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的盲视与心灵的洞见_西方文学中的瞽
日月潭水洗青瓷——浅析周杰伦歌词对古典诗歌的传承
日月潭水洗青瓷——浅析周杰伦歌词对古典诗歌的传承赵澜涛(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摘要:本文以周杰伦专辑中的歌词(以下简称周词)作为个案进行分析.寻绎出周词在对古典诗词的借鉴、意象的采搬、表现手法的含蓄蕴藉和情调的悲美伤感四个方面与古典诗歌之间的施受传承关系.试图为现代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探求一条新的路径.关键词:周词:古典诗歌:传承流行歌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就本质而言.是现代社会文化的产物.反过来它也应该反映特定社会文化生活中人们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同时还对大众的心理气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当代流行歌词创作。
似乎已经处于“重心失控”和“价值失范”的边缘。
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那样:“透过这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方阵。
透过M Tv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喧嚣和火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只是狂热的煽情、做作的粗糙、病态和抒情的苍白。
尤其是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泥沙俱下。
良莠不齐,使本该产生经典的时代成了滥情和浅薄滋生的温床.正像假冒伪劣商品侵害着我们的物质生活一样.残次病态的流行歌词.正腐蚀着我们的精神生活……低劣的文字水平、讨巧的立意、明确的商业目的制造的残次病态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公害”。
fl l 针对时下流行歌词高温发热、胡言呓语、茫然无措的现状,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曾疾呼:“当代流行歌词创作这种缺乏理论指导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因为它已经约束了我们的创作.盲目者是无法步履雄健的。
”rzl令人感到惊喜的是.自2000年发行首张专辑(JA Y)以来同杰伦专辑中的歌词。
在几乎被滥情所占据的流行歌坛之对待积极人世中遇到的困惑.超越人的自然本性.跳过至亲去拥抱陌生的他者。
”悯理解了这些.也就可以理解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的梅外婆、雪柠对待他人的种种高尚行为,她们身上无时无刻不流露出的圣徒一般对爱和宽恕的虔诚。
这使人联想起19世纪欧洲人道主义文学.在雨果、狄更斯、托尔斯泰这些大师们作品中虔诚的宗教信仰、执著的理想主义、鲜明的道德教益,以及满怀悲天悯人的仁爱思想。
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形考作业一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形考作业一答案第一篇: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形考作业一答案题目1 以()为核心组成的微型计算机属于集成电路计算机。
选择一项:A.电子管B.微处理器C.机械D.晶体管正确答案是:微处理器题目2()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
选择一项:A.第二台B.第三台C.第一台D.第四台正确答案是:第一台题目3()电子计算机使用的主要逻辑元件是电子管。
选择一项:A.第二台B.第四台C.第三台D.第一台正确答案是:第一台题目4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当包括()。
选择一项:A.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B.计算机与外设C.主机、键盘与显示器D.系统硬件与系统软件正确答案是: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题目5()是一种系统软件。
选择一项:A.编译程序B.工资管理系统C.操作系统D.数据库正确答案是:操作系统题目6 某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程序属于(选择一项:A.工具软件)。
B.应用软件C.系统软件D.字表处理软件正确答案是:应用软件题目7 操作系统的作用是()。
选择一项:A.把源程序编译成目标程序B.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的使用C.便于进行文件夹管理D.高级语言和机器语言正确答案是: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的使用题目8()构成计算机的物理实体。
选择一项:A.计算机硬件B.计算机系统C.计算机程序D.计算机软件正确答案是:计算机硬件题目9 微型计算机中()主要功能是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
选择一项:A.控制器B.存储器C.总线D.运算器正确答案是:运算器题目10 下列设备中,()属于输出设备。
选择一项:A.显示器B.键盘C.鼠标器D.扫描仪正确答案是:显示器题目11 微机的核心部件是()。
选择一项:A.内存储器B.硬盘C.微处理器D.总线正确答案是:微处理器题目12()是微型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及内存储器统称。
选择一项:A.主机B.CPUC.MPUD.ALU 正确答案是:CPU 题目13 CD-ROM是()。
