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HRR综述

合集下载

遥感试题汇总

遥感试题汇总

中科院博士遥感入学考试1995年博士生(地学分析)入学试题一、简答题(40分)1.遥感地学评价标准。

2. LandsatTM 数据特征。

3.我国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主要通道及特征。

4.遥感信息处长合分析。

二、问答题(任选二题,60分)1.评述我国遥感应用的发展特点。

2.遥感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3.举例说明遥感在地学研究中应用与作用。

4.遥感监测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1996年博士生入学试题(遥感地学分析)(任选四题,每题25分)1.遥感地学分析及其意义2.遥感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特点3.论述遥感在全球变化研究中作用4.遥感信息增强方法5.专题遥感信息提取的方法与应用2000年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RS)遥感概论一、简答与名词解释:1. 混合像元(98)2. 高光谱 (98)3. 监督与非监督分类(97)4. 最大似然法(97)5. 纹理特征用于信息提取 (98)6. 主成分分析 (99)7. TM 的七个波段(97)8. 高光谱遥感(99)9. 遥感影象的特征(99)二、论述1. 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公式及应用。

(98)2. 结合工作,谈遥感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99)3. 遥感地学评价基础。

(97)2000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生入学考试RS试题一、名词解释(每个 5 分,共 25 分)1. 高光谱遥感2. 空间分辨率3. 大气纠正4. 色度空间5. 小波变换二、论述题(任选三,每个 25 分,共 75 分)一、微波遥感的成像机理二、多源数据复合的方法及关键技术三、遥感的发展及前沿综述四、结合你的专业,谈谈遥感应用的关键技术2002 年中科院遥感所博士入学考试(RS)一、名词解释(20 分)五、波谱分辨率2. 密度分割3. 全球定位系统4. 遥感制图5. 监督分类二简答(40 分)1. 多源数据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2. 雷达遥感的主要特征3. 纹理特征提取的方法4. 遥感信息地学评价标准三问答(40 分)1. 成像光谱仪的基本原理2. 遥感影像解译的主要标志3. 结合您的专业,谈谈遥感应用的关键技术中国院遥感所XX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遥感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 6 分,共 60 分)•地物反射波(光)谱• 双向反射率分布函数•基尔霍夫定律•瑞利散射• 大气窗口• 分辨率•辐射亮度• 维恩位移定律• 高光谱• 小波分析二、问答题(每题 12 分,共 60 分):六、简述遥感数字影像增强处理的目的,例举一种增强处理方法,说明其原理和步骤。

赤潮灾害监测预报研究综述

赤潮灾害监测预报研究综述

赤潮灾害监测预报研究综述摘要:近海赤潮灾害的频繁暴发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环境。

概述了国内外赤潮监测和预报状况,着重介绍了利用卫星遥感进行赤潮预报的方法;总结了赤潮遥感预报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指出基于机理和生态过程的赤潮预报模型将是重点研究方向。

关键词:赤潮灾害;监测预报;遥感;模型Abstract: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offshore red tide hazard severely damaged oceanic ecological balance and marine environmen.t The status quo of red tid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at home and abroad is described.Themethods of red tide forecasting by remote sensing are particularly introduced. The problems affecting red tideforecasting are summariz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red tide forecastingmodelbased onmechanism and ecologicalprocess is promising.Key words:red tide hazard;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remote sensing; model赤潮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局部海域因浮游生物突发性地大量增殖和高密度聚集(几百万~几千万个赤潮生物/mL海水)而使海水变色发臭的异常现象。

赤潮首先是生物学的问题,但同时也是环境学的问题,赤潮是海洋严重污染的结果,携带大量无机营养盐和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所引起的海水富营养化是其形成的物质基础。

131_黄欣_遥感水稻产量预测运用NOAA dyc

131_黄欣_遥感水稻产量预测运用NOAA dyc

运用NOAA——AVHRR多时相NDVI数据进行水稻估产黄敬峰123,王秀珍4,李星星1,2,3,田汉勤5,6,潘灼坤1,3摘要:遥感技术对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进行粮食产量估算目前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水稻、大麦、燕麦和大豆的研究是有限的。

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水稻产量预测模型,消除了技术发展、施肥,改进管理等对于水稻产量的影响。

本研究需要收集长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数据和相应区域的作物产量统计数据。

对于水稻产量预测,长时间序列的归一化差植被指数(NDVI)比短期序列NDVI更适合于作物产量估计,因为长期的NDVI可更好地进行一个长时间序列的季节对比,为我们提供了构建具有广泛应用范围的回归模型的机会。

产量按年的回归分析表明:我国水稻每年每公顷增产50-128千克。

水稻遥感估产的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已经在中国五个典型的水稻种植省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应用。

对于遥感水稻产量的预测模型表明,NDVI对水稻估产的作用是很好的。

1982-2004年预测水稻产量和实际水稻产量的联系,没有明显的异常值是很重要的。

独立验证发现,总体相对误差约为5.82%,并且大部分的相对误差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小于5%,取决于研究区域。

建立的模型可以被用于预测中国省级区域水稻产量。

本文提出的方法可用于其他作物产量预测,只要有足够时间序列的NDVI数据和相应的历史产量的统计信息,且该作物历史产量增加趋势显著。

前言:水稻在中国是最重要和最广泛种植的作物之一。

在2009年总水稻产量达到19510万吨,并占中国生产的(481563000吨)总粮食产量的40.5%[1]。

同时,关于水稻产量的客观和定量信息可以为政府机关和生产者提供重要信息,可用于指导种植,储藏和市场管理。

因此,水稻的产量预测对于中国的粮食安全有重要的意义,被认为是在农业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2]。

