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地理第一章第2节人口的迁移导学案中图版必修6
中图版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知识清单一人口迁移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类型: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域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知识清单二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2.“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1)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人口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2)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3)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4)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
知识清单三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为了开发内地与边疆,主要表现为有组织地移民支援内地、边疆工农业建设。
2.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大,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1)人口向城镇迁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
(2)人口向东部迁移。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温馨提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知识清单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温馨提示人口迁移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例如,俄罗斯目前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自然条件较温和,经济、科技较发达的欧洲部分迁往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较为落后的西伯利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政策因素的影响。
人口流动是人口在地区之间所作的各种各样短期的、重复的或周期性的运动。
根据人口流动的时间,可以把人口流动划分为:(1)长期人口流动。
即离开户口登计地在1年以上,在外寄居,而户口仍留在原地。
(2)暂时人口流动。
指离开户口登记地1天以上、1年以下,在外寄居或停留,而户口仍在原地。
(3)周期性人口流动。
即有规律地定期离开户口登记地和返回户口登记地。
高中地理_第一章_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_第二节_人口的迁移学案-中图版高一必修2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梯级目标导航学习目标应用资卿分析或團表規奥人口违務的原因L 掌振懲响入口迁移的主要阂素.础f±<?t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1 •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2 •按照不同的标准,人口迁移有多种类型⑴按迁移时间长短:永久迁移、季节迁移。
(2) 按有无组织:自发迁移、有组织迁移。
(3) 按迁移规模:个人迁移、集体迁移。
(4) 按迁移意愿:自愿迁移、被迫迁移。
(5) 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3 •国际人口迁移(1) 新大陆发现以前,人类的迁移活动主要集中在旧大陆」大陆发现之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2)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外籍工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即劳务输岀;国际难民________ 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
4 .国内人口迁移(1) 历史上,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2) 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
(3)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开发内地和边疆,有组织地移民。
(4) 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实行严格限制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制度,人口自由迁移较少。
(5)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之间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流向以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为主。
⑹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是发达地区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穴建移飾空何形式.、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 •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2 •政治因素:往往表现为政治迫害、战争或国家有组织地大规模人口迁移3 •社会文化因素:宗教、种族是造成人口迁移的社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4 •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5. 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等都能引起人口迁移教材案例探究教材P l6思考:表。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学教案设计)(无答案)
不平坦。
【活动2】:诺特斯特人口发展模式的中国,建国头四年“人多好办事”是主导思想,建国后四年,经济得到发展,社会趋于稳定,大规模战乱终结。
4年来全国净增人口4600多万,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了23%。
1949年后的首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超过了6亿人。
讨论:1、世界人口变动的主要要素有?2、这些要素的关系是?3、分析图可以看出,人口增长具有特点?4、分析图还可以看出,人口增长的转变是的下降开始的。
二、人口增长模式(继续分析图),(一)、讨论:~1、原始低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4、主要分布地区有(二)、讨论1、高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4、主要分布地区有(三)、讨论1、增长下降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4、主要分布地区有材料三:诺特斯特,美国人口学家,1902年8月16日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阿尔马小镇,1936年他建立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口研究所,1946年帮助联合国建立人口处(1969年扩大为人口司),并担任第一任处长,1959年任联合国人口诺特斯特:理事会主席。
