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如何提高公安民警的职业认同感——基于对A省民警职业认同感有关情况的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警察对警察职业认同,即人民警察在社会生活中对于自己所从事公安工作的认可和接纳的心理过程,是内化于心的思想和外化于行的自觉。
一个形成了较高职业认同感的人民警察有利于成功扮演警察的角色,履行人民警察的使命,积极努力地完成工作任务,并感受到对公安工作的满足和幸福感。
反之,若缺少警察职业认同感,警察在工作中就会出现自我角色不清、行为认识偏差,对警察这一职业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
在人民警察队伍中,警察职业认同感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队伍的整体战斗力,甚至是决定着“刀把子”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公安工作处于社会矛盾最尖锐的区域,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不得不站在最前沿,为了社会管理的需要,警察的社会管理职能被迫拓宽。
社会上仇警、恨警的情绪和氛围在部分人群和区域较为广泛存在,暴力袭警的事件屡禁不绝,这种执法环境给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给人民警察自身安全防护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同时,警力不足、保障和福利制度尚未完全完善、执法权益保护也明显不足,这些因素造成了警察职业认同感明显下降。
笔者希望通过对A 省公安民警警察职业认同感的调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为队伍管
理提供参考,为公安队伍建设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供依据。
一、调研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成立调研组,确定调研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对有关任务进行了分工和布置。
针对该省的省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个省辖市公安局和3个县公安局进行实地调研,实地调研中调取市、县公安机关书面调研分析材料12份。
组织了涵盖市、县公安局机关、基层所队等综合管理部门和实战单位共300人参加的问卷调查,分层次召开了9个座谈会,其中中层领导和政工干部座谈会3个共28人参加,入警10年以上民警座谈会4个共40人参加,入警10年以下民警座谈会2个共19人参加。
对全省公安队伍十年来民警招录、接收军转干部、调出、伤亡、职级比例与现役军人待遇比较等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调研和数据分析显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所受到的管理与约束、误会与怀疑、冲击与攻击等远高于其他职业。
一些老民警工作满30年就申请提前离职;一些基层所队所队长申请转为非领导职务;一些年轻民警试图通过各种选调性考试离开公安机关或到上级公安机关工作。
据统计,近10年全省调离公安机关约3000人,并呈逐渐增多趋势;近10年全省接收军转干部约2700人,近3年每年接收不到100
试述如何提高公安民警的职业认同感
———基于对A 省民警职业认同感有关情况的调查
张
莉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安徽合肥
230031)
摘要:警察工作任务繁重、执法环境恶化、职业发展空间狭窄、民警心理压力大等原因造成公安民警的职业认同感弱化,这是当前阻碍公安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不断发展的突出问题。
应从紧抓思想教育不放松,深化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解决民警执法权益保护,帮助民警解决工作生活实际困难和营造良好警营文化方面入手,提高民警职业认同感,推动公安队伍建设更好地向正规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公安民警;职业认同感;权益保护;警察管理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D6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031(2018)03-0124-05
收稿日期:2018-04-03
