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深层文化意蕴探析

合集下载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意义和文化内涵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意义和文化内涵

葛兰西 的市 民社会理论 意义和文化 内涵
许 军 郭 真
( 武汉 海 军 工 程 大学 ,湖 北 武 汉
403 ) 3 0 3
摘 要 : 兰 西是 2 葛 0世 纪 最 富独 创 性 的 西 方马 克 思 主 义理 论 家之 一 。“ 民社 会 ” 念是 葛 兰 西哲 学体 系 中的 一 个核 心 的 市 概 范畴 。他 从 文化 层 面上 阐释 市 民社 会 理论 的研 究方 式 开创 了研 究 市 民社 会 的 新路 径 。或许 在 对 葛兰 西“ 民社 会 ” 论 市 理 与 马 克 思“ 民社 会 ’ 论 的 比较 中 , 市 ’ 理 能达 到 对 葛 兰 西 市 民社 会 思 想 更深 刻 的理 解 : 和把握 。
会 的论 述 , 括 起 来 主 要 有 以下 几 个 方 面 的 内容 : 概
第 一 , 民社 会 的上层建 筑职 能 。葛 兰西认 为 由私 人 市 生活 领域 构成 的 市 民社会 , 了包括 经济 、 理道 德 因 素 除 伦 外, 还应该 包括宗 教 、 政治 、 化 、 文 哲学 等因素 。 宗教 、 治 、 政 文化 、 哲学 , 由于具 带有浓 厚 的意识形 态色彩 , 当它们 渗透
思虽 然并 没有 把市 民社 会 简单 化为 物 质交 往关 系 。实 际
J , 马 克 思 那 里 , 民 社 会 的 所 指 涵 盖 了 整 个 私 人 利 益 -在 市 的 领 域 。那 些 无 论 是 被 利 益 需 要 直 接 决 定 的关 系 , 是 不 还
产 阶级对 意识形 态控 制 的不 断加 强 . 层建 筑 因素早 已渗 上 透 到市 民社会 的方方 面面 ,它所 发挥 的作 用 已不容 忽视 。
1 、8世 纪 ,社 会 契 约 论 者 掀 起 了 反 对 专 制 王 权 的 斗 争 , 71 “ 民 社 会 ” 再 次 被 学 者 所 重 视 。 契 约 论 者 那 里 ,市 民 市 也 在 “ 社 会” 作 为与 “ 是 自然 状 态 ” 对 的 概 念 存 在 的 。 契 约 论 者 相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及其文化内涵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

在老舍的作品中,市民形象常常是一些经历了社会变迁的人物,他们的生活经历与社会背景呈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

首先,在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多数是地位较低的人物,他们来自社会底层,经历过贫穷和苦难。

这种形象反映了老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关怀,同时也呈现出中国社会文化中关注弱者的传统。

其次,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通常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这些人物尽管在现代社会中生活,但他们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痕迹,比如在饮食、婚俗等方面。

这种文化气息不仅为人物形象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传承。

最后,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还体现出了一种批判精神。

在老舍的作品中,市民形象常常受到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和压迫,但他们并不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抗和抵抗。

这种精神反映出老舍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反思现实、改变命运的启示。

综上所述,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形象,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国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1 -。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本文从“市民社会”的概念出发,探析市民社会概念的思想脉络及其当代价值。

深刻剖析市民社会思想有助于我们理清市民社会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内涵,有助于我们挖掘其科学价值,借鉴西方国家的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以及发展中国的市民社会。

关键词:市民社会马克思当代价值一、“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市民社会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指出市民社会是一种城邦。

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则将市民社会与文明社会的同义,而其中的所谓的文明社会则是与自然界相对,指的是人类社会。

因此,可以看出市民社会在古代西方指的是国家,也等于政治社会,就是说当时市民社会的概念与政治国家的概念相同。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体现《法哲学原理》一书中,他开辟了一条与洛克不同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思考模式。

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经济活动的领域,个人所有权得到法律确认与保护的。

黑格尔第一次清晰地定义了市民社会作为政治社会的概念。

他指出:市民社会不同于家庭和国家,它经常由于利益的冲突而常有矛盾导致战争,并不能完全独立,因而就需要一个外在的强有力的机构,即国家。

黑格尔认为,在伦理观念上,家庭、国家和市民社会是有差别的,家庭属于自然伦理的普遍性领域,国家则是客观精神发展的最高体现,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

虽然黑格尔将家庭、国家和市民社会进行伦理划分,将国家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并且将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分离。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在莱茵报时马克思开始对市民社会进行系统的研究,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中马克思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的思想扩大了黑格尔市民社会的理论内涵,是对其思想的发展和扬弃。

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合”,“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的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物质交往,是全部历史的发源地和舞台”,马克思将市民社会定义为受生产力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也就是生产关系。

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意涵

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意涵

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意涵”覃诗雅“【内容提要】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赋予市民社会这个传统的哲学范畴以现代的含义。

他指出了市民社会“以自身为目的,以他人为中介”的两个基本原则,把市民社会看作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在现代世界解体后重新结合的中介基地。

他在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围绕“需要的体系”诠释了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维度和世界历史意义。