作物产量预测的传统方法,使用基于地面的数据收集方法,昂贵,耗时,劳动强度大,而且往往困难[3]。

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文献阅读综述报告

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文献阅读综述报告

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文献阅读综述报告(姓名:马驰学号:2005621026 学院: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文献综述报告将阅读的文献进行归类,从两个方面开展综述研究与学习:一、土壤盐碱化监测部分:土地盐碱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盐化和碱化过程。

土地盐碱化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解决土地退化中的一个最大的难题。

土地的盐碱化作为一种环境灾害,它导致土地的退化,从而削弱和破坏了土地的生产力,使农业区粮食产量下降,严重威胁着生态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监测和预防土壤盐碱化不仅是我们21世纪必须高度重视的生态问题,而且也是解决我国人口粮食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更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遥感具有适时、宏观、动态等特点,而将遥感技术应用于获取地表土壤荒漠化信息,并以GIS技术作为处理空间信息的技术平台,这种遥感和GIS技术的集成,为人们实时、动态的监测大区域土地盐碱化提供一条良好的方法利用遥感手段进行盐碱土地监测始于20世纪70年代,为了获取盐碱土信息,国外学者对盐碱土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最佳研究波段选择遥感影像的最佳波段是遥感数据研究与分类的基础。

Dwivedi[19]利用TM遥感影像提取盐碱化信息,研究发现:单纯从信息量来衡量,TM数据1、3和5波段组合所含信息量最大。

但盐碱化土壤信息提取的精度并不与遥感数据信息量的大小成正比关系。

Dwivedi和Rao 在利用遥感技术研究盐碱土时中使用了OIF(Opeimum Index Fac-tor)技术,证明利用TM影像研究盐碱土最佳波段组合是1、3、5,而3、5、7组合和3、4、5组合的效果也较好。

Metternicht和Zink在玻利维亚的土壤盐碱化遥感研究中,利用变换散度分析(TD)方法对TM多波段数据选择分析,研究证明:两个波段组合(1,2,4,5,6,7)和(1,2,4,6,7)的TD得分值最高。

植被遥感研究综述

植被遥感研究综述

植被遥感研究综述摘要: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遥感技术可以有效完成复杂时空尺度海量信息的收集处理,其与森林资源研究的交叉、融合大大提高了复杂时空尺度上森林资源动态研究的表达能力。

遥感已在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林火监测方面广泛应用。

由于RS 分辨率大幅度提高,波谱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星载和机载成像雷达的出现,使RS 具备多功能、多时相、全天候能力。

其中NOAA 卫星广泛用于监测全球森林宏观变化,MSS、TM、SPOT 用于区域中森林资源动态监测。

遥感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森林植被的研究。

关键词:遥感信息处理植被监测植被指数1引言森林资源,是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总面积超过40亿hm,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1%,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遥感影像分类是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不可缺少的内容。

从不同来源、不同形式的遥感信息提取出森林植被的专题信息,为划分森林类型、绘制林相图、清查森林资源、预测预报森林病虫害及森林火灾、合理规划、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提供基础和依据。

20 世纪以来,由于森林面积萎缩和质量下降引发的生态环境事件不断出现,使得森林健康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各国学者开展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但是,传统的原地观测与受控实验等研究方法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且速度缓慢,缺乏时间序列上的可比性,一些偏远地区更是难以到达;因为缺乏恰当的尺度转换手段,整体研究结果常常难以令人信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遥感技术则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视野、海量的信息及一个可以实现客观、连续、重复、动态对比分析和推断预警的工作平台,已成功应用于植被研究的诸多领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基本原理森林植被的物理属性与草原、荒漠、农田、水体、建筑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有很大的区别;不同森林植被在不同生存环境和生长发育阶段,体内生化物质组成、含量、特性以及细胞结构、含水量也各不相同,这种物理属性的差异形成了目标物独特的光谱反射曲线,是用于判断和区别森林植被的重要手段。

热岛效应影响因子综述解读

热岛效应影响因子综述解读

基于HJ-1B数据的重庆市热岛效应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概括性描述了部分热岛效应的影响因子:土地利用类型、冬季采暖、逆温现象、人口。

并且对热岛效应的日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对城市气温的周期性影响做了简单说明。

关键词:HJ-1B、重庆市、热岛效应1 引言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强烈的人类活动和快速的城市化,对城市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出现了城市热岛效应[1]。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气温增加明显,城市热岛现象也越来越突出[39~41]。

至今为止,城市气候研究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Lake Howard于1818年出版的《伦敦气候》[2]一书,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本关于城市气候的著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建筑物越来越密集,以及机动交通工具的成倍增长,这些变化显著地改变着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以热岛效应为代表的热环境变化越来越明显。

特别是在夏季,热岛效应的出现将加重高温酷热天气的危害,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3],即使在少于1万人的小城镇中,亦能在长时间温度记录中探测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19]。

HJ- 1B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两颗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 H J- 1B,H J- 1A) 星座的重要组成之一, 于2008 年9月6 日上午11点25分成功发射。

其中, H J-1B卫星有效载荷为两台宽覆盖多光谱可见光相机(CCD)和一台红外相机(IRS)。

与Landsat5 TM 传感器相似,H J- 1B的IRS只有一个热红外通道,其光谱范围(10.4~12.5μm)亦与TM6非常接近。

相比Landsat5 TM,HJ- 1B具有重访周期短(2d),幅宽大(720km)等优势,因此,在环境灾害监测及其他领域将有更广泛的应用。

2 国内外研究进展2.1国外研究进展Weng利用TM 数据研究了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 发现植被覆盖度比NDV I能更好地反映决定地表温度的地表热学和湿度特性[24]。

