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本质理解
城市的本质
城市的本质是什么?“不要急着给城市下定义,因为城市涵义甚广,你十有八九会搞错”,法国当代先锋小说家乔治•佩雷克曾如是告诫人们。
的确,关于城市的本质是什么存在许多分歧,困扰着城市研究者。
一、关于城市的本质,既有研究怎么说?城市理论在过去百年来经历了多阶段发展,产生不同理论流派:20世纪上半期,占据城市研究正统地位的是芝加哥社会学派,把城市作为不同社区竞争和演替的场所。
1960年代末,芝加哥社会学派遭到猛烈批判,尤以卡斯特尔(Castells,1968)为首,他抨击芝加哥社会学派研究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城市,而是关于整个社会的问题。
芝加哥社会学派的研究是一种意识形态,忽视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才是社会组织的逻辑。
至1970年代初,芝加哥社会学派被以卡斯特尔、列斐伏尔(Lefebvre)、哈维(Harvey)等人为代表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取代,认为城市是阶级斗争的舞台,其中心议题是土地市场作为财富分配的机器和争取获得城市空间和资源的公民权的政治诉求。
1980年代涌现出几个新的城市理论观点:第一,以梅西(Massey,1991)和麦道威尔(McDowell,1983)为代表的女权主义学者,关注城市的性别维度,并带动族群、种族和阶级研究的复兴。
第二,以弗里德曼(Friedmann)和萨森(Sassen)为代表,研究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化对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
第三,以布伦纳(Brenner),科克兰(Cochrane),哈维,杰索普(Jessop)等人为代表,研究城市政治和城市管治。
这三个理论分支研究延续至今。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理论发生新转向:第一,对于城市理论的后殖民批判呼吁城市研究应该把全球南方(Global South) 的城市包括进来,否则城市理论的普适性是有问题的。
第二,提出应该采取新的城市研究方法,特别是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和集群理论(assemblagetheory)的方法,强调单个城市地域的特殊性。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是城市研究领域中的一位重要思想者,在其政治经济学与社会学著作中,对城市的特征、发展和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探讨。
马克思的城市理论揭示了城市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对于当代城市研究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一、马克思的城市理论概述1. 城市作为资本主义方式的产物马克思认为,城市不是一种简单的地理现象,而是资本主义方式的产物。
城市的兴起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的发展和资本的集中以及大规模生产都会引起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聚集,人口聚集导致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兴起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市场和经济力量导致的结果。
通过资本主义式的社会关系,城市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导力量。
2. 城市劳动过程的特征马克思认为,城市劳动过程的特征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所导致的。
城市劳动过程包括工人集体劳动的一种形式,因此它呈现出资本主义剥削的完美形式。
在城市中,劳动力的负担大大减轻,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城市为机器和大规模生产提供了便利。
3. 城市的本质特征马克思认为,城市的本质特征是“生命的聚集”。
城市是大量人口、商品、货币和信息的聚集地,城市里的人口密度远高于乡村。
城市是现代化和固定资本的集中地。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类生活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影响,城市有着对于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占用、破坏和改造。
城市内部的不平等现象和大量生活在城市的无产者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城市的资本主义特征不断地促进着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
4. 城市的社会影响马克思认为,城市会对周围的乡村产生影响,它们会从周围的农村地区获取资源,为周围的乡村地区提供服务。
城市内部各种社会关系的变更也会对城市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城市的发展将会改变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结构。
城市对现代化和文明进程的推动影响巨大,城市化与国家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通过对城市的分析,揭示了以资本主义方式为主导的城市的本质特征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城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城市本质
二、城市的本质人类将物质、能量、信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赋予某种精神的聚集节点,是人类社会的延伸,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载体。
可以说城市的实质是:“地理空间(地域)、能力空间(影响)、有序空间(组织)、人文空间(文化)、梯度空间(发展)”的多维集合体,换句话也就是人、物、信息集中和交换的地方。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一种形式,是一定地域的经济文化中心,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探讨城市的本质也就是要解决城市是什么的问题,即怎样给城市一个最准确定义的问题。
城市一词在汉语中可以分拆为“城”和“市”,它正好说明了城市的两种功能,“城”是为了防御的需要而修建的城墙,而“市”则是为了商品交换的需要而固定的一个地方——市场。
英文中city (城市)与civilization (文明)的词源都是拉丁语civitas ,可见西方城市与文明有很密切的关系。
这只是从字面上解释城市。
城市的本质应有更深刻的内涵。
虽然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是基于经济的发展,但城市的本质和内涵,却不仅限制于经济的体现而已。
