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禅的内涵
禅的最高境界和禅宗的精髓是什么
禅的最高境界和禅宗的精髓是什么?2011-07-01 01:49:05|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你不再是你,我不再是我,心若止水,万物皆空。
禅就是心,心就是道,道就是自然,最高的境界就是没有境界的境界!人都有欲望,因欲望的引动长期熏习修炼成为习惯,也就是佛教讲的贪欲!好比一杯水在外界的接触下因缘相合杯子的水就开始摇晃不定!那么我们会认为是水在摇晃,那么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佛教讲颠倒我执就是这个意识!水不会自生摇晃,好比欲望并不是来自自心,而是外界的引动,只要驱除对欲望的执着,守戒行慢慢的通过戒定慧修善行安定内心,内心没有对立善恶是非的对立那么水就会自然恢复平静!与道自然合一也就是现在讲的天人合一,没有境界的境界,因为里外如一自然没有动摇的可能,更没有一个境界可寻因为这是最高的境界!我们会因为外界的欲望引动身心不得自在,为欲望而劳心动神,造成身心烦恼不和谐安定,计较善恶是非不能一心为善安定内心!那样本就是违反了道的自然,也是自然宇宙变化和谐的真实道理!那么要实践就要修善行处水柔居下随缘顺自然之道另身心自在与道相应!禅的最高境界---心如止水古人尤其是名人,向来盛行谈禅论道!因为,禅可以净化人之心灵,可以感悟人生之真谛!而谈禅的最境界就是-----心如止水。
心如止水,简言之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定力达到极高的境界,可以物我两忘,波澜不惊!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住的地方与著名的金山寺只有一江之隔,金山寺主持是位得道高僧---佛印禅师,苏东坡经常与禅师谈禅论道,时间久了,俩人交往十分密切,感情也很深厚,可谓同道知已!苏东坡才高气傲,自以为参禅有得,他撰写了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诗中的八风是指人生中的毁誉讥讽等八种情景,他得意地派书童过江送与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看后便回信一封。
苏东坡看完禅师的信后便十分气愤,他满以为禅师会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万万没想到禅师的回信竞是带有悔辱性的“放屁”二字。
禅宗文化的内涵与传承
禅宗文化的内涵与传承禅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始于印度,于中国发展、壮大。
其内涵丰富、深邃,既具有哲学思辨的深度,又包含着心灵上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禅宗的传承方式特殊,除了书籍的传承外,更重要的是名师的传授和传统的仪轨。
建立并传承禅宗文化的过程,历经千年,透过每一位禅师和禅徒的了悟和经验,直至今日,依旧传递着。
本文将对禅宗文化的内涵和传承进行探讨。
禅宗文化的内涵禅指的是禅定,是人们通过冥想和专注,以止思定境,达到心神平静的境界。
它的核心是内观,即通过对自己及其身外环境的观察,达到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更深刻认识。
禅宗文化,就是围绕禅这一核心展开的文化,包含禅的哲学思想、修行法门、禅艺和禅文化等方面。
禅宗文化的哲学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一心不生、涅槃、缘起空、般若和变易等理论。
其中,一心不生指的是不应将注意力放在身体或心灵上,而是专注于“无我”的状态。
涅槃是指人们获得解脱,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缘起空则是指一切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绝对的实体存在,即“空”;般若强调的是抛弃事物的狭隘本位意识,追求全体的智慧视角;变易则是指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和转化的状态,坚持究其本质,超越形式。
除了哲学思想,禅宗文化还包括了丰富的禅艺和禅文化,如茶道、花道、石道、剑道、禅戏、禅诗、禅画等。
这些艺术形式中,都体现了禅的精神内核,注重在身体上感悟禅理、净化心灵、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禅宗文化的传承禅宗文化的传承方式独特,在人类历史中堪称独树一帜。
它的传承不仅通过书籍的传递,而且更重要的是名师的传授和传统的仪轨,其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授方式禅宗文化的传承方式,是历经几个世纪间的禅师和禅徒的实践所形成的一种独特形式。
禅宗中,为了明确传承目标,禅宗各派都会规定成为禅宗传承人的条件,一般要求具备破般波羅蜜和第四离别等几重修行境界。
学生向师父请教,师徒之间会进行言传身教的交流。
禅师会通过问答、打坐、传递密诀等方式教导学生,让其在身心上彻底体悟禅宗的精神内涵,达到自我超越的境界。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及其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及其精神内涵禅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所在。
禅宗文化与佛教密不可分,源于印度佛教,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并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禅宗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在其思想、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厚的修养、超脱尘世的境界和对人生、世界的独特领悟。
禅宗思想的精髓在于“悟空”、“本觉”、“般若”。
悟空是指破除迷惑,觉悟空性,认识真实世界的本质;本觉则是指内在的本性觉性,是众生本有但常常被糊涂覆盖的一面;般若则是指智慧,通过提升自己的境界,触发内在的智慧,认识真实的存在。
这种思想与佛教的“无我”、“缘起”、“空性”等核心思想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禅宗思想的核心。
在实践上,禅宗强调简约、清净、自我修养,全身心地追寻和感悟真实的存在,以达到身心的净化和境界的提升。
禅宗在道德伦理、心理学、人生观等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的佛教、儒家等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禅宗哲学也是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思想是破除二元论和二元对立。
禅宗强调的是“中道”,也就是超越对立,平衡的人生境界,既不追求极富欲望的物质生活,也不陷入无理性的虚无主义。
禅宗主张“一切如来”、“一切皆空”二合一的思想,这体现了禅宗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为其开创了一种宽广而包容的思想氛围。
在禅宗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歌、绘画和茶道。
这些艺术体现了禅宗文化的特点,追求的是清新、淡泊、内敛和静谧。
诗歌中有着禅宗的精神内涵,注重的是追求境界,表达个人的心灵世界和感悟。
这些禅诗独具风格,语言简练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绘画也是禅宗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禅宗画家强调笔墨的简洁和自由,以其意境深远和艺术价值贯穿了中国画的历史。
茶道则是禅宗文化的象征,它不只是一种茶叶的烹饪方式,而是一种细腻、清新、虔诚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禅宗文化的精神内涵还可以在禅宗寺院中找到。
禅的内涵
禅的内涵:一、禅就是“真”的生活:能觉悟到永恒不变且普遍存在的真理。
二、禅是“善”的生活:学禅、悟真之后,生活中的每一个举心动念都是善。
三、禅是“美”的生活:禅的境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样的境界,是何等的完美。
四、禅是“平常、朴实”的生活:禅的生活是非常朴实,没有欲望及贪求的,一切的作用都能融入空性。
五、禅是“感情”的生活:禅的感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量。
说快乐-------你快乐吗?在这个扰攘纷乱的世界里,你是否也像大多数人一样,终日惶惶,忙碌却迷罔?涉世未深时,你有许多的抱负和理想,待识得人间愁滋味,所有的愿景也许只剩下“过得快乐”。
