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步第2讲文言虚词讲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步第2讲文言虚词课件
3.音节助词 音节助词指没有实义而以协调音节为主的助词。常见的有: 之、者、其、言、有、止。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二、6大推断技法练中悟通
[文言精读]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纯礼字彝叟以.○1 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 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2 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3 白陵使韩 琦,琦曰:“范纯礼岂.○4 不知此?将.○5 必有说。”他日,众质之.○6 , 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7 与.○8 百县均赋, 曷若置此,使之.○9 奉常时用乎.○10 ?”琦是其对。还朝,用为.○11 三
6.谦敬副词 表示对对方恭敬和对自己谦卑的副词,无实在意义。 (1)表恭敬:请、敬、谨、幸、惠、敢。 “谨.(敬辞)使臣良奉白璧一双。”(《鸿门宴》) (2)表谦卑:窃、忝、猥、伏惟。 “猥.(谦辞)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7.指代性副词 (1)相:指代第一、二、三人称,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指代‘我’)遣归。”(《孔雀东南 飞 并序》)
○12 以: 介词,凭借
○13 一: 副词,一概
○14 之: 代词,代边事、调度等
○15 其: 代词,其中
(5)表示“一会儿”“片刻”: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 既而、斯须。 “既.而.(一会儿)儿醒,大啼。”(《口技》) (6)表示“突然”“急忙”“立刻”:急、遽、猝、立、即。 “群臣惊愕,卒.(通‘猝’,突然)起不意。”(《荆轲刺秦王》) (7)表示“将要”“接近”:将、且、行将。 “若属皆且.(将要)为所虏!”(《鸿门宴》) (8)表示“终于”“最后”:终、卒、竟。 “卒.(最后)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考语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2常见文言虚词分点突破)ppt课件
3.标志识别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若能记住教材中学过的一些 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有助于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 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 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 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或东西)”;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 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4.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词,表陈述、 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 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 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李将军之谓也”(表揣测语气)。在句中动词后 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 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如“尔其(语气副词,可要,当)无忘乃父之志”。
5.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之”常见的用法如下: (1)在“先妣抚之甚厚”中,“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 词,代“妪”,可译为“她”。 (2)在“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中,“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 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3)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 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4)在“辍耕之垄上”中,“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 “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 是虚词。
(2)怎样辨析修饰、承接关系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 B.承接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2讲:文言虚词》教学案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文言文阅读第2讲: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意义较虚,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虚词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从意义上看,虚词表示实词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有的不能;二从语法功能上看,有的虚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能充当状语、补语,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如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性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
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上。
鉴于虚词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作用,考生需要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断技法,学会辨析易错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一、文言虚词推断6大技法1.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
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另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中“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一句,若判断“为”“所”的意思,可联系“为……所”在文言文中是表被动的特殊句式,所以此处译为“被”。
2.对称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称位置,句中的“以”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由此可推断“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
课标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件ppt版本
核心考点分层突破
-7-
古代人物传记阅读须“三读一知” 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选文是人物传记,这是多年没有改变的命题 习惯。因而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质上是古代浅易的人物传记阅读 。从分析古代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入手,是阅读此类文章的一条 行之有效的途径。
核心考点分层突破
-8-
一、初读——紧扣文体特点,把握内容大意 1.文体特点 古代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一般先介绍传主的名字 籍贯、家境身世、科举为官,然后叙述传主生平之主要事迹,这些 事迹大多由典型片段组成,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以品行为纲决定 取舍,以官职变动作为行文标志。最后交代传主朝野声望、人生 结局及卒年、谥号。
-18-
核心考点分层突破
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 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 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 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 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 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 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 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核心考点分层突破
-9-
此外,传记文还有其特有的行文特点。传记文介绍人物时,第一 次姓名俱全,后仅以名代称。如2018全国Ⅰ卷开头“鲁芝字世英”以 “姓+名”形式出现,下文“芝襁褓流离”仅以名“芝”代替。传主除外, 其他人物出场,有时以“地名+官名+姓+名”的形式出现,如2018全国 Ⅰ卷“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魏,地名;车骑将军,官名;郭,姓 氏;淮,名),2018全国Ⅱ卷“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剧,地名;令,官名; 勃海,籍贯;任,姓;峻,名),2018全国Ⅲ卷“使者以白陵使韩琦”(陵使, 官名;韩,姓;琦,名)、“激驸马都尉王诜”(驸马都尉,官名;王,姓;诜,名 )。文言中,有些人名会干扰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如2018全国Ⅰ卷“ 诞平”(诸葛诞叛乱平息)、2018全国Ⅱ卷“宠风声大行”(陈宠名声 大震)及“辄云以属稚子”(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为提高效率,我 们在阅读时,可随手将人名圈出,以免误解。
