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合作组织的典型模式及经验启示
2019年 第4期中国农民合作社他山之石64我国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合作组织的典型模式及经验启示■ 文 / 黄成昆 储德平我国台湾地区农会、协会、合作社、产销班等多种合作组织因大多集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功能于一身,在传统农业向现代休闲农业成功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资金供给、人才培育、经验推广、理念创新以及产销合作等作用。
一、我国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合作组织的主要典型模式(一)农民自发型乡村旅游合作组织我国台湾地区不少乡村旅游合作组织打破了传统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由当地居民自发成立,以农民为主体,以自愿参与、协商讨论为原则,以共同发展、共享利益为目标。
台南市土沟村的“土沟农村文化营造协会”便是典型代表。
为改变土沟村因产业衰败、环境破坏而沦为边缘社区的命运,土沟村当地青年人自发成立了“土沟农村文化营造协会”。
协会从生态治理、环境改善入手,开展社区营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后又通过设立互助机制、开展培训班等方式吸引更多居民参与进来,凝聚居民意识,壮大集体力量。
在当地居民的努力以及外界力量的帮助下,土沟村通过社区景观改造、基础设施完善、特色产品开发、文化场馆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实质性措施带动了社区旅游业的发展,成功走出了一条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
(二)政府引导型乡村旅游合作组织出于宏观管理需要,台湾地区部分乡村旅游合作组织由政府部门引导设立。
一方面,它是农民与政府联络的桥梁,是反映民意、维护民权的代表;另一方面又是协助政府促进生产发展的“合作伙伴”,如台湾农会和台南县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均属于此种类型。
台湾农会是典型的政府引导型合作组织,是出于政府管理需要而逐渐演变发展的,属于“由上至下”拉动的结果。
虽历经不同时期,台湾农会行政功能也较强,但仍然保留着为农民服务的基本功能。
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台湾农会不仅配合政府成立了示范农(牧)场,还为农民提供贷款、技术指导等支持。
台南县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成立之初正值当地政府为了推广休闲农业。
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启示
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启示吴人韦 凌诗佳(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上海 200092)收稿日期:2006-08-18作者简介:吴人韦(196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民俗风情三者为核心,建立在乡村空间环境和乡村生产关系上的特殊旅游类型。
海峡两岸乡村旅游的发展处在不同阶段,台湾地区在发展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本文简述了乡村旅游的产生与特点,在总结台湾乡村旅游的特色、推动措施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借鉴台湾经验与教训,发展大陆乡村旅游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台湾 海峡两岸一、乡村旅游的产生与特点1.乡村旅游的产生乡村旅游的英文解释是Rural Tourism ,即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行为。
是以地方农业、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民俗风情三者为核心,与城市旅游相对立的,建立在乡村空间环境和乡村生产关系上的特殊旅游类型。
早在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工业化后,乡村旅游首先在阿尔卑斯山脉和落基山区产生,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农村地区。
美国、英国、新西兰、原东欧国家和太平洋地区国家都非常重视乡村旅游,将其视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日本甚至制订相关扶持政策促使乡村旅游产业替代滑坡的林业、种植业和渔业。
事实上,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世界许多国家独特的地方文化得以保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乡村旅游的特点作为传统旅游替代产品的乡村旅游除了能够为旅游者提供与传统旅游相似的产品和同样品质的体验外,还避免了传统旅游时间距离成本大、可达性差、费用昂贵、发展受环境容量的限制和活动受气候、地理位置、地质等各种条件限制的不足。
较之传统大众型旅游,乡村旅游具备以下特点:(1)区位特征明显,以中短途旅游休闲为主。
(2)理性、自律、小规模、重视环境保护。
(3)门槛低,参与性强,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实现和谐互动。
(4)项目设置灵活,季节性不明显。
(5)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自我实现”心理为核心。
乡村旅游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日韩经验及启示
需求 ,乡村旅 游者追 求 的是精 神 上 旅 游 总体 上 还 处 于 初 级 阶 段 是 不 人 .以致 日本农 村地 区普 遍 出现 了
多元 化 、 业 化 、 会 化 、 品 化 的 滑坡业 , 专 社 精 避免 乡村衰 落 , 持乡村 文 散 发报道 资料 .协助 当地媒体 登载 保 特点 , 迈人 了高速 发展期 , 成为 前景 化传 承 。而且 日本放 松对农 地 的政 有关 访 问韩 国及 宣传韩 国旅 游方面
旅游者 前往 休息 、 观光 、 验及 学 习 发 展乡 村旅 游 已使 占贫 困地 区总人 体
等的旅 游活动 。乡村 旅游萌 芽 于 1 口约 11 9 /0的人 实现 脱 贫 。 目前 , 中
世纪 , 源 于乡村外 迁居 民的 “ 乡 国乡 村 旅 游 每 年 约 接 待 5亿 余 人 起 探
此 。O世 纪 7 2 0年 代 日本 的乡 村 旅 品 , 主题列 车 活 动 、 定食 旅 行 、 如 韩 1 政 策法规 的支持 日本认 为 茶 园旅行 、周末 农场 和绿色农 村体 .