然而,快乐在参禅甚深的宗师眼里,另有一番透彻清明的见地。
快乐是什么?真正的快乐只有舍才能得,从舍中构筑一切的有。
最快乐的生活,就是善于驭心的生活。
乐善好施、无怨无悔的生活是快乐的。
最快乐的生命就是无执的生命,无执的生命就是没有执着,不会被任何一个起心动念所绑住。
快乐何处寻?喜悦从无所得来。
时时刻刻为自己创造机会,即可开发快乐的人生。
无我,才能获致快乐;处处保护自己,就会常常忧虑。
境不转心转,如果能够常常调心,就能常常喜悦而少烦扰。
只爱自己的人,很难获得快乐;能够爱别人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一旦开始想要拥有,烦恼就出现了,因为“有”是一种负担;惟有拥有一颗善良,无所得的心,才是真快乐。
爱自己的人,从来不曾快乐,只有爱别人的人,才能真正快乐。
佛法教我们把快乐和痛苦都放下,但是,放下并不是不去追求,而是随缘不变。
当我们在付出、奉献时,往往能够忘我,如此一来,快乐也就随之而来了。
外在的一切,拥有再多也不会满足,只有找回自己,才能得到最大的快乐。
当我们能了解到,环境是无法控制、变化无常的,就能获致真正的快乐与内心的安定。
人往往是因为一定要生活在习惯里,才会不快乐;而真正的快乐就是来自于不活在习惯里。
善心坚固就会快乐。
好心情就有好命运。
不要让外在的一切现象,干扰你内心的安定。
禅的含义是
禅的含义是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
’他的话是从《金刚经》上来的。
禅的意思就是不着相,用现代话来说,不受外境的诱惑这个叫禅;定是不动心,心里面常常保持清净,不...详情>>外不着相即为禅,内部动心即为定。
“禅定”就是“外不着想,内不动心”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上说:‘什么叫禅?什么叫定?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
’他的话是从《金刚经》上来的。
《金刚经》上,世尊教导须菩提尊者,教化众生要守住一个原则,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六祖所讲的禅定,就是《金刚经》上这两句话。
禅定这个名词,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讲的很清楚、很明白,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禅?什么叫做定?禅的意思就是不着相,用现代话来说,不受外境的诱惑这个叫禅;定是不动心,心里面常常保持清净,不起分别、不起烦恼、不起执着,这就是定。
实在惠能大师他是听《金刚经》开悟,所以他解释这个禅定,还是依《金刚经》来的。
佛在《金刚经》里头有两句话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不取于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
由此可知,修禅定不是天天在面壁打坐,面壁打坐那是里面的一种,其实行住坐卧所有一切活动,只要你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就是禅定。
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些菩萨们,他们禅定在那里修?在市场;经上讲「肆缠」,用我们现在话讲,是最热闹的商场。
他去逛商场,逛商场他是修禅定。
这个意思诸位懂得,你就明了,他逛商场的时候,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样样清楚、样样了解,但是所有这些琳琅满目的,不能诱惑他,他不受诱惑,这就是禅;他心里如如不动就是定。
所以人家逛商场是修什么?修定、修慧!不像凡夫一看到这个就被吸住,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这动了心,禅定就没有了。
所以诸位要晓得,禅定那是真正的享受,定慧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对禅的解读与理解
对禅的解读与理解
禅是一种宗教和哲学信仰,在中国和日本都有深远的影响。
禅的核心理念是通过静坐冥想来达到内部平静和超越自我的境界。
禅的主张是要放下物质欲望和世俗追求,通过默观和禅修来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启示。
禅的解读和理解有很多种,以下是其中一些:
1. 内观:禅的最基本的修行手段是内观,通过观察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和生理反应来了解自己并与自己更好的沟通。
内观还可帮助人们解决许多问题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由自在地应对的能力。
2. 现在:禅重视当前的瞬间,认为只有当我们真正活在当下的瞬间里,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和体验生命的美好。
禅师善于通过提问或启示,让学生能够清醒地感受到现在的瞬间,从而获得启示和体验。
3. 空性:禅认为观念的本质是虚妄与空性,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超越自我和观念的束缚。
通过无下限和超越极限,使我们在生活中获得自由与超越。
4. 自然:禅师常常告诉学生们身体和自然的关系,教导他们在自然生态中找到内心的平和,并把这种状态带入到现实世界中去。
总之,禅的思想精神是多面而丰富的,禅的实践方法也很奇妙,无论是被视为宗
教信仰还是一种心灵修行,总体来说禅的信念都代表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方向,值得更多的人践行和体验。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的思想内涵研究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的思想内涵研究禅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宗派,其思想内涵深邃,涉及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
禅宗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现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禅宗文化的思想内涵,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禅宗文化的独特之处。
禅宗思想的寓意禅宗的中心思想是"止观",即止念观心。
禅宗认为,人的内在本质是清净,只是被尘世的欲望所遮盖。
因此,禅宗的修行方法是通过禅定和观察,让人探索自己内心的真实状态,从而解脱尘缘,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自由。
一方面,禅宗倡导超越物质层面,追求心灵的彻悟。
在禅宗文化中,禅定是一种触及灵魂的内省方法。
通过禅定,追求者可进入超越时间、空间和物质的领域,达到心神合一、万物归一的境界,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平静、智慧和智力。
另一方面,禅宗的寓意也是观照日常生活。
禅宗认为,人们生活在每天的喧嚣和繁琐中,易被周围的事物所影响,无法真正认知与把握自己的内心。
因此,禅宗也倡导修行者透过精神的眼睛看待世界,理解生命的深层次含义。
禅宗文化引导人们解放心灵、净化心灵,去除烦恼与执念,通过禅宗文化的梳理修行,达到生与死的超越。
禅宗文学的表现形式禅宗思想的寓意与禅宗文学的风格密切相关。
禅宗文学的出现主要是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这种文学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禅宗文学或许由一派禅宗高僧开始,如:法眼禅师、惠能禅师、六祖慧能等人。
他们主张通过禅修和对话,指引修行者跳出世俗思维定势,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
禅宗文学的表现形式多样,并不局限于禅宗文学的领域。
著名的唐诗和宋词,都覆盖了禅宗的理念。
例如唐代李白的"大眼慵慵唤美酒,俯身更觅一枝梅"等诗句,描写了人们从追求物质享受,到超越物质享受的心路历程。
宋代苏轼的"天真有那么一瞬间,如童话世界般的田园",表达了内心追求平淡、纯和的愿望。
总而言之,禅宗文学通过各种形式,呈现禅宗文化的本质、前景和哲学思想。
禅是什么意思
禅是什么意思
“禅”这个词含义很广泛,有世间的禅,有出世间的禅,有祖师禅,有如来禅。
那么我们怎么称呼禅呢?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禅就是佛心,佛心就是现实,一个真正的法界。
禅离开了区分、坚持、治疗,所以叫“无二”,进入自洁心就是禅。
如何修禅?