选择一项:A.只读存储器B.只读光盘C.只读硬盘D.只读大容量软盘正确答案是:只读光盘题目14 下列不属于计算机应用范畴的是(选择一项:A.文档和网页制作B.信息和参考C.休闲娱乐D.水产捕捞正确答案是:水产捕捞)。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文论专题》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括号内)1.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 )”的丰富和完善。
A. 诗可以兴 B.诗可以观C.诗可以群 D.诗可以怨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
其西晋陆机的“( )”就是例证。
A.文已尽而意有余B.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C.意不称物,文不逮意D.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B.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4.《沧浪诗话》最大特色便是以( )喻诗。
A.禅 B.儒C.释 D.道5.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 )、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A.想象的 B.诗意的C.意象的 D.直觉的6.“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的地位。
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5231
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行测》通关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022】:521:我国多数企业完全缺乏“专利意识”,不懂得通过专利来爱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中国专利局最近对500家大中型企业专利工作的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在科研或新产品规划时制订了专利方案的仅有26%。
以下哪项,假如为真,最能减弱上述论证?()单项选择题A、在被调查的500家企业以外,有一部分企业也制订了专利方案B、一些企业不知道应当怎样做出专利方案C、有不少企业申请了许多专利,但并没有制订专利方案D、“专利意识”的培育是长期的任务2:在一次亚丁湾护航行动中,由“北斗”定位系统测得护航舰队与海盗船在同一经度上,其纬度分别在北纬11°46′和北纬26°46′。
地球半径为R千米,护航舰队与海盗船相距多少千米()单项选择题A. (∏/12)RB. (∏/15)RC. (∏/18)RD. (21/2∏/20)R3:截至2022年,世界上共有194个独立主权国家,那么国家的实质是()。
单项选择题A、维持社会秩序的机关B、调和阶级冲突的机关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D、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4:在战斗问题上,日本政府始终实行蒙混过关的态度,不去正视历史,还声称日本没有像希特勒那样的战斗狂人,企图将某个民族像犹太人那样灭亡掉。
在面对二战造成的灾难时,也往往一味强调日本受到的损害,俨然以二战的受害者自居,尤其是一些右翼政客,置周边国家人民的剧烈反对于不顾,屡次三番地去靖国神社参拜;相反,他们却对被侵略国家人民患病的创伤轻描淡写,根本就不提对战斗罪行谢罪之事。
依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单项选择题A、日本在二战中也受到了损害B、日本没有战斗狂人C、日本的有些政客常常去参拜靖国神社D、中国反对日本政客去参拜靖国神社5: "单项选择题A、请选择B、请选择C、请选择D、请选择6:相悦定律,是指人与人在感情上的融洽和相互喜爱,可以强化人际间的相互吸引。
盲目与洞见_读_盲刺客_
盲目与洞见读 盲刺客饶 静内容提要:本文从女性意识成长角度解读阿特伍德的 盲刺客 ,主人公艾丽斯对自己和他人的处境都经历了一个从盲目到洞见的过程,而这一转变是通过写作来实现的。
写作,不仅展现了女性遭遇的压迫及其抵抗,而且提供了观察世界的超然和锐利视角。
关键词:盲目 洞见 写作作者介绍:饶静,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美学与文艺理论。
T itle:B li n dness and I nsigh:t on The B li n d A ssassinAbst ract:In this paper I a m go i n g to contextualize TheB lind Assassin fr o m the perspecti v e of the developm en t of wo m en s consciousness.The hero i n s attitude to w ar d herse lf and others has a great change w h i c h trans-f o r m s fro m bli n dness to i n si g h,t wh ile th is transfor m ation is achieved thr ough w riti n g.W riti n g can no t only ex-h i b it wo m en s sufferi n g and resistance,but a lso provide us w ith an i n si g htf u l and detachm en t v ie w.K ey W ords:bli n dness insight w riti n gAut hor:R ao Ji n g is a postgraduate o f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of Chinese Depart m en.t She m a j o r i n aesthetic and literary theory.E m a i:l m irr or_20@163.co m.盲刺客 的主体部分(除了时事剪报)是由艾丽斯的自叙和虚构(小说中的小说)构成的,这样的三重叙述不仅为其个性与意识提供了互为映衬的档案,而且展示了女性意识的成长历程,即如何从盲目的命运中解脱出来并通过写作予以反思。
盲人的纯净目光_博尔赫斯小记