3 宣传 力度大 . 韩 国观 光公社
游业 就应运 而生 ,为城 市居 民提供 乡村 旅 游 是 乡村 传 统业 的替代 业 。 验 村庄等 。
旅 游 ”旅 游者 多来 自中产 阶级 和上 次 ,旅 游 收入超 过 30 0亿 元 人 民 。 0
日本 在第 二次 世界 大战之 后致
层 社会 , 以乡 村观 光 为 主 。到 了 2 币 , 益村 ( ) 2万多个 , 益农 力于重 建城 市 。把 主要 的资本集 中 0 受 寨 达 受
中国台湾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模式及经验
中国台湾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模式及经验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是近年来在中国台湾地区逐渐兴起的一种旅游模式,它将乡村的田园风光、农村生活和农业体验结合起来,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度假、观光与参与式体验的机会。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台湾的旅游业态,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同时也有助于保护乡村环境和传统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台湾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模式及经验,以期为地方政府和农户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乡村旅游的特点与模式乡村旅游其实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城市旅游,更多地强调的是对农村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深度体验和参与。
乡村旅游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景观优美:乡村地区往往风景秀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生态环境,如山水、田园、红树林、湿地等,能够为游客带来一种清新、自然、悠闲的体验。
2. 农村生活体验:乡村旅游还强调对农村生活的亲身体验,游客可以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农家风情、学习农村手工艺等,感受农民的朴实和勤劳。
3. 传统文化传承:乡村地区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展示平台,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的历史、文化和习俗。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上,中国台湾地区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 田园休闲度假村:这类度假村主要以乡村自然风光为主要卖点,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服务。
比如在台湾的日月潭地区,就建有一些以森林、湖泊、自然景观为背景的休闲农庄和度假村,吸引了大量游客。
2. 农业体验类:这类乡村旅游以农业体验和农事活动为主题,游客可以参与农田劳作、采摘水果、饲养动物等,感受农村生活的田园气息。
这种模式在台湾的南投、嘉义等地也比较常见。
3. 乡村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也可以围绕当地的传统文化、庙会、农耕文化等展开,为游客提供文化体验和民俗活动。
台湾的乡村文化旅游主要以深澳、宜兰等地为代表,这些地方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乡村振兴的日韩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引言当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阶段,但农业现代化依然是“四化”同步发展中的短板,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
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历史任务。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以此为契机,全国社会各界掀起了一股“乡村振兴”的研究与实践热潮,而农村改革发展也迎来了各种扶持政策密集出台的“窗口期”。
然而,国家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如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形成有效的路径与模式,这是当下政界和学术界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乡村凋敝的必然回应。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走向衰弱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当然,城市化不等于消灭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并不意味着乡村文明的消亡。
纵观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如欧美、日本等都经历了乡村由衰弱走向复兴的演变过程。
这些国家在工业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后,如何重振乡村,如何实现乡村的全面复兴?他国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哪些启示意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尤其是东亚地区的日本和韩国,与欧美不同,这两个国家在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农业特征、历史文化等方面与中国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乡村振兴的路径与经验可为我国学术界提供难能可贵的研究样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情,科学总结和借鉴其他国家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对于探寻我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基于此,本文将对日本、韩国乡村振兴的政策路径及其经验进行梳理与探讨,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日-韩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
日\韩农业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摘要日本、韩国农业发展条件和基础与我国相近,人多地少,分散经营。
分析总结日本、韩国农业现代化过程和经验,对于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日本韩国农业现代化合作经济组织一、日韩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措施和经验(一)建立覆盖全国的农协组织并发挥其功能。
二战后,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日本农村建立了以“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经济组织。
农协的主要职能有:一是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农协每年根据农民对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需要,制定采购计划20,统一向生产厂家定货;为农产品寻找市场和销路、代为洽谈价格、甚至代为销售等。
二是农协作为政府和农民之间的中介组织,行使“政府的助手”作用,政府依靠农协推行其农业政策并实现对农业的间接调控。
三是农协积极参与并影响政府农业政策的制。
韩国的农协是1961年成立的。
它是由农民出资、代表农民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
主要从事供销、信用、保险、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合作经营活动。
据资料显示,全国基层农协1359个。
(二)建立农业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
