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捕获过程中相互接触作用点的确定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二政治3月月考试题2022.4(命题范围:哲学三、四单元)第Ⅰ卷(共60分)1.从对接机构接触开头,经过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4个步骤,“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表明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2.“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效应;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效应。
”此语意在强调A.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B.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C.关键部分往往对整体具有打算作用D.系统结构有序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3.“道虽迩(注:迩音ěr,意: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选自《荀子·修身》)。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①要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②事物的进展总是从量变开头的③进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④物质和意识相互依靠不行分割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右边漫画启迪我们A.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B.事物进展的道路是曲折的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D.事物的联系有利于事物的进展5.回眸过去一年,下列大事需要我们用主次冲突辩证关系原理正确看待的是A.我国坚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适时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机敏性B.神十游览太空见证了科技进步,开启了和平利用太空的新征程C.社会道德乐观向善,但局部领域和人群的道德失范现象令人担忧D.以科学进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进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进展6.国家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蜂会上指出“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重大风险、市场动荡不定的状况下,保增长、促稳定应当成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的当务之急。
”这句话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A.冲突的主要方面打算着事物的性质B.价值推断具有社会历史性C.主要冲突在事物进展中起打算作用D.社会存在打算社会意识7.当被问及中国是否救济欧洲,国务院总理表态中国情愿扩大对欧洲的投资,但期望欧洲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4、社会传播的类型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6、双重偶然性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手段;摄影等;—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D.贝尔。
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液相杂交捕获原理
液相杂交捕获原理液相杂交捕获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研究DNA分子的相互作用。
它基于互补配对原理,通过将目标DNA序列与标记DNA探针进行杂交反应,来检测和定量目标DNA的存在。
液相杂交捕获的基本原理是利用DNA双链的互补配对性质,将目标DNA序列与标记DNA探针进行杂交反应。
在杂交过程中,目标DNA的互补序列与标记DNA探针的互补序列结合形成稳定的双链结构。
通过标记DNA探针上的标记物,如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染料,可以对杂交产物进行检测和定量。
液相杂交捕获的步骤包括:样品处理、DNA探针标记、杂交反应、杂交产物检测和定量等。
需要对样品进行处理,包括DNA的提取和纯化。
样品可以是来自细胞、组织或体液等的DNA。
提取和纯化的目的是获得纯净的DNA样品,以保证后续的杂交反应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接下来,需要对DNA探针进行标记。
标记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常用的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荧光染料标记。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优势是灵敏度高,但存在辐射危险;荧光染料标记则可以实现实时监测,但灵敏度较低。
选择标记方法需要根据实验的具体需求来确定。
然后,将标记的DNA探针与目标DNA样品进行杂交反应。
杂交反应的条件包括温度、时间和缓冲液等。
杂交温度一般在50-65摄氏度之间,杂交时间根据目标DNA的长度和复杂性来确定。
缓冲液的选择和优化也非常重要,可以影响杂交反应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杂交反应完成后,需要对杂交产物进行检测和定量。
检测方法可以根据标记物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放射性同位素可以通过放射计进行测定,荧光染料可以通过荧光分析仪进行测定。