显露出的奇思妙想和机智灵悟引起了拉美乃至世界的 一个小光球……饱含着天地万物……令“我”感到无限
惊讶和关注。其间他也曾多次出国演讲和讲学获得了各 的憧憬,无限的凄凉。那么阿莱夫到底是什么呢?每一个
种荣誉和勋章。但无论多么精美,曾拉出过多么动听旋 读者看完后大概都会有不同的结论。但作者的用意在于
律的名琴也终会被时间之弓无情的拉断。1985 年博尔 以其作为一与多,有限与无限,一瞬与永恒的复杂哲理
《致命的护眼罩》。而那些享誉文坛的孤独的文学天才 《失乐园》和《复乐园》的著者的弥尔顿,再到以擅长制造
们:吉卜林,爱伦·坡,史蒂文森,切斯透顿,萧伯纳,乔伊 迷宫以高超技艺将美学的表现手法与拉美的本土经验
斯……也幻化成无数灵光直透这位早熟的少年的心灵, 完美结合的大师博尔赫斯。他们都用盲人独有的心镜和
拜访,认识了她的诗人哥哥阿根蒂诺,当时他正在创作
一首叫《大地》的长诗。很多年过去了,姑娘不幸去世,而
他哥哥仍在年复一年的创作着这首长诗。一天他哥哥给
“我”打电话说有人要拆房,但他绝不能容忍,因为那会
毁了房间地下室的阿莱夫。他还解释阿莱夫就是包含着
17 WORLD CULTURE
—— —《天禀》
盲人的纯净目光
— ——博尔赫斯小记
文/ 蓝 菲
尔赫斯终日流连在父亲的书斋之中。漫长的童年时光使 表前,他早已深得其中的奥秘。他早已不需要再茫然地
他阅读了很多国家的巨著:《一千零一夜》、《熙德之歌》、 睁大眼睛去看那蝇营狗苟的凡尘琐事。对他而言这个堆
甚至于有阿根廷民族文学的高峰之作 《马丁·菲耶罗》。 积繁复表象的世界是否消失在眼前,也许已不再那么重
赫斯因患癌症并对阿根廷激进派政府的政策的极其不 象征物。它既是单一的又是复杂的,既是空间上的一个
高考语文拓展阅读精选:心灵的望远镜.pptx
2013 高考语文拓展阅读:心灵的望远镜
英国鸿儒约翰逊博士说,认为伦敦索然无味的人,对人生也必感到厌倦。约 翰逊身为 18 世纪的古典绅士,难免傲慢地认为伦敦是世界的中心。世人都说伦敦 是冷漠的都市,但在冷漠之中,只要都市人自己的灵目与慧根犹存,必仍可发现 世情之乐、人生之趣。
今年夏天,在一个黄昏路过泰晤士河畔的查科加纪念广场,见一书生模样青 年,在国家美术馆前架起一天文望远镜。另有一告示牌,说今夜月 50 便士。
在凡胎俗骨的闹市中,忽有刹那能神驰于天外,虽是惊鸿一瞥,也是一丝可 喜的缘分。乃欣然解囊,给了那位街头的天文学家比 50 便士多得多的几个铜板。 他道谢连连,随即忙于接待下一位好奇的顾客。但我对他的谢意却远非一点金钱所 能比拟。感谢他以一点小小的才华,为过路的城市人开拓出一片苍天,让我在嚣 嚣的市声人烟里,忽得到片刻的顿悟与安慰。
那望远镜中的遥远星宿,永远闪烁在营役的大化以外。眼前车流千里,与远 处泰晤士河畔的一抹华灯,毕竟只是一片虚幻的红尘。人潮中那广邀遍地苍生观 窥星座的青年,此刻竟带上一层淡淡的救世主色彩。
次日再走过广场,那人和那天文镜已不在。那位有悲天悯人之慨的智者,也 许 只 是 一 个 失 业 的 大 学 生 ,向偶遇而有驻足仰观之缘的每一个陌生人, 送上 一副 心灵的望远镜,那是一份何等廉价而珍贵的人生的礼物。
见之不觉心动,毫不犹豫从他那具足有人高的天文镜中去窥探星象,果见如 天鹅绒一般的太虚之中,在圆形镜的左上方,若有一个小白点隐约在浮动。定睛 看时,又 见豆般大的土星另有一白色光环围绕,原来那便是自小从《少年科学丛 书》中初知、一直无缘识荆的另一星球。遂喜不自胜,遥想四五百年前,明代的 万历皇帝接过传教士利马窦献上的天文镜之际,也是一样的心情。
读《瞽者的暗示》启示
读《瞽者的暗示》启示作者:张正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2期《瞽者的暗示》是冯至先生早年诗歌中的一篇力作,它写得很短:黄昏以后了,/我在这深深的,深深的巷子里,/寻找我的遗失。
//来了一个瞽者,/弹着哀怨的三弦,/向没有尽头的/暗森森的巷中走去!这首诗写于1923年,那年冯至先生刚满十八岁。
十八岁是浪漫的、激情燃烧的年岁,正是许多同龄人歌唱爱情、赞美生命的季节,然而,《瞽者的暗示》既没有激情,也不浪漫,反而有些许忧伤。
生命之十八岁,正是花好月圆的时候,能有什么如此沉甸、值得反复追寻的“遗失”呢?何况十八岁也并非是一个回忆的年龄,在这个年龄言说寻找过去,常常会被理解为“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把“寻找我的遗失”放置在“黄昏”、“在深深的巷子里”,又使得这青春的伤感似乎显得过于沉重,甚至有点暮气。
然而,当我们看到“一个瞽者,弹着哀怨的三弦,向没有尽头的,暗森森的巷中走去”时,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那份真正沉重。
正是瞽者和他的三弦,使年轻的冯至看到了现实与未来之间某种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
一个瞽者在黄昏中孤独地消失在暗森森的巷中,是否在暗示着美好青春之未来呢?如果青春之未来就是走向没有尽头黑暗之中,生命还有什么值得期望呢?诗句中的“深巷”是漫漫人生路的一种抽象与幻化。
诗人在长巷中,遗失后的茫然中思索:思索未来、思索人生,可最终什么也不能明白,集于心间的疑问并没有得到解答。
诗人看不到那暗森森的巷子的尽头,看不到幽深之外的明亮,只看到瞽者弹着哀怨的三弦琴,向深巷中走去……。
诗人与“瞽者”的相遇,让他看到了生命的另一面,从瞽者身上找到自己,年轻的诗人跨越了亘古的时空,发现了生命的形上意味。
因此,诗人的忧伤是真正生命意识的觉醒,而不是青春的伤感,更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什么是“生命意识的觉醒”?所谓生命意识的觉醒,就是撩起个体生命存在的摩耶面纱,窥见了生命的本相,个体生命由此不再津津于小我。
“黄昏”、“深深的巷子”、“三弦”本来都是些具有中国古典美的意象,但是,这首小诗的整体意味却迥然不同于中国古典诗,其奥秘就在于其中有着“生命意识的觉醒”,正是这种“生命意识”在瞽者与寻觅者之间架起一座相通的桥梁,使年轻的冯至对生命有了自己更深的感悟与理解。
比较文学语境下盲眼人形象探析
比较文学语境下盲眼人形象探析摘要:对于俄狄浦斯的解读一般注重于分析弑父娶母情结及其作为原型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但对真假盲眼人的悖论问题或者说外视与内明的辩证关系关注的相对较少。
俄狄浦斯主动刺瞎双眼的行为是破除习惯和迷信的屏障,寻求真理的尝试。
《古镇的梦》中算命的瞎子,《命若琴弦》中老瞎子和小瞎子,以及《盲春秋》中的盲眼老妇,都是由于尘世的盲视,从而获得对时间、命运和历史的深刻感知,实现真理的洞见。
