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硬件,计算机]简析学习迁移理论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龚少英, 2001)。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要经过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和运用四个阶段,理解、记忆和运用都离不开迁移,它们既是迁移的过程,又是迁移的结果和外现,所以,迁移是知识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且最为关键的一个重要环节(党志平, 2008)。
可以说学习迁移是我们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任何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党志平, 2008)。
研究学习迁移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学习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揭示能力和品德形成的内在机制,同时也为教学过程提供理论指导(耿会, 2015;龚少英, 2001)。
学习迁移理论不但能锻炼学生知识联系能力,还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科学的调整教学计划(轩丙宇, 2018)。
1 学习迁移的特征学习迁移是将所学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原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应用到新的情境活动中去;是解决新问题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是能够对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熟练运用思维方法在新的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拥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形成一种用新途径或新策略解决学科间相联相通的新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积累中所具备的解决问题的主观条件、才能和力量在不同情境下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最终实现运用自如、举一反三、相得益彰的高效轻负的效果(季海涛, 凌和军, 2013)。
2 学习迁移的分类2.1 根据是迁移的性质: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又称“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促进作用,负迁移又称“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干扰作用(耿会, 2015)。
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节选)
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教而有法,学生才能学有成效。
一般的看法是,教师只要掌握教学的规律、原则和方法,就可以搞好教学,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倘若我们不了解这些规律、原则和方法的心理依据,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是应用不好的。
实践中,教师机械搬用规律、原则和方法,而收效甚微的教学是屡见不鲜的。
这说明,教学理论具体灵活地应用,离不开教师对教学心理理论的掌握。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对前人知识经验的“占有性”学习。
现代教学心理学认为,这种学习要经过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和运用四个阶段。
以往,人们总认为理解是其中的关键阶段。
然而,现代认知学派对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理解、记忆和运用都离不开迁移。
它们既是迁移的过程,又是迁移的结果和外现。
迁移是知识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且最为关键的一环。
这是国外教育心理学家几十年致力研究、探讨迁移理论的最新成果。
当前,国内许多同志也认识到,学生学习问题虽千头万绪,但只要把握住迁移,教学就可做到“教有条理”、“学有头绪”,使学生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学习效果。
因此,“为迁移而教”已成为当今教育界流行的一个极有吸引力的口号。
基于上述看法,本文试图在介绍有关迁移理论问题的基础上,找出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提供促进学习迁移产生的措施,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具体应用。
一、迁移理论及其评析在心理学中,所谓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它是学习者运用已有认知结构,在对新课题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实现的。
其实质是一种揭示新、旧课题共同本质的过程。
迁移有顺向和逆向两种,前学习课题对后学习课题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反之,则为逆向迁移。
不论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
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正迁移,反之,则为负迁移。
心理学家们通过“首尾测验法”或“相继练习法”若干种实验设计,用“百分量表法”或“节省法”测量迁移效果。
关于知识迁移理论在高校计算机公共课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知识迁移理论在高校计算机公共课中的应用探讨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现状,介绍了心理学上的知识迁移理论的内容,着重讨论了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应用知识迁移理论进行教学,最后给出了相关的实例。
关键词:知识迁移;计算机公共课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一、目前高校的计算机教学的现状目前,各个高校对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都开设有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并且配备了相应的计算机实验室,提供给学生们实验。
而方式多为教师上课介绍知识点和操作方法,学生动手上机实践。
这种方式过于强调书本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显然,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其解决各种实际动手能力是一个巨大障碍,并且也不利于正确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知识迁移理论的内容知识迁移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
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
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知识迁移的理论也正好符合我们目前对于高校培养应用性的人才的目标相一致。
三、知识迁移理论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一)知识迁移的前提首先是学习者的学习的需求应该是自主的,发在学习者内在的,只有本着这样自主的态度去学习,才能实现知识迁移。
就教学目标而言,我们要让每个学生意识到,学习计算机公共课的目的是学习使用计算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是很快的,我们每个人不可能永远在学校里面学习知识,更要学会自主学习。
现代学习迁移理论在计算机硬件课程群教学的应用
·125··教育广角·计算机硬件原理、CPU 的设计与实现是计算机专业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
但在计算机教育中,学生硬件知识欠缺与匮乏却是普遍现象。
如何在教学中打破硬件教学的僵局,增强学生对硬件学习的信心,硬件系统学习过程中什么样的教育策略能够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有益于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专业竞争力的目标。
现代教学心理学认为,学习要经过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和运用四个阶段。
现代认知学派对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理解、记忆和运用都离不开迁移。
它们既是迁移的过程,又是迁移的结果和外现。
迁移是知识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且最为关键的一环。