定量的方法可以是比较法,根据标准曲线来计算目标DNA的含量。
液相杂交捕获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检测和定量目标DNA的存在,例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和病毒感染等。
此外,液相杂交捕获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DNA的相互作用,如DNA与蛋白质或药物的结合等。
液相杂交捕获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可以用于研究DNA分子的相互作用。
分子对接的原理,方法及应用教材
5
理论基础:
“锁和钥匙模型” “诱导契合模型”
细胞的抑制活性 实验
酶动力学实验 酶动力学实验 抑制活性、构效 关系 细胞的抑制活性 实验 抑制活性实验 X-ray复合物
TGFRK
cyclophilin tRNA guanine transglycoslase PfDHFR -Amylase
Kinase
Immunophilin
X-ray
X-ray
3.Morris,G.M.,R.HueyandA.J.Olson,Using AutoDock for
ligand—receptor docking[J].Curr Protoc Bioinformatics,2008.Chapter8: P.Unit814
4.KANADE S R,SUHAS V L,CHANDRA N.eta1.Functional
200k
Catalyst
Unity/FlexX
0.005
6
X-ray复合物
细胞的抑制活性 实验
X-ray
Reductase Hydrolase Homology X-ray
800k
230k 200k
31
Unity/FlexX
Catalyst/DOCK Unity/FlexX
0.25
0.9
酶动力学实验
蛋白质问题 对接问题
如何选择合理的蛋白质活性位点
AFLP技术的基本原理
AFLP技术的基本原理
AFLP 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实验方法
AFLP 技术的基本原理:
AFLP 技术是一项新的分子标记技术,其原理是:基因组DNA经过二种酶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产生粘性末端,再使用连接酶将人工合成的双链接头连接在酶切位点的粘性末端。
接头一端具有与内切酶同样的识别粘性末端,互补连接后成为DNA模板进行预扩增。
接头和与接头相邻的酶切片断的几个碱基序列作为引物的结合位点。
引物由3部分组成: ①核心碱基序列,该碱基序列与人工接头互补;②特异性酶切序列;③引物3’端选择性碱基。
选择性碱基延伸到酶切片段区,这样就只有那些两端序列能与选择碱基配对的限制性酶切片段被扩增。
另外,通过选择在末端分别添加了1~3个选择性核苷酸的不同引物,可以达到选择扩增的目的。
这些选择性核苷酸使得引物选择性地识别具有特异配对序列的内切酶酶切片段。
并与之结合,实现特异性扩增。
实验方法:
(1)DNA 酶切
AFLP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DNA的充分酶切,所以对模板质量要求较高,在DNA完全溶解后利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DNA浓度,将DNA 浓度用双蒸水调整到50ng/ul,应避免其他DNA污染和抑制物质的存在。
表1:E-M酶切体系
表2:P-M酶切体系
上一页下一页。
相互作用位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相互作用位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相互作用位点是指在分子或化合物之间发生作用的特定位置。
在生物学和化学领域中,相互作用位点对于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和机制非常重要。
它们在药物设计、蛋白质功能研究以及化学反应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相互作用位点的特征和功能多种多样。
在蛋白质领域,相互作用位点通常指的是蛋白质分子与其他蛋白质、小分子或DNA/RNA等分子之间发生作用的位置。
这些相互作用位点可以通过特定的疏水性、电荷分布、氢键等特征来识别。
通过研究这些位点的结构和性质,可以揭示蛋白质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并设计针对性的药物。
在化学领域,相互作用位点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化学反应的进行往往依赖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相互作用位点的电子云分布、键长等性质,可以预测化学反应的进行性和产物的生成。
同时,通过改变相互作用位点的性质,还可以实现对化学反应的控制和优化。
相互作用位点的研究方法也非常多样。
从实验角度来看,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等技术可以用于揭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位点。
而计算化学方法则能够通过模拟和计算来预测和分析相互作用位点的性质及其对反应的影响。
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使得我们对相互作用位点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综上所述,相互作用位点在生物学和化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揭示相互作用位点的结构、性质和功能,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在药物设计、蛋白质工程和化学反应优化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应用。
未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互作用位点的研究将进一步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应用的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下列结构展开讨论关于相互作用位点的主题。