关键词:比较文学;盲眼人;俄狄浦斯一、引言盲眼人这一形象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作者们普遍通过盲眼人与明眼人的对比,或者是其盲眼前后的对比来展现真明眼人、假盲眼人与真盲眼人、假明眼人的荒诞现实。
因为某一感官的封闭而获得了对于存在本相的认知——这一母题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其他标出性群体(例如:自闭患者、狂人等)中亦不鲜见,因此对于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盲眼人形象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将能够对标出性人群的整体考察颇有助益。
打开作家关于盲眼人这一群体的想象,较早表达出这种悖论的“俄狄浦斯”或可作为一个典型。
二、“俄狄浦斯”们的悖论在《俄狄浦斯王》这部经久不衰的悲剧中,俄狄浦斯最终得知了自己就是那个杀父娶母的罪人,于是将自己的双眼刺瞎。
俄狄浦斯作为生命的个体与规定好的命运大潮做着抗争,却又像漩涡一样越陷越深,越是想逃离就越是一步步走近命运的深渊。
《俄狄浦斯王》中贯穿着“眼明心盲”和“眼盲心明”的悖论,让本就跌宕起伏的命运更显得激荡回肠,而这也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源泉。
1.古镇“梦”中“人”对于卞之琳《古镇的梦》的研究或着眼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认为《古镇的梦》是对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的折射,或认为诗歌反映出对于人生、永恒、静谧等的思考[1],而对于其中反映出的盲眼人与明眼人的生存悖论则鲜有问津。
本小节欲立足于诗歌中盲眼人同明眼人的对比,从对比中一窥中国现代文学中真假盲眼人的悖论问题。
诗歌开头就指出小镇的两种声音:白天的算命锣和晚上的梆子。
国外有哪个关于盲人的文学作品
国外有哪个关于盲人的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关于盲人的文学作品:
1.《亲爱的迪德里希》(Dear Mr. Henshaw):由美国儿童文
学作家贝芙·克利芙撰写的一部中级读物小说,讲述一个盲人
男孩利用书信交友的故事。
2.《黑暗中漫步》(Journey into Darkness):由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自传体的散文集,描写了她在盲暗中的成长和奋斗的
过程。
3.《女人在黑暗中》(The Woman in the Dunes):由日本作
家三岛由纪夫撰写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盲人女子和一个男人在沙漠中的艰难生活。
4.《瞎子花园》(The Blind Assassin):由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撰写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盲人女主角的生活故事。
5.《谜团》(The Enigma of Arrival):由印度裔英国作家维·希·纳伯撰写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盲人男子在英国乡村的生
活和成长经历。
6.《夜色渐暗》(In the Dark):由德国作家安娜·谢曼撰写的
小说,讲述了一位失明女性在柏林的生活和探险故事。
且向瞽盲求画道——德里达的解构艺术观略谈
且向瞽盲求画道——德里达的解构艺术观略谈勃鲁盖尔《盲人的寓言》布面坦培拉 154x86cm 1568年德里达谈艺术,从来都是以解构为视角。
在解构视野的笼罩下,艺术的意义绝非首要关注。
相反,艺术形式及其审美自律才是优先关注的对象。
于是,德里达谈哲学、谈文学、谈伦理、谈宗教,甚至谈政治,都无非是在谈艺术。
在他眼里,哲学就是艺术,唯有从艺术出发,将哲学解读为风格,解读为修辞,解读为笔法,解读为踪迹,解读为“延异”“散播”“灰烬”,方得哲学的真味和思想的神韵。
唯有艺术地解读哲学,才能将解构进行到底,才能真正逃离语言的牢笼和逻辑的桎梏,才能真正告别对“唯一意义”的执念,才能真正消解“超验能指”无所不在的暴政。
德里达艺术地思考哲学,旨在将艺术形式及其自律性逻辑推向极致:一笔一画,一点一线,一图一构,一景一境,都孤立绝缘,自成系统,灵想独辟,不仅于外在世界没有关联,而且同内在世界也没有瓜葛。
艺术不是模仿,也不是表现,而是表演,其中不是蕴含着而是生成出一种“修辞施行的力量”(rhetorically performative force)。
修辞述行,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创造了一个独异的象征世界。
这种力量及其所创生的世界究竟缘何而来?缘何而在?德里达的回答令人惊异:让我们向盲人询问画道。
但是,向盲人询问的结果更令人惊异:绘画,甚至全部艺术境界一派虚无,独异的象征世界就是废墟。
一、盲人的记忆——解构说艺术史我们的讨论集中于德里达的《盲人回忆录》(Memoirs of the Blind: The Self-Portrait and other Ruins)。
该书出版于1990年秋冬之际,其缘起是罗浮宫同步举办同名画展(1990年10月26日至1991年1月21日),策展人为德里达,位居名为“占据立场”(Parti Pris)的大型系列艺展之首。
罗浮宫首席策展人弗朗索瓦·维亚特和绘画艺术馆长列基·米歇尔分别为德里达的书作序,文中阐述了展览的游戏规则和基本命意。
瞽矇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
瞽矇与中国古代礼乐文化
李小虎
【期刊名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8)003
【摘要】"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瞽矇",精通各种音乐,熟知各种祭祀礼仪,他们在上古礼乐文明诸多的活动中表现突出,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礼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可以发现瞽矇与音乐的渊源:他们是古代乐官的一类,地位很高,在礼乐活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政治教化、历史传承、音乐教育等多方面承担重要职能.
