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美学 笔记

合集下载

影视美学读书笔记

影视美学读书笔记

影视美学读书笔记【篇一:影视美学_重点】一、电影心理学1、雨果.学系主任。

在1916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2、电影心理学代表人物,闵斯特保,阿恩海姆的主要观点闵斯特保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从视觉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肯成为真正的艺术,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闵斯特保认为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并不存在于胶片之上,甚至不是存在银幕之上,而是存在于观众心里之中,由于观众的众多心里功能,使得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比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场面更加丰富。

阿恩海姆详细的分析了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尤其是紧紧抓住电影形象与现实形象之间的根本差别,进一步论述了如何运用这些差别来创造形式上同样具有意义的形象。

3、阿恩海姆成就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他在电影的童年时期就呼吁这门新兴艺术的重要地位,并且从心里学的角度分析论证了电影艺术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和艺术创造方式,为最终在艺术殿堂离确立电影艺术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和历史贡献。

2、阿恩海姆分析阐述了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大师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以及美国煮面电影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做出了比较全面的理论总结,具有学术价值。

3、他对电影视觉画面的研究尤其是对表现手段的研究十分精辟,具有理论概括与知道实践的双重意义,他对电影技巧的分类研究更是有后来的电影语法理论奠定了基础。

4、“力的结构”说的核心思想与意义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了艺术表现的奥秘,而在过去的理论中,往往只是把知觉事物的表现性归因于联想和移情。

在阿姆海恩看来,表现性的基础就是“力的结构”,表现性是知觉式样固有的特征,人能从其中领会或感受到表现性,在于“力的结构”不仅对物质世界并且对精神世界均有普遍意义。

5、阿姆海恩的理论分析与影视观众对画面构图的视觉反应的意义影视画面的构图平衡可以给观众带来视觉愉悦,这一方面是由于观众的视知觉总是在通过简化与张力来追求内在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构图平衡也标志着影视画面传达的意义清楚鲜明,便于观众理解和领悟,所以达到了内部与外部张力的统一和谐。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1.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2.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

首先,贝拉·巴拉兹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

其次,贝拉·巴拉兹的贡献还在于,他通过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仔细分析和探讨了影艺术本身的特性。

第三,他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

第四,早在电影艺术尚未完全成熟时,巴拉兹就已经指出电影是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我们都知道并且也都承认,电影艺术对于一般观众的思想影响超过其他任何艺术。

”3.爱森斯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和普多夫金等人一道总结和发展了此前的成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电影美学的高度。

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蒙太奇学派,不仅把蒙太奇作为一种叙事的手段,而且更主张把官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手段,镜头的并列不单纯是为了叙述故事,而是为了在观众身上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引起他们的思考。

4.普多夫金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叙事功能,侧重于强化观众习以为常的叙事法则;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冲突功能,侧重于破坏人们长期习惯的叙事法则。

普多夫金强调影片应当感染观众、交流情感,主张影片的效果应当同观众的心理历程非自一致: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理性蒙太奇是对现实的哲学理解,主张通过蒙太奇的象征、隐喻等功能来启迪观众的思考,通过理性电影来揭示生活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意义。

在创作实践中,普多夫金重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非常注意保持影片流畅的叙事风格,蒙太奇在他的影片中被运用得十分自然,主张拍摄一种埠求纪实风格与哲理意蕴相结合的影片。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一、影视美学概述影视美学是研究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以影视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审美规律和审美价值。

二、影视美学的特征1、综合性:影视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融合了影像、声音、表演、剧情等多种元素,使得影视作品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艺术的美感。

2、动态性:影视作品是动态的,它通过影像和声音的结合,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现实性:影视作品所呈现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它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加工,反映出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文关怀。

4、娱乐性:影视作品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它通过精彩的剧情、出色的表演和引人入胜的特效等手段,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同时也能够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三、影视美学的审美规律1、节奏感:影视作品需要有节奏感,使得剧情能够有张有弛,起伏有致,从而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