作者简介:张莉(1980-),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公安职业学院交通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从事行政法、交通管理研究。
2018年5月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May.2018第3期
总第209期
JOURNAL OF JIANGXI POLICE INSTITUTE
No.3Sum.209
124··
人,呈大幅下降趋势。
在面向社会公开招录中,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招警难现象长期存在。
据此次
300人问卷统计,对当前工作满意93人,仅占31%;不满意168人,高达56%;无所谓39人;有71人期望调离公安机关,占23.7%。
通过评估,笔者认为,当前大多数民警都能正确认识并且热爱公安工作,对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的公安工作有着较高的荣誉感和获得感,职业认同感总体上保持较好水平,但呈现逐渐下滑趋势。
造成职业认同感下降的现象和问题比较突出,队伍向心力、凝聚力下降,部分民警爱岗敬业意识淡化、工作缺乏激情,在执法执勤服务中畏首畏尾、消极怕事等问题普遍存在。
二尧民警职业认同感呈下滑趋势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部分民警疲劳厌战、抱怨情绪较大
1.警力少、任务重
据统计,从2007年到2017年10年间,A省实有警力增加了20%,但百名民警处理警情数从4200起增加到8700起,增长率为107%。
调查中大部分的基层所队民警都反应非警务活动增加量更多,一些地方非警务活动工作量已经超过警务工作量。
一些地方政府遇到棘手问题或扯不清楚弄不明白的事都要公安管起来或参与处理,遇到节假日、双休日其他部门没人值班或值班不正常,群众求助、救助等其他部门找不到人,就找公安来兜底。
一些驻村民警反映,辖区户籍人口一般在,多的达到2-3万人,基本信息采集维护任务繁重,付出很多努力,但绩效考核结果往往不理想。
公安机关实行双人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很多基层所队不得不实行两至三班倒值班,很多民警反映自己多年没休过年休假。
一个人休假,其他人就要更多地加班、值班、工作,所以没大事基本上都不好意思请假休假,也怕同事请假休假,增加自己的工作量,户籍内勤等一人一岗或多岗的特殊岗位根本就无休假的可能。
据此次300份问卷统计,人均每周加班15.6小时,接近2个工作日,相当于全年无双休日。
2.付出与薪酬落差较大
与长期牺牲休息时间、透支身体健康保证各项工作任务完成相比,民警现有经济待遇与付出不成比例。
新的警衔工资实施以来,民警的工资有所增加,但仅够维持日常生活之需,买不起房、结不起婚,新警工作几年了却仍是啃老族。
经测算,该省公安机关人均工资比其他行政机关仅高约13%左右,远远没有达到略低于部队的政策目标。
而该省公安现役部队营以下干部月工资比相应等级的全省公安民警平均月工资高出约25%。
如不谈工作强度工作风险,仅就平均多出近40%的工作时间而论,薪酬与付出的反差也是显而易见的。
据此次问卷300人统计,认为公安民警经济待遇偏低、与付出不成比例的258人,占86%。
(二)民警普遍心理压力较大
1.人身伤亡风险高
近年来民警因公伤亡逐年增多,已成为当前影响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十年来,全国因公牺牲的民警达6000余人,负伤10万余人。
据统计,在工作岗位上猝死和交通事故一直是导致A省公安民警因公牺牲的两大突出原因;在执法执勤时受到袭击、在工作时间发生意外、交通事故是A 省公安民警因公负伤的三大主要原因;基层一线实战单位因公伤亡民警占绝大多数;正值壮年民警在工作岗位上猝死状况堪忧;民警在工作时间内发生意外致伤呈逐年增加趋势。
民警上有老下有小,基本上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一旦发生意外,一个家庭就可能陷入崩溃。
2.被炒作风险高
在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公安工作处于社会的聚光灯之下,民警站在风口浪尖上,工作或执法稍有不慎,很容易惹火上身形成热点,引起强烈的炒作和社会反响。
调查中民警反映,一些媒体对公安工作有偏见,好事不宣传,坏事无限放大,甚至暴力化、妖魔化,犯罪分子的意外死亡会比警察死亡更轰动和受到关注;网民谁敢骂警察谁就在网络中有地位,谁为警察说好话谁就会被谩骂围攻;屡遭质疑的“人肉搜索”让民警一旦成为炒作对象,很快就会成为媒体揪住不放、人人喊打、百口莫辩的反面典型,有的甚至被敌对势力或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成为攻击公安队伍攻击国家政府的突破口;一些当事人抓住民警畏网如虎怕被炒作的心理,动辄威胁“搞到网上去,把他搞臭!”
