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大附中2016高考语文临考押题卷B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云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1.(3分)C 【解析】偷换概念,原文“站在其边缘地带”的“其”指代“在场语言”。
2.(3分)B 【解析】强加因果。
3.(3分)D 【解析】“一千个读者……”的解读错误。
4.(3分)D5.(3分)B 【解析】一个皇帝的年号可以有一个乃至多个。
6.(3分)D 【解析】“每次出战”不准确,“识者多之”的“多”为“赞许”之意。
7.(10分)翻译:(1)(5分)马芳了解敌人诡计,用一百骑兵迫近敌军埋伏的地方,将精兵分成三部分,依次攻击敌人。
(关键字词:“薄”、“军锐”、“以次”各1分,句子通畅2分)(2)(5分)马芳请求停止荫封自己的儿子,来赎二将的罪,被御史弹劾,皇帝下诏告诫训谕他。
(关键字词:“寝”、“荫”、“敕”各1分,句子通畅2分)8.(5分)①从视觉上看:感受到春风拂面的同时,作者眼中的色彩是多样的——碧绿的春水和垂柳,艳丽的春花,迷蒙的烟雨,浓淡相宜,使景物画面色彩丰富。
②乐景衬哀情:词中所描写的春景是多姿多彩的,反衬了下片作者对人生的哀叹。
③动静结合:作者所见的烟雨中被春水春花环绕的城池是静止的,而随风飘动的杨柳给整个画面增加了动态美。
④由近及远:由眼前的柳树,到登高后所见全城之景。
(答对一点给3分,两点5分)9.(6分)“诗酒趁年华”的意思是,作者欲趁着年华未老来抓紧时机以诗酒自娱,必须超然物外,忘却世间的一切,这是“超然”的最高境界,(2分)也暗合了题目“超然台作”。
(1分)“试上超然台上看”引起了作者的相思,但欲归而不得,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休对故人思故国”,表达出作者苦涩无奈的情绪,“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自我排遣。
“诗酒趁年华”作为全词的词眼,表达出作者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3分)10.(每空1分,共6分)(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1.(25分)(1)(5分)D A E (依次得分为3分、2分、1分。
(新课标Ⅲ卷)2016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
2016 年高考押题展望卷【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势必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余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
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很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
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 世纪左右才普及兴隆,并且多由中国传入。
日本则更晚, 1876 年才公布《老百姓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广泛实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仔细考究下来,“姓”的历史要比“氏”更古老。
“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说:“姓,人所生也。
”太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一个鼻祖母所生的后辈即为同姓。
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应了“姓”和母系血统的亲近关系。
太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绩归于某种神奇的自然力量。
比方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鼻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迹而生了后稷,所以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迹的象形。
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鼻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假如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
跟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停突显,氏族集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领袖,他们要对自己带领的集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划分,这就是“氏”的来历。
最先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领袖的称号。
战国此后,跟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乱,很多贵族降为老百姓。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云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1.(3分)B 【解析】原文是有转移的可能性。
2.(3分)B 【解析】不符合题干要求。
3.(3分)D 【解析】强加因果,从原因难以得出这个结果。
4.(3分)D 【解析】除:迁任,任职。
5.(3分)B6.(3分)C 【解析】“因此郁郁不得志”错,见原文“希崇叹曰:‘我应老于边城,赋分无所逃也’”;“被月亮遮住”错,原文是“月再掩之”。
7.(10分)翻译:(1)(5分)等到消息传去,契丹国主再调兵,十天以后才能到达这里,那时我们已经进入汉人地界很远了,哪里用得着因敌众我寡而担忧!(得分点有:“征兵”,调兵;“逾旬”,十天以后;“深”,远;“病”,担忧。
每词1分,句意通顺1分)(2)(5分)清泰年间,张希崇因不喜欢这里的民俗杂乱,连连上表请求入京朝见,皇上准许了他的请求。
(得分点有:“频”,多次,连连;“表”,上书,上表;“觐”,入京朝见。
每词1分,句意通顺2分)8.(5分)颔联通过景色的烘托或渲染,写出了“愁”最易潜入的时机;(2分)春天归去后遗下满地落花狼藉,最能勾起满腹愁绪;沉醉中醒来,瞥见残月斜照窗棂,愁意油然而生。
(3分)(如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可酌情给分)9.(6分)诗歌先写了“愁”袭来容易、挥之难去以及常停留在人们眉间心上的特点,紧接着点出“愁”产生的时间并具体描绘了愁思弥漫、铺天盖地的情状,最后又慨叹“愁”随处皆在。