诺特斯特从宏观方面论证了人口转变的经济根源,把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人口转变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现代化使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控制疾病的新手段等原因,促使死亡率下降。
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子女培育费用增长,妇女就业率提高和社会地位上升,摒弃了传统的家庭观念,使人口生育率下降。
早在1944年,他就预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发达地区人口的发展将会出现以往西欧曾经历过的人口转变过程:出生率升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加速增长,从而构成人口压力,阻碍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
他证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演变,不仅适用于欧洲、北美等国,也适用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是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所必然导致的普遍的客观规律。
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章末总结导学案中图版必修2
章末总结教材P4探索1.从“欧洲与中国人口增长的比较”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与欧洲人口增长的变动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欧洲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较低,后来出现死亡率上升、人口负增长等状况;我国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较高,而且人口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显著,经历了上升—下降—平稳下降的过程(1958~1961年除外)。
2.列表比较教材P7比较(1)特点①发达国家和地区:从表中可以看出,1750~1940年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年均出生率和年均死亡率整体上呈下降状态,并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年均自然增长率在20世纪初以前上升,1900年后呈现波动变化。
②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750~1940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死亡率虽然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自然增长率波动上升。
(2)原因: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
1750~1940年,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人口增长模式开始向“三低”模式转变,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水平低,因而人口的出生率高、死亡率高。
教材P8读图这两幅图反映了各大洲不同时间段人口增长状况及目前人口增长模式,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如下表所示:1.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始于1987年。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主要有政治、社会、经济、医疗水平、文化教育、宗教等因素。
3.目前中国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稳定在较低水平,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状态。
因此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三低”模式。
教材P10复习题1.见第一节探究点一第1、2题。
2.本题实践性很强,需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考查动手操作能力,可根据教材中国人口变动曲线图来绘制。
3.见下表:教材P11探索1.从图上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亚洲的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非洲的莫桑比克、赞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及等;拉丁美洲的古巴、海地、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南欧各国;俄罗斯等。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导学案设计
1.2人口的迁徙导教案(上)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虑问题)一、人口迁徙的空间形式1、人口迁徙的观点:人们出于某种目的,挪动到以外,改变其2、人口迁徙的种类:永远性迁徙、迁徙;自觉迁徙、迁徙、集体迁徙;自觉迁徙、人口迁徙、国内人口迁徙的行为。
迁徙迁徙3、国际人口迁徙⑴新大陆发现前,人口迁徙主要集中在。
⑵新大陆发现后,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活动。
⑶二战后国际人口迁徙的特色:①(劳务输出)为其主要形式。
②数目增添,连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移民到发达国家。
④人口迁徙发生了一些变化。
4、国内人口迁徙⑴不一样期间的表现①古代历史期间:西晋永嘉之乱、唐朝由向迁徙。
②清朝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走西口”③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口援、工农业建设。
④改革开放后到目前:人口迁徙规模地域迁徙。
⑵重要形式:的人口迁徙。
从、北宋靖康之难,是人口大规模的一带的人口迁往一带的人口迁往、等地迁徙较少,主要表现为国家有组织地移民支,主要表现为从地域向向的迁徙是目前生界各国特别发展中国家广泛人口迁徙现象。
第二部分随堂检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以下问题)★★1、对于人口迁徙观点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域之间的空间挪动,均为人口迁徙B.参加国际旅行活动属于人口迁徙的范围C.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徙D.属人口迁徙范围的迁徙人口,其空间挪动距离一定达到1000千米以上★★2、以下人口的空间挪动现象,属于人口迁徙的是()A.某老人去外处旅行B.某学者出国讲学C.某家庭乔迁新居D.三峡移民★★3、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徙的主要种类是()A.乡村到城市B.城市到乡村C.乡村到乡村★★4、二战前后都是人口主要迁出地的是()D.城市到城市A.亚洲B、非洲C、北美洲D、南美洲★★5、以下地域在国际人口迁徙中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的是()A.亚洲B、拉丁美洲C、欧洲D、大洋洲★★6、20世纪80年月中期以来,我国迁徙的特色有()A.从城市迁往乡村B、规模小、频次低C、由内陆迁往边疆D、流感人口大量增添★★7、读以下图,联合国情剖析,当时我国人口迁徙的方向和年纪组成是()①城市迁往乡村②乡村迁往城市③人口浓密地域迁往人口稀少地域④人口稀少地域迁往人口浓密地域⑤主要迁出人口是中青年⑥主要迁出人口是老年人A、②③⑤B、①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8、左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徙表示图。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注意事项:
