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古诗四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教科版【小学学科网】

合集下载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通用8篇)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通用8篇)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通用8篇)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四、教具:录音、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

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

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

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

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

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

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

”)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一)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 指名学生朗读2. 正字音:裘衾薄着瀚阑饮羌掣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以唐代诗人岑参所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教学文本,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化、文学和历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文化和历史背景。

2. 能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唐代文学、文化和历史背景。

难点:诗歌的含义和内涵,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导读法:通过导读诗歌,让学生快速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和语言特点。

2. 比较法:通过对唐代文学、文化和历史的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3. 讲解法:讲解诗歌的写作技巧、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4. 课堂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含义和内涵。

5. 互动探究法: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思考和发挥,让学生互相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步:导入(10分钟)老师展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歌,让学生快速浏览诗歌,询问学生对这首诗的感受和认识。

第二步:讲解唐代文学、文化和历史背景(10分钟)通过对唐代文学、文化和历史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化的背景和特点,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三步:学习诗歌(20分钟)1. 让学生先读一遍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 按照诗歌的结构和情感发展,分段分析诗歌的含义和内涵。

3. 让学生分析诗歌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第四步:课堂讨论(20分钟)让学生自由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并展开自由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受,探讨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第五步:诗歌创作(30分钟)让学生选取其中一段诗句,或者按照整首诗的方式,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或者创作一首新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参考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参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词和难点。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3)诗歌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部分生词和难句的理解。

(2)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调和语气,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描绘的雪景、送别场景等。

4.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诗歌中的重点句子。

(2)请学生谈谈对诗歌中友谊和人生的感悟。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人生哲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搜集其他描写雪景的诗歌,与同学交流欣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诗歌内容。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等。

3. 探讨诗歌中的友谊和人生观,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古诗四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教科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古诗四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教科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教材说明〔解题〕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写的一首七言歌行(一说七言古诗),选自《岑嘉州诗集》。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祖籍南阳(今河南南阳)。

20至30岁之间,在长安、洛阳等地漫游。

天宝三年中进士,授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年,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青的判官。

安史之乱后,受杜甫、房琯推荐任右补阙,又出任虢州长史、关西节度判官、嘉州刺史,后罢官。

大历五年,卒于成都旅舍。

岑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尤擅写边塞诗,他是唐代边塞诗的卓越代表。

著《岑嘉州诗集》,存诗360首。

天宝十年秋,高仙芝打了败仗,岑参随同回到长安,居两年。

天宝十三年,经封常清推荐,任大理评事,充安西庭北节度判官,先在庭州,后转赴轮台。

武判官,或即其前任。

岑参送其归京时写下此诗。

“歌”,古诗的一种体裁,即歌行体,很多诗人写歌行体诗,在题目上缀以“歌”或“行”。

“判官”,古官职名,辅佐节度使处理公文及日常政务。

“归京”,回归京城。

本诗原为18句,入选本课时,只节选其中的前4句和后4句,共8句。

未选之10句如下: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结构分析〕本诗用生动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把咏雪与送别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西北边疆奇异瑰丽的自然风光,并以雄奇壮阔的雪景衬托出军营好友依依惜别之情。

按内容划分,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前4句),写塞外独特的风雪。

第二部分(后4句),写在东门依依送别。

〔语意理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诗一开头就写八月的胡地,北风卷地而来,把塞外的白草全都刮倒了,跟着,一场大雪铺天盖地而来。

诗人写塞外原野,风力强劲,雪势威猛,景色陡变,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到冰天雪地的世界。

一个“卷”字,直写风势,一个“折”字,借草写风,足见风之强劲有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所作的一首咏史之作,描写了唐代官员武判官从边疆归京途中,途经雪中的景象,以及作者对将要离别的朋友的深情告别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今天我们就来设计一份关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

一、教材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绝句的古诗,全诗共32句,通过对雪景的描绘和对朋友的离别之情的抒发,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友情的珍重。

诗歌的语言清丽优美,行文流畅,富有画意和音乐感。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唐代社会风貌、人情世故,感受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生能够掌握古诗的基本形式和特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品读这首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离别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交流能力。

3. 学会欣赏和鉴赏古诗,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意境和艺术表现,掌握古诗的语言特点和韵律美。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味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蕴,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艺术价值。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唐代社会背景、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欣赏的氛围。

