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4《中医文化综合》考试大纲
皖南医学院自命题科目中医综合(611)考试大纲
皖南医学院自命题科目中医综合(611)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内科学五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35题中医诊断学35题中药学35题方剂学35题中医内科学40题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B型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X型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论述题3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Ⅳ考查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讨论生入学考试616药学综合一考试大纲
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616《药学综合一》考试大纲《药学综合一》为我校招收全日制药学、中药学类各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设置的选拔性综合考试科目,其目的是考查考生中药学基本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为硕士研究生招生提供择优录取的依据.评价的标准是药学及相关学科较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药学综合一》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含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3门课程。
一、考查目标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基础化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1.无机化学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周期系掌握波函数、原子轨道、概率密度和电子云的含义;掌握四个量子数的取值与物理意义;掌握鲍林的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掌握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熟悉电子的壳层概率径向分布图、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了解元素某些性质的含义及周期性变化规律。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掌握离子键的本质和特征;掌握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及其应用;掌握极性键、非极性键、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偶极矩的含义;熟悉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内容;熟悉如何判断分子的极性;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及氢键的性质和特点.第三章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基本含义,组成、命名;掌握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熟悉内轨型配合物、外轨型配合物和配合物的立体构型;了解配位化合物的类型。
第四章溶液掌握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摩尔分数的含义及有关计算;熟悉其他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各浓度之间的换算;了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了解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行为以及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等含义。
第六章化学平衡掌握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及多重平衡规则;熟悉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及反应达化学平衡时所具有的特点;了解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2《西医综合》考试大纲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2《西医综合》考试大纲《西医综合》是为招收全日制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所设置的考试科目,其考试内容主要涵盖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内科学(含诊断)四门课程。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1)生理学:90分(2)生物化学:60分(3)药理学: 60分(4)科学(含诊断):90分2.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病案分析、论述题等,每科目试卷可能涉及其中3-5个题型。
一、生理学(一)绪论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2.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点位。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ABO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2.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4.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5.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6.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调节。
2024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2024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五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是重点考查科目,要求考生掌握其基础理论,了解其研究手段和中医思维辨证。
同时,考生还需要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考试目标及要求方面,大纲要求考生能够系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中医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具备独立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创新能力。
同时,考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具体来说,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考查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如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知识。
中医诊断学则主要考查如何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病人进行正确的诊断,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和辨证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学和方剂学则分别考查中草药的分类、功效、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等方面的知识。
最后,对于中医内科学的知识点考查较为广泛,涉及到多个系统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掌握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总体来说,2024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对于考生的要求较高,需
要考生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考生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准备,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
中医综合2024考研大纲
中医综合2024考研大纲
中医综合2024考研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中医基础概念、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四诊八纲等方面的知识。
2. 中医诊断学: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等做出诊断的方法和步骤。
3. 中药学:介绍中药的种类、功效、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包括中药的炮制、配伍等方面的内容。
4. 方剂学:介绍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包括方剂的分类、配伍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5. 中医内科学:介绍常见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包括中医对内科疾病的诊治思路和方法。