在哲学史上,他第一次明确区分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领域及其职能,提出“市民社会-国家”的二元理论框架,呈现了现代世界中私人利益与普遍利益、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分离,进而探讨了扬弃分离的方法。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是现代思想家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先声。

【关键词】市民社会国家中介需要的体系政治经济学黑格尔有句名言:“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

”①用这个观点反观黑格尔的哲学,意味着这个诞生于18-19世纪的思想表征了那个转型*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17CZX002)的阶段性成果。

**覃诗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皖助理研究员。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2009,序言第12页。

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意涵时代的特征,这里的时代转型不仅指向使人摆脱了精神束缚的启蒙运动和推翻了君主专制的法国大革命,更强调工业革命发生后西方社会在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上的全面转变。

哈贝马斯把现代性话语开启者的身份赋予了黑格尔,认为他首先提出了现代性的自我批判和自我确证的问题①,这一论断是准确的。

要探究黑格尔如何开启了现代性话语和现代性确证的问题,无疑要回到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因为市民社会孕育了整个现代世界的起源、特征和矛盾。

要讨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就要回到《法哲学原理》。

在这本著作中,黑格尔赋予了“市民社会”这个传统的哲学概念以现代的含义。

本文的主旨就是分析黑格尔如何揭示了“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意涵。

_德意志意识形态_中市民社会的内涵及特征探析_伍艳

_德意志意识形态_中市民社会的内涵及特征探析_伍艳

第13卷第3期2014年5月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3No.3May2014[收稿日期]2013-12-26[作者简介]伍艳(1986-),女,湖北荆门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

【哲学】《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的内涵及特征探析伍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当代中国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的解读。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著作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结合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在全面理解市民社会三方面含义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市民社会的特征,以期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实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提供真实的思想原料。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内涵;特征[文章编号]1672-2035(2014)03-0013-03[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市民社会是马克思著作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对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对“市民社会”的论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已成熟成型并不断向生产关系这一概念靠拢,在其市民社会理论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唯物史观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提出与发展从理论生成的内在逻辑来看,马克思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论述市民社会的概念,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国家的基础,经过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他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已不仅仅是国家的基础,而把它看作是不同于自然经济和未来社会的商品经济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赋予了市民社会新的理论内涵,即“交往形式”,到《哲学的贫困》明确把市民社会界定为生产关系。

市民社会的深层文化意蕴探析

市民社会的深层文化意蕴探析

市民社会的深层文化意蕴探析东波顔宪源(大庆石油学院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摘要:继马克思之后葛兰西率先把市民社会的讨论引向了文化领域,而后,哈贝马斯、柯亨、阿拉托等人沿着葛兰西所开拓的方向对市民社会的文化内涵又作了深入的探讨。

然而,他们的论述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市民社会的文化内涵也不尽一致。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我们首先将“文化”理解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基于这种理解进而揭示出市民社会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发现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的有机契合点:实现文化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存方式,能够推进我国尽早步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关键词:文化;生存方式;市民社会;现代化在马克思之后是葛兰西率先把市民社会的讨论引向了文化领域,而且哈贝马斯、柯亨、阿拉托等人沿着葛兰西所开拓的方向对市民社会的文化内涵又作了深入的探讨。

然而,葛兰西所论述的市民社会的文化内涵与哈贝马斯等人所阐释的文化内涵是有着一定区别的;同时,哈贝马斯等人所论证的市民社会内涵虽然意义深远,但是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市民社会的文化内涵也不尽一致。

显而易见,这里的关键,是要对“文化”一词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理解。

一、文化哲学视域下文化的内涵文化正如人类现象,十分复杂多样又及其广泛。

在人类社会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文化现象形形色色,林林种种无所不在。

从日常的吃、穿、用到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等等。

不同学科,不同学者对文化概念的内涵理解也不一样。

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人类学是研究“文化的科学”。

他给文化下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就是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1]这个定义,至今仍为人类学界普遍接受。

但是,格尔兹在《文化的解释》对此定义提出异议,他认为此定义造成对文化理解的混乱模糊之处大大多于它所昭示的东西。

他指出最复杂的整体的概念是个大杂烩,并未特别指出文化的什么东西,他主张对文化进行深描,深入到个体之中、民族的生活之中。

对市民社会的理解

对市民社会的理解

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市民社会是指由市民组成的社会群体,是一个以公民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形态。

在市民社会中,市民拥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自由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同时享受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

市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市民社会的核心是市民。

市民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拥有公民权利和义务。

市民可以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和公共事务,行使自己的权利,提出自己的诉求。

市民的参与和发声是市民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动力源泉。

市民社会的形成离不开公民意识的培养和社会组织的发展。

公民意识是市民的自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市民参与社会事务的基础。

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塑造,可以培养市民的公民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市民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市民自愿组织起来,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的组织形式。

社会组织可以是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职业协会等,通过各种途径为市民提供服务和保障权益。

社会组织的发展不仅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也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力量和智慧。

市民社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市民社会可以促进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和决策。

市民通过参与社会组织和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其次,市民社会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市民社会通过各种途径,为市民提供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

再次,市民社会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创新。

市民社会为市民提供了展示才华和创造力的平台,激发了市民的创造力和社会活力。

最后,市民社会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市民社会通过公民意识的培养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增强了市民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减少了社会矛盾和冲突。