2、表现力:影视作品需要通过生动的表现力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而让观众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真实感:影视作品需要具有真实感,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作品所呈现的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4、情感表达:影视作品需要通过情感表达来传递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四、影视美学的审美价值1、艺术价值: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品,其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艺术性上。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和出色的创意,还需要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艺术享受。

2、教育价值:影视作品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传播文化、传递价值观和弘扬正能量等方面。

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向观众传递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思想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明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3、社会价值:影视作品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反映现实生活、社会问题等方面。

影视美学专业课之(美国、欧洲、中国)电影流派笔记资料

影视美学专业课之(美国、欧洲、中国)电影流派笔记资料

电影的流派与风格第一节美国电影一、经典好莱坞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至50年代中期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开创了电影的一个“黄金时代”。

1、好莱坞制片制度·三位一体的集成系统:生产发行和放映集成三位一体的配套网络,控制了电影企业的运作。

·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对影片有绝对的控制权。

典型《乱世佳人》。

·明星制度:影片的制作始终围绕着明星转,将明星定位于一定的类型与气质,完全纳入商业化类型电影的生产模式中。

2、好莱坞类型电影·从广义上讲,类型化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如中国的武打片,日本的武士片,印度的歌舞片。

从狭义上讲,类型片专指美国好莱坞制片厂制度下按照某种规定好的生产程序和创作方法制作出来的影片。

如西部片《关山飞渡》(取自莫泊桑的《羊脂球》)·类型化的特征: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七大类型片:西部片、强盗片、音乐片、喜剧片、科幻片、恐怖片、战争片、家庭情节片3、旧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征1、商品化特征:电影首先是商品,其次是大众娱乐,第三才是艺术。

2、戏剧化结构:严格遵守戏剧的“三一律”,有一套固定的剧作结构。

3、梦幻品味:四十年代的类型片,总体上是不反映现实生活的,营造的是不含人间烟火、远离现实虚幻之景。

4、唯美倾向:好莱坞电影追求唯美主义的审美情趣。

整个无声片时代,美国的喜剧学派一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派。

卓别林的天才给这学派创造了光辉的成绩。

1912-1930年被称做是“美国电影戏剧最伟大的时代”。

二、新好莱坞电影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好莱坞在经历了低谷之后,迎来了历史的转折,新好莱坞开创了好莱坞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新好莱坞影片的艺术特点:1、对真实性的追求2、揭露和触及社会现实问题3、对传统类型片模式的突破和融合4、文化价值取向的时代特征5、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相互融合与平行发展第二节欧洲电影一、德国表现主义受戏剧、绘画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德国电影流派。

影视部分笔记

影视部分笔记

(一)镜头定义(出自马尔丹(法)《电影语言艺术》):1.从拍摄角度来讲,镜头是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马达开动到停止期间被曝光的胶片。

2.从剪辑角度来讲,剪两次与接两次之间的那一段胶片叫做一个镜头。

3.从观众角度来讲,两个镜头之间的那一段胶片叫做一个镜头(两次切换之间的切换叫做一个镜头)。

镜头是一部影片的基本单位,犹如文章中的字词一样。

一般情况下,一部90分钟的故事片,是由400-800个镜头组成的。

(相同时间内,镜头数越多,节奏越快。

)关于镜头的几个术语:1.长镜头:最早由法国的巴赞所提出。

而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时长超过30秒的镜头都称为长镜头,而好的长镜头可以使影片具有纪实主义作品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魅力。

在影片的抒情段落或感情积淀段落经常用长镜头配合音乐使用。

2.短镜头(又称节奏较快的镜头):由于镜头节奏较快,更易于表现一些追逐、猎杀、打斗等紧张段落。

大段短镜头的出现可以渲染影片的紧张气氛。

3.空镜头:没有人物出现。

由于其本身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落日、秋风扫落叶),故而在影片中空镜头是导演渲染感情的常用手法。