这样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文章的内容。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提供一个概述,介绍相互作用位点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通过这一概述,读者将了解到我们为何要探索相互作用位点的研究,并对其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邻位连接技术(PLA)
邻位连接技术(PLA)在PLA技术中,不同类型的抗体上,连接有不同的核酸适体(1),另外二条寡核苷酸探针(2),各自都能与二个不同的核酸适体互补配对,在连接酶的作用下,二条寡核苷酸探针产生连接,因此再通过PCR扩增,没有读出DNA序列的要求,只是通过滚环复制产生“多连体”,再有荧光标记的单链核苷酸(3)与新合成的DNA序列配对,引入荧光标记,并且结合点众多,放大了靶点得荧光信号。
不需要序列信息,只要有PCR扩增超长长度的产物就行。
换句话说,有无蛋白质相互作用,就看有无DNA连接反应发生。
二条寡核苷酸探针(2),各自都能与二个不同的核酸适体互补配对DNA连接,之后是DNA复制(PCR反应)通过滚环复制产生“多连体”荧光标记的单链核苷酸(3)与新合成的DNA序列配对大量的荧光标记杂交在一个靶点上we decided to monitor and quantify the Dnmt1/PCNA interaction by proximity ligation in situ assay (P-LISA) in cells . As illustrated by the Figure 1A, the principle of this assay is based on the staining of Dnmt1 and PCNA proteins by two antibodies, which are next revealed by secondary antibodies conjugated with oligonucleotides. In presence of hybridization solution and ligase, the two oligonucleotides form with PLA a circle in case of close proximity of proteins i.e. Dnmt1 and PCNA, here. Then, polymerase and nucleotides participat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 which are visualized in red fluorescence.ABFigure 1.Detection of endogenous Dnmt1/PCNA interactions using P-LISA.(A)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Dnmt1/PCNA proximity ligation in situ assay (P-LISA).(B) Calibration of the microscopy (Axiovert 200 M Zeiss, Le Pecq, France) with ApoTome module. Left: picture of calibration performed with calibration balls (4 μm, Vue X-Y, Molecular Probes F36909). Right: picture of calibration performed with calibration balls (2.5 μm, Vue X-Z, Molecular Probes F36909). Blueand red were merged in lateral and axial.(C) Decovolving of picture realized with calibration balls (140 nm).(D) Dnmt1/PCNA interactions were visualized in MCF10A cells. Red dots symbolize Dnmt1/PCNA interactions. Nucleus/DNA are stained in blue via the use of DAPI. Top left: ApoTome view, top right: orthogonal view, bottom: 3D views.引自:Proximity ligation in situ assay for monitoring the global DNA methylation in cells.BMC Biotechnology Volume 11 2011.Eric Hervouet1,2, Philippe Hulin2,3, Fran?ois M Vallette1,2 and Pierre-Fran?ois Cartron1,2PLA is an antibody-based method in which either a single or two proteins (or antigens) are immunolabeled first with two primary antibodies and then with different species-specific secondary antibodies conjugated to complementary oligonucleotides (8,9). When two antibody molecules are in close proximity, the complementary DNA strands can be ligated, amplified, and visualized with a fluorescent probe as distinct puncta (Figure 1). Each spot may represent a single complex containing each of two interacting proteins (or antigens). The maximal distance between the secondary antibodies in this assay is ~16 nm, only slightly larger than that fo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fluorophores (~10 nm), the most common approach used to infer GPCR oligomerization. By measuring close proximity, PLA allows