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地球变小了

合集下载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六单元:地球真的不动吗2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六单元:地球真的不动吗2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章节:第六单元:地球真的不动吗课题:6.2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累计课时:26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传,自转周期为一天。

2、探究昼夜交替对植物的影响,强化培养学生“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探究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具准备: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三球仪、转椅一把。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提问:(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二、谈话:科学家们很早以前便对昼夜变化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

三、提问:1、“太阳中心说”是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四、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应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1、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

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教师演示三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6-2 地质灾害(学生版)-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2 地质灾害(学生版)-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2 地质灾害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理解掌握地震的发生的原因和地震构造2.知道震级与烈度的区别和影响因素3.能说出地震产生的影响,知道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4.理解掌握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影响,以及在我国的分布知识点01 地震1,地壳中的岩层在 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 或 。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 或 ,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 。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 。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 。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 。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 。

3,地震能量的大小用 表示。

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 表示。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 ,但可以有多个 。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 、 等有直接关系。

受 、 等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

4,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 ,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还会诱发 、 、 、 、 、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5,地震不仅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还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 。

这些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性,持续时间往往长久。

6,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地区。

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 和 地带。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目标导航知识精讲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等。

【即学即练1】2016年上半年,台湾接连发生地震。

下图显示了其中两次地震的基本信息。

台湾正在致力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该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以后,在地震波传播到某地区前,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少伤亡。

读图,回答两次地震相比,高雄地震人员伤亡较多的原因是()①震级较高②震源较深③时值深夜④地处山区⑤人口稠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知识点02 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是山地上的岩体或土体,因、、及等原因,在作用下,沿一定的整体下滑的现象。

地球的变迁

地球的变迁

地球的变迁远古时期的世界地图迪卡拉纪又称震旦纪(6.2——5.4亿年前)最古老的动物遗迹可追溯至十亿年前,但最早的动物化石出现于约六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

埃迪卡拉动物群因为发现于南澳的埃迪卡拉山而得名。

埃迪卡拉动物和今天的大多数动物不同,它们既没头、尾、四肢,又没嘴巴和消化器官,因此它们大概只能从水中摄取养份。

大多的埃迪卡拉动物固著在海底,和植物十分相近,其他的则平躺在浅海处,等待营养顺水流而送上门来。

埃迪卡拉动物化石出土越多,反而越没有规律。

有几种化石比较像后来动物的先驱。

埃迪卡拉纪(Ediacaran)6亿年前的地球南半球大约7.5亿年前,罗迪尼亚大陆分裂成原劳亚大陆、刚果克拉通、原冈瓦那大陆(冈瓦那大陆除去刚果地盾与南极洲)。

原劳亚大陆进一步分裂,朝南极移动。

原冈瓦纳大陆逆时针反转。

在6亿年前,刚果克拉通位于原劳亚大陆各大陆与原冈瓦那大陆之间,三者聚合成潘诺西亚大陆。

寒武纪(5.43——4.9亿年前)寒武纪(Cambrian)是显生宙(Phanerozoic)的开始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带壳、具骨骼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趋向繁荣,它们营底栖生活,以微小的海藻和有机质颗粒为食物,其中,最繁盛的是节肢动物三叶虫,故寒武纪又称为“三叶虫时代”,其次是腕足动物、古杯动物、棘皮动物和腹足动物。

在5.4亿年前,或潘诺西亚大陆形成的6000万年后,潘诺西亚大陆分裂成四个大陆:劳伦大陆、波罗地大陆、西伯利亚大陆、冈瓦那大陆。

泛大洋随者潘诺西亚大陆的分裂而扩张。

寒武纪气候温暖,海平面升高,浅海淹没了大片的低洼地。

这种浅海地带为新的物种诞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奥陶纪(4.9——4.38亿年前)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6.2.1生态系统的组成-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6.2.1生态系统的组成-

第 6 单元第 2章第 1 节 1 课时总计第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认真看,仔细听,思考问题。

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首先带领大家走进大自然,走进美丽的大森林,去看一看、去听一听、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和谐和美!放映影片《美丽的大森林》。

教师:什么是生态系统?它是由什么组成?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些内容。

二、创设情景,探求新知(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上的内容,依据学习目标和自学思考题,把重点知识在课本上做出标记,不会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讨论,10分钟后独立完成助学上的自主学习部分,比谁的自学效率高,自学效果好。