4.蒙太奇效果:又称为“1+1>2”的效果。

是电影剪辑中一种能够产生特殊效果的表现手段,最早由爱森斯坦提出。

5.剪辑:是指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拼合、组接,其别名为“蒙太奇”。

蒙太奇原为建筑术语,代指材料与材料之间组合拼接的方式,后被电影使用,原为希腊语。

6.场:一组时间与空间都相同的连续镜头组。

7.转场:是指场与场之间的连接镜头。

这个镜头有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两个,还有可能是多个。

在影片中,处理转场,往往是导演需要着重设计的。

导演经常使用相同的道具、人物、音乐、表情、颜色或相近的意义(墓碑接棺材)等方式去处理转场镜头。

好的转场镜头可以制造一种神奇的电影时空关系,使观众在观片的过程中体验一种犹如时光隧道般的神奇的电影时空。

并且流畅的转场处理也是使影片叙事流畅的重要元素。

(《阳光》中马小军扔书包)(二)画面一.色彩1.颜色对人们心理情绪的影响红色:生命、朝气蓬勃、血腥暴力、革命、爱情……在影片中是危险的提示信号。

【广电艺】影视美学导论部分笔记

【广电艺】影视美学导论部分笔记

影视艺术学一、编剧:1.情节的典型化:对生活事件选择、加工和改造,使之得到升华的一种特殊艺术概括过程。

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并不是所有方面和所有细节都可以成为作品的典型情节。

剧作家从选择某一事件开始,就要进行加工和改造。

情节是生活的反映,但不是生活本身。

典型的情节,可以用普通的、经常碰到的事件作为基础,也可以建立在比较少见,甚至绝无仅有的事件基础上。

重要的在于是否能够揭示典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典型的社会矛盾,典型的生活命运。

因此,情节的典型化的过程直接影响到人物典型化的程度,而要做到人物的典型化,必然离不开情节的典型化。

2.矛盾:借自哲学术语,电影的构成因素,即戏剧冲突,它集中而又形象的反映在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现象。

当这些矛盾现象与人的思想感情、性格和行动发生联系时,则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纠葛或冲突,人与社会或自然环境的和谐与不和谐,人物自身性格及思想上的各种冲突或斗争等。

矛盾是构成电影剧作情节的基础和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

也是揭示生活本质,创造典型形象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现实矛盾的深入描写,能使电影艺术达到帮助人民了解生活、认识生活的目的。

3.悬念:处理情节结构的方法之一。

利用观众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期待心情,在剧作中所设置的悬而未决的现象。

在不同风格样式的剧作中,其表现方式不相同。

惊险片或情节片剧作常以紧张冲突不断带来的“危机”和“突然转折”等情势,作为构成悬念的重要手段。

一般的电影剧作中,则多通过人物性格的刻画或人物心理的剖析来增加观众兴趣,构成剧作悬念。

悬念作为重要的结构技巧,其表现形态受具体剧作风格样式的制约,但其作用却大抵相同,即能够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观众进入剧情发展,从而达到饱和状态的欣赏效果。

4.纠葛:使剧情中人物之间、人物感情之间、事件之间的矛盾冲突交织起来的一种艺术手法,是情节的一个组成部分。

5.高潮:又称“高峰”或“顶点”。

戏剧式电影剧作结构概念。

与开端、发展、结局等部分共同构成全剧。

影视美学知识汇总表

影视美学知识汇总表
六十至八十年代
法斯宾德
文德斯
施隆多夫
赫尔佐格
《恐惧吞噬心灵》
《德州巴黎》
《铁皮鼓》
《阿基尔,上帝的愤怒》
1.造型风格是叙事策略在影像层面的体现,德国新电影的造型语言继承了传统,又在反思、“寻归”等特殊主题时实现了创新;
2.运用影像、声音、色彩等造型元素刻画鲜明性格、营造生活真实气氛从而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和疏离;
二战之后四五十年代
罗西里尼
德西卡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偷自行车的人》
1.写实主义的逼真的场景;
2.由半职业或非职业演员扮演的普通人;
3.日常生活的社会问题,体现日常生活的插曲式的情节;
4.以及隐蔽的自然的摄影和剪辑技巧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
1.从街谈巷议、市井新闻中吸取创作原素
2.由最简单的动作主题散发开来,创作出他们的电影;
3.
在真实电影时空、镜头运动、色彩、“复调式“声音等造型手法上,增强了影像的表现力,深化了人物性格和表现主题
“爸爸的电影死了”
好莱坞电影
格里菲斯(好莱坞体系的奠基人)
歌舞剧《雨中曲》
悬念片《灵异第六感》
《一个大国的崛起》
三个基本元素: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
富+假=梦:电影是故事的载体
3.音响处理:采用自然音响环境;
4.剪辑:跳切,时空切割;
5.表演:启用不知名演员
“新法国要新电影”
法国左岸派
五十年代末
雷乃
《广岛之恋》
1.导演文化修养高
2.导演较为年长阅历丰富,电影出现早
3.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
4.追求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 (1863-1917)是德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剖析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剖析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美学