播放或朗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二步:整体欣赏让学生自由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并就其中的重要句子或段落进行独立欣赏,理解诗歌的整体意境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语言解析通过学生的自主欣赏,教师对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行解析,包括句式结构、用典、修辞手法、韵律美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的语言魅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3)了解作者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情感;(3)学会通过诗歌分析人物形象和评价人物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兴趣;(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友谊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3.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情感的把握;3. 对作者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原文和相关注释;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3. 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复习古诗的阅读方法;(2)简介作者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动机;(2)讲解诗歌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子;(3)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2)让学生回答与诗歌相关的问题;(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的感受。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3)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其它描写雪景的诗词进行对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江雪》等,让学生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雪景为题材,进行诗词创作,可以模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格律,也可以自由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表达能力。

(2)体会诗歌中所展现的壮丽雪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背景的了解。

3. 修辞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生字词、背景资料、图片等。

2. 准备相关的辅导资料和练习题。

3. 安排课堂朗读和讨论的时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猜测诗歌内容。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学生自主朗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 讲解生字词(1)教师针对诗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解释词义、词性。

(2)学生记录生字词,巩固学习。

4. 分析诗歌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等。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品味诗歌意境(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如雪的纯洁、友谊的珍贵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自主总结,巩固学习成果。

7.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范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认知目标:⑴ 了解唐朝诗歌发展的基本历程,做到教学上的点面结合。

⑵ 朗读背诵诗歌,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情感目标: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能力目标: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到了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

唐朝的诗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文明古国的晨空。

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所了解的着名诗人到底有哪些。

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脚步去探寻诗人的方向。

一般来说,唐朝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二、学生思考这四个阶段各有哪些着名的诗人?三、教师明确并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一起来背诵学过的相关的诗句。

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同时,对学生来说,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他们对唐诗的了解就更具有系统性了。

初唐(618~712)这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还有陈子昂,他们在转变诗风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还有宋之问,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等。

盛唐(713~765)这时期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领和王之涣;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

中唐(766~824)这时期更是群星闪耀,出现了自觉发扬杜甫精神的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着重发展了杜甫创新技巧的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

还出现了擅长散文的柳宗元和刘禹锡。

晚唐(825~907)这时期,诗歌也随着时代走下坡路,但诗人们的诗,还残留着盛唐的余响。

此间出现的主要有李商隐、杜牧(合称小李杜),还有温庭筠、皮日休等。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四、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要求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离愁,别绪,依恋等五、学生再读诗歌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前提下,要求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_共3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_共3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岑参的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描写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感受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壮烈的胸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文题中“白雪歌”是指咏雪的诗作,“武判官”是诗人的同僚,“归京”是武判官要回京述职。

从文题看全诗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部分,描写了边塞壮美的雪景,唱出了边塞送行的豪放。

二、整体感知:1、岑参(约715—770),江陵人。

盛唐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岑参工诗,与高适齐名,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

其边塞诗想象丰富,变化万端,气势磅礴,风格奇峭。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其代表作。

2、选自《岑嘉州集》。

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任判官,武判官是他的同僚,要回京述职,在中军帐里摆开酒宴,为武判官饯行,于是产生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3、教师范读、领读。

4、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写边塞风狂雪早。

“卷”字,写出北风怒吼的巨大气势;“折”字写出北风狂暴肆虐的情态;“即”字写出诗人初见此景的惊异之情。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写雪后美景。

“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

这两句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以上四句从视觉角度写塞外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其气候之奇。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明确:这里写白天穿的是狐裘,也不觉暖和,夜晚改的是锦囊,也觉得太薄了。

用反衬手法写出天气的奇寒难忍。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古诗四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教科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古诗四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教科版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将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边塞诗的意境和风格。
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沟通能力。
3.针对学生在古诗创作和修辞手法运用上的薄弱环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练习。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边塞风光,激发学习兴趣。
2.学习古诗: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鼓励学生进行古诗创作,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7.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1.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感受古诗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入作者岑参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情感。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课堂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精讲重点,突破难点
-对古诗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和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结合实例,指导学生如何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写作中。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4.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实现全面发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1.1 背景介绍1.1.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1.1.2 该诗描写了白雪皑皑的边塞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深情。

1.1.3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诗文。

1.2 教学意义1.2.1 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1.2.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风光和友情的热爱。

1.2.3 通过对诗文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方法1.3.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边塞风光的壮美。

1.3.2 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1.3.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文内容概述2.1.1 诗文背景:诗人白居易在边塞任职时,与武判官结下深厚友谊。