1.作业提交时,请注意字数要求,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本章节内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以下基础:掌握了人口的基本概念、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图阅读、数据分析和图表解读能力;同时在初中阶段对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有所体验,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深层次原因、规律和影响可能缺乏系统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于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地区发展、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交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全面提升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3.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不少于800字的讨论报告:
a.人口迁移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b.如何解决人口迁移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
c.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交融与包容。
4.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人口迁移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我眼中的人口迁移”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感悟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总结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高中地理《人口的迁移》教案2 中图版必修2
人口迁移教案教材分析: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法学法:1.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展示、播放录象等手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讨论,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划分小组,将学生分成6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做好分工:发言人、组织者、纪律监督者教学程序:[导入新课]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学生阅读]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提示: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2020-2021年高中地理 1.《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图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2《人口的迁移》教案(2)中图版必修2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分析人口的移动因素[重点难点]:人口的迁移原因[讲授过程]:[探索活动]读图回答问题:[问题]世界人口的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问题]为什么人口要迁移?经济因素,因为人口是从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
——人口的迁移人口的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移动。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按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问题]在新大陆发现后国际上发生了哪些人口移动?新大陆发现:从欧洲→美洲(印第安人的血泪史)从非洲→美洲(黑人的血泪史)从中、日、印等国→东南亚、美洲(华工的血泪史)[问题]二战后国际人口出现了哪些特点:劳务输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西亚国际难民: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移向发达国家人口迁移流向发生的变化:欧洲(出—入)拉美(入—出)北美、大洋洲(入)2、国内人口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问题]中国历史时期和解放后分别发生了哪些人口的移动?历史上:黄河流域——长江、珠江流域河北、山东——东北(闯关东);河南、山西——甘肃、内蒙、新疆(走西口)新中国成立后:支边:东部——西部边远地区改革开放后:落后地区——发达地区乡村人口——城市二、迁移的原因:分析前面的迁移,赋予很种迁移一个原因得出迁移的主要原因: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历史时期的大迁移现代社会的由落后区迁入经济发达区(图1-2-5)城市化过程(乡村人口——城市人口)大型工程项目移民(区域经济开发)三峡移民100万。
2、政治因素:政治迫害、战争(例)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例)3、社会文化因素:宗教迫害、民族歧视、文化传统(中国的叶落归根)(例)4、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的差异(逐水草而居)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自然灾害等)5、其它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种族歧视性别、年龄板书设计:教后感:。
中图 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
地
的梦想以及要做出的努力, 努力的方向,学习到对
结合今天的学习,说出自己 终身发展有益的地理
迁移可能的原因。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生态环境因素
经济因素
标准
政治因素 影响因素
人口的迁移
概念
社会文化因素
分类
其他因素
2/2
难点:运用案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实例分析、读图分析、分组讨论、案例探究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 导入
教师活动
前面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 分布,了解到世界人口或者说人口数量 变化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即自然 增长。那么,天津人口数量变化又取决 于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人口的迁移 提问:什么是人口迁移? 是不是可以从概念当中提炼出关键词 呢?
