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长亭送别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诗歌鉴赏

长亭送别诗歌鉴赏

长亭送别诗歌鉴赏一、情景交融的画面美。

1. 自然之景烘托人物之情。

- 在这折戏里,那长亭路上的景色可都是有大作用的。

你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几句那可真是绝了。

蓝天白云下,满地都是枯黄的花,西风呼呼地吹着,大雁往南飞。

这画面一出来,就透着一股凄凉劲儿。

- 还有那霜林,怎么就红得像醉了一样呢?莺莺说那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

这想象可太妙了,把无形的悲伤化作了能染红树林的眼泪,自然景色和人物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读着就觉得心里酸酸的。

2. 不同景色的层次变化。

- 从开始的长亭路上的秋景,到后面“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这景色是随着离别的进程在变化的。

刚开始是比较开阔的秋景,能看到蓝天、黄花、大雁这些,随着张生越走越远,视线就被青山、疏林、暮霭这些挡住了。

- 就好像莺莺的悲伤也越来越浓,开始还能比较清晰地看到周围的景色,还能把悲伤寄托在那些景色上,后来连看都看不清楚了,那悲伤就像被堵住了一样,在心里越积越多,这种景色的层次变化把莺莺的情感变化也表现得很细腻。

二、细腻生动的人物形象。

1. 莺莺的复杂情感。

- 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情感可复杂了。

她对张生那是满满的爱意,可又不得不面对离别。

她一方面担心张生此去考不中,“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这说明她对张生的感情有点不自信,毕竟古代男子中举后抛弃糟糠之妻的事儿可不少。

- 另一方面,她又舍不得张生走,“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就听到说要走了,手腕上的金钏都松了,远远看到长亭,人都瘦了。

这把她那种极度的不舍表现得特别生动,好像她的生命都随着张生的离去而消逝了一部分。

- 而且她还有点小埋怨,埋怨老夫人的逼迫,让他们不得不分离。

但她又不能公然反抗,只能把这些情感都揉进自己的悲伤里,通过唱词表达出来,真的是一个情感细腻又可怜的女子形象。

2. 张生的形象侧面烘托。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手法 ,写张生的 马在前 面故 意慢
知 。猛然 见 了把 头低 ,长 吁 气 , 推整素罗衣 。 ” ( f 小梁 州1 )可 见 张生 的回答 ,实属 老夫人淫 威之
下 的违 心 之 论 。在 他 内心 ,同 样
了伏 笔。 面对这 一变卦 ,莺 莺 的 内心是异常复 杂的 :听到 准婚 的
成功的例子。 这一场 戏 ,在 牺 厢记》 里 第 四本第 三折 。安 排在此处 ,作 者王实甫 是经过精 心考虑 的。在 这之前 ,张生 和莺 莺 的婚 姻 ,已 经过 了许 婚 、赖婚 、私定 、拷 红 等 波 折 。 老 夫 人 在 唯 恐 玷 辱 家 门、辱没 家谱 的情 况下 ,不 得 已 当面将莺莺许 给了张生 ,条件是 “ 上朝 取应 ” ,并且 “ 得官” 。如 果 “ 驳落” 了,则 “ 休 来见我 ” !
喜 ,想 到 离 别 的 恨 ,对 母 亲 有 意
慢 的行 ,莺 莺 的车在后 面特 意快
快 地跟 ,两情 缠 绵 ,难舍 难 分 。 可 是 ,跟情 意一 样 绵长 的柳 丝 ,
这 是 封 建 势 力 的 进 一 步 阻 扰 ,也 为 后 文 老 妇 人 的 再 一 次 赖 婚 埋 下
地 ,西风紧 ,北 雁南 飞 ,晓来谁
染 霜林 醉 ,尽 是 离人 泪 。
作 者精选 了一系 列富有典 型 季 节特征 的景 物 ,渲染 清秋 的气 氛。接着用 民歌 中常用的 问答 句
【 正宫】 【 端 正好】 碧 云 天 ,黄 花
的暮秋景 物 ,又渗 透主人公 的别
刻画丰 富性格 。 《 西厢记》里 的
“ 长亭送别 ” ,就 是 一个 写 得 非 常
泪和 离愁 ,使这 一场戏一 开头就