2020高考语文(课标版)一轮课件:第2部分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核心考点分层突破
-22-
真题试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 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 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 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 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统观四个选项,“芝坐爽下狱”是一个完 整的意思,即“鲁芝因曹爽被捕下狱”,不能断为“芝坐爽/下狱”。“志 不苟免”是没有求得赦免的想法。据此可判定答案。
核心考点分层突破
-16-
(三)与人物评价相关的常用词语 表示人物个性的:耿、(仁)厚、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 正直、梗、鲠、骨鲠、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四)表示时间的词语 1.表示年、月、日、时 ①纪年。年号纪年如绍圣初、延熹中、仁宗末年、泰始九年;干 支纪年如丙辰中秋、壬戌之秋。 ②纪月。如建亥(农历十月)、孟冬(农历十月)、仲春(农历二月)。 ③纪日。如三五之夜、夏四月辛巳、七月既望、丁卯三月之望。 ④纪时。如旦、朝、暮、夜半、鸡鸣。
核心考点分层突破
-13-
三、三读——结合具体题目,揣摩文中词句 题目本身往往也是理解文意的线索或钥匙,因此,文言文阅读的第 三步,就是将文章和题目联系起来读。这遍阅读,又可以分成两步。 1.读题目,以“题”解文 文言文阅读的第三题通常是选择题,这一问题往往是对全文内容 的概括分析,其中有一个错误项,其他三个选项是正确的。这三个选 项,涉及文章中的许多内容,对理解文章有不可忽视的提示作用。 2.看题眼,以“境”解题 所谓“题眼”,即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点。文言文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实词含义的理解、断句还是概括分析、 翻译题,都有一定的考查点(赋分点),这些考查点大多是文中的重点 或难点。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前后文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 对前后文相关语意的分析、对相邻词语语法功能的定位来解答,即 以“境”解题。
2020版高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通用版讲义:第二编第2讲文言文概括分析含答案
第2讲文言文概括分析概括分析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进行考查。
全国卷的题干术语往往是“概括与分析”,且经常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来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综合理解。
这是近年来全国卷持续考查的成熟题型。
比对分析法是解答此类试题最有效的方法。
一、分层切片巧比对——如何比因为选项命制的特点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常常是先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再举事例印证分析,且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故应先比“分析”,再析“概括”,重点关注分析印证部分。
选项“分析”部分文字较多,信息量较大,往往是文中多处文句的综合,因此应将“分析”部分切片,层层比对,便于化整为零,逐一攻破。
[典例印证](2018·全国卷Ⅱ)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二、5大角度比对准——比什么比对时间、地点命题设误 时序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错位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方法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应用体验]1.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原文] (2018·全国卷Ⅰ)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选项B]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
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 )分析:× 从空间错位的角度设误。
选项中的“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为“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蜀军侵扰掠夺”,所以饱受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2讲:文言虚词》教学案
2020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教案《文言文阅读第 2 讲: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意义较虚,没有实在乎义的词语。
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虚词有两个方面的特色:一从意义上看,虚词表示实词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构造关系以及语气,有的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有的不可以;二从语法功能上看,有的虚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词短语,能充任状语、补语,有的起连结词语或句子的作用如连词、构造助词,有的起标记性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记、定语后置的标记。
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独自考察,往常交融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察常有文言虚词在详细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对虚词的考察主要集中在18 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上。
基于虚词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作用,考生需要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测技法,学会辨析易错虚词的不赞同义和用法。
一、文言虚词推测 6 大技法1.标记辨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别文言句式的标记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者”“ 也”“ 乃”“ 为”表判断,用“见”“ 于”“ 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
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另如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中“咸言平时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一句,若判断“为”“所”的意思,..可联系“为所”在文言文中是表被动的特别句式,所以此处译为“被”。
2.对称剖析法依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测。
语言构造同样或相像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地点上的词语的用法常常同样或相像。
由此可从句中熟习的虚词的用法推测对应地点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回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称地点,句中的“以”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由此可推测“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过秦论》 )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测“因”也是“趁着”的意思。
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步18个文言虚词练中积累讲义.pdf
[学语文·在课下] 18个文言虚词练中积累使用建议:课下利用零碎时间分组完成,每隔一段时间回看温故,避免遗忘![第一组]1.而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5)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10)名词,通“能”,才能(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1)限止语气,罢了(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12)何况(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13)不久,一会儿[实战高考](1)(2018·全国卷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而:连词,表示转折,但是、却(2)(2018·全国卷Ⅱ)(王涣)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而:连词,表示承接,然后(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祭祀)之而:连词,表示修饰,不译(4)(2018·全国卷Ⅱ)(任峻)威风猛于涣(王涣),而.文理不及之而: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5)(2018·全国卷Ⅲ)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而:连词,表示递进,并且、而且(6)(2017·浙江高考)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而:连词,表示并列(7)(2017·山东高考)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而:连词,表示修饰,不译2.何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020版高考语文高职总复习教材课件: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二、常见的文言虚词(共38张PPT)
表反问
表祈使 表商量 表假设 表选择
难道
千万,一定 还是 如果 是…… 还是……
连 词
表并列
并且 而且 况且,尚且 将,将要
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
连 词 且
