感性哲学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应该是美呢?从创立者鲍姆嘉通的初衷而言,他是把莱布尼茨的“混乱的认识”和沃尔夫的“美在于完善”两个概念结合成了一体。

他认为美学所研究的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

也就是说,完善可以凭理性认识,例如一个数学演算式就是凭理性认识到的完善;完善也可以凭感性认识,例如一朵花、一首诗就是凭感性认识到的完善。

那么,为什么感性认识到的完善就一定是美呢?鲍姆嘉通的理论设想后面实际上潜藏着深层次的理性主义思维定式和信念,它们决定了感性认识到的完善就是美。

也就是说,在西方深长久远的理性主义文化框架里,作为认识论的理性与感性早已被划定了基本的方式、方法和内在尺度、标准。

理性的哲学认知是以合乎逻辑的推理,寻求合乎物理规则的真。

感性的直观感觉是以合乎情感愉悦的感性感觉,追求合乎心理形式的美。

在这个过程中,不管认识、方式是感性还是理性,作为内在尺度、标准的心理形式一定是理性的。

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理论形态研究

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理论形态研究

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理论形态研究内容提要审美独立论与审美救赎论是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形态。

就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的演进轨迹看,它们最集中体现在20—40年代。

关于审美独立的思想更应该到前期创造社和前期象征派的思想脉络中去寻求。

阐述审美救赎论时不倚重被学术界炒得很热的社会批判理论,而把关注重心投向朱光潜和宗白华的审美思想,他们的思想精华和思想局限在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理论形态中均堪称代表。

中国现代审美主义的理论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审美独立论与审美救赎论。

而就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的演进轨迹看,它们最集中体现在20—40年代。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以20世纪20—40年代为中心,围绕审美独立论与审美救赎论,探讨中国现代审美主义的理论形态问题。

一审美独立论:从“为艺术而艺术”到“纯诗”一提到“审美独立”,当代中国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的学者更多地首先想到王国维。

我觉得,中国学者在审美现代性的视野中对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评价,存在着过度阐释的倾向,就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而言,关于审美独立的思想不应该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中挖掘,而更应该到前期创造社和前期象征派的思想脉络中去寻求。

不过,鉴于王国维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第一人这一观点在治中国近现代美学思想史的学者看来几成定论,我在具体阐释前期创造社和前期象征派的审美独立论思想之前,有必要就我对王国维审美思想的看法,先作一点简单的补充说明。

在这里,我当然无意撼动王国维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第一人的地位,我并不否认,“中国之有‘美学’,实以王国维为最早”,“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从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的标志”,也承认王国维的美学是中国近现代美学的“第一块基石”。

王国维对传统“文以载道”思想的批评的确是毫不含糊的,他指出:“观近数年之文学,亦不重于文学自己之价值,而唯视为政治与教育之手段,与哲学无异,如此者亵渎哲学与文学之神圣之罪,固不可逭,欲求其学说之价值,安可得也?”而且,王国维的美学观念与传统功利主义美学观确实有着天壤之别:“呜呼l我中国非美术之国也。

当代审美实践与文学本体论的构建详细内容

当代审美实践与文学本体论的构建详细内容

当代审美实践与文学本体论的构建详细内容【摘要】当代审美实践与文学本体论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从当代审美实践的特点、文学本体论的概念和意义等方面入手,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当代审美实践在影响文学本体论的也受到文学本体论的指导和启发。

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构建文学本体论。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关注当代审美实践与文学本体论的紧密关系,强调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的重要性。

这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使得对当代审美实践与文学本体论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当代审美实践、文学本体论、构建、影响、方法、结合、关系、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代审美实践与文学本体论构建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代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二是学术研究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当代审美实践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追求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的审美观念已不再适用于当代现实,因此需要对审美实践进行深入研究。

文学本体论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分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需要重新审视。