【课外阅读】王实甫《长亭送别》赏析

【课外阅读】王实甫《长亭送别》赏析

【课外阅读】王实甫《长亭送别》赏析《西厢记》是一部著名的元杂剧。

《西厢记》的故事,取材于唐人传奇小说。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里面的—折。

关于元杂剧的一般知识。

元杂剧指元代盛行的北曲杂剧。

其剧本,从结构上说,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而《西厢记》则大大突破了,一共五本二十一折,是元杂剧中规模最大的。

元杂剧每一折用一套曲子,这些曲子都属于同一宫调,在第一支曲子上标出宫调的名字。

元杂剧在每本四折外,一般还加有“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用在折与析之间,用以衔接剧情,相当于过场戏。

元杂剧剧本,从内容上说,主要由曲词、宾白,科范三部分组成。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有严格的格律,是元杂剧的主体。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

元杂剧以唱为主,说白是宾,所以称为宾白。

宾白包括独白、对白、带白、插白、旁白、分白等样式。

独白,是一个人独自说白;对白,是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对话;带白,是唱曲的过程中偶尔插入的几句说白;插白,是主唱的角色在唱曲时,另一角色插入的几句说白;旁白,是剧中人物对话时,要表明自己的心事,而又不能让对方知道所采用的方式。

现代戏曲也称之为“打背弓”。

分白,是二人各自道白,而所说的内容又是彼此有关系的。

故事情节主要靠宾白交代出来。

科范,是元杂剧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

下面再谈《西厢记》故事的渊源和发展。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中唐诗人元稹所作的传奇《莺莺传》,是一种文言短篇小说。

在这篇传奇中,张生是个骗取了莺莺的爱情,却又另娶高门的轻薄书生,莺莺则是个饮恨吞声的悲剧形象。

但作者却回护张生,借张生之口说莺莺是“尤物”,“妖孽”,而张生“始乱之,终弃之”的卑污行为却被美化为“善补过。

”这种“女人祸水”的观点,反映了《莺莺传》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暴露了封建士大夫的传统偏见。

宋代以崔、张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有《调笑转踏》和《商调蝶恋花》。

这些作品,内容都未超出《莺莺传》的范围,但观点却有变化。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这折戏充分表现了一对恋人被迫分离时内心的痛苦和怨恨。

在凄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内心独白中表现了两种不同思想的对立,戏剧冲突在一种独特的形式中巧妙地得到发展。

莺莺的唱词,体现了她大胆反抗而又温顺柔弱的性格特征,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和命运。

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她的反抗和怨恨表现得含蓄深沉,她不仅不能有越礼的行为,同时在情人离别时因有母亲在身边也不能畅抒情怀,这就显示出她性格中温顺柔弱的另一面。

她的痛苦中,不仅有离愁别恨,而且包含着怕将来被遗弃的隐忧。

《长亭送别》充分表现出《西厢记》作为一部抒情诗剧的艺术特色。

开头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词句和意境,运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写情,情景交融,构成凄清哀婉的诗的艺术境界。

下面《滚绣球》一曲,则以主观的情感去驱遣客观的景物,既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语言亦雅亦俗,既华美典丽又通俗生动。

夸张、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是极夸张的句子,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怨恨,真实动人。

《三煞》中从笑和哭、喜和悲、暖和寒构成的鲜明对比里,强烈地表现出人物孤寂难耐的离愁别恨。

而整折戏里,从头到尾处处点染的西风黄叶、衰柳长堤等种种凄清的物象,使整
个环境和背景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与人物的感情心境融化为一体,增强了戏剧语言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品味《长亭送别》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品味《长亭送别》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品味《长亭送别》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湖北省洪湖市第一中学周贤文《长亭送别》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品《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折,这一折戏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自然契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历来被誉为写离情的绝唱。

对戏曲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品味。

借宾白心事初显戏曲中人物的宾白,常常是对情节、心理的直接表述,我们应该重视。

女主公一出场,就在开场白中说道:“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将自己内心的离情别绪作了交待。

只是在此处,“暮秋”之景如何,“离人”的“伤感”“烦恼”怎样,写得粗略,如冰山一角,只见十一。

绘场景真情细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总是会自然地流露于外,于是,“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抽象的内心情感借助具体的外部景物得到了鲜明的展示,形象的表达。

王实甫作为一代戏曲艺术大师,深谙情境相生的艺术创作原则,在情节发展中,始终注意了情与景的交融,通过景物描写将主人公的真情表露无遗。

[端正好]一曲,细致地描绘了暮秋郊野的萧瑟之景,衬托了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在她的眼中,枫林红叶是离人血泪所染,这就使得自然之景蒙上了一层凝重的离愁。