遥感影像云识别方法综述

遥感影像云识别方法综述

遥感影像云识别方法综述国内外对云的检测与分类研究较多,有较多的研究成果报道。

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光谱的方法,主要利用云在不同的光谱波段有不同反射特征,大部分以灰度阈值或灰度聚类的方法实现,主要用于多光谱影像,早期研究较多。

如用于A VHRR的ISCCR 法(ROSSOW,1989)、CLA VR法(STOWE,1991)和用于的C02法(WGLIE,1994),近期亦研究用于MODIS的一些云识别与分类的方法,主要为以前方法的改造。

另一类是基于纹理的方法主要应用云影像的灰度空间分布特征。

纹理特征常以统计模型法、结构法、场模型法或频域/空域联合分析法来度量。

其中尤以传统的统计模型研究较多,如灰度共生矩阵(GLCM)、灰度差分矩阵(GLDM)、灰度差分矢量(GLDV)、和差直方图(SADH)等,新近提出的一些方法如场模型法中的分形分维、马尔可夫随机场方法,频域/空域联合分析法中的Gabor变换、小波变换等,有不少的研究成果报道。

1. 基于光谱特征的方法:主要有ISCCP方法、APLOOL方法、CO薄片法、CLAVR方法等。

ISCCP方法主要由Rossow(1989)Seze和Rossow(1991a)及RossowG和arder(1993)和等开发研制,检测方法中公用到窄的可见光波段(0.6)和红外窗区波段的资料。

它假定观测辐射办一自晴空和云两种情况(这两种大气状况相联系的辐射值变化并不相互重叠),把每一个像元的观测辐射值与晴空辐射值比较,若两者的差大于晴空辐射值本身的变化时,定该像元点为云点。

因此算法依赖于阈值,阈值勤的大小就确定了晴空计值中不确定性的大小,当像元的车射值明显有别于晴空像元时,认为像元被云覆盖,但当像元部分被云覆盖时,会发生误判。

算法主要由有五部分组成:(1)单一红外图像的空间对比试验。

(2)三个连续红处图像的时间对比试验。

(3)可见光和红外图像的空间/时间的累计统计合成。

几种遥感数据比较

几种遥感数据比较

NASA对于有这方面兴趣的人,我推荐一本书:《地球卫星遥感》共有两卷。

主要是有关中分辨串成像光谱仪(MODIS)产品的信息和应用,介绍了美国国家极轨环境卫系统(NPOESS)和NPOESS预备计划(NPP),还探讨了其他卫星遥感装备和应用,论及NASA 用于监测和探测地球变化的主要卫星系统——地球观测系统(EOS),EOS包括的卫星Terra、Aqua 和Aura及其装载的MODIS、AIRS、AMSU、AMSR-E、OMI等遥感仪器,并讨论NPP将携带的4个NPOESS系统重要部件: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组件(VIIRS),航线交叉红外探测器(CrIS),先进技术微波探测器(ATMS)以及臭氧成图和廓线仪装置(OMPS)。

既包括现代遥感技术的基础知识,又涉及卫星遥感的领域。

其中负责观测陆地的Terra、负责观测地球水循环的Aqua和负责搜集大气数据的Aura共同组成了完整的eos地球观测系统,服务于nasa的地球科学计划(ese)。

1 GRACE10.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GRACE)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The primary goal of the GRACE mission is to accurately map variations in the Earth's gravity field over its 5-year lifetime. The GRACE mission has two identical spacecrafts flying about 220 kilometers apart in a polar orbit 500 kilometers above the earth.It will map the Earth's gravity fields by making accurate measurements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satellites, using geodetic qualit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receivers and a microwave ranging system. This will provide scient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an efficient and cost-effective way to map the Earth's gravity fields with unprecedented accuracy. The results from this mission will yield cruci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distribution and flow of mass within the Earth and it's surroundings.The gravity variations that GRACE will study include: changes due to surface and deep currents in the ocean; runoff and ground water storage on land masses; exchanges between ice sheets or glaciers and the oceans; and variations of mass within the earth. Another goal of the mission is to create a better profile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The results from GRACE will make a huge contribution to NASA's Earth science goals,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 (EO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studies.GRACE is a joint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NASA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Deutsche Forschungsanstalt fur Luft und Raumfahrt (DLR) in Germany. Dr. Byron T apley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Center for Space Research (UTCSR) is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 and Dr. Christoph Reigber of the GeoForschungsZentrum (GFZ) Potsdam is theCo-Principal Investigator (Co-PI). Project management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re carried out by the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9. TerraTerra is a multi-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mission involving partnerships with the aerospace agencies of Canada and Japan. Managed by 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the mission also receives key contributions from the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and Langley Research Center. Terr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SA’s Science Mission, helping us better understand and protect ourhome planet.NASA launched the Earth Observing System's flagship satellite "Terra," named for Earth, on December 18, 1999. Terra has been collecting data about Earth's changing climate. Terra carries five state-of-the-art sensors that have been studying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 Earth's atmosphere, lands, oceans, and radiant energy. Each sensor has unique design features that will enable scientists to meet a wide range of science objectives. The five Terra onboardsensors are: ASTER, or Advanced Spaceborne Thermal Emission and Reflection Radiometer (先进星载热发射和反射辐射仪)∙CERES, or Clouds and Earth's Radiant Energy System∙MISR, or Multi-angle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 or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PITT, or Measurements of Pollution in the Troposphere Corpus Christi, TexasThe city of Corpus Christi, Texas, is tucked against the southern shore of Corpus Christi Bay on the Gulf of Mexico. Inland, the city is surrounded by the large, green grid of croplands. To the south and east, the landscape is dominated by marshes, lagoons, and barrier islands, the longest of which is Padre Island. Although the part of Padre I sland visible in this scene is developed with roads, residences, and resorts, just south of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scene, Padre Island National Seashore begins. The seashore is the longest remaining undeveloped stretch of barrier island in the world.Upstream of Corpus Christi Bay is Nueces Bay, which takes its name from one of the two freshwater inputs to the bay system, the Nueces River. The other is Oso Creek, which flows into Corpus Christi Bay along the south shore. The Corpus Christi Bay estuary is located in a semi-arid region, and the total freshwater input into the system is naturally low. Flows are further diminishedby irrigation and urban water demands.These factors combine to make the system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accumulation of water pollutants and salt, which compromises the health of the plants and animals that live in the estuary (including commercially and recreationally important species such as oysters and shrimp.) For these reason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has included the Corpus Christi Bay Estuary in its National Estuary Program. Their goal is to develop water re-use and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that will meet urban, agricultural, and ecological needs as the city continues to grow.Satellite images such as this view from the Advanced Spaceborne Thermal Emission and Reflection Radiometer (ASTER) on NASA’s Terra satellite captured on June 29, 2007, can document land cover changes such as the conversion of natural landscapes to cropland, or cropland to urban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on how fast and where changes are occurring can help scientists and urban planners predict future water supply and demand.2 AMSREA MSR - E通过测量来自地球表面的微波辐射来研究全球范围的水循环变化。