2.1.2 武判官离任归京,诗人白雪皑皑的边塞,依依不舍地送别。

2.1.3 诗人通过描绘边塞风光和离别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祝福。

2.2 诗文意境分析2.2.1 描绘了边塞的雪景之美,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2.2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2.3 通过对比边塞的荒凉与在京城的繁华,突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3 诗文艺术特色2.3.1 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增强了诗文的表现力。

2.3.2 诗文中融入了大量的边塞风光和离别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2.3.3 诗文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三、教学内容3.1 诗文朗读与背诵3.1.1 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1.2 引导学生背诵诗文,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1.3 组织诗文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诗文解析与讨论3.2.1 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如“白雪”、“边塞”、“离别”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案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案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案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案教案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目标:1.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通过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

4.通过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通过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

2.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全文和相关的图片素材。

2.录音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出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全文,简要介绍此诗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播放录音,让学生朗读全文,听录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二步:诗歌赏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标题,解读标题的含义和诗歌的主题。

2.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形象描写和感情表达。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诗人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步:朗读诗歌(1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全文,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来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情变化。

第四步:思考问题(10分钟)1.教师提问:诗中武判官为什么要离开故乡归京?2.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第五步:运用诗歌(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仿写诗歌,让学生通过模仿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和分享自己写的诗歌,展示课上学到的朗读技巧和表演能力。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教师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和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力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

六年级下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古诗四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教科版

六年级下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古诗四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教科版
(五)作业小结
1. 作业布置: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如让学生编写一首以边塞为背景的古诗。
2. 作业反馈: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及时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 情景交融的教学设计:本案例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手段,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边塞世界,深刻感受到了诗的意境美。这种情景交融的教学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文学鉴赏能力。
3. 互动提问: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共同探讨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如在讲解“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句子时,学生可以相互提问:“诗人为什么说白雪‘却嫌春色晚’?”通过互动提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感悟和心得。如在讲解诗中的意境时,学生可以分组讨论,阐述自己对诗中景色的理解。
(二)问题导向
1. 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提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课堂上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如在讲解诗中的典故时,学生可以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边塞的历史背景,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提问:教师针对诗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提出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如在讲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句子时,教师可以提问:“诗人为什么用‘春风’和‘梨花开’来比喻边塞的雪景?”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学中,我旨在通过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中的情感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结合学科特点,我还将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二、教学目标

六年级下册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理解诗歌中描绘的雪景,增强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字词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描绘的雪景和情感的理解。

(2)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雪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简介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描绘的雪景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业评价:(1)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运用诗歌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雪景的短文。

3. 深入研究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作品,下节课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3.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雪景,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

4. 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雪景描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中所描绘的雪景之中,感受白雪皑皑的美丽景色。

六年级下册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边塞风光的赞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将士的英勇顽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会珍惜友谊,懂得友情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朗读。

2. 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文背景及作者生平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生僻字词的解释、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等。

2. 学生提前预习诗文,了解诗文内容,查阅生僻字词的含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岑参和诗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体会诗的韵律美,并勾画出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教师巡回指导。

4. 成果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学习心得。

5.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增强对诗文的感知和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背诵和朗读的重要性。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其它边塞诗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

2. 文化传承:讲解诗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友情、忠诚、爱国等。

七、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九、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了解诗文背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十、教学进度安排:1. 本节课内容安排2课时完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古诗的文意,领会作者岑参的情感表达,以及掌握一些古代文学常识。

2.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以及古代文化背景。

3. 教学难点(1)古代诗词的韵律与节奏。

(2)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与理解。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岑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创作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1)第一句至第五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释“北风”、“胡天”、“飞雪”、“春风”、“梨花”等词语的意思,分析诗句的意象和寓意。

(2)第六句至第十句:“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解析诗句中的生活细节,理解诗人的情感。

(3)第十一句至第十五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分析诗句中的景象,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诗词主题探讨讨论诗中的“送别”主题,分析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边塞生活的感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逐句解析、主题探讨。

2. 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诗词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实践法:让学生背诵诗词,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加强记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诗词理解: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背诵情况:学生对诗词的背诵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岑参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相关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朗诵视频,引起学生对诗词的兴趣,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诗词背景介绍简述岑参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讲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词打下基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6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6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1一、导入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

这些诗歌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

我们今天在一起欣赏《诗词五首》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节课要求同学们理解,背诵这首诗,同学们有信心吗?二、介绍诗人及解题请了解岑参的同学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