表递进 表让步 副词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 《赤壁之战》 万,且已久疲……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也
句末语 气助词
《师说》 表停顿、舒缓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语气,可不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表判断或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肯定,不译 表陈述或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 解释,不译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六国论》 表感叹, 啊、呢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信陵君窃符救赵》 表疑问或反诘, 公子畏死耶?何泣也? 句中有疑问代词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 《阿房宫赋》 或疑问副词,呢 灭也 表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吧、啊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 救赵》
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 代 词 第一人称
他的 他 我的,自己的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说》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游褒禅山记》 游之乐也。
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 其 表揣测 副 词
连词
因此 凭借 趁着 趁机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石钟山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过秦论》 《过秦论》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 介词
2020版高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通用版讲义:第一编第2讲文言虚词含答案
第2讲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意义较虚,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虚词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从意义上看,虚词表示实词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有的不能;二从语法功能上看,有的虚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能充当状语、补语,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如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性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
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上。
鉴于虚词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作用,考生需要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断技法,学会辨析易错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一、文言虚词推断6大技法1.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
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另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中“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一句,若判断“为”“所”的意思,可联系“为……所”在文言文中是表被动的特殊句式,所以此处译为“被”。
2.对称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称位置,句中的“以”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由此可推断“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
3.语法分析法同一个虚词,在句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会发生变化。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板块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基础考点(二)文言虚词课件
解析:C项,介词,跟、同,有比较之义。A项,介词,跟、 同;连词,和。B项,动词,亲附、结交;动词,献给、赠 送。D项,动词,给予、授予;动词,亲附、结交。答案:C
12/9/2021
[11.因]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因”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伺 因.者 小因 失.大 此觉知
答案:B
12/9/2021
[3.其]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A.其.孰能讥之乎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吾其.还也 D.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A项,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B项,第一人称代词, 自己,与例句同义;C项,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D项,副 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解析:C项,名词,处所;助词,与“为”连用,表被动。其余三项 的“所”均为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答案:C
12/9/2021
四易忽略虚词也、何、者、乎
[15.也]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
的一项是
()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吾师道也.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解析:A项,语气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B项,语气词,
的一项是
()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A.且.臣少仕伪朝 B.不出,火且.尽 C.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解析:A项,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而且,与例句相同;B
项,副词,将近;C项,连词,却;D项,副词,暂且,姑且。
答案:A
12/9/2021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2部分 专题9 第2讲 文言虚词
第2讲文言虚词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
复习文言虚词,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要掌握有关虚词的推断方法。
这里的文言虚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因为有部分文言词语既有虚词性质,又有实词性质,其意义也包含虚指意义和实指意义两方面。
我们在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尤其是掌握常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虚”“实”并重,打牢坚实的基础。
一、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一)“以”字用法辨析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1)替换法: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2)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训练1.(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连词,来(2)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介词,因为(3)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连词,因为(4)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把(5)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6)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凭借2.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
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
“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是连词。
(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二步第2讲文言虚词课件
一代词——代指对象要明确
代词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重复,
使文章简洁。
1.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吾、予、余、我。 “吾.(我)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2)第二人称:女、汝、而、尔、若、乃。 “吾意久怀忿,汝.(你)岂得自由!”(《孔雀东南飞 并序》) (3)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他)与彼.(他)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4)人称复数:“属”“辈”“侪”“族”“徒”等词放在 人称代词后表多数,可译为“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 类”“这些”等词。 “若.属.(你们这些人)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23 棼然之.○24 丝而杀之,吾不忍
也。”听其家趣买以.○25 赎,命释其.○26 株.连.