影视美学

影视美学的一般内涵及其研究范畴1、影视美学是门类美学中的一种。

影视艺术有依赖于技术的特点,所以它必然与实用美学相关,而且不管是何种美学研究都会受到文化演变和走向的影响,尤其是影视艺术同大众文化,传播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受当代文化影响特别深刻,同时又深刻地反作用于当代的文化走向。

所以,即使影视美学仍然属于哲学性质,影视美学的具体研究也不能完全与之相对应。

现在,电影、电视的后现代性越来越流行,所以影视美学既有哲学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影视美学的研究范畴1、影视美学是研究影视艺术中关于美和审美的科学。

尤其重点应研究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化哲学思潮和文艺思潮,观众与影视艺术间的审美关系。

2、影视艺术与摄影、灯光、音响、电子编辑、三维动画等密切相关,因此它又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和实用(技术)属性。

3、影视艺术首先研究的是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影视艺术的规律,尤其是影视(电影)语言,影视(电影)思维,但又不仅仅只是研究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它还应该包括影视艺术所包涵的思想,影视艺术与现实,与社会和人的关系.第二章电影(艺术片)、电视剧的基本审美特征第一节电影(艺术片)、电视剧的综合性和多元审美电影(艺术片)与电视剧在审美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基本特征,艺术的综合性和多元审美即是其中之一。

影视是综合的艺术,这似乎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

但也有人认为影视的特性无所谓综合不综合,因为一经“综合”也就谈不上影视艺术的特性了。

影视艺术的质的规定性,仍是它的照相性和影像的组结。

另一种观点认为,艺术的综合不等于混合,也不是简单地把各种要素和样式凑合在一起。

我较倾向于后一种理解。

首先,影视艺术肯定是综合了其他艺术的一门相对较年轻的艺术,但这种综合是一种新的创造。

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已经具备了诸如文学、戏剧、绘画、音乐、摄影、雕塑等多种艺术的形式,或者说已经集合了多种艺术的基本要素,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且,就一门独立的艺术样式而言,也可以说它也融合了多种美的基本形态,如优美、崇高、悲剧、喜剧、正剧等,但是各种要素、手段,乃至形态的综合,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须围绕影视作品的主题、内容和形象的发展而来,并要服从于导演的总体构思。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整理1.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2.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

首先,贝拉·巴拉兹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

其次,贝拉·巴拉兹的贡献还在于,他通过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仔细分析和探讨了影艺术本身的特性。

第三,他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

第四,早在电影艺术尚未完全成熟时,巴拉兹就已经指出电影是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我们都知道并且也都承认,电影艺术对于一般观众的思想影响超过其他任何艺术。

”3.爱森斯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和普多夫金等人一道总结和发展了此前的成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电影美学的高度。

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蒙太奇学派,不仅把蒙太奇作为一种叙事的手段,而且更主张把官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手段,镜头的并列不单纯是为了叙述故事,而是为了在观众身上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引起他们的思考。

4.普多夫金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叙事功能,侧重于强化观众习以为常的叙事法则;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冲突功能,侧重于破坏人们长期习惯的叙事法则。

普多夫金强调影片应当感染观众、交流情感,主张影片的效果应当同观众的心理历程非自一致: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理性蒙太奇是对现实的哲学理解,主张通过蒙太奇的象征、隐喻等功能来启迪观众的思考,通过理性电影来揭示生活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意义。