[滚绣球]中“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句也同样是移情于景——有情人难舍难分,只希望柳条儿系住征马,树梢儿挂住残阳,让此时的相聚成为永恒。

[一煞]一曲,则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氛围萧瑟凄冷。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在“无人语”与“听马嘶”的映衬中,写出了莺莺欲语无人的凄凉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悲恸。

这一曲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西厢记》“长亭送别”情景交融的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情景交融的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情景交融的赏析高二语文课本节选了“长亭送别”一节,对这节的讲解重点是情景交融的特点,学生赏析的重点也是对情景交融特点的赏析。

但是这一节的情景赏析有很大的难度:一是学生在赏析时会被文章的文采所左右,不能很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景;二是学生在赏析时会被情节所左右,忽略了对情景的分析;三是有些学生会因对本文中的一些景象体会不够深入而忽略了对情景的深入分析。

为此,我觉得应让学生在了解本文的情景中下工夫,就必须让学生在情的体会中做到以下这些:首先是对文中景象的掌握,在“长亭送别”这一节中,景象的刻画可分为三种情形:一是:自然景象,就是对自然景物的直接描写。

如:本文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就是对自然景色的刻画。

二是对场面的描写。

例如:“霎时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便是对送别场景的描写。

三是联想景。

例如:“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这类景象是作者随手拈来,尽意一用的。

但是,恰到好处。

其次,要把握住感情的入景,作者在写景时随意一笔,将人物的感情依托在景物之上。

像“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一问一答就将人的感情融入了前面的景象之中,使景有了抒情的作用。

还有,要把握的是景象的入情,例如:“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引自然景象入情,把极难抒发的感情形象化,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最后,我要讲的是随情随景。

例如:“暖溶溶的玉醅,白冷冷的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不待要吃,恨塞满肠胃”这本是一场景描写,作者在刻画这一声景时,随意用情用景,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

对学生来讲,《西厢记》“长亭送别”并不是很好赏析的。

学生要想体会出其中的好处,还需要在细读课文上,展开想象上下功夫。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原创]《长亭送别》选自脍炙人口的中国古典元剧《西厢记》,这部著作是由王实甫创作的,描述的是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其中深刻的塑造了一群鲜明的人物形象,包括红娘、崔莺莺、张生与崔老夫人!是一部经典的剧作!《长亭送别》的背景是张生和崔小姐在红娘的撮合下,冲破世俗理念从相互倾慕到相恋,而当崔老夫人发现他们之间的爱情之后为了阻挠他们,于是决定让张生进京赶考,考取功名,在做打算!也正是送别的这一场面更是把每个人物最鲜明的特点表现出来了!开场首先写了红娘与崔莺莺的一段对话,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第一个给人的感觉就是红娘的细心,第二个也说明了崔莺莺对张生的恋恋不舍!而夫人话中处处都有弦外之音,一方面说明崔府是官宦豪门,以张生今时今日的地位与她结亲实属高攀,所以此次赶考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话语中体现了封建礼教思想的具体观念,言语刻薄没有一点亲近之感!张生局与人下,处事小心翼翼,生怕出错,回答也更是以谨慎为主,对夫人的回答不敢含糊,体现了他文弱的一面,把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抗争用无声而真诚的爱情表现出来了!崔莺莺身为大家闺秀,屈尊下嫁与张生,当分别时与他的情语为大家展示了她那种对爱情真挚的一面!红娘应该是本居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为这份冲破世俗的爱情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尽管本文对她的刻画没有前几章生动,但是仍然能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本文的第二大特点就是语言优美,结构错落有致,利用大量篇幅来描写景色,其中又大量的利用诗歌的表现方法来把那种分别之情意会的淋漓尽致!也正是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把剧作中人物的真实感情渲染的更加深刻,把一段看上去离奇的感情写的是那样的真实,为我们也创造了一个更大的联想空间!“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结尾的这一句更是将全篇的感情汇于一语之中!把一份凄凄的离别之苦借用车马与山色更进一步的表现出来,给人们留下的是一种惨淡之感,也达到了引起读者共鸣的最佳效果!其中还有多处这样的点睛之笔,在此不一一叙述!此篇文章所以能流传不衰还与起细致的心理描写是分不开的,也正是这些精致的文字把人物内心最深层的东西揭示给了大家,让人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每个人身出的地位和内心的思想。