自学思考题:1.什么是生态系统?2.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3. 生态系统是由哪两部分组成?4.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有什么作用?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巡视学生指导学困生学习教材及时疏导学生的认知障碍。

过渡: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了好多新知识下面我们系统的归纳一下: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概念(重点)像这样,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大家能举出一些生态系统的例子吗?在我们学校内部或者学校周围有哪些生态系统呢?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呢?教师展示生态系统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的认识。

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强化“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可以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吗?点拨:不是。

这句话的中心词是鲤鱼,没有表明鲤鱼和池塘水体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所以“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不可以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是否可以看出生态系统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下面的图片中包括哪些?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难点)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

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

空气、水和土壤等。

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系统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成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呢?生产者: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组成成分。

地理知识问答:了解地球的奥秘与常识

地理知识问答:了解地球的奥秘与常识

地理知识问答:了解地球的奥秘与常识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它不仅关注地球的地形、土地利用和气候等,还探索了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通过了解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居住的地球以及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活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答一些与地理相关的问题,从而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地球的奥秘与常识。

1.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地球被认为是一个近似于椭圆体的球体。

它的形状不是完全规则的球形,而是略微扁平,因为地球在赤道附近稍微膨胀,而在极地附近稍微压缩。

2. 地球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

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前来挑战。

3. 地球上最长的河流是哪条?尼罗河是地球上最长的河流,全长约6,650公里。

它流经埃及、苏丹、南苏丹、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卢旺达等国家。

4.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哪一个?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约30%。

它被许多岛屿和大陆环绕,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和航运通道之一。

5. 北极和南极是如何形成的?北极和南极是通过冰川形成的。

每年,在寒冷的冬季,北极和南极地区的降雪会积累并形成巨大的冰层。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冰层逐渐增厚并压缩成冰川,最终形成了北极和南极的冰盖。

6. 地球上有多少个大洲?地球上有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每个大洲都有独特的地理特征、文化和历史。

6.1 亚洲亚洲是地球最大的大洲,人口最多。

它包括了许多国家,例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

亚洲地理上多样化,拥有高山、大河、沙漠、热带雨林等各种地形和气候。

6.2 非洲非洲是地球上第二大的大洲,也是最为赤贫的大洲之一。

非洲地理上多样化,拥有撒哈拉沙漠、尼罗河、赞比亚瀑布等多个地理景观。

非洲还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拥有许多保护区和国家公园。

6.3 北美洲北美洲是地球上最北端的大洲,包括了北美和加勒比地区。

16第六章水-岩化学作用和水介质中元素的迁移1讲解

16第六章水-岩化学作用和水介质中元素的迁移1讲解
另一方面构造运动使一些地段产生异 常的物理化学环境(如温度、压力的 变化),会使化学作用加剧。
元素的迁移常通过元素在气相、溶液、 熔浆等介质中的运移来实现。
水溶液是元素迁移的重要介质,水又是 地球表层分布最广的组分之一,在各种 地球化学作用中,水总是积极参与者, 它的参加往往加剧了化学作用和促进过 程的进行。
混合水。
2 地壳中水流体相的形成
地质过程中流体相形成途径: ①沉积物的“去流体”作用; ②变质作用放出流体; ③岩浆作用产生流体; ④海水、天水和地下水
6.2.4 水溶液中元素的搬运形式
根据水中分散质点的大小,可分为
水溶液中元素迁移形式
元素的迁移形式主要有:离子、分子、胶 体和悬浮体
6.2 水-岩化学作用
6.2.1 水-岩化学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 6.2.2 水-岩化学作用的基本类型 6.2.3 地球中天然水的类型 6.2.4 水溶液中元素的搬运形式
6.2.1 水-岩化学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
1 低温水-岩化学作用的物理化学环境 2 高温水-岩化学作用的物理化学环境
1 低温水-岩化学作用的物理化学环境
2.水解和脱水反应
4KAlSi3O8(Kf)+6H2O→Al4[Si4O10](OH)8(Kao)+ 8SiO2+4KOH
风化产物受体系的pH控制:
KAl2[AlSi3O10](OH)2→ pH=7.8~9.5→伊利石
pH=7.5~8.5→贝得石
pH=7.0~8.5→蒙脱石
pH=6.0~7.0→埃洛石
无论从总体还是从各子系统来看,地球系 统的化学组成都是不均一的,而且系统的 物理化学条件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这是 引起化学作用的主要导因。
地球及其外部圈层的物质循环