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27 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 府。前.尹.以.○28 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29 务.○30 去 前之苛,犹.○31 虑未尽,岂.○32 有宽为患也。”由.是.○33 一切以宽处之。中 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 取而.○34 戴于.○35 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36 匠擒。明日入对,徽 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37 知,若.○38 以叛逆蔽罪,恐辜 好生之德。以.○39 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40 戒后人?”曰: “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41 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 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 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42 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 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 年七十六。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02 文言文阅读第2节 文言虚词课件
创新课堂
第二章
3.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 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 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④“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 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
a. 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 么”“怎么样”等;
b. 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 c. 通“呵”,“喝问”; d. 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 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 这个义项了。
答案:B
创新课堂
第二章
【例4】解释下面文“段何中其“”其,”多字的意连义词和,用表法假。设 么
代词,其中
狐谓狼曰:“羊肉何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 代词,你的
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如猛犬何?”狐谓犬曰:“羊数
创新课堂
第二章
第二节 文言虚词
创新课堂
类型整合
第二章
《考试说明》中关于这一考点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的要 素:
一是“常见文言虚词”,即以考纲中列举的18个文言 虚词为重点,它们都是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 晦涩的。
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要在理解上下文语境的前提 下准确把握,而不能对它们进行孤立地套用。
创新课堂
第二章
数年卒官。疾病且死,戒其诸子曰:“丈夫为吏,正坐残贼
免,追思其功效,则复进用矣。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
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赏四子皆至
郡守,长子立为京兆尹,皆尚威严,有治办名。
(选自《汉书·酷吏传》,有删改)
2020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4板块1专题一文言文阅读2题型2文言虚词教案
题型2 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推断四法浙江卷一直以来都坚持对文言虚词进行单独考查.对虚词的考查同样应联系语境,主要有以下方法:1.分析语法结构与实词相比,虚词主要表达一定的语法功能,因此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可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秉精气,义而介者焉.客鸡义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客鸡义勇超乎.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思路导引】 “乎”常用在动词之后,事物名词之前。
在“动词+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中,“乎+事物名词”通常作补语,“乎”作介词,可译为“于”。
上例中“超乎.群"即属“动词+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乎”用在“超”和“群”之间,带有比较的意味,可翻译成“于”.另一种情况,“乎”和“焉”等虚词,常在重叠的形容词的后面,充当形容词词缀,表示对某种状态的描摹,可翻译成“……的样子"。
上例中“恢恢乎.其于……”即属“形容词+词缀”的语法结构,“乎”翻译成“……的样子”。
“焉”也有类似的例子,如“盘盘焉,囷囷焉”。
2.联系语境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进行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思路导引】理解“其"的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A项,“所忧者其实也”,是一个判断句,“其”位于判断句的后半部分,作判断陈述部分的定语,“他(老师)的"。
C项,“仆幸非其人”,“其”用在名词“人"前面,作指示代词,译为“那样”。
D项,“而不敢当其礼者也”,“礼者”为名词,“其”位于“礼者"之前,也作指示代词,与C情况一样.唯有B项,“吾子其详读之”一句,首先,从语境来分析,“吾子”暗示是第二人称,如果“其”也作代词,翻译成“他”,势必与“吾子”的称呼相矛盾;其次,从整个句子表达的语气来看,该句是一个祈使句,而“其"在这个位置,恰恰起到表示祈使语气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文言虚词一、5类文言虚词系统归纳文言虚词的理解和掌握,不仅要掌握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还要明确虚词的用法,这是因为考生在翻译语句的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了虚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才可以恰当地翻译出该虚词的意义。