(完整)长亭送别

(完整)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一、导入:古往今来,留下了多少送别的诗词歌赋.而长亭历来就是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

柳永的词《雨霖铃》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的《送别》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我们今天要学的《长亭送别》也称得上一曲抒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二、作者介绍:三、全剧剧情简介:相国的小姐崔莺莺和白衣秀才张珙于普救寺相遇,一见倾心。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夺走崔莺莺。

老夫人当众宣布:有能退贼兵者以女妻之.张珙函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

杜将军打退了贼兵,可是老夫人变了卦,让张、崔以兄妹之礼相见。

这两位青年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在婢女红娘的协助下,私下结为夫妻。

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

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

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西厢记》故事的演变唐•元稹•《会真记》(《莺莺传》)—-崔莺莺性格软弱,屈服于命运;张生始乱终弃。

有“女色祸人"之论。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男女主人公为争取婚姻自主,共同抗争;“才子配佳人”.元•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理想,突出双方纯真爱情;表现男女主人公反抗封建势力,追求婚姻自由的自觉要求.四、整体感知: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本文概括为哪几幅画?试各用四个字为画面拟小标题,分别包含“别”字的四字短语概括故事的四个场景。

明确: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大家层次划分比较准确,通过对故事梗概的了解和刚才大家的阅读,我们知道崔张二人是历经痛苦磨难才得以结合,崔莺莺没想到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地被迫分离,你能用一些词语描述一下崔莺莺的感受吗?参考:哀愁、悲痛、伤心、绝望、挂念、惦记、担心……我想问大家,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愁。

花间美人情景并茂_西厢记_长亭送别_的描写艺术

花间美人情景并茂_西厢记_长亭送别_的描写艺术

花间美人 情景并茂
—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描写艺术
张敏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随州 441300)
摘 要:《西厢记》是元杂剧的一颗明珠,也是我国古代戏剧文学奇葩。 其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碗,深得骚
人之趣。 最脍炙人口的一折《长亭送别》,景物、人物情态、人物语言描写精彩纷呈,修辞技巧丰富多长 亭 送 别 》;描 写 艺 术 ;情 景 交 融 ;情 态 传 神 ;性 格 典 型 ;修 辞 丰 富
中 图 分 类 号 :I207.3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1-914X(2011)02-0063-04
《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明 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了“《西厢记》 天下夺 魁”,被人称为“文采派”的代表,元曲的巅峰之作。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中的第三折,是剧中 最精彩的片断之一,被文人赞誉为一副淡雅的水墨 画 ,一 首 真 挚 的 抒 情 诗 ,一 支 撩 人 的 离 歌 ,凄 艳 动 人,耐人寻味。
收 稿 日 期 :2011-1-20 作者简介:张敏(1971-),女,湖北随州人。 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63
张敏
可此时无声胜有声,潮水般的怨恨在莺莺心中涌起。 怨张生“轻别离”、 “轻薄”,不希望他进京赶考;怨母 亲“供食太急”,不肯回避,弄得自己和张生只能“暗 送秋波”,不能温存话别;恨世人追逐名利的丑恶行 径。满眼是黄叶纷飞,面前是母亲面如冰霜。“将来 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 水,多半是相思泪”,这是莺莺怨恨之极的幻觉。
渡、引起情节的作用。 不难看出,《长亭送别》的景物描写还围绕一个
“情”字展开,以景造境,情景交融,高度渲染了人物 内 心 世 界 ,刻 画 了 莺 莺 依 恋 、哀 伤 、悲 苦 、关 切 、忧 虑、孤独等复杂的情感,演绎了一曲催人泪下的恋歌。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随情牵,情随景动,情景 交融,浑然天成。作者独到的艺术手法,深厚的文字 功力,给了我们独特的艺术感受。[2]

情景交融,美不胜收——《长亭送别》的写景艺术

情景交融,美不胜收——《长亭送别》的写景艺术

情景交融,美不胜收——《长亭送别》的写景艺术在元杂剧诸作家之中,王实甫是一个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重量级人物;在元杂剧诸作之中,王氏的《西厢记》,以其谨严的结构、洗练的场次、优美的文辞和浓郁的诗意而赢得了“天下夺魁”之作的美誉。