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6.2.1生态系统的组成练习题

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6.2.1生态系统的组成练习题

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6.2.1生态系统的组成练习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在生态系统中,捕食性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分别属于()A.消费者和生产者B.消费者和分解者C.分解者和消费者D.分解者和生产者2 . 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分析相关食物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麦,狗尾草是消费者B.图中有3条食物链C.其中一条食物链是大麦→蝗虫→青蛙→蛇D.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青蛙3 . 秸秆还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

你认为秸秆变为肥料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无机环境4 . 下列关于生物圈、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A.泸县玉蝉山的所有植物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B.叙永县的“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生态系统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5 . 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情况,下面是根据表中有关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相符合的是()生物体甲乙丙丁戊有机汞浓度(ppm)70.510. 39680.05A.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戊→乙→丙→甲→丁B.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如右图所示C.该生态系统中除去甲和丁后,乙与丙的数量会持续增加D.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戊,它一定是初级消费者6 . 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B.三叶草和猫之间是捕食关系C.猫增多不会影响土蜂的数量D.图中所示的生物中,除三叶草外均为消费者7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B.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C.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D.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8 . 下列生物属于消费者的是A.蜣螂B.蝌蚪C.桃树D.蘑菇9 . 俗语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把它写成正确且完整的食物链是()A.蝉→螳螂→黄雀B.蝉→黄雀C.树木→蝉→螳螂→黄雀D.树木←蝉←螳螂←黄雀10 . 下列现象中,不足以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澳人利Ⅱ畜牧业发达,但牛粪堆积在草原上,风干硬化,严重影响了牧草的生长B.澳大利亚引进蜣螂后.解决了粪便堆积的问题,改良了草原的土壤C.蜣螂能以牛粪为食物,还把卵产在牛粪中。

6.2.1真理是什么

6.2.1真理是什么

表明: 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真理是绝对的)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真理是绝对的) 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 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 混淆。 混淆。 方法论】坚持真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方法论】坚持真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真理是相对的)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真理是相对的) 内容】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内容】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 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 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 展和完善真理;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展和完善真理;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说明真理是具 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1、下列对真理的认识,正确的是 、下列对真理的认识,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③真理应通过思考来追求和发展 真理只有一个, ④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 . .
B
2、区分真理和谬误主要是看 A.认识的来源是否是实践 B.认识方法正确与否 B.认识方法正确与否 A.认识的来源是否是实践 C.认识水平高低与否 D.主观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 C.认识水平高低与否 D.主观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表明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A.不存在反映同一对象的相互矛盾的不同的真理 B.人们对同一个对象认识完全一样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是真理性的认识 D.真理和谬误没有明显的界限

第六章 极移讲解

第六章   极移讲解

第六章 极移前面一章讨论了地球自转轴在惯性空间的运动—岁差和章动。

本章要讨论的问题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本体的运动—极移。

§6.1 极移的基本概念6.1.1纬度变化与极移早在17世纪,瑞士数学家欧拉(L.Euler )在《刚体旋转论》一书中,从理论上证明,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刚体地球的自转轴将在地球本体内围绕形状轴作自由摆动,其周期为305个恒星日。

这是地球存在极移的首次预言。

由于历史上受观测精度的限制,从观测实践中迟迟未证实欧拉的预言。

直到1842年,俄国普尔科夫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彼坚尔斯(eTepc ∏)在天文纬度观测中发现了纬度变化,但当时却不能确切地解释这一现象。