农业和农村的各个领域均有法律法规,并以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修改完善。
战后日本农业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
据此,日本制定了农业基本法。
经过40年的发展,农业面临的问题和农业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日本国会于2000年颁布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
这一基本法的重要理念是确保食物安全、发挥农业多功能、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村振兴,并作为政府实施具体政策的核心内容。
为规范和促进农协组织的发展,日本国会不仅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而且制定了《农协会并助成法》、《农业协同组合财务处理基准令》、《关于农业协同组织监查士选任资格》等12个附属法令,构建了一套专门的法律体系。
(三)建立土地规模经营的制度。
国外乡村振兴经验及其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以亚洲的韩国、日本为例
国外乡村振兴经验及其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以亚洲的韩国、日本为例作者:邱春林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邱春林(临沂大学,山东临沂 276000)摘要: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战后韩国、日本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在推动乡村实践中既注重政府引导又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既注重保持传统又突出特色发展,既注重经济发展又保持文化传承,既注重把农民组织起来又倡导依法治村等。
韩国、日本的乡村振兴经验对当前中国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启发。
实施乡村振兴既要有实施理念的创新,又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做到三个统筹,构建乡村振兴投入长效机制,坚持走乡村生态现代化建设之路,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夯实基础。
关键词:国外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新村运动;造村运动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9)01—0081—08乡村振兴战略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进一步实现城乡协调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
当然,实现乡村振兴途径和方式的选择也是一个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觉选择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国家应对一系列内外部环境压力和挑战的结果。
亚洲的韩国、日本在战后面对国内外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困境,在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
梳理总结韩国、日本的乡村振兴经验和做法,对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无疑具有一定启发,值得我们去认真梳理和借鉴。
一、韩国新村运动对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一)新村运动的启动二战后,韩国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运动并取得显著成绩。
与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相对,韩国农村农业发展显著滞后,导致工农业发展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分化更加明显,给韩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
面对城乡发展的巨大鸿沟,韩国国家财力有限,无法满足解决城乡发展差距的巨大资金需求。
韩国-日本农村建设成功经验与对我国的借鉴
韩国\日本农村建设成功经验与对我国的借鉴摘要:笔者通过分析韩国和日本农村建设的背景和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村建设情况提出借鉴对策,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韩国;日本;农村建设;借鉴1 韩国、日本农村建设成功经验1.1韩国新村运动(1)背景自1962年以来,韩国开始大力推进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五年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进入腾飞期,但随之带来城镇差距进一步加大。
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一方面使城市承受过度的人口负担,带来交通、住宅、教育等方面的短缺,成为一种城市隐患;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减少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使农业处于停滞状态。
以城市为主的工业化,给城市和农村带来了工业化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减少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差距。
显然,单靠增加农民收入并不能解决上述问题。
新农村运动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旨在消除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并增加农民收入。
(2)成效①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新村运动一开始,全国大部分农村都组织实施了修建桥梁、改善道路的工程。
1971~1975年间,全国农村工架设65 000多座桥梁,各村都修筑了宽3.5米,长2~4公里的进村道路。
到70年代末,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车,极大的改善了韩国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
同时,兴修灌溉设施和排水沟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为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新村运动突出成就在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韩国农民收入明显提高是从70年代开始的。
1970年,农户年人均收入137美元,到1978年,农户年人均收入649美元,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到2004年,韩国人均GDP己跃升至1.4万美元。
日本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日本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作者:孙露铭来源:《理论观察》2022年第08期摘要:日本是乡村旅游强国,政府重视保护地方生态,运用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对乡村旅游进行规划开发,整体布局,推动乡村地区旅游差异化发展。