那么修这个禅从何下手呢?有很多方法,八万四千法门也都要以戒定慧作为它的宗旨。
但这里可以给你介绍一个最直接的方法,你就修念佛禅好了。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佛心,就是实相。
所以我们念佛当下就契入到禅的最本质的内涵,这就是佛开示的,“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
你念阿弥陀佛就不是一般的禅了,是无与伦比的极为深妙的禅,直接在这个禅当中跟阿弥陀佛的心在沟通。
阿弥陀佛是法中之王、光中极尊,法王,跟一切佛的法王来进行沟通。
所以我们念佛就安住在禅的世界,禅的境界当中,这就是“已到含元殿,无须问长安”了。
你已经到了含元殿——皇宫里面最好的一个宫殿,不再问长安在什么地方了。
所以你好好念阿弥陀佛,从这里下手。
阿弥陀佛的正念也可以确定。
为什么?因为这个佛名里面有无限的生命。
无限生命是自性的静止,是一切三摩地之王,是至高无上的决心。
当你的专注力不够的时候,赶紧念佛,用佛名来加强我们的专注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
何为禅
何为禅禅,看似玄妙深奥,实则不然,简而言之,“本心”二字就足以道出其真谛了。
不论是人,还是草木,以至世间宇宙间一切有“心”之物,都是有其本心的,而事实上,这种本心却往往被外物所纷扰。
而禅追求的正是寻求回归本心,找回“无欲,无较,无我,无相”的本真的自然生活状态。
禅的这种观点与消极的听天由命思想又有本质区别。
因为禅追求的是“天然无饰,便是本性”,是把生活看成了一种天然的运动状态,而不是一种令人无奈的痛苦选择。
在生活中,我们要用一颗本真的心,去感受世界,感受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同时也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把自己的本真心灵放在高空中,以一种欣赏的姿态,享受生活给予我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这一切完整的人生状态。
所以说,禅所讲的这种“享受生活给予我们的所有”的态度,与“听天由命”所宣扬的“有福享福,有难受难”的麻木思想本质不相同。
佛祖说,人生苦难的根源在于“贪,嗔,痴,慢,疑,不正己”六个原因,相对应地,佛祖也讲出了脱离人生苦难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通俗地讲,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感觉无法摆脱俗世生活带给自己的苦恼呢?很简单,是因为他们严重地被自己心灵之外的外物控制了,也就是“心为尘制”,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人的可悲就在于,他们亲手破坏了自己的本真快乐,而又在痛苦中苦苦寻觅快乐而不得!还有一些人,认识到了自己被外物所扰的可怕,于是试图用“心制红尘”,也就是要试图驾驭红尘,殊不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严重地为俗事所制的表现--汝心本是无病心,何向天涯寻心医?--其实,最简单最幸福的生活方式就是“置己于生活中”而已!当求时追,当放时退。
生活本就如此简单!何必逆之而行呢?生如花开,死如花落;得是一笑,失亦不哭;是非正邪之别,祸福宠辱之差,皆出自人之心念间,本来皆是生命之美,硬是被人心弃去一半,实在是“罪过罪过”!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考方式,把花开与花落,得到与失去,看成是同样美丽的人生状态,岂不更好?禅家有一个著名的偈子曰:春有百花夏有风,秋有名月冬有雪。
禅的名词解释
参禅旨在帮助个体觉知自己的心灵,解放自己的精神。在参禅的过程中,个体逐渐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清明和宁静,体验到与宇宙的共通。参禅不仅仅是一种静坐冥想,更是一种悟性和觉醒的过程。
结语
禅的名词解释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佛教禅宗,禅修、禅定和参禅等概念都是禅宗学说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通过静默冥想和直接经验的方式,引导个体走向寂静与觉醒。在禅修的过程中,个体培养自己的内观力,并最终体验到超越物质世界的自由与解脱。
禅的名词解释
禅,作为一种宗教和哲学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佛教禅宗,追求内心的寂静与觉醒。禅的概念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内涵,涉及到禅修、禅定、参禅等不同层面的理解。本文将就禅宗的名词解释展开探讨,探究其中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方法。
一、禅修
禅修是指通过冥想和默观的方式,培养内心的安宁与觉知。禅修强调静坐冥想,使思绪平静下来,淡化杂念,达到心灵与身体的和谐状态。在禅修的过程中,个体经历直接面对自己内心的觉知,超越了一般的思维模式。
禅修不仅仅是一种修行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持续的禅修,个体可以培养出洞察力和自觉力,从而逐渐获得对自己和外界的深刻认体走向自由与解脱。
二、禅定
禅宗的核心修行之一是禅定。禅定是通过以一点为中心的冥想,将心境保持在镇定、专注和平和的状态。在禅定中,个体会逐渐超越世俗的思维,寻求本真的本性。通过禅定的实践,人们可以超越烦忧和欲望,体验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禅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禅的含义是指排除杂念,静坐。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此种行为的记载,但是未有固定称呼。
直至印度词汇jana传入,汉语音译为“禅那”,后世便以“禅”字称谓此类行为。
“禅”这个字最初传入中国的时候,其语义并没有今天这么丰富,它最初的意思是:安那般那。