中图 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
教学设计
科目
地理
课题
人口的迁移年级ຫໍສະໝຸດ 高一课时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45 分钟
授课教师
赵月荣
课程类型
新授
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知识与技能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和特点。 1. 利用身边实例,画出迁移路线,结合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影响人口迁
过程与方法 移的主要因素。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 1.通过结合身边实例,并延伸到自己以后的迁移,使学生明确自己以后
值观
2.通过分析原因归纳因素,促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 展的人口观、环境观。
重点:人口迁移概念和影响因素;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方向、原因和特点。
移(跨越行政界线)、定居地变化和时 用电子书包,上传答案。对
高考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知识点思维导图
1.2人口迁移知识点与思维导图知识点一: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知识点二:我国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知识点三:人口迁移的影响我国的人口迁移 古代 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原因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或者受战乱影响较小的地区原因 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原因 迁移特点 迁移方向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 由沿海迁往内地 由四川迁往青海、新疆、西藏 改革开放政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以自发迁移为主(务工、经商、学习等)由中西部迁往东部沿海由农村迁往城市 由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 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利 弊 利 弊提供人才和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资源合理开发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提高城镇化水平,延缓人口老龄化进程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对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有利于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知识点四:我国目前的“民工流”现象知识点五:美国的人口迁移“民工流” “民工流”产生的原因 “民工流”的流向 “民工流”的变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城乡之间巨大的经济差异 国家允许农民进城政策的实施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农业大省是民工主要输出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近几年出现“回流”和“民工荒”现象 原因 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偏低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改变。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考点直击14、15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测目标】1. 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 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诵读复习锦囊“考点直击14、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知识点。
二、考点回顾1.当堂默写2.核心考图三、思维导图1 / 3【当堂检测】(2016南通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年各省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 人口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为正值的省区主要分布在( )A. 东部经济地带B. 中部经济地带C. 西部经济地带D. 东北经济地带2. 形成该年我国人口迁移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净迁入地区就业机会多B. 净迁入地区优惠政策多C. 净迁出地区矿产资源少D. 净迁出地区人口数量多(2016苏州模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了大规模的“移民潮”,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
读右图回答3~4题。
3. “移民”大量涌入东部主要从事的产业是( )A. ①B. ②C. ③D. ④4. 大量移民迁入,不可能改变东部城市( )①人口年龄结构②人口性别结构③人口再生产类型④环境人口容量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2016宿迁模拟)下图为“某国人口年龄结构图”。
读图回答5~6题。
5. 由图中数据可知( )A. 该国男女性别比例失衡B. 外来移民人口数量超过本国人口数量C. 该国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 移民缓解了该国人口老龄化趋势6. 导致外来人口迁入该国的主要因素是( )A. 气候B. 经济C. 政治D. 家庭(2016南京模拟)7. 目前影响叙利亚大量人口向欧洲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2016苏州模拟)8.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1.2 人口的迁移1-中图版
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找出人口迁移的概 念及分类,并圈出人口迁移概念中重要的条件。
自主检测:
判断学案中的现象哪些属于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
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外出读书的大学生寒暑假回到家乡 4.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5.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 6.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 7.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工。 8.国家有计划的抽调人员支援西部建设。
交通发展
谢谢
一、人口迁移
1.概念:
人口迁移: 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判断人口迁移 的三要素:
一段时间(通常为一年以上) 居住地是否变更 是否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P10页,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阅读学案中《赵一辰的一家》,找出案例中影响其家人
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并结合案例分辨 人口迁移,提升判断能力。 2.通过分析案例及图表,能够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 要原因,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3.通过探究活动,关注家乡人口迁移的现状,增强热爱家乡的情 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3.社会因素
政策 社会变革
战争 宗教
知青下乡
50年代中, 将城市中的 年轻人移居 到农村。
巴西 迁都 巴西 利亚
叙利亚 难民
宗教、 种族
1947
参与城市建设,推 动城市经济发展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探究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问题探究
材料一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资 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都在我国占有比较优越的 地位。湖北省是我国人口迁移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人口迁移的一个 重要迁入地。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使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 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这片受灾的土地。有些人选择迁居东部,但大多数 人则向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 材料三 1992—1995年战争期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死亡人口超过10 万,为躲避战乱,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逃离的居民达200万。尽管战后 多数人重返家园,但仍有几十万人侨居国外。
指点迷津
1.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时期 新大陆被发现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特点
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 洲迁移活动