城市的发展实际上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城市的本质,是从根本上,从深层结构上分析城市的性质,而有别于城市的一般应用性质。
我们先看一些城市定义:《不列颠百科全书》对“City”的解释:“一个相对永久性的、高度组织起来的人口集中的地方。
比城镇和村庄规模大,也更为重要。
”现代汉语词典对“城市”的解释:“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我国著名城市学家宋俊岭认为:城市的本质,乃是人类本质的一个延伸和物化。
城市是人类自身内在品格外化而成的物质环境构造体系。
城市是文明人类的存在形式,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城市状况既反映当地社会人群的量和质,又制约着其发展水平。
日本学者山因浩志认为,城市必须同时具有密集性、经济性和社会性三种性质。
马克思说:“城市本身表明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
城市的定义:(doc)
城市的定义:(doc)
城市的定义可以有多种角度和标准,常见的定义包括:
1. 人口密集度:根据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来划分城市和非城市地区。
一般而言,人口数量较多、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被视为城市。
2. 行政地位:城市可以根据行政管理区划标准来定义,即由政府根据一定的规定将某些地区划定为城市,具备自治和行政权力。
3. 经济特征:城市一般是经济活动中心,特征为拥有较高的产业密集度、商业活动集聚度、金融服务等经济特征。
4. 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城市通常具备较为发达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网络、医疗设施、文化设施等,并有相应的城市规划,包括土地利用、市中心等。
5. 社会文化特征:城市常常具备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和资源,如艺术、教育、文化遗产等。
城市的定义可以从人口密集度、行政地位、经济特征、基础设施和规划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划分。
不同的定义和标准在不同的背景下可能有所差异。
城市的起源及本质
读书笔记这周的《城市的起源及本质》是一本关于城市起源的书。
里面说到了城市的产生是一个过程,它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渐出现的。
所以,我们要鉴别一个城市,就必须要追溯它的发展历史,从最深的文化层中或许能找到一些能表明古代城市结构秩序的隐隐约约的平面规划。
每一个城市的产生都有它们各自形成的客观经济条件。
城市文明与农业文明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城市首先出现在四大河流域,即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
最早的城市之所以产生于这些大河流域,主要因为城市文明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而这些大河流域正是世界上最早的几大农业文明产生之地。
以狩猎为主的居无定所的流动生活是不可能有城市形成的。
只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工具和农耕技术的发明产生了农业生产方式,人们开始在一定区域内稳定居住以后,才可能出现早期的城市。
放弃了之前的狩猎生活,进入农耕的时代是形成城市的一个重要前提。
人们有了聚落,为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然后渐渐地,人们在农业发展的情况下,开始发展手工业,这是人类的又一个进步。
手工业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并成为一种特殊的经济部门,他们用自己的产品交换农产品,为便于生产,他们集中到一起,寻找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有利商品运输和商品集散的地点集中居住,这样手工业者生产、居住的地区或附近便成为早期人类聚居点,这些聚居点往往成为早期城市的雏形。
手工业的劳动分工加速了城市的出现。
手工业的发达,自然就会激起商业的发展。
商品交换和商业的出现,集市的形成和发展,对城市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重要的集散点和临时性的集市,开始出现商店,从而使集市逐渐固定化和物质化,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形成进程。
随着商品的发展,城乡开始分离,于是出现了人员聚集较多、成为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
或许还有一点我们难以置信,但也是事实,就是宗教也对城市的形成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虽然其根源是人们认识水平的低下,但墓地、圣祠、神坛等宗教相关场所成为人类早期聚会地点,一方面是人类对死去同伴的敬重,另一方面是人们对神的敬仰。
生态城市的本质与内涵
浅谈生态城市的本质与内涵摘要:在人口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的形势下,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追求,生态城市的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本文在生态城市概念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实践,对比分析,浅谈生态城市的内涵和本质。
关键字:生态城市;实践;内涵;本质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生态城市概述对于生态城市概念的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机构有着不同的见解。
原苏联生态学家亚尼茨基(yanitsky,1984)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型;美国生态学家查德·雷吉斯特(register,1987)认为生态城市是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居的聚居地;澳大利亚学者唐顿提出生态城市就是人类内部、人类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上的平衡的城市。
在我国,马世骏院士提出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以指导城市建设;王如松等提出建设生态城市需要满足人类生态学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高效原则、自然生态学和谐原则;黄光宇先生提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相关理论,综合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建设而成的。