(4分)整首诗内容无一“愁”字,却处处着意展现“愁”,正如前人所谓“有神无迹”。
(2分)10.(每空1分,共6分)(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11.(25分)(1)(5分)ED (选E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选A、C不得分。
)【解析】B项错在没有心理描写。
A项裁缝老婆在批斗会上的表现是源于她嫉妒与落井下石的阴暗心理。
云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答案
云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语文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1.(3分)B 【解析】原文只说有不利影响,后文提到“禁令执行困难”,不等于就“极大地限制了北宋初期海外贸易的发展”。
2.(3分)D 【解析】混淆时间,宋以前尚无东洋的称谓。
3.(3分)D 【解析】张冠李戴,泉州可直航东洋地区得益于指南针的应用。
4.(3分)A 【解析】“亲率”的主语是“公则”,宾语是“麾下”,“公则亲率麾下”不能分开。
5.(3分)C 【解析】胡床是一种坐具。
6.(3分)B 【解析】“坚决不降”与原文不一致,原文“公则伪许而图之”。
7.(10分)翻译:(1)(5分)江州被平定以后,又连续挥师东下,直指京邑。
(“既定”“连旌”“直造”各1分,语句通顺2分)(2)(5分)杨公则受命后身患疾病,他对亲人们说:“昔日廉颇、马援因年老而不被起用,仍极力自荐请求重用。
”(“遘疾”“以”“见遗”各1分,句子通顺2分)8.(5分)①语言生动形象,韵味隽永。
全篇没有使用一个“相思”之类的字眼,只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娓娓叙述与描写,便表现了十分深切的情意,产生了极大的艺术魅力;(2分)②文字明白浅显,口语化也极其鲜明,新鲜活泼,妙趣横生,有显著的民歌特色。
(3分)9.(6分)(1)“情无奇”指词作流露的情感是人人皆有的,大家都能理解的。
通篇表达“相思”之情,却没用一个“相思”之类的字眼,只是通过对雁儿的告语,娓娓叙述住所,便使人感到了深切的情意扑面而来,极富艺术的魅力。
如“云淡碧天如水。
披衣告语”形象地表现出急切的心情,“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语气之柔软和缓,神态之恳切诚挚,触目可见,将游子深婉细腻的心理活动,表现得入木三分;下片游子对雁所说的话,看似絮叨,实是殷勤,不仅表现出对大雁的真切希望,又生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分)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2)“景不丽”言所写之景为寻常秋景,不浓墨重彩,却又浓浓秋意。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六)(扫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六)(扫描版)云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1.(3分)C 【解析】曲解文意。
原文说“一种将人的自由自觉实践发展和生态改善高度一致的方式,这就是‘生态支持’”,选项的内容与原文的意思不符。
2.(3分)D 【解析】强加因果。
选项中“所以人们就会放弃……”的逻辑关系与原文不符。
3.(3分)C 【解析】“‘封山育林’和各种‘保护区’”不属于“生态支持”,因为这些做法是用隔绝自然与人类活动的方法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4.(3分)C5.(3分)D 【解析】范晔的《后汉书》、班固的《汉书》。
6.(3分)B 【解析】“袁术不听,华歆当即离去投靠孙策”错,原文意为袁术不听,华歆想要离去。
恰逢马日磾征辟为掾,才离开。
7.(10分)翻译:(1)(5分)考虑到我独自远行,将因怀藏美玉而获罪(成为被杀的理由),希望各位宾客替我考虑。
(“单车”1分,“怀璧”1分,“愿”1分,句意2分)(2)(5分)如果有特异优秀的人才,可以特别征召使用。
担忧的是没有那些人才,哪里担忧有人才而不能得到呢?(“秀异”1分,“特征”1分,“何患不得哉”句式1分,句意2分)8.(6分)第一问:①“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②“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
(①②点各2分,其中写出诗人和诗句各1分)第二问:①首联用典表达了诗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②点题,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
(每一个要点给1分)9.(5分)感情:①尾联表达诗人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的内心的苦闷和怅惘的心情,②并露出欲学伯夷、叔齐隐居避世的意向。
(答出①的给2分,答出②的给1分)分析:①诗人登东皋远望安逸闲适的秋日晚景图,诗人油然而生的不是愉悦之情,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②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可见诗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四)语文试题(扫描版)
云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云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1.(3分)B 【解析】原文“这时,东面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越,仍是剪发文身”,B项把范围扩大到“百越”。
2.(3分)B 【解析】原文倒数第三段有在假设条件下把礼的功能演进分为三个层次,而“最初”的是“平等性的图腾观念”,而不是“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
3.(3分)C 【解析】曲解文意。
原文“文身作为礼的重要功能是对人的等级差别进行外观感性上的标识”,所以并不需要完成“一系列的仪式”。
4.(3分)B5.(3分)D 【解析】服丧一年称“期”。
6.(3分)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
B项错误在于李贤并未反对陈文入内阁。
7.(10分)翻译:(1)(5分)以前侍奉朕的编修,白皙而且高大的人在哪里?(文句通顺,意思正确得2分;“向”“皙”“安在”解释正确各1分)(2)(5分)陈文心中愧疚,暗地帮助李贤逐出罗伦,更加被当时的舆论所鄙薄。