1885年,德国天文学家居斯特纳在柏林天文台的纬度观测中,发现纬度存在着类似周年性的变化。

1888年,他证明他的观测结果与普尔科夫天文台观测结果的差异是因为地球自转轴在地面上的位移而引起的。

如果纬度变化是地极移动引起的,那么在同一经圈上的两地,它们的纬度变化应大小相等且符号相同,而在经度相差180的两地,其纬度变化应大小相等而符号相反。

为此,柏林天文台于1891189年在柏林(1320λ'=-)、布拉格(1424λ'=-)和檀香山(15715λ'=+)等地同时测定纬度,观察纬度的变化。

结果证实前两个站的纬度变化的相位和振幅几乎一致;而它们与后一个站的纬度变化显示出大小基本一致,而相位正好相反(见图6-1)。

这说明纬度变化确是由于地极移动而产生的。

由此可见,纬度与极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通过纬度变化证实了极移的存在。

同时,通过纬度变化可以研究极移的规律。

根据纬度观测所确定的地极移动轨迹是异常复杂的,但其移动幅度不大,地极在地面上移动的范围不会超过0.5''±,即不会超出3030m m ⨯的范围。

6.1.2地球瞬时旋转轴及其运动极面地球本体绕通过地球质心的一根轴线作旋转,这根轴线就叫地球自转轴,地球自转轴在惯性空间其方向是变化的,即存在着岁差和章动。

地球概论第三版-金祖孟编著-全部习题答案..

地球概论第三版-金祖孟编著-全部习题答案..

地球概论第三版-⾦祖孟编著-全部习题答案..第⼀章(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参考答案1.1地理坐标: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整圆与半圆……1.2地球上的⽅向(地平⾯):南北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东⽅西⽅2.1引出两个重要概念:天球周⽇运动、太阳周年运动2.2天球坐标:天球⼤圆及其两极地平圈:Z、Z′;⼦午圈:E、W;天⾚道:P、P′卯⾣圈:S、N;黄道:K、K′;六时圈:Q、Q′2.3天球坐标:天球⼤圆的交点:⼦午圈与地平圈:S、N;⼦午圈与天⾚道:Q、Q′⼦午圈与卯⾣圈:Z、Z′;⼦午圈与六时圈:P、P′天⾚道与地平圈:E、W;天⾚道与黄道:?、?黄⾚交⾓(ε=23°26′)2.4第⼀⾚道坐标系:时⾓,右旋坐标系,与天球周⽇运动(地球⾃转)相联系,天球周⽇运动⽅向向西,时⾓向西度量。

第⼆⾚道坐标系:⾚经,属左旋坐标系,与太阳周年运动相联系,太阳周年运动⽅向向东(地球向西),⾚经向东度量。

2.5第⼆⾚道坐标系(δ, α)、黄道坐标系(β, λ)均以?为原点,所以有:?(0°、0h)、?(0°、0°)2.6在黄道坐标系中:P(90°-ε,90°);在第⼆⾚道坐标系中:K(90°-ε,18h)2.7西南⽅半空(地平坐标系)2.8当δs=h s,t s= A s时,地处南、北两极(即地平坐标系与第⼀⾚道坐标系完全重合在⼀起)2.9已知:S=t?=αQ=6h38m,t★=21h50m,故根据公式:S=t★+α★有:α★=-15h12m(8h48m)2.10t=2h39m2.1190°-35°+ε=78°26′,90°-35°+ε=31°24′2.12(答案顺序)太阳黄纬(β)、太阳黄经(λ)、太阳⾚纬(δ)、太阳⾚经(α)春分(?):0°、0°、0°、0h;夏⾄(?):0°、90°、ε、6h秋分(?):0°、180°、0°、12h;冬⾄(?):0°、270°、-ε、18h2.13(答案顺序)⾼度(h)、⽅位(A)、⾚纬(δ)、时⾓(t)、⾚经(α)天顶Z:90°、任意、31.5°、0h、9h5m;天底Z′:-90°、任意、-31.5°、12h、21h45m天北极P:31.5°、180°、90°、任意、任意;天南极P′:-31.5°0°、-90°、任意、任意东点E:0°、270°、0°、18h、5h45m;西点W:0°、90°、0°、6h、3h5m南点S:0°、0°、-58.5°、0h、9h5m;北点N:0°、80°、58.5°、12h、21h45m上点Q:58.5°、0°、0°、0h、9h45m;下点Q′:-58.5°、180°、0°、12h、12h第⼆章(地球的宇宙环境)参考答案3.1恒星--(如同太阳)发光:质量巨⼤/中⼼温度很⾼/热核反应/能量释放;光谱信息:表⾯温度、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运动⽅向,确定恒星光度,⽐较视亮度,推知恒星距离等。