【总页数】5页(P67-71)
【作者】李小虎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先秦"瞽矇文化"与陕北说书 [J], 孙鸿亮
2.尘世的盲视与心灵的洞见--西方文学中的瞽矇文化解读 [J], 倪正芳
3.禘祭中的“孝行”与瞽矇“表演唱”——《周颂·雝》主祭者角色分析及仪式还原 [J], 张节末;张硕
4.从"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说起r——瞽矇与音乐传承 [J], 李平平
5.“盲”“矇”“瞽”“摀”“瞍”“瞎”等疾病词考 [J], 李曌华;王育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题库考点片段阅读(2021年含答案)_4
事业单位聘请综合类题库考点片段阅读(2021年含答案)事业单位聘请题库大纲考点高频考题:1、单项选择题李敖写《北京法源寺》,最终说:艾略特_____小说到了福楼拜和詹姆士之后已无可为,但那还是七十年前说的。
艾略特假设看到七十年后现代影视的挑战,将更吃惊于小说在视觉映像上的落伍和在传播媒体上的败绩……那些妄想靠小说笔触来说故事的也好、纠缠形式的也罢,________。
依次填入短文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为_____A: 已咬定都都难以挽回小说的败局B: 已咬定都将挺直加速小说的全面溃败C: 曾经疑心其实都难以挽回小说的败局D: 曾经疑心都将挺直加速小说的全面溃败参考答案: A此题说明:正确答案是A考点混搭填空解析此题为混搭填空题。
依据文段中“已无可为〞表示较强的确定意味,可以推断第一个空格应当填入确定的词语,而不是疑心,故排解C、D两项。
依据文段中“那些妄想靠小说笔触来说故事……纠缠形式〞表达出的小说家做的种种努力,可知第二个空格填入“其实都难以挽回小说的颓局〞比拟适宜,B选项中的“都将挺直加速小说的全面溃败〞在文段中找不到依据,从规律上说不过去,故排解。
故正确答案为A。
2、单项选择题真正美的东西,都是布满了感情的。
面对美的东西,我们经常一往情深,或者一见钟情。
而感情这个东西很惊奇,一方面,它是个人的,富有极端剧烈的个性颜色,只有到达高度个性化的时候,它才是最真挚的。
正因为这样,感情这个东西经常是隐秘的,人与人之间难于传达,所谓父不能喻之于子,夫不能喻之于妻;然而,另一方面,感情这个东西却又最具有社会性,最需要普遍的传达,最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A: 人们简单对美的东西产生真情B: 感情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C: 充分表达个人意志的情感才是真挚的D: 人们之间的感情是隐秘的,不易传达参考答案: B此题说明:正确答案是B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意在〞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
材料中先用“真正美的东西都是布满感情的〞引出“感情〞这个词,然后用“一方面……另一方面〞分别表达了“感情〞的特点,即“感情的个人性〞和“感情的社会性〞,B项完整表达了文意。
“盲”“矇”“瞽”“摀”“瞍”“瞎”等疾病词考
“盲”“矇”“瞽”“摀”“瞍”“瞎”等疾病词考李曌华;王育林【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33)5【摘要】"瞽"指有眼皮但是没有眼球,眼皮闭合平平如鼓皮而看不见,得名于"鼓";"矇"指眼睛没有任何异常,瞳仁为翳膜所覆盖而看不清楚,得名于"冡"所包含的"因有所遮盖而不明"的特征义;"瞍"指没有眼球而看不见,得名于"叟"所包含的"损坏、破坏"的特征义;"盲"指没有黑睛而看不见,得名于"亡"所包含的"没有"的特征义,后又引申泛指眼睛看不见,为眼睛看不见之统称;"摀"指眼睛凹陷,"瞎"本作"陷,",指黑睛枯陷导致眼睑黏合而看不见,得名于"曷"所包含的"败坏"和"竭尽"的特征义。
六者本义有别,但后世渐不加以区分,均用于泛指眼睛失明。
【总页数】4页(P846-849)【关键词】盲;矇;瞽;([目咸]);瞍;瞎;考释【作者】李曌华;王育林【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9【相关文献】1.文王食长子伯邑考事考——兼考瞽瞍欲杀舜事 [J], 刘洪涛2.尘世的盲视与心灵的洞见--西方文学中的瞽矇文化解读 [J], 倪正芳3.蜀字源于瞽矇考 [J], 姜生4."盲""矇""瞽""(目咸)""瞍""瞎"等疾病词考 [J], 李曌华;王育林5.从《百瞎图》看“瞽矇文化” [J], 唐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盲眼维特》读后感
《盲眼维特》读后感《盲眼维特》是一部由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所著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被社会所遗弃的盲人少年维特的成长历程。
小说以维特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残酷而真实的世界,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不公。
在小说中,维特是一个身世不明的盲人少年,他被遗弃在一个偏远的乡村,生活在一个充满贫困和压迫的环境中。
他没有双亲,没有朋友,没有家庭,只有自己和他那双看不见的眼睛。
维特的生活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他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
通过维特的视角,读者可以看到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对盲人的歧视和排斥令人心痛,社会的不公和不义让人愤慨。
维特在这个世界里孤独而无助,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他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气战胜了生活的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盲眼维特》不仅是一部揭示社会黑暗面的小说,更是一部探讨人性和生命意义的作品。
通过维特的经历,读者可以反思自己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维特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却拥有一颗善良和坚强的心,这正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在读完《盲眼维特》之后,我深深被小说中所描绘的人性之美和社会之恶所触动。
作为一个专业读者,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部小说,更是在体验一段灵魂的洗礼。
维特的故事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勇气和信心,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盲眼维特》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和情感共鸣的小说,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启迪人心的精神之旅。