“安那般那”以数息观、循身观为主的修习方式,也就是现在南传佛教所强调的“四念住”。
但“禅”这个字传到中国以后,特别是被禅宗使用了以后,“禅”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像“安那般那”那样慢慢的培养禅定,一步一步的修习四禅八定,而是加入了开悟和明心见性的禅观,直指人心。
因此,“禅”在禅宗这里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其实所谓的“禅”,就是六祖所说的:“吾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论禅定解脱。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什么是禅
什么是禅?禅本是实相,无以言说。
但若勉强从对治义上说,禅,是禅那的简称,也叫止观、思维修、弃恶。
从禅的含义来讲,它是止观。
“止观”这是个佛教名词,大家可能比较少听到,止观其实就是定慧。
我们修定的开始叫止,这个止就是止息妄念;观,就是观照,洞察或觉知事物的真相。
所以从这个禅的含义来讲,基本上分为止的部分和观的部分,止的部分如果你成功了,你就有定力;如果观的部分成功了,就会有智慧。
这两部分是我们生命当中最可贵的地方。
我们往往认为只要得到财、权力、地位、婚姻、家庭等等这些外在的东西,我们就可以快乐。
实际上,很多人都得到了,但并没有得到所谓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我们的内心还是没有办法真正安顿下来。
我们身心通常所处的一个状态就是妄想纷飞,或者内心焦虑、不安,烦恼不断。
所以我们应该要多去思维人生的价值,生命的真相。
因此观就是要我们在头脑思维能够停下来后,再去观察我们整个身心的活动,通过这样去了解到生命的真相。
思维修,一般的思维,我们每天都有,但这种思维更多的是一种妄念,就是我们主观的执着、观念、想法,这种思维我们认为是错误的思维。
比如说生命是无常的,但是我们却要追求永恒。
这种观念就是一种妄想,并由此产生了我们的烦恼,比如贪,嗔,痴,这是我们最根本的烦恼。
而正确的思维就是一种观照,洞察,觉知。
这样的观察必须要在一种怎样的身心状态下呢?就是止,必须要把你过去身,口,意这些错误的行为活动停止下来,之后你坐下来,身心放松,这样你整个身心就处于一种相对宁静,和谐,安详的状态,然后你运用“无我”,“无常”,“空”这些佛教的根本原理去观察,去体验。
不断体验之后,你的思维完全符合真理,那你整个生命状态就与真理相应。
我们禅修最后要修到什么样呢?“止息妄念”。
那有人会说,人都有思想,如果修行修到连思想、念头都没有了,那不是很可怕吗?这里面其实是有思维的,但这个思维是理性的,正确的,符合客观事实的。
弃恶,就是要抛弃给自己,甚至给别人造成烦恼痛苦的身心行为。
禅的由来以及哲学思想对禅的理解
禅的由来以及哲学思想对禅的理解禅的由来要从灵山说法说起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一次在灵山讲解佛法时,突然手拿鲜花,缄口不语,众僧感到莫名其妙,只有十大弟子之首的摩诃迦叶会心地微笑佛祖感到迦叶灵性已通,便把自己的以心传心的禅宗密法传给了他于是,迦叶便是印度禅宗的始祖这个故事叫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至于迦叶理解到什么,微笑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因为禅本身就主张个人体验,人人可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再说,禅强调无言,认为真理是说不清楚的,主要靠悟性的意会而不可言传,说得清楚的那就不是禅了若非得说说迦叶微笑的道理,大概他体会到人生如花,荣枯只在转瞬之间,不如嫣然一笑,超脱生死,得以自由禅在印度传到第28代的掌门人是菩提达摩,他有感于印度本土佛教的衰弱,便东渡到了中国传教,最后在中国有名的少林寺面壁九年,连小鸟在肩上筑巢都不知道有个中国的和尚名叫神光,他矢志追随达摩,但屡遭拒绝,最后砍断自己的胳膊,跪在大雪纷飞的门外达摩终于感动了,收他为弟子,改名慧可慧可就是中国禅宗的二祖传到第五代,掌门人是弘忍他为考察弟子,让大家写偈子,大弟子神秀按照外物实有人心本秽勤修悟道的印度禅宗思想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当时,寺院中有一个担水劈柴干杂务的小和尚,名叫慧能,写了一首偈子反驳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这首偈子变外物实有为四大皆空,变印度的悲观主义渐修主义为中国的乐观主义顿悟主义,因而导致了佛教史上的一场革命,慧能也成了中国禅宗的真正始祖自此,禅宗在中国大地上枝繁叶茂,被一千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捧为圭臬,融入灵魂,不仅成为中国人思想的一部分,而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现代,中国禅宗流入欧美,对西方现代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存在主义实用主义意志主义人本主义以及精神分析等流派都与禅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一首偈子,何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原来,印度禅宗认为,人的本性是污秽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们眼贪好色,耳耽妙声,鼻爱名香,舌嗜上味,身触细滑,贪图金钱,爱好名望,希求安逸,这些都是痛苦的根源必须通过戒定慧三个步骤逐渐达到绝对的幸福,最后成为无需语言而能进行心理交流的佛可中国人的思想与印度人的不一样,他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食色,性也,无可指责!