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主义

合集下载

试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试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试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欧美国家兴起,其特点是对传统文学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的颠覆和重组,追求个性化、超验主义、意识流等表现手法,旨在创造出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性的文学作品。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兴文化形态日益繁荣兴起,新时期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逐渐形成。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这个时代,传统文化和经验已经不再足以解释和理解当下社会的现象和问题,而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不断涌现,为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和表达方式。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是多元化。

现代社会的多元性为文学提供了更广泛的创作领域和素材,这也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风格和审美取向。

一些文学作品以不同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元素,创造出更具有全球性的文学形态;一些作品则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反思和批判现实,表现出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特征是多元审美。

在这个时代,文学的审美取向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一些作品更关注内心体验和心理刻画,引入意识流等技巧,表现出深刻的个人主义和超验主义精神;另一些则更注重表现形式的创新,尝试使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如模拟游戏、虚拟现实等,体现出对科技和未来的探索。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价值是文学的全球性。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各种文化形态在全球范围内互相交流和融合,这使得文学作品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成为全球人类的共同财富。

因此,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精神将会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不断推动着文学的发展和变革,为人类的文化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不断追求新时代文学的较高境界。

论现代爱国主义的内涵及意义

论现代爱国主义的内涵及意义
中所 孕育 的现代 民族 国家 的独 立 和诞 生具 有密 不 可分 的关 系。
正是在后殖 民主义这样 的时代语境 中, 爱 国主义 发生了
确切地说 , 现代爱国主义与现代民族 国家一样, 都是现代性的 非常 重 要 的蜕 变 。 所谓 “ 爱国” , 其 前 提 必 须有 一个 “ 憎恨 ”或
国激情” 必须被转化成一种 “ 爱国理性 ” , 它将有助于解决 “ 爱国主义悖论’ ’ 。
【 关键词 】 现代爱国主义 现代性 民族国家 理性爱国

段时期 以来, 伴随着钓鱼岛、 黄岩岛等领 土争端问题 的 而这种统一的历史进程的主体力量, 则是代表着当时先进生产
不断升温, 中国人 的爱 国激 情 空 前 高涨 起 来 , 但 同 时也 暴 露 出 力发 展 水 平 的 “ 现 代 型社 会 ” , 即资本 主义 国家 。 资本主 义 国家 很 多 问题 ,“ 爱 国主 义 ” 再一 次 成 为 社 会 各 界广 泛 关 注 的焦 点 在西方兴起, 并向全球扩张, 从而主导了 “ 世 界历史” 的演进过 议题 。 人们 争论 的核 心 是 , 如何 实 现 理 性 爱 国 ? 理 性 爱 国主 义 程 。 当然 , 正如 马克 思所 说 ,“ 世 界 历史 ” 的进 程 是充 满 血腥 的 的依 据 何在 ? 本 文 试 图对此 作 出系统 的阐释 。 压 迫 和 奴 役 的 殖 民主 义 过 程 , 它 必 然遭 到 各 独 立 文 明 的殊 死
关, 它在 历 史 的维 度 上 也就 不 可 避 免 地表 现为 不 同 的形 态 。 一 面 接 受资本 主 义 的全 球 市场 、 民主 政 治 以及 文 化和 生 活方 式 等
他者” 文 明的元素, 而这 些无疑将会对 民族 国家的文化和 般来说, 爱 国主义可分为古典爱国主义、 近代爱国主义和现代 等 “

论述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论述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论述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

十九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

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冷漠,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

二十世纪初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使用借助科技发明的武器大规模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等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应运而生。

在思想方面,非常突出地表现为对传统的叛逆态度,在人与世界、社会的关系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表现了人与社会的分离,外在的世界作为人的异己的、陌生的、对立的环境包围了孤独无靠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隔绝是许多现代主义作品中常见的主义。

在艺术特征上,现代主义主张表现论,反对再现论,强调主观性、自我表现。

重视艺术想象,强调艺术直觉提出心里现实主义的理论吧内心的想象高置于客观现实之上。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

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

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那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什么关系呢?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论后现代主义

论后现代主义

论后现代主义作者:要晖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3期摘要:本文论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含义、特征以及代表人物,详细论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以及它的出现对社会和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人性化;历史影响;社会风潮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250-01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为了挑战现代主义的极限,艺术与设计家于是以后现代主义来统称当代各种主义,如:女性主义、多元文化、解构主义、时间元素、媒体应用、物质主义等。

这些观点强调艺术品的创造与欣赏没有单一的、绝对的答案或标准,作者与完成品的情感脱离,且作者、观众、策展人(或展场)与环境(或现象)都是艺术所品的参与者,如此一来,艺术创作与鉴赏都变得非常多样。

步入社会经济繁荣昌盛时期,后现代主义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强调历史文脉、意象。

