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授之以"欲"——新课改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变
探索新课改如何做到授之以渔
探索新课改如何做到授之以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每当静静吟起杜甫的这首《春夜喜雨》时,一种惬意,轻快之感即涌上心头……当新课改的春风走进校园之后,各种培训、教研、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尽管还有许多问题处于探索中,亟待解决,但课改的脚步却伴随着教师新的感觉和新的疑惑走进了课堂。
这就给当下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变化,也使课堂教学有了许多新特点,更赋予了她生命、活力。
新课改为我的教学点燃了华灯,指明了方向,增添了信心。
在此,我就结合自身实际教学思路、感受和经验于各位同仁共同商榷,以娇不正。
一、读中感悟华夏文明五千年,知识渊博而精深。
先人们诸多的文学作品在岁月的长河里历经洗礼而流传至今,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广度、深度、精度不是三言两语即可说得清、道得明的。
因而,在语文的教学中,有些内容是不可逐字逐句讲解的,那怎么办呢?唯有多读、多思才能会意,“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即是其可。
针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结合当今课程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我尽量放手于学生自学,让学生多读、多悟,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认识,与作者进行对语、交流思想,进而张扬学生自主发展的个性。
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等方式自行解决。
当然,在这其中也会碰到含义深、难度大,不易理解的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恰当的点拨了。
如学习方法的运用,字词的感知,文本的把握等,但要适可而止,不可越俎代庖。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因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感性认知和思维方式,教师的教育影响必须经过学生选择内化后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实际的作用,达到一定效果。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引导着,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
这样既尊重了文学本身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深化文学情操。
授之以鱼,抑或鱼渔同授——高校课堂教学的二元目标及其关系分析
授之以鱼,抑或鱼渔同授——高校课堂教学的二元目标及其关系分析在知识爆炸与迅速更新的时代,传授学习方法比传授专业知识内容对于现代人才培养而言更具有学习革命的意义。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以增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问题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等。
方法论教学应该凌驾于专业知识传导之上,这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实现方法论教学目标,有必要推出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并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
[标签]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得出的结论是:大凡接受方法论教学的学生,不仅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课堂专业知识内容,更能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达到触类旁通,实现知识创新。
这种效果反映在不同分组学生的课程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这使我们相信,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授之以渔”比仅“授之以鱼”更具有现代学习的革命意义。
一、方法重于内容现代教育必须超越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形成向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培养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在不断变化的职业选择中驾驭知识的现代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本身,还必须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知识的迅速更新与替代,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
经济时代的变换,对现代高校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方法论教学要求,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材料和工具,让他们自己构筑知识,而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已经确定无疑的知识。
学生学习可粗略地分为两个方面:即学习专业科目知识内容和学习怎样学习。
对于二者的重要次序问题,美国著名现代教育家珍妮特·沃斯作出了鲜明的回答: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加重要。
与之相适应,学校教育的任务就应该实现转变,要从仅注重传授专业技能和特定科目的知识内容,转向注重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即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因为当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就可以把此方法应用到任何科目以及迅速更新的知识的学习中去,从而在知识增量变动不居的知识经济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而且可以从辩证的视角质疑和批判,并最终发展不合时宜的知识内容,做到知识创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教学之我见
经验交流新课程NEW CURRICULUM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比“给学生讲一个问题”要重要得多。
新课改改革迫切需要我们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课堂中采用各种形式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通过学生的参与,凸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一、注重情感体验,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强调“教是为了不教”,主张循循善诱,反对包办代替。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怎样学”。
因此,在授课时,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适时地点拨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探究能顺利进行。
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的过程。
二、采用“双案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双案教学”可以调节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降低学习难度。
这种方式要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学案设计时,教师要设计好进行讨论的问题,问题探究的设计要循序渐进,适合学生的思考模式,利于学生的探究。