a validation in vivo of the molecular proximity of two endogenous proteins, something that cannot be established with simple colocalization studies, thereby making it possible to interrogate the existence and localization of interactions invivo.Figure 2. The Duolink assay principle. (A) Two primary antibodies raised in different species are used to detect two target antigens of interest [here as examples, gray/green (left) against a target protein (green), and light gray/yellow (right) against a second target protein (yellow)]. (B) Each species-specific secondary antibody (dark gray and light gray, respectively) provided in the Duolink kit has a unique short DNA strand attached to it (black line). When the secondary antibodies are in close proximity, the DNA strands can interact through a subsequent addition of two other circle-forming DNA oligonucleotides (circular black lin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secondary antibodies is a maximum of 16 nm as calculated from the number of nucleotides in the attached DNA arms. (C) After enzymatic ligation, the two added oligonucleotides are amplified via rolling circleamplification using a polymerase to yield a long concatemeric copy of the circle formed by ligation. (D) After the amplification reaction, labeled complementary oligonucleotide probes are added to highlight the product (red circles).引自:Detection of antigen interactions ex vivo by proximity ligation assay: endogenous dopamine D2-adenosine A2A receptor complexes in the striatum.BioT echniques.2011.Pierre Trifilieff1,2, 3, Marie-Laure Rives3,4, 5, 6, Eneko Urizar*4,5, 6, Rebecca A. Piskorowski1, Harshad D. Vishwasrao1, John Castrillon3, Claudia Schmauss2,5, Maria Sl?ttman7, Mats Gullberg7, and Jonathan A. Javitch4,5, 6, 8转帖:蛋白质检测新技术——邻位连接技术及初步应用唐娜1沈志强1,2管宇1王金良1(1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预防兽医学与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滨州256600)(2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滨州256600)邻位连接技术是近几年建立的一种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的定量、定位、相互作用、修饰以及功能的新DNA连接技术。
生物接口间相互作用机制与研究方法研究
生物接口间相互作用机制与研究方法研究生物是一种复杂的生命体,其构成部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的结构与功能。
在这些相互作用中,接口是重要的节点,它连接了两个或更多的部分。
因此,探究生物接口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了解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生物接口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研究方法。
一、生物接口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生物接口是指由蛋白质、核酸、多糖等分子组成的结构。
分子间的接触通过接口来实现。
生物接口包括蛋白质-蛋白质接口、蛋白质-核酸接口、蛋白质-多糖接口等。
这些接口对于生物的生存和生长至关重要。
1. 蛋白质-蛋白质接口蛋白质-蛋白质接口是指蛋白质分子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并形成复合物的接口。
蛋白质-蛋白质接口是细胞内信号传导的重要机制之一。
蛋白质-蛋白质接口通常是由非共价键和静电作用力构成的。
这些接口的强度通常较弱,但数量庞大。
一些特殊的蛋白质-蛋白质接口,如氢键和金属配合作用的接口等,具有相对较强的结合力。
2. 蛋白质-核酸接口蛋白质-核酸接口是指蛋白质分子与核酸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接口对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等生物过程非常重要。
蛋白质-核酸接口通常主要由电荷相互作用和氢键相互作用构成。
蛋白质-核酸接口能够使得蛋白质与核酸结合产生稳定的复合物,从而参与到许多生物过程中。
3. 蛋白质-多糖接口蛋白质-多糖接口是指蛋白质分子与多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多糖分子广泛存在于细胞膜、细胞骨架、基质和分泌物中。