日本乡村旅游对国内外游客有着特殊吸引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份额占日本国内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之重。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旅游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本研究拟在对日本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进行剖析的基础之上,总结日本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以为其他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启示中图分类号:F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8 — 0083 — 05日本是乡村旅游的发源地之一,乡村旅游推动了日本经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维度协同发展。
日本的乡村旅游不仅保护和传承文化,加强城乡文化之间的互动,而且有效解决农民就业(Thompson,2004)。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剧,日本乡村的传统文化体系与景观逐渐消失,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城乡发展差异加剧,因此日本政府开始重视乡村问题。
随着政府在乡村地区进行的一系列财政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等方面的政策引导,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提升了日本乡村经济效益的同时,缩短了城乡差距。
1998年,日本农户均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高出城市职工22.8%和4.6%(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2003);乡村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普及率在1985年就已经与城市持平,彩电和汽车普及率还分别高出城市0.7和20.1个百分点(晖峻众三,2011)。
本研究基于日本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基础之上,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指导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日本乡村旅游被称为“绿色旅游”,主要是指乡村、山区、渔村等生态地区的旅游休闲度假行为。
以田园观光、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为吸引,开发乡村旅游不仅推动了地区经济,满足消费者需求,降低了“逆城市化”现象,更有助于重塑乡村文化精神,在推动乡村治理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与启示
《亚太经济》2008年第5期日本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与启示雷鸣1叶全良2《内容摘要l“农家乐”旅游也称乡村旅游,它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El本是“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也是乡村旅游的强国。
研究日本发展乡村旅游的作法和经验,对于中国发展农业经’济、推动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1日本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中国分类号IF593/597《文献标识码lA《本章编号I1000—6052(2008)05—0061—03一、引论乡村旅游也称“农家乐”旅游,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高楼林立、绿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口增加、生活节奏紧张繁忙、生活空间日趋缩小。
假日里有限的城市公园和风景区早已人满为患,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需求,市民迫切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求新的旅游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
“农家乐”旅游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产业,它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j,-r_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
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体会不到的大自然的浓厚情趣,它是体现现代化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
“农家乐”旅游首先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产生的,如日本、美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等。
其中,日本是“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1935年,El本学者青鹿四郎在《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农业观光”这一概念,20世纪60~70年代之后日本才真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推广乡村旅游。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El本的乡村旅游取得了显著成绩,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日本土地稀少,人口密度大,人均农地规模较小,属于小农经营的国家,这与我国农村的情况比较近似。
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
1102018年7月下半月刊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雷 扬台湾地区乡村旅游起步早,成功案例多。
本文在休闲农业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台湾地区一些休闲农业发展成功的实际案例,分析其先进经验,总结其共同特征与规律,以期带动其他区域乡村旅游的加速发展。
一、台湾乡村旅游发展概况乡村旅游,在台湾称之为休闲农业,又称观光农业,是指利用自然生态、农园景观、农业文化、设施农业等各类资源,结合农林牧渔产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等,为民众提供观光、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体验的一种新颖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一种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生产、生态与生活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就已逐步出现,开始萌芽。
迄今,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休闲农业经营类型以产业类型和功能为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种:休闲农场、休闲林场、休闲牧场、休闲渔场、观光果园、观光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圃)、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度假民宿和农村文化活动等。
二、台湾乡村旅游先进经验(一)主题鲜明,特色创意台湾山多、地少、面积小,因而开发休闲农业项目,不刻意追求项目规模,更多的是因地制宜,做精做深。
在台湾,许多成功的休闲农业项目几乎都具备有极富个性的鲜明主题。
经营者们非常注重精细管理,有意识地培植特色,融入创意,提升品质。
为体现特色,不少休闲农业项目甚至选择单一主题,不一定非要开发多大的面积规模,种植多少作物,养殖多少动物,获得多高产量。
一看很多休闲农业项目的名字,就知道其所经营的主要项目内容。
如“飞牛牧场”,以奶牛为主的;“胜洋水草”,以水草为主;“养蜂人家蜂采馆”,以蜜蜂产业为主;“大湖草莓休闲酒庄”,以草莓为主的。
(二)就地取材,精深加工在台湾的乡村旅游开发中,将农业产品和观光、体验相结合,极大地延伸了产业链。
以前往休闲观光的旅游者为市场,对自有农副产品、特产进行开发设计,精深加工,从农作物产品鲜食、储存保鲜、制炼干果到深度提取有效成分生产护肤美容品等衍生产品,一系列的农业资源开发技术,一应俱全。
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共5则)