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时,学生依据学案和教材先自主解决问题,不能自主解决的可小组合作突破重难点。
这时,教师应适当引导,通过问题讨论,撞击出学生思想的火花。
另外,习题设计要利用学生探究,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多设计一些让学生独立进行的针对性强的练习,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但课堂的主体是不变的,那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整个教学环节的主角。
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学生的思考,没有学生的质疑,教师语言再生动,环节再细致,也都是徒劳。
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习惯和技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化学教育教学“鱼”与“渔”
化学教育教学中的“鱼”与“渔”摘要:中学的化学教学教育对学生以后的整个化学学习及科研过程,甚至其他的各个学科的科研工作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然而,在更多现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鱼”送给学生,却并没有教会学生“渔”的方法,这就大大的限制了化学学科的蓬勃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将实验的实践与书本的理论相结合,使学生的“打渔”能力大大增强,从而使学生更好的适应以后的科研工作。
关键词原理创新实验理论众所周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但这个大的定义过早的在中学出现,而导致了学生根本无法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
正如我在读中学的时候,教师曾经要我们背下这个概念,甚至出填空题来考这个概念一样。
大多数学生都只是死记硬背这些概念,同样也死记硬背各种方程式、反应条件、反应步骤、化学式的配平规律等等。
化学变成了文科,毫无兴趣,比较的只是记性的好坏。
至于它的重要性,最后也就变成了分数的高低。
而中学化学作为高等化学的启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整个化学科研过程的知识运用能力。
教师将“鱼”送给学生,却并没有教会学生“渔”的方法,这就大大的限制了化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因此中学化学教育注定是一个十分值得大家关注的话题。
而“渔”的最佳获得方式就是实验。
中学化学教育过程中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这使很多学生到了大学后,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化学实验,十分不习惯,甚至忽略了很多极其浅显的道理,而造成严重后果。
理论结合实际是很多人认为的教学精髓,但真正能将之付诸于行动的人很少,其实化学学科是很容易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的,因为大多数的化学章节都有相应的实验,而有些是十分廉价且易于操作的。
但是很多学校的经费和设备都不允许这种大篇幅实验的出现,而且学校和教师都害怕实验事故的发生,因此教师们通常只是在讲台上演示一下实验,甚至有些干脆一言带过,连操作都没有,又怎么能让学生对化学的本质了解,又怎么能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化学。
化学实验有着多种功能,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它的认识论功能。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变化学新课程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信息收集和处理、获取新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为目标。
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是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学生也要转变相应的学习方式。
一、转换教师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面对新课程,教师要转变角色,确认新的教学身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传统教学中,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学生的一言一行一思一想无不在老师的控制之中,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都被老师禁锢死了。
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由老师问学生答变为学生问老师答,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起的是点拨、指导、促进的作用,可以使用知识的、方法的手段,或者仅仅是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
例如当做完了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后,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实验中有水雾为什么?为什么钠融化后成球形?为什么有火出现?这些问题有些可以让学生回答,有些只需教师稍一点拨就可解决,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且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当然,有时候我也会被难倒,我会与他们一起上网、查资料,一起研究、学习。
现在的我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只能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甚至是他们的同学乃至学生,同学们设计实验、提出方案、实施计划,我的意见只起一个参考作用。
所以,教师要不断地用现代新知识丰富自己、用新理念更新自己。
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授生以鱼”和“授生以渔”
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授生以鱼”和“授生以渔”摘要:传授学生知识还是传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作为教学策略,一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学生状况、教学内容等因素有关。
经过对有机化学课程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对于化合物命名、制备等内容主要采用传授知识的策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化学性质等内容主要适合“传授学习方法”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策略有机化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00“授生以鱼”和“授生以渔”是笔者从“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两个词衍生出来的;鱼和渔仅一字之差,但对应在教学活动中却具有不同的意思,前者为传授学生知识,后者是传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古语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的“授人以鱼”教学现状依然广泛存在;那么在知识传授的教学活动中,到底是“授鱼”还是“授渔”?对这个问题不同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理念上是持不同的,这不同体现在他们平时教学策略的实施。
有的教师倾向于“授生以鱼”,这表现在他们平时在教学时,总觉得教学时间不够用,讲课采取满堂灌,不管学生的接受情况如何,是否能将所讲内容消化掉,一股脑地把自己拥有的知识抛向学生,即所谓的填鸭式;有的教师倾向于“授生以渔”,表现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极力地让学生从方法学上掌握知识,如问题式教学、情境模拟等;还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两者兼备。