多糖可以通过与蛋白质结合来调节蛋白质的功能和变化。
蛋白质和多糖的结合是过程和细致的,涉及到多个作用机制,如静电作用、电荷共价键和疏水相互作用等。
二、生物接口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研究生物接口间相互作用机制,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工作。
因此,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NMR、X射线晶体学、质谱、荧光、表面等离子共振等。
1. NMRNMR是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对生物分子进行结构研究。
cp docking方式
cp docking方式
CP(E=0)表示两个蛋白质结构足够完整,可以直接进行对接。
常用的CP docking 方法有以下几种:1. 刚体对接(Rigid-body docking):假设蛋白质是刚性结构,使用几何匹配的算法预测蛋白质的相对位姿。
常见的算法有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Monte Carlo(MC)等。
2. 分子动力学对接(Molecular Dynamics docking):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来模拟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可利用物理原理和力场函数计算两个蛋白质在对接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力,并相应地调整它们的位置和构象以寻找最佳的结合构象。
3. 机器学习对接(Machine Learning docking):通过训练模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蛋白质的相对位姿。
常见的机器学习方法有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RF(Random Forest)等。
4. 混合对接(Hybrid docking):结合不同的对接方法,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提高对接结果的准确性。
常见的混合对接方法有机器学习与分子动力学的结合或刚体对接与分子动力学的结合等。
以上只是CP docking方法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具体的研究问题和条件。
capture dominates over ionization -回复
capture dominates over ionization -回复题目:捕获优于电离:探讨其实质与应用引言:在核物理领域中,捕获和电离是两个基本概念。
捕获是指原子核吸收来自外部的粒子而发生转变的过程,而电离则是通过外部能量迫使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的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捕获优于电离的原因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捕获与电离的概念介绍1. 捕获:捕获是指原子核吸收发射自外部的粒子,从而导致核转化的过程。
2. 电离:电离是通过外部能量迫使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的过程。
第二部分:捕获优于电离的原因1. 反应截面:对于某些原子核,它们的捕获截面(即吸收外部粒子的概率)明显高于电离截面。
2. 能量释放:在捕获过程中,能量以更低的损耗释放,而在电离中能量损耗更大。
3. 反应速率:捕获反应的速率往往比电离反应的速率高,这是因为对于某些原子核,捕获概率更大。
第三部分:捕获优于电离的应用1. 核能产生:捕获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用于核能产生,核反应堆广泛利用了这一点。
2. 医学应用:捕获在放射性同位素治疗和诊断方面有广泛应用,例如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癌。
3. 核武器非扩散:了解捕获优于电离的特性有助于监督核材料的非扩散,从而维持全球安全。
第四部分:案例分析1. 核能产生案例:以核能发电为例,介绍捕获反应在反应堆中的应用,如铀-235和铀-238的捕获反应以及高速中子俘获中的硼-10。
2. 医学应用案例:以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癌为例,介绍碘-131的捕获反应和治疗机制。
3. 核武器非扩散案例:通过捕获与电离的差异,了解核材料的组成,有助于确保核材料不被滥用或误用。
结论:捕获明显优于电离的原因在于反应截面、能量释放和反应速率等方面。
捕获在核能产生、医学应用和核武器非扩散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会捕获优于电离的意义与实际应用。
这一理解对于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以及维护核安全至关重要。
药物设计常用方法分子对接方法
药物设计常用方法分子对接方法一:概述分子对接是指两个或多个分子通过几何匹配和能量匹配相互识别的过程,在药物设计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药物分子在产生药效的过程中,需要与靶酶相互结合,这就要求两个分子要充分接近并采取合适的取向以使二者在必要的部位相互契合,发生相互作用,继而通过适当的构象调整,得到一个稳定的复合物构象.通过分子对接确定复合物中两个分子正确的相对位置和取向,研究两个分子的构象特别是底物构象在形成复合物过程的变化是确定药物作用机制,设计新药的基础.分子对接计算把配体分子放在受体活性位点的位置,然后按照几何互补、能量互补以及化学环境互补的原则来评价药物和受体相互作用的好坏,并找出两个分子之间最佳的结合模式。
由于分子对接考虑了受体结构的信息以及受体和药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因此从原理上讲,它比仅仅从配体结构出发的药物设计方法更加合理。