6.2.1 生态系统的组成 课件 2020-2021学年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6.2.1  生态系统的组成 课件 2020-2021学年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2)水华引起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
水中溶解氧降低,鱼类无法正常呼吸 而死亡。
(3)防治措施: 农田施用适量化肥 人工打捞 生产和生活用水处理后排放
1、一个生态系统中必不可缺少的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两 者是沟通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桥梁,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2、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自养生物是生产者;动物和营寄生 生活的生物(如菟丝子、结核杆菌、红色毛癣菌)是消费者; 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如枯草杆菌、霉菌、蘑菇、蜣螂、蚯蚓等) 是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概念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 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ecosystem)。
2、生态系统的范围: 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一片树林、 一块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条 河流等,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它 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环境。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
温暖的夏季,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充满了生 机和活力。有的水鸟在构筑自己的“小家”,有的在四处觅食, 有的则在水中追逐嬉戏。当鹰在天空中出现的瞬间,水鸟会迅速 躲藏起来,这片沼泽地立刻变得十分宁静。类似场景在自然界中 屡见不鲜。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4、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某种成分的变化,往往会 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改变,甚至会 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
3、课外实践: (1)造成湖泊和池塘水华的原因: 家庭和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 氮、磷等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引起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

地球概论-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2

地球概论-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2
15
地幔与地核之间的古登堡面,是地球内部最显著的 一个不连续面。P波到了这个界面上,突然减速,并急剧 改变行进方向,以致地面上产生P波的影区,即P波无法 到达的地带;同时,S波在这个界面上突然消失,以致地 面上产生S波的影区。前者是一个宽度为4100km的环形地 带(其南北界线距震中分别为5700km和11600km);后者 是一个以震中的对蹠点为中心、半径为8400km的圆形地 区。
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极半径略短、赤道半 径略长,北极略突出、南极略扁平,近于“梨形”的椭球 体。
5
6.3.2 地内物质分布和地球形状 从几何上说,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但是,在
物理意义上说,地球的形状又是规则的。这是因为, 全球静止海面,不论几何上怎样复杂,总是一个等位 面。在这个等位面上,物体具有相同的重力位能。地 内物质分布不均首先造成重力加速度的局部差异,从 而造成几何形状不规则。
26
全球的大陆共分七大洲,它们是亚洲、欧洲、非洲、 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澳洲)和南极洲。其中的亚、 欧两洲事实上连成整体,即亚欧大陆,它们之间的界线是 人为划分的。
岛屿按其成因分为大陆岛、火山岛和珊瑚岛。 大陆岛一般面积较大,地势较高。它们原是大陆的组 成部分,由于地层陷落或海面上升才同大陆分离。 火山岛和珊瑚岛属海洋岛。火山岛由海底火山喷出物 堆积而成,通常高度较大。珊瑚岛大多分布在热带海洋中, 由珊瑚遗骸堆积而成,面积小,地势低,且多呈环状。大 小岛屿都归属于一定的大洲。
14
地幔的组成物质主要是铁镁含量很高的硅酸盐矿物所组 成的橄榄岩。在1000km左右的深度上,还有一个次一级 的不连续面,分地幔为上下二层。上地幔顶部也有一层 固体岩石层,它与地壳共同组成具有刚性的岩石圈。岩 石圈的厚度为70—100km。岩石圈以下,地震波速度明显 下降,在那里出现一个地震波的低速层。这表明,那里 的岩石已接近熔融状态,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同上部的 岩石圈比较,它易于流动,称为软流圈,其厚度约为 200km。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 教案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 教案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案一、引言1.1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1.1.1自转:地球围绕自身轴心旋转。

1.1.2公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1.1.3地轴倾斜:地球轴与垂直于公转轨道的夹角约为23.5度。

1.1.4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1.2地球运动的重要性1.2.1影响气候:地球公转导致不同地区接收太阳辐射量不同。

1.2.2形成生物节律:地球自转影响生物体的生物钟。

1.2.3地理现象的解释:如极昼极夜、地球五带等。

1.2.4影响人类活动:如农业、航海等。

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理解。

1.3.2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

1.3.3增强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科学素养。

1.3.4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二、知识点讲解2.1地球自转2.1.1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2.1.2自转周期:约24小时。

2.1.3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

2.1.4自转速度:极点为0,赤道最快。

2.2地球公转2.2.1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2.2.2公转周期:约365.25天。

2.2.3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更替、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

2.2.4公转轨道:近似椭圆。

2.3地轴倾斜的影响2.3.1四季形成: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2.3.2昼夜长短变化:极昼极夜现象。

2.3.3五带的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2.3.4气候变化:不同纬度地区气候差异。