教学过程中到底是“授鱼”还是“授渔”?笔者认为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偏颇甚至简单地割裂,要依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确定教学策略。
笔者结合多年的有机化学教学实践,根据有机化学教学内容,谈谈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授生以鱼”和“授生以渔”。
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性质和制备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以曾昭琼主编的有机化学教材为例,有机化学知识点的编排主要以官能团特征为模块自成章节,如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等分别为烷烃、单烯烃、炔烃和二烯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议中学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法指导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学思想的伟大转变。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当作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
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而指导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指导: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课前预习准备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是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一种准备,从而提高听课的目的性。
为了使预习取得实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一)明确指出预习范围和重点并提出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阅读方法,在预习过程中做到边读、边思、边划、边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的读、有理解的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根据政治课教材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实际,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1、教材粗读法,也称提纲泛读法,是一种较快速度的翻阅法,指导学生通读课文,大致了解本框的内容,使学生大脑中对所讲的内容有一定大致了解。
2、教材细读法,即指导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在预习的过程中边读、边思、边划、边记。
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时候,要多动脑筋,认真思考问题并发现问题,特别是在新旧知识衔接的地方或新知识关键的地方去发现问题,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同时要一边看书一边用点、线、勾、圈等记号划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及关键词, 划出重点与难点,以便在上课时留意,从而把握重点,解决难点,并理出基本知识结构。
论当下教育的“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
>才智/126论当下教育的“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朱恩芳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摘要: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被老子提出并应用于教育领域,有诸多学者对其进行思考探索。
在传统教育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中,“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被赋予不同的面纱。
面对日益增长的素质文化需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考究“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蕴意,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并进行对其教育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授之以鱼;授之以渔;鱼渔同授;鱼渔同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想必是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中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其思想在当前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也已有很长时间。
面对“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在不同的学者之中也有不同的看法。
在当今教育状况之下,究竟该对“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做出怎么的评判,教育教学实践又该如何回应,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之思的教育蕴意“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出自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之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根据字面意解,我们不难知道,老子是在告诉我们:给予一个人鱼,不如教授给这个人捕鱼的方法,给人鱼只能解决当时的燃眉之急、享用一时,但是教授人捕鱼的方法却是可以解决长期生活只需求、受用终生。
老子的这个思想在当前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提出已有很长时间,并为众多教师与研究学者所熟知。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把老子所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种隐喻:教学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显然,在这里,“鱼”一般指知识,“渔”一般指学习的方法。
二、“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之思的教育回应老子提出“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同时,作了暂时性与长期性之考虑,从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综合看待“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利弊取舍,可谓智者之思。
在当下,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结合中国实际教育现状,也是作出了对“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教育回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建立化学“模型”是培养能力的好方法
型 、 用 模 型 的 过 程 , 质 上 就 是 学 生 应 实 逻 辑 思 维 能 力形 成 和 提 高 的过 程 , 是 也
培养 学生科学方法的途径之一 。特别是
华 造了 件。 样的 堂 形 一 创 条 这 课 就 成了 个良 l 模 为物 型 想模 在 要 轻 生 负 又 提高 型分 质模 和思 型两 既 减 学 学习 担,要 教 好的 效 场,类学 互 励、 发, J 。 模 是 实 代替 型 行 学 果的 形 正 应 各 生 相激 启 共 类 物质 型 以 物 原 进 研 效 新 势下 , “ 是“ 模型” 精讲、 同 步提 。 进 、 高 1 。 照 成 式来 物质 分 精 ” 现 减 增 ” 好 法 究 按 形 方 看, 模型 为 练实 “负 效的 方 。
学生 学 业 负担 过 重 ,给 学 生 教 育 带