同时,分子对接筛选的化合物库往往采用的是商用数据库,比如可用化合物数据库(ACD)、剑桥晶体结构数据库(CSD)、世界药物索引(WDL)、药用化合物数据库(CMC)以及可用化合物搜索数据库(ACDSC)等等,因此筛选出来的化合物都为已知化合物,而且相当大一部份可以通过购买得到,这为科研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靶酶晶体结构的快速增长以及商用小分子数据库的不断更新,分子对接在药物设计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已经成为基于结构药物分子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方法。
分子对接的最初思想源自于“锁和钥匙”的模型,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不过分子对接,也就是药物分子和靶酶分子间的识别要比“钥匙和锁”的模型要复杂的多,首先表现在药物分子和靶酶分子是柔性的,这样就要求在对接过程中要相互适应以达到最佳匹配;再者,分子对接不仅要满足空间形状的匹配,还要满足能量的匹配,底物分子与靶酶分子能否结合以及结合的强度最终是由形成此复合物过程的结合自由能的变化值决定。
互补性和预组织是决定分子对接过程的两个重要原则,前者决定识别过程的选择性,而后者决定识别过程的键和能力.互补性包括空间结构的互补性和电学性质的互补性.受体和底物分子在识别之前将受体中容纳底物的环境组织的愈好,其溶剂化能力就越低,则它们的识别效果愈佳,形成的复合物越稳定,这就是分子识别的预组织原则。
分子体系介质中气溶胶粒子的耦合碰并重点
)( 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天津 3 ) 1 0 0 4 5 7 )( 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天津 3 ) 2 0 0 0 7 1 )(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 ) 3 0 0 0 7 1 )(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2 ) 4 0 0 0 5 1
)= ˋ( ∯
∰ πρ γ ∳ ∲ 2 ( 1-λ 1+ = λ) ∰M∭M M σ δ ∳ ( )和 ( )式各未知参数之间的关系为 3 4
) ∳ ∯ ∲(
(
)[ +珓
3 ∳
1 ∳
珓 2 . +
∳
]
( ) 4
2 γ 燄 熿 ( )1-λ 1+ λ 2 πρ ∳ σ , = 3 ∬ 1 珓 1+ 2 燀 燅 σ λ
6期
张连众等:分子体系介质中气溶胶粒子的耦合碰并
9 2 7
P é c l e t数区域移动)的过程, 到中 P é c l e t数的某一值出现拐点, 即碰并率随 P é c l e t数 的单调关系发生改变。
3 更符合物理实际的连续方法
从两个极限的适用范围确定了它们可以向中 P é c l e t数推广, 对于低 P é c l e t数情况, P é c l e t数增大相当于内外域分界线向里挪;对于高 P é c l e t数情况,P é c l e t数减小相当于 边界层厚度增加。可以判断, 内外域分界线和边界层分界线重合之处, 在碰并率曲线 上,对应有一个拐点存在。 我们就可以把得到的低 P é c l e t数情况下的结果推广到中 P é c l e t数情况,并利用拐点的数学性质确定求解重力占优微扰项的参数方程组。注意拐 点处是二者变化量相等,而不是重力和 B r o w n作用相等。 根据 P é c l e t数定义,对于在分子体系中半径分别为 n u d s e n数条件下的表达式: ∲ 粒子,我们得到高 K
分子对接 残基 接触
分子对接残基接触
分子对接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手段,可以用来研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寻找药物的靶点,设计新的药物等。
而在这个过程中,残基的接触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残基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它们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蛋白质是生命中的重要分子,它们参与了几乎所有生物过程,如代谢、传递信号、催化反应等。
而分子对接则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验手段,研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寻找合适的配体与靶点结合,以发现新的药物。
在分子对接过程中,残基之间的接触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研究残基之间的接触,可以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残基之间的接触可以包括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稳定蛋白质的结构,并影响蛋白质的功能。
例如,在药物设计中,分子对接可以用来寻找药物与靶点之间的最佳结合方式。
通过研究药物与靶点之间的残基接触,可以设计出更具选择性和亲和力的药物。
这样的药物可以更好地与靶点结合,从而发挥更好的药效。
分子对接还可以用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模拟蛋白质的结构和残基之间的接触,可以了解蛋白质的折叠过程和功能机制。
这对于研究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对接和残基的接触是生物技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通过研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为药物设计和疾病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研究分子对接和残基的接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碰撞接触点确认方法研究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碰撞接触点确认方法研究邵祖峰;李玉琴【摘要】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碰撞接触点分为涉事实体上的接触部位以及该部位在碰撞瞬间位于地面上的投影。
接触部位主要通过车体、人体上遗留的痕迹或整体分离痕迹比对分析,结合动态分析法获得。
道路上的接触点确定则以路面痕迹的突变分析为主,并辅之以经验性的调整。
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基于多维物证的空间位移约束法求解接触点的模型、思路与注意事项。