在创作实践中,普多夫金重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非常注意保持影片流畅的叙事风格,蒙太奇在他的影片中被运用得十分自然,主张拍摄一种埠求纪实风格与哲理意蕴相结合的影片。

自学考试《影视美学》资料整理 浙江传媒编导、文产通用

自学考试《影视美学》资料整理 浙江传媒编导、文产通用

影视美学一,名词解释1,电影符码指传达一组信息时,不同符号系统的变换规则和保证参加交流过程的人能够理解的约定性规则。

2,西部片也被成为牛仔片,是好莱坞特有的一种影片类型。

它再现了美国西部独特的历史地理风貌,再现出当年开发西部的历史情景。

是关于美国人开发西部的史诗般的神化,影片多取材于西部文学和民间传说,并将文学语言的想象幅度与电影画面的幻觉幅度结合起来。

代表作《关山飞渡》《与狼共舞》3,视觉角度因为每个镜头都表明摄像机的一个位置,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镜头本身就是一个视点,而二者必居其一:摄像机或使人联想到某个人物的眼睛,或像是置于所有人物之外。

前种情况叫内视觉角度,主指一种主观角度;也就是摄像机与影片中某位人物认同的视觉角度‘后一种叫零视觉角度,客观的,摄像机的。

4,左岸派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发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居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成员主要有阿伦·雷乃;阿涅斯·瓦尔达,阿伦·罗勃—格丽叶;玛格丽特·杜拉等人。

5,平行蒙太奇在结构上将两条情节线并列表现,使它们彼此紧密联系、互相衬托补充。

它们可以是镜头与镜头的并列,也可以是场面与场面,段落与段落的并列。

例如普多夫金《母亲》6,类型电影从广义上讲,类型电影泛指按照各种不同类型或样式的规定和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强调影片创作上的格式化、程式化、模式化。

从狭义上讲,类型电影主要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好莱坞占统治地位的一种影片制作方式与创作方法,此后又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

7,电影叙事学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依据文学叙事学或符号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结构的理论。

以叙事电影为研究文本,探讨叙事电影中的叙述者与接受者,时间与空间,故事与情节,视点与结构等叙事问题。

8,色彩构成指在色彩基调上的色彩组合及其关系,它的重要功能是创造出具有鲜明视觉感的色彩特征,并蕴涵某种意味,成为抒情表意的视觉符号。

9,蒙太奇思维是以人的视知觉和听知觉形式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是电影艺术家为塑造银幕形象,对现实生活观察、分析、概括并进行艺术构思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

(完整word版)《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剖析

(完整word版)《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剖析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影视美学专业课之(美国、欧洲、中国)电影流派笔记

影视美学专业课之(美国、欧洲、中国)电影流派笔记

电影的流派与风格第一节美国电影一、经典好莱坞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至50年代中期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开创了电影的一个“黄金时代”。

1、好莱坞制片制度·三位一体的集成系统:生产发行和放映集成三位一体的配套网络,控制了电影企业的运作。

·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对影片有绝对的控制权。

典型《乱世佳人》。

·明星制度:影片的制作始终围绕着明星转,将明星定位于一定的类型与气质,完全纳入商业化类型电影的生产模式中。

2、好莱坞类型电影·从广义上讲,类型化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如中国的武打片,日本的武士片,印度的歌舞片。

从狭义上讲,类型片专指美国好莱坞制片厂制度下按照某种规定好的生产程序和创作方法制作出来的影片。

如西部片《关山飞渡》(取自莫泊桑的《羊脂球》)·类型化的特征: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七大类型片:西部片、强盗片、音乐片、喜剧片、科幻片、恐怖片、战争片、家庭情节片3、旧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征1、商品化特征:电影首先是商品,其次是大众娱乐,第三才是艺术。