在当代文学批评中,文学本体论的观念和方法对于理解文学作品的本质和意义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当代审美实践与文学本体论的关系,从而深化对当代文学现象的理解,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当代审美实践与文学本体论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

通过对当代审美实践的特点和文学本体论的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揭示当代文学创作中审美实践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文学本体论在理论探讨中的意义。

通过探讨当代审美实践对文学本体论的影响,分析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构建一个更加符合当代文学实践需求的文学本体论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最终旨在阐明当代审美实践对文学本体论的重要性,为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和创新探索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2. 正文2.1 当代审美实践的特点1. 多元化与包容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便捷,当代审美实践展现出了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点。

审美理论的演变

审美理论的演变

审美理论是关于美的研究和认识的学术领域,它关注的是人们对于艺术、自然和生活中美的现象的批判性思考和理解。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审美理论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演变,这导致了对美的认知和审美价值的不同看法。

最早的审美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认为美是超越世俗事物的神圣和永恒的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通过对艺术和自然的观察和研究,人们可以获得美的经验。

随着中世纪的到来,基督教对审美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的思想家认为美是上帝的创造力和完美的表现,艺术应该用来向人们传达神性和信仰的信息。

这种观点主导了几个世纪的西方艺术和审美理论。

然而,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改变了审美理论的传统观念。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追求个人的感知和体验,他们把人类的世俗经验放在了中心位置。

艺术家们开始探索人体和自然界的真实表现,追求真实和平衡的美。

这种思潮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一直延续,并为后世的艺术家们提供了灵感。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审美理论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强调理性和知识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美不仅仅是主观的感受和感情上的满足,还应该符合普遍的道德和理性准则。

康德是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客观美”和“主观美”的概念,认为美不仅仅是个人的主观喜好,而是遵循普遍规律的普遍人类理性的审美标准。

进入20世纪,审美理论受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现代主义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由性,艺术家们可以追求独特的表达和创新。

一些艺术家,比如毕加索和杜尚,通过颠覆传统的审美观念,挑战艺术的边界。

在后现代主义中,审美理论变得更加多样和包容。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认为美是相对的,没有普遍的标准,只有个体的经验和观看者的观点。

他们提倡多元文化和多元观点的审美,关注艺术中的身份、政治和社会问题。

至今,审美理论仍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认知和审美价值的看法不断扩展和转变。

变革【抒情的变革】

变革【抒情的变革】

变革【抒情的变革】威・巴・叶芝是现代爱尔兰著名诗人兼剧作家,被美国诗人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

作为西方文学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一生都在不断追求诗艺的革新,由他提出的“面具理论”,可以说是对现代抒情诗的一大贡献,其中展现了诗歌抒情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历程。

在创作早期,叶芝是一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然而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质文明的畸形发展,严重的经济危机和人类渐趋异化的倾向已经瓦解了传统的价值观念,淹没了往日的情感世界。

诗人如果仍然一味强调个人表现,沉湎于浪漫时代的伤感,就不能深刻反映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时代,表现错综复杂的内心感受。

此时唯有对诗歌抒情作重大的变革,才能走出自我宣泄式的文学表达和个人抒情的死胡同。

在这次重大变革中,叶芝的“面具理论”及其实践是一个非常值得人们重视的范例。

叶芝对“面具理论”没有作过系统地阐述,都是散见于其各种著述中。

关于“面具”,叶芝有时认为它代表的是虚伪的自我,与代表真诚自我的“脸”相对而言。

但更多的时候,“面具”具有着叶芝赋予的特殊含义。

面具是“另一个自我,即反自我,或者有人愿意的话也可以称之为正相对立的自我”;它“是我们所希望成为的意象,或我们所崇敬的意象”,“是出自其内在本质的一切的感情对立面”,是“热情所创造的一种形式”。

“面具”是诗人情感的再创造,是想象的个性。

“面具理论”的特征是诗人在抒情时隐去自我,淡化诗歌中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揭示出自我的多重性和深刻性。