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

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

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2、“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

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朗读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2、一生试读3、全班齐读。

(边塞诗,温柔?霸气?)四、分析一句话概括全诗内容。

他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雪景送别)板书漫天大雪图雪中送别图所以将全诗分为两层将写景和送别的过渡句找出来分两组学习两层要求: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叙述 2结合具体字词分析诗句例:“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写边塞风狂雪早。

“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

写出了风势之猛。

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

“飞”勾画出一副雪花漫天飞舞的形象。

“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通用3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通用3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1也从课题出发:1、“归”......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什么叫“饮归客”?什么叫“归客”?点拨......“客”从何来?“归”往何方?这个归处,于诗人意味着什么?(长安的方向,对于客来说是一种归,那么对于诗人呢,是否也是心之所归)不归之人,对于归客会有怎样的托付?(点点滴滴,从上下文找到依据;比如“愁、惨”的“凝”而不散;比如“八月飞雪”的生机的短暂;比如“不得控”、“冷难着”的呆不住;比如文末几句话。

似乎都意味着什么)2、“送”......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什么叫作“送君去”?(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为何称“君”?这是种怎样的关系?怎样送“君”?再读诗歌最后两句。

(酒送、乐送、诗送、目送、雪送,都是人送)用自己的话,描述最后分别的情景。

这是一次“目送”......雪满天山路,彼此不能分辨,背影也渐渐依稀模糊;但我尚能看见。

可是,当你走远、山路回转的时候,我却再也看不到你的身影了……上路上、雪地里,留下一行深深浅浅的印迹。

“空”留马行处......什么叫“空”?(不止“只”那么简单)“空”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空闹闹)点拨......吊诡的一段文字,一些词语两次出现:君君......去去......雪雪......山山......路路(反复读;连词成话;体会情思)小结:对友的不舍,对家的惦念,对于朝廷的殷切期待,以及身居边塞的孤寂之感,都让诗的内涵超越了送别本身。

3、“白雪”......八月的飞雪是什么,仅仅是自然风光么?(再读全诗感受)小结:是边塞的风光,是送别的背景,更是始终相伴的复杂心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教学设想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例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高适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塞下曲(之四)》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投影: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

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诗文赏析(一)聆听感受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

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锦衾薄 qīn bó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二)整体把握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指导朗读1-4句,应用惊奇激奋的语调;5-8句,语调应哀怨低沉;9-14句,宜用孤寂凄凉的语调;15-18句,宜用舒缓的低平语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教材说明〔解题〕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写的一首七言歌行(一说七言古诗),选自《岑嘉州诗集》。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祖籍南阳(今河南南阳)。

20至30岁之间,在长安、洛阳等地漫游。

天宝三年中进士,授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年,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青的判官。

安史之乱后,受杜甫、房琯推荐任右补阙,又出任虢州长史、关西节度判官、嘉州刺史,后罢官。

大历五年,卒于成都旅舍。

岑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尤擅写边塞诗,他是唐代边塞诗的卓越代表。

著《岑嘉州诗集》,存诗360首。

天宝十年秋,高仙芝打了败仗,岑参随同回到长安,居两年。

天宝十三年,经封常清推荐,任大理评事,充安西庭北节度判官,先在庭州,后转赴轮台。

武判官,或即其前任。

岑参送其归京时写下此诗。

“歌”,古诗的一种体裁,即歌行体,很多诗人写歌行体诗,在题目上缀以“歌”或“行”。

“判官”,古官职名,辅佐节度使处理公文及日常政务。

“归京”,回归京城。

本诗原为18句,入选本课时,只节选其中的前4句和后4句,共8句。

未选之10句如下: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结构分析〕本诗用生动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把咏雪与送别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西北边疆奇异瑰丽的自然风光,并以雄奇壮阔的雪景衬托出军营好友依依惜别之情。

按内容划分,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前4句),写塞外独特的风雪。

第二部分(后4句),写在东门依依送别。

〔语意理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诗一开头就写八月的胡地,北风卷地而来,把塞外的白草全都刮倒了,跟着,一场大雪铺天盖地而来。

诗人写塞外原野,风力强劲,雪势威猛,景色陡变,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到冰天雪地的世界。

一个“卷”字,直写风势,一个“折”字,借草写风,足见风之强劲有力。

朔风凛冽,这是塞外气候的一大特点。

“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白草”,西域的一种草名,秋天变白,冬枯不萎,性极坚韧。