二、发达国家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美国城市伯克利通过建设慢行道、恢复退化河流、沿街种植果树、建造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居所、通过能源利用条例来改造能源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公交路线、提倡以步代车等形式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
经过20余年的努力,伯克利走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生态城市建设之路。
德国南部的弗莱堡以生态城市为目标,弗莱堡采取的措施有:街道地面尽量改造成能通透雨水的生态地面,帮助地下水位回升;山地为树木所覆盖,林中有为市民提供休闲服务的餐馆和漫步小道;集中了世界领先的太阳能研究和开发机构,推动了太阳能设施的普及;用植被覆盖水泥坡地降噪降尘;河流两岸保留自然状态以保护城市河流与河岸的自净作用;菜市场使用的是麦草而不是塑料包装,减少白色污染;垃圾分类回收,并推广实施堆肥处理系统日本北九州市提出“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中提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其具体规划包括:环境产业建设、环境新技术开发、社会综合开发,市民积极参与,政府鼓励引导,是北九州生态建设的经验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城镇本质以及若干问题辨析 (1)
春秋战国城市的城镇本质及若干问题辨析古代一般“城邑”来称呼农村之处的组织,而根据很多资料,古代城市并非如同当今城市,而是带有较大的城镇性质。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可见,邑如同现在的村社,而城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城市”。
一、面积《左传·隐公元年》祭仲讲:“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分之一,小九之一。
”根据商鞅铜方升,当时一尺23.1cm,一丈为2.31cm,一步(六尺)为1.386m,一里(180丈)为415m,百雉(300丈)为700m,则大都边长为700m,面积约0.5km²。
对于祭仲这句话的解释,有好几种说法。
首先,这个百雉是城墙的周长还是城墙的边长。
第二个问题,这个叁分之一,五分之一,九分之一,是边长比还是面积比。
根据这几个情况,列表如下(假设城墙为正方形):1.百雉为城周长,比例是面积比边长面积方国303m91875/0.09km² 131丈大都175m 30625/0.03km² 76 丈中都136m 18375/0.02km² 59 丈小都101m 10208/0.01km² 44 丈2.百雉为周长,比例是边长比周长. 面积方国 525 m 275625m²/0.28km² 227丈大都 175m 30625m²/0.03km² 75丈中都 105m 11025m² 45丈小都 58m 3364m² 25丈3.百雉为边长,比例是面积比边长面积方国 1245m 1.5km ² 3里/540 丈大都 700m 0.5km² 1.7里/304丈中都 500m 0.29km² 1.3里/245丈小都 408m 0.17km² 1里/177丈4.百雉为边长,比例为边长比边长面积方国 2100m 4.4km²5里/913丈大都 700m 0.5km² 1.7里/304丈中都 425m 0.17km² 1里/185丈小都 233m 0.054km² 0.56里/100丈根据最近几年出土的城市遗址(部分数据有微小差异)5. 边长km 面积km²方燕下都 8×4 32 13.6里/2448丈齐临淄 4×4 16 9.6里/1732丈韩宜阳 3.22×3.22 11 8里/1443丈秦雍城 4.5×2 9 7.2里/1300丈周洛阳 2.89×2.89 8.2 7里/1251丈赵邯郸 2.4×2.4 5.81 5.8里/1043丈秦栎阳 1.8×2.5 4.5 5.1里/918丈齐薛城 3.4×2.3 7.82 6.7里/1216丈吴平望 1.4×1.7 2.38 3.7里/668丈魏魏城 1.5×1.5 2.25 3.6里/649丈赵午城 1.1×1.1 1.21 2.6里/476丈晋曲沃 1.1×0.8 0.88 2.3里/408丈赵午汲 0.889×0.718 0.68 2里/357丈滕 0.8×0.6 0.48 1.7里/300丈小城 0.5 0.25 1.2里/213丈大城 1 1 2.4里/432丈其中最后两个为虚拟数据,根据出土的遗址,春秋战国时期大城约2—3里,面积约为2-3km²,小城大约在0.25-1km²之间,都在近河区,方形区,随地形。
城市的起源及本质
第27卷第6期湖南城市学院学报V ol.27No.62006年11月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Nov.2006城市的起源及本质刘涛,王光宇(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沙410081)摘要:城市是客观经济基础、宗教推动力以及在阶级分化基础上产生的等级观念等方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主要载体。
城市的本质就是人类文明,就是文化。
关键词:城市;起源;本质;经济基础;宗教推动力;文化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942(2006)06–0069–04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狄德罗(1713—1784)曾对“什么是美”这个问题作过这样的解说:“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得很少的东西,而美的性质就是其中之一”。
[1]1对于“城市”的讨论就是这样,至今学界关于城市的定义、城市的起源、城市的本质等基本问题还没有一致的定义。
城市出现的时间非常早,产生于人类从野蛮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时期,距今天大约有五千多年的时间,它是伴随人类文明曙光而出现的。
对此刘易斯﹒芒福德也指出:“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获得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
人类历史刚刚破晓时,城市便已经具备成熟形式了。
要想更深刻地理解城市的现状,我们必须掠过历史的天际线去考察那些依稀可辨的踪迹,去了解城市更远古的结构和更原始的功能。
这应成为我们城市研究的首要任务。
”[2]2城市的起源和本质一直是人们讨论的对象,但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一、城市的起源城市的产生是一个过程,它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渐出现的。
正如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说的,“要详细考察城市的起源,我们就必须首先弥补考古学者的不足之处:他们力求从最深的文化层中找到他们认为能以表明古代城市结构秩序的一些隐隐约约的平面规划。
城市的本质
城市的本质什么是城市,刚才盛洪教授讲了,城市就是由一群人,由于贸易、由于各种市场交易的原因,所以聚到一起。
所以盛洪教授讲的是由市场导致城市(的形成)。
我想这个是没错的,大的方向是没错。
但是,市场并不必然形成城市,可以看到很多流动的集市、包括很多茶马互市,最后没有形成城市。
所以,城市到底是什么,传统的理论,大概有这么几个解释。
城市就是人口密集,人口密的地方就是城市,人口稀的地方就不是城市,所以,我们现在统计的标准基本都是按密度来的,但是这个是非常不可靠的,我在好几个地方演讲都说了这个事。