学习过程中,能不能发生迁移、迁移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进程与效率。
迁移能力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体现,更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体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可见,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是决定日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如何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促进学习者的有效迁移,使学习者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教育宗旨要解决的问题。
一、计算机教育中现代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现状在我国,计算机教育者对学习迁移理论的实践性研究集中在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良上,如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实训、网络课程等。
虽然这些课程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对能力培养而言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就像断代史割裂了时间的连续性一样割裂了专业素养培养过程的连续性、衔接性,不利于迁移能力的训练。
孤立一门课程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实证性的教学效果支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研究必然关注的是知识传授中如何应用学习迁移理论,没有从学习过程的诸多环节探讨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代认知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学习者运用原有认知结构的观念对新课题进行分析、概括的过程,即认知结构与新课题内容的“同化过程”。
关于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一、绪论迁移理论最早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它是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用我们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我们可以将学习迁移分为两类,一种是之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产生影响,另一种是指后来的学习对之前学习的影响。
从效果上来说我们可以分为正的迁移,即某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促进作用,以及负的迁移,即某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产生阻碍的作用。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说法,叫做举一反三,这也是迁移理论的一种体现。
二、迁移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语文课堂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而课本上的知识却相当有限。
因此,迁移理论在语文的应用中显得更加明显。
从写作方面来看,中学要学会所有类型的文章,不同类型的文章在中学教材中都有所体现。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题材的文章,进而掌握相应不同文章的区别,例如记叙与散文的区别点所在。
通过比较同类型的文章,学生可以体会语言的运用。
在阅读方面,同类型的文章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同背景下作品对比能够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升华对语言的理解。
总而言之,语文课本只是语文这门学科的一个载体,我们需要通过它来使学生举一反三,旁类触通,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三、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迁移能力从前文的分析来看,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会教材、课本知识,而是通过教材的学习来领悟学习语文的窍门。
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我们课堂上的重点,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从效果方面分析,我们可以将迁移分为正面迁移和负面迁移,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应当防止负面迁移的产生,努力促成正面迁移。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一个引路人,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
接下来我们分析在迁移教学中,老师应当具备哪些基础能力。
1.要有迁移教学的内在规划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过程中的迁移训练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局限于课本内容的传授,在课堂上,主动采取恰当的迁移策略来让学生进行学习。
刍议学习迁移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刍议学习迁移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学习之间的影响有促进和干扰之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如果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
在计算机语言教学实践中,学生要接触许多新知识,会面临许多新问题,通过对所讲授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语法的理解等途径,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迁移,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学习迁移;计算机语言教学;学习情境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它广泛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品德等学习中。
学习之间的影响有促进和干扰之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如果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
知识的迁移在学生学习知识的不同阶段都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尽量引导正迁移,避免负迁移,充分体现“为迁移而教”,促进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对于提高计算机编程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精选教学材料,重基础、找规律,促进计算机语言教学中的正迁移我们在组织教材时,应把基本概念和规律放在首位,突出教材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例如在计算机程序语言教学中,程序是计算机编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程序的实现要遵循问题的求解步骤。
算法是学生对求解问题的第一个描述,学生熟练了通过算法来描述题目的求解,才有可能去利用程序语言进行源代码的组合,而后编写出符合要求的源代码。
算法描述求解步骤的熟练应用,便成了一个迁移的生长点,在学习其他程序设计语言时,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告诉我们:迁移,能够利用原来的“序”作为生长点,产生适合于其他领域的新“序”。
教学实践也证明,这样的”生长点”找准了,并做好迁移示范,迁移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这样的“生长点”在计算机编程过程中很多,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基础”。
抓好基础,才能举一反三,才会触类旁通。
在学生头脑中有意培养一些熟练的“生长点”,让迁移从中“生长”开去,是一条正迁移的捷径。