后现代标志设计着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

它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

这些变化表明它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第七章 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第七章  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三、新时期文学中的现代主义
1、80年代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译介情况 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名著丛书》重版,袁可 嘉编选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骆嘉珊编选的 《欧美现代派作品选》,陈焜的《西方现代派文 学研究》,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施 咸荣等翻译的《荒诞派戏剧集》,柳鸣九编选的 《萨特研究》、董衡巽编选的《海明威研究》、 李文俊编选的《福克纳评论集》、伍蠡甫等编选 的《现代西方文论选》等。
2、艺术观念
异化主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现代主义 文学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异化 ,展示了人“对立性”生存处境和存在感受。 心理真实。强调表现人的内心生活,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 。人们开始把目光从客观物理世界转向主观心理世界,文 学创作应该表现内心世界的真,追求超现实的、抽象的、 形而上的真。现代主义文学对主观真实和内倾性的刻意追 求,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思维模式 。
表现主义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而后蔓延到欧美 各国,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流派。代 表作家有卡夫卡(奥地利)、斯特林堡(瑞典)、 奥尼尔(美国)等。 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从意大利流行至欧美各国的 现代主义流派。其基本特征是否定传统文化,歌 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 量美”,主张自由的进行艺术创造,具有明显的 文化虚无主义特征,代表作家是马里奈蒂(意大 利)。
论争的意义:
传播了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对传统文艺观念 的冲击; 改变了现实主义一枝独秀,促进了文学的多 元化; 艺术表现上的突破和创新,促进了审美的多 样性,也体现出对秩序反抗的精神维度; 加快了当代文学的世界化进程。
2、中国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文 学 黄子平的《关于“伪现代派”及其批评》 (《北京文学》88年2期),季红真的《中 国近年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文 艺报》88.1.2、1.9)、邹平的《中国存在 现代主义文学土壤吗?》(《文汇报》 88.4.8)

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持价 值尺度 , 认识和 处理 同周 围价值 关系 的价值 原则 作为 自己思想 和行为 的基本 原 则和 最高原 则 。所 以 , 把 人类 中心主义 与“ 自然 界 的专制 主义 ” “ 、人类 统 治主义 ” “ 类 征服主 义 ”“ 类沙 文 主义 ” 观 点有着 本质 、人 、人 等
作 者 简介 : 玉书(9 0一 )女 , 郑 16 , 辽宁葫 芦岛人 ,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 院社科教学部教授。
第2 期
郑 玉书 , 陶晓颖 : 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区别 。【 2
传 统 人类 中心 主义 的产 生 具 有历 史 必然 性 。作 为 一种 思想 观 念 , 统人 类 中心 主义 真 实地 反 映 了人 类 传
随着生 产力 的发展 , 人类 征服 自然 和改 造 自然 的能力 增 强 了 , 是逐 渐产 生 了摆脱 自然 束 缚 的思想 , 于 形成 了 早 期 的“ 人类 中心 主义 ”把 人 定义 为一 种理 性 的存在 物 , 为人 可 以随意对 待 动物 和其 他一 切 生物 , , 认 人主 宰
自然 是必 然又必须 的。[ 1 1
人与 自然 的关系包 括两个 方面 : 一是 作为 “ 自然存 在 物” 的人与 自然 的关系 。从这 个 意义上 说 , 与 自然 人
的关 系是 自然关系 ; 二是 作为 “ 社会 存在物 ” 的人 与 自然 的关系 。从这 个 意义上 说 , 与 自然 的关 系又 是对象 人
Vo . 2 I9 No.
J n2 1 u .0 0
论现代人类 中心主义 及其时代价值
郑 玉书 ’陶晓 颖 ,
(. 1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教学部 , 江苏 南通 26 1 ;. 2 0 02 阜新高等专科 学校 思政教研部 , 宁 阜新 辽 13 0 ) 2 00

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综述

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综述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概述第一节、现代主义文学一、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和特征现代主义文艺又称先锋派文艺,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文艺思潮。

现代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流派,而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思潮或流派的总称,它们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文学流派。

这些打着“先锋”旗号的文学流派,在否定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念与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的表现内容与形式都做了大胆的革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文学的面貌与格局。

而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其中,20世纪西方社会变动的加剧,是现代主义文学大发展的社会动因。

现实社会的不稳定,战争的威胁和极大破坏,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危机感,动摇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意识。

这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温床。

在这种情况下,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获得了地盘。

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综合影响的产物。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则是现代主义的理论武器。

虽然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众多,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但作为极富于创新求变和反传统精神的现代文学思潮,在总体上又有基本一致的特征。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思想特征上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的混乱、战争的恐慌、社会道德的衰落,使人们深感失望与不安,西方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开始动摇以致崩溃,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转而接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认为以往的文化传统都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实现,应予摈弃。