人口密度中国和美国差得很远,美国几千人就算城市了、中国几千人连镇都算不上,村都可能几千人。
所以大家的标准不一样,城市化没法儿比较。
另外一个呢,是不是说农业转成工业了,我们就变城市了?这好像还有点靠谱;另外一个呢,是不是农业的土地转为工业用地或者其他?还是农村的居民转为城市的居民了?看上去好像都很接近,但是我觉得这个定义做完了以后不是很好用,所以我提出一个观点——可能和盛教授有点不太一样——从城市制度的角度来讲,城市是个什么地方?这界限划在哪儿?如果这个地方能够定义好,我们后面很多研究——待会儿我会提到——势如破足,全都解决,否则我们定义完了后不知道这定义在我们的研究里面怎么用。
我的定义呢,就是:城市呢,是生产和消费公共产品的场所。
有公共产品了,就是城市;没有公共产品了,就不是城市。
最早的城市——刚盛教授提到——防卫,有人修了个城墙,把大家圈到城市里头了,这就提供了一种公共服务,这公共服务就是“安全”,别的人(比如)土匪就不能来抢你了,但是要给城墙里政府交税,形成了一种交易关系:生产与消费。
所以,这些人如果没有公共产品,他们堆在一起,再大,也是农村;人口再多,也只是一个流动的集市。
这些人只要没有公共服务在里头,就跟军队似得,把一个军队拉去打一次仗完了,它那个地方也不会变成城市。
所以人口怎么密集,它也不会变成城市,除非在这个地方,我们提供公共服务。
城市与农村相比有以下本质特征:
城市与农村相比有以下本质特征:(1)高度的聚集性。
城市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度聚集地,城市的这种特性,也被称为城市的“空间聚集性”。
可以说,集聚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其他各种特征都是由集聚衍生出来的。
(2)社会性。
首先,城市中聚集的人们不是由血统的或宗族关系所组成的,而是构成一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其次,城市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社会性。
城市是先进生产力的空间聚集,而分工和协作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城市活动的社会性也是城市的深层特征。
(3)经济性。
城市能够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
首先,聚集为城市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创造了前提条件。
其次,社会性也是重要因素。
最后,城市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因而较之农村能获得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4)系统性。
城市是一个密集的空间地域社会经济系统。
集中表现在:1、从城市的组合和结构看,城市是一个多维、多变量、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的大系统;2、从物质形态上看,城市是由供排水系统等各种功能设施组成的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
3、从城市的产业结构看,城市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等多种产业构成的综合体。
4、从整体上看,城市的所有社会经济活动与为其服务的城市设施之间必须保持均衡。
(5)开放性。
包括辐射出去和吸引进来两层含义,它是城市具有生命力、吸引力的源泉,也是城市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体现。
城市的中心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主要取决于城市辐射面的大小和吸引力的强弱。
(6)复杂性。
源于城市构成上的异质性。
那些具有很强异质性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城市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多样性,最终导致了城市的复杂性。
对城市规划本质的一点认识
也是不 可忽视 的任务 。进入 新世
纪,全球 经 济 一 体 化 已成 趋 势, 全 球 文 化 多 样性 和 各 国城 市 的 多
纲 要 中 明 确 要 求 “ 强 城 镇 规 加 划 、 设 计 、 建 设 及 综 合 管 理 ” 这 就 要 求 各 级 政 府 强 化 城 市 规 划
建 筑 学 ,近 现 代 以 来 , 尤 其 是 进 入 2 0世 纪 以 来 , 由 于 城 市 的 迅
速 发晨 ,城 市 问 题 的 巨 系统 性 、 高 复 杂 性 促 进 了 城 市 规 划 成 为 一 门 独 立 的综 合 性 学 科 , 它 的 内 涵 早已远 远 超 越 了建 筑 学 的 范 畴, 比 如 城 市 规 划要 研 究 确 定 的 城 市
职 能 , 以 适 应 加 速 城 市 化 的 大 形 势。 城 市 规 划 同时 还 是 一 项 社 会
样 性 , 也 属 必 然 ,这 正 如 同 生 物
多样性 一样 。我 国的城市 规划要 为 中 国 城 市 文 化 的 特 色 而 奋 斗。 城市 规 划是 一 项 政 府 职 能 , 它 是 一 项 综 台 睦很 强 的 政 府 职 能 。 政 府 代 表 着 公 众 和 长 远 的 利 益 , 城 市 规 划 是政 府 必 不 可 少 的 本 职 之 一 一 个 国家 、一 个 地 区 尤 其 是 一 个 城 市 的 政 府 当 局 如 果 忽 视 或 无 视 城 市 规 划 , 必 然 导 致 城 市发 展 的混 乱 和 失 误 。 因此 . 在 各 国 各 地 各 城 市 都 有 相 当 稳 定
维普资讯
CI Y P AN I G EV EW 1 6 NO. J… 0 2 T L NN R I V0 2 1 a 2 0 n
城市的本质与衰落
城市的本质一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精神的外化。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肖复兴说:“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精神的外化。
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将这种美的理想追求以这样的比喻而形成最为生动鲜明的形象,使得城市成为了人的精神的载体,并得以艺术性的外化和升华。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和建筑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的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理论家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人们看看你的城市,人们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城市和建筑代表了世界、社会和人类,城市和建筑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沙里宁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坚持城市建设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尺度,以人为标准。
他在书中多次引用一句格言: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良好设施。