植被遥感监测研究综述

植被遥感监测研究综述
[3]杨勇,樊宁,白代萍.由凸形体构成 的 组 合 体 最 佳 3D 视 图 表 达 方 法 [J].东 华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11,37(04):502G505.
[4]李桂玲,张雨.基于“工作室”平 台 的 机 械 制 图 模 型 库 建 设 [J].山 东 工 业 技 术 ,2019,(14):31.
植被遥感监测研究综述
齐 敬 辉1,2 叶 晨 曦3 韩 杰3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土木建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3.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摘 要: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植被的 遥 感 监 测 已 成 为 全 球 变 化 研 究 的 重 要 内 容,也 是 宏 观 生 态 变 化研究的主要途径.在广泛阅读中外文献的基础 上,对 植 被 遥 感 监 测 的 国 内 外 研 究 现 状 进 行 了 梳 理. 国 际 研 究 方面,从全球和干旱半干旱区两个空间尺度,对当 前 主 流 学 者 的 研 究 成 果 进 行 归 纳 总 结,指 出 其 中 的 异 同. 国 内 研究方面,从全国、中国北方干旱 半 干 旱 区、青 藏 高 原 地 区 三 个 空 间 尺 度,对 我 国 植 被 遥 感 监 测 研 究 进 行 对 比 分 析 ,明 确 我 国 植 被 演 变 的 主 要 趋 势 及 驱 动 机 制 ,以 期 为 相 关 学 者 研 究 提 供 参 考 .
1 国 际 研 究 进 展 1.1 全 球 植 被 变 化 研 究
5 解 题 流 程 图 对复杂 组 合 体,如 图 11 通 过 组 合 体 的 拆 解 流 程
图,将复杂程度 系 数 S 高 的 组 合 体 逐 个 分 解 为 复 杂 程 度系数 S较低的基本体,然 后 分 析 其 方 位 关 系、遮 挡 关 系、对称关系组合形式以及 剖 切 后 的 情 况,最 后 进 行 空 间上的组合,实现将复杂问 题 变 为 典 型 模 型 的 组 合,提 高组合体表达法理解的准确性及解题效率.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后的应用及护理进展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后的应用及护理进展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后的应用及护理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应用护理进展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再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门急诊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心肺复苏后脑保护、脑复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亚低温治疗在目前研究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脑复苏的方法之一,本文就此领域的一些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1亚低温的概念国外学者一般按体温将治疗分为4类。

①超深低温:4—16℃②深低温:17—28℃。

③中低温:29~33℃。

④轻低温:34~36℃。

国内外学者又将后二者称为亚低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临床研究发现32~35℃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1]。

2亚低温实施的方法2.1冰袋降温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其方法为将冰袋用毛巾包裹置于枕后及全身大血管表浅处。

但冰袋降温法致亚低温状态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传统的清水冰袋形状固定,不易与体表充分接触;二是降温速度慢,体温降低速率是0.9℃/h,低温状态不恒定[2],单纯冰袋降温常对于亚低温状态的维持有一定难度,并要定时更换冰袋,特别对于整个头部降温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只作为其他诱导亚低温方式的联合辅助措施。

2.2医用冰毯降温法目前临床上亚低温疗法多采用降温毯+冬眠肌松剂,病人经4~12h达到亚低温的目标温度[3],降温效果好,而且温度控制实施比较方便,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2.3选择性脑亚低温戴上“降温头盔”和“降温颈围”,以亚低温仪对病人整个头部及颈部进行有效的降温,维持脑温在33~35℃的水平。

常用方法有冰帽或头部亚低温仪、医用制冷仪。

一般在抢救开始后5分钟内即使用,1h后脑温即降至35℃以下。

遥感提取生物量的方法综述

遥感提取生物量的方法综述

利用遥感提取森林生物量的方法综述一、引言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森林生物量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运行的能量基础和营养物质来源,是研究生物生产力、净第一性生产力、碳循环、全球变化研究的基础,因此对森林生物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的不断发展,对植被生物量的研究已经从小范围、二维尺度的传统地面测量发展到大范围、多维时空的遥感模型估算。

遥感不仅可以为预测生物量的模型提供数据,而且可以直接用于生物量的估算和制图。

二、利用遥感提取生物量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估算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基于遥感的生物量估算模型也逐渐由传统的经验模型向机理模型转变。