【期刊名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18)004【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道路交通事故;碰撞接触点;约束求解法【作者】邵祖峰;李玉琴【作者单位】湖北警官学院治安系,湖北武汉430034;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西藏拉萨8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35.370 引言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以人车、车车、车物之间的相互碰撞为基础。
正是因为碰撞的力学过程导致了大量人、财、物损伤,由此引起了诸多民事或刑事的诉讼纠纷。
从处理诉讼维护权利和保障交通安全角度而言,有必要弄清楚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获得各种证据性要素。
其中碰撞部位及其实体形态就是直接证据之一,但仅有此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确定碰撞在整个道路环境空间中发生的具体位置,以此帮助确定或推断当事人的交通行为状态与性质。
另外,道路交通事故碰撞接触点也是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查与测量的基础,其确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后期的事故再现与分析结果。
但从诸多的调查研究来看,道路交通事故碰撞接触点的确定一直是事故现场勘查与处理的难点[1]。
实践中的操作者对碰撞接触点的判断方法往往是基于个人经验,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现有的文献围绕相关问题的研究也略显粗糙,不够系统、具体。
1 碰撞接触点的含义所谓碰撞接触点是指道路交通事故涉及方在碰撞发生的初始时刻相互接触并产生力的作用的部位及其在道路水平面上的投影点。
这里强调三个要点:①初始时刻。
使用于捕获生物靶体的至少一个单元与包含靶体的流体瞬间接触的设备、回收捕获的靶体的方法、和用于接
图片简介:本技术涉及用于使捕获生物靶体的至少一个单元与包含靶体的体液进行瞬间接触的装置、回收捕获的靶体以用于分析的方法、以及用于接触和回收在单元中所包含的捕获底物的系统。
本技术尤其涉及在体内由人体的体液得到的样品。
接触装置包括:具有接触末端的采样头,旨在被引入到包含流体的介质中,以及所述的或者各个捕获单元,捕获单元与末端结合并且捕获单元包含定义靶体捕获表面的捕获底物,靶体捕获表面被至少一种生物相容性的多孔交联聚合物层覆盖,生物相容性的多孔交联聚合物层被设计用于保留各个捕获底物,并仅允许包括比限定尺寸小的靶体在内的生物相容性粒子通过,当各个捕获底物在通过所述的或各个层的溶解而进行接触之后而变得能够回收。
技术要求1.一种用于将用于捕获生物靶体的至少一个捕获单元与包含所述的靶体的体液在体内进行显著地瞬间接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具有接触末端的采样头,其旨在被引入到包含所述的体液的介质中,以及-所述的捕获单元,该捕获单元与所述的末端结合并且该捕获单元包含定义了靶体捕获表面的捕获底物,所述的靶体捕获表面被至少一种生物相容性的多孔交联聚合物层覆盖,所述的生物相容性的多孔交联聚合物层被设计用于保留所述的捕获底物,并且仅允许包括比限定尺寸小的所述的靶体在内的生物相容性粒子通过,按照这样的方式当所述的捕获底物在通过所述的多孔交联聚合物层的溶解而进行所述的接触之后而变得能够回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捕获底物的所述的捕获表面由所述的采样头的表面的一部分构成,和/或与所述的采样头连接,所述的采样头的表面通过接枝官能团官能化,其中所述的官能团被设计与所述的靶体相互作用,以便捕获所述的靶体,所述官能团是选自阴离子官能团、阳离子官能团、抗体、和寡核苷酸适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孔交联聚合物层具有定义了所述的限定尺寸的多孔性,其中所述的尺寸为30nm至500nm。
分子对接简明教程(一)
分子对接简明教程(一)分子对接(Molecular Docking)理论所谓分子对接就是两个或多个分子之间通过几何匹配和能量匹配相互识别找到最佳匹配模式的过程。
分子对接对酶学研究和药物设计中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分子对接计算是在受体活性位点区域通过空间结构互补和能量最小化原则来搜寻配体与受体是否能产生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最佳结合模式。
分子对接的思想起源于Fisher E的”钥匙和锁模型”,主要强调的是空间形状的匹配。
但配体和受体的识别要比这个模型更加复杂。
首先,配体和受体在对接过程中会由于相互适应而产生构象的变化。
其次,分子对接还要求能量匹配,对接过程中结合自由能的变化决定了两个分子是否能够结合以及结合的强度。
1958年D.E.Koshland提出分子识别过程中的诱导契合概念,受体分子活性中心的结构原本并非与底物完全吻合,但其是柔软和可塑的。
当配体与受体相遇时,可诱导受体构象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便于他们的结合进而引起相应的反应。
分子对接方法根据不同的简化程度分为三类:刚性对接、半柔性对接和柔性对接。
刚性对接指在对接过程中,受体和配体的构象不发生变化,适合研究比较大的体系如蛋白-蛋白之间以及蛋白-核酸之间,计算简单,主要考虑对象之间的契合程度。
半柔性对接常用于小分子和大分子的对接,在对接过程中,小分子的构象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但大分子是刚性的。
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察柔性的影响,又能保持较高的计算效率。
在药物设计和虚拟筛选过程中一般采用半柔性的分子对接方法。
柔性对接方法一般用于精确研究分子之间的识别情况,由于允许对接体系的构象变化,可以提高对接准确性但耗时较长。
分子对接的目的是找到底物分子和受体分子最佳结合位置及其结合强度,最终可以获得配体和受体的结合构象,但这样的构象可以有很多,一般认为自由能最小的构象存在的概率最高。
搜寻最佳构象就要用到构象搜索方法,常用的有系统搜索法和非系统搜索法。
系统搜索法通过改变每个扭转角评估所有可能的结合构象,进而选取能量最低的。
通俗易掌握,细数那些常用的分子互作实验!