并明确指出城市应“始终把合乎人情与方便生活作为主题。
沙里宁认为,城市首先要适合于人的本性,使人能够舒适地生活。
二关于城市本质的误区:也有人说:城市本质上就是“人类的非农聚落”。
这样一个说法,早已是城市研究界的口头禅,人云亦云但并不正确。
因为,它违反了历史事实。
从城市最早诞生于世间开始,就不仅仅是人类的非农空间,当时的主要产业恰恰是农业。
还有研究说,“城市的本质就是集中”。
这就根本没有思索“本质”为何意,误将城市功能混同于城市本质。
所谓城市的本质,是指城市本身具有的最基本的属性,这一属性决定着城市其他的特性,也决定着城市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规律。
所以,探索城市的本质,就不能仅仅站在本学科的立场来看待城镇的本质问题,更不能将城镇的职能与其本质混为一谈。
三人类物种属性的延伸和物化有人说:“本质上,城市就是人性的外化。
”严密些讲,城市本质上就是人类物种属性的延伸和物化。
其实,生物界对此已经提供了无数有益的启发和证据。
比如,蜜蜂的蜂巢以及某些鸟类的巢穴,都显现明显特征。
这种创造就是物种属性的外化过程。
城市化的本质是社会现代化
城市化的本质是社会现代化城市化与社会现代化都体现社会转型的过程。
城市化的本质属性在社会现代化这一概念中得到了体现。
城市化的动态运行将社会现代化的社会转型过程集中体现出来。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城市化的本质就是社会现代化。
标签:城市化;社会现代化;城市社会;转型;本质中共十七大报告在谈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关系,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之一,城乡统筹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城市化。
城市化关系到经济学问题,但它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学问题。
近期在社会学领域,人们十分关注这样一个概念,就是社会现代化。
城市化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现代化的过程。
一、城市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内涵1、城市化的含义国家建设部1998年制定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提出了城市化这一概念。
并对其进行了定义,这一定义为我们理解城市化提供了帮助。
所谓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化是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密切联系。
城市是城市化的载体,没有城市,无从谈城市化。
中外城市的发源和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快速兴起的。
英国是城市化的发祥地。
目前,英国城市化水平超过了90%,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
国际上,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主要是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8.8%,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
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都由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逐步变为城市人口占大多数。
18世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今天世界上已经有近半数的人口生活在城市。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社会结构变化发展的共同趋势。
2、社会现代化的含义现代化这个术语开始被学者们广泛使用是在1958年。
城市的本质在于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申论大作文
城市的本质在于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申论大作文城市的本质在于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我们既要看到城市化进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与不足,也要明白它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曾说:“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空间,这就是精神性或文化上层建筑领域”。
因此,我认为应该充分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并且推动着全球化时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前行,但是同样面临巨大挑战。
现如今,城市规划问题已日益凸显出来,各地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带来诸多弊端以及城乡差距越拉越大等矛盾正困扰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整体工业水平、科技实力的迅猛发展,我国一跃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宝座,然而无论怎么增长的经济总量都比不过城市的扩张速度,这一点可见一斑。
但另外一个现象也不容忽视,即在中小城市发展上却始终滞留原地,甚至没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致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难以顺畅运转,最终只能又回到自己原来的故土。
由此可知,对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视必须要加强。
从历史上看,城市建设早期往往更注重经济功能,因为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城市也更加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状况逐渐被改变,当代城市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它不仅具备经济、政治、文化、交通、教育、卫生等诸多方面,而且兼具商贸、休闲娱乐、旅游、居住等功能,不断满足着民众日趋丰富多元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同时,这也要求相关部门及时把握住契机,进一步创新理念思路,完善政策措施,做好统筹协调工作。
城市经济建设固然重要,但我们千万不能只盯着经济指标,舍本逐末;也不能急于追求经济效益,否则将付出沉痛代价。
因此,未来相关部门除继续秉持促进城市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以外,更要关注与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使城市真正服务百姓,让城市居民获得感更强,幸福感更高。