根据中国人的这一观念,慧能提出:既然人心清净,那么只要拨去人们认识上的迷雾,清除主观的障碍,直指本心,就可立刻成佛这样,就用不着修戒定慧三学,用不着苦行,用不着研读经典,只要念头一转,保持自然适意的乐观轻松状态,佛便在心中于是在中国,禅宗成为回避专制,对抗儒法,挣脱桎梏,反对异化,呼唤真实人性的人道主义哲学它使我们啜饮生命的源泉,使人类从这个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它倡导自然适意轻松自如的一种生活方式,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要行即行,要坐即坐,丝毫不要克制自己的内心欲望中国的唐伯虎就自称:饥来吃饭困来眠世上闲人地上仙对这些中国人来说,哪有什么西方式的to be or not to be(Hamlet)的迷茫和对人生的质问,有的只是沉湎于生活,在生活中创造意境,调节心态,享受人生西方文化有两大来源,一是希伯莱的基督教,二是古希腊文化前者神人分离人与世界分离的思想,后者灵肉分离感性理性分离人与自然分离的思想,共同形成了西方的二元论:主体与客体本体与现象现实与理想自己与他人人类与自然的分裂,由此而发展起西方的近现代文明:主观主义,客观主义,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民主法治,科学技术而中国人与此不同,他们取消一切矛盾对立,主张一元论(或称整体思维混沌思维):天人合一,齐万物,齐生死,混淆感性理性本体现象灵与肉,由此他们感到洞察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恢复了生命原始的活力,所以,觉得轻松喜悦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到现实生活之外去寻找解脱之道,只在吃饭穿衣等世俗之中便能获得自由禅理就在生活之中,离开了生活便没有禅!有个叫杨绂的人离别双亲,到四川拜访无际菩萨,大师告诉他应去拜访家中的反穿鞋子披着毯子的人他回到家,深夜叩门,母亲高兴急迫中反穿鞋子披着毯子来开门杨大悟禅理:佛即在家中,日常伦理即见佛心这样看来,似乎禅师与常人没有区别了其实,不尽其然禅不仅主张返璞归真,回归现实,还关心人的自我觉悟,要求悟禅者自求自证自明,以顿悟或直觉的方式进入禅境如此,虽然是在做平常的事,但禅师比常人心灵更加澄明,感觉更加真实,分明觉得自己是在与万物交流可是,我们又无法说明到底什么是禅境,因为禅主张自信自靠不外依,只强调个人体验,不同的人对同一的事物可能有迥然不同的体验,所以,百人有百禅在这里,一切偶像被摧毁了,佛不再令人膜拜,个人的尊严受到尊重禅宗还认为,不应自囿于人类的逻辑和语言的陷阱,而应让心灵处于放任状态,让潜意识随时突发出来这样,禅的语言通常是答非所问,看似矛盾百出的,但这正是禅所需要的,因为禅就是要将人的精神自由化一个和尚问赵州禅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赵州回答道:我在青州时,做了一件七斤重的布衫,这样的回答可谓是牛头不对马嘴,但它的确排除了逻辑思维,突出了人的瞬间无意识从上可见,禅是一种生活哲学,是中国式的直觉主义理论它与印度原有的思想不一样,反映了中国的民族性强调世俗,随波逐流,重视原始的圆满,满足于感性,崇尚语言游戏.。
传统禅宗哲学的思想和内涵
传统禅宗哲学的思想和内涵
禅宗,又称禅派或禅门,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公元6世纪南北
朝时期的中国福建。
禅宗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达摩的印度僧人。
禅宗哲学是以禅定、智慧为核心的一种思想,旨在通过修行达到身心的平衡,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超越。
传统禅宗哲学的思想和内涵在很多方面是与其他佛教流派有所不同的。
首先,
禅宗强调的是直接经验,而不是信仰。
禅宗注重个人的内心体验和实践,而不是对某些教条的遵循。
禅宗的修行方法主要有坐禅和禅定,通过这些方法使人能够清晰认识自身内在的真实情况。
其次,禅宗的哲学强调的是“无我”。
无我指的是人们没有自己独立的存在,在
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个人的利益应该与整个宇宙的利益相一致。
这种观念与人类的自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背道而驰。
但是,在禅宗看来,这种追求个人利益的态度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而只有放下自我,才能达到真正的内心和谐。
另外,禅宗的哲学还强调了“缘起空性”的概念。
缘起空性主要是指一切事物的
产生和变化都是由无数事物的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没有任何事物是独立存在的。
换句话说,世间万物都是因缘相生,都是条件性的。
这种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寓意着要以一种宽广的视角看待生命和存在。
综上,传统的禅宗哲学不只是一套综合的身心训练法,也是一种哲学思想,蕴
含着深刻的人类智慧。
禅宗强调个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提倡平等和看待世界的宽容与崇高,以上的所有理念都体现了禅宗哲学的价值,让人们能够认识到世界的真相,追寻内心平衡和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浅谈中国艺术内涵中的禅