通过维特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希望和勇气的力量,看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小说,感受到其中的温暖和力量,让我们一起相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坚定地走下去,因为生活的美好在前方等待着我们。
纳撒尼尔·霍桑语录
纳撒尼尔·霍桑语录
标题:纳撒尼尔·霍桑语录: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旅程
引言:纳撒尼尔·霍桑是一位美国作家,他的作品以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和对人类心灵的深入探索而闻名。
他的语录不仅是对人生的思考,更是对人类内心复杂情感的抒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霍桑的语录,并探讨如何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旅程。
第一部分:追寻真相的勇气
霍桑的一句名言是:“人类的心灵是一个深不可测的迷宫。
”这句话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难以捉摸的本质。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和琐事所迷惑,但只有勇敢面对内心的黑暗面,我们才能真正发现光明的存在。
第二部分:自我反省与成长
霍桑曾说过:“人类的内心是一个永恒的战场。
”这句话提醒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挣扎和矛盾。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反省自己,正视自己的弱点和错误,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进步。
第三部分:希望与复苏
“黑暗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
”这是霍桑的另一句名言。
无论我们经历多少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相信,光明总会在黑暗中复苏。
正如霍桑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一样,希望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力量,它能够激励我们继续前行,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结论:纳撒尼尔·霍桑的语录提醒我们,生活中的黑暗并不可怕,它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通过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指引。
希望和复苏将成为我们寻找光明的旅程中的动力。
让我们
以霍桑的语录为指引,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并将这个过程转化为个人成长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纳撒尼尔·霍桑语录
纳撒尼尔·霍桑语录标题:纳撒尼尔·霍桑语录:探索人性的深渊导语: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黑暗面而闻名。
本文将以霍桑的语录为引子,探索人性的深渊,以及人们对于自我和他人的认知与挣扎。
第一段:人性的复杂性纳撒尼尔·霍桑曾说:“人类的心灵是一个奇妙的迷宫,里面隐藏着无尽的秘密。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人类的内心深处充满了欲望、恐惧、矛盾和迷茫。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和内心的迷宫,而这些迷宫往往是我们自己都无法完全理解和掌握的。
人性的复杂性使我们难以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也使我们在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中时常感到困惑和痛苦。
第二段:自我认知的挣扎霍桑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描绘人们对于自我认知的挣扎。
他说:“人们的内心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战场,我们总是在争夺着自己的身份。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于自我认知的不断探索和挣扎。
我们常常陷入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的质疑,不断追问自己是谁、为什么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
这种自我认知的挣扎使我们不断地寻找自我,同时也推动了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第三段:他人认知的困惑在霍桑的作品中,他经常揭示了人们对于他人的认知困惑。
他说:“我们无法真正理解他人的内心,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的行为去猜测和推测。
”这句话点出了人们对于他人内心的无法完全理解和捕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和感受,我们无法真正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
因此,我们只能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和言谈来推测他们的内心,但这种推测往往是主观的和片面的,容易产生误解和误判。
结论:纳撒尼尔·霍桑的语录揭示了人性的深渊,以及我们对于自我和他人的认知与挣扎。
人性的复杂性使我们难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而自我认知的挣扎和他人认知的困惑则是我们不断探索和理解人性的动力。
正是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建立更加真实和深入的人际关系。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题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赏析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题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赏析【—课外阅读题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赏析】,我要透过“灵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励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与心怀感动的人们。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有两个奇怪的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伦·凯勒。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海伦的书——《如果你给我三天光明》。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被海伦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在书中,海伦说:“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