前人评价王实甫是“才情富丽,真辞家之雄”,认为《西厢记》是“丽曲之最胜者”。

这样的评论绝非过誉,实乃中肯之见,王氏和《西厢记》当之无愧,选入高中教材的《长亭送别》足堪证明。

《长亭送别》一折的写景艺术,历来为人称道和激赏。

作者写崔张之离情,没有孤零零地纯然就情写情,而是把这种令人伤感的离情别绪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加以点染;作品写景物,也并非如专事买弄才情者那样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给客观景物涂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让景物为表现主人公的忧闷心理和离愁别恨服务,真正达到了情与景交融为一,取得了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下面试对该文情景交融的写景艺术作以浅析。

因景生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莺莺送张生赴京应考,适值“冷落清秋”之时节,在“端正好”这支曲子中,作品通过送行人莺莺的眼,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四个句子,一句一景,紧扣时令特征。

孤立看,“碧云天,黄花地”似不乏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感,但加上带着寒意让人瑟瑟的“西风紧”和因气候变冷而南飞的群雁,这样的画面一下子就变得凄凉、萧瑟起来。

此时,再看到那经霜染红的树叶,长夜流泪的女主人公便禁不住触景生情,道出了那叶子该是离别人带血的泪染红的吧的独特感受。

这种奇异的感觉,正是由外界的景物所引发的,它契合了莺莺与张生别离时感伤、痛苦、泪流不止的悲凉心境。

洗练的文字写出了凄凉的秋景,秋景中融合着人物内心无限的忧伤。

以景衬情“脱布衫”一曲共有四句,其中前两句是写景文字:“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

在这幅景中,冷飕飕的西风和带着寒意的烟雾加浓了别离人心中的凄凉之感,西风中离枝飘飞的黄叶好像预示着有情人的即将分离,寒烟笼罩下凄迷的衰草又似乎暗示着崔张爱情的迷离不可知,因为,专断的老夫人时时在阻挠着他们爱情的发展,此前她曾有违约赖婚之举,此后她是否会信守诺言,让这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对此,莺莺拿捏不准,张生也心里没底。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为本折戏定下了凄切悲慨的总基调。

按时间顺序和人物活动情状,将本折戏铺排成各具特色的四个段落。

1.赴亭吟秋。

【端正好】抓住“霜林醉”这一秋天清晨的特定景色,用“离人泪”作比,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淡淡的云彩,轻轻飘荡在蓝天,枯萎的菊花纷纷披谢于大地,耳畔西风阵阵凄紧,眼前北雁嘹唳南飞……这些富有深秋季节特征的景物,集中地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生动地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心情。

这支曲子是戏曲中的一首“秋思之祖”。

铺设了含情之景后,又借景传情。

悲慨地设问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又深情地自答:“总是离人泪!”以“染”至“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传示出了莺莺内心曲折而深沉的悲愁之情。

【滚绣球】劈头一句:相见恨晚而相别怨疾,两相对照鲜明有力地表达了对心上人爱得深、恋得切的真挚感情。

它是本曲身心憔悴的先声。

作者又捕捉来了“柳丝”、“疏林”与“斜晖”,有意地将人物的主观之情有机地寄寓于这些别具特色的客观之物。

迭经波折的相思才告结束,身不由己的离别又早开始!一听说心上人“去也”,莺莺就愁损了身体而“松了金钏”;远远地看到那即将分手的长亭,伤心得“减了玉肌”。

极度的夸张,深沉凄切地表达了对拆散恩爱夫妻的崔母,以及崔母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

送别亲人,理当“打扮”,自然地引出了【叨叨令】的曲词。

此曲以联珠对的高超技艺,巧用日常口语,将双音、叠词、排比、对称以及儿化音等多样形式熔于一炉,由眼前身边的具体事物,联想到日后内心的复杂情怀,形成了哽咽抽泣、回环往复的声态,凸现出女主人公无限悲楚的形象。

2.亭宴遣恨。

从莺莺、张生与老夫人在长亭上相见起,戏剧进入了亭宴阶段。

三把酒和三遣恨是这一阶段的主戏。

夫人把酒时,莺莺公开流露出满怀的愁与恨。

通过【脱布衫】至【幺篇】的三支曲词,形象地描绘了张生在宴席上身心不谐、精神不振的可怜情态,并由人及己,又推己及人地遣诉了夫妻双方“意似痴,心如醉”的愁怨之情。

《长亭送别(王实甫)》

《长亭送别(王实甫)》

长亭送别(王实甫)引言《长亭送别》是明代文学家王实甫所创作的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诗。