无我的态度了。惮是艺术家们要表达得一直精神 的寄托 ,在他们的心里括动中或远或近 ,或有或 无 ,禅给人一种独 自 思考的空间,这与庄子的思 想有些同秒之处 , 庄子在 《 逍遥游*中写到:“ 至 张晶伟 哈尔滨市呼兰区 孟家中学 人无己, 神人无和宇功, 圣人无名。”庄子是主张 无为的 ,洒脱与忘我是对他的描写,庄生梦蝶, 蝶是庄生 ,亦庄生是蝶 ,庄子的思想在艺术的领 域中很恰到好处的诠释了禅的韵味。 f 北宋来年的韩拙在 Ⅸ 山水纯全 集》 中提 出 禅从古代就一直贯穿在中国艺术的脊髓中, 糊 鼍 “ ” “ 境” “ 界 “ 嘲 境 意 境 ” 虚 “ 三远”: “ 愚又滑三远者 , 有近岸广水 , 旷阔 境” “ 诗境” “ 化境 等是中国古典艺术家,艺 中国的山水画中的题款就不难看 出, 苏轼在其画 J 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瞑漠,野水隔而仿佛 术理论 家和 美 术家经 常使 用 的词 汇 。它们被 用来 中这样写道: “ 幽人隐时寂无语 , 心在飞鸿灭没 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 ,而微茫飘渺者 。 描述和形容艺术创造的美学追求,用来评价艺术 间”元代本诚这样写道 : “ 花下抛书枕石眠,起 谓之 “ 幽远”。 景色空茫,愈远愈淡,愈远愈 作品所具有的审美品质,喻指艺术作品所敞开的 来闲漱竹间泉,纸窗哦罢闲无事 , 残烬时飘一缕 无 ,这 是一种 “ 空 的 放大,对于很多墨客来 精神世界和生命意趣。这些词汇在历史的发展过 烟”,明代陆治是这样写道的 : “ 松下寒泉落翠 说 ,能将禅昧蕴含在 自己的词赋中是很重要的, 程和理论的不断飙释中,最终被升华为最具有中 阴, 坐来长谈玄心。溪头定是仙源路 ,开遍桃花 国民族特 色的艺术学和 美学范畴之一 ,这就是意 就像树的根一样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发展最为 j 正可寻。”清代的高风翰书画 中的题款是这样写 境。而中国艺术中追求最高的境就是:禅。 显著,五代时中原地 区的荆浩 、关仝 ,江南地区 道的 “ 莫嫌老圃秋容淡 ,只看黄花晚节香”。中 - ; 术内 意 禅。 远 毒 艺 涵, 境, 幽 ! 的董源,巨然分别以不同的笔墨技巧塑造 了不同 国人 自古就讲究内涵,说话要有深意,而禅的出 地 区的山水画 , 风格各异,他们的风格对于后世 现 ,不得不使得中 国的艺 术提高了很大一个台 影响颇大。 “ 溪山行旅图》画中巨峰巍然耸矗, 阶 ,无独有偶在 同一时期的谈友仁说道 : “ 瑟瑟 山涧中瀑布直揭而下 , 峻厚的山峦长着茂密的林 禅在艺术意境中的位置 西风拂 面来 ,黄花数朵傍 篱开。谁能学作陶元 J ,岩石皴纹历历可辨,显示出一种逼人的磅礴 木 在艺术境界 中,无论是 “ 象”还是 “ ” 亮?把酒持整醉几杯。” ,画家的画中有诗,诗 境 气势。山脚下雾气迷蒙,近处大石兀立,老树挺 都不是某种简单的外在的可证实的物 象,而是经 中还参透着 一幅画 ,画家在 画中寄托 着一种情 生 ,溪水潺潺。山路上有旅人赶着驮队走过 ,人 由艺术家的知觉 ,情感心灵想象 ,生命 ,意趣 , 感 ,蕴 含着一种禅味 ,只有你去 参悟 ,才能体 畜虽皆画得其小如蚁 , 然却真实生动,使人仿佛 禅 乃至对宇宙本体的认识和体悟等弥漫 、渗透、化 会,而每个人的思维不一样,那么他所悟的 “ 能听到驴蹄得得之声 , 禅在绘 画中的融合是将动 合而构成的东西,并通过艺术家富有灵性生气的 味 也是不一样的 ,绘画是借景物抒情怀。描绘 态的事物以静态的方式表达 ,将有声的效果以无 笔里文字创造出来的 艺术世界 , “ ”不止 于 的虽然是 山、水 、花、乌 、人、物 , 境 但是反映的 声的手法播放出来 ,只得欣赏者 自己去领悟,画 是画 “ 象”,而是延伸于、超越于 “ 意象”之外 ,在 却是画家 自身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情感认识 , 家在做画的时候早就将这种 自己的 “ 禅味”吸收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J 中国艺术内涵追求更高的就是在其中融 入并渗透 家真是的情感, “ 到 自己的气韵中,再将它融入到画笔中,再在纸 “ 。 弹” ”画家在观赏 山水的 同时也被 山水观赏 ,所以 1 上灵动的展现,禅的真谛就是融合与渗透。 禅 ,本来是印度大乘教东传中国之后,同中 他们看到的是种禅语,己视山水 ,非也 ;山水视 不仅仅是在中国文化中能体现禅味,日 本作 即心即 I 国本土的道教、儒家融 合。重新建构的佛教修炼 己。禅语 中画家早就和 山水相融 了 , “ 为中国文化的学生 ,无论是他们的茶道 、 插花 、 众生皆佛”能享受到这种 “ , 人乐 天乐相 ! 门, “ 空”是禅的最高境界, “ 悟”则是禅的入 佛” “ 和道等等 ,它们的根都是在中国,日 本的文化是 门之道。如拿度司空的 “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和”就是中国艺术中的蕴含。 将中国的艺术精华发展到现今优美的水平,无论 中国艺术中女性对于禅的诠释更为柔美 , 在 八大字来作为禅的注释,可谓入木三分,精辟之 是东京都、大阪府、奈 良 、或是冲绳县 ,日本 县 马守真的 《 兰竹石 图》①中王稚登题 “ 叶带朝烟 I 至。 的园林艺术 、橱窗艺术、服装艺术、寺院艺术、 翠陆离,花含春紫葳蕤。美人遥忆湘江水 ,折得 = 禅在中国山水画j境中的蕴含 l 食品艺术等等都融合和渗透着中国文化的禅味一 方馨欲寄谁”梁辰鱼题 : “ 金陵小姬笔札工,兰 中国古代山水画,是通过线条墨色等艺术造 f 空。正是如此 , “ 空”是掸的精髓。禅味贯穿 了 型手段来体现画家的个人精神的,和对 自然,对 枝叶叶生秋风,怀人何处最肠断 ,多在长千细雨 中国艺术。超越艺术所具有的韵味 ,却又提升 了 谁在芳兰写此真 , 飘飘浑似玉 社会 ,对人生,对宇宙的深刻认识的感悟 ,表达 中”杜大受题: “ 艺术的价值。幽远之极,仿佛是在严冬鹅毛大雪 不同的意境和蕴含 , 中国古代山水画有着不同 娟身,幽香时逐轻纨送 ,方信清风是 故人。”从 在 之后飘来的一缕寒梅的淡香 . 禅在心间,没有语 的风格和流派,如所谓南京和北京,体现出艺术 这些文人在为马守真所提的诗中不难看出她所看 言,只得 自 己去领悟。 到的兰、竹 、石是怎样的情感,每个人的欣赏结 I 技巧和艺术手法上的相异来。画的神韵全在画家 l 注 :①纸本 , 墨笔1 × × 0 3 6 3 5 .厘米,北京故 对于画的诠释 , 而能将这种禅韵融入画中的一定 果是不同的 ,而这其中的禅味却蕴含着她所想要 宫博物馆藏 雪景寒林图》②中将 是个人修养层次上了一定高度的画家 , 这种高度 表达得所有情感,林雪在 《 ②绫本。墨笔8 3厘米,明天启元年, 7 X7 有个名称,就是气韵 ,清代的盛大夫在 溪山卧 自己对己在林中,林在雪中 ,雪在画中描绘的栩 (6 1 1 年)作,浙江省博物馆藏。 2 游录 中这样说道 : “ 士大夫之所以异干 画工, 栩如生, 三、禅在中国艺术中的融合 全在气韵间求之而 已。”清代的张式这样讲道: 中唐之后禅宗的确立和 兴盛,禅学逐渐被 “ 要之书 画之理 ,玄玄妙妙,纯是化机 。从一笔 贯到千笔万笔,无非相生相让 ,活现出一个特地 文人墨客融入并渗透到他们的文化理念和艺术精 境界来。” I神中,使得禅学对古典园林的影响更加普及和深
禅的含义