现代主义作家在“一切价值重估”中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及传统观念文化。

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批判也有走极端的现象,表现出了虚无主义的倾向。

2.突出表现异化主题。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整个物质世界都被看成是人的异己力量,在人类自己创造的这个物质世界里,人变成了物的奴仆,完全被物支配。

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在查阅了大量资料文献后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答案。

首先来介绍一下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

然而,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都能找到。

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就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

”这样一来,不同时期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

再来说说现代主义吧。

现代主义设计是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等欧洲国家,在二三十年代达到高峰,二战以后通过美国影响到全世界,六七十年代走向衰落的一场国际性运动。

它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设计,提出艺术与科技象相结合的“机器美学”,反对因袭传统,厌恶附加装饰,强调功能主义,用科学的、客观的、理性的精神进行设计。

希望通过现代设计来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表现出强烈的民主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首先从建筑开始。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

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建筑设计,所以这里我也用建筑论述我自己所理解的现代主义风格。

我觉得现代主义最主要的内容是设计为大众;强调功能性;反装饰;理性主义;经济主义;批量标准生产。

后现代主义是发端于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特别是对现代主义理性的反叛。

后现代主义表现出对现代主义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现代主义风格强调设计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

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摘要:“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标志着人类生态伦理观念的一大进步,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只有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伦理基础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处理人与自然、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一种伦理价值观,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主张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将人类的利益置于首要的地位,并以此作为生态道德行为的终极目的和尺度。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既肯定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中人的主体性地位以及人类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又继承了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自然的依存性的合理认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源于前二者又高于它们。

它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优先地位和目的地位;第二,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为中心,在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上,它强调整体和长远的人类利益高于暂时和局部的利益;第三,在对人类的主体的界定上,主张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从主体的实践中理解人的主体性。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最初是由生态学家根据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提出来的。

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接踵而至,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义是“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是要求通过肯定人对自然界的依赖,进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自为的和谐状态。

它包含了当代与后代的需求、国际公平、国家主权、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环境和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

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根治生态环境恶化、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价值观,它只有用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才有实际意义。

“新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的复归与超越

“新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的复归与超越

虽然大多数人似乎已经承认,现代化与西化不能划等号,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是全盘西化,但从实际所见,我很怀疑我们对这个问题到底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深度。

实际上,在有些人眼里,当代建筑已进入了个性化时代,不必再去考虑“西化”或“中化”的问题,迷恋于西方的各种先锋流派,远离了建筑的本体。

还有许多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与所谓“西化”或“中化”与否并不相关,后者属于文化学的范畴。

由此,现代化也就与传统、地域、人文等观念没有什么关系了,甚至还是互相矛盾的——要现代化就必须抛弃传统:现代化是向前看,是创造、革新,传统是向后看。

在这些人那里,国情已退出在他们的视野以外。

那么,究竟中国建筑要如何现代化,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了。

我想,应该首先从对“现代化”的理解谈起,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

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是西方现代化的开端,其后经蒸汽机的发明和法国大革命,到了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生产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蓬勃发展。

这个时期,建筑上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现代建筑的萌芽,其第一声号炮是1851年建成的伦敦“水晶宫”,第二炮是1889年在巴黎耸起的埃菲尔铁塔。

20世纪初,包括表现派和风格派在内的大部分新艺术流派对于建筑的探索更多还只是注目其外在形式方面,仍属于现代建筑的前期,从德意志制造联盟继续下来的包豪斯学派,才是真正触及到现代建筑本质性内容的成熟的建筑运动,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就是1926年在德国德绍建成的由格罗庇乌斯设计的包豪斯新校舍,最近它已被列入为人类文化遗产了。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标志,“现代主义”建筑正式诞生,其总的特点是重视功能问题的合理解决和强调冷静地理性地面对创作,反对学院派保守落后的思维方式和形式的复古,所以又被称为“功能主义”或“理性主义”,对历史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在新形式的创造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种“现代主义”与所谓英克尔斯体系(传统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化标准),即主要从工业化的角度衡量现代化程度的评价方法基本同拍。

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背景

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背景

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背景作者:崔凤东石雨浓来源:《美与时代·中》2021年第11期摘要:19世纪初期,西方绘画就达到了侧重写实和写生的方法的极致,同时也包含各种以油画为主要技巧的各种艺术风格和态度的发展,如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象征主义等,旁涉雕塑和其他艺术门类。

但是,在19世纪初,已经出现了对写实主义方法理解的冲突。

现代艺术发生在19世纪晚期,这种新兴的艺术被看成新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实验艺术和先锋艺术等等。

现代艺术是艺术本身正在展开的自我革命。

关键词:艺术史;现代主义绘画;现代艺术;西方艺术一、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时代背景古希腊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在文艺复兴的艺术创作浪潮中达到融合之后,写实绘画被逐步理解和分解成各种样式和风格,形成一个共同的方向,于是人们建造了一种教育和培训机构——美术学院,来对这种原则、方法和技能进行总结和传授,形成了古典主义或者被称为学院派的经典艺术。