2、戏剧化结构:严格遵守戏剧的“三一律”,有一套固定的剧作结构。

3、梦幻品味:四十年代的类型片,总体上是不反映现实生活的,营造的是不含人间烟火、远离现实虚幻之景。

4、唯美倾向:好莱坞电影追求唯美主义的审美情趣。

整个无声片时代,美国的喜剧学派一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派。

卓别林的天才给这学派创造了光辉的成绩。

1912-1930年被称做是“美国电影戏剧最伟大的时代”。

二、新好莱坞电影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好莱坞在经历了低谷之后,迎来了历史的转折,新好莱坞开创了好莱坞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新好莱坞影片的艺术特点:1、对真实性的追求2、揭露和触及社会现实问题3、对传统类型片模式的突破和融合4、文化价值取向的时代特征5、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相互融合与平行发展第二节欧洲电影一、德国表现主义受戏剧、绘画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德国电影流派。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讲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第一节综合性与技术性一、综合性(一)综合其他各种艺术元素艺术分类: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分类依据是塑造艺术形象的媒介1、戏剧元素2、文学元素3、美术元素4、音乐、舞蹈元素二、技术性▪ 1.影视艺术是人类艺术史上唯一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艺术种类。

▪照相式——镜头连接——默片时代——有声电影——彩色电影——电脑数码合成与制作2.技术性赋予影视艺术鲜明的个性▪美国学者芭芭拉:影片《英雄》里面,真正的英雄是高科技。

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1.叙事电影(1)从历史角度看,电影与戏剧关系十分密切,而戏剧在相当程度上带有话语特征。

所以,早期电影带有很大的戏剧成分,因此带有更多的话语中心特征。

例:希区柯克的悬念片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黑白电影(2)作为一种时间性的视觉艺术,电影的叙事性主要体现为电影的蒙太奇处理,或者叫叙事蒙太奇。

蒙太奇的组织原则要服务于叙事性的要求对于推进情节和叙事的展开具有重要作用。

2.奇观电影(1)在奇观电影中,叙事的要求或逻辑被边缘化为外在的、可有可无的因素了。

例子:《变形金刚》《蓝精灵》(2)奇观电影的首要任务是通过画面的组接来传递出具有视觉吸引力和快感的影像。

叙事变成了奇观的附庸。

(3)奇观使电影真正实现了它自身纯粹的视觉艺术本体论,不再屈从于其他非视觉的要求,而是服从于自身的视觉奇观要旨。

3.奇观作为电影的主因(1)动作奇观:种种惊险刺激的人体动作所构成的场面和过程。

(2)身体奇观:调动各种电影手段来展示和再现身体。

(3)速度奇观:快节奏的镜头组接和快速度的物体、人体空间移动之间的叠加和组合。

(4)场面奇观:各种场景和环境的独特景象。

3.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电影美学各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1)轻便摄像机、高速感光胶片、磁带录音机的出现,促发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

“把摄影机抗到大街上”,“还我普通人”。

▪(2)DV出现:个人化摄影。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电影美学理论早期电影美学理论1.电影心理学的出现代表人物:闵斯特堡、阿恩海姆雨果闵斯特堡: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他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提出机械地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他提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之所以这样,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使观众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显然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的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

电影银幕上出现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的画面,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

于是,当电影观众面对银幕时,他所看到的运动好像是真实的运动,但这种运动是由观众自己的心理所臆造的,是观众复杂的思维活动把单幅静止的画面组织成了连续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了银幕上的运动。

因此他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电影并不存在于胶片之上,甚至不是存在于银幕上,而是存在于观众心理之中。

正是由于观众的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使得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比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场面更加生动丰富。

鲁道夫阿恩海姆:原籍德国的著名心理学家,理论代表作《电影作为艺术》当时知识界和文化界,仍有许多人固执地认为电影只不过是机械地再现现实。

阿恩海姆详细分析了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尤其是紧紧抓住电影形象与现实形象之间的根本差别,诸如立体在平面的投影,深度感的减弱等等,由此推断出物质世界里的形象和电影银幕上的形象是有差别的。

《电影作为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在电影的童年时期就大声呼吁这门新兴艺术的重要地位,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论证了电影艺术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和艺术创造方式,为最终在艺术殿堂确立电影艺术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和历史贡献。