的确,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知识使海伦创造了这些人间奇迹!海伦很不幸,但她很幸运。
正是因为有了知识,她才如此幸运。
在失去视力和听力19个月后,她失去了与世界的沟通和联系,这个的幼小生命不知道如何排谴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她古怪、粗暴、无礼,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教会她认字,才使她张开了心灵的眼睛,得以与人沟通。
一接触到了知识,孤独的海伦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铺就一条通向光明之路。
当海伦感悟到“水”——这个她所认识的第一个字后,便开始了对知识、对世界强烈的渴求,开始了迫不及待地认字、阅读,像一块海绵不断地从生命本身汲取知识。
对知识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单调和枯燥中竟然学会了德语、拉丁语、法语等多国语言,阅读了多部文学和哲学名著,吸取着那些伟人和智者的思想精髓。
她把学习比做攀登奇山险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点进步,就有一份鼓舞,逐渐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直到璀璨的云端、蓝天的深处、希望的顶峰!结论:这些知识就像彩虹一样,点亮了海伦心中的灯,照亮了她的内心世界,在海伦和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2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eb,2004 第26卷第1期Jo ur nal of Y anan U niver sity(Socia l Science)V ol.26N o.1尘世的盲视与心灵的洞见——西方文学中的瞽文化解读倪正芳(娄底师专中文系,湖南娄底417000)摘 要:盲人在西方文化史上一直扮演着一种独特的角色。
从西方文学的源头考察,他具有先知和受惩者两大类原型意义,由此构成了西方文化史上的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文化现象(有学者称之为“瞽文化”)。
盲人形象的文化意义在西方近现代文学中既有继承,更有发展和超越,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关键词:盲人形象;原型;文化意义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04)01—0107—04 在西方文化史上存在着一种普遍而又重要的现象,那就是盲人在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的某些方面(如在文化娱乐、宗教信仰中)充当着某种独特而权威的角色,他们的活动折射出悠久复杂的历史文化信息,构成了一种比较共通的、值得重视和研究的人类文化现象。
其实,这种被有的学者称之为“瞽文化”的文化现象[1](P244)在中西文化史上都是广泛存在的,而且在中西文学作品中都得到了深刻而有趣的反映。
限于主题,本文在此仅以西方文学中的盲人形象为例试对该现象作一探讨。
一关于盲人在西方社会中的角色身份,我们可以从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两希”(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文化)处追溯出其两大类基本原型。
第一大类原型主要体现为先知(一般为盲人,但有个别例外),他们因为有预言的能力,从而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众人的命运并因而赢得了社会的敬畏和尊重,也因此成为了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不能缺少的一类力量。
如来源于希伯来文化的《圣经》中的预言家很多都被特别说明是盲人,而希腊神话中的盲人预言家也不少。
象古希腊文学典籍荷马史诗里头的预言家在战争进程、日常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作品还不时强调指出他们与众不同的一个生理特征——盲眼人。
值得注意的是盲先知往往还同时以智慧的老年人形象出现。
传说中古希腊最著名的卜师忒瑞西阿斯便是一位老盲人,他在西方的神话、戏剧和诗歌中频频出现,如荷马史诗里希腊人要采取重大行动之前,总要请出一位或若干位老人(无疑也以盲人为多)来出谋划策、预测前程,其中就有这位忒瑞西阿斯。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中,当大家为接二连三的全国性灾难惶惶不安时,只有“(因年迈而)瞎眼的先知忒瑞西阿斯”对此事的原因了如指掌,在其能力受到众人怀疑时,他骄傲地对大家说:“忒瑞西阿斯不是瞎子,忒瑞西阿斯是个眼睛明亮的人。
”并在国王俄狄浦斯本人的强烈要求下最终向众人公布了他就是导致全国性灾难的元凶(指俄狄浦斯无意中弑父娶母)。
俄狄浦斯责骂他是假先知、说“瞎话”,忒瑞西阿斯回敬他说:“你骂我是瞎子,可是我告诉你,你虽然有眼也看不见你的灾难。
”[2](P49)希腊神话里还说,底比斯国王彭透斯曾拒绝这位年老的盲人占卜者忒瑞西阿斯的劝说与警告,迫害当时还未列入神系、到处游荡的未来酒神狄俄倪索斯,结果受到酒神报复,被着了魔法的亲人们亲手杀死。
忒氏的传奇故事还有,他还准确地预言了国王克瑞翁将在七将攻忒拜时因献祭儿子而获胜,未来的大英雄赫拉克勒斯将干出大功业等。
第二大类原型是指受惩的人,包括违禁遭瞎、其收稿日期:2003—10—15作者简介:倪正芳(1966—),湖南安乡人,湖南省娄底师专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
107他冒犯受罚等情形。
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视觉禁忌的反映。
从希腊神话故事来看,其原型意义就很明显。
如著名的先知忒瑞西阿斯,有的神话系统在解释他的失明时,就说他是因为在宙斯与赫拉的争论中站在了宙斯一边而遭天后的惩罚而失明的,宙斯为补偿他失去的视力才赋予他预知未来的力量;又如在宙斯惩罚人类的大洪水过后,只有普罗米修斯的儿子丢卡利翁和妻子皮拉得救,按照女神的要求,他们重新造人以繁殖人类,但这有一个条件,即必须转过身,蒙住头,把石头朝身后仍去,石头就变成了人。