发展到今天,城市的定位与功能越来越丰富多彩,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五大职能,即生产职能、信息职能、交换职能、储蓄职能和文化职能。
论述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理论研究
论述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理论研究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是20世纪著名的城市理论家和城市规划师,他对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和城市生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思考。
他的城市理论从多个维度探讨城市的本质、城市发展的过程以及城市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以下是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理论的几个核心观点和研究重点:
1. 城市的有机组织:芒福德认为城市是具有生命特性的活动系统,他将城市比喻为“城市生态系统”,强调城市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他强调城市的发展需要具备综合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自我调节和可持续发展。
2. 技术与城市发展:芒福德关注技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技术的使用应该为人类需求服务,而不是单纯为了技术自身的发展。
他反对技术主义,主张城市规划和设计要以人类福祉为中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 城市与人类文明:芒福德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应该符合人类的文化、社会和心理需求。
他强调城市发展需要回归人性的关怀,强调人文主义和社会公正的重要性。
4. 都市乡村关系:芒福德对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都市乡村综合论”的概念。
他认为城市与乡村应当相互依存和平衡发展,强调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资源、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合作。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理论研究的特点在于他将城市视为一个综合的系统,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分析城市的本质和发展。
他的理论观点对后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可持续城市发展和人本主义城市设计的理念。
城市本质与城市多样性——雅各布斯城市观哲学批判
硕士学位论文城市本质与城市多样性论文题目——雅各布斯城市观哲学批判研究生姓名宋伟力指导教师姓名陈忠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城市哲学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4月城市本质与城市多样性——雅各布斯城市观哲学批判中文摘要中文摘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时期,雅各布斯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本主义思想,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充满智慧的话语,对整个城市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审视与批判。
时至今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出现了分岔口,通过开启雅各布斯城市观的批判话语,在对雅各布斯城市观进行审视的同时,从哲学的高度与深度来反思城市问题的本质,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解决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所出现的诸多问题,更好的建构城市哲学,推动中国的城市发展。
本文的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等;第一章从对城市本质的反思、城市功能的反思和城市发展的反思这三个层面出发阐释了雅各布斯城市观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对雅各布斯城市观的价值与问题进行了论述,在肯定其城市观中价值的同时也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第三章尝试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来反思城市,揭示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而通过历史与辩证的双重纬度来构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
关键词:多样性城市人本主义人的需求马克思主义作者:宋伟力指导教师:陈忠Abstract Urban nature and diversity——Criticism on Jacobs’s urban philosophyUrban nature and diversity——Criticism on Jacobs’s urban philosophyAbstractJacobs argued about urban renewal critically, comprehensively and wisely with her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humanism,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 American cities had stepped on the highway in the 1950s and 1960s. Nowadays China apparently has got her own problems dur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It could be the proper time for us to work out them using the Jacobs’s bright ideas philosophically, which not only figures out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slowing down the urban development, but also gives a push structuring a whole system of urban philosophy, thereby pacing up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China cities.And