1.1禅的涵义“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汉译是思维修、静虑、摄念,即冥想的意思。
现代话简要地说,禅就是集中思想和平衡心理的方式、方法。
从宗教心理的角度来看,禅的维修操作主要是“禅思”、“禅念”和“禅观”、“禅悟”等活动。
禅思是修禅沉思,是排除思想、理论、概念,以使精神凝集的一种冥想。
禅念是坐禅以修行种种观法,如观照真理,否定一切分别的真实性。
禅悟,是禅宗用语。
从词义上来说,禅的本意是静虑、冥想,悟与迷对称,指觉醒、觉悟。
悟是意义的转化、精神的转化、生命的转化,含有解脱的意义。
禅是修持方式,而悟则是修持结果,但禅与悟又是不可分的,悟须通过禅来获得,禅无悟也就不可称其为禅,从禅包含了悟的意义上来说,禅即是禅悟。
用于大和尚最后的选择——禅悟的时间有快与慢、迟与速之别,因此便生出渐悟与顿悟之别。
渐悟是逐渐的、依顺序渐渐地悟出真理的觉醒。
顿悟是刹那之间、急速遁入真理的轨道。
禅悟之境界是追求对人生、世界以及宇宙的价值和对意义的深层次刻画与把握,即是整体融会贯通、合而为一的过程,一生二,二生万物。
这是对生命的真谛的一种体会和认可。
是禅悟的一种终极追求的实现,即是为解脱,而解脱也即是等于自由。
禅宗追求的自由,是人心向往的自由,是一种自由的心态,自由的意义对禅宗来说,就是要超越意识的根本性障碍,这个障碍就是个体生命与万物、时间、空间的和谐者。
超越即是虚空,虚空即等于自由,自由即是为解脱,解脱一般是指已经了解到人的空与无实。
人不是自主的实体,(对应老和尚圆寂之前的一席话)此为禅悟的逻辑和其所追求的本质关系。
由上述可知,禅实乃一门哲学1.2禅学的由来菩提达摩说。
禅宗普遍认为,达摩自古印度东渡至北魏,向世人传播禅学,其倡导直悟、归真弃伪、直指本心的修持方式,于是开创了新的派系—禅宗说禅修无需长时间的修持,有时只需刹那间的领悟、显现自己的本性,见性成佛。
的艺术,追求灵与肉的精神自由化,世间万物皆随缘——生即灭、色即空、存在又是失去。
一乘禅师:什么是禅
一乘禅师:什么是禅“禅”是个外词,又名“禅那”,这个词来自于梵语的词根dhyan——含义是“已经去了远方”。
“禅”是个佛法修行专用词,意思就是没了头脑分别的意识心,拥有了绝对的宁静。
宁静就是无念,没有妄念和杂念。
无念不是没有念,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什么都知道。
——这就叫觉知,也就是禅。
所以,禅就是觉知,觉知即是“禅”。
可是,在佛陀时代,使用的是大众语言巴厘语。
在巴厘语里,dhyan成了jhan。
佛法传到中国之后,jhan就被音译成中文:“禅”。
后来中国的禅宗在唐代由鉴真和尚东渡传到了日本,日本把jhan又简化为Zen,意为日本禅宗,这个Zen就成了“禅”通用的外文词。
以上是关于“禅”的来历,是“禅”的文化知识。
“禅”的本义却不是文化知识那么简单,而是无头脑意识妄想分别的觉知,它是一种无我的境界。
也就是中国圣人老子《道德经》提出的“无为”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无所住而生的清静心。
真正的佛法修行提倡的境界就是“禅”,佛陀同老子的智慧是不谋而合的,圣人的境界都是不谋而合的,都悟到了一个真理,因为真理是“唯一”的,没有之二。
圣人之道一定是合一的,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圣人。
所以,禅即清静心,清静心即禅。
禅和清静心是不二的。
那么,有的人可能会问,我有时候打坐入定很清静,什么都没有想,像是空了一样,这个清静的片刻就该是进入“禅”了吧?其实,那个连清静都算不上,更何况“禅”了!那个最多叫安静,你安静了一会儿,仅此而已。
清静不同于短暂的安静,清静是有觉知的持续,禅是清静的相续,它一但发生,就不会是偶尔的,也就是说,不存在偶尔的清静或禅。
清静或禅是绝对的见性得解脱的境界。
“禅”在中国词汇中又叫“禅定”,《六祖坛经》有曰“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外离相自然内不乱,内不乱自然能外离相。
所以,禅即定,定即禅,禅定不二。
但是,严格来讲,禅是指比较高的解脱境界,是大智慧,普通意义的定就纯属狭小的智慧了。
禅:一种洞见人生的方式
#ABOUT 禅与佛教的关系
禅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它与佛教密不可分。禅宗的祖师达摩从印 度传入中国,为禅宗奠定了基础。在禅修中,重要的是内观和空性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禅修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并发展出多种不同的 流派,如曹洞、临济等。在现代人繁忙的生活中,通过禅修可以缓解压 力、提高专注力和冥想能力。要开始禅修,可以采用坐禅或者其他静态 姿势,在安静的地方进行; 注意呼吸和身体感受; 使用计数或者其他方法来帮助集中精神、保自我观察来探索内心,帮助我们认 识自己、理解自己、改变自己。它可以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并 促进情感稳定和身心健康。要开始禅修,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 坐下来,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并尝试排除干扰。也可以借助音乐、 香薰或瑜伽等方法来放松身心,帮助进入冥想状态。总之,禅修是 一种有益的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深刻的连接,平衡生活中的 负面情绪和挑战,并通过实践建立全新的视角和生活方式。
谢谢观看
ABOUT
#ABOUT
主讲人:GZH文本无心
禅:一种洞见人生的方式
THE
DESCRIPTION
目录
1.禅是什么 2.禅的历史 3.禅的传承 4.禅与佛教的关系 5.禅修的意义 6.禅的四法印 7.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8.如何开始禅修
禅是什么