然而,市民社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市民参与度不高。

由于市民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意识不足或缺乏途径和平台,导致市民的参与度较低。

最新 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精品

最新 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精品

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现代作家,老舍先生始终坚持以人生经历和道德操守为评判周围世界的标准,并从的角度出发,关注市民阶层小人物的命运问题。

一、旧派市民:对落后的批判“旧派市民”是老舍建构的市民世界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舍通过描写这一系列“旧派市民”的形象,旨在对落后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从而为诊治民族精神的劣根性寻找良方。

《离婚》中的张大哥落后保守,强调凡事不能过于极端,他所有的努力都在维系自己安稳的生活,任何变化都能引起他的恐慌,他将撮合婚姻和反对离婚,作为自己一生的神圣事业。

对于张大哥而言,离婚会破坏既有的秩序,使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当中,因此夫妻之间要互相忍让,以中庸调和的方式来化解矛盾,张大哥的婚姻观念是安于现状,凑合的表现,它剥夺了人们追求浪漫理想生活的权利。

张大哥的知识面也是非常狭窄的,他从来没有出过远门,认为北京城就是世界的核心,除了北平,其他任何地方都是乡村,他与官僚勾结则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存在的弊端。

张大哥的温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儿子的作恶多端,儿子的死也没能改变他封闭保守的生活态度。

二、新派市民:对的理性反思老舍有留洋的经历,对西方文化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因此在批判中国落后传统文化的同时,对西方文化也进行了理性的审视:西方文化固然有先进之处,但也有其糟粕。

老舍并没有沉醉于文明作创造的表象,“而是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批判文明的负面影响。

”[1]对于这类形象,老舍对其进行了漫画式的肖像描写,他们生长在封建大家庭,对西方文化了解甚少,未能掌握其中精髓,但却沉醉于拙劣的模仿,以显示自身的本事为乐,从而透露出无知,好面子的劣根性。

他们将新思想片面的理解为罢课,殴打校长,其行为荒唐至极。

《离婚》中的张天真,是当时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他是生活在“乌托邦”里的幼稚少年,嘴上说着革命,实际上整天的浪荡。

可笑的是,他只是在表面上模仿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实质上对其文化理解非常的肤浅,他穿着运动衣睡觉,假装看几份报纸,喜欢看跳舞,活生生一个滑稽小丑的形象。

如何理解市民社会

如何理解市民社会

3、如何理解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在古代西方是指市民的共同体——国家,是指政治社会。

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把市民社会看做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缓冲地带。

一、对我国市民社会的界定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经济、政治领域改革的深化和拓展,社会自治领域日益扩大,长期形成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一体化模式正趋于解体,国家与社会分离已初现端倪,一个现代意义的中国市民社会正在发育、成长和崛起。

市民社会应该是国家与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是一种“非政治性的社会”,是指一种享有独立人格和自由平等权利的个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与整合形态,是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联系的、独立于政治国家的民间自治领域。

二、我国市民社会应具备的特征中国作为后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历史背景、制度环境和当下社会境况,注定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国市民社会必将依循一条符合现实国情的道路, 然而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之发育、发展、生成始终与西方国家社会转型保持着密切关系。

我国要培育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其应该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2.1、个体独立市民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个人是社会生活最终单位。

市民社会以个体的独立性为存在前提,市民社会的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立意识、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个体的独立就是要把个人从自然经济所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摆脱政治社会生活一体化对人的束缚,由市场交换所形成的平等交往的横向联系取代等级身份的纵向关系,使个性和主体自由得到社会的充分承认和空前解放。

独立是市民社会的存在前提, 只有个体独立,才有平等地位和自由来往。

2.2、社会自治自治性是市民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自治是市民社会的出发点。

市民社会是在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性质的自由联合状态,它的生成、组织和运转往往以民间形式进行。

结合现实谈谈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现实意义和消极意义

结合现实谈谈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现实意义和消极意义

结合现实谈谈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现实意义和消极意义11300720139 王巍趁着周末阅读完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定义与理解,结合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此选择性的对黑格尔所建立的市民社会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在这之前先明确一下“市民社会”的定义。

所谓“市民社会”( civil society) ,最初的含义指政治共同体, 特别是古希腊时期所特有的城邦国家。

后来西塞罗用它表示“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

当代市民社会概念有不同的含义:1) 公民社会:市民社会是一个自主的社会领域,它是由国家直接控制之外的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私人的或自愿的安排所组织起来的社会领域,包括家庭、经济领域、文化活动政治交往;2)资产阶级社会,在马克思与黑格尔传统中是资产阶级社会;3)民间社会,在各种新社会运动,包括美国的公民运动中,是指各种基层的组织和交往关系,以区别于正式组织起来经济系统与行政系统;4)文明社会,随着城市的出现而形成的文明生活。

而近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源于洛克的学说。

洛克将市民社会视为从自然状态经过订立契约而形成的文明社会。

社会先于国家而存在, 国家只是处于社会中的个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形成的契约的结果。

市民社会是以一定的法律秩序所维护的个体私有制社会。

而黑格尔提出了关于市民社会的两个基本原则,即特殊性原则和普遍中介性原则。

特殊性原则: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人的物质需求的内在必然性和任意的偶然性的混合。