6. 针灸学:介绍针灸的基本知识、穴位、针刺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包括针灸在临床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总分300分,具体考试内容及分值分布可以在大纲中查看。
另外,考研大
纲只是提供一个大致的框架和方向,建议考生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复习,全面掌握中医综合的知识点。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4中医文化综合考试大纲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4《中医文化综合》考试大纲《中医文化综合》是为招收全日制中医文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所设置的考试科目,其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中医传统文化概论、中医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三门课程。
考试时间3小时,试卷满分300分,每门科目各100分,题型可涉及主客观各类题型。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导论掌握文化的概念。
熟悉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医药文化的特色与地位。
了解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与未来发展。
第一编汉字文献第一章汉字第一节汉字的符号表达熟悉史前符号表达的方式,汉字体系的主要形体。
了解汉字形成和形体流变的文化因素第二节汉字的文化功能熟悉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字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了解汉字文化圈对中医药学的接受与认同。
第二章文献第一节典籍类别文献掌握文献、经部文献、史部文献、子部文献、集部文献、的概念及其分类。
熟悉类书与丛书、佛藏与道藏的内容及分类。
第二节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及新发现文献熟悉甲骨文献、简帛文献、敦煌文献与吐鲁番文献、明清档案文献的内容。
了解20世纪以来新发现文献的学术价值及其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
第二编哲学宗教第三章哲学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概论掌握哲学的概念。
熟悉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流变顺序,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范涛体系及其特点,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的分类。
第二节中国古代哲学流派掌握易学哲学的特点及其文化地位,儒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熟悉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汉初黄老之学、魏晋玄学的内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
了解其他诸子百家和医家哲学的分类和主要内容。
第四章第一节中国古代宗教概述掌握宗教的概念,儒学的宗教功能。
熟悉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及其历史演化,儒、道、佛之外的宗教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道教文化掌握道教的基本教义、基本信仰和典籍的主要内容和分类,道教的修炼与清规戒律,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教对中医学的主要贡献。
熟悉中国道教的产生、发展与演变。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2《西医综合》考试大纲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2《西医综合》考试大纲《西医综合》是为招收全日制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所设置的考试科目,其考试内容主要涵盖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内科学(含诊断)四门课程。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1)生理学:90分(2)生物化学:60分(3)药理学: 60分(4)科学(含诊断):90分2.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病案分析、论述题等,每科目试卷可能涉及其中3-5个题型。
一、生理学(一)绪论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2.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点位。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ABO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2.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4.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5.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6.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调节。
2024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中医综合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断学、治则治法等。
2. 中医临床医学: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推拿科等各科的基本理论和临床诊疗方法。
3. 中药学:包括中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等。
4. 方剂学:包括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
5. 中医养生保健:包括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饮食调养、运动保健等。
三、考试形式
1. 笔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2. 实践操作:包括中医诊疗技术操作、中药制剂制备等。
四、考试时间与地点
考试时间:2024年6月(具体时间以考试通知为准)
考试地点:全国各地设有中医综合考试考点的学校或医疗机构。
五、考试要求
1. 考生应具备一定的中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
2. 考生应熟悉中医综合考试大纲的内容,掌握各科目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3. 考生应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 考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遵守医疗法律法规,关爱患者,尊重生命。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2《西医综合》考试大纲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612《西医综合》考试大纲《西医综合》是为招收全日制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所设置的考试科目,其考试内容主要涵盖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内科学(含诊断)四门课程。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1)生理学:90分(2)生物化学:60分(3)药理学: 60分(4)科学(含诊断):90分2.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病案分析、论述题等,每科目试卷可能涉及其中3-5个题型。
一、生理学(一)绪论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2.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点位。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ABO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2.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4.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5.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6.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调节。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普高校考大纲
2021 年分类考试招生(高中)职业适应性测试大纲级),职业方法能力训练手册(初级),上述两本书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测试内容主要考查学生未来从事医药卫生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岗位等工作所必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包括中医药基本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五个模块,总分 300 分,时长 150 分钟。
二、测试形式采用合卷笔试方式测试三、考题范例1.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测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我校及所选专业的兴趣度,考察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度,以适应中医药院校学习及岗位为目的。