在自我揭示的过程中,诗人的面目是模糊的,他不直接站出来说话,而是采用各种各样的角色来代言,通过他们的口表达自己的人生体悟和生活哲理。

“面具”理论的实践,使叶芝的创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别于传统的浪漫主义诗歌。

一使情感的抒发者与情感之间有了一定的距离“在用英语写作的现代诗人中,叶芝大约是从他个人富有戏剧性的经历中挖掘得最多、最成功的一个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9-20作者简介:顾梅珑,女,文学博士,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肖向东,男,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文学思想主流与‘人学’思潮之演进研究”(项目号:09BZW06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号:JUSRP11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从浪漫主义到审美主义:现代审美思想的本体论转向*顾梅珑,肖向东[江南大学,无锡214122]关键词:浪漫主义;审美主义;现代性;本体论摘要:作为现代文学主流思潮之一,浪漫主义以其复杂矛盾的面目引发了学术界的种种思考,以至于界定它都成为了一个难题。

浪漫主义的出现不是历史的偶然,它实则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审美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以此为契机,详细分析了浪漫主义中的“返魅”、“诗化”、“激情”等诸多现象,确立了浪漫主体的决定性地位,论证了浪漫主义和审美现代性的亲缘性关系。

从浪漫主义到审美主义,显示了审美“人学”思想的演进趋向与本体论转折。

中图分类号:I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11(2012)06-0090-06以赛亚·伯林曾经说过:“浪漫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运动,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生活和思想。

对我而言,它是发生在西方意识领域里最伟大的一次转折。

发生在十九、二十世纪历史进程中的其他转折都不及浪漫主义重要,而且他们都受到浪漫主义深刻的影响。

”[1](P8)不过,对于浪漫主义的界定,他却认为是一个危险而又混乱的工作,如同面对一个黑暗的洞穴,一旦进入,便不可重见天日,“对浪漫主义的解释和申论与其说回答了问题,不如说引起了问题”。

[2](P43)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源于浪漫主义自身所包容的多重、复杂、异质、乃至矛盾对立的因素,诸如想象、热情、感伤、快乐、死亡、人性、个体性、放纵、诗意、怀旧、自然、神秘主义等等表征,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浪漫主义的“雅努斯面相”(Janus's face )。

究竟什么是浪漫主义?在迄今为止对于浪漫主义所作的各种权威性定义中,存在着各种各样普遍化、表面化甚至自相矛盾的解释,究竟哪种界定才能揭示浪漫主义本质性内涵?什么才是浪漫主义的独特品质?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当我们站在当下以新的视角重新回溯浪漫主义这一现象的时刻,便会发现,浪漫主义的出现不是历史的偶然,它实际上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浪漫主义萌发的18世纪正是世俗社会取代神性王国的现代转折时期,上帝已死,人类本来视为权威的东西正在消解,·09·文学艺术意识形态悄然发生着一种世俗化(S kularisierung)的位移,浪漫主体最终取代了上帝的位置,来看待世界万物和人自身的存在。

刘小枫表示:“从思想内容上看,形而上学之终结,人的终结等论点,以及对原知识学的攻击和诗的隐喻、感性的美化和强调,浪漫派已着先声。

在这一意义上,浪漫派思想本身就是现代性原则的一种类型,它包含着对现代性的独特提法,对现代政治和日常生活结构的转变的独特反应态度。

”[3](P187)可见,浪漫主义问题首先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并且和现代人的感性萌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施米特在否定了对浪漫主义的种种印象式的定义之后,曾经深刻表明:“要界定浪漫的事情(Romantischen),不能以任何被浪漫地感受的对象或论点为起点,不能以中世纪或废墟为起点,而应以浪漫的主体为起点。