普遍中介原则:每个人作为需求的个体,都是与他人相关的,他必须通过他人的中介肯定自己,并实现自己愿望。

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和互为中介,就是市民社会的重要特征。

“个别的人,作为这种国家的市民来说,就是私人,他们都把本身利益作为自己的目的。

由于这个目的是以普遍物为中介的,从而在他们看来普遍物是一种手段。

所以,如果他们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只能按照普遍方式来规定他们的知识、意志和活动,并使自己成为社会联系的锁链中的一环。

我国市民社会文化环境之审视

我国市民社会文化环境之审视

我国市民社会文化环境之审视引论鸦片战争以来,古老的中华帝国被动打开国门,西方资本主义以入侵者和先进文明的传播者的双重角色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催化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

中国市民社会在清末民初这个内忧外患、矛盾纷繁复杂的特殊时期尴尬萌芽。

如果按照阿尔蒙德和伏巴在《公民文化》(1963)中比照美国价值标准对中国文化变量计算等级,无疑中国市民社会的文化基因是先天不足的。

而狄百瑞摈弃实证主义社会科学观的诱惑,积极肯定了中国市民社会萌芽的意义。

他认为,中国清朝末年存在一个即使不完全相同但也颇为类似于早期现代西方的自由主义传统[1]。

遗憾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都以失败告终,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举步维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虽然实现了新的社会整合,但是却以建立超级官僚系统的社会为代价,全能主义政治吞食了近代以来不断萎缩的民间社会。

随着全面危机的消退,全能主义政治的负面作用逐渐暴露出来,用吞没民间社会的办法实现社会整合的效度下降,社会呼唤国家之外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在现代化发展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逐渐解放思想,开始了探索计划经济之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中国开始羞答答地进行市场经济改革。

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正式肯定了市场经济的作用,随后中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经济的自由发展为中国市民社会的成长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家在财产关系、社会生活等领域为人们留出更多自主空间,以契约为基础的个人权利得到尊重。

经济的现代化是市民社会成长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经济现代化有力地带动了市民社会的发展。

作为市民社会核心要素的非营利组织和形式各样的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如果按照查尔斯·泰勒对市民社会最低限度的定义,只要存在不受制于国家权力支配的自由社团,市民社会便产生[2],那么中国已经迈进市民社会阶段;但是如果按照查尔斯·泰勒对市民社会较为严格的定义,中国还算不上存在独立意义上的市民社会。

浅析市民社会的渊源及其影响

浅析市民社会的渊源及其影响
互 联 系 的 内容 。
文章编号 : 1 6 7 1 . 5 6 1 6( 2 0 1 5 )0 6 . 0 2 9 6 . 0 1 约对 象之间,要完成理想的制约行为 ,需具备 四个要素 。 第一 ,具有活动独立性的主体。作为 一种制约力量 ,要求 制约者 只向赋予其制 约权 的组织负 责,独 立行使 自己的职权。 第二 ,政府权力及其行为的相应透 明度 。这就 要求依法在一定 范围 内政府将 自己的政务活动公之于众,使之置 于制约主体和 公众 的关 注之下 。第三 ,制约主体和权 力在 关系上 的对 等性。 这 一 点 其 实 是 独 立 性 的 派 生 。地 位对 等才 能使 制约 主 体 的制 约 切实有效 。第 四,制约手段的强制性。强制性 是保证制 约主体 权威的前提 。制约主体的制约活动要有权 力与法制 的强制力量 予 以保 证 。 著名 西方学者 罗伯特 ・ 达尔 明确提 出 : “ 独立 的社会组 织 在一个 民主制 中是非常需要的东西,至少在大型的民主 制中是 如此 。 一旦民主 的过程在诸如 民族 国家这样大 的范 围内被应用 , 那么 自主性 的社会组 织必定会 出现 。 ” 考虑 到权力 的强制性 和 制约性 , 作 为个 体的公民与强大 的国家机关相 比明显处于弱势 , 无法 与之抗衡 ,公 民个体 的权利无 法得到充分 的表 达和实现 。 因此在现代社会 , 公民还 有依据其 结社 自由和 言论 自由的权利 , 通过建立社会组织和 团体的方式来影响政府权力的运行轨迹 。 权利 制约权力 的机 制是 民主社会 所独有 的一 项治 国战略 。 通常是指 ,在充分理性把握权利与权力的关系的基础上 ,恰如 其分地配置权利 ,在 已给 出的现实条件下使它能够起到相应的 限制 、阻遏权力之滥 用的作用 。几乎所有 的西方 国家都认 同, 权利对权力 的制约至少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 个层面是强化公 民的权利 ,例如财产权 、人身 自由权和 隐私权等 ,通过对 公民权利 的强化 ,实际钳制 了政府权力,使 之不 能轻 易逾越它 的界 限而侵入公 民的权利领域 。这样 ,公 民 的权利对 于政府滥用权力实 际起着一种阻碍与制约 的作用 ,但 是权利所起 到的这种制约作用是一种消极 的制约作用 。也就是 说,在这 里,公民的权利作为一种标识 ,提醒政府注意到不要 逾 越 权 力 的法 定界 限 。 几乎 所 有 的公 民权 利 都 具 有 这 种 消 极 的 制约作用 。另一个 方面 是强化 公民权利 的积极制约 , 也就 是说 , 当政府逾越权 力的法定界限、滥用权力或有不 当行为时 ,通过 强化 的某 些公民权 利可 以保 证公民做 出一些积极 的反抗 ,迫使 政府 收回它的权力触角或改变不 当行 为。如公 民对政府某些行 为提 起行政诉 讼的权利 ,这种起诉权利提供 了一种撤销或改变 政府 机构某些行为的机 会。这些权利所发挥 的作用 显然不是被 动的,而是积 极的,它对政 府权 利的制约可 以积极促进政府权 力的行使。。