第二,阿恩海姆在这部著作里,分析并阐述了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大师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以及美国著名电影艺术家卓别林等一批无声电影时期的优秀艺术家和优秀作品,实际上是对无声电影的实践经验作了比较全面的理论总结。

第三,他对电影视觉画面的研究,尤其是对电影视觉表现手段的研究十分精辟,具有理论概括与指导实践的双重意义,他对电影技巧的分类研究更是为后来的电影语法理论奠定了基础。

理论缺陷:他竟然认为无声电影艺术上的优点是由其技术上的缺点所造成的,从而完全拒绝和排斥电影技术方面的进步……反对一切可以使电影更加逼真地反映现实的技术进步……他极力反对有声电影,鼓吹无声片:极力反对彩色电影,鼓吹黑白片……2.电影文化学代表人物: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理论史上,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

首先,他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

进一步地提出:电影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而且已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他认为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和一种新的文化、极大地发展了人的感受能力。

其次,他通过电影艺术的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的额联系,仔细分析和探讨了电影艺术本身的特性。

再次,他的远见卓识使他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

最后,早在电影艺术尚未完全成熟时,他就已经指出电影是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

3.先锋派电影运动20世纪20年代欧洲大陆上出现的先锋派电影运动,其中心是法国和德国,并影响到瑞典、西班牙等国家。

当时,电影中正处于默片时期,一小批青年电影艺术家为了使电影摆脱庸俗的商业化倾向,不让人们把电影再当做一种“活动画面”的新兴娱乐,使电影真正走上电影化道路,于是努力探求新的电影表现形式,努力向其他艺术门类学习,以追求“绘画电影”“纯电影”“主观电影”,努力为电影在艺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先锋派电影向绘画、音乐、文学学习…….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蒙太奇:剪辑与组接第一,作为技术手段的蒙太奇,或称叙事蒙太奇。

这是指将时间、空间中断的胶片联结起来,以保持叙事的连贯性。

第二,作为艺术手段的蒙太奇,或称艺术蒙太奇。

作为一种电影修辞手段,可以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和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创造出独特的电影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三,作为思维方式的蒙太奇,或称思维蒙太奇。

反映现实的独特方法。

苏联蒙太奇学派及其理论之所以在整个世界电影理论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在于他们对艺术蒙太奇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尤其在与他们对蒙太奇思维的理论概括,将蒙太奇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一种哲学来看待,这可以说是电影美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

三个部分:以维尔托夫和库里肖夫为代表的准备,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高峰,以普多夫金为代表的完成维尔托夫发起并组织了“电影眼睛派”,认为电影镜头比人的眼光更客观,主张“实况拍摄”的方法,反对一切虚构和编造。

库里肖夫的研究成果为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爱森斯坦先后拍摄了《罢工》《十月》《总路线》《墨西哥万岁》等,他和普多夫金等人一道总结和发展了此前的成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电影美学的高度。

爱森斯坦的理论主要集中在蒙太奇思维和理性蒙太奇这两个问题上。

他认为蒙太奇不仅是一种电影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理性蒙太奇的实质在于通过不同画面的撞击产生思想。

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一样,十分强调蒙太奇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十分强调蒙太奇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手段,更是艺术方法和修辞手段,强调应当把蒙太奇看做是从心理上来引导观众的一种方法,并从这个角度对各种类型的蒙太奇手法进行分类和归纳。

对比蒙太奇:通过尖锐的对立或强烈的对比,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的作用,强化所表现的内容、情绪和思想。

平行蒙太奇:在结构上将两条情节线并列表现,使它们彼此紧密联系、互相衬托补充。

它们可以是镜头与镜头的并列,也可以是场面和场面、段落和段落的并列。

隐喻蒙太奇:通过镜头与镜头、场面与场面的组接,借助独特的电影比喻,使画面的潜在内容浮现出来,赋予画面新的含义。

交叉蒙太奇:把两个同时进行的场面分成许多片段、交替地在银幕上出现。

利用观众情绪造成紧张氛围的艺术手法。

复现式蒙太奇:代表影片主题思想的事物,在关键时刻一再地出现在银幕上,通过这种视觉和听觉的重复,达到内容上的强调和主题上的深化。

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戏剧化电影:主要是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世界各国电影中占主导地位的电影样式,以戏剧美学为基础,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和结构情节,它的表现手法包括戏剧性情节、戏剧性动作、戏剧性冲突、戏剧性情境等。