这里涉及的总是某种类型的人,要从这类精神的人自身来理解[浪漫]。

”[4](P4)一旦把关注的眼光从五花八门的浪漫化现象转向拥有感性精神的人自身,浪漫主义的问题便和审美现代性的问题联系起来了。

审美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启蒙运动以来工具理性的弊端而呈现出来的一副感性面孔,它独具的感性纬度,被用以纠正规训社会平庸、功利、压抑的社会现实,批判、反驳工业文明的物质主义,最终让现代人达到释放生命获取自由的目的。

审美对于理性主义的对抗必然造成二者之间激烈的冲突,它们之间的斗争构成了现代性内部最主要的矛盾,已经有许多现代哲学社会学家关注过这一现象。

马泰·卡林内斯库在他的代表著作《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明确提出了“两种现代性”的概念,即作为西方文明史一个阶段的现代性与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一方面是社会领域中的现代性,源于工业与科学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在西欧的胜利;另一方面是本质上属论战式的美学现代性,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波德莱尔。

”[5](P343)这两种现代性有着深刻的矛盾:“一个是理性主义的,另一个若非公然非理性主义,也是强烈批评理性的;一个是富有信心和乐观主义的,另一个是深刻怀疑并致力于对信心和乐观主义进行非神秘化的;一个是世界主义的,一个是排他主义或民族主义的。

”[6](P343)将审美现代性概念作为背景引入进行阐释,才能看清浪漫主义的“庐山真面目”,证实浪漫主体“人”的绝对权威,由此,一切混乱状态便可以重新得以清理,其中的矛盾现象也可以得到相应的解释。

浪漫派那种无风格的风格,那种千变万化的姿态,那种天马行空甚至有些怪异奇特的现象,很显然最终都停留在那些不带任何责任的私人情感领域中,它最精美的成就也存在于个人最私密的感情之中。

在浪漫主义里,审美创造的主体已经把精神中心转移到了自己身上,正如施米特所阐释的那样,他表示:“浪漫派是主体化的机缘论(subjektiv-ierter Occasionalismus)。

换言之,在浪漫派中间,浪漫的主体把世界当作他从事浪漫创作的机缘和机遇。

”[4](P15)总之,表面看来纷繁复杂的浪漫主义问题,最终是一种审美、心理层面的东西,它和人的内在情感世界密切相关。

浪漫主义的问题显然就是审美现代性问题的一个方面,和浪漫主义相关的种种现象也都可以从感性主体的角度加以解释,其矛盾混杂的表现与现代性内部复杂纠葛的状况是紧密相连的。

浪漫主义的主体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现代进程中产生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又对现代性进行着激越的批判,是针对启蒙现代性弊端的第一次反戈。

卡林内斯库曾经表示:“在十九世纪前半期的某个时刻,作为西方文明史一个阶段的现代性同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之间发生了无法弥合的分裂。

”[5](P48)他所表述的这一时期正是欧洲浪漫主义全盛时期。

哈贝马斯也曾经将早期浪漫主义视为通往审美现代性的“第一步”。

在启蒙理性和机械文明日渐转化为压抑灵性和窒息生命的新统治权威时,浪漫主义以其特有的感性表达方式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作出了首次具有明确意味的反思和批判,而它的武器正是审美。

对于浪漫主义来说,它所确立的主体中心表现在自我表达、艺术自足、诗化现实等各个层面,不仅在“人的情感、想·19·文学艺术从浪漫主义到审美主义:现代审美思想的本体论转向象等审美领域里完成了主体性的现代性的革命”,而且对资产阶级机械文明与工具理性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它所张扬的情感、想象、灵性、诗意境界挣脱了黑暗、僵化、冷冰冰的机器世界,第一次对启蒙主义的传统与神话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正如张旭春所说:“浪漫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所作出的首次具有明确意识的审美反思和审美批判,其美学旨趣和价值取向构成了审美现代性毋庸置疑的最初的精神源泉”。