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共5则)第一篇: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摘要:本文在介绍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总结其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措施,探寻对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乡村旅游国际经验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是指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载体,融观赏、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乡村旅游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相对成熟的较为完整的过程,目前已具有相当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对我国大陆地区乡村游具有借鉴意义。
1.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概况1.1 日本乡村旅游发展概况经近半世纪的发展,日本乡村游取得显著成绩,处世界先进水平。
日本乡村游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即观光娱乐型和休闲度假型。
观光娱乐型主要是以城市人所陌生的乡村农林牧副业生产过程和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景区附近开辟有特色的菜园、果园等,游客可采摘,享田园乐趣。
在日本的一些水果和花卉的产地,农园就是观光旅游地。
从时令果园的分布情况来看,70%集中在关东、甲信越地区, 80%为个人经营,其次是“农协”共管。
从果园经营类别来看,既有专营某一种类的,也有实行两种或多种兼营的,大多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等情况进行开发。
休闲度假型的乡村旅游,是利用优美的山水自然环境和不同的农林资源,向人们提供各种休闲度假服务。
目前这种形态的乡村游,已成为日本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主要形式。
休闲农场是最具代表性的经营业态之一,它以生产蔬菜、瓜果、茶蚕或其他农作物为主,在具有多种优越自然资源的条件下,开展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
日本最多的还是各类综合性的休闲农场,一般在农场内规划有服务区、景观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分别开展综合经营活动,为游客提供农业体验。
乡村旅游,台湾的发展经验
乡村旅游,台湾的发展经验文|老茂乡村旅游近年方兴未艾,各地竞相投入,却存在诸多盲目。
台湾是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发展较成功的地区,其乡村旅游侧重于兼具农业生产、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值得大陆许多山区县学习借鉴。
近年来,因工作关系,笔者受命多次赴台参访交流,对台湾休闲农业与民宿发展的先进与成熟程度感同身受。
现将个人的考察观感与理解整理成篇,以飨读者。
一、农旅一体的发展路径。
台湾乡村旅游脱胎于农业,是防范传统农业萎缩停滞升级换代而来。
休闲农场较原来传统农场,仍然生产同样的东西,只是将原来的农业生产流程转为吸引游客体验,将农产品从田头直接导上餐桌,将由销往超市经销商的产品直接卖给游客,将附属生产设施转变为游客接待服务设施,从而将单一农业生产链增加为两条甚至多条产业链,农产品大部分不出田间就消化,产值与效益倍增,使农业与观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随着观光业的兴起,台湾大部分农场的观光收益已经超过了农业收益,但很少见农场完全转型作纯休闲度假业态,可能有获得农业补贴的考量,但更多的是农业是观光农业的基础与根本,只有原产地、地理标志、有机农业等标签,休闲观光业态才有灵魂与立身之本。
例如,台一农场原来发端于苗圃,经过几十年发展,成为全台重要的生态休假区,但苗木、果蔬的土地仍然占据其经营面积的60%以上,游客的餐桌消费和绿植摆放全部自已生产。
这是台湾乡村旅游与国内大陆乡村旅游很大的区别,值得我们深思。
二、一品一业的产业模式。
台湾的农场庄园,往往以一产为基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拥有为旅游者提供吃住游购娱的完整要素系统,而且自我循环、自成体系、自产自销。
各个农场田地里的农作物,既是景观体系,也是餐桌食材,还是伴手礼、DIY制作的原料来源;一个农场庄园,往往集农业生产、科研、加工、观光、度假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各个功能体之间构成共生互补的关系;休闲观光在产业收入中比重越来越高,且主导引领其他产业的发展。
例如,清境农场,原来仅仅是安置老兵的垦荒农场,但往观光转型后,形成了游览、演出、民宿、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多功能产业综合体。
他山之石看看日本、韩国如何振兴乡村经济
他山之石看看日本、韩国如何振兴乡村经济展开全文日本的“一村一品”不仅带来了农业产业的提升,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韩国的“新村运动”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农民逐渐成为农村振兴的主体和脱贫致富的主力。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乡村发展落后的诱因,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如何以城市发展反哺乡村,缩小城乡差距,振兴乡村经济,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
日本的“一村一品”为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城市工业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为改变这一状况,日本进行了农村振兴运动。
日本的农村振兴运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46年至1960年为战后的粮食增产期,在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自耕农的制度。
在此阶段,日本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提高,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1961年至1975年为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的农村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
在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和《农振法》,修订了《农地法》和《农协法》等一系列农业农村发展的法律法规,创设了综合资金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金制度,确立了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不仅确保了国民所需农产品的供给稳定,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也大幅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经过前两个阶段,日本农村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但仍有一些问题并未根除,在此背景下,日本开始了以造村运动为代表的促进农村产业转型的系列举措,以期在保障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振兴产业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的环境差距。
为进一步扭转农村人才短缺、资本外流、产业萎缩的局面,1979年,日本大分县发起了“一村一品”运动。
“一村一品”运动意在引导农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建设,振兴农村经济,并最终实现乡村的可持续繁荣。
日本绿色旅游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有何启示?