我国市民社会文化环境之审视

我国市民社会文化环境之审视

我国市民社会文化环境之审视【摘要】我国市民社会文化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市民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思考。

市民社会文化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建设和改进我国市民社会文化环境至关重要,提升市民素质,改善社会文化环境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未来,我国市民社会文化环境需要朝着更加开放、包容、和谐的方向发展,加强市民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只有加强市民社会文化环境建设,才能让我国社会文明进步,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市民社会文化环境、我国、特点、问题、影响、思考、提升、素质、改善、重要性、发展方向、加强、建设、未来1. 引言1.1 我国市民社会文化环境之审视我国市民社会文化环境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领域,它涵盖了人们的观念、价值观、道德规范、生活习俗等方面。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市民社会文化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我们需要审视我国市民社会文化环境,了解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同时认识到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市民社会文化的特点包括多元化、包容性和开放性。

在我国,市民社会包含了不同阶层、不同族群、不同信仰的人们,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丰富多彩。

市民社会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文化认同的模糊、社会道德沦丧、传统文化传承不足等。

这些问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市民社会文化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而一个恶劣的文化环境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建设和改进我国市民社会文化环境,提升市民素质,改善社会文化环境,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通过审视我国市民社会文化环境,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其重要性和发展方向,加强市民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推动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我们能够一起创造一个更加繁荣、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2. 正文2.1 我国市民社会文化的特点1. 多元化:我国市民社会文化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元素,如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等,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

浅析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意蕴

浅析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意蕴

浅析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意蕴■张思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摘 要:“市民社会”的概念历史悠久,亚里士多德用此概念来指代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西塞罗将其扩充为政治共同体的某些生活状况。

后黑格尔赋予市民社会以经济内容,马克思将其定为在经济基础领域。

而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不同于前几者,是从上层建筑领域出发的,其中的内容意蕴丰富,引人深思,本文将从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价值出发,浅析其对于我国当前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市民社会 葛兰西 当代价值葛兰西将市民社会归入上层建筑范畴,认为市民社会不仅包含经济内容,还包含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和意识形态关系,这些理论对我国现金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蕴含着重要意义。

一、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基本概念的界定自出现市民社会的文明以来,其在学术界的变迁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市民社会同自然社会分离;第二,是市民社会同政治国家的分离;第三,是市民社会同经济社会的分离。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属于第三阶段,其内容蕴含丰富,以下分层讨论。

首先,从市民社会的基本内容方面出发,不同于黑格尔和马克思,葛兰西将一些与文化有关的实体机构,如教会、贸易联盟、学校、传媒、工会等等的组织和机构归结于市民社会的基本内容,并且将市民社会称为这些机构的总和。

葛兰西指出将市民社会单单与经济关系的领域联系起来是片面的,还要看到其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诸多要素方面的突出作用,且明确提出“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的著名论断,这里他用了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集中在政治领域内的相关政治活动,另一个集中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

其次,从市民社会占主体地位的群体出发,葛兰西用“有机知识分子”的思想来阐述市民社会的又一要点。

“有机知识分子”指在文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精英份子,他们具有促进文化、观念、知识和话语等概念的生产、传播和阐述的作用。

他认为,精英份子是促进社会更新的重要力量,他们在构建本群体的意识形态的同时,也把这种组织和构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任务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传递到整个市民社会中。

从文化哲学视角管窥市民社会与现代化之内在关联

从文化哲学视角管窥市民社会与现代化之内在关联

从文化哲学视角管窥市民社会与现代化之内在关联东波颜宪源摘要:“市民社会”生成与演进的历史及其内在本质特征,彰显着自由自觉的人之为人的生存方式。

市民社会既是现代化的产物,同时又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构成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市民社会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的渊源关联。

关键词:市民社会;文化;生存方式;现代化一、从“市民社会”内涵变化的历史脉络透视其文化意蕴(一)市民社会的政治内涵“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术语,虽然是建立在市场(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但其源头不仅可追溯到西塞罗时代的罗马国家的思想,而且可以上溯至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关于“公民”和城邦生活的政治学说中。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市民社会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具体来说是指“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合法界定的法律体系之下结成的伦理——政治共同体”[1],即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是等同的。

(二)市民社会的经济内涵18世纪中后期是市民社会从传统含义转变成现代含义的重要时期。

与传统市民社会概念不同,哲学家们开始用“政治国家”指称社会的政治和法律关系,而把“市民社会”用以指称人们的经济交往、财产关系等非政治性的社会生活。

市民社会含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传统的与政治国家重合演变成为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概念,使市民社会概念具有了经济内容。

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是由黑格尔提出并由马克思加以完善的。

1.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解释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论述集中在其晚年著作《法哲学原理》中。