它以优美的文字和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作者面对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令人动容。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

诗歌结构与内容《长亭送别》是一首七言绝句,共四句构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离别的场景展开,通过描述长亭与别离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忧伤和思念之情。

首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以长亭人物及环境状况为首句,描写了长亭中青翠欲滴的葵花,以及朝露凝结在花瓣上等待太阳升起。

这里借景抒情,点明了诗人送别之处。

第二句“阳春布德馨,百啭绕梁嘶”表达了作者对阳光明媚、春天来临的美好祝愿,百鸟在长亭的梁上啼叫,形成一个美好的春景背景。

第三句“九霄云外雁,千里别中情”通过描写飞翔在高空的雁群,表现了离别的遥远和作者充满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铁马金戈应时惊,扬鞭走马鸣沙际”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形象地描述了铁马奔驰、金戈叮咚的壮阔场景。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的动作,抒发了作者对离别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诗歌背景与作者情感《长亭送别》描写了离别的场景,可以推测是作者自己经历过的亲身经历。

在明代,人们往往因为职务、学业等原因而分别,离别成为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作者在这首诗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在离别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王实甫是明代杂剧作家,他以创作《西厢记》而闻名。

这首诗虽然不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但其离别之情的抒发与他在戏剧中描写恋人分别的情节相契合。

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长亭送别》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首句中的“青青园中葵”以绿色的花朵来象征亲切和希望,同时通过“待日晞”的描绘,隐喻作者对未来的期待。

诗中出现了反复的平仄抑扬,交替运用平声和仄声,使整首诗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表现手法上,通过运用典故、比喻、细腻描写等修辞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总结《长亭送别》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优秀诗作。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长亭送别》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名作,题目取自谭嗣同的诗句……“长亭外,古道边”。

诗歌中描述了远行送行中此去经年情怀激荡、心灵沉浮的感受。

作者以曲折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眷恋情怀,表达了它所承载的意义。

一、情思激荡《长亭送别》融入了诗人对送行对象的深深思念,抒发了诗人激动的心情:“柳色新、郊原苍、琴声悲、杏花风”;作者以激情的语言营造出一个激情无限的环境,诉说了一种百感交集的情思;二、心灵沉浮《长亭送别》是白居易送别亲友的最后凝视,心中不觉掩埋了亲切的思念:“缘愁拖泥带水,杳杳长亭两茫茫”,古道黯然,唯有长亭在夕阳下山峦耸立;此时,译者心中便潮起了沉浮的心灵;三、意义深邃白居易通过《长亭送别》,将挥手告别时伴随的思念之情赋予了包罗万象的哲理:表达了人们对亲情、友情及时光逝去唯物主义的深刻怀念,注释着人对生活有限及百态多变的珍惜。

这就是白居易把《长亭送别》写出真正含义所在。

四、寄寓寂寞《长亭送别》将作者惋惜时光逝去的愁绪发泄得淋漓尽致,诗中也蕴藉着对被送离的客人的痛怨心情,但也把无尽的孤独深深的融入进去:朋友早已走远,诗者只有负负得很、更多地忍受离别的孤独。

五、思想感悟《长亭送别》可以说成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它蕴藉着对寂寞的深沉思索:时光流逝,一切皆只是繁华短暂。

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用古道边、长亭外等元素,向我们表达了一种思想感悟,让我们走出无奈,理解人生荣辱。

六、永久难忘《长亭送别》让人流连忘返,依稀送行的情景浸染得甚是美妙。

这部作品的介绍对于白居易的友情和感情思念以及无限深邃的智性考量是永不逝去的,而白居易通过长亭送别这首诗来唤醒永恒的友谊,也让一切可唏嘘,也可嘉许。

(精品模板)《长亭送别》教案4篇

(精品模板)《长亭送别》教案4篇

《长亭送别》教案4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__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__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__格。

第一课时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

[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剧情简介。

(参见〈导学〉与注解①)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__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__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