其主要特点是以戏剧冲突律为基础,采用传统戏剧式的结构原则。

好莱坞电影堪称戏剧化电影典范。

特征1戏剧化电影具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具有鲜明的线性结构方式,要求情节与情节之间互为因果、层层递进。

魂断蓝桥2戏剧化电影强调按照戏剧冲突律;爱组织和推进情节,并往往采取“强化”的方法,使冲突尖锐激烈,情节跌宕起伏,以便用浓郁的戏剧性去感染观众。

卡萨布兰卡3 戏剧化电影常大量利用悬念、巧合、误会、偶然性等,造成紧张剧烈的戏剧性动作和戏剧性情境。

4 戏剧化电影往往具有情节剧的特点,强调以情动人,通过悲欢离合的情节来达到煽情的目的,唤起观众对主人公的最大同情,宣扬善必胜恶或惩恶劝善的道德训诫。

5 戏剧化电影往往追求人物形象的类比化(典型化)类型人物善恶分明,界限清楚6 戏剧化电影往往具有唯美主义的审美倾向极其讲究灯光、道具、服装、舞美等等,尽可能创造梦幻般的银幕世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纪实美学纪实性电影美学观的奠基者,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记录电影大师维尔托夫和美国记录电影大师弗拉哈迪。

维尔托夫于1921年创立了“电影眼睛派”,他把电影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认为电影镜头是“中性的”,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甚至比人的眼睛更为客观和完善,可以“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因此,电影必须忠实地摄录生活,把生活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20世纪30年代,以格里尔逊为首的“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他们一方面强调纪录片应当富有创造性地对真实生活场面进行实录;另一方面又十分注意在再现真实生活场面时进行艺术加工,因为摄影机的“眼睛”(镜头)可以比人的眼睛有更大的力量。

格里尔逊等人拍摄的一大批纪录影片中,画面构图、镜头剪辑和音画配合等都相当讲究,。

“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十分注意拍摄普通人和劳动者的社会生活和艰苦劳动场面,如《锡兰之歌》、《夜邮》。

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意大利出现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继承了电影史上的写实主义传统,把纪实性美学电影推向了高峰。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突破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化电影美学观,作为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美学革命,响亮地提出了“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不再局限于用电影来讲述故事,而是致力于按照生活的原貌去真实地再现生活,注意表现反法西斯斗争,反映二战后的社会问题,把镜头对准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的痛苦和不幸。

1945年,意大利罗西尼的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诞生,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开始。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是意大利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政治形势下反法西斯斗争的产物。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集中体现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把镜头对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和斗争,反映战后意大利尖锐的社会问题,揭露穷困和失业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民带来的种种苦难等方面。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体现出新现实主义的风格特征,就是以严格的纪实风格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善于挖掘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生存问题,通过摄影机捕捉大量真实感人的细节,真正实现“还我普通人”的美学追求。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这个口号,鲜明地体现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主张,实际上代表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在电影手法上,新现实主义大量采用中、远景,摇镜头和长焦距镜头,用纪录片的方式来拍摄故事片,没有精心设计的场面调度和镜头处理,拒绝玩弄技巧,强调影片的朴实、自然和浓郁的生活气氛,不主张在镜头角度和蒙太奇手法上多下功夫。

在剧作上,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结构一般都比较简单,常常采用单线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情节不复杂,重要人物较少,特别注意细节的真实,拒绝和排斥人工编造的戏剧性,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去发掘潜藏的戏剧性冲突和情节,突破传统的戏剧化电影“起、承、转、合”式的结构框架,打破传统戏剧化结构的封闭性,采用更为开放的叙事结构方式,按照生活的实际流程,甚至通过散漫无序的事件的累积来结构影片,从平凡而朴实的生活素材中提炼出隐蔽的、潜在的、往往不被人注意的主题和题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