(文句通顺,意思正确得2分;“阴”“为……所”“鄙”解释正确各1分)8.(6分)①以衬托手法(动静结合、寓情于景也可,1分)写出了行旅之人的旅途见闻之景与羁旅闲愁。
(1分)②看那些商贾昼眠,由于心事,自己毫无睡意,连江水的静流都可以感知到;月夜“我”听到停泊的船中船家闲话更觉寂寥,连潮水的微动也能够感觉出。
(2分)③诗人将强烈的情感隐藏起来,曲折入微的绘景抒情,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寂寥。
(2分)9.(5分)①尾联表达了愁苦、厌战、伤老之情。
(2分)②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尾联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
(3分)10.(每空1分,共6分)(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1.(25分)(1)(5分)EB (选E得3分,选B得2分,选A得1分,选C、D不得分。
【语文】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月考卷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月考卷语文试题第I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从人类成为地球万物生长的主宰之后,便开始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原始的植物世界进行干预,使植物界以极快的速度发生了变化。
可是,在人类出现的数十万年历史中,植物是否对人类的进化也产生影响制约呢?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能对各种环境形成适应能力,一旦适应能力建立起来后,就可遗传给后代,而且代代相传。
适应力可以遗传,但是否能转移呢?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学者卢伟成指出,如果这些植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转移给人类,那么转移的基础必须建立在植物和人类进化的同源性上,因为有了同源的一致性,就具备了转移的可能。
为了解释这种理论,卢伟成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
例如在一个有害微生物流行的地方,经过一段时期,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植物体内产生了有效的杀菌物质,也就是说产生了适应能力,而人类却没有这种能力。
可是,当人类经常食用当地的植物之后,往往也会具备这种抵抗微生物的能力。
实际上,这是一种适应能力转移的表现。
这个新奇的观点发表后,遭到了不少科学家的反对,他们认为,上面提到的“适应能力转移”,仅仅是物质之间的直接转移,一旦停止吃当地的植物,也就是停止从外界摄入这些物质后,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会消失。
所以,植物对人类的进化很难产生真正的影响。
适应能力是否可以真正转移?卢伟成在他撰写的《中草药与人类进化》的论文中指出,在植物和人类之间,除了直接的转移,还存在一种间接的转移。
这种间接转移能通过某些遗传因子或核酸一类的遗传物质来完成。
关于间接转移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一个缺碘的环境中,植物和人类因为代谢类型一致,都会患缺碘的疾病。
如果因为某些因素,其中一种植物产生了抵抗缺碘的能力,人吃了这种植物,就有可能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得对缺碘的抵抗力。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植物不是为人体提供了碘,而是提高了人体对碘的利用能力,或者是使人体具有了利用其他物质来代替碘的能力。
2016年高考语文押题卷
2016年高考语文押题卷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八)(扫描版)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八)(扫描版)云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1.(3分)B 【解析】原文是“青年文化生成的特殊性”,并非“青年文化的特殊性”。
2.(3分)D 【解析】原文分析“青年政治文化的出现和兴起”的原因有两种:或者是因为政治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主导内容,或者是青年主动地把政治诉求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3.(3分)B 【解析】原文是“青年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要淡一些,娱乐性、成长性和学习性的色彩要浓一些”,而并非指所有亚文化。
4.(3分)D5.(3分)D 【解析】前一位是辛巳。
6.(3分)A 【解析】是从会稽被迎回。
7.(10分)翻译:(1)(5分)古人创建国家,教育学习放在首要地位,以此导引民俗风情陶冶人物品性,为时代培养人才。
(“所以”1分,“治”1分,“器”1分,句意2分)(2)(5分)即使远古时代隆盛的教化,一时还不能达到,但汉文帝时期的升平景象,也许能够实现。
(“化”1分,“卒”1分,“庶几”1分,句意2分)8.(5分)一幅凄清孤寂的山馆晚景图。
(2分)“萧条”是景物的寂寥冷清,亦是诗人的情怀。
(1分)深秋的傍晚,凭栏远眺,树色苍苍,禽鸟归巢。
满眼所见,尽是深秋的寂寥、萧瑟。
(2分)9.(6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惆怅之情。
(2分)“远岫穿云翠,畬田得雨肥”是以乐景衬哀情。
(2分)“远岫穿云翠”是美丽而生动的景象,“畬田得雨肥”意味着丰收,用美好的景物反衬诗人黯然神伤的心情。
(2分)10.(每空1分,共6分)(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2)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1.(25分)(1)(5分)ED (答E得3分,答D得2分,答A得1分;答B、C不得分。
)【解析】A.还有直接描写;B.故意曲解;C.应是围绕“琴师——琴丐——琴侠”展开。
(2)(6分)概括介绍了旗镇乞丐的群体特点,与琴丐乞讨行为的特殊形成对比;(2分)描绘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为人物的出场做了必要的交代;(2分)为下文中人们对琴丐的误解作铺垫,为琴丐大义救城的行为埋下伏笔。
(新课标Ⅱ卷)2016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