三、教学内容3.1自转与公转的关系3.1.1自转影响公转现象的观察:如太阳在天空中的轨迹。

3.1.2公转影响自转速度的变化:如地球赤道部分的自转速度。

3.1.3地轴倾斜对自转公转的影响:如季节变化。

3.1.4地球运动的整体性:自转与公转共同决定了地球的环境和气候。

3.2地球运动的实际应用3.2.1天文观测:通过地球运动预测天体位置。

3.2.2航海导航:利用地球自转公转进行航线规划。

3.2.3农业生产:根据地球运动安排种植时间。

3.2.4能源利用:如太阳能、风能等与地球运动相关。

地球与生物地进化详细史

地球与生物地进化详细史

生物进化史一、冥古宙(地球形成——38亿年前)1.古地理地球从46亿年前形成,从一个炽热的岩浆球逐渐冷却固化(计算表明仅需1亿年),出现原始的海洋、大气与陆地,但仍然是地质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遍布、熔岩四处流淌,在41亿年前到38亿年前地球持续遭到了大量小行星与彗星的轰击。

冥古宙在38亿年前结束后,内太阳系不再有大规模撞击事件。

因为这个时期的岩石几乎没有保存到现在的(已知的地球最古老的岩石位于北美地台盖层的艾加斯塔片麻岩及西澳洲那瑞尔片麻岩层的杰克希尔斯部分),所以并没有正式的细分。

但月岩从40多亿年前就比较好的保存下来,因此月球地质年代的某些主要划分可参照用于地球的冥古宙划代。

冥古宙的最后一个代对应为月球地质年代中的早雨海世,以月球的东海撞击事件为结束时间(约为38.4亿年),这也是内太阳系的后期重轰击期的结束标志。

零散的锆石结晶沉积在西加拿大和西澳的杰克山中的沉积物里,对锆石的研究发现,液态水必然已存在了有四十四亿年之久,非常接近地球形成的时刻。

2.气候在形成地球的物质当中,曾经存在过大量的水。

在地球的形成时期,其质量比现在的小,水分子也就更容易挣脱重力。

据推测,当时氢气和氦气在大气层中持续不断地逸散,然而,现时大气中高密度的稀有气体却相对缺乏,这表明,在早期大气层中可能发生过什么剧变。

有理论认为,在地球的年轻时期,它的一部分曾受过撞击而分裂,分裂出去的部分后来形成了月球。

然而,在这种说法下,撞击应该会令一到两个大区域融化,现时的组成成份却与完全融化的假设并不相符,事实上也很难将巨大的岩石完全融化并混在一起。

不过相当一部分的物质仍被此次撞击所蒸发,在这颗年轻的行星周围形成了一个由岩石蒸汽组成的大气层。

岩石蒸汽在两千年间逐渐凝固,留下了高温的易挥发物,之后有可能形成了一个混有氢气和水蒸气的高密度二氧化碳大气层。

另外,尽管当时表面温度有230℃,但液态的海洋依然能够存在,这得益于CO2大气层带来的高气压。

地球各个地区半径差值

地球各个地区半径差值

地球各个地区半径差值1. 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有着广阔的面积和丰富多样的地理特征。

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半径存在差值。

本文将探讨这些差值,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 地球半径的定义地球的半径是指从地球中心到表面上某一点的距离。

由于地球并非完全均匀的椭球体,所以不同经纬度处的半径会有所差异。

3. 地球半径差值的原因3.1 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效应由于地球自转造成了离心效应,使得赤道附近相对于极点附近更为膨胀。

这就导致了赤道附近的半径要大于极点附近。

3.2 地壳构造引起的变化地壳构造是指地壳内部岩石组成和结构特征所形成的整体性质。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构造变化,这也会导致半径存在差值。

3.3 海洋潮汐引起的变化海洋潮汐是由引力和离心力共同作用下的海水运动所引起的。

这些海水的运动对地球的形状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地球半径的差异。

4. 地球半径差值的测量方法4.1 卫星测量法利用卫星高度计和雷达测距仪等设备,可以通过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测量,从而得出不同地区的半径差值。

4.2 大地测量法大地测量是利用三角测量、水准测量等方法来测定地球表面各点的位置和高程。

通过大地测量,也可以获得不同地区之间的半径差值。

4.3 地震波传播速度法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通过观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时间和路径,可以推算出不同深度处的半径差值。