禅是一种在中国和日本广泛流传的修行方式,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深 入思考,超越表象现象来达到内心平静与解脱。它源于佛教,并经 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禅修方法包括正念、坐禅、行禅等,通过 专注呼吸和内省觉察来控制情绪和思维,提高个人意识水平。禅修 对身心健康有益,可以增强抗压能力、改善睡眠质量、减轻焦虑症 状等。它不同于传统的宗教信仰或仪式,而是一种注重个体自我探 索与成长的生活方式。开始禅修需要寻找合适的场所和指导者,并 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和形式进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禅的内涵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耕云发布时间:2013-2-1 16:28:14繁體版
一、禅是心的原态,生命的共相、永恒相
禅究竟是什么呢?几年前台南禅学会成立的时候,我曾说过:“禅是心的原态”、“禅是生命共相、永恒相”。
没有经过六根六尘对境,吸收六尘污染以前原本的心态,就是佛经上讲的“本心”。
禅是什么?禅就是佛。
佛是什么?佛就是如来。
如来是什么?如来就是如其本来。
把你的心态恢复到父母未生前的本来心态时,你会当下豁然,更无可疑。
我们了解这点以后,我们就可肯定禅是真实的,是自觉的。
那么我们这么讲,对不对?不对。
你说“是什么,就一定有'非…什么,禅是一法不立的”;你讲什么生命的共相、心的原态,语忌十成,完全漏了底嘛!实在说,纵使漏了底,也打不破你这漆桶。
什么叫心的原态?什么叫生命的共相?说了等于没说。
所以今天再重复一次,禅是什么?“禅是生命的永恒相”,永恒相就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永恒的生命。
二、禅的基本内涵
禅是什么?它的基本内涵,就是“正见”加“正受”
什么是“正见”?我们一般人的见解,往往离不开偏见。
所谓偏见,就是由自我意识、主观谬执所发出来的见解。
正见是真实、正确的见解。
看到任何自以为真实的事物,那只是眼花。
正见不会见到与真实相对的任何事物,只会见到宇宙唯一的真实,也就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什么是“正受”?有两种解释,一个是真实的受用,苦修了一辈子,没有真实的受用,烦恼还在纠缠,邪念经常萌生,冤结依然未解,那就是没有真正的受用,岂不白修了嘛!耕耘有收获,努力会成功,修学正法没有得到真正的受用,岂不冤枉?禅是有真实受用的,没有正受,就不是禅。
正受的含义除真实的受用,另外就是正确的感受。
什么是错误的感受?遇事认同,入眼皆真,是常识的感受。
这也没错,但这并不等于正见,也不是正确的感受,就禅者而言,只不过是由“见取”派生的错觉而已。
人们一切想念,一切反应,离不开自我的官能,这便背离了真实。
真正的正受,就如《证道歌》所说:“常独行,常独步”的独来独往。
大家不会误会,独行独步是到旷野荒郊,没有人的地方去散步,而是要你到西门町去独行独步,在人挤人熙熙攘攘的现象下,走过一条街,好象一个人独来独往,
没有受到任何干扰,才有少分相应。
这证明你对外在的扰幻相已经不再认同了。
为什么说它是幻相?因为它并不真实。
在这大宇宙中,没有什么真实的存在。
我们人是六十兆原子细胞堆积的,原子是物质最基本单位,你把电子、质子、中子分开,你就发现什么都没有,这证实了佛的伟大,“缘起性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缘就是条件,一种最初的动力,加上必须的条件,就形成、创生了新的事物,当条件离开的时候,这个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我们这座房子,是由钢筋、水泥、石子、木料、人工……等等条件构成的,一旦把这些条件抽掉,就没有什么叫做房子的东西了。
连地球最后还是会消失、气化,“所谓世界非坚”,是不坚固的。
三、禅的修持要领是无念、无相、无住
禅是什么?就它的修持要领来讲,就是《六祖坛经》讲的“无念、无相、无住”。
无念,是心离好恶、取舍、憎爱,远离一切来自“前尘缘影”的分别相念,而非舍弃正念、正思惟。
无相,并不是否定外在一切事相,而是心不被外在的事物牵引、熏染成为分别想念的素材,当下即相离相,不留痕迹。
无住,是不让心停留在任何一个地方,产生执着,念起即觉,觉之即忘,活泼无染。
无念、无相、无住,三位一体,在日常生活中以这种心态来面对一切,持之以恒,则正见可立,正受也会加深。
四、禅的基本精神
现在我们就讲禅宗,也就是宗门禅的基本精神何在?禅的基本精神,不是成佛作祖,而是尊重自己。
它是自悟自修,自成佛道,以完成生命的觉醒,不但是佛法这么要求,连上帝也是这么要求的。
禅是超宗教的,我们不必忌讳什么,如果读过旧约圣经,很多地方都在提醒“你们要清醒!你们不要睡觉!”大家注意到这些警语没有?那就是教你觉醒。
因为人大多喜欢做白日梦,很少是“清明在躬”的,所以才会迷失。
一般人纵使没有刻意在胡思乱想,也常常被不自觉、不自主的念头所旋绕,那就是做梦。
人必须从这些迷惘中觉醒,清明在躬地主宰自己的心国,才不致迷失,才能正确地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方向,否则就远离了正见,没有正见,哪里会有正受?对于没有正受的人而言,生活就形成对生命的一种惩罚、煎熬了。
这样人就会活得无奈,有时甚至呼天无路。
禅是心灵救济的慈悲法门,接受了禅,你的心灵就能得到解脱,发掘、确立了原本的真我,你就不会再有烦恼,也不可能萌生愚昧的见解。
如说最后你会赢得生命的永恒,也绝对不是“黄叶止啼”,而是绝对真实的。
为什么要发掘呢?因为我们的真正自我,也就是我
们的原本的心,已被六尘的罪垢所包围、埋没,如果你不把这层由见取六尘所累积的污垢去掉,你那原本的真心——摩诃般若,便不能出头,便永遭埋没,不能发露,就真的被活埋了。
等你发掘出并确认你那个真实、原本的我,由珍惜护持而保任无失,就能成长茁壮,以至法的人格化的圆成,也就是“大事了毕”——圆满完成了人生的使命。
佛说“无我”,是说原本就没有你这表层意识分别取相的假我,原本就没有分别心,并非没有本心——即生命“本来面目”的大我真我。
所以佛最后涅槃时,标示出“常、乐、我、净”。
常——永恒,我——自觉,净——离垢,乐——离烦恼。
这是学佛成佛的圆满归宿——生命的永恒。
但是你一定先要自己从业垢中开发出来,然后确立自己,肯定自己,净化自己,提升自己,然后才能自我完成——完成法身的融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