崔莺莺在什么情况下与张生分离?在送别过程中有怎样的情感变化?可以分为几个场面?试给它们各拟小标题。

[板书]莺莺→长亭送别←张生3、读到这里,我们耳边仿佛仍响着莺莺对张生深情的呼唤,眼前也会浮现出她泣涕涟涟的哀凄形象,它不禁使我们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两首诗词中情一人、爱人惜别的场面,试加以比较,本剧对离情的描写在场面、气氛上更接近于哪一首,而在情感表达上又更接近于哪一首?《雨霖铃》情景相融相生,触景生情,景由情生(虚写),情景相生。

《长亭送别》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指南]

《长亭送别》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指南]

《长亭送别》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

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

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

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

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

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

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因此,“碧云天,黄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

再加上漫山的红叶,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

那么,怎样理解此处景物在表现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呢?其实,范仲淹的词上阕的景物虽然色彩斑斓,但还是为了表现的悲凉的思绪,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此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是很常见的。

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抒发了伤感的思乡之情,而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端正好”曲词用的也是这种手法。

曲词中的一个“晓”字告诉我们,长亭送别是从早晨开始的。

“碧云天,黄花地,雁南飞,霜林醉”正是刚走出家门的崔莺莺去长亭的路上看到的景色。

坐在车里,看到这大好的秋光,莺莺无限惆怅。

自然的美景和人生的美景从此都不会属于她。

“北雁南飞”,那南飞的大雁,是要回到自己温暖的家的,而她崔莺莺的家呢,那是一个没有自由、讲求门第、热衷功名的深宅府第。

况且此时她是客居途中,丧父的悲伤尚在。

和张生“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的温存稍稍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些许宽慰,没想到……她甚至更会想到,假如张生此时不是上京赶考,而是与她去郊外游玩,那该是何等的惬意和幸福啊!没想到母亲却对张生说:“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

长亭送别 艺术手法梳理

长亭送别 艺术手法梳理

一、★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叨叨令】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2.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典型的离别意象:长亭、黄花、雁、柳、秋、泪、酒、青鸾…借景抒情:诗人将自身要抒发的情感或表达的思想寄寓在特定的自然景物上。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诗人将主观思想和情感融合在景物描写中,使客观景物明显地融入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

【端正好】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2)用典抒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

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典是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在于加深诗词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化用古诗词1、碧云天,黄花地【出处】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2、阁泪汪汪不敢垂【出处】宋人《遮鸪天》: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3、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出处】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出处】范仲淹《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5、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出处】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6、比司马青衫更湿【出处】出自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7、伯劳东去燕西飞【出处】语出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

8、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出处】柳永的《诉衷情》:未饮先如醉。

愁无际。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竟日空凝睇。

9、一春鱼雁无消息【出处】语出秦观的《遮鸪天》:“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融入传说神话典故1、淋漓襟袖啼红泪【出处】红泪出自《拾遗记》,据说,魏文帝(曹丕)所爱的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之时,用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

诗词鉴赏:王实甫《长亭送别》

诗词鉴赏:王实甫《长亭送别》

【导语】王实甫,字德信,元朝杂剧作家,定兴(今定兴县)⼈。

著有杂剧⼗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破窑记》写刘⽉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怀疑不是王实甫的⼿笔。

另有《贩茶船》、《芙蓉亭》⼆种,各传有曲⽂⼀折。

下⾯是为⼤家带来的王实甫《长亭送别》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长亭送别 元代:王实甫 (夫⼈、长⽼上云)今⽇送张⽣赴京,⼗⾥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先⾏,不见张⽣、⼩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送张⽣上朝取应,早是离⼈伤感,况值那暮秋天⽓,好烦恼⼈也呵!“悲欢聚散⼀杯酒,南北东西万⾥程。

”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迍迍的⾏,车⼉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早别离。

听得道⼀声“去也”,松了⾦钏;遥望见⼗⾥长亭,减了⽟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呵!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马⼉,不由⼈熬熬煎煎的⽓;有甚么⼼情花⼉、靥⼉,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枕⼉,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袖⼉,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也么哥?兀的不闷*也么哥?久已后书⼉、信⼉,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科)(夫⼈云)张⽣和长⽼坐,⼩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你向前来,是⾃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挣揣⼀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托夫⼈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

(洁云)夫⼈主见不差,张⽣不是落后的⼈。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推整素罗⾐。

[⼳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如醉,昨宵今⽇,清减了⼩腰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 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 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 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07江苏)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怎样 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 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 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 情到深处意转浓,胸中翻滚五味醋,你看 那崔莺莺 叹 怨 恨 烦 忧
(10江苏)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 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 句子? 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