the introduction part tell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purpose, the status , the methods and the structure. Part 1 summarizes the main point of Jacobs’s urban philosophy via re-looking into the nature, the functions and the future of cities. Part 2 explains the questions of Jacobs’s urban philosophy, affirms the value,in the meanwhile,gives a second thought on the new issues. Part 3 attempts to introduce a intervention of Marxism on finding out the thread end of all these urban issues,and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very philosophy, and demonstrates the influence o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great China cities historically and dialectically.Key words: Diversity city humanism human needs MarxismWritten by:Song WeiliSupervised by:Chen Zhong目录引言 (1)一、研究背景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一)国外关于雅各布斯的研究 (1)(二)国内关于雅各布斯的研究 (4)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6)四、创新与不足 (7)(一)创新之处 (7)(二)不足之处 (7)第一章雅各布斯城市观的主要内容 (8)第一节雅各布斯对城市本质的反思 (8)一、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延伸和人类文明的象征 (8)二、城市是多样微观元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9)三、城市是人聚居和交往的一种具体空间化实现 (9)第二节雅各布斯对城市功能的反思 (10)一、城市是人生活的舞台 (11)二、城市是人生产的场所 (12)三、城市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首要空间 (12)第三节雅各布斯对城市发展的反思 (13)一、对城市要素的反思 (13)二、对城市结构的反思 (14)三、对城市动力的反思 (15)第二章雅各布斯城市观的价值与问题 (16)第一节雅各布斯城市观的主要价值 (16)一、“以人为本”是雅各布斯城市观的思想内核 (16)二、多样性思维是雅各布斯城市观的方法根基 (17)三、城市精神是雅各布斯城市观的价值底蕴 (18)第二节雅各布斯城市观的可能问题 (19)一、相对忽视城市与乡村的联系 (19)二、相对忽视自发性与自觉性的联系 (20)三、相对忽视城市与外部环境的联系 (21)第三章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城市 (22)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对城市的反思 (22)一、城乡分离与工业城市的出现 (22)二、城市为生产与消费的嫁接提供空间 (23)三、城市生活空间的焦点——住宅问题 (23)第二节现代性条件下城市问题的根源 (24)一、城市是资本主义大生产的主要场所 (25)二、以资本为主导的空间生产导致城市异化 (26)第三节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深层建构 (26)一、中国特色城镇化的价值导向 (26)二、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实践路径 (27)结束语 (30)参考文献 (31)后记 (35)城市本质与城市多样性——雅各布斯城市观哲学批判引言引言一、研究背景20世纪后半叶,简·雅各布斯被誉为是对美国城市规划发展以及世界城市规划发展最具影响力的人士之一,她所著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于1961年出版,这给当时的城市规划界带来了一场不小的震动。
城市的本质特性名词解释
城市的本质特性名词解释城市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本质特性。
本篇文章将对城市的本质特性进行解释和探讨,包括人口密度、社会流动性、经济中心性、文化融合性和基础设施发展性。
人口密度是城市的一个重要本质特性。
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的地区,其人口密度较高。
人口密度即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一座城市人口众多,居民居住较为集中。
较高的人口密度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繁忙、环境污染等。
然而,较高的人口密度也带来了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机遇。
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大的市场规模、更广泛的就业机会和更丰富的文化交流。
社会流动性是城市的另一个本质特性。
城市作为人口流动和交流的中心,具有较高的社会流动性。
社会流动性指的是人们在城市中的自由度和机会。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文化活动,使个体能够更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角色。
同时,城市也具有较高的社会流动性,人们可以更容易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
经济中心性是城市的重要本质特性。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具有经济中心性。
经济中心性指的是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集聚了大量的产业和企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
城市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城市也享有更多的资源和服务,提供了更广泛的消费选择。
文化融合性是城市的另一个本质特性。
城市作为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象征,具有文化融合性。
文化融合性指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城市是多种族和多文化的聚集地,不同文化在城市中相互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文化融合性带来了更多的文化交流和创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体验。
基础设施发展性是城市的重要本质特性。