情况 , 断调整教学方法 , 不 指导 学 生 适 应 这 样 来 了危 害 , 学 生健 康 发 展 带来 了伤 害 , 给
因此 , 省教 育厅 等部 门出台 了“ 五严 ” 规 定。如何真正做到 “ 减负” 而不“ 减质 ” 是
目前 摆在 教 师 面前 的一个 重 要课 题 。 法 国科 学 家笛 卡 尔说 :最 有价 值 的 “
授人以 鱼不如 授人以渔
建立化学“ 模型 ” 是培养能力的好方法
江 苏省 常州市 小河 中学 何亚 娟
识领 域 。因此 , 师在 教学 中可 借 助思 想 教 模 型 为 中介使 主 观 和 客观 发 生 联 系 并 达
发展。 由于每节课都安排尽可能高层次 的问题 ,
对培养优生也很有好处 ,显然有利于促进全体
— — — — — — — — — — — — — — — —
用“鱼渔欲”三位一体优化化学教学
新课程NEW CURRICULUM 文本解读在化学教学中,“鱼渔欲”其实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体现。
其中,“鱼”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渔”指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欲”指积极的情感、良好的态度、求知的兴趣和欲望。
如何践行“鱼渔欲”三位一体的化学教学,促使学生学会、会学与乐学。
下面以我的“一师一优课———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教学片段为例来说明。
一、常用“鱼”的鲜美让学生吃得舒心、吃得有味书本上介绍“二氧化硅的用途”这块内容笔墨少,而二氧化硅的用途非常广泛,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密切相关。
如果三言两语介绍,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
这块内容,我选择了用图片、模型、视频等多种“料”让“鱼”鲜美起来。
教学片段:二氧化硅的用途【图片资料】石英坩埚、耐磨器皿。
根据二氧化硅熔沸点很高,我们可以把二氧化硅制成耐高温的石英坩埚;根据二氧化硅的硬度很大,我们又可以制成耐磨器皿。
二氧化硅还有怎样的用途,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二氧化硅的用途(光学仪器和石英钟表)【过渡】除了这些用途以外,二氧化硅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就是制作光导纤维。
【图片资料】光导纤维。
【分组小实验】用激光笔照射光导纤维一端,从另一端观察现象。
【教师实验】光导纤维灯插上电源的情景展示。
【图片资料】光导纤维的应用。
这样通过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多种“料”的加入,让原本简单无味的“鱼”顿时鲜活多汁起来,就更加立体高效地“吸收”了“鱼”的营养———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到位。
二、善用“渔”的渗透助学生学得有法、学得高效“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上,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通过从不同角度和二氧化碳进行对比迁移,此时,我们要巧妙地把“钓鱼”的本领渗透下去,让学生学得有法、学得高效。
教学片段: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设问】二氧化硅有怎样的化学性质?我们在学习一种新物质的时候,往往可以去找一种熟悉的又有可比性的物质进行对比学习。
那么,学习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我们可以寻找哪种物质呢?为什么?【追问】二氧化碳有怎样的化学性质?请同学们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物教学方法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
教学研究2013-08众所周知,生物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又是生物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何帮助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我觉得传授给学生知识不要局限于“授之以鱼”,而要着眼于“授之以渔”。
下面就我在生物教学中是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应调整教学思想1.转变教学观念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人们一提到“教学”,似乎都会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教师“授课”,导致了重教轻学的思想。
其实,这是对教学的一种误解。
教师应该正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把学法指导提到应有的高度。
2.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双方面的载体“教应是主导,学当为主体”已被广大教师认同。
那么,要怎样才能使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地结合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呢?学法指导就是承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个最好的载体。
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具体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的具体做法是:(1)教师认真仔细地钻研教材;(2)依据教材内容,考虑学生实情,充分做好学案,于上课的前一天发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3)上课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大约10分钟后,各组小组长把大家讨论的结果归纳总结起来,由小组长作代表进行发言陈述,陈述完毕以后,小组长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并负责解答; (4)各小组长发言结束以后,教师引导同学们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剖析和讲评。
3.注重教师的教法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法的观念我认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是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者:徐萌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04期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已有知识的老化越来越快,一个人一生中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能“受用终生”。
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应当注重掌握一些获取知识的方法。
不少有识之士强调,21世纪真正的文盲,将是不会学习、不会自学的“学盲”。
历史课堂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就非常必要,教师要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实践中自己获得历史知识,增长才干,真正实现学会学习。
关键词:方法与过程;学习;情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标指出,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
教师要努力实现教育的目标,就必须研究怎样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
传统教学方法是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历史知识是由教师“教会”的。
因此,这往往造成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知能背离。
在新课改中教师要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实践中自己获得历史知识,增长才干。
这样,由教师“教会”变成由学生“学会”,由“知能背离”变成“知能并进”,使学生真正实现学会学习。