通俗易掌握,细数那些常用的分子互作实验!目前高分杂志对于文章的创新性和机制深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更是让我们望而生畏,今天就让我们来细数一下“直接机制”中的分子互作实验,包括①蛋白质-蛋白质、②蛋白质-RNA、③蛋白质-DNA、④蛋白质-DNA/RNA、⑤RNA-DNA,本文会通过图文的形式讲解,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
一、蛋白质-蛋白质1.免疫沉淀(IP)免疫沉淀是用于抗原检测和纯化的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
2.免疫共沉淀(co-IP)Co-IP是免疫沉淀的延伸,主要用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检测。
3.GST pull-down将靶蛋白-GST融合蛋白亲和固化在谷胱甘肽标记的磁珠上,作为与目的蛋白亲和的支撑物并充当一种“诱饵蛋白”。
目的蛋白溶液与之孵育,可从中捕获与之相互作用的“捕获蛋白”(目的蛋白),洗脱结合物后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从而证实两种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或筛选相应的目的蛋白。
“诱饵蛋白”和“捕获蛋白”均可通过细胞裂解物、纯化的蛋白、表达系统以及体外转录翻译系统等方法获得。
这里说一下co-IP 和GST pull-down区别①co-IP:研究的是体内自然状态下的蛋白质互相作用,反应的是比较真实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由于沉淀下来的是蛋白质复合物,不能显示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直接还是间接的。
②GST pull down:可以确定目的蛋白和检测蛋白是否发生直接相互作用,但是无法得知体内真实的结合情况。
二、蛋白质-RNA1.蛋白质与RNA相互作用①RNA结合蛋白RNA结合蛋白微小RNA结合蛋白(如,Ago2)②RNAmRNA、lncRNA、circRNA、micRNA③RIP:以蛋白为主角,研究RNA与蛋白的互作④RNA pulldown:以RNA为主角,研究其与蛋白的互作2.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技术(RIP)用抗体或表位标记物捕获细胞核内或细胞质中内源性的RNA结合蛋白,防止非特异性的RNA的结合,免疫沉淀把RNA结合蛋白及其结合的RNA一起分离出来,结合的RNA序列通过microarray(RIP-Chip)、定量RT-PCR或高通量测序(RIP-Seq)方法来鉴定。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物理试卷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物理试卷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嫦娥五号”探测器静止在月球水平表面处。
已知探测器质量为m,四条支架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均为θ,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的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每条腿对月球表面的正压力的方向均为竖直向下B.四条支架腿对月球表面的弹力大小为24mgC.支架腿沿水平方向合力为零,每条支架腿水平方向分力为cos24 mgθD.每条支架腿受到月球表面的作用力大小24mg2.北斗二期导航系统的“心脏”是上海天文台自主研发的星载氢原子钟,它是利用氢原子能级跃迁时辐射出来的电磁波去控制校准石英钟的。
如图为氢原子能级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氢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辐射光子B.大量处于4n=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形成的线状光谱总共有3条亮线C .大量处于4n =能级的氢原子辐射出来的光子中,波长最长的光子能量为0.66eVD .用大量能量为3.6eV 的光子持续照射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可使其电离3.如图,V 型对接的绝缘斜面M 、N 固定在水平面上,两斜面与水平面夹角均为60α=︒,其中斜面N 光滑。
两个质量相同的带电小滑块P 、Q 分别静止在M 、N 上,P 、Q 连线垂直于斜面M ,已知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则P 与M 间的动摩擦因数至少为( )AB .12 CD4.我国在探索宇宙文明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公布:在四川稻城的高海拔观测站,成功捕获了来自天鹅座万年前发出的信号。
若在天鹅座有一质量均匀分布的球形“类地球”行星,其密度为ρ,半径为R ,自转周期为T 0,引力常量为G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类地球”行星的同步卫星的运行速率为02R T π B .该“类地球”行星的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为203GT ρπC .该“类地球”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在赤道的大小为43G R πρ D .该“类地球”行星的卫星在行星表面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率为2π5.蹦床是一种体操项目;如图,某次运动员从最高点自由下落,触网后继续向下运动至最低点;若忽略空气阻力,取最高点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下为正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