日本绿色旅游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有何启示?在我国,绿色旅游多泛指一种回归大自然的“环保旅游”或者“生态旅游”,代表了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态度。
而在日本,“绿色旅游”则有了其官方的独特定义。
1992年,日本农林水产省以欧洲的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或者农业旅游(agri tourism)的内涵为基础,提出了“日本独自型”绿色旅游的概念,并把绿色旅游定义为“在富有田园风光的农山渔村,享受当地独特的自然和文化,并与当地人交流的逗留型的闲暇活动”。
一、“日本型”绿色旅游的形成背景在日本,绿色旅游是在国家农业政策和地域开发政策背景下推进的。
战后工业化带来的高速城市化导致了乡村的衰落,促进乡村发展,激发乡村活力,促进区域平衡一直是日本全国国土规划致力的目标,这一点在第五次全国综合国土规划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其中发展绿色旅游是一项重要规划措施,而调动农村内部村民这个主体的主动性,促进城乡交流,构建富有独特内涵的绿色旅游一直是日本相关学者和政府的目标。
当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成为新农业政策的主要纲领之后,把绿色旅游作为振兴乡村地区的重要策略也成为了日本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加之80年代日本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日本社会对过重劳动的意识觉醒,增加了人们对余暇休闲的需要,绿色旅游就与农业政策、地域开发政策、城市居民的休闲意向被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日本的绿色旅游是明确了乡村与城市的逻辑关系的基础而产生的。
二、城乡对等交流与互动为重要特征无论是从绿色旅游的概念、形成背景我们不难看出,与广泛意义上的绿色旅游相比,日本的绿色旅游特别重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
与此同时从一些简单实践当中更是可见一斑:农户向城市居民提供简易住宿地的同时,通过与城市居民的不断沟通让城市居民享受或学习地域性的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等。
从当时农业经济学、观光社会学等学术角度来看,理论倡导者则普遍认为,为了绿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城市和乡村放在对等的两者基础上。
日本乡村旅游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
日本乡村旅游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3□雷 鸣 潘勇辉 内容提要:日本是乡村旅游的发源地,也是乡村旅游的强国。
本研究拟在对日本乡村旅游的运行机制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并借鉴日本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日本;乡村旅游;运行机制;启示一、引言 乡村旅游业作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服务业,首先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应运而生的,如日本、美国、荷兰、英国、法国、瑞士、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等。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农村人口众多,农垦文化悠远。
我国乡村旅游的提出和实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
日本是乡村旅游的发源地,据统计,2002年,日本约有超过113亿人次(相当于日本总人口)参加了各式各样的乡村旅游,也就是说日本国民每人至少一年一次参加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占据了日本国内旅游市场50%的份额。
乡村旅游业成为了最受日本国民欢迎的旅游服务业。
在日本,与乡村旅游业相关的交通、住宿、文化、景区和度假等产业也高度发达,乡村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前景良好的新型旅游业态。
日本作为世界上乡村旅游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一些适合本国国情的、比较成功的新型发展模式。
因此,研究和借鉴日本乡村旅游中先进的经营模式与成功的发展路径,对于繁荣我国乡村旅游,促进城乡和谐,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日本乡村旅游运行机制分析 (一)产业集群化:日本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世纪60年代,日本工业经济飞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成为工人,以致日本农村地区普遍出现了高龄化农业和过疏化的严峻局面。
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农业的机械化、集群化水平。
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农村地区的兼业化程度也普遍提高,有许多农民开始兼营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有的还转向经营园艺和畜牧水产业。
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TOPIC REVIEW1 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在台湾地区,乡村旅游通常等同于休闲农业。
台湾农业发展条例第3条定义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民众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1]。
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台湾相关主管部门为乡村旅游发展出台一系列文件规定1995年颁布的“农业政策文件”明确指出“依据地区农业特色及景观资源,规划发展休闲农业及娱乐渔业”;“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1997年7月至2001年6月)在“推动兼顾人文与自然的农渔村建设”的实施策略及措施中提出整体规划休闲农业区,扩大辅导休闲农园、观光及娱乐渔业的发展,提升其服务品质及经营管理能力[2];“迈向21世纪农业新方案”(2001年至2004年),在农村建设方面提出“发展当地农渔产业文化、休闲农业,以及兼顾自然保育与景观维护》;台湾地区行政主管部门“中程施政计划”(2005年至2008年)中的策略绩效目标之一是营造乡村新面貌,发展休闲农渔业,开发地方创意农特产品,创造农村就业机会,鼓励农村子弟根留故乡。
立法指导休闲农业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规划、登记及营运,均需遵循相关的规定。
休闲农业相关规定可分为七类:休闲农业类、地政类、水土保持类、环境保护类、观光游憩类、经营管理类、其他类等[2]。
1.2 把农业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休闲农业产业优势农业农村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景观资源、产业资源、文化资源、人的资源等五类,这些都是设计休闲农业体验活动的基础[2],如图1所示。
图1 休闲农业资源构成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及启示孙兆慧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摘要:乡村旅游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台湾乡村旅游已发展至比较成熟的阶段,在实地考察台湾乡村旅游和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及特色,总结提炼对大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启示。
日本台湾乡村旅游案例精选
一、综合景区研究主题案例:国内外乡村旅游度假景区优秀案例乡村旅游作为市民短时旅游消费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
而随着乡村旅游休闲化升级步伐的加快,乡村旅游产品也经历着从“观光”到“休闲”,从“农家乐”的简单模式到“休闲度假”的体验模式,从传统乡村旅游到现代乡村旅游的转变。
这就需要在产品供给的角度和设计的角度,与时俱进,加以提升。
以下对日本和台湾的乡村旅游发展为例进行研究。
一、日本乡村旅游发展阶段及案例(一)日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期,政府和民间共同推进了高级度假村的开发与经营。
日本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长野县的农民在冬季农闲时期,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设滑雪场和民俗旅馆,吸引了大批游客。