在美术学院里面,以希腊艺术为最高准则,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为完美的榜样,以普桑这样的艺术家所创造思维艺术为杰出代表,建立了一整套的审美原则和教学方法,并将之逐步树立为权威和准则,衡量和指导着艺术的创作和实践。

但是到了19世纪初期,学院内部就出现了对艺术另外的看法,提出了一些与学院原则不相容的艺术性质,对古典艺术本身进行了质疑和突破。

这个所谓的不相容性,是以浪漫主义的艺术观念为代表的,当然并不仅限于此。

艺术上的浪漫主义并不是指艺术家的生活态度和感情状态,而是人们在艺术中强调的未必与客观世界是准确的对应和确切的描述的关系,更不一定是学院派所标榜的古典主义艺术的一定之规,真正强调的是在艺术中,作为人,艺术家的主观情绪的表达自由,艺术创作如何摆脱物质的世界、历史的局限,所能发挥的能动的积极作用。

因此艺术家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呈现对于现实不存在的事物的幻想和想象,而且强调在表述和描绘过程中人的理解、情绪和意志所起的主导作用。

在写实主义作为艺术的基本方法的时代,这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主要表现为在自己所生存的现实世界和当下处境之外,去营造一个特殊的情境、古老的想象和异国的情调。

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

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

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一种主流文化,对当代中国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解析后现代,取其利,去其弊,对加强主流舆论,提高文学的正能量,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自文艺复兴始,到20世纪中期,是西方世界走向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从总体和全局上看,以封建宗法制为标志的前现代社会已到终点。

这一历史转型时期的主导的文化精神是充满活力的理性启蒙精神。

此后,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以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为特征的“后现代社会”。

从社会文化性质而言,前者的关键词是“现代性”,而后者的关键词是“后现代性”。

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上,我倾向于吸纳和借鉴审美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和合理因素,采纳与启蒙现代性相和谐、相配合的另一种形态的审美现代性,以有利于推动和加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如何评价后现代性?既不能因为现代性具有负面影响,而否定现代性的历史功绩:也不能反过来因现代性的历史功绩,忽视现代性的负面作用。

应当全面地辩证地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做出客观公允的历史评价。

其实,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反传统、非理性和反对现代化给人带来异化等方面也存在着精神意向上的一致性。

我们既要看到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连续性,又要看到在这种高度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新质态和新质变。

忽视现代性的负面作用,夸大现代性的历史功绩,否定后现代性;或夸大现代性的负面作用,贬抑现代性的历史功绩,消解和颠覆现代性,甚而主张倒退回前现代,都是不妥当的。

后现代和当代中国国情最为重要的是,应当考虑当代中国如何面对西方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需要探讨西方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对作为发展中的国家的当代中国的适用程度和适用范围问题。

我们的国情定位,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从前现代性向现代性的过渡与生成。

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三种形态多元并存。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虽然启动了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但还存在着浓厚的前现代性。

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逐渐成为人们对教育理念的追求。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创造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概念与发展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是一种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培养个体能力、潜力与创造力的教育观。

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自尊、自爱、自重,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将教育作为人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方法、手段、目标等方面均大胆创新,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

二、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中的作用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帮助我们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关注教育中的知识传递和技能培养,推动教育发展。

其次,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胸怀、文化素养、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水平。

此外,在教育手段的选择上,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推崇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例如以任务驱动为重心,探究式学习,以及多种智能接受教育等,这也大大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三、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启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意义。

首先,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以个性化定制教育服务,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性。

其次,建立一套新的教育评价和考核体系,以评价学生知识、体验、创意的综合素质。

最后,教育要关注人文关怀,重视学生文化素养、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以及社交和感受教育,从而在教育中体现教育的人化本质。