一、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一般过程经过实践探索,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中有关学生学习的基本论述,把学生掌握并能自主运用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过程概括为如下一种有序的递进过程,即模仿阶段—概括阶段—迁移阶段—探究阶段。
模仿就是说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学法起示范作用。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具体历史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方法揭示出来,并能使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同一问题时也能够用相关方法去分析。
概括就是指学生对所学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提炼并加以掌握,能从所学的方法和思路中抽象出一般化的成分。
迁移是指能把已掌握的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应用到与已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新的历史问题中去,使新的历史问题得以解决。
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授之以“欲”——新课改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变
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授之以“欲”——新课改中
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变
吕良艳
【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
【年(卷),期】2013(000)002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吕良艳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职业教育的"授鱼"、"授渔"和"授欲" [J], 曾朝霞
2.授人以鱼授之以渔授之以欲——浅析电脑效果图教学的三个层次 [J], 刘苍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J], 卢业照;
4.欲授渔先授鱼 [J], 贺淑虹;
5.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浅论免疫学实验教学思想的转变 [J], 扈凤平; 燕美玉; 霍治; 李立新; 罗奇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初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初探发表时间:2015-04-17T10:36:18.59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4月总第202期供稿作者:姚荣满[导读] 在学法理论指导操作训练中体验学法。
姚荣满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233400摘要: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化学,打好基础,为将来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或服务社会,良好的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化学学法指导原则策略化学新课标中指出:“教育要着眼于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都能具备适用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不仅为他们今后学习化学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他们学习其他科学知识和今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一、学法指导的原则1.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发展智力。
学生的智力,既是教学培养的目标之一,又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传授知识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思维能力。
而思维能力是智力因素的核心。
因此,学法指导必须把知识的习得、智力的开发与学法的掌握有机结合起来。
2.在学法理论指导操作训练中体验学法。
对学生实施学法指导时,不要把教学变成学法理论的灌输。
通过实际的操作训练让学生体会到学法是否可行有效,以便转化成技能,养成学习化学的习惯。
3.坚持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统一指导是学生学法指导的重要形式,它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掌握学法的一般知识。
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自觉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化学,提高自学能力。
二、学法指导的有效策略1.指导学生科学地预习例如:在“碳的几种单质”一节的教学中,给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预习题纲:(1)什么叫单质?一种元素只有一种单质吗?举例说明。
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授之以“欲”——新课改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变
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授之以“欲”——新课改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变吕良艳【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2页(P56-57)【作者】吕良艳【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正文语种】中文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人生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回味大师妙语,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这不是思考——求索——顿悟吗?治学有此三境界,化学教学不也是有三境界吗!他不仅是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最终是要授之以“欲”.1 授之以“鱼”传统教学方法是授之以“鱼”,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教育对象和贮存知识的容器,鼓励学生多做题,搞题海战术,争取熟能生巧,同学们做了很多重复的工作,他们没有理解、掌握解题方法,经常出现这次做对,下次出错现象.这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学生被动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视作教学注入的结果,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结果演示,轻过程探究,从而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2 授之以“渔”新课程始终把“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勇于创新”作为追求的目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强调“教学生学,不如教会学生学”,就是要更多的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体会、感悟学习的全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传授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争取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我们经常遇到除杂质、净化、分离的问题,很多学生是靠死记的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其实我们老师若能从物质“三态”的角度入手,恐怕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考虑两者的混合,理论上分析有6种可能性,有2种属于自然分离,列表介绍:物理方法实例化学方法实例气体和气体降温 SO2和SO3、Br2和NO2洗气Cl2和HCl、CO2和SO2气体和液体自然分离气体和固体自然分离液体和液体重结晶,蒸馏,渗析萃取、分液KNO3溶液和NaCl溶、液酒精和水、淀粉胶体和NaCl溶液、Br2和H2O气体法沉淀法NaCl和Na2CO3、NaCl和MgCl 2液体和固体过滤 NaCl和CaCO3固体和固体升华,溶解、过滤NaCl和I2、CaCO3和NaCl气体法、溶解和过滤SiO2和CaCO3、CaCO3和CaCl 2分析上表我们知道,不管是用物理方法还是化学方法,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将其他的状态转化成气体和液体或者气体和固体,这样就达到自然分离的结果.