另外,虽然最新《考试大纲》规定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但是在近几年的高考翻译题中,涉及的其他虚词也越来越多,大体上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5类常考文言虚词,所以,我们对文言虚词从词性上进行归纳整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各类虚词。
一代词——代指对象要明确代词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重复,使文章简洁。
1.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吾、予、余、我。
“吾.(我)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2)第二人称:女、汝、而、尔、若、乃。
“吾意久怀忿,汝.(你)岂得自由!”(《孔雀东南飞并序》)(3)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他)与彼.(他)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4)人称复数:“属”“辈”“侪”“族”“徒”等词放在人称代词后表多数,可译为“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这些”等词。
“若属..(你们这些人)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指示代词(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
可译为“这”“这个”“这里”“这样”。
“某所,而母立于兹.(这里)。
”(《项脊轩志》)(2)远指代词:彼、夫、其。
可译为“那”“那个”。
“予观夫.(那)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3)旁指代词:他。
可译为“别的”“其他的”。
“备他.(其他的)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4)虚指代词:或、某。
可译为“有的人”。
“或.(有的人)以为死,或.(有的人)以为亡。
”(《陈涉世家》)(5)无定指代词:莫、无。
可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我心伤悲,莫.(没有谁)知我哀!”(《诗经·小雅·采薇》)3.疑问代词(1)代人:谁、孰。
“吾与徐公孰.(哪一个)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代事物:何、胡、奚、曷。
“其间旦暮闻何.(什么)物?”(《琵琶行并序》)(3)代处所:安、恶、焉。
“且焉.(哪里)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修饰限制要适度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1.程度副词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所达到的程度的副词,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心理活动的动词。
(1)轻微度:少、稍、略。
可译为“稍”“略微”“丝毫”等。
“太后之色少.(略微)解。
”(《战国策》)(2)加深度:愈、益、弥、更。
可译为“更加”“尤其”等。
“奉之弥.(更加)繁,侵之愈.(更加)急。
”(《六国论》)(3)极高度:最、极、甚、殊、太、至、良、大、绝、特、颇。
可译为“很”“极”“太”“非常”“分外”“特别”等。
“而君畏匿之,恐惧殊.(很、极)甚。
”(《廉颇蔺相如列传》)2.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的副词。
(1)表总括:俱、毕、凡、皆、咸、举、悉、尽、率。
可译为“全”“都”等。
“村中闻有此人,咸.(都)来问讯。
”《桃花源记》(2)表仅限: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
可译为“只”“仅”“单独”“只是”等。
“但.(只)见悲鸟号古木。
”(《蜀道难》)(3)表共同:共、同、并、相。
可译为“起”“一同”等。
“又多豪右,共.(一起)为不轨。
”《张衡传》3.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持续与时间有关的副词。
(1)表示“已经”“曾经”:既、已、曾、尝。
“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2)表示“以前”“当初”“过去”:向、初、曩、始、昔。
“寻向.(以前)所志,遂迷。
”(《桃花源记》)(3)表示“常常”“经常”“向来”:常、素、雅、恒。
“安帝雅.(素常)闻衡善术学。
”《张衡传》(4)表示“正在”“正当”“恰逢”:方、正、适、会。
“方.(正当)急时,不及召下兵。
”(《荆轲刺秦王》)(5)表示“一会儿”“片刻”: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既而、斯须。
“既而..(一会儿)儿醒,大啼。
”(《口技》)(6)表示“突然”“急忙”“立刻”:急、遽、猝、立、即。
“群臣惊愕,卒.(通‘猝’,突然)起不意。
”(《荆轲刺秦王》)(7)表示“将要”“接近”:将、且、行将。
“若属皆且.(将要)为所虏!”(《鸿门宴》)(8)表示“终于”“最后”:终、卒、竟。
“卒.(最后)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4.语气副词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语气的副词。
(1)表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
可译为“一定”“实在”“果真”等。
“烟涛微茫信.(实在)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否定:不、弗、未、匪、非、靡、亡、否。
可译为“不”“没有”等。
“得之则生,弗.(没有)得则死。
”(《鱼我所欲也》)(3)表禁止:毋、勿、莫、无。
可译为“不要”“别”等。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不要)忘。
”(《孔雀东南飞并序》(4)表推测、估量: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
可译为“大概”“也许”“几乎”“可能”等。
“殆.(大概)有神护者。
”(《项脊轩志》)(5)表反诘:岂、其、庸、独、宁。
可译为“难道”“哪里”等。
“其.(难道)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5.频率副词(1)表示“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次”:屡、数、辄、每、频、累。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多次)召不应。
”(《张衡传》)(2)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复、更、再、又、亟。
“复.(再、又)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6.谦敬副词表示对对方恭敬和对自己谦卑的副词,无实在意义。
(1)表恭敬:请、敬、谨、幸、惠、敢。
“谨.(敬辞)使臣良奉白璧一双。
”(《鸿门宴》)(2)表谦卑:窃、忝、猥、伏惟。
“猥.(谦辞)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7.指代性副词(1)相:指代第一、二、三人称,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指代‘我’)遣归。