论当代现代主义小说范式的建立

论当代现代主义小说范式的建立

现代主义的出现在西方被认为是一次剧烈的艺 的现代意识萌动是第一次现代主义思潮 出现的主要 术史革命 , 它兴起于资本主义剧烈变革的时期 , 反映 依据 , 而七十年代末极左体制 的坍毁与政治理性的 了经济高度发展、 传统社会解体后西方社会重估一 弱化无疑为第二次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提供 了滋生 切价值体系而面对 的精神危机 现代主义崇尚个人 的土壤 。更确切地说 , 在当代文学史中 , 现代主义文 表现 , 追求神秘主义与不可知论 , 强调艺术的形式技 学的兴起是直逼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权威话语的一股 巧, 这种技巧以反传统的抽象 、 象征和变形等实验形 思潮 , 也是当代文学所负载的社会理性逐步消散、 现 式加以表现 , 因而现代主义往往具有先锋派的性质。 代意识 日渐张扬的直接动力 , 更是当代 文学现代性 而且 , 就文学发展历程而言 , 现代主义无疑是处于主 建构历程的明确映证 。 导地位的现实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 并且对 而现代主义的演进步履则是况重而缓慢的, 长 现实主义构成直接的冲击与变革。 期的政 治话语 的营造与社会理性 的灌输 , 固地构 牢 现代主义在中国有过两次深远影响。第一次是 筑了现实主义在解读社会人性时诠释导向与诠释方 在本世纪二 、 三十年代, 以鲁迅、 苏曼殊、 刘半农、 李 式的权威性 。作为在人性复苏浪潮中滋生的现代主 金发为代表 的现代作家通过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理 义思潮 , 面对如此悠久而强悍的反映法则 , 只能在王 论, 在文学观念和表现技巧上对传统文学进行现代 纲之纽不断松解的时代前提下 , 在逐步淡化、 消解现 性的改造 , 除了传统文学 的政治维度 与社会理性 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基础上迤逦而行 , 剔 以此才能形成 诉求, 开创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 由于社会的 并凸现出其现代性的价值与观念来 。 因此 , 当代现代 急剧变革以及 抗战所引发 的民族意识 的凝聚 , 阶级 主义的建构史便成为现代主义在现实主义的重重封

论约瑟夫.康拉德作品中的现代主义特征-最新年文档

论约瑟夫.康拉德作品中的现代主义特征-最新年文档

论约瑟夫. 康拉德作品中的现代主义特征现代主义运动最先起源于西方20 世纪早期的艺术领域。

作为对传统的突破,现代主义更强调艺术创作的实验性原则。

在文学领域,由于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更加关注人在宇宙中存在的意义与目的。

在西方文学界,这一时期涌现出如艾略特、伍尔夫、福克纳、乔伊斯等现代主义大师。

本文研究的约瑟夫?康拉德并非典型的现代主义代表作家,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康拉德的作品形态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交融与过渡,因其作品一方面具有深刻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又呈现出现许多现代主义的特征。

一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融约瑟夫?康拉德( Joseph Conrad ,1857-1924 )的作品主要以19 世纪末西方世界的社会环境为背景,而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现象以及主题内容成为了20 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前奏。

康拉德在一些小说作品中所使用的独特叙事技巧也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

所以说,康拉德的作品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在西方文学作品上的过渡与交融的体现。

当代许多评论家都视约瑟夫?康拉德为具有现代特征的作家,无论是从其作品的主题还是从叙事结构上,都可以认证这一点。

从康拉德的社会背景及个人的复杂生活与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他大部分作品的现实根基及其来源。

作为19 世纪后期的一位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出生于波兰南部的别尔吉切夫,或许是他童年生活的不幸使他的作品中投入了很多人性的黑暗与阴影。

这个对于世界很早便感受到怨恨和疑虑的少年,有着敏感和郁郁寡欢的性格。

在他成为一名知名作家前,约瑟夫?康拉德度过了近20 年的航海生活,这段生活使他了解了当时世界上具有最发达文明的国家,增长了见识。

同时他也去过当时原始落后的亚非殖民地,生活中的这段经历不仅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复杂而又多维的素材,也让他有机会体会不同文化间的异同与碰撞,并将这些以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投射到作品中去。

就其作品风格而言,约瑟夫?康拉德的语言精炼优美,具有伍尔夫在《论未来小说》中所提到的散文体风格,同时他也在其充满冒险与传奇色彩的作品中深入探索了许多现代社会的问题,如人性的黑暗、对利益的贪婪、现代社会的异化与孤独等等,这些看似陷入困境的现代题材正是其作品中现代主义特征的表现。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

鉴于今天讨论的关键词是“现代”,那我们就有必要稍加了解“时间”这个概念。

仔细思考我们身边的表示时间的概念的词,无论是昨天今天明天还是上个月下个月或者是周一周二这些词都是相对存在的,彼此是彼此存在的证据,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时间只能在定格在相对的时间段里,不存在独立存在的,就连我们活在的当下也是在我们相对的过去定义的当下。

由于时间上未来的不可知,自然我们无法轻易断定时间里面的上游,下游。

就好比生活在康熙年间的人们知道这是清朝初期,一定不知道19世纪就已经是晚清。

我们现在完整的时间定义方式来自机械时钟的广泛应运。

在十四世纪的欧洲钟表工业的革新和个人时钟的拥有量增加,那时代人们以拥有怀表为荣,大家看电视剧,电影都是知道,怀表到民国都被认为是一种稀罕玩意呢。

时钟带来的就是时间划分的更加细致和准确,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在时间细化的推广过程中,钟表承载着一种新的文化从上流社会慢慢向民间发展,最后得到大部分民众的接受和认可(这里说大部分是因为还有一小部分的细节和人是用其他的方式,比如说我们中国人说的一盏茶,一炷香,现在还有使用,也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在使用其他的方式,比如念几次“别了,玛利亚”这句话就可以确认一个鸡蛋是否煮熟了),以至于现在这种工业的时间主宰控制着世界。