机理模型是建立在植被辐射的吸收、反射与辐射在植被冠层和大气的传输过程以及影响森林生产力的生态学因子之上的。

最初,人们用LandsatMSS来监测植被的叶面积指数和活体生物量。

后来,更多的是利用Landsat TM和NOAA A VHRR数据来监测植被生长和生物量。

如结合地面调查和TM、A VHRR数据,对数百万平方公里欧洲森林生物量的成功估算,利用TM数据对美国Colorado矮草草原地上部分生物量的估算,对美国EastMaryland落叶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的估算等。

近年来,各种星载和机载SAR 数据己被广泛用于估算陆地植物生物量,生物量估算己成为SAR数据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卫星遥感使人们能在大陆甚至全球尺度上监测自然资源。

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带和北方针叶林区。

与传统的生物量估算方法比较,遥感方法可快速、准确、无破坏地对生物量进行估算,对生态系统进行宏观监测。

研究者可以利用遥感的多时相特点定位分析同一样区一段时间后的非干扰变化,使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变得轻而易举,使动态监测成为可能。

且RS、GIS技术的集成推动了生物量遥感估算的进程,在GIS环境下实现包括RS信息在内的多种信息的复合,建立生物量遥感模型。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10]罩志彖,ZhangMing - hua,Arnon Karnieli,et al [J].地理学报,2001,56(4): 456 - 466.
[ 11]范心圻.北京城市热岛遥感研究的应用与效益[J].世界导弹与航天,1991,6:6- 11.
[12]范天锡.北京地区城市热岛特征的卫星遥感[J].气象,1987, 13(10): 29-32
[17 ] W eng Qihao Fractal analysis of Satellite - detected U rban Heat Island Effect [ J]. Photogram metric Engineering&R^ote Sensing,2003,69(5): 555 - 566.
然而城市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则十分复杂,主要视区域气候条件和城市人为因素而异,没有一定的模式[3]。赵大庆等通过对比分析4个不同季相的沈阳城市热岛分布图得出,春夏秋冬的热岛强度依次为4、8、7、5 C。即夏季和秋季热岛较强,春季较弱[15]。纪瑞鹏等利用NOAA/AVHRR资料对沈阳等6城市热岛现象进行连续监测,对所监测城市热岛最大强
[20] Gallo KP,McnabA,Karl T R,eta. The use ofNOAA AVHRR data for asses3ment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 J ].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1993,32: 899 - 908.
即使运用到红外遥感,而它运用到的遥感卫星的精确度仍有待提高。事实证明60m的影像分辨率对于进行城市热岛内部结构研究略显不足,应运用更高精度的遥感设备,比如30m。然而目前的卫星遥感对于城市热岛的垂直结构研究仍显得十分薄弱。不能提供精确的数据就无法得到更加清晰的图像。然而一些小的地区地域就无法得到反映和解决!

地理学论文的英文写作问题

地理学论文的英文写作问题

地理学报ACTAGEOGRAPHICASINICA第62卷第3期2007年3月Vol.62,No.3Mar.,2007地理学论文的英文写作问题赵歆,姚鲁烽,何书金(《地理学报》(中、英文版)编辑部,北京100101)随着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在不断向国内外英文学术期刊投稿。

然而,有些中国学者在初次向国外期刊投送英文稿件时,常会遇到审稿时间过长、或者因学术观点表达不清而退稿的情况。

根据我们多年与国外的读者、期刊编辑的交流及调查发现,除了有正确的语法和文字外,论文的表达形式也十分重要。

因为有些英文表达问题虽然看似不大,但往往影响国外审稿人、读者和编辑对论文的理解,拖延了稿件的审理进程。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作者在撰写论文中没有从国外读者的理解角度来考虑论文的表达方式。

由于有关论文选题和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教科书和专著已出版过很多,所以对于一般性的英文写作方法我们不做分析,只是就地理学英文论文的一些特殊和常见问题做必要说明。

1英文论文的图表要求1.1地理学论文中图表的意义地理学论文与数理化论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规范性的文字结构比例较少,而描述性的文字语法句法较多。

根据我们请外籍编委审改的200余篇英文稿件结果发现,我国作者英文论文的错误主要出现在文字的语法和用词上,而插图和表格当中的错误相对较少。

因此在地理学论文中应该充分利用插图和表格来表达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使之更有利于国外学者的理解。

如果论文中插图和表格使用明确,即使文字中出现一些表达问题,国外的审稿人和期刊编辑也可以根据论文中的图表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进行文字的修改和论文的编辑。

另外,在英文科技期刊的读者中约有30%以上的读者是法、俄、德、日等非英语国家的学者。

对于这些学者来说,阅读图表是快速掌握论文信息、便捷引用论文数据的主要方法之一。

1.2地理学论文中的插图要求地理学论文插图的类型主要包括:(1)用于反映数据资料环境的气象水文站点分布图、野外样品采集的样点分布图、有关统计数据所属的行政地区图等。

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综述

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综述

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综述摘要:遥感技术是大气环境监测方面重要的技术手段,能够对大面积大气污染事故进行实时监测,为制定科学、快速、准确、合理的应急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本文首先介绍了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然后综述了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最后指出了我国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进展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遥感技术,环境监测,大气环境,应用1引言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是一种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和判定的一种综合技术。

可在全球层面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

遥感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且便于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等优势,还能发现有时用常规方法难以揭示的污染源及其扩散的状态,它不但可以快速、实时、动态、省时省力地监测大范围的大气环境变化和大气环境污染,也可以实时、快速跟踪和监测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发展,以便及时制定处理措施,减少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

随着大气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以及遥感技术比传统的环境监测技术和监测台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遥感监测作为大气环境管理和大气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大气环境污染监测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

2 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大气环境遥感是利用遥感传感器来监测大气结构、状态及变化,不需要直接接触目标而进行区域性的跟踪测量,能够快速地进行污染源的定点定位,从而获得全面的综合信息。