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 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 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
人口 欧洲,非洲,亚洲的中国、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迁出区 印度和日本等国
人口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人种的空间分布
口压力,但也造成迁出国的人才流失
方法技巧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条件,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 和时间尺度,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2.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阶段
迁移方向
原因
特点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
历史上 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条 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 大规模
知识体系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人口迁移 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其 定居地的行为。 要点笔记我国人口普查时,将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称为流动人口。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还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 人口迁移。
《第1单元主题2人口迁移》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中华地图版必修第二册
《人口迁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人口迁移》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与原因。
2. 掌握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3. 培养分析人口迁移现象的能力,并能够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对相关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应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人口迁移》作业设计以实际出发,主要内容包含:1. 知识理解题题目:请简述人口迁移的定义及主要类型,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要求:结合课本内容,准确阐述,不少于200字。
2. 案例分析题题目:选取一个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如中国的“民工潮”),分析该案例中的人口迁移类型、原因及其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要求:提供详细的案例描述和分析,字数不少于300字。
3. 思考与探讨题题目:探讨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并结合你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
要求:提供具体的实例或观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不少于250字。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准确理解并回答上述问题。
2. 回答问题时需有逻辑地组织答案,言之有据,不出现与题目无关的内容。
3. 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答案或使用网络等外部资源直接复制粘贴。
4.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并保持字迹清晰、整洁。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准确性、完整性、逻辑性、创新性及字迹清晰度。
2. 评价方式: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给予分数和详细的评语。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和思考。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评语和建议。
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指导。
3. 学生可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反思和修正,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通过本作业设计的反馈,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本次作业设计围绕《人口迁移》一课的核心内容,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人口迁移概念、类型及其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迁移》教案
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迁移》教案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学目标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懂得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具有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积极作用。
2.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迁移在原因、形式以及流向上的不同特点。
3.使学生了解新建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概况与特点、原因及作用。
教学重点造成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新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及作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新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示意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与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大势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内容,但是人口是随着社会的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而移动的,不是静止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和我国人口的迁移问题。
【引导阅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阅读课本国际人口迁移的有关内容以及“19世纪以前人口迁移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迁移与人口增长和分布有哪些关系? 2.人口迁移有哪些作用?3.什么叫人口迁移?并根据要求填写下表: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迁入表中的楷体字为学生填写。
【引导归纳】请同学们思考: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前面大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小结如下: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人口迁移的不同点是:其一是主要流向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流向是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即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而战后,则是从发展家流向发达国家。
其二,迁出、迁入的地区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区是欧洲,主要迁入地区是南、北美洲,、印度、日本等国的劳工迁出,以及非洲黑人的贩卖。
而战后,除去北美洲、大洋洲仍为迁入地区外,欧洲则由原来的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则由原来的迁入变为迁出。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课件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第一页,共45页。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第二页,共45页。
课标要求
课标解读
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其发 举例说明人 展状况。 口迁移的主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要原因。 应用:能够根据有关资料或图表,分
析说明某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三十二页,共45页。
生态 环境 因素
自然环境要素 环境资源差异
环境恶化
物质基础和环境 条件。历史上曾
经是主要因素
美国老年人迁往南 方“阳光地带”
逐水草、淡水、土 地而居
水土流失、土地沙 化引起迁移
自然灾害
2011年3月11日日 本海啸难民
其他 心理和生理 因素 因素
迁入地和迁 出地的距离
男性比女性更富有 人口迁移的动机 迁移动力;青年比
(2)除了“走西口”,我国近代还有哪些人口迁移? 提示:(1)国内人口迁移。 (2)“闯关东”“下南洋”等。
第五页,共45页。
[自主学习] 1.概念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 定居地的行为。 2.类型
第六页,共45页。