学习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发现在每节物理课程中,学生对理论概念都理解的非常到位,但一旦与实际问题结合,便给许多学生带来困扰.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以这就需要学生用学习迁移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使用学习迁移理论的指导,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给学生提供运用迁移理论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正做到会学习、主动学习、学好习.一、学习迁移理论概述自学搬迁,即为一种自学所累积的经验对另一种自学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就是之前自学对之后自学的影响,也可以就是之后自学对之前自学的影响,只不过前者被称作顺向搬迁,后者被定义为逆向搬迁.这种自学搬迁理论在科学知识、态度、技能以及行为规范中均充分发挥着积极主动的促进作用.广为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先学会自行车,当自学骑著摩托车时就可以运用骑著自行车的平衡感很快学会骑著摩托车.又例如学会中文中的拼音有利于学会英语中的音标.可以说道只要展开自学,就可以运用自学搬迁理论,自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自学搬迁理论.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生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需要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所以学习迁移理论的教学方法将能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产生积极的应用效果,那么该如何让使学习迁移理论更完美的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1.协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框架前文提到,学习迁移分为正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但往往正向迁移应用比较广泛,能够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构架是应用学习迁移理论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教师就要发挥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某高中为了加强学习迁移理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所学习物理知识的全面理解.首先帮助学生搭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只有在完成知识结构搭建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利用学习迁移理论帮助学生学习.一项研究曾经发现,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和右脑记忆的范围不同,但同样是记忆一项数据,人脑对图片的记忆速度会更快、记忆的时间更加持久.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时,可以通过表格或示意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这章首先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与力之间的关系,这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巩固,接下来依次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讲完这三个定律,就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这三个定律之间的关系,形成牛顿运动定律的知识框架.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物理教师还应该向学生讲解惯性定律与惯性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举例子加以解析.个别物体相于另一物体参考系而言,它是相对静止的,然后教师以具体的实例加以诠释,一颗大树与飞驰的汽车相比,其是处于静止状态的,这样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对牛顿第一定律有全面的认知.因此,在健全的物理教学体系下,学生更加容易学习物理知识.总之,物理教师应用迁移学习理论进行教学,一定要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从而为学生探索物理知识做好铺垫.2.强化学生概括总结能力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通过归纳总结进行巩固,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单元的物理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拥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所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能力.而且这种总结能力应用技巧作用于学习的全过程,特别是能够将新的知识点经过总结之后融入到原有的知识框架中,形成新的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例如在讲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的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时,行星的运动遵循万有引力定律,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将万有引力与第六章第五节的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结合、对比,以防止学生出现思维误区.由于万有引力定律是解释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定律,是由牛顿提出的,该定律中的内容是任意两个质点在连心线方向上的力而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治理乘积呈正比例,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且这两个物体化学及物理状态与中介物质无关;而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的性质则是速度大小不变,而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的变速曲线运动.此外,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在变化的变加速曲线运动.该定律具有线速度大小、角速度和周期不变的特点.总之,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时行星的运动遵循万有引力定律与第六章第五节的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学生通过对两大定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可以提升其归纳的能力,进而对其学习物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3.结合实际应用领域自学搬迁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开始接触物理,但只是掌握物理的基础知识,高中物理则是对初中物理的升华研究,虽然高中物理知识繁多,但每部分的知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从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实现学习迁移的效果.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中,才能确保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物理学习取得最佳的效果.那么,物理教师在教师过程中,可以通过创建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在设置的情境环境下,并依据学习迁移理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点.三、自学搬迁理论的意义学习迁移理论对生产和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将所掌握到的理论向实践转换,掌握学习迁移理论技巧的人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学习迁移理论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将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串连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培养出更多更优秀地“四有新人”.总而言之,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是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高中物理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教师要转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迁移的方法,全面灵活地掌握所需要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正向迁移,在繁重的高中学习任务中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同时这种学习迁移方法符合新时代下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能力、有创新的新时代人才.。