3.问责压力大
近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执法责任终身制、执法过错追究制等刚性问责措施。
基层民警日常疲于应付各种警务活动,忙着排解鸡毛蒜皮琐事。
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在现实工作中,有些事情可能一时根本分不清正确还是错误,有些民间纠纷难以短时间明确是非,但一旦出错或当事人不满、上访,即使民警主观上出于无意,一些单位和领导往往从平息舆情需要或维稳需要出发,处理起来非常“迅速、有力、到位”,令基层特别是一线值班执法办案民警感觉如临
125
··
深渊、如履薄冰、步步惊心、危机四伏。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次工作上的失误影响的可能仅是一个月的工资、奖金。
而对于民警来说,一次失误不仅可能意味着疑犯的逃逸、自己或战友鲜血的付出,更可能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结束,甚至要面临法律的制裁。
4.心理压力大
一名警察一年目睹、接触的血腥、暴力、变态、阴暗、负面信息可能比普通人一生目睹接触的都要多,加上长期的高风险、高压力、超负荷运转,民警心理压力大,心理疾患多,亚健康状况突出,相当一部分民警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特别是民警英年猝死问题频发,个别人甚至自杀身亡,令人痛心。
据此次问卷300人统计,选择职业风险高、社会关注度高、心理压力大的211人,占70.3%。
(三)执法环境让民警寒心
与迅速、刚性的问责相对应,基层民警要求能及时正名、去污、洗冤、维权的诉求极为强烈。
当前实际工作中拒不配合公安执法、阻碍公安执法和袭警现象呈上升趋势,民警身心被侵害、被恶意投诉纠缠、被上网炒作、被威胁报复的问题比较突出,处理难度大。
民警在实际执法中大量遭遇的一些语言上的威胁侮辱谩骂嘲讽、动作上的撕扯推搡指点吐唾,以及执法后的无理纠缠、骚扰报复等“小事”,法律法规没有明确条款作为适用处理依据,“认真不起来”,公安机关难以立案查处很无奈,民警受了伤害很无助。
据此次问卷300人统计,人均每年被投诉5.6次,人均每年遭遇暴力抗法或遭遇袭警3.5次;因执法和工作的社会环境差、得不到应有理解和尊重的161人,占53.7%。
座谈中,民警及中层领导均反映,维权不力在工作导向上的负面后果严重。
1.民警人格尊严受到极大伤害,执法威信受到无理挑战,工作荣誉感和生活幸福感受到严重削弱“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执法口号让一线民警太受伤,一些当事人无理也要搅三分,以羞辱对抗民警为荣。
除少数影响较大的暴力袭警案件外,一些民警被打骂侵害的“小案件”很少有立案处理的,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民警往往需要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出警后往往垂头丧气而归。
调查反应:当执法权益受到侵害受了委屈,民警需要的是能够及时正名、去污、洗冤、维权,能够找回个人尊严和执法威信,而不是替代性补偿性的慰问、宣传、表扬。
2.民警不愿作为、不敢负责现象突出
现在一线民警怕值班、怕电话、怕出警,认为干得越多,风险就越大,执法执勤缩手缩脚,遇事能躲就躲,躲不了就不停地电话报告、反复请示、不敢作为,担心出了问题被问责。
有许多问题想要避免,只能无为,可一旦无为,又会面临社会的曝光指责。
如对群众求助救助非常矛盾,不管不应该,但管了同样风险重重:如经常遇到醉酒滋事、人事不省等棘手问题、救助送医费用问题、救助期间发生意外责任不清被纠缠问题等等。
一位基层所队领导反映,曾按照规定使用过催泪剂,使用一次被投诉纠缠一次、赔偿了事一次,现在不用说武器了,警械都不敢用,怕赔礼又赔钱,遇事只能靠身体,一般群众抓一下挠一下民警受点委屈也就算了,万一遇到蓄意袭警的人,后果无法预料。
(四)部分民警丧失职业自豪感
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是同级别的,但人数却是其他机构的数倍,如该省县级公安机关的民警一般占本县公务员总数的一半或更多,人数上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公安机关的职数与职级比例要远远低于同级其他行政机关。
据统计,2016年底全省县(市)公安机关民警仅占民警总数的34.4%。
干一辈子科员的巨大阴影造成部分民警在政治进步上失落、在职业发展上悲观。
座谈中一个县公安局领导反映,近年来该局有12名民警调离公安机关,10人调离后不久就解决了副科职级待遇。
以前是通知要求民警不上班不执勤不要穿警服,现在是不通知、不要求就没人愿穿警服,下班时赶紧换警服穿便装,生活交往中一般不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警察身份。
以前常说“进入公安门,生是公安人、死是公安魂”,现在敢讲“我是警察我骄傲”的越来越少。
据此次问卷300人统计,认为职级待遇不高、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的189人,占63%。
(五)部分民警自身因素导致对公安工作不够适应
有的新警对公安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对公安工作内部分工的多样性认识不足,对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不满意,参加公安工作不久即不安心本职工作。
近年来,异地考录入警人数逐年增多,在风俗习惯、生活成本、语言交流、家庭亲情维系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