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指监测大气中的臭氧(O₃)、CO₂、SO₂、甲烷(CH4)等痕量气体成分以及气溶胶、有害气体等的三维分布。

这些物理量通常不可能用遥感手段直接识别,但由于水汽、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微量气体成分具有各自分子所固有的辐射和吸收光谱特征,通过选择合适的波段来测量大气的散射、吸收及辐射的光谱,然后,从其结果中推算出污染气体的成分。

AVHRR

AVHRR
什么是AVHRR探测仪
NOAA系列气象卫星保持着一颗上午卫星(大约10:00过境,不同卫星稍有不同),和一颗下午卫星(大约 14:00过境)除此之外,欧空局Metop卫星上也搭载了AVHRR传感器。
AVHRR的星下点分辨率为1.1km。由于扫描角大,图像边缘部分变形较大,实际上最有用的部分在±15°范围 内(15°处地面分辨率为1.5km),这个范围的成象周期为6天。为了用于洲级及全球范围的研究,AVHRR数据经 常被重采样形成空间分辨率更低的数据。
不足与潜力
从研究的现状来看,AVHRR数据在大尺度区域调查中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一致,但由于调查区域范围大,精度 分析比较困难,在图像的预处理方面也还存在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Town-shend et al.1994);AVHRR数据在 中小尺度区域土地覆盖调查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多,但发展潜力很大,这方面的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谢谢观看
在NOAA网站上 可以获得的level1B数据产品有四种,分别有全球地表覆盖产品(GAC),分辨率为4km,自从 1979年开始就保持全球覆盖;区域地表覆盖,LAC数据,从1985年4月开始,分辨率为1.1km,覆盖的范围会随着 年份的变化,每年覆盖的区域都有所不同;HRPT数据产品为1.1km分辨率,覆盖范围往往在美国及其附近区域, 也是从1985年开始;全分辨率地表覆盖产品(FRAC),可以获得Metop的所有轨道1.1km AVHRR数据,并且有着 1.1km的分辨率,遗憾的是FRAC产品只有从Metop卫星发射以来才有,产品从2007年5月开始。
用途
AVHRR资料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尺度区域(包括国家、洲乃至全球)调查,这方面的应用, 气象卫星遥感具有其他遥感所无法相比的优势。已经开展过的工作包括美国本土的土地覆盖调查(Loveland et al.1991)、非洲的土地覆盖调查(Tucker et al.1985)、南美土地覆盖调查(Townshend etal.1987)以及 全球的土地覆盖调查(Defries 1994)等,应用的方法一般是采用多时相分类的方法对1km空间分辨率的AVHRR 数据或更低空间分辨率的GAC或GVI数据进行分类;另一方面是中小尺度区域的调查,这方面的应用主要是由于高 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获取比较困难,遥感调查的实时性较差,利用AVHRR数据来获得宏观的、实时的、能达到 一定精度的地面信息。应用的方法通常是针对AVHRR数据空间分辨率低的缺陷,采用混合像元分解技术对AVHRR数 据进行分类。

NOAA卫星AVHRR资料在长江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的应用展望

NOAA卫星AVHRR资料在长江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的应用展望

NOAA卫星AVHRR资料在长江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的应用
展望
李春龙
【期刊名称】《水资源研究》
【年(卷),期】2005(026)001
【摘要】为推广遥感技术在长江流域水文事业中的应用,充分发挥长江水利委员
会水文局所建NOAA卫星AVHRIR资料接收站的作用,提高长江流域水文气象预报能力,介绍了用AVHRR资料监视大气云况、海面温度、水体面积变化、湖泊水量水位监测、洪水监测、水质监测、旱情监测的基本方法,并提供简单的应用实例。

【总页数】3页(P4-6)
【作者】李春龙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武汉43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616
【相关文献】
1.NOAA-AVHRR多通道卫星资料在辽东半岛地区大雾监测中的应用
2.NOAA/AVHRR资料在黑龙江省干旱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3.NOAA—AVHRR卫星资料处理业务系统及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4.气象卫星NOAA/AVHRRR数
据在旱涝灾情动态监测研究中的应用5.NOAA-AVHRR卫星资料处理业务系统在
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NOAA气象卫星系列综述

NOAA气象卫星系列综述
实现 NOAA/AVHRR 数据大气校正、辐射校准、数据格式转换、几何校正、云 雾分离等操作,生成夜间雾遥感监测图,具体技术流程见图 1。
Hale Waihona Puke 图 1 夜间云雾监测流程与白天相比较,夜间云雾的遥感监测困难更大,仅有红外通道数据用于分离 云雾,增加了夜间雾遥感监测的难度。根据云雾及下垫面红外辐射特性分析,针 对 NOAA/AVHRR 数据,选取热红外波段( CH4) 和中红外波段( CH3) 两个红外通 道的数据,运往 ERDAS IMAGINE 系统的 Model Maker 模块建立模型对夜间雾进 行识别。