根据他在这本书中的论述,可以将市民社会的概念定义为:由私人生活领域及其外部保障构成的整体。

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个人和私利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同样,市民社会也是私人利益跟特殊公共事物冲突的舞台。

”[2]因此,在由市民构成的社会中,由于各个私利个人物质追求的无节制性和异质性会导致道德缺陷和激烈的利益冲突,这就需要国家的强制统治统合才能弥补,只有国家才能弥补市民社会之不足,并将其代表的特殊利益融合到代表普遍利益的政治共同体中,“国家高于社会,决定社会。

浅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

浅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

浅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11级汉语国际教育1098496 朱维叶一、关于“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在古代西方是指市民的共同体——国家,是指政治社会。

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世纪,不存在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市民社会。

中世纪末期,出现了从事商品经济的市民阶层,即第三等级。

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专指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个“脱国家脱政治的领域”。

市民是平等自由的、具有独立人格的财产所有者。

市民社会是一套行为模式,表示的是物质生活的交往方式,有着不同于“政治国家”的存在形式和运行规律:市民社会以经济生活为主体,以人际关系为纽带,借助信誉、契约和自然化权威来维持社会基础范畴。

社会成员的地位以其职业、收入等因素来衡量,为非其身份和权力。

在市民社会中存在多种获得社会资源利益的途径,国家应为之服务,而不是对之进行全面取代和渗透。

在市民社会中,社会成员经济地位独立,经济行为自主,权利观念相对淡化,具有自我管理的要求。

因而国家的干预应限于一定程度内。

市民社会能够增强社会抵御经济、政治动荡的能力;能够以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制约政府,减轻政府在管理和财政方面的压力;能够扩大社会成员在流动分化上的余地,有利于刺激公平竞争,提高效率。

这一切均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创造物质前提。

二、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原因新中国建立以来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一系列政治运动在有效地巩固了新生政权的同时,也将全体公民纳入到简单的阶级结构、单一的政治体系中,致使生活政治化、政治生活化,导致社会成员受身份制约,难以流动,也不可能进行公平竞争。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为高度政治化难以体现出来,甚至“权”就是一切,容易滋生官僚腐败现象。

民主的不完善、法治的不健全终致一场破坏力极强的十年动乱,造成人们对中国政治的敏感和反感。

这说明,中国政治生活中缺乏一个独立于政治社会之外的、既可以有效监督政府、又可以独特地发挥促进社会发展保证社会稳定作用的机制,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进一步发展。

葛兰西“市民社会”的三重意指与 “霸权”的丰富内涵

葛兰西“市民社会”的三重意指与 “霸权”的丰富内涵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7期·62·葛兰西“市民社会”的三重意指与“霸权”的丰富内涵∗周兴杰【内容提要】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概念具有三重意指:一是指“私人性”的机构和组织的总和,二是指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国家的一体性,三是指“被调和了的社会”。

他的“市民社会”观念虽受到黑格尔的影响,但其内核却是马克思主义的。

通过“市民社会”与“霸权”的联系,我们认识到“霸权”的丰富内涵,它应被视为一个不断商讨和接合的过程,也必须以思想和身份的差异性为前提,并且蕴涵了权力运作的日常性。

上述认识对我们思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无裨益,它启示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以最终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市民社会 霸权 葛兰西作者周兴杰(1973-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湖南湘潭 411201)。

自波比奥提出葛兰西思想的独创性问题以来,“市民社会”一直被当作剖析葛兰西“霸权”观的必由之路。

但问题在于,这一阐释路向虽然强调了西方社会学传统,特别是黑格尔法哲学对葛兰西的影响,①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葛兰西市民社会观念的马克思主义内核,因而造成对葛兰西“市民社会”和“霸权”观念在品质、内涵上的认识偏差。

故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厘清葛兰西“市民社会”概念的多重意指,揭示其思想来源的多元性,进而把握“霸权”的丰富内涵。

一我们知道,由于狱中的特殊环境,葛兰西不得不采取密码式的写作。

他常用的策略是,沿用旧词,却不作界定,而是暗中赋予新意,以掩人耳目。

他使用的许多重要概念都是如此,“市民社会”也不例外。

“市民社会”本是西方社会学的重要概念,指涉与政治社会(国家)区分开来的那部分社会机体,是维护政治民主的社会基础。

但是,到了葛兰西手里,它同样被“旧瓶新酒”般的“包装”,因而新旧涵义交织,造成理解困难。

故此,测定其包含的基本意指,就成了把握葛兰西“市民社会”观念的首要工作。

根据“市民社会”在《狱中札记》(以下简称《札记》)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我们认为它至少包含三重意指。

关于市民传统文化意识调研报告2

关于市民传统文化意识调研报告2

关于市民传统文化意识调研报告(2)据调查, 200名调查对象对一些传统思想及论述的认同度较高。

有143人及45人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示认同及部分认同,分别占71.5%、22.5%;有135人及56人对“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表示认同及部分认同,分别占67.5%、28%;有135人及46人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表示认同及部分认同,分别占67.5%、23%。