利用此原理,学生遇到物质除杂、分离就有解决问题思路,减少无谓失分.中学化学中有关气体制备装置问题,是高考重、难点,如果老师从物质的反应状态讲透3套装置(如下表),学生遇到这方面问题就迎刃而解.装置1 装置2 装置3条件固体和固体反应,需加热固体(液体)和液体反应,需加热固体(液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代表物 O2(KClO3和MnO2)Cl2(浓盐酸和MnO2)H2(稀盐酸和Zn粒)装置应用 NH3、CH4等制备 HCl、C2H4等制备 O2、C2H2等制备当然学生仅仅了解这些还是不够,老师还要补充几点:一是同种气体选用的药品不同,反应条件不同,选用的装置也不相同;二是要介绍一下启普发生器有关知识;三是同一装置在使用时,因特殊要求也要适当调整,比如:制备乙烯气体要求在170℃条件下,因此装置中要有1支温度计.这样一来,不管遇到熟悉的气体制备,还是陌生的气体制备,学生都能选择合适的制备装置.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远远强于给学生一个结论.也就是授之以“渔”强于授之以“鱼”.引导学生认真钻研、勤于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判断、推理,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授之以“欲”教师强调将授之以“渔”代替授之以“鱼”,也是就将启发诱导代替灌输强制.但一个优秀的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求知欲望,更多的应该是授之以“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孩子喜欢化学,爱上化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欲望,以下几方面尤其重要:1)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化学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2)多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第二课堂为学生课外继续学习、掌握化学知识提供了场所,也为实验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素材.带学生参观和化学有关的工厂,让学生充分体会化学给人类带来的益处.3)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高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平衡、水解平衡、电化学、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实验等.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4)沟通、幽默和激励的语言教师与学生沟通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然之路.而幽默则是智慧的体现,是解决交际难题的一把钥匙.幽默和激励的语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它能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畏难、怕羞、厌倦的心理,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学生就会带着一种追求的愿望进入探索化学美的课堂当中.在学生认可的情况下以幽默等手段构建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共同参与教学,发扬民主,师生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共同探索的共享式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不断进步,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无障碍,心灵相通.我国的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的目的也就是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最终的目的是授之以“欲”.。
探究初中化学实验中“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
探究初中化学实验中“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演示实验能更直观的教学;学生分组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但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如何通过演示实验到动手实验再到设计实验,达到一个质的飞跃,是我们值得探索的。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设计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自然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通过演示实验,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获取知识的理解;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对书本知识进行验证,巩固学习成果。
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初中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索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三维目标”中也明确提出: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所以如何通过“演示实验”到“动手实验”,最后实现质的飞跃-------设计实验,是一个值得深思、探索的问题。
那么如何实现这么一个思维再加工的过程呢?结合教学经验,我觉得关键是我们老师如何“别有用心”的步步引导。
如以“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为例:第一步:“别有用心”的抛出问题老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串联。
1、如导入新课实验: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同学们可以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
原理: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盐+水Ca(OH)2+CO2===CaCO3↓+H2O2、那么“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能反应吗?”[实验展示] CO2与NaOH反应的试管[教师引导]试管内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那么他们发生反应了吗?[知识回顾] CO2+2NaOH ==== Na2CO3+H2O[教师抛出问题]如何设计一个实验将现象呈现出来?[教师提示]借助仪器,让看不到的实验现象转化为看得到实验现象,如颜色的改变、气泡、水位的上升、压强的改变等。
授人以鱼
授人以鱼,亦授之以渔——谈“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建立及其运用摘要:新课程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
因此,科学探究成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
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是学科课程的重要内容。