所以说,我们概念里的时间对于人类而言,既是生产力的也是文化,是他们互相融合产生的。

那么人类社会从对时间的模糊概念发展的到细化就是步入现代的过程,一种关于时间的客观的,科学的意识成为了现代性时期的标准。

也就是说时间逐渐占据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被称为是现代性。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把现代性视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

当现代性遭到后现代主义者纷纷质疑的时候,哈贝马斯则认为自 18 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的现代进程并未走到穷途末路,其历程仍未完结。

哈氏有一句名言:“我们仍然是与首次出现在 19 世纪中叶的那种美学同时代的人。

”哈贝马斯并不认为现代性完美无缺,但他坚持认为现代性在其早期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后期出现了问题,他为现代性的辩护就是要激发现代性的潜力,使之在当代生活实践中依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论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的兴起

论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的兴起

论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的兴起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社会现象,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种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关注。

本文将分析个人主义兴起的背景、表现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个人主义的定义与背景个人主义,源于对个体自由、权利与自主性的强调,通常与集体主义相对立。

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主义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如在文艺复兴时期,个人的创造性与价值开始受到重视。

进入现代社会后,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加速,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 社会变革的推动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个体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化的多样化都在不断激发个体意识的觉醒。

人们逐渐意识到,个人的选择与追求能够深化自己的人生价值。

与此同时,教育的普及也培养了个体的自我意识,使得个人能够更为独立地思考与判断。

2. 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影响新媒体的崛起将信息的传播速度前所未有地提升,让个体有了更多表达自我的平台。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能分享观点与生活,个性化的内容成为大众交流的主流。

当个体的声音越来越受到重视,个人主义的理念便借此得以传播和壮大。

个人主义的表现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首先,个体的选择权和自由意志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诸多领域,如职场选择、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特点,做出个性化的选择。

1. 自我表达与多样化生活如今,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存,个体更愿意追求自我实现,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性。

从潮流服饰到生活方式,个人化已成为常态。

例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极简主义、数字游牧等生活方式,表明了人们对个体存在的重视。

2. 社会责任与义务的个人化与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相对,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但这种责任观已不再是单一的义务,而是与个人的选择和价值观相结合。

人们倾向于根据自身兴趣与能力选择参与公益活动,将社会责任视为个人发展的延伸。

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多面性

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多面性

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多面性专业: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内容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信息社会出现的知识状态,是一种全球性文化处境变化引起的游戏规则的改变,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体现为复杂多样,出现了各种设计样式,流派纷杂,没有占主导趋势的流派或思想,可以具体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反对设计形式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2反理性主义,关注人性;3注重产品的人文含义;4隐喻;5关注环境。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2 设计、;3 现代主义;4 艺术引言后现代是相对现代主义而提出的一种泛社会学描述性词汇。

一方面它描述了社会的时代性变化,包括观念、态度、知识、行为、认识、行为等,演化成为一种时代的思潮性变化。

后现代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涉及艺术、设计、文学、语言、历史、政治、伦理、哲学等领域。

其产生背景是晚期资本主义和后工业社会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逆向思维分析方法批判、否定现代主义;具有超越现代主流文化的伦理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是当代西方社会经济、政治观念的反应;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当代诸多矛盾与冲突。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宗旨是:产品设计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术和功能,还要具有丰富的个性和多样的形式,并注重人情化和象征意味。

后现代与“现代”互相交错,如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埃在希腊阳光下已认识到某些可被称为“后现代”的因素了。

人们一般认为所谓后现代“畸变”大约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法国开始的。

这种新出现的“趣味”迅速为德国、日本所接受理解,这种趣味既是对现代主义的延伸,也是反驳、批判,是生产资料基础变革引起的相对的反应,是信息社会新技术革命思维和意识形态的对应性反应,正如工业革命是当时现代主义的基础一样。

后现代主义影响十分广泛,它几乎就是一个时代性变化,是一个全局性的文化与物质变异,是资讯社会的文化形态。

一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信息社会出现的知识状态,是一种全球性文化处境变化引起的游戏规则的改变,法国学者让-佛朗索瓦·利奥塔称为“叙事危机”,是叙事。

论现代主义文学

论现代主义文学
t adma ’ n r ol. hr aew jrc ol i oe i i lea r.i rt eo m os dlea r o yn n s n e w r T e r toma hos nm r sc irte 1ea r fy b lm a true f i d e os d n t t u t u s i n i t
Ab ta t Mo ensi trtr rgn tsi o ilhsoy,ie lgc h o n ed v lp n fleauei ef t sr c : d r i cleaueo iae nsca i r d oo ia te r a dt e eo me t trtr sl.Is t i i t l y h o i t
( e e l o 1 G nr . ) aN
论现 代主义文学
秦 家伦
( 贵阳学院 , 贵州 贵阳 50 0 ) 50 5