据反映,有的外地籍新警入警几年还听不懂当地方言、不适应当地生活,给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少数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新警,过于强调自身的“权益”,倾向于对等交换,加班带情绪,不愿多付出。
少数民警综合素质特别是实际工作能力偏弱,适应不了基层高强度、高付出的工作环境。
据此次问卷300人统计,入警原因选择受家庭或亲友影响的33人,选择为找工作就业的121人,两项占51.3%;今后打算选择调离公安机关的67人,选择调换公安机关内
126··
部其他岗位的89人,两项占52%。
(六)政治工作较为薄弱,民警找不到“娘家人”
部分民警反映,以前县局开年度工作会,局长作工作报告,政委作思想政治工作报告,现在没有了;一些单位不发展党员不开支委会;一些政工岗位成了照顾解决职级待遇的摆设,一些政工干部不愿抓本职工作,倾心于抓业务工作。
据了解,目前A省政工队伍总量偏少,不到总警力的2%。
大部分政工干部来源多属半路出家,专业素质不够,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培训,对公安政治工作特点、规律的认识研究探索不够,方法手段简单陈旧。
思想工作贴不近、做不实、做不细、做不好的问题比较突出,大道理讲不透,小道理讲不过,座谈中一些民警一些明显的错误认识却没有得到及时引导,还谈得振振有词,如误认为民警加班应适用劳动法问题等;一些民警个人的具体困难得不到帮助和组织的关怀。
三尧提升公安民警职业认同感的建议(一)紧抓思想教育不放松,铸牢民警职业认同感的思想基础
问卷调查反映,选择热爱警察职业入警的民警对当前工作的满意度远远高于其他原因入警的民警。
各级公安机关要持续不断地加强警魂意识培养,强化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
引导民警认识到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警察职业就是一份需要用理想信念和拼搏精神支撑的职业,就是一种默默奉献、不计得失、没有规律的生活方式。
教育民警把个人追求与职业理想结合起来,提升认同感。
同时,引导民警理性看待当前公安机关、公安民警面临的执法环境,特别是要认识到,公安机关是具有武装性质、甚至能依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特殊公权力行政机关,公安民警执法行为甚至日常的言行理应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评判,“权力必须在阳光下运行”,这是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
(二)深化公安机关管理体制和人民警察管理制度改革,激发队伍活力
《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中提到根据人民警察的性质特点,建立有别于其他公务员的人民警察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
按照职位类别和职务序列,对人民警察实行分类管理。
根据意见和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应当根据警察的职业特点提高保障体系。
1.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各级公安机关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二十字“好干部标准”,[1]以深化公安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推行和完善竞争性选拔任用干部方式,坚持从基层一线公平遴选干部,不断优化领导机关干部队伍结构,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干部选拔任用的长效机制,给基层民警提供一个向上发展的公平公正的平台。
2.加快推进分类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落实警员和警务技术职务序列公安改革政策,合理确定各级公安机关警官、警务技术职务层次,按照不低于其他行政部门公务员平均水平的标准,科学设置职务职数比例。
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职务晋升和交流制度,同步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切实解决基层公安队伍基数大、职数少的问题,让干部成长进步的路越走越宽,让干部干事创业的劲越鼓越足。
(三)切实解决民警执法权益保护问题,让民警敢于依法执法管事
目前,公安机关内部有专门的机构(督察部门)负责民警正当权益的维护工作,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基层民警反映强烈。
笔者在此提出两个方面的建议:一是要高度重视民警执法权益保护工作。
对涉及民警执法权益的(案)事件,组织上要敢于、善于为民警撑腰,及时处理;特别是诬告的,应及时予以澄清,依法公开处理,不让民警流血又流泪。
二是积极探索构建独立于公安机关之外的社会工作机制,以增强民警维权的公正性、公开性、权威性,做到既维护了民警合法权益,又摆脱因公安机关内部维权给社会公众或媒体带来“官官相护”的借口。
(四)出台倾斜基层的政策措施,引导民警愿意扎根基层
公安工作的重心和主战场在基层,公安队伍的主体在基层。