第二阶段:泡沫经济破灭后,生态旅游、农事体验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为了改善经济泡沫带来的恶劣旅游环境,从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水果采摘型农业园区的发展。
第三阶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新时期。
随着周末休息时间延长,日本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需求在逐步增加。
同时,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农业的萎缩,日本农业、农民也需要增进与市民的交流,加大宣传农业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作用。
城乡居民的这些需求,进一步促进了日本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并使之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日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点⏹城市与农村距离近,一日游类型的观光农业居多。
⏹过半数的农业休闲观光景点由政府机关或当地集体组织开发经营。
⏹重视当地的特色和农业的多功能性。
(三)案例分析景区边缘与都市郊区型和歌山县白滨町位于关西大都市圈区域内,距离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府驾车1小时的距离。
该地区早期的乡村旅游主要依托附近的温泉、白良滨浴场、熊野古道等著名景区景点的二次客源开发民宿旅馆,以较低的价格和富有特色的旅游内容、接待设施满足游人需要,并与主要景区景点的旅游活动相互错位,成为其重要补充。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乡村旅游在扩大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国外开展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及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以期我国乡村旅游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标签:乡村旅游成功经验启示随着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中国旅游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
国家旅游局又将2006年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吴仪副总理要求, 全国旅游系统要“以旅促农, 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中央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必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收入的增长、村容村貌的整洁。
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并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但起步较晚,面临许多问题。
立足本国实际,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是加快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捷径。
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19世纪初,乡村旅游在英国、法国、西班牙快速兴起。
二战后,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自然环境恶化,城里人渴望到乡村观光度假、放松心情。
西班牙把城堡改造成饭店,把农场建成度假农庄,此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也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并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
1.重视统一规划及政策扶持国外政府机构从战略高度对乡村旅游进行扶持,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和信息咨询服务,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等。
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面临农民收入下降、农村环境恶化等问题时,成立了农村事务部并采取了农村管理方案、农村经济多样化等政策,政府每年投入约5亿英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了继续提高对农村事务的支持水平,2007年拨付16亿英镑来支持英国农村发展计划。
由于政府支持,英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
截至目前,到英国乡村旅游的人数已超过10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王永强冯军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第20期
摘要:本文在介绍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总结其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措施,探寻对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乡村旅游国际经验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载体,融观赏、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乡村旅游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相对成熟的较为完整的过程,目前已具有相当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对我国大陆地区乡村游具有借鉴意义。
1. 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1 日本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经近半世纪的发展,日本乡村游取得显著成绩,处世界先进水平。
日本乡村游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即观光娱乐型和休闲度假型。
观光娱乐型主要是以城市人所陌生的乡村农林牧副业生产过程和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景区附近开辟有特色的菜园、果园等,游客可采摘,享田园乐趣。
在日本的一些水果和花卉的产地,农园就是观光旅游地。
从时令果园的分布情况来看,70%集中在关东、甲信越地区, 80%为个人经营,其次是“农协”共管。
从果园经营类别来看,既有专营某一种类的,也有实行两种或多种兼营的,大多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等情况进行开发。
休闲度假型的乡村旅游,是利用优美的山水自然环境和不同的农林资源,向人们提供各种休闲度假服务。
目前这种形态的乡村游,已成为日本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主要形式。
休闲农场是最具代表性的经营业态之一,它以生产蔬菜、瓜果、茶蚕或其他农作物为主,在具有多种优越自然资源的条件下,开展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
日本最多的还是各类综合性的休闲农场,一般
在农场内规划有服务区、景观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分别开展综合经营活动,为游客提供农业体验。
1.2 韩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韩国乡村旅游是随着经济腾飞和城市化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韩国自上世纪60年代起经济开始腾飞,由农业国逐渐转变为中等发达国家。
韩国约90%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农牧渔业人口不足10%。
这为韩国发展乡村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韩国乡村游内容丰富。
海滩、山泉、小溪、瓜果、民俗都成为乡村游的主题。
韩国约有800个与乡村旅游有关的民俗节,如“泡菜节”、“鱼子酱节”等,具有乡土特色为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韩国乡村游在项目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
“韩食旅行”让游客前往农村品尝颇具特色的韩式套餐。
“茶园旅行”让游客到茶园采茶。
“周末农场”适应双休日的特点,供城市游客携一家老小去耕作和收获,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
韩国农林部正在推广的“绿色农村体验村庄”则是将自然生态、旅游、信息化和农业培训结合起来的高端乡村旅游项目。