要: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有:社会历史;思想理论;文学自身的发展。它的基本特征是:中心内容
表现社会危机和人的异化;创作精神主张表现主观现实和内心世界,是表现论而非反映论。它最主要的流派 是象征主义文学和未来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在艺术表现上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
teueo e ho f xrsi , o t n fe et n w ihi avct yc av prs t ep s sb ei h s t er o pes n n th oe f co , hc doa db r t esit,o xr s u j t i fh t y e o e o rl i s e e i i e e v
K e r s mo ensi trtr ; a s meg n e se t h rce s c ;sh l;leau eo mb l m ; tr y wo d : d rit leau e c u eo e re c ;esni c aatr t s c o s i rtr f y oi ci f l a i i t s s l e- i

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李玉娜
【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0)006
【摘要】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处在新旧文化的交替阶段,它既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深刻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同时又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揭示人类的深层精神心理内蕴.因此,其作品既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又具有文化批判的深刻性,酿就了二十世纪的文化基因,但现代主义文学由于新的时代背景又具有了新的质素,这又使两者有所区别.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李玉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22
【相关文献】
1.魔幻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复调式对话 [J], 陈雪莹
2.时代价值观的变化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以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为例 [J], 黄成洲;张庆芳;周小川
3.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融合——东西小说《祖先》艺术手法剖析[J], 张赛男
4.时代价值观的变化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以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小说为例 [J], 黄成洲;张庆芳;周小川
5.不赞成现实主义独霸文坛,现代主义也不可能取代现实主义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学概论论文》论现代主义运动现代主义设计是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20世纪20年代前后,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了一个强力集团,推动所谓的新建筑运动,这场运动的内容非常庞杂,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材料的运用,从而把千年以来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和原则打破了,也把几千年以来建筑完全依附予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打破了。

继而,从建筑革命出发,又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传达设计等等,形成真正完整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本质上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

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D•拉姆斯阐述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

”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

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

1919年包豪斯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

它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以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为前提,强调一种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的人性的规律。

当代现代主义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形式与风格。

第二、具象转向抽象。

第三、表现比再现更重要。

第四、创造高于审美。

西方自古代开始其艺术创作的传统就是求真,注重对客观外物的真实刻画和记录描写,但是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开始让人们发现物质的东西并不是那么重要了,人们因为经济发展变得异化了,变得心理变态了,变得心灵扭曲了,上帝死了,人们没有了精神支柱,孤独无依无靠,信仰缺失,唯利是图,于是作家开始在作品中寻找活着的意义,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挖掘主体心灵世界深处的意识的流动。

现代主义文学的这个转向与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科对人的意识的专注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形式上,现代主义采用了一系列西方古典文学从来没用过的创新笔法,比如在结构上按照古希腊诸神体系建构的《尤利西斯》,在语言上采取意识流不停歇的不加标点的写作手法的《喧哗与骚动》,以及在情节上采取大胆的给主角改变性别的《奥兰多》等等,这些作品给西方文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和新艺术运动时期都是古典主义(新旧)向现代主义发展的过渡期一、现代主义建筑的没落1.1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背景,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而产生的种适应于工业化的大规模营造的建筑形式。

简单的外形,绝大部分没有任何传统的形式,大部分没有细节装饰,因此具有高度理性的、功能主义的特点。

历史的看,它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具有比较清晰的社会主义倾向,改变了数千年来设计仅仅为少数权贵服务的基本立场。

它的核心内容不是简单的几何形式,而是采用简单的几何形式达到低造价、低成本的目的,从而使设计能为整个社会服务。

现代主义建筑以其简洁的外形,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方盒子和其反传统、反装饰,采用新工业材料并实行“预制件”与“装配化”而发展绵延,成为统一的“国际式”。

而时至20世纪七十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己走过了它的“不惑之年”。

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使得城市的面貌变化万千,被工业化、的刻板的、冷漠的、千篇一律的现代主义建筑取而代之。

“从东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从赫尔辛基到汉城,从洛杉矶到上海,通过建筑的同一面貌形成了一个形式上非常一致的“世界村”,现代主义建筑随着其在美国的空前发展,民卞的内容逐渐消失,而形式内容高度发展,以至形成“国际主义”风格。

1.2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内容是“功能的”、“理性的”、“反传统的”、“反装饰的”,服务对象是穷困的劳苦大众,正因为它是反传统的,所以它割断了历史性与时间性,也正因为讲其功能而使技术发展成为一种片面的形式,以致于“冷漠”、“无情”忽略了环境与人情。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复兴2.1后现代主义建筑从时间上划分可为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