2009 年 2 月 6 未知 日
852.2 公里
轨道倾角 98.9 度 98.6 度 99.1 度 98.6 度 98.9 度 98.7 度 未知 98.7 度
轨道周期 101.8 分 101.1 分 101.9 分 101.2 分 102.1 分 101.2 分 102 分 102.1 分
NOAA 是太阳同步极轨卫星,采用双星运行,同一地区每天可有四次过境机 会。第五代(NOAA-15—18)传感器采用改进型甚高分辨率辐射仪(AVHRR/3),和 先进 TIROS 业务垂直探测器(ATOVS),包括高分辨率红外辐射探测器(HIRS-3)、 先进的微波探测装置 A 型(AMSU-A)和先进的微波探测装置 B 型(AMSU-B)。参 数如表 2。
二、卫星简介
NOAA 卫星是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的第三代实用气象观测卫星,第一代称为 “泰罗斯”(TIROS)系列(1960-1965 年),第二代称为“艾托斯”(ITOS)/NOAA 系列(1970-1976 年),其后运行的第三代称为 TIROS--N/NOAA 系列。目前我国 接收、存档和使用的 NOAA 系列卫星主要分为美国第四代(NOAA-9--NOAA-14)和 第五代(NOAA-15--NOAA-17)极轨气象卫星[1],它们的共同点是卫星姿态为三轴 稳定,扫描率为 6 条扫描线/秒,对地扫描角±55.4 度,星下点分辨率 1.1 公里, 卫星轨道是太阳同步轨道,高度在 800-850 公里之间,倾角为 98.6-99.1 度之间, 偏心率小于 10-4。周期 101-102 分。24 小时内卫星绕地球运行 14 圈左右。回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VHRR传感器综述1 A VHRR的起源与发展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了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TIROS-1,电视红外观测卫星),利用电视摄像技术首次获得了显示大尺度天气系统特征的完整的卫星云图。

截至1965年7月2日,美国总共发射了10颗实验性泰罗斯卫星。

紧接着泰罗斯系列实验卫星的是9颗泰罗斯系列业务卫星“托斯”(TOS),这些卫星于1966到1969年间发射,命名为“艾萨”(ESSA,环境探测卫星)。

这是第一代气象卫星。

继“艾萨”之后,美国宣布发展改进的“托斯”系列,该极轨系列包含6颗卫星(ITOS-1,NOAA-1~5),首次在同一颗卫星上实现了全球覆盖资料的收集和自动云图传输[1]。

这是第二代气象卫星。

目前运行的卫星是从1978年起投入运行的第三代业务卫星TIROS/ NOAA系列。

从ROS-N和NOAA -7到正在运行的NOAA-18都携带了本文将介绍的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 VHRR,The 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传感器。

该传感器的主要变化是采用全数字式系统代替了模拟信号系统。

目前的A VHRR数据是在空间平台上数字化后发送到地面上的。

此外,A VHRR传感器还增加了另一个红外波以便在计算海面温度时纠正水蒸气的影响[2]。

NOAA卫星的轨道是接近正圆的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为870km及833km,轨道倾角为98.9°和98.7°,周期为101.4分。

NOAA卫星的应用目的是日常的气象业务,平时有两颗卫星在运行。

由于用一个卫星每天至少可以对地面同一地区进行2次观测,所以两颗卫星就可以进行4次以上的观测。

2 A VHRR简介A VHRR的前身是扫描辐射仪SR,于1970年在ITOS上运行,SR只有8km的地空间分辨率和相当低的辐射记录精度。

VHRR是其改进型,与SR同时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就被A VHRR 取代。

A VHRR具有甚高分辨率(星下1.1km)[2]。

A VHRR有三种型号:第一代A VHRR/1有四个通道,首次搭载在于1978年10月发射的TIROS-N上。

后来在A VHRR/2上升级为5个通道,首次搭载在于1981年6月发射的NOAA-7上。

最新的一代为A VHRR/3,有六个通道,首次搭载在于1998年5月发射的NOAA-15上。

A VHRR/3传感器大概72磅,大小为11.5英寸X 14.4英寸X 31.4英寸,消耗功率为28.5瓦[3]。

2.1 A VHRR波段通道A VHRR/3传感器波段特征见下表:A VHRR/3波段特征波段星下点分辨率波段范围um主要应用1 1.09KM0.58 - 0.68白天云与地面制图2 1.09KM0.725 - 1.00水陆边界3A 1.09KM 1.58 - 1.64云-雪检测3B 1.09KM 3.55 - 3.93夜间云制图,海面温度4 1.09KM10.30 - 11.30夜间云制图,海面温度5 1.09KM11.50 - 12.50海面温度2.2 A VHRR时间系列遥感数据产品美国发射的NOAA气象卫星,从1981年发射NOAA-7开始,到目前在轨的NOAA-18形成了包含可见光红色波段,近红外波段、中红外波段和热红外波段在内的6个波段近30年的时间系列遥感数据。

在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和热红外时间系列数据中,NOAA/A VHRR 形成了最长时间系列的遥感产品数据集。

在美国的不同项目支持下,采取了不同的数据与处理方案。

形成了多套A VHRR的时间系列产品。

目前比较常用的系列产品是PAL数据集(NOAA/NASA Pathfinder A VHRR Land Data)和GIMMS数据集(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二者在数据预处理(辐射定标、云检测、大气校正和卫星漂移校正)和数据内容(波段、时间系列长短)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别,其中PAL波段信息丰富,而GIMMS数据系列最长、数据最为完整,因此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A VHRR时间系列数据集[4]。

3 A VHRR在海洋遥感中的应用A VHRR的每一个通道有不同的波长并记录了当卫星扫描地球表面时相应波长的辐射量。

其中通道1、2为反照率,通道3、4、5为亮温。

从NOAA-15开始,A VHRR的通道数由5个增加到6个,将第三通道分为3a和3b两个通道,3a通道的中心波长为1.6微米,这一波段对冰、雪的分辨能力较强,3b通道的中心波长为3.7微米,两个通道交替工作,1.6微米通道在白天工作,3.7微米受太阳反射辐射干扰严重,适合于夜间工作。

NOAA气象卫星A VHRR资料以其时间分辨率高、覆盖面广、价格低廉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海洋大气研究中:时间分辨率高有助于捕捉地面快速动态变化信息,如日变化频繁的大气海洋动力现象等,有利于高密度动态遥感研究,也大大增强了获取无云景象的能力。