迁移学习在教育中的应用
迁移学习在教育中的应用迁移学习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将从一个任务中获得的知识迁移到另一个任务,帮助提高模型在新任务上的性能。
在教育领域,迁移学习的应用正在不断深入,为教育的个性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本文将深入探讨迁移学习在教育中的应用,包括其基本原理、具体案例分析、潜在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迁移学习的基本概念是基于源领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领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关系进行知识迁移。
在教育领域,源领域通常指的是某一特定学科或知识的学习,而目标领域则可能是学生在其他学科或特定任务中的学习。
通过迁移学习,我们能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来改善学生在新领域的表现。
迁移学习在教育中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其中之一是自适应学习系统。
自适应学习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如历史测试结果、作业完成情况等,识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
在这一过程中,类别标签和图像数据等通常会作为源领域的知识,通过迁移到目标领域,实现对新知识的个性化推荐。
这种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帮助每位学生根据其独特的学习节奏和能力进行精准学习。
另一种重要的应用是在智能辅导系统中。
智能辅导系统可以利用某一特定学科的知识来帮助学生在其他相关学科中进行学习。
例如,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解答,智能系统可以把这些解决方案转化为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在学生的科学或工程学科的学习中也产生正向影响。
这种跨领域的知识迁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显著的帮助。
随身学习也是迁移学习在教育中的一大应用。
在移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在各种设备上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迁移学习可以帮助系统根据学生在一个平台或设备上学习的情况,动态调整在另一平台上的学习内容。
例如,一个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完成了某个数学模块的学习,系统可以自动将其掌握情况迁移到电脑端的下一单元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无缝衔接。
这种灵活性和便捷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学习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也叫训练迁移,是学习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
现代教学活动,强调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能力的培养。
造就创新型、特色型人才,所以,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迁移问题的研究。
目前,教育界流行着“为迁移而教”的口号,我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研究影响迁移的条件,又要以此为根据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锐意进取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效果显现和综合能力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深远实践意义。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及作用学习迁移问题是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它存在于人的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活动之中。
我国古代学者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迁移”的概念,但却是最早发现了迁移现象,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和学习实践。
如“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等等。
西方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有代表性的是桑代克的相同因素说。
他指出:“只有当两种官能有相同因素(包括目的、观点、方法的观念、一般原则观念和态度观念)时,一种官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官能”。
他还应用相似变化和相反变化进一步阐发他的迁移理论。
这说明桑代克的迁移理论实现是有条件的,并且只有在外力和自觉的作用下,学习迁移才能顺利实现。
著名的迁移观点还有贾德的概括化(类化)迁移理论。
他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况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
还有些学者认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
以上三种迁移理论对人们知识、技能、态度等迁移都有一定的作用。
从实际教学过程看,习得的知识技能的相同因素是迁移的客观条件。
但迁移或干扰之所以产生,在主观上又决定于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可见,国内外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对于今天进一步探讨学习迁移问题仍有指导意义。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学习迁移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克纳(Robert M. Gagne)和杰维斯(Walter W. Wager)于1962年提出的,它指的是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能够在新情境中灵活运用和迁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中。
迁移理论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课堂内的知识和技能,而迁移则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在教学中,迁移理论的运用可以帮助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的持久性。
以下是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1.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比如,通过项目制学习或案例分析,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3.提供多样化的练习:通过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类型的练习,如应用题、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实践和运用所学内容。
5.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度和主动性,有助于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教材、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6.提供反思和复盘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反思和复盘的机会,让学生回顾和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通过反思和复盘,学生可以深化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并促进学习的迁移。
综上所述,学习迁移理论提供了指导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等方式,促进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并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的持久性。