其中心是反对密斯的“少就是多”的风格,认为“少既是厌烦”,“多”并不是“少”。

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斯特恩的《现代古典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奠基著作。

1966年,罗伯特·文丘里发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并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展览的形式出现,被视为反对国际主义风格和现代主义思想的宣言,标志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结束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开始。

1972年,罗伯特·文丘里出版另一本著作《向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提出的隐喻和混乱的审美趣味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雏形。

罗伯特·文丘里之后,英国建筑师和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为确立建筑设计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他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建筑语言》的出版,使“后现代主义”词广为流传,并成为最早在建筑和设计上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的人。

在建筑设计实践方面,1969年,罗伯特·文丘里的“母亲住宅”,采用了历史建筑符号和戏谑的方式建造,是体现后现代主义建筑特征的最早建筑。

1974年,菲利浦·约翰逊的“美国电报和电话公司大楼”成为其里程碑式的建筑,为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发展奠定了位置。

三、“新艺术运动”与装饰在英国“新手工艺美术运动”的感召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和发展了规模宏大、影响广泛的“新艺术运动”具体地体现在建筑、家具、工业品、服装首饰、书籍插图等,甚至雕塑与绘画的纯艺术领域内部也出现一种新的设计风格与艺术面貌。

它涉及了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直到1910年左右,才逐渐被“装饰艺术运动” 和“现代主义运动”取代。

这场运动反对矫饰风格,主张回归自然,极大地发展了植物、动物纹样在图案设计上的运用,创出一种唯美主义装饰风格。

法国家具设计师萨穆尔·宾在1895年开办了名为“新艺术之家”的工作室及设计事务所,主张设计师创造新风格。

1900年,他们展出了“新艺术之家”的家具作品,获得很大成功,“新艺术”之名从此传开。

展出的作品有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

模仿植物形态和结构。

这与萨穆尔·宾的“回到自然去”的口号相一致。

“新艺术运动”创造了非常特殊的装饰风格。

“从亨利·凡德威尔德的室内,到基玛德的巴黎地下铁入口设计,从安东尼·高蒂的建筑,到穆卡的大张海报,都呈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非历史主义的新装饰风格探索力量。

” ⑶这场设计运动运用了装饰、自然主义风格把艺术和手工艺与产品设计结合,造就了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时期的典型设计风格,成为现代主义时代即将来临的前奏。

(3)“装饰艺术”运动与装饰“装饰艺术”运动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在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展开的设计运动,它与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几乎同时发生,彼此都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与工业化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家们也尝试着寻找一种新的装饰使产品形式符合现代生活特征。

1925年在巴黎举办了大型展览“装饰艺术展览”,该展览向人们展示了“新艺术”运动后的建筑与装饰风格,在思想与形式上是对“新艺术”运动的矫饰的反动,它反对古典主义与自然主义及单纯手工艺形态,而主张机械之美,从现代设计发展历程看,它是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的。

“装饰艺术”运动并非单纯的一种风格式样运动,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传统的设计运动。

即以新的装饰替代旧的装饰,其主要贡献是在造型与色彩上表现现代内容,显出时代特征。

无论是“新手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还是“装饰艺术”运动,它们都是从装饰出发去发展新的、合理的、完善的设计风格,也从而扩展了“装饰”的艺术价值。

这其中对装饰的肯定与发扬直接形成现代设计改革的动力因素。

包豪斯是现代设计运动的摇篮,也预示现代主义设计高潮的到来。

包豪斯于1919年由格罗佩斯创办于德国魏玛,在短暂的14年(1919-1933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整套的设计教学体系。

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它标志着原来的装饰形态中的设计被现代主义理性设计取代。

包豪斯被纳粹关闭后,其主要教学骨干和学生流散到欧美各国,使理性设计思想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国际风格”正是包豪斯的设计风格普及化的结果。

“国际主义风格”完全排斥装饰,把功能至上的理性精神奉为准绳。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机械美学的代表人物勒·柯布西埃提出“房屋是居住的机器”。

是经典的机械化和功能化的设计思想。

1958年,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纽约西格莱姆大厦是国际主义风格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密斯·凡德罗“少即多”的设计思想的产物,这种过分强调理性、功能,简洁的设计越来越缺乏个性与人情味,越来越使人们感到厌倦。

现代主义设计对装饰的排斥并不意味装饰的消失。

相反,装饰又以新的形式出现。

英国学者彼得?柯林斯在《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一书中写道:“是否的确由于19世纪过分运用装饰而导致了废弃装饰,还是装饰只不过改换了打扮?”他认为,“装饰并未来亡,它仅仅是不知不觉地融合于结构之中了”。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 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

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

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正统"样式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

在他的主持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

德国建筑师密斯。

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

柯布西耶、密斯。

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

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

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

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 ,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

 1927年,在密斯。

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

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

柯布西耶、密斯。

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