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课程目标得以体现并最终实现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而且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资源与工具。
因此,教材的开发和设计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
关键词:探究、建立、运用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好?是摆在我们广大中学教师面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无定法,但无论如何都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
对化学教学而言,新课标要求:中学化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化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学会学习的目的。
对于这种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即“授人以鱼,亦要授之以渔”。
“引导--探究”式教学法正是籍于这一思想而产生的。
一、“引导--探究”式教学法的建立的指导思想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所谓“科学探究”?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化学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的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
科学探究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主探究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处于何种角色呢?新课程依然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主要是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与策略,理清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论,并进行适当的交流与评估。
"授之以渔"不如"学之以渔"——新课程下教育理念的转变
"授之以渔"不如"学之以渔"——新课程下教育理念的转变李子全【摘要】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授鱼”到“授渔”传授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体现了教育者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对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
【期刊名称】《小学科学(教师版)》【年(卷),期】2011(000)012【总页数】1页(P92-92)【关键词】“授之以渔”;教育理念;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动手实践;课程标准;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作者】李子全【作者单位】阜阳市颍泉区苏屯中心校、新集小学,安徽236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授鱼”到“授渔”传授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体现了教育者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对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关键。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式的模仿者,而是要培养独立思考的创造者。
“学之以渔”是指学生在学生在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授渔的基础上,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充分自由积极主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学渔”与“授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授渔”强调的是学生通过师傅教徒弟的方式从老师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和消化的过程。
“学渔”注重是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上,通过合作交流、尝试试误,积极主动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注重的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由活动的空间。
虽然这个过程很曲折、很费时,甚至课堂上有时显得不那么精彩,会有失败。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灵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发现了他们个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与科学家发现人类未知的东西是等价的。
授鱼 授渔 创渔课程新理念
授鱼授渔创渔——课程新理念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从“鱼”到“渔”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今人曰:“授之以渔,不如让其创渔。
”从“授”到“创”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两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可谓博大精深;其间折射出三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可谓万丈光芒。
而今,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笔者恳与各位同仁携手与时俱进。
一、授鱼——灌输教育从古代的学堂到近代的私塾再到现代的学校,我们一直在搞灌输教育。
首先,我们爱生如子,让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鱼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
甚至生怕他们会噎着,所以还要经常“嚼碎”喂养。
很快地,他们个个都吃得很胖,可是行动却越来越慢了。
其次,我们也就这样铸就了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史,谱写了奥林匹克赛场上的诸多光荣榜。
这谁能说灌输教育——传授知识,不尽然?再次,我们自从诞生的那一瞬间起,就开始在接受灌输教育。
如“宝宝别哭了。
”等。
我们甚至可以说我们在十月怀胎时就在接受灌输教育。
如胎教。
而胎儿出生后,他们在呀呀学语,观看电视,倾听歌曲,阅读报刊杂志,及周边一切因素对他们的影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在对婴儿进行反复地灌输教育。
最后,我们却对灌输教育嗤之以鼻,这是缘于灌输教育无视学生的潜力存在,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张扬,毁灭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窒息了学生的创新火花。
因此,我们的关键问题是“要不要灌输?”“要,特别是常识性的知识。
”我们的回答非常肯定。
这如同人之所以是人的道理一样,我们唯有首先具备了人的共性,方能张扬人的个性,只是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是过去几千年亘古不变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授渔——园丁教育从“鱼”到“渔”,我们的传授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前者传授的是知识,视学生为容器;后者传授的是方法,视学生为个体;而不变的则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传授。
“授鱼“其最大的特征在于以教师为主体,采用灌输式进行教学,学生只是学习活动的配角。
教师是领导和权威,高高在上,主宰着整个课堂;我问你答,我教你学,一味进行填鸭式灌输;教师动了,学生静了,课堂成了一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