学习迁移规律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规律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作者:焦妍张钊来源:《学理论·下》2012年第03期摘要:学习迁移的实质是学习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学习迁移能力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课程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具体的教学入手,阐述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迁移规律;概括能力;元认知能力;自我效能感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52-02前言开展的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中一次力度较大的变革,首先是课程体系发生了变化,增加了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相关课程,明确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的三维目标。
应用经验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要通过学习迁移才能实现,如何更好地使学生学会迁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有效地解决问题,是每个学校和每位教师都要面临的问题。
一、迁移理论概述迁移也称学习的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
通常根据迁移的效能和迁移是否发生,把迁移分成三类,即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正迁移也称积极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也称消极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的促进作用。
零迁移也称不确定迁移。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而迁移是否能够发生,迁移的量有多少,直接关系到学习迁移的成效。
只有掌握了迁移的基本规律,才能提高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与“学”的效率。
影响迁移的因素很多,有的因素对迁移有促进作用,有的因素对迁移有阻碍作用。
我们可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与归纳迁移的影响因素。
从学习者的主观因素来看,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学习者的概括能力、推理能力、自我效能感、动机水平等;从迁移学习过程中的客观因素来考虑,迁移的影响因素有学习任务与目标任务之间的相似性程度、学习任务与目标任务之间的迁移的远与近的程度等因素。
学习迁移理论视野下的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改革
【 摘
赵 岭忠
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念
5 4 1 0 0 4 )
( 桂林 电子科技大 学 广西桂林
要】 硬件 类课程是计 算机 专业的核 心课程 , 由于该课 程具有较强的理论 性、 实践性和技 术性 等特点 , 使 其面 临“ 学
生难学 , 教 师难教 ” 的 困境 。通过学 习迁移视 角下的硬 件 类课 程改 革 : 从教 学 目标 入手 , 组 织和安排 教材 的修 订 ; 关注知识 点
【 关键 词】 学习迁移 ; 硬 件类课 程 ; 教 学改革
[ 中图分类号】 G 4 4 7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1 2 0 ( 2 0 1 3 ) 0 3 一 ( X  ̄ 2 5 — 0 3
当前随着计算机 网络技术 、 集成 电路技术、 硬件 开 发 技术 的 飞速发展 , 计 算机 系统 的功 能逐 渐增 强 , 业界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硬件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 国如何跟上 时代 的技术需求 , 培养创新 型的高素质 计算机专业人才 , 是高等院校教学 改革 面临的一项 挑战。硬件类课程作 为计算机专业 的核心课 程 , 在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开发创新 能力等方面具 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但是 , 目前硬件类课程却面临 “ 理论枯 燥 乏 味 , 难 于理解 和应 用 ; 知 识 更新 快 , 教材 滞后于最新 发展 ; 实践环节得不 到质量保 证” 等困 境, 给人 留下 了“ 学生 难 学 , 教者难教” 的印象 , 这 种 “ 两难” 已经 成为 计算 机硬 件类课 程发 展 的瓶 颈 。在 此,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 : 硬件类课程为什么存在如此 多 的 问题 , 学生 为何学 得那 么痛 苦 , 甚 至 认 为学无 所 用, 而且 还成 了师 生 的 “ 共苦” ? 从 学 习 迁 移 的 角 度 来看 , 学 生对 课程 的 “ 无 用感 ” 或“ 痛苦感” 更多来 自 于学 习 中的无 趣 , 而这 种无趣 源 自对所 学 知识 的 “ 未 来预 期 ” 产生 了失望 , 而 这些 “ 失望 ” 或 是 源 自客观 上 的, 或是来 自个人主观上 的。所谓 的“ 未来预期” 是 指学生对所学知识之未来价值 的期待 , 其产生的“ 失 望” 也 就是 “ 现有学 习对 未来 学 习带来 的影 响是 无效 的” 。这种 困境表明“ 学习迁移” 思想在硬件类课程 教 学环 节 中没 有 得 到 体 现… , 现 有 的知 识 学 习对 未 来 预期 价值 的达 成 没 有 任何 意 义 。可 见 , 从 学 习迁 移 理论 的角度探 讨 硬 件类 课 程 的 改 革 , 对 扎 实 推 进 计算机 专 业 的发 展具 有 重要 的理 论 价值 和现 实 意义 。 相 关研 究 所谓 “ 学 习迁 移 ” 是指一 种 学 习对另 一 种学 习 的
浅谈学习迁移理论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学习迁移理论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的应用1 迁移理论与计算机教学研究学生的学习目的不仅是把知识、经验储存在大脑之中,而且是要将所学的知识经验应用于实际的各种不同情境中,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学习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但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也会起作用,因此,有人将迁移定义为: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
简言之,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另外,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迁移。
在我国,计算机教育者对学习迁移理论的实践性研究多集中在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良上,如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实训、网络课程、单片机、计算机基础等。
2013年,李民政等在学习迁移视角下审视了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教学,提出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建设与科技实训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思路,张晓青提出信号处理课程群的迁移教学应用思路,葛晓滨提出博元教学法并应用于电子商务系列课程教学。
虽然这些课程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对能力培养而言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割裂了专业素养培养过程的连续性、衔接性,不利于迁移能力的训练。
单独一门课的研究必然存在局限性,虽然关注到了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但是没有过多地关注到学习过程的诸多环节。
2 制约计算机硬件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现代认知迁移理论认为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摄性和辨别性影响学习迁移,此外,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作用也不容忽视。
2.1 影响认知结构的根本因素是计算思维学习迁移的目标是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计算思维强调的是问题模型化的能力,将问题逐步分解抽象成计算机能够自动处理的能力。
计算思维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基本素质,是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客观思维模式。
人们运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是对人类活动过程的抽象模拟。