2016 年高考押题卷( 1)【新课标 II卷】语文试题注意事:1.本卷分第I 卷()和第II卷(表达)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势必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卡上。
2.作答,将答案写在答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
3.考束后,将本卷和答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甲必考一、代文(9 分,每小 3 分)下面的文字,达成1~3。
面奇妙曹文《城》最我欣的是它的奇妙精神。
写小的能把人察到了结不可以找到适合言辞表达的奇妙情、奇妙感情、奇妙关系⋯⋯全部奇妙之写出来,是很需要功夫的。
小家的感能力和深刻性达不到必定份上,是写不出全部的。
而一旦写出了就意味着位小家已入很高的小境地了。
一个家的本不在于他生活的信号的接收,而在于他能接收到生活的轻微信号。
中国今世小家的单薄之,就正在于他感的粗拙,而缺乏微的感。
他忙于大事件、大波的描述,而注意不到那些仿佛平时的生活状和生计状,注意不到那些仿佛没有声响没有运的事物和人情。
而事上,常常正是些微之藏着大主、大精神和深刻的人性以及人的最基本的生计方式。
写奇妙的意很著。
《城》的不是什么重要材,也无重的史感。
它的是最生活化的人与事。
在写些人与事,写奇妙的意一刻不愿废弛,住那些最简单在一般小家眼中滑脱掉的奇妙之。
他要的就是些——“ 些”之中有魂儿。
文不叫“方先生”而改叫“ ” 一化,他捕获住了。
褚慎明了牛奶,深在女士眼前的粗手笨脚而懊自己,方开始呕吐,于是褚心上高起来,因他牛奶件事被方的呕吐冲掉了。
方得悉学愈也有假博士文凭,得自己的欺减罪名⋯⋯全部全部,都被捕获住了。
而些地方,确是最有神的地方。
《城》有数百个比句,些比句出色。
先生附庸雅,喜在中国里无的英文字,“ 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金牙不点,尚可使用,只能似牙里嵌的肉屑,表示菜吃得好,其余全无用”。
形容天黑的程度,像在“墨水瓶里赶路”⋯⋯夸张地一句,《城》的一半生命系于几百个比句上,若将几百个比句一撤精光,《城》便会在刻相形见拙。
于《城》的一种修辞,许多人已注意到,也对其做过剖析,指出了它的特点以及它所产生的嘲讽性等成效。
2016年普通高考模拟押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普通高考模拟押题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云南2016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云南2016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016年高考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你复习的怎么样了,是不是自己也想摸摸底,好更加明确复习方向!高考网为大家提供云南2016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更多高考语文试卷及高考语文答案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云南2016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用时:45分钟满分:46分)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山原旷其盈视,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4)______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5)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6)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答案(1)川泽纡其骇瞩(2)满地黄花堆积(3)惑而不从师(4)风急天高猿啸哀(5)谁家新燕啄春泥(6)山岛竦峙二、语言文字运用(16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分)绘就清丽脱俗作品的白石先生想必不会想到,自己生前选定并购买的安息之地,在去世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会如此命途多________(chuǎn):墓碑遭到人为破坏,住宅楼建设挤占墓地面积,森森柏树林砍伐迨尽,墓地遍布垃圾甚至成为有些人内急方便之所……(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1分)(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1分)答:答案(1)舛(2)“迨”改为“殆”解析(1)“命途多舛”指命运坎坷。
该词在课本中出现过,考生应准确书写,避免出错。
(2)“迨”和“殆”是音同形似字,区别时主要看其部首。
“殆尽”是一个词,即差不多完了。
云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四).ppt
损之,复令减 减少这种份额,又命令免 隶额三之一。 除属于官家的租税份额的 名誉日起,迁 三分之一。名声赞誉渐渐 广东左布政使, 上升,升任广东左布政使, 母忧未赴。 因为母丧没有赴任。
英宗即复位,一日 谓左右曰:“向侍 朕编修,皙而长者 安在?”左右以文 对,即召为詹事。 乞终制。不允。入 侍东宫讲读。学士 吕原卒,帝问李贤 谁可代者,曰: “柯潜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A.乡试,又称为秋试、秋闱。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每三年举行一次。明代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乡试考中了 以后就称为举人。 B.“母忧”即母亲去世而持丧。古代父母去世,子女按 礼须持丧三年,称“丁忧”。有时朝廷根据需要,不许 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 C.“终制”既可指父母去世服满三年之丧,又可指死者 生前对丧葬礼制的嘱咐。文中用的是第一个意思。 D.“衰服”指丧服。李密《陈情表》中说到“外无期功 强近之亲”,“期功”即指按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 时间的长短,服丧三年称“期”,九月称“大功”,五 月称“小功”。
一、现代文阅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B.从越王勾践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在 那时越国的文身古礼已经从最初的在生理上对人 进行分类的成年礼演进到贵贱的功能了。 【解析】原文倒数第三段有在假设条件下把礼的 功能演进分为三个层次,而“最初”的是“平等 性的图腾观念”,而不是“在生理上对人进行分 类的成年礼”。