200名调查对象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24人,专科31人,本科及以上45人。

受文化程度影响,对一些中国古典名著及西方名著的精读率偏低,大部分表示只粗略读过(如图2)。

从调查对象整体情况看,在问卷所列名著中,精读率最高的三本中国传统名著是《水浒传》、《三国演义》及《西游记》,精读率分别为16%、14%及12%;精读率最高的三本西方名著是《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傲慢与偏见》,精读率分别为10.5%、9%及7%。

从文化程度细分来看,本科及以上调查对象对中西方名著的精读率相对较高,但仍偏低。

45名本科及以上调查对象对中国传统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红楼梦》)的精读率分别为35.6%、35.6%、28.9%及24.4%。

图2:各文化程度调查对象对中国传统四大名著的精读率三、增强市民传统文化意识的意见和建议1、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工作,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同于技术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单是课程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市民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文化的营造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完成,如广播、报纸、社区宣传栏、横幅、草坪中的警语等,让市民在一点一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能更具吸引力,更深入人心,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民社会的深层文化意蕴探析东波顔宪源(石油学院人文科学学院,163318)摘要:继马克思之后兰西率先把市民社会的讨论引向了文化领域,而后,哈贝马斯、柯亨、阿拉托等人沿着兰西所开拓的方向对市民社会的文化涵又作了深入的探讨。

然而,他们的论述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市民社会的文化涵也不尽一致。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我们首先将“文化”理解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基于这种理解进而揭示出市民社会与现代化之间的在关联,发现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的有机契合点:实现文化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存方式,能够推进我国尽早步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关键词:文化;生存方式;市民社会;现代化在马克思之后是兰西率先把市民社会的讨论引向了文化领域,而且哈贝马斯、柯亨、阿拉托等人沿着兰西所开拓的方向对市民社会的文化涵又作了深入的探讨。

然而,兰西所论述的市民社会的文化涵与哈贝马斯等人所阐释的文化涵是有着一定区别的;同时,哈贝马斯等人所论证的市民社会涵虽然意义深远,但是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市民社会的文化涵也不尽一致。

显而易见,这里的关键,是要对“文化”一词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理解。

一、文化哲学视域下文化的涵文化正如人类现象,十分复杂多样又及其广泛。

在人类社会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文化现象形形色色,林林种种无所不在。

从日常的吃、穿、用到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等等。

不同学科,不同学者对文化概念的涵理解也不一样。

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人类学是研究“文化的科学”。

他给文化下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就是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1]这个定义,至今仍为人类学界普遍接受。

但是,格尔兹在《文化的解释》对此定义提出异议,他认为此定义造成对文化理解的混乱模糊之处大大多于它所昭示的东西。

他指出最复杂的整体的概念是个大杂烩,并未特别指出文化的什么东西,他主对文化进行深描,深入到个体之中、民族的生活之中。

现代汉语中的“文化”一词是一个外来语-----cultura,是20世纪初由欧洲经日本传入中国的。

Cultura原系拉丁语,指种植,耕耘农业的意思,罗马时期涵义逐渐扩展为耕耘智慧是自由人真正使命的说法。

从此,cultura一词开始用于对人的培养,教育的意义上。

Cultura一词就是带着耕种土地和耕种智慧这两种涵义逐渐进入了几乎一切欧洲语言中。

但是,18世纪启蒙运动之前,cultura一直只作为及物动词构成词使用,一直没有作为独立的用词单位(名词)使用。

只是从启蒙运动开始,cultura才作为独立的用词单位(名词)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

究其原因同文化总是人的文化有关。

人总是文化的人,人总是生活在文化中,一部人类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或各种文化生生死死的历史。

文化一词始终与人相联系,体现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超越性。

正如前联学者解释的:“当在‘人’之中,看到创造性的建设力量的源泉之后,新时期的意识就描绘出了人的创造力影响之下产生的‘田野’——文化的‘田野’。

文化的世界,这是人本身的世界,自始至终都是人自己创造的世界。

在文化中,人不是作为被创造出来的,而是作为正在创造着的生物出现的,不是作为外在的,受人约束的情势的消极对象,而是作为由它实行着的改变和改造的主体出现的。

”[2]这是从人学的角度对文化概念的形成所做的一种合理的解释。

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欧洲人被看作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生物。

人类社会的主体不是人本身,而是上帝。

只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直至启蒙运动,才“发现了人”,解决了“把人当人看”的问题。

此时,人的肉体和精神才合二为一,人才作为特殊的类存在物被意识到,成为活生的创建人的世界的主体。

从这时候开始,出现了标明人的主体创造功能以及“人的世界”的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

在汉语文献中文化一词最初是作为动词使用的,具有文治(制度)和教化(培养人)的涵义。

20世纪初作为外来概念引入之后,汉语的文化概念才变为名词。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使名词的文化普及和定型化。

这种变化显然也表明在中国古代同样“不把人当人看”,只是到了近现代,人成为创造世界的主体才被意识到。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也出现了“文化热”。

我国学术界的文化概念大体上沿用了联学术界的看法。

1982年版的《简明社会科学词典》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

”[3]以后,又将文化概念做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概念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概念仅指精神文化。

到了90年代,有人强调文化的动态过程(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又把文化归结为“人化”(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主体的对象化)和“化人”(对历史和现实的社会主体超越)。

把文化研究和人的研究合二为一。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概念的涵是越来越广,越来越灵活,越来越难以把握,它已经同人的概念,社会的概念等同起来,失去了自身的特殊性。