人类往往是先提出问题、明确问题,然后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学习迁移理论视野下的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改革
Computer Hardware Curriculums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ing Transfer Theory 作者: 李民政;赵岭忠;晋良念
作者机构: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出版物刊名: 教育与教学研究
页码: 25-2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学习迁移;硬件类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硬件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等特点,使其面临“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困境。
通过学习迁移视角下的硬件类课程改革:从教学目标入手,组织和安排教材的修订;关注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升学习兴趣;开发教学资源,推进学习网站建设;加强实践环节,创建良好的学习迁移平台;开展与课程相关的校园科技活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最终将有助于突
破“教与学”的两难困境。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学习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也叫训练迁移,是学习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
现代教学活动,强调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能力的培养。
造就创新型、特色型人才,所以,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迁移问题的研究。
目前,教育界流行着“为迁移而教”的口号,我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研究影响迁移的条件,又要以此为根据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锐意进取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效果显现和综合能力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深远实践意义。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及作用学习迁移问题是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它存在于人的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活动之中。
我国古代学者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迁移”的概念,但却是最早发现了迁移现象,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和学习实践。
如“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等等。
西方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有代表性的是桑代克的相同因素说。
他指出:“只有当两种官能有相同因素(包括目的、观点、方法的观念、一般原则观念和态度观念)时,一种官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官能”。
他还应用相似变化和相反变化进一步阐发他的迁移理论。
这说明桑代克的迁移理论实现是有条件的,并且只有在外力和自觉的作用下,学习迁移才能顺利实现。
著名的迁移观点还有贾德的概括化(类化)迁移理论。
他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况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
还有些学者认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
以上三种迁移理论对人们知识、技能、态度等迁移都有一定的作用。
从实际教学过程看,习得的知识技能的相同因素是迁移的客观条件。
但迁移或干扰之所以产生,在主观上又决定于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学习迁移理论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的应用
芦国英;鲁娟
【期刊名称】《实验技术与管理》
【年(卷),期】2015(032)004
【摘要】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引入了学习迁移理论,构建了一个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第二课堂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学习的诸多环节人手,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解决了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主要矛盾.事实证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总页数】3页(P207-208,222)
【作者】芦国英;鲁娟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系,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系,河北石家庄0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42.0
【相关文献】
1.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J], 丁润
2.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J], 丁润
3.谈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教育专业"班级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J], 侯颖超
4.学习迁移理论在珠心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赵丽楠
5.学习迁移理论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J], 上官妍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学习迁移理论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学习理论要求学习的目标之一是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或同类课题,因此学习迁移的研究十分重要。
现代教学心理学认为,学习要经过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和运用4个阶段,而学习的理解、记忆和运用都离不开迁移。
学习过程中,能不能发生迁移、迁移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进程与效率。
迁移能力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体现,更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体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可见,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其日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1 迁移理论与计算机教学研究
学生的学习目的不仅是把知识、经验储存在大脑之中,而且是要将所学的知识经验应用于实际的各种不同情境中,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学习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但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也会起作用,因此,有人将迁移定义为: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
简言之,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另外,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迁移。
在我国,计算机教育者对学习迁移理论的实践性研究多集中在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良上,如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实训、网络课程、单片机、计算机基础等。