相反的事例如:宙斯的情人、酒神狄俄倪索斯的母亲塞墨勒因受了情敌赫拉的诱惑,逼着宙斯显现原形,结果塞墨勒被情人的雷电击死;谁见了女妖墨杜萨就会变成石头,而宙斯之子珀耳修斯背过脸用盾牌做镜子观察敌情,杀死了她;女神阿尔忑弥斯洗澡时,被阿克特翁无意间看到,女神居然就把他变作一头鹿,阿克特翁最后为自己所率领的猎人杀死;一位明目的色雷斯歌手塔密里斯竟敢找缪斯女神比赛琴技与歌唱,结果惨败的塔密里斯被女神刺瞎双眼,毁坏琴弦,据说最后还下了地狱——对这胆大妄为的歌手的惩罚不是歌喉的剥夺而是视觉的消失,对视觉的禁忌之大真是耐人寻味的。
在《圣经》中也有同样的视觉禁忌。
据《创世纪》记,上帝要惩罚所多玛的人,天使遂命上帝所喜爱的使徒亚伯拉罕的侄儿罗得带家人出逃,并告诫:路上千万不要回头看。
罗得的妻子跑在后边,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结果就变成了盐柱。
与希腊神话中的禁忌相似,在这里,眼睛不仅无用,其视觉反倒成了招致灾难的根源。
在与此同时的及随后的史料或文学作品里,通过剥夺视力实现对犯过及犯规者的惩罚就变得很常见了,它甚至构成了一个并不复杂但很经典的模式。
荷马史诗中有这样的情节:特洛亚战争后,奥德修回家时一路坎坷,其中在受到海神波赛冬的刁难无法顺利航行时,女神琉科塞娅给了他一块头巾,嘱咐他将其绑在胸前,这可以保护他游到岸边,但届时奥德修应该将头巾扔进海洋——做这些时,都应该别过头去。
奥德修这样做了,因而他成功了。
而俄狄浦斯明白自己犯下的罪孽后,拔下已上吊自尽的妻子(实际上也是母亲)的胸针,刺穿了双眼,诅咒自己居然经历和看到了这样一幅惨景,然后自我放逐了事(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
二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人体机能确实存在一种奇特的“功能互补”现象,即当一个人的身体在某一方面存在缺陷,影响它特定功能的发挥时,其身体的另一些相应的器官就会表现出异常的灵敏能干,它几乎能弥补机体残疾所引起的能力的失衡。
如对失去视觉的人而言,其记忆力一般都是比较突出的,“盲人们一般有惊人的持久的记忆力,这是人类本性的一种特征。
”[3](P440)这种超强的记忆力就能对视觉缺失造成的不便起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作用,也就是听觉和记忆对视觉能力缺失所形成的一种补偿。
但是,作为一种文化,文学中的盲人形象当然不是这么简单的一种生理现象式的存在。
它与生理上的一般的“功能互补”现象最大的不同处就在于,作为所谓的“瞽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而神奇的乃至有几分神秘的文化意义。
我们知道,作为残疾人中的一类,盲人与一般残疾者的最大差别是:他们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人,他们与外界接触的手段以及获得外界信息的途径都只能是依靠身体接触和建立在此一基础上的无光无色、空间感先天不足的想象。
所以他们被注定是内心世界最为丰富的“异类”,他们既生活在残缺的现实世界,也生活在由这个有着很大的想象成分的“现实世界”基础上设计出的精神世界里。
就这点言,即使是在残疾人中间,他们的特殊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从上举两类文化原型看,西方文学中这些盲人的身份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是一种人类特殊文化经验的凝结。
他们的特殊性从实质上说就是反映了一种内明与外明的辩证关系。
首先,失(外)明是获得比普通人更多的精神自由(内明)的条件,套用有宗教色彩的西方文化的传统说法,失明是获得与神沟通的必要的前提性的条件。
荷马史诗中的盲歌手德摩道科斯,被称为“通神的歌手”,作为一种必要的交换条件,他是在失去视觉能力后才得到缪斯女神的特别赐予的:“(他是)缪斯女神极为钟爱的凡人,给了一好一坏的赠礼。
女神黑瞎了他的眼睛,却给了他甜美的诗段。
”[4](P829)可见,盲人与乐人、歌手的关系不仅是生理上的补偿平衡和心理上的强化关系,类似不少的古老神话与宗教典故都向人们表达了超越世俗印象中“盲人才具备当乐师或诗人的条件”这一几乎约定俗成的命题本身的、具有深刻宗教蕴涵的更高法则。
是否因为只有盲人才最大限度地忠诚于缪斯主掌的音乐、诗歌这类本质上似乎更属于听觉的艺术而顺从了女神对视觉艺术的憎恶感呢?我们不得而知,但西方后世文学的许多作品都在沿袭着这样的内外明矛盾与互补的表现模式则是可以肯定的。
108如勃朗特笔下的罗彻斯特,这位《简・爱》里英俊潇洒、高傲富有、颇得女人欢心的男主人公,因向女主人公隐瞒了自己的真实婚姻经历使得简・爱毅然离他而去,最后以房产烧光、疯妻烧死、自己双目失明为代价才换得了爱人简的回到身边,这无疑就可视为是以外在世界的失去换来的内心世界的光明与充实。
纪德的《田园交响曲》中的牧师自以为在开启盲女吉特露的心扉,引导她从黑暗走向光明,殊不知事实上正是他自己心智上的盲目酿成了盲女重见光明后的悲剧。
这里,心灵的盲者和生理的盲者形成对照,前者不仅对后者产生了不利影响,还使自身尚未开启的(或被蒙蔽的)心智对理性灵光的需求更为迫切。
其次,从寓言象征角度而言,盲人还可能是某一类人为他人、集体或信仰而作出的自我牺牲,因而此时的失明是一种代价,是一种高尚精神的体现。
这一重意义在资产阶级近现代文学中得到极大发挥。
如英国诗人弥尔顿借鉴圣经故事创作的《力士参孙》中,大力士参孙为了部族利益奋不顾身英勇杀敌,最后由于敌人的诡计被捕,还被挖出双眼,但他仍毫不泄气,最后借给敌人表演之机撼动大厅的石柱,与敌人同归于尽。
而弥尔顿本人的遭际更是一个现成的名例,激烈紧张的政治斗争使他逐渐失去了光明,成为盲人的他转而集中精力从事诗歌创作,从而为世界文学史奉献了不朽的篇章《失乐园》等。
与此相似的还有现代派作家、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的乔伊斯,他晚年也遭失明厄运,却也留下传世之作《芬尼根守灵夜》,它与《失乐园》一起成为“两部伟大的失明音乐家的作品”(艾略特语)。
甚至在所谓“唯美主义”的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笔下,也出现过为了饥寒交迫的穷苦人而奉献自己一切包括双眼因而实际上也成为了盲人的快乐王子形象(见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
德国作家歌德在其代表作《浮士德》中,也成功塑造了一个为了追求崇高的事业而自强不息终于双目失明的资产阶级人物形象浮士德,而他的奋斗最后也得到了上帝的肯定,被天使接到了天国。
三当然,盲人的原型意义在近现代文学中既有继承,更有发展和超越。
在一些思想深刻或探索激进的文学家那里,在表达时代的精神和体现文学的风格上,盲人都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新生。
在传统上,盲人形象在深受基督教教义影响的西方人那里常用来比附未受神示的世人的愚昧无知,《圣经》中就有盲人如何祈求基督开启他们眼睛的描述。
尤其是在封建的中世纪,匍匐在上帝脚下失去了自我的人们对这一点更是深信不疑,他们对自己心智的盲目而不安,希望在神那儿得到启示和安慰。
连其创作已透露出新时代曙光的但丁在他的伟大作品《神曲》中也仍沿用着带有旧世纪内涵烙印的概念:“这些幽魂没有死灭的希望;/他们盲目的一生是那么卑鄙,凡是其他的命运他们都忌妒……”[5](P21)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资产阶级势力上升,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扩大,整个西方社会个性解放、思想解放、观念解放的结果,便使许多旧概念旧形象也在这一过程中被不断赋予了崭新的内涵和时代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