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我国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马克思主义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当代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
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人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记初心使命,不断努力。
马克思主义情怀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激励着人们前行。
本文将从国家建设、组织体系、社会保障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的重要意义。
一、国家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情怀马克思主义情怀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倡导人民当家作主,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全面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情怀要求我们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国家建设朝着更加繁荣、民主、法治的方向发展。
同时,马克思主义情怀也激励着我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而不断努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引。
因此,马克思主义情怀要求我们深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为国家现代化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组织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情怀马克思主义情怀在组织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倡导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在实践中,我们要秉持马克思主义情怀,坚持党的领导,推动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构建完善的组织体系。
马克思主义情怀的体现还包括对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视。
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工作中展现马克思主义情怀的力量。
同时,还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培养更多拥有马克思主义情怀的党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斗。
三、社会保障的马克思主义情怀马克思主义情怀对社会保障的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提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注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因此,马克思主义情怀要求我们不仅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动实现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还要关注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努力解决社会不公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生与发展一﹑来自曾经:国外历史条件: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中国人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楷模。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的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了怀疑。
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
它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有理想变为现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它也希望在全球范围寻求社会主义力量的同盟。
国内历史条件:当时的中国已经不仅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传入的社会经济条件,而且还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入的阶级基础和政治思想基础。
19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同时也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第一,在经济上,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短暂而迅速的发展,中国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资本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
第二,在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工人运动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
第三,在思想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以及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各种新思想纷纷传入中国。
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条件。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胜利地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却鼓动了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应该仿效俄国。
1919年,伴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民族主义作为一股实际发挥作用的力量崛起了。
在这场运动中,西方民主观念的整个破灭促使中国知识分子一步步转向了马克思主义。
正如毛泽东后来对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的生动描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传入途径传统认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主要有三条,即法国﹑日本以及俄国。
From法国:五四运动前后国内掀起了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在这些留学生中又不少的人接受马克思主义,而且在法国巴黎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其中周恩来、赵世炎等就是杰出的代表,并在归国后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观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其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表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说明了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伟大目标。
此外,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道路上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自马克思主义被带入中国以来,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演变,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方略,改革开放以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加完善有序。
我国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经济发展更加稳定,社会趋于更加和谐。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演变的产物之一。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国情总结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科学理论的诞生需要科学的指导思想做基础,科学发展观的要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全相符:唯物论论证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就是以人为本;辩证法涵盖了矛盾观、整体观、发展、适度和扬弃,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一一对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论、历史观、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领。
唯物论与科学发展观:唯物论的自然性客观原理的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科学发展观对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问题上有明确的要求。
我们在谋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所谓科学发展就是要以科学的手段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人以自我意识来改造自然,如果不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将首先对自然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然后反过来遭受环境破坏带来的恶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供您参考,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实践发展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已经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
随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实践的不断发展,随着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还必须创造出新的理论。
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十七大党章中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形成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形势新任务,分析新情况新特点,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努力创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论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及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
论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及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作者:董园园河南平顶山人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摘要: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
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就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观察、理解和认识世界,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
马克思确立实践思维方式,推动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正意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化,其中实践思维方式也经历了相应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实践思维方式,中国化,当代价值一、对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理解哲学思维方式,通常是一种观察、认识和把握世界及其发展变化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也是人们思考、树立和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等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原则。
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其实践思维方式。
所谓实践思维方式,就是按照人的实践活动的本性及其方式去观察、理解和认识世界,去思考、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
(一)实践思维方式的理论前提是科学的实践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天才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然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1]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指能够被人感觉到的客观世界,包括客观存在的人。
马克思在这里指出,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客观事物首先是人们实践的对象,然后才是人们认识的对象,因而旧唯物主义把客观事物当作与实践毫无关系的对象去认识,他们认为,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是直观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唯物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提出了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价值追求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价值追求覃 诗 雅提 要:自由、民主和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价值追求。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自由、民主和平等被赋予了不同于资产阶级政治观念的特殊内涵和价值意蕴,指向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结合经典文本、历史语境与社会现实,着重从自由、民主和平等三个政治理念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观的价值追求,扬弃和超越资产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探讨自由个性、人民主权、社会平等的实现条件,呈现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的辩证性、历史性和超越性的特征,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政治观 价值追求 自由 民主 平等作者覃诗雅,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哲学博士(北京 100732)。
自由、民主和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三个价值追求。
自由、民主和平等在古今政治思想史的漫长流变和复杂谱系之中形成了多重“沉积层”,本身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内涵和指向,以至于要讨论作为政治理念的自由、民主和平等,有必要指出它们所置于的理论体系和社会背景。
“自由是匹好马,但关键看它向何处去。
”① 这句关于自由的名言,同样适用于民主和平等。
讨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的自由、民主和平等,即是辨析出它们在特定政治思想体系中的本质特性,一言以概之,揭示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价值取向,或者说,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政治状况。
我们讨论的不是古希腊的自由、民主和平等,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民主和平等,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民主和平等。
需扬弃和超越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占位”的政治理念,阐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价值取向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基本内涵和旨趣。