同时,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

TIROS-N系列卫星的发射,使海表温度反演算法摆脱了其他探测器的束缚,使海表温度反演不再依赖于其他尤其是垂直探测器资料,仅仅使用AVHRR资料独立的进行海温反演,促进了多通道海表温度反演方法的实现,使卫星遥感海表温度的反演精度和覆盖度都有了明显的提高[5]3.1 温度场问题海表温度场表征了海洋热力、动力过程和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它不仅是研究海面水汽和热量交换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也为海洋环流、水团、海洋锋、上升流和海水混合等海洋学课题的研究提供一种直观的指示量。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我国海洋工作者在历次海上观测和台站资料的基础上,对渤海、黄海、东海表层温度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6~9],并绘制了系列的水温气候图集。

这些研究成果对认识黄海、东海海域的平均海表温度场的分布、变化以及相关物理海洋现象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受调查手段的限制,分析所采用的资料无论从时间上的同步性,还是空间分布的连续性都不能令人满意,而且所获得的结果仅是总体趋势的概括。

随着红外卫星遥感测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NOAA系列卫星对海表温度进行大面积、连续地监测,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同步、高分辨率的海表温度资料,使我们有条件更为系统、深入细致地研究SST 的分布、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海洋现象[10]。

一些学者根据卫星遥感资料对SST进行了分析。

周嗣松等[11]根据A VHRR资料初步探讨了计算SST的原理和方法。

Mati Kahru等[12]利用A VHRR图象分析了波罗的海海面温度分布。

杜勇等[13]运用采集的船测海面温度数据和同期的NOAA/A VHHR遥感温度数据检验RAL线性模式反演的海面温度和船测海面温度之间的误差。

刘百桥等[14]利用A VHRR资料反演海表面温度,并用台站及船舶观测资料进行订正计算月平均海水表层温度场,表明海水表层温度场与AVHRR资料反演的海水表面温度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

苏育嵩等[15,16]利用卫星图像对黄海表层水系(包括流系、冷水带、海洋锋)及渤、黄海低温带进行了分析。

毛志华等[17]介绍了利用NOAA遥感资料得到的海表温度图估算海表流场的最大相关系数法和相关松弛法,并进行比较两个方法的优缺点。

张春桂[18]分析了海洋热红外辐射的传输特性,建立了海温定量反演计算的统计回归模型,介绍了福建省近海区域海温产品生成业务化软件系统及其应用情况。

伉天宇等[19]利用NOAA/A VHRR图象选取了渤海中的15个特征区域进行分析并对大部分区域水温变化特征的形成机制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S.Marullo等[20,21]利用AVHRR 数据分析了东地中海SST场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Barton和Skirving[22]对比分析了卫测海面温度:GMS、A VHRR、ERS/ATSR和船测数据。

党顺行等[23]使用NOAA气象卫星A VHRR 数据的红外波段,开展了卫星遥感海表温度反演模型研究,为海洋渔业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Tang等[24]利用AVHRR-SST和SeaWiFS叶绿素-a数据分析了夏季风过程中台湾海峡的上升流。

Thomas等[25]根据LandsatTM数据和A VHRR Pathfindner数据分析了缅因湾的海岸SST 变化。

鲍献文等[26]首先对1990-1999年NOAA系列卫星的AVHRR资料与同步的船测及浮标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黄海、东海海域SST产品的精度,并对该海域SST进行区域性系统误差的订正。

然后将各月中旬海表温度场进行平均,获得了代表渤海、黄海、东海海域逐月的月平均海表温度场,并系统分析了该海域月平均海表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探讨了影响海表温度场变化的动力因素[27]。

3.2 悬浮泥沙问题Gordon[28]提出了卫星图像的大气校正方法,即利用I类水体750nm波段离水辐射率为0估算探测波段大气校正因子为核心的大气校正方法。

李京[29]推导出了水体反射率L与含沙量S之间的关系式,监测了杭州湾海域的悬浮泥沙含量。

Li等[30]利用AVHRR数据和PURSIS 的GIS软件分析了杭州湾的SST和SSC(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Li等[31]根据A VHRR的第一和第二波段反射数据推导出计算中国海岸水的悬浮泥沙公式。

李炎和李京[32]考虑到海面Rw1-Rw2曲线到遥感器R1-R2曲线之间斜率的传递是线性的,所以提出了以大气部分斜率传递现象为基础的。

R1-R2算法(斜率法),适于进行II类水体大气校正的近海悬浮泥沙遥感监测。

赵长海等[33]利用A VHRR数据确定和研究长江口泥沙地区悬浮物的输移路线和活动范围,探讨分析了长江口悬沙浓度分布动态。

张春桂[34]根据水体对太阳辐射光谱的反射率变化特性,利用NOAA从遥感资料,动态监测福建省海岸带悬浮泥沙的分布。

孙效功等[35]利用NOAA遥感资料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黄东海陆架区悬浮体向深海输运的时、空变化规律。

李四海等[36]根据多时相NOAA/A VHRR卫星遥感数据和准同步实测表层含沙量资料,分别利用经暗像元大气校正的遥感图象灰度值、R1-R2相关关系曲线的斜率,以及泥沙指数等参数,建立了泥沙遥感定量模式(包括灰度法、斜率法和泥沙指数法)[27]。

3.3 海上溢油事故问题海上油污染给海洋生态环境以及近海沿岸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和巨大的环境压力;由于其发生所具有的随机性特点,难以被预测、预报,因此,如何快速、准确地确定污染发生位置、油污种类和溢油量则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而遥感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海面油污与周围海水的特征信息同时被遥感传感器探测并记录,它们之间的差别以影像上不一致的灰度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分析从而确定油污的各个存在特征参数,实现海上油污染探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