“胡”,泛指北方、西方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地区。

“胡天”,塞北一带的天气。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是广为流传的千古名句。

说一夜大雪,清晨方停,眼前出现一派崭新的景象:漫天皆白,满树银装,像是刮了一夜春风,把千树万树吹得有如盛开的梨花。

这两句简直是神来之笔,使全诗平添了不少奇情异彩。

“忽”字既是对塞外气候变化无常、大雪急骤的客观描绘,也传出诗人因事出意外而惊喜好奇的感情。

“如”字,统领了这两个比喻句。

诗人不仅准确地把握雪花与梨花的共同点,写得像,而且驰骋想象,把梨花同春风联系在一起,把漫天飞雪的北国风光变成了梨花怒放的南国胜景,唤出了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原诗在本句前写主人在营帐中为归客饯行,宴会结束,已是薄暮时分。

这两句写:在轮台的东门外,我们送你归去,举目四望,只见茫茫的大雪已经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境内,唐时归属北庭都护府。

“天山”,唐时称伊州、西州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亦称白山、折罗山;伊州,今新疆哈密县;西州,今吐鲁番东南迈克阿奴斯城。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两句承接前句,写得十分动情:山回路转,眼看着你们一行人在渺无人烟的路上顶风冒雪前进,渐渐的,你们隐没在山角的那一边,不见了你的身影,雪地上什么都没有,只留下一行你们走过的马蹄的印迹。

这真是动人的一幕!边地的苦寒,戍边的艰辛,行人的勇毅,都在冰光雪色中烘托出来。

读这两句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正目送神驰,久久伫立,终至不见,情态怅然。

一个“空”字用得极好,望着友人远去,看着雪地蹄痕,诗人情思万种,可能难舍行者而生留恋,可能担心“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可能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把诸多感情表达得含蓄而有分寸。

“山回路转”,山势曲折,道路隐晦迂回。

“马行处”,指马行走过的痕迹。

〔写作特点〕1.全诗以雪为线索展开,从雪写起,多方绘雪,以雪作结,展现了塞外的雪景奇观。

2.比喻新奇。

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四首古诗。

2.体会诗中有画的意境。

3.认识“芙、蓉、轩”3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朗读、背诵四首古诗,想象诗的优美意境。

〔教学准备〕1.收集诗人的有关资料。

2.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阅读建议〕1.六年级学生已经能够结合诗后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时,要避免陷入烦琐的诗句意思分析,引导学生欣赏,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诗中意境。

同时,要重视朗读,把朗读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和主要的过程。

同时,要引导学生欣赏,让学生写欣赏的小文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2.学习策略。

教学时,可以把四首诗整合起来引导学生阅读。

可以采用以下的步骤:第一步,读熟诗句。

关键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三是让学生体会怎样读才像是在读诗,让诗文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诗的感觉为下一步的诵读奠定基础。

第二步,读懂诗意。

让学生自己对照诗后的注释,想一想诗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然后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再要求学生把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使学生对诗的意思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三步,体会诗境。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语言描绘出来。

第四步,朗读抒情。

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用自己的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感动自己,感动他人。

有条件的可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渲染气氛,达到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在朗读中自然成诵的目的。

第五步,欣赏解读。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从诗的感情、意境、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理解。

这一步是学生在前面理解句子意思基础上再读,要求明显提高。

如果学生不能进行欣赏分析,教师可以引导。

第六步,拓展诵读。

请学生再找其他描写大自然风光的古诗,读一读,丰富学生的文学积淀。

3.积累内化。

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背诵古诗。

4.拓展阅读。

(1)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2)阅读其他描绘大自然风光的古诗。

资料〔韩琮〕生卒年不详,于唐宣宗时出任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之后,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韩琮消灭叛将,反而另派右金吾将军蔡袭代韩为湖南观察使,把韩琮这个逐臣抛弃了。

此后失官,无闻。

诗一卷。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690—约756)。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后人的评价: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

殷《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

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由盛唐到中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疾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

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至位宰相。

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

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

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和个人坎坷。

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

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

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

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

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

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

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

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

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

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

宋刊10卷本今不传。

现在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则似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

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

岑参事迹见杜确《岑嘉州诗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近人赖义辉作《岑参年谱》,闻一多作《岑嘉州系年考证》,李嘉言作《岑诗系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