[6](P51)总之,浪漫主义开启了通向现代审美主义的最初道路,它在西方文学与文化思想中有着种种深刻的表现:德国浪漫主义的神秘倾向、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之风、法国浪漫主义的宗教崇拜,都能从审美现代性角度予以解释;同样,诺瓦利斯的黑夜情结、华兹华斯的田园梦想、拜伦与雪莱的昂扬激情、雨果瑰丽奇幻的想象世界,均是浪漫主体寻求的多重出路。

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思潮,浪漫主义承载着太多复杂的现代性问题,开启了走向现代审美主义思潮的关键一步。

二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与挑战“上帝”的时代,我们却从许多浪漫主义者那里发现了种种奇怪的“返魅”的现象:施勒格尔兄弟呼吁人们回到远古的神话时代,年轻诗人诺瓦利斯的诗歌里永远飘荡着黑夜和死亡的气息,荷尔德林多次深情呼唤神灵的回归。

这些“返魅”现象的出现,在日渐“祛魅”的现代社会是很值得玩味和深思的。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一步步颠覆了传统的神学观,乐观的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认识和把握世界的。

在这个时候,重新描绘宗教、神话的世界的确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令人颇为费解的现象,不过仅仅用倒退来解释这种现象显然过于简单化了。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理解,现代性实际上是一个“祛魅”的过程。

在原始的巫术时代,人、神、物相互交混、万物有灵,这种原始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开始解体。

随着理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丰富,人类试图剥下自然和世界的神秘外衣。

不过,科学理性在掀开世界神秘面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恐慌,他们成了无法掌控命运的渺小生物;启蒙主义(Enlightment)发出的耀眼光芒在刺穿笼罩在世界周围黑色暮霭的同时,也刺穿了人们的生存信念。

奥·威·施莱格尔曾经专门撰文对启蒙运动作了批判。

在他看来,启蒙主义根本无法解决人的生存恐惧和情感需要,他要求人们必须学会敬重黑暗,他说:“古老的宇宙起源学说早已说过,夜是万物之母,现在,这个说法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又东山再起:人们认为,世界脱胎于泰初的混沌,通过爱与恨、同情与反感的相互作用而成形。

生活的魔力赖以存在的基础,正是一片黑暗,我们存在的根正是消失于其中以及无法解答的奥秘之中。

这就是一切诗的魂。

而启蒙运动由于缺乏对于黑暗的最起码的尊敬,于是也就成了诗最坚决的敌人,对诗造成了一切可能的伤害。

”[7](P378)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浪漫主义诗人与文学家开始以义无反顾的姿态重新返回人类因为狂妄自大而离弃的神性本原:诺瓦利斯在他的《夜颂》中唱起了黑夜与死亡的赞歌,霍夫曼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离奇曲折、古怪恐怖的故事,夏多布里昂深情呼唤宗教的回归……科学认知和理性主义无法解决人类的原始痛苦和隐秘的情感需求,朦胧夜色笼罩下的神秘世界似乎能够承载个体那颗饱受伤痛的心,满足情感无拘无束的奔流。

归根究底,浪漫主义的“返魅”来源于心灵的某种需要,来源于人类对现实世界恐惧的真实体验,与现代个体内在情感世界紧密相连。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审美式的神秘主义显然不同于蒙昧状态下的神秘主义,并不是出于对世界的一无所知,而是着重表现个体对世界的体验和感受,立足点已经从彼岸挪到了此岸。

诺瓦利斯笔下的黑夜寄托了诗人那种隐秘的情感需求,给失去爱人的痛苦心灵提供了幻想中的慰藉,让他能够在夜色的掩映下和爱人快乐地相会。

同样,呼唤神灵的回归也源自这样的情感和灵性的需求。

个·29·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十一卷·第六期文学艺术体生命是有限和短暂的,这种有限性和短暂性使人很难从自身获得自足完满,更不用说从启蒙主义所造就的那种僵化刻板的生活方式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