调查反映,现有制度机制下,倾斜基层的政策、制度、机制不给力,人往基层走的吸引力过低,警力下沉主要依靠行政强制,无论是职级待遇、经济待遇、工作强度、家庭生活方便度等,基层都不具有根本性的吸引力,一些偏远山区和农村更甚。
各级公安机关应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在福利、职级待遇等方面为基层民警扎根创业提供制度保证;同时,在自身职责权限内,充分利用公安机关现有经济政治资源,制定倾斜基层一线和偏远岗位、“冷门”岗位的经济政治待遇,最大限度让基层民警得到实惠,真正形成让民警愿扎根基层的政策导向,为基层队伍建设注入吸引力,注入源源不断的人员活力。
(五)营造良好的警营文化,缓解民警压力
人民警察的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既有历史的纵深,也有时代的张力,爱国主义、
127
··
英雄主义、集体主义是基本内核,[2]从智勇双全的刑警到临死不惧的英雄,从为民模范到打黑先锋,从开门评警到热情的便民服务,人民警察队伍创建了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公安文化。
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应当重视警营文化的培育,加大警营文化建设的投入,从团队建设、警营内务、执勤办案、行为规范等等诸多方面将公安文化传统与公安队伍建设有效结合。
组织民警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民警的业余文化生活,让优秀的公安文化精神引领每一位民警为党的事业努力拼搏,逐步实现人民警察职业人的文化自觉。
(六)广泛开展谈心解困活动,增强队伍团结凝聚力
各级公安机关领导要积极广泛开展谈心解困活动,建立谈话谈心制度和机制,关注民警面临的困难和疾苦,了解长期得不到休假、生病就医、住房、子女入学就业、夫妻异地分居等问题,多关心年轻民警吃、住、行等个人的具体困难,努力帮助一线民警舒缓一下心理压力,化解一些思想疙瘩。
让梳理汇集共性问题,尽可能帮助解决一批具体问题。
要善纳谏言,针对当前青年民警的心理特点,采取基层民警乐于接受的形式,加强与民警的沟通,注重采纳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努力形成上下顺畅、关系和谐的良性互动局面。
(七)强化教育训练,有效提升民警适岗履职能力
公安教育训练只有贴近实际贴近实战才会有生命力。
教育训练要遵循“才能为本、情境为本、处事为本、问题为本”的“四个为本”训练原则,坚持训练动作就是实战动作、课程规范就是执法规范,真正做到学为用、练为战。
1.完善训练体制
加强各级公安机关对公安院校、训练基地的“一体化”管理,推动实战单位与公安院校、训练基地的人员轮岗交流,提高教育训练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实战化水平。
2.突出实战导向
强化民警实战训练,加大执法应用、办案技能、安全防护、应急处突等职业能力训练;采取案例式、情景式、体验式、对抗式和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做到实战引领训练、训练服务实战。
3.健全育用衔接
严格培训标准和考核评估制度,建立健全考核不合格停职续训机制,并将教育训练考核结果与晋职晋级、奖励惩处等挂钩,变“要我训”为“我要训”,提升民警的训练动力。
(八)加强基层公安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如果把警魂意识比作参天大树,那公安政工干部就是辛勤培育警魂的园丁。
从调查来看,A省基层公安政工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要正视基层政工干部“二把手”地位的现实,认真贯彻《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规范》,进一步细化出台一些保障其履行职责开展工作的刚性制度,如基层政工干部任职资格制度、任职必训制度、任职竞争性选拔制度、定期工作例会报告研讨制度、岗位职责规范、岗位技能比武制度、评比表彰制度等,把人选好配强,把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刚性化经常化,把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完善起来,使基层政工干部成为民警团结凝聚的主心骨,让民警时刻能找到“娘家人”。
四、结语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人民警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力量,是党和人民手中的“刀把子”,对党绝对忠诚是归属感的根基,对公安事业的情感是归属感的纽带。
提升公安民警职业认同感,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需要依靠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积极应对,主动关注,主动作为。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EB/
OL].(2015-02-16)[2018-03-15]..
cn/n2255079/n4876594/n4974590/n4974592/n5116754/in dex.html.
[2]缪军.文化认同驱动职业认同——
—从文化视角谈提升民警的职业归属感[J].公安研究,2011,(10).
责任编辑:黄晓玲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