3.国际人口迁移 (1)新大陆发现以前: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旧大陆。 (2)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 动,如欧洲人向美洲移民,非洲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 到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移民 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四十页,共45页。
(3)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 ①减慢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②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 区的联系,缩小地区经济差异 ③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 余缺 ④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高中地理中图版2第一章学案:第一课时 人口的迁移
课题:人口的迁移班级姓名授时时间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
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学习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二、学习过程★课前自主研习【基础梳理】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①之外,改变其②的行为.2.人口迁移类型永久迁移、③迁移,自发迁移、④迁移,⑤迁移、集体迁移,自愿迁移、⑥迁移,⑦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
国际人口迁移(1)新大陆发现前: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⑧。
(2)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⑨活动。
(3)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a.⑩(劳务输出)为其主要形式。
b.⑪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c.发展中国家⑫移民到发达国家.d.人口迁移⑬发生了一些变化.4.国内人口迁移(1)不同时期的表现a.古代历史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唐代⑭,北宋靖康之难,使人口大规模地由向⑯、迁移。
b。
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⑱一带人口迁往⑲“走西口”:⑳一带人口迁往等地c.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口迁移较少,主要表现为国家有组织地移民支援工农业建设。
d.改革开放后到目前:人口迁移规模,主要表现为从地区向地区迁移(2)重要形式:的人口迁移,并且从向的迁移是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重难疑点突破知能精要学法点拨1。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2.目前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被家长送到国外留学,这种现象属于人口迁移吗?为什么?◇课堂演练◇活学巧练知能提升1.下列对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均为人口迁移B。
参与国际旅游活动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C。
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D。
属人口迁移范围的人口迁移,其空间移动距离必须达到1 000千米以上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2~3题。
2。
若此图表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表示()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非洲迁往西亚D.从欧洲迁往非洲3.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跨省区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A.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河北流往山东C.从新疆流往内地D.从湖北流往重庆体验高考1.我国“五一黄金周",大批山东游客前往青岛旅游,这种现象属于()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C.省内人口迁移D.人口流动2.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A.国际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C.由城市到农村D.由城市到城市3.关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正确叙述是(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C.流动人口的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D.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由北方到南方4.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图中甲、乙和丙是三个不同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资料汇编第二节人口的迁移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
2.了解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及人口迁移的方向。
3.了解中国人口迁移的几个阶段和改革开放后人口迁移的方向。
4.理解并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重难点)[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 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阅读教材P11~P13前两自然段,填写下列知识。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类型3.国际人口迁移(1)新大陆发现以前:人类的迁移活动主要集中在旧大陆。
(2)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3)“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①外籍工人(劳务输出)为主要形式。
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到发达国家。
④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人口净迁出区;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4.国内人口迁移(1)不同时期的表现①古代历史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使人口大规模地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
②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 “闯关东”:河北、山东一带人口迁往东北地区“走西口”:河南一带人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③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口自由迁移较少,主要表现为国家有组织地移民支援内地、边疆工农业建设。
④改革开放后到目前: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主要表现为从欠发达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
(2)重要形式:城乡间的人口迁移,并且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是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向欧洲的移民,据图分析:(1)图示反映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重要特征是什么?(2)分析图中迁入国家或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原因。
提示 (1)本图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重要特征,即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穷国流向富国。
(2)“二战”后,欧洲各国,尤其是德国、奥地利等,人口增长模式进入“三低”型,人口呈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劳动力不足,而且由于经济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吸引了南亚、西亚、北非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移民,甚至是欧洲南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移民。
教材梳理2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阅读教材P 13~P 16,填写下列知识。
1.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就成为人口迁入区。
2.政治因素:表现为驱逐出境、流亡国外、战争和移民戍边等。
3.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宗教、种族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以灾难性的生态环境变化为主。