9.此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 简要分析。(5分) 答:①尾联表达了愁苦、厌战、伤老之 情。(2分)②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 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 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尾联把思乡之情与忧 国愁绪结合起来。(3分)
2016届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五)语文试卷(扫描版)汇总
云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语文云南师大附中2016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语文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1.(3分)B 【解析】“否则会受到法律的惩戒”说法不妥,原文是“否则还可能受到法律的惩戒”。
2.(3分)C 【解析】“因适应了国家理财需要,成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不朽之作”无因果关系。
3.(3分)B 【解析】“不是促进营造技术的创新,就是能真实记录、阐述儒家思想主导下营造法式制度”有误,应为并列关系。
4.(3分)B 5.(3分)C 【解析】“朔”是农历每月初一,“望”是农历每月十五。
6.(3分)B 【解析】张克戬堂弟张克公做御史时曾弹劾蔡京。
7. (10分)翻译:(1)(5分)有几十个燕人事先进城隐藏在城下,私下里勾结打算作为内应,张克戬把他们全部抓起来处死。
(得分点:“附”“阴”各1分,定语后置1分,句意通顺2分)(2)(5分)(张克戬)详细阐述危急艰苦的情况,招募壮士从小道逃出上报朝廷,最终没有获得朝廷的答复。
(得分点:“间道”“言之朝”“不报”各1分,句意通顺2分)8.(5分)用典。
(1分)庄周梦蝶典故的本义是世事与梦境的真幻,颠倒难分。
(2分)词中表现的是清晨梦醒之后,梦中的情景已消逝无踪,但诗人却沉迷梦中,难以自拔,深怀惆怅,“沉”字透露了作者的情绪。
(2分)9.(6分)本词下片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惆怅的情感。
(2分)下片“燕同吟”,与燕为伴,体现了“孤”字,写出了诗人的孤寂。
(2分)“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晚又阴”两句借景抒情,词人在凄冷低迷中盼望杏花映着斜阳,能给人带来一点绚丽之色,带来一丝温暖的春意,谁又知天不作美,吹来几阵东风,偏把阳光吹走,使黄昏依然阴沉,体现了“愁”字。
(2分)10.(每空1分,共6分)(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11.(25分)(1)(5分)BD (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C得1分;答A、E不给分。
2016年高考语文押题卷及答案
2016高考语文押题卷语文试题本卷值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分钟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等相关信息。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越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
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称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
2016届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文科语文试卷P
1.名句默写。
(15分)(1)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2)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岳阳楼记》)(3)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五)》)(4)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5)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7)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8)?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9),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10)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奇特想象描写雪后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
(11)杜牧在《赤壁》中用典故从反面设想,含蓄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杜牧《赤壁》)(12)从嫦娥奔月到“神十”顺利升空,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飞天的梦想。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当怀着“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的志向,奋发有为,报效祖国。
2.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四选三)。
(3分)①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②黑云压城城欲摧,。
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③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④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__________也。
(《<孟子>两章》)1. 读书与境遇罗建军①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境况和遭遇。
人总是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
读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因此,科学地认识读书的境遇,是读书人不容回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