5. 地球半径差值的实际情况根据科学研究数据显示,赤道附近的半径约为6378.1公里,而极点附近则约为6356.8公里。

这意味着赤道附近的半径比极点附近大约21.3公里。

6. 地球半径差值的影响6.1 重力场的变化地球半径差值会导致地球表面的重力场存在差异。

在赤道附近,由于半径较大,重力相对较弱;而在极点附近,由于半径较小,重力相对较强。

6.2 气候和气象的影响地球半径差值会对气候和气象产生一定影响。

赤道附近由于半径较大,日照时间相对较长,温度更高;而极点附近由于半径较小,日照时间相对较短,温度更低。

小学教案设计《只有一个地球》

小学教案设计《只有一个地球》

小学教案设计《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增强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 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地球的可爱与易碎,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 学习文中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例如,在讲解地球的渺小这一知识点时,文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

”通过这个数字,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

同时,与宇宙中的其他星体相比,如太阳系中的木星,它的半径约为71492千米,是地球半径的11倍多。

这样的对比,更能突出地球的渺小。

这就是通过具体的数字和对比的案例来让学生理解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以及地球渺小这一特点。

2. 教学难点- 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的含义。

-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延伸到实际生活,树立保护地球的意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 对于“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的理解,需要学生综合课文中的多方面内容。

从“可爱”的方面来说,课文描述了地球的美丽壮观,“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这一描写展现了地球的美丽,这是地球可爱之处。

而“易碎”方面,文中提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三年级地球冷知识(100字)

三年级地球冷知识(100字)

三年级地球冷知识(100字)
1.地球的质量为5.975×1024千克。

时至今日,它还在不断吸积宇宙空间的彗星、陨石、宇宙尘埃和星际分子等物质。

据专家估算,地球每年大约可获得10万吨的星际物质,其中宇宙尘埃就达23430吨。

所以,地球每年都长胖一点点。

2.从46亿年前地球从一片混沌中诞生以来,共有超过1万亿种生物在其上生息繁衍。

现在地球上究竟有多少活物?到门口小花园,用勺子挖一勺土,那里面“生活”的有机生命体就比地球上人类的数量还要多。

3.大约6.2亿年前,地球的一天只有21.9小时。

可见地球的自转速度是在逐渐变慢的,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幅度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只有每100年70毫秒,所以想要地球的一天多出1小时,还要再等1亿年。

4.地球是目前唯一已知具有板块构造的行星。

7个巨大的板块正在向不同方向移动,塑造了地球上千变万化的地质特征。

别看每年也就移动1-10厘米,全球范围内的碳循环就靠这每年几厘米了,这样才能防止地球过热。

5.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从古至今从未停止,不过,随着人造卫星、空间站的升空,太空垃圾也越来越多。

2014年,一份NASA数据说,地球上空飘着2600颗失效但在轨的卫星,数量是正在工作卫星的两倍。

美国太空监测网络统计,10厘米以上在轨物体2.6万件,1-10厘米的过5万件,它们绝大部分是太空垃圾。

第六章——地球重力场模型

第六章——地球重力场模型

第六章 地球重力场模型随着空间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在不但有可能根据卫星轨道根数的变化精确地确定地球动力形状因子2J ,而且有可能结合卫星测高仪、卫星追踪卫星技术、卫星重力梯度仪等空间技术的测量结果以及地面重力测量结果计算出地球大地位球函数展开的高阶项系数。

以一组数值球函数展开系数表示的地球大地位称为地球重力场模型,地球重力场模型一方面支持卫星轨道的精确计算,另一方面可以给出地面上的长波重力异常场,为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的地面约束条件。