”(《孔雀东南飞并序》)(2)见:用在动词前,有人称代词的作用,相当于前置的“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指代‘我’)背。
”(《陈情表》)三介词——引出方式要得当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1.引出动作的工具、方法、凭借:以、因。
“何以.(凭借)战?”(《曹刿论战》)2.引出动作的对象:于、与、因、为、乎。
“于.(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3.引出动作的原因:于、以、为。
“不以.(因为)物喜,不以.(因为)己悲。
”(《岳阳楼记》)4.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
“有朋自.(从)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5.引出主动者,表示被动:于、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被)周郎者乎?”(《赤壁赋》)四连词——表示关系要清楚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与、及、且、而、且……且……、载……载……。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而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2.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尚……况……、以。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尚且)不相欺,况.(何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选择关系:如、抑、其、或、非……则……。
“天之苍苍,其.(是)正色邪?其.(还是)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4.表示承接关系: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
“锲而.(表承接关系)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5.表示转折关系:而、然、则、但、乃、顾、虽。
“然.(然而)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6.表示因果关系:以、为、因、故、是故、是以。
“是故..(因此)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说》)7.表示假设关系:若、苟、今、使、虽、则、向使、假令。
“苟.(如果)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赤壁赋》) 8.表示修饰关系:而、以。
可译为“地”或不译。
“木欣欣以.(表修饰关系)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并序》) 五助词——辅助功能要到位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1.结构助词(1)之:常作为定语、补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或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宋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有?”(《公输》) (2)所:常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人、事物、处所等,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一切’)。
”(《桃花源记》) 2.语气助词(1)陈述语气词:也、矣、焉、耳。
“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 (2)疑问语气词:乎、与、欤、耶、邪。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3)感叹语气词:哉、夫。
“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4)句首语气词:唯、夫、盖。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3.音节助词音节助词指没有实义而以协调音节为主的助词。
常见的有:之、者、其、言、有、止。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二、6大推断技法练中悟通[文言精读](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纯礼字彝叟以.❶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❷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❸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❹不知此?将.❺必有说。
”他日,众质之.❻,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❼与.❽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❾奉常时用乎.○10?”琦是其对。
还朝,用为.○11三司盐铁判官,以.○12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
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13以静待之.○14,辨其.○15可具者,不取于.○16民。
民图像于.○17庐,而.○18奉之.○19如神,名曰“范公庵”。
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
纯礼曰:“草湿则.○20生火,何足.○21怪!”但.○22使密偿之。
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23棼然之.○24丝而杀之,吾不忍也。
”听其家趣买以.○25赎,命释其.○26株连..者。
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
徽宗立,以.○27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前尹以...○28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方.○29务.○30去前之苛,犹.○31虑未尽,岂.○32有宽为患也。
”由是..○33一切以宽处之。
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34戴于.○35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36匠擒。
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37知,若.○38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以.○39不应为杖之,足矣。
”曰:“何以..○40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41为训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