2013年,李民政等在学习迁移视角下审视了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教学,提出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建设与科技实训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思路,张晓青提出信号处理课程群的迁移教学应用思路,葛晓滨提出博元教学法并应用于电子商务系列课程教学。
虽然这些课程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对能力培养而言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割裂了专业素养培养过程的连续性、衔接性,不利于迁移能力的训练。
单独一门课的研究必然存在局限性,虽然关注到了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但是没有过多地关注到学习过程的诸多环节。
2 制约计算机硬件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现代认知迁移理论认为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摄性和辨别性影响学习迁移,此外,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作用也不容忽视。
2.1 影响认知结构的根本因素是计算思维
学习迁移的目标是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计算思维强调的是问题模型化的能力,将问题逐步分解抽象成计算机能够自动处理的能力。
计算思维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基本素质,是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客观思维模式。
人们运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是对人类活动过程的抽象模拟。
人类往往是先提出问题、明确问题,然后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而计算机解决问题则是从具体的问题抽象出一个适当的数学模型,设计算法,然后编码执行,验证结果。
计算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层次抽象的能
力以及层次细化的能力,这决定着学生在信息领域发展的空间和深入的程度。
2.2 计算机硬件学习过程的3个阶段
计算机是由硬件、软件系统构成的复杂数字系统。
硬件教学的目标在于数字系统的设计。
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将传统的手工布线式电子电路设计方式改为计算机自动地完成。
设计者完全从系统布局、器件连接布线、调试与仿真等工作中解放出来,工作重心集中在设计上,即从系统分析、算法、协议等开始利用设计数字系统,具有可以通过软件编程对硬件结构和工作方式进行重构特点的可编程逻辑器件,使得硬件的设计就像软件设计一样便捷。
在虚拟仿真实验环境中,如果没有器件管脚、信号、布线、电路图等基本概念就直接面对EDA设计数字系统,也会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跨度太大而无从下手,难以应付,根本谈不到理论的应用,更谈不到对学科的认知。
依据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制定的专业指导规范,IEEE-CS及ACM 指导计划,硬件课程设置包括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计算机组成、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维护、计算机体系结构。
要求结合数字电路的发展史,遵从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将3个学期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按抽象化程度分成3个阶段实现,依次是:要求学生掌握数字系统的电路原理图设计;利用可编程逻辑器件软件化设计;利用集成芯片实现外围设备扩展。
这3个阶段分别对应数字系统设计的3种方法,虽各有特点但互不冲突,原理图非常直观,便于学生建立硬件系统的感官认识和体系模型,有利于组件式软件技术开发的转型。
3 基于学习迁移的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
计算机硬件教学要求学生利用软件技术设计出能运行自己系统的计算机。
这个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完成,通过学习迁移,激发学生的潜能。
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的迁移,需要对计算机硬件教学进行改革。
3.1 以学生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构建
计算思维强调的是计算模型的抽象以及计算过程的自动化,因此,硬件的计算思维也就体现在问题求解的部件及计算模型建立和自动处理序列的实现。
这种能力的迁移离不开科学的教学体系支持,离不开教学过程诸要素,也离不开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的有机结合。
第一,授课前,细化课程间的教学脉络,抽象出技术应用模型、问题求解可计算性模型和规范化的方法论,突出教学层次性,修订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
第二,授课中,规范课堂教学中选用的例子,将抽取的数字系统设计与分析的方法融入每一个实例,有意地训练学生硬件级进行问题描述、设计算法、评价结果的能力。
实验教学中,开发实验素材采取验证性与设计性实验并举的教学模式。
验证性实验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熟悉开发工具;设计性实验以项目驱动模式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自己设计选题,写出设计方案,编写具体代码,自己调试并解释运行结果。
第三,考核中,实验与综合题目相结合,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
3.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学习迁移理论为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自我迁移的过程。
在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知识传授的过程和学习迁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进行正确的迁移。
3.3 注重实践教学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是把学习的知识、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计算机硬件课程要求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技能迁移到实际系统的研发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以数字逻辑课程设计为例,首先,选取的题目全部来自现实生活,如多功能计算器、交通灯控制器、空调控制器、洗衣机控制器、自动售货机、电梯控制器等。
其次,明确要求底层用硬件描述语言实现,顶层采用原理图实现。
第三,指导教师督促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规范化地开展工作,从需求分析、功能模块划分开始明确任务、解决步骤、部件设计、原理图设计和成果验收。
最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3.4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学习效果一方面来自实验的成功,另一方面来自教师客观、积极、肯定的评价。
鼓励学生去挖掘自身的潜力、克服学习的困难是教学的首要基本点。
科学的评价机制在客观评价学生能力的同时应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中,采取理论考试、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评价策略,同时融入形成性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通过学习态势的感知进行学习调整。
3.5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
第一课堂是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二课堂是基础知识的拓展与运用。
计算机硬件的学习应当把课堂知识迁移到各种技能竞赛、作品设计等活动中,依托第二课堂的活动,为学生的技能展示提供一个平台,学以致用,用以创新。
只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才能达到学习迁移的目的。
4 结束语
学习迁移理论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学习迁移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较高,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转型较为顺利,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需要学习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的学习理念也需要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作为高等学校教师,懂得学习迁移规律并积极应用,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