文化概念的不断扩是由于无论对人还是对社会,文化确实是一种无所不在的现象,文化概念的特殊性在于文化不仅仅是社会的一个特定方面,一种特殊的属性。

而且是属于人类超越自然的创造物,是历史地积淀的类本质对象化,是历史凝结成的生存方式。

卡西尔、怀特、格尔兹用符号界定文化只是一种形式,并未深入到本质容。

从从文化哲学角度来看,文化其实是人的生活和人的世界的最深层的东西,是人的活动及其文明成果在历史长河中自觉不自觉地积淀或凝结的成果。

作为稳定的生存方式的文化一旦生成,它一方面对置身于这一文化中的个体生存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它象血脉一样构成人的存在的灵魂;文化即“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

在这种意义上,文化并不简单地是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问题,它象血脉一样,熔铸在总体性文明的各个层面中,以及人的在规定性之中,自发地左右着人的各种生存活动。

”[4] 另一方面,它构成了社会运行的在机理,从深层制约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其他领域的发展。

“我们所理解的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样法,它不是经济和政治之外的一个独立的存在领域,而是在于政治、经济和人的一切活动之中的在的机理或活动图式。

”[5]因此,我们在理解文化的涵时应该把它作为人历史凝结成的生存方式,而人的生存方式如果从微观层面来讲,应该包含这样三个方面的容:在人与自然的对象化活动中,人的生存方式表现为一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人与人的对象化活动中,人的生存方式表现为一定的交往方式;在人与精神产品的对象化活动中,人的生存方式表现为一定的思维方式。

即“文化就是在个体的生命活动中昭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6]上述理解涵盖了文化发生和发展意义上容。

发生是指文化是人的文化,发展是指文化是动态的,与人的生存方式的变迁是一致的,是超自然的,超个体的整体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定义文化的涵可以避免因语词涵盖意义的多少或由于太具体而忽视了其深层的涵。

二、市民社会蕴着现代人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基于上述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把文化理解为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因此,我们更倾向于从文化哲学的意义上这样规约市民社会的文化涵:即市民社会是个体与类存在统一的中介,是在契约关系基础上,以自愿为前提、以自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机制的统一体,它既包括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社会活动的私域,同时还包括人们进行议政参政活动的公域,而所有这些活动的核心是文化问题即人的生存方式问题,亦即现代人以什么样的方式从事日常生产活动、消费活动、交往活动和思维活动。

市民社会既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社会形态,也不是指具体的某一种社会结构,而是指与市场经济相伴生,完全区别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现代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或行为模式。

具体表现为充分体现人的个体主体意识、自主意识、创造意识以及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的那么一种有效的生产方式、科学的消费理念、平等的交往观念以及理性自觉的思维方式。

我们之所以这样界定市民社会的文化涵,原因主要在于:市民社会本身就蕴着现代人的自觉的生存方式。

从不同历史阶段文化表现出不同的容和形式上看,市民社会蕴含着人的独特生存方式。

在原始社会,日常生活涵盖了远古先民的全部生活与活动领域,与之相应的原始文化具有强烈的自在性和自然性。

由于社会分工刚刚起步,文化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无法从直观的感性活动中解放出来,文化缺乏在的能动性和对外界的适应性,人的基本生存缺乏安全感。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日常生活的自然主义色彩和自在性、重复性、封闭性特征十分明显,由此产生出重伦理轻科学、重经验模仿轻理性思维、重品德轻创造才能的行为定势。

这些植根于农业文明的文化精神塑造着人们自在自发的生存模式,使多数人在面对着需要强烈主体意识和创造性的非日常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产时,也依旧采取这种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行为模式。

人们自发地依靠祖祖辈辈的经验,过着单调而乏味的自在生活。

在工业文明条件下,由于劳动者从对土地的过度依附中解放出来,这样,使文化主体的创造性活动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人们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日常交往阈限,基于天然情感和血缘关系的日常交往开始降为从属的、私人活动领域,而非日常交往开始得以确立和发展,交往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大。

支撑着工业文明的两大主导精神即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极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把人从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提升到自由自觉和创造性的生存状态,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生存方式就是市民社会的生存方式。

总之,前面我们对市民社会文化涵的揭示使我们看到,人的生存方式是蕴于市民社会之中的,是市民社会文化涵题中应有之意,今天突出强调市民社会生存方式层面的意蕴,对于全面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三、市民社会的文化涵与现代化之在关联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上看,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与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

市民社会的生成、现代人生存方式的确立是现代化的核心所在、关键所在。

因为现代化的深层涵是人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人的文化的现代化,即人的生存方式的现代化,而人的生存方式是蕴于市民社会之中的。

所以,实现现代化必须从根本上使人的生存方式彻底改变,必须重视现代化的深层涵。

(一)现代化的本质涵义是人的文化的现代化“现代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现代化”是指在人类发展变迁的过程中呈现出的对时代的适应性和不断向前发展的总趋势。

如果抛开工业时代的特征,“现代化”可以解释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个人在其生活方式,精神与物质的,能适应时代环境,以增进其福利所作的努力与所获的成果。

”狭义的“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急剧变革,它使工业文明渗透到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相应的变化,是整个社会的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