例如:安徽中医药事业历史悠久,素有“北华佗,南新安”之称,历代医家辈出,“北华佗”医学发源地是(C)A. 合肥B.蚌埠C.亳州D.阜阳2.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文字、数据和音像等多种媒体为基础,以文字处理、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为手段,以适应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的。
该模块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根据职业活动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收集、开发和展示信息资源的能力。
例如:“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夸美纽斯的这句话旨在说明教育是(A)。
A.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C.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3.数字应用能力数字影响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该模块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对数字进行采集、整理与解读,对其进行计算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进行选择和给出一定评价的能力。
例如:在 2004 年,父亲是 43 岁,儿子是 13 岁。
当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 4 倍和3 倍时,分别是在(A)。
A.2001 年和 2006 年B. 2006 年和 2001年C.2001 年和 2008 年D. 2002 年和 2007 年4.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社会能力。
该模块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在与人交往活动中,通过交谈讨论,当众讲演、阅读并获取信息,以及书面表达等方式,来表达观点、获取和分享信息资源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中医文化综合》考试大纲《中医文化综合》是为招收全日制中医文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所设置的考试科目,其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中医传统文化概论、中医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三门课程。
考试时间小时,试卷满分分,每门科目各分,题型可涉及主客观各类题型。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导论
掌握文化的概念。
熟悉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医药文化的特色与地位。
了解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与未来发展。
第一编汉字文献
第一章汉字
第一节汉字的符号表达
熟悉史前符号表达的方式,汉字体系的主要形体。
了解汉字形成和形体流变的文化因素
第二节汉字的文化功能
熟悉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字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了解汉字文化圈对中医药学的接受与认同。
第二章文献
第一节典籍类别文献
掌握文献、经部文献、史部文献、子部文献、集部文献、的概念及其分类。
熟悉类书与丛书、佛藏与道藏的内容及分类。
第二节世纪以来的考古及新发现文献
熟悉甲骨文献、简帛文献、敦煌文献与吐鲁番文献、明清档案文献的内容。
了解世纪以来新发现文献的学术价值及其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
第二编哲学宗教
第三章哲学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概论
掌握哲学的概念。
熟悉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流变顺序,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范涛体系及其特点,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的分类。
第二节中国古代哲学流派
掌握易学哲学的特点及其文化地位,儒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熟悉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汉初黄老之学、魏晋玄学的内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
了解其他诸子百家和医家哲学的分类和主要内容。
第四章
第一节中国古代宗教概述
掌握宗教的概念,儒学的宗教功能。
熟悉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及其历史演化,儒、道、佛之外的宗教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道教文化
掌握道教的基本教义、基本信仰和典籍的主要内容和分类,道教的修炼与清规戒律,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教对中医学的主要贡献。
熟悉中国道教的产生、发展与演变。
了解道教科仪、道教胜迹。
第三节佛教文化
掌握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熟悉佛教的兴起和流传,佛教的基本常识,佛教对中医的影响。
了解中国佛教的分布。
第三编历史民俗
第五章史学
熟悉中国古代历史演变的特点,中国史学发展简况,古代史学精神的分类及其内容。
第六章典制
第一节礼制
掌握典制的概念,五礼的内容,核心和历史影响,宗法的概念,
熟悉礼制的起源和确立。
第二节职官
掌握古代选官制度的分类。
熟悉管制的历史演变和职官制度的特点,医官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法律
掌握法律的概念,古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熟悉法的起源,法律制度的沿革。
第四节经济
掌握土地与赋役制度,工商与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教育
掌握古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形式、特征及其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熟悉古代医学教育体制的分类和主要内容。
第七章民俗
第一节民俗的社会效应
掌握民俗的概念和特性。
熟悉民俗文化的历史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对现代的影响。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内容
掌握姓氏、宗族、祭祀、庙会、生肖、服饰的产生的背景与内容,婚嫁与丧葬的程序和制度,岁时与节气的关系,节令与饮食的关系。
熟悉姓氏与宗族、宗法制的关系,熟悉民俗的历史发展的过程。
第三节民俗的基本特征
掌握民俗的四个基本特征。
熟悉民俗四个基本特征的具体内容。
第四编文学艺术
第八章文学
第一节诗、词、赋
掌握《诗经》和《楚辞》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熟悉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的创作风格与特色。
了解诗、词、赋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散文
掌握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创作风格和特色。
熟悉《左传》、《国语》的文学价值。
了解散文的概述。
第三节小说
掌握“讲史”“小说”的概念,“三言”“二拍”的概念及艺术成就。
熟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了解小说的历史进程。
第四节戏曲
掌握《窦娥冤》、《西厢记》的思想艺术成就。
了解戏曲的历史进程。
第五节文论
熟悉《文心雕龙》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了解文论的概述。
第九章艺术
第一节中国古代艺术的特色和功用
熟悉不同时期的中国古代艺术的特色与功用。
第二节书画
掌握我国书法的书体和发展趋势。
掌握中国绘画的形式特点。
了解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历史进程。
第三节音乐
掌握“燕乐”、“雅乐”的概念。
掌握我国古代市民音乐发展的主要形式。
熟悉《广陵散》、《十面埋伏》的艺术特色。
了解音乐的历史进程。
第四节舞蹈
掌握“百戏”的概念和中国古代舞蹈在鼎盛时期的代表作。
熟悉《霓裳羽衣舞》、秧歌的表现艺术形式。
了解舞蹈的历史进程。
第五节戏剧
掌握“南戏”的概念和“南戏”的四大声腔。
熟悉《牡丹亭》、《霸王别姬》的艺术成就。
了解戏剧的历史进程。
第六节工艺
熟悉兽面纹玉综、后母辛方鼎的形制。
了解工艺的历史进程。
第七节园林
熟悉颐和园、拙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
了解的园林的历史进程。
第五编科学艺术
第十章天文与数学
第一节天文
掌握天文学的概念、主要成就。
熟悉天体娥命名和归类,古人对宇宙结构与起源的认识。
了解的历法的种类及其作用。
第二节数学
熟悉数学家刘徽、赵爽、贾宪、秦九韶、李治、沈括、杨辉、朱世杰的数学著作及其贡献。
第十一章其他科技
第一节农学
掌握《齐民要术》的主体思想和历史成就。
熟悉中国传统农学的奠基。
第二节矿冶与化学
熟悉识矿、采矿技术、冶炼的分类。
熟悉化学的分类。
第三节物理与机械
掌握中国物理学成就的五大方面。
熟悉机械的历史发展进程。
第四节中国的发明创造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掌握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第六编医药养生
第十二章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