5.其他因素: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因素、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距离。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2-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据图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该图形象地反映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箭头指向人口的迁入地(或称移民的新定居地),箭尾方向为迁出地(或称移民的原居住地),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导致人口迁出的因素(称为推力因素)在于原居住地的不良条件,如自然灾害、低工资、失业等,而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称为拉力因素),包括高工资、好学校、好的医疗条件、更多的就业机会等。
此外,影响人口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因素还有费用、亲友、距离、性别、年龄、种族、语言、教育、技能等(称为阻力因素)。
[预习效果自测]1.正误判断:(1)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由迁入区变为迁出区。
( )(3)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 )(4)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
( )(5)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 )(6)影响一个地区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不变的。
( )提示(1)×国际旅游没有改变居住地,不属于人口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经济发展快且经济发展水平高,劳动力需求量大,欧洲由人口迁出区变为人口迁入区。
(3)√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从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4)√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5)√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决定作用。
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6)×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影响其迁移的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
完成2~3题。
注:线的粗细表示移民人数的多少2.关于图中移民叙述错误的是(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B.由经济欠发达区域流入经济较发达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D.人口移动主要是经济原因所致3.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 )A.欧洲B.非洲C.北美洲D.亚洲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为三大移民流之一;人口主要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较发达地区迁移,这主要与经济因素有关;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东欧地区。
第3题,由图中箭头粗细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亚洲。
答案 2.C 3.D下图为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①东北工业区的吸引②美国的南北战争③环境因素④新兴产业的吸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与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第4题,美国国内人口迁移方向在”二战”前后有较大的改变,“二战”前由于东北工业区经济较好,有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吸引大量南部移民进入,“二战”后由于西部、南部新兴工业的出现和东北部老工业区环境的恶化,导致人口开始向西部、南部迁移。
第5题,20世纪50~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数量少、规模小,且多为有组织的迁移;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出现了大量自发性的民工流动现象,多为农村流向城市,主要是为了就业和经商。
答案 4.C 5.B探究点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案例探究2017年3月17日,国际移民组织(IOM)与中国及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发布《世界移民报告2015》。
报告数据显示,全世界有2.32亿国际移民和7.4亿国内移民。
约占一半的国际移民居住在10个高度城市化、高收入的国家,例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法国、德国、西班牙和英国),此外还包括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报告指出,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的城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有2.6亿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作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引擎,沿海地区接收了超过一半的移民人口。
接收国内移民人口最多且移民人口增速最快的为北京、东莞、广州和上海等城市。
结合材料探究:(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的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主要是哪些大洲?(2)“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有什么?(3)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什么?(4)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人口迁移方向的特点有哪些?提示(1)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迁入地有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
(2)外籍劳工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等。
(3)迁移方向是河北、山东的人主要迁往东北;河南、陕西、山西的人主要迁往西北地区。
(4)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迁移;由农村向城市迁移。
反思归纳1.人口迁移的判定特点及分类(1)人口迁移的判定特点从人口迁移的定义分析,判定发生人口迁移,要同时满足三个特点:三个特点——⎩⎪⎨⎪⎧⎭⎪⎬⎪⎫人口发生空间位移定居地变更跨越了行政区域界线时间限度为永久性或长期性同时满足人口迁移 (2)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人们通常把人口迁移是否越过行政界线作为判断是否属于国内人口迁移或国际人口迁移的标准。
如图所示,A 、B 、C 分别代表国内三个不同的行政区,D 代表国外。
由A 1到B 1,由B 2到C 1,由C 1到A 1都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由B 1到B 2不属于人口迁移,属于人口流动;由A 1到D 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总结如下:是否跨越国界⎩⎨⎧ 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省际人口迁移县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3.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以上因素的不同,导致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也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即时巩固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
完成(1)~(2)题。
(1)图中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解析第(1)题,从人口数量来看,①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超过1亿,且多于户籍人口数量,说明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大且迁入人口数量大,应为广东省;②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数量超过1亿,且多于常住人口数量,说明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大,且迁出人口数量大,应为河南省;④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为2 000多万,且多于户籍人口数量,说明该省级行政区人口迁入数量大,应为上海市。
第(2)题,我国人口主要从内陆地区流向沿海地区,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且会就近迁移。
由此可判断出河北人口主要流向京津地区,安徽人口主要流向长三角地区,湖南、广西人口主要流向珠三角地区。
答案(1)A (2)D探究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案例探究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灾使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了这片灾难的土地。
有些人选择迁居东部,但大多数人则向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
材料二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中,除希腊、马其顿和斯洛文尼亚外,其他各国人口数量均大幅度减少。
其中波黑人口下降幅度最大,总人口减少了17%,约70万。
材料三1947年英属印度被分割为印度、巴基斯坦两国。
印度人多信仰印度教,而巴基斯坦则是穆斯林建立的伊斯兰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