城市作为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发展性指的是城市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和覆盖范围。
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文报告》文章:城市的本质是人精神的外化.doc
《文汇报》文章:城市的本质是人精神的外化-《文汇报》文章:城市的本质是人精神的外化●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精神的外化。
有多少不同的精神风貌,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城市呈现出风姿绰约的景观,并不只是豪华的外观所能够呈现的。
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将这种美的理想追求以这样的比喻而形成最为生动鲜明的形象,使得城市成为了人的精神的载体,并得以艺术性的外化和升华●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另一方面体现,还应该在于城市管理的大气,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对于下一代的关怀方面。
城市之所以不能够完全听凭经济的管理,还需要文化的领引,就在于文化更有益于世道人心以及对下一代心灵的滋润●城市精神与文化,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身上,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质与风貌。
人与城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
说到底,重视城市精神的建设,其实关系着城市建设的最终归宿梁思成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感慨: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
的确,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发现,和世界那么多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于是,人配衣服马配鞍一般,我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外观,于是我们便越来越倾心倾力地盖房子,住宅楼盘此起彼伏,争先恐后,肆意扩展着城市的地平线,切割着城市的轮廓线,我们不少的城市多年以来都是一座大工地。
城市建设仅仅沦为梁思成先生批评的住人的房子,恰恰淹没了人本身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主体性位置。
因为在远古时代里,人们建造的房子也是为了住人用的,退回到岁月以往,即使可以凭借楼盘赚更多的钱,我们并未比我们的祖先走出多远。
楼房可以是城市最为直接醒目的外观,重视它,也没什么错。
但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精神的外化。
有多少不同的精神风貌,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城市呈现出风姿绰约的景观,并不只是豪华的外观所能够呈现的。
梁思成先生所期待的建筑,虽然也属于城市的外貌,所体现的却是人对于城市寄托的一种美的理想追求。
城市的本质
城市的本质
佚名
【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历史地看,人类文明经过自狞猎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过渡,人口增加,有可能促成了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贸易通道的拓展,以及职业种类的增多,也部有可能发挥促进作用但是仅仅从城市的经济基础层面是没有办法去发现城市本质的因为。
【总页数】1页(P130-13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解析城市公共艺术的本质-对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思考
2.生态城市本质上是宜居城市--基于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比较视角
3.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城市文化及其意识形态本质——从曼纽尔·卡斯特的马克思主义城市文化批判理论谈起
4."立体"城市肌理本质的剖析与研究——以宁波城市更新形态中的"多义性"为例
5.徐千里:注重城市小空间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城市本质的回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本质》读后感想
城市是一种象征形式,象征着人类日社会中种种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精神和物质的极大丰富体,城市可以集中展现人类的智慧,城市的产生是基于农耕文化,是人们需要储存,交换剩余产品从而形成的一种定居形式。
城市从乡村发展而来,但城市和乡村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城市里的人不生产粮食物产,而是对初级的物产进行加工,研究文化科学,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认识到乡村是一种以生产为主的生活模式,而城市则是价值交换的平台,城市和乡村的体制是有差异的。
城市的产生本就是人类的一个新高度,在城市这样一个集合体内,在城市这样一个资源和思想集大成的地方,繁荣丰富是一定的,但思想的多元化在造就艺术,文化的新高度的同时也会滋生出许多罪恶的阴暗面,从城市的诞生开始,比任何地方都要先进和发展快速,但也更腐坏,人心的阴暗面越多。
城市的阶级划分更严重,所以不能只片面的看到城市前进的希望,更要看到生活在城市底层的一些人,看到城市的角落里滋生的黑暗。
城市在快速的发展更新,因此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城市的前进中人们所探索出的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需要整理和积累,否则这些历史就像尘埃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随风飘逝,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是一个快速发展也快速淘汰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只活在现在,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不总结过去未来就不会有发展。
我认为,承认并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太重要了,因为城市是人伦的放大和延伸,丰富和扩展了人的存在价值、创造能力和生命本质;阶段性的城市发展即是阶段性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表征,对城市的历史文化的尊重和重视也是对人类本身的一种重视。
13城规2班20135267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