6.1 大地位的球函数展开现将第二章已经讨论过的大地位球函数展开中的有关公式汇总如下。

用r 表示地球外部空间任一点P 的径矢,则根据(2.2.18)式,地球在P 点的大地位球函数展开表示为其中kM 为地球的地心引力常数,a 为地球的赤道半径,θ、λ分别为P 点的地心余纬和经度,(cos )mn P θ为cos θ的n 阶m 次伴随勒让德多项式,(cos )cos mn P m θλ、(cos )sin mn P m θλ为归一化的n 阶m 次球面函数,根据(2.2-1.3)式、(2.2-1.6)式和(2.2-1.8)式,()n P x 、()n P x 、()mn P x 、()mn P x 分别为m n c 、m n s 和mn c 、mn s 分别为大地位球函数展开系数和规一化的大地位球函数展开系数,根据(2.2.20)式,有根据(2.3.4)式、(2.3.5)式,大地位二阶球函数展开系数等于其中A 、B 、C 分别为地球绕1Ox 、2Ox 和其旋转轴3Ox 轴的转动惯量,12I 、23I 、13I 分别为地球绕相应轴的惯性积,大地位球函数展开有时写成下面的形式nm J 、nm K 与大地位球函数展开系数m n c 、m n s 之间的关系为2J 称为地球的动力形状因子。

当3n 时,()n P x 、()mn P x 的表达式如表6.1.1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哪些方面可以表现出世 界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 以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
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表现是:
(地域联系加强的表现)
领域 表现
经济 世界基本形成了统一市场,各国商品在这巨大的市场中流动。 交通 铁轨在世界各地延伸,一批港口城市在各国发展起来。 人口 人口流动加速,出现了海外移民的热潮。
文化 工业文明的先进思想、科学技术和生活方式在世界广泛传播。 体育 出现了一些世界性的活动,如奥运会。
通讯工具:
电报、电话
交通工具:
汽车、内燃机、轮船、飞机
20世纪初,通讯和交通方面发生的变化: 通讯方面:
陆地上架设巨大的电报和电话网络,各个大 洋的海底还铺设了电缆。
交通工具:
三万多艘船只装载货物往返于世界各地;苏 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通,便利了海上的航 运;横穿各大陆的铁路完工。
影响:
使世界各地的来往和联系变得越来越方便和 密切,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
1、表格反映了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一百 年里欧洲移民的哪些特点?
(人数多、移民分布广持续时间长)
2、从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随着移民的增多,地域的广泛,世界逐步 走向整体,联系更加密切!)
欧元的来历
1969年3月,当时的欧共体6国领导人聚பைடு நூலகம்荷 兰海牙,提出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构想,并委托时任 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 维尔纳就此提出具体建议。19 71年3月,被后人称作“维尔纳计划”的方案得以 通过,欧洲单一货币建设迈出了第一步。
工业革命对 世界的影响
整体世界 形成原因
工业革命决 定整体世界 形成必然性
地球变小了
核 心 : 整 体 世 界 的 最 终 形 成 整体世界是 如何形成的
经济
交通
整体世界 形成表现 整体世界 形成时间
人口
文化 体育
文明与野蛮相交织 挑战与回应
欧洲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目的地 美国 亚洲俄国地区 时间范围 1821~1932年 1800~1939年 人数 34200000 12000000
第一课时
地球变小了
思考:地球真的变小吗?如果不是,那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呢?
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导致这种联系出现的原因是:
工业革命后,整个世界基本形成了统 一的市场。 铁路、远洋巨轮、电话、电报等新型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出现,又为整体世 界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当时新型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
使中国人更多地了解西方的文化。
奥运会最早在希腊城邦兴起 奥林匹克运动之父是顾拜旦 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于1896年4月6日在
雅典开幕
共有13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参加
整体世界形成的时间:
20世纪初
具体表现:
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地球也显得 越来越小。 各个民族相互依赖,任何地方发生 的重大事件,都可能传遍全球,影响到 世界各地。
图中所获信息
国际贸易日益频繁 英国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英国航海事业发达 各国之间的联系加强 世界形成了一个整体
图中所获信息
港口城市在各国发展起来 新型的交通工具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港口城市的繁荣使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更加密切 工业革命影响各国经济的发展
将达尔文的进化论介绍给中国,在国 内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95年11月,欧盟扩大到15个成员国。1 2月15日,在马德里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决定将欧 洲单一货币定名为欧元,取代欧洲货币单位埃居,并 一致同意单一货币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 2002年1月1日开始进入流通领域。1999年 1月1日,欧元诞生;1月4日,欧元在国际金融市 场正式登场。
阿根廷 加拿大
巴西 澳大利亚 英属西印度群岛 古巴 南非 乌拉圭 新西兰
1856~1932年 1821~1932年
1821~1932年 1861~1932年 1836~1932年 1901~1932年 1881~1932年 1836~1932年 1851~1932年
6400000 5200000
4400000 2900000 1600000 900000 900000 700000 600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