一、自由个性及其实现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想和价值旨归。
自由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物质条*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批判理论”(2020YQNQD0065)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摘要:二十世纪初期是中国饱受凌辱的时期,也是中国爱国人士不断为解救祖国寻找出路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有人尝试西方资本主义,有人试图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有人也试图走民主社会道路,可是这些方法都一一失败了。
而自从中国共产党从俄国引进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中国人民以后,中国的革命面貌就发生了变化,并最终在随后的不断斗争中解救了中国。
自那以后,中国的发展改革崛起道路就一直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在整整一个世纪里,马克思主义不仅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形态,而且也作为指导社会变革的思想旗帜,深深影响着中国。
而中国共产党9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探索、不断取得新成果的历史。
本文试图简单重现历史,浅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历程,中国化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裂变。
经济上,封建经济基础逐渐瓦解成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政治上,历史上那种大一统的集权专制统治受到资本主义各国争相分割中国实力范围的挑战;思想文化上,历史悠久、独成一脉并影响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于西风东渐而呈式微的态势。
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国情状况的恶化到了十分危急的地步。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中国开始了新的生存奋斗。
然而“共和其名,专制其实”的现象是人们逐渐认识到革命风暴过后,中国社会不仅没有让人感觉到气象一新,反而迷茫在更加混乱的遭遇之中。
一大批革命者、思想家痛苦地认识到,衰落的中国并没有因为帝制的推翻而获得新生,革命的使命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社会的变革还需要另辟蹊径。
一、马克思在中国的初期传播1915年,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为标志,一场带有启蒙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在中国掀起。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开辟人类社会新纪元的历史价值,促成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救过救民道路的视线转移。
对于十月革命,李大钊凭借其灵敏的政治洞察力作出了深刻评论。
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_论文
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相对完备的科学体系,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思想。
这些理论成果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这些理论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从不同方面和领域展开,彼此相互联系,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
1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一个相对完备的科学体系,在于它具备科学理论的共同特点和基本特征首先,科学发展观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神,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理念,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其次,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和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社会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刻总结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认真借鉴其他国家谋求发展的成败得失,合理吸收世界上研究发展问题的积极成果,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第三,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是推动我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最新理论成果论文
浅析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持、运用、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发展思想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基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阶段的集中体现就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其深刻内涵包含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正确政绩观,科学人才观,正确群众观等丰富内容。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也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科学发展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原则和方法,也是一种历史进程。
推进这一历史进程的标志,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丰富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不断深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就是“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使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要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前进,要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就不断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就应具备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必须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凝聚着全党和全体人民的智慧。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个科学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科学成果的集中和精华所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新时代新形态的理论体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理论思维的民族,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尽管在建党初期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时间有限,但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历尽艰辛,经过失败和挫折,终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以后。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化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摘要: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同时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把中国和中国人民带进了一个新的世界,给了我们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从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后,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在革命和各种工作中将中国的实际情况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来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并创造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然后又将其应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进行改革开放,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影响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社会生活、人类发展、自然界等诸多领域和方面,是极其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曾不止一次地对自己原有的观点、结论进行补充、修改乃至予以摒弃。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对当时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19实际70年代中期,马克思曾经用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共产主义所有制等几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理论涵盖了整个人类社会。
(二)列宁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以及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个新的阶段。
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多项举措都极富创见和成效。
他没有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同时爆发和胜利的理论,而是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全面科学的分析了自己生活的时代,对帝国主义阶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在时代特征、革命可能性、革命道路等一系列问题上,得出了和马克思恩格斯当年不同的结论,创立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爆发和取得胜利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作者:唐超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2期摘要:1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散发在全世界,尤其在深深影响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就在于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哲学中,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他哲学观点的创新与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在中国也得到了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通过对人类历史研究发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长期在森林中进行着原始森林生活,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这些类人猿不断进行捕猎获取食物,完全作用于自然界,从爬行到站立走路,把树枝和石器作为自身生存的生活之地。
并且实践劳动促进了人脑的进化,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结成了社会关系,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形成极大地促进语言文化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存得以持续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来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后,才有机会和条件去解决一些与人类生存和生活相关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政治法律、医疗卫生等才有机会发展,这是为了人类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
所以,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和强大基础。
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生产力不断提升,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工具和科技等会不断得到改变,生产力的提升促进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人类关系比较凸显,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社会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文明发展成果也得到极大丰富。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是主体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要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创立的,实践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
实践主体就是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实践主体具有一定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可以通过实践中介作用于实践客体。
客观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人对实践活动的认识能力也在增强,即人的主观能力增强。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主题与发展进路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主题与发展进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是建党9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最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开创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需要把握的当代主题和发展进路。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主题和发展进路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有助于我们在推进事业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形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性共自觉。
一、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的规律与活力所在讨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众所周知,在指导思想上是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历来是共产党与非共产党相区别的试金石。
正如毛泽东所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1]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既不是简单重复马恩曾经作出的某些论述、某些判断或某些结论,也不是简单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口号到处宣传或当作形式主义的标签到处去贴。
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关键是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统领地位和如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这其中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整体考量,但是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认识和把握。