1.3 台湾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20 世纪60年代后,随着工商业发展,农业在台湾所占比重下降,到1980年,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仅占9.2%, 同时面临农场规模小、农产品过剩、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就需要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扩大经营范围。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台湾已意识到乡村游这种兼具农业生产、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营的“强心针”。
近年来,台湾乡村旅游在规模、种类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拓展。
从距离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近郊型乡村游和远郊型乡村。
近郊型乡村游接近于都市农业,农事文化与城市文化相交融;远郊型乡村游相对独立于城市,乡土气息浓郁,为游客提供返璞归真的体验。
从内容上形成以下几种类型:观光农园、市民农园和休闲农场。
2. 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措施
2.1 对乡村旅游进行法律支持与规范
一是立法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日本发展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最早可追溯到1970年。
当时山村振兴基本问题咨询委员会制定了“山村振兴和开发计划”,提出“山村地区将长期承担保护日本自然生态环境的责任,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92年,农林水产省又出台新政策,并在99年颁布《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
99年,韩国制定了“农业•农村基本法”,第23 条记载着以“城市
农村交流”和“绿色交流”来推进“绿色旅游”。
台湾乡村旅游发展依据是“农业发展条例”和“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
目前相关规定可分为七类,约50余部。
二是利用法律、规范对乡村旅游进行规范化管理。
日本的农家住宿一般以家庭成员进行经营,按《酒店法》的规范进行管理。
韩国政府对农民办家庭旅馆有严格的标准。
台湾当局注重乡村游规划管理、制度与相关规定的衔接。
条文明确规范了审批程序、审核标准,可操作性强,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2.2 成立负责乡村旅游的专门机构
日本、韩国、台湾都成立了专门负责乡村游的政府机构及社会团体,对乡村游进行组织协调。
日本政府直接参与旅游规划和行动,由农林水产省负责对其管理、咨询、提供补助经费和贷款等。
韩国民泊协会承担着为开办家庭旅馆的农民服务和协调的作用。
该协会办有网站,家庭旅馆在网上注册,游客可查询。
台湾非常重视乡村游发展,从“行政院农委会”到基层农会都有负责的机构。
2.3 对乡村旅游发展实行政策倾斜
日本、韩国、台湾的各级主管部门在资金、技术、经营管理上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大力支持。
如台湾83年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农民开辟观光园经申请及考察后,纳入辅导对象,由“农委会”拨给补助; 90年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在经费、技术辅导等方面加大支持;
92 年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备管理办法”; 94年出台了“发展都市农业先驱计划”,辅导创办示范体验型市民农园。
2.4 对乡村旅游进行整体规划和形象宣传
牵头做好乡村游规划。
如台湾农政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制订了“发展休闲农业示范计划”、“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和各个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计划,并把这些计划列入全面的综合规划之中,以使乡村旅游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
日本、韩国、台湾的主管部门每年都通过印制宣传手册、统一组织广告活动、举办旅游博览会等,对乡村游进行宣传和推广。
2.5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持续建设和完善。
日本、韩国、台湾经过多年建设,乡村交通已形成了镇镇通国道、村村通公路、户户连大道,即使偏远乡村,都有平坦的柏油马路。
与旅游相配套的旅馆、商店、加油站、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做得较到位。
3. 对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3.1 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法规体系
为保证乡村游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结合我国实情,制定并持续修改完善乡村游法规。
可在相关法规或文件中,设置乡村游的说明和规制。
或以文件规划的形式,制定“乡村游发展规划”“乡村游促进计划”等。
同时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制定“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条例”“乡村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和“乡村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条例,促进乡村游的发展。
3.2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作用
乡村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协调,各级政府在乡村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是成立负责乡村游发展的专门机构,对乡村旅游涉及到的政策制定和管理权限、宣传等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作用,为乡村游提供培训、金融、信息等方面支撑。
3.3 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应把对乡村游的支持作为振兴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别的举措,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多方金融筹措,促进乡村游发展。
优先支持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衍生的、以农户为经营主体的乡村游区域开发,为招商提供税收、土地使用等优惠,并给予财政资金或贴息贷款支持。
同时,投入资金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一个优良环境。
3.4 拓展乡村旅游细分市场
产品的内涵是乡村游发展的关键,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从一般观光游到参与性极强的休闲农场游、再到提升自我和发展自我的主题游,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我国乡村游发展不能局限于一般的乡村度假和生活体验,应拓展细分市场,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更加优良的服务和环境。
3.5 注重乡村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宣传和推广
从宏观政策而言,建议在国家明确乡村游在乡村地区复兴中的地位,给予乡村旅游更重要的地位。
同时,各地主管部门做好乡村游的规划设计,并不断修正。
乡村游多为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形式,各级政府要组织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扩大营销层面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发展乡村旅游典型案例》.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2]慎丽华、森豪利、郝艳萍,中日韩三国“绿色旅游”的理念与现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
作者简介:王永强(1970-),男,陕西西安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519041)副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港澳经济、农业经济管理。
冯军(1973-),男,广东阳江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08JA79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