实践决定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
按照这一观点,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把实践作为自己的理论源头,把不断解决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作为自己理论研究的责任和使命。
所以,马克思主义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新认识、新思想和新观点,以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论自觉和指导实践的发展活力。
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2011年6月第13卷增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Jun畅2011Vol畅13Supplement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王 洁(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江苏南京210006)[摘 要]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马克思主义是充满无限生命力的科学。
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与时俱进地推动理论创新,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时代价值;实践;中国化[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1)0S‐0005‐04[收稿日期]2011-04-10[作者简介]王洁(1987-),男,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最早诞生于1848年枟共产党宣言枠的发表,至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了,但是马克思主义却能保持他顽强的生命力,经久不衰,在苏联经历了列宁式的、斯大林式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现在大力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延伸与深化。
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0多年。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最具特色的30多年。
这些理论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本真的东西,又加注了中国特有的实际,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真正的中国化,以至马克思主义彰显出了自己的时代价值。
但同时也出现了不理解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种种现象,认为其不具备时代价值,应该抛弃这个旧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对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也给世界提供了有益启示。
在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继续深化和发展,适应时代需求,不断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究、核心价值观、现实意义、中国发展、世界启示、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和理论保证。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坚持不懈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现实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实现民族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基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支撑,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前进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精神力量。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20世纪初。
在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一系列政治灾难后,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束缚,急需一种新的思想指导来引领国家发展。
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作者:王红晶王丽莎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4期摘要:一直以来我党坚持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从毛泽东思想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要思想的提出,都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运用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理论也坚守一贯宗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其中,结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现在发展的具体国情,提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具有可操作性、可实现性的成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以此为开端,国内学术界掀起一股研究“中国梦”的热潮。
通过大量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中国在实现中国梦的路途上仍然坚守着马克思主义道路,并且将我国的实际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健全。
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而在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理论中,中国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产物。
中国梦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是指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能够在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方面都得到极大提升,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兼顾精神世界的发展和充实,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大国;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历史上先进的思想、技术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昌盛的文化,使中华文明长期居于人类世界文明的顶峰。
但是,伴随着鸦片战争、文化大革命等事件,中华民族的文化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民的民族精神受到冲击,在此时提出民族复兴对于激发中华儿女的责任感、使命感非常有帮助,能够促使全国各民族团结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规律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规律摘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与时俱进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规律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变化了,人的认识也要随之变化。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做到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立足时代要求,根据实践的变化和斗争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历史。
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与活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
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发挥正确指导实践的作用。
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应时而生的,同时也是应时而变的。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要求,系统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在吸收和改造、继承和超越其他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的理论,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突出地表现在《共产党宣言》上。
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纲领。
当随着实践的改变,《共产党宣言》的某些论断已经不合时宜时,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研究的深入,多次通过序言的方式对《共产党宣言》的一些内容进行说明、订正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国取得胜利,各国无产阶级应当联合起来,同时发动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成功。
列宁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所没有的许多新特点,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拘泥于马克思的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出发,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结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我国的新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中国近二十多年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国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世界无产阶级实践的主题就由社会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题也随之发生转变。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它由新民主义革命的路线、新民主主义的独特道路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学说等构成。
这些具体质方面就是那个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它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同志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探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等,是马克思主义建设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话,那么邓小平理论就是它的总的代表性成果。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比较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战略、内在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同时,邓小平理论又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它们构成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一次飞跃。
二、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深刻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世界社会主义
运动的经验教训,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敏锐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反映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形成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总结我们党80年的历史经验,系统、深刻地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强调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江泽民同志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文献。
它展示了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理论成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在系统完整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首先,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内涵及其实现要求。
他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调整和变革不符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继续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解放,尤其是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最新概括。
三、“三个代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指明了方向
在“七一”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理论品质,强调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
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也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方向。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因为它能够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新的实践经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
要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创新,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
品质,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方面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和现实的情况,不断地科学总结实践以新经验、新情况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实践发展,及时准确地纠正不合适宜的或者不准确,甚至错误的个别具体结论和观点。
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发生变体的情况下,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否则思想就脱离实际,行动就会落后于客观现实的发展。
四、“三个代表”提出马克思主义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1.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问题。
这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新世纪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大重要任务。
2.要深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在“七一”讲话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具体途径等问题,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系统的阐述。
3.要深入研究关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在“七一”讲话中,对于正确处理长远目标和现阶段的具体要求的关系;正确处理东西部平衡发展、先富后富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关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都做出了初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