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肥沃的土壤》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肥沃的土壤》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土壤和生命肥沃的土壤一、教情分析: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等动物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

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2.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带领学生体验探索土壤的整个过程;2.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3.能够用图画或文字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2.使学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1.室外活动:带领学生采集土层。

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

2.室内活动。

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重难点:1.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2.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每组一小桶水、报纸、抹布、玻璃棒。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四、教学反思:1.2了解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全单元教案设计.doc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全单元教案设计.doc

第一单元土壞与生命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是:过稈与方法•能够亲曰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能选择H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知识与技能•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了解十•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1. 谈话:今夭,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

你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2・谈话: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3. 学生提出白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木课的研究内容。

二、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1. 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

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看到了什么,并记录。

2・小纟R交流: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

3. 注意观察土壤屮“居民”的生活,它们都在干什么?4. 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提出白己的问题。

三、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1. 让学生冋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了•闻、用手摸、捻、握、捏等。

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屮总结H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活动过程:(1)让学生取一些采冋的土样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3)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在活动记录上。

(科学教材第62页)3.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结果。

谈话: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木纟R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

木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屮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十•壤的成分;•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了解十•壤屮砂、黏十•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土壤和生命_苏教版-word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土壤和生命_苏教版-word

肥沃的土壤学情分析:三年级孩子刚接触科学,喜欢实验,但孩子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观察不仔细,实验无秩序,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观察任务还不能自觉完成,因此,教师上课课堂常规需常抓不懈,强化训练形成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过程与方法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法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准备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两盆植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两类植物:1、茁壮绿植2、细弱、枯黄植物观察两盆植物的特点,为什么两盆植物的长势不同,分析可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土壤(二)自主学习1、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层,你发现了什么?(表层土、下层土、岩石层)2、观察表层土,表层土的养分来自什么?(利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里面有什么?)3、解释腐殖质4、探寻土壤中的枯死植物与土壤肥沃、颜色的关系:每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装有土壤的塑料袋,寻找土壤中的烂叶,让学生寻找规律。

(一般来说,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多少和落叶有着密切的关系,落叶多的土壤里含的腐殖质的量也多,土壤越肥沃,颜色越深。

)5、师质疑:是不是所有的土壤都是肥沃的?分析土壤肥力流失的原因,怎样增加土壤的肥力,是补充介绍,并进一步补充课题,肥沃的土壤。

(三)自制肥料带1、让学生推测哪些东西会变成肥料。

强调加入蚯蚓,加快成肥进程,解释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引导学生观察P11页图,观察蚯蚓在腐殖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指导学生制作肥料袋(用标签写上没有蚯蚓,有蚯蚓)3、让学生预测肥料带中的植物多少天后会变成肥料,指导学生每周把观察到的过程记录下来。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案苏教版4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案苏教版4
教 师
学 生
教学意图









提问:现在你们已经观察过土壤,你们想研究关于土壤的什么新问题?
1、学生提问题。
2、学生对所提问题分类,然后讨论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通过查资料获得答案,哪些可以回家作为一项长期观察的任务进行,哪些可以当场完成研究任务本教案的意见或建议
4、汇报。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合作探究的精神。




1、告诉学生去干什么,向学生交代 平安考前须知。2、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一块空地去挖土。3、带着学生观察土壤样品,4、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课桌用报纸铺好后,让每组的材料员 到班级的资源角取土壤样品。
1、采集土壤样品。2、清理现场,恢复土地原来的样子。3、用放大镜观察土壤样品,然后两人合作,一个人观察,一个人记录。
课题
我们周围的土壤
重难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教材分析
本课学生需要了解土壤是各种物体的混合物,土壤中既有沙石土,也有动植物残体。了解土壤中的居民及它们在干什么。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知道土壤里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3、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4、认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5、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程序
教 学 活 动
教学意图
教 师
学 生
组织教学
提问引入
引导学生思考




1、实验前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对土壤知道些什么?我们可能在土壤里发现什么?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教学详案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教学详案

我们周围的土壤一、预期学习结果1、能到室外亲自观察土壤,能发现土壤中存在生活的各类“居民”,如蚂蚁、蚯蚓等。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3、会观察土壤,并能描述、记录、交流自己在户外观察土壤的结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难点: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三、教学过程:(一)预测我们可能在土壤里面发现什么1、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玩土壤时的情景,让他们描述那里的地面或土壤。

A土壤看起来像什么?摸起来什么感觉?B曾经在土壤里发现过什么?C有什么东西生长在土壤上面?……2、让学生写出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

3、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去观察土壤,让学生讨论:我们可能发现什么?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根据。

(二)到实地去挖土壤并且观察土壤1、将学生每两人一组分好。

在出发之前,交代好安全注意事项。

2、分发工具,和学生一直到泥地里去挖开土壤表层。

3、学生现场观察并收集土壤样本。

4、学生清理好现场,尽量恢复原来的样子。

5、回到教室之后,让学生记录看到的东西。

6、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收获。

了解土壤一、预期学习结果1、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

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和壤土三类。

3、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和含水性不同。

4、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5、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三、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谈话:为了更好的研究,昨天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在花园里不同的地方采集了三种不同的土壤,分别装在了一号、二号和三号烧杯里。

关于这些昨天采集的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板书。

然后学生给问题归类。

(二)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1、谈话:问题已经产生了,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办好呢?2、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

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3肥沃的土壤教案 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3肥沃的土壤教案 苏教版
学 生
教学意图









为蚯蚓安一个家。引导学生讨论蚯蚓的家需要什么。
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生活,记录土壤和蚯蚓发生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




对本教案的意见或建议
问:为什么我们所观察到的土壤的颜色各不相同.
二、带领学生观察土层剖面,引发学生讨论:为什么表层土和底层土颜色不同?
三、引导学生探究表层土的形成,引出腐殖质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到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四、探究土壤动物的生活会对土壤肥力产生那些影响,了解一些常见的土壤动物.
一、学生预测表层土壤与第层土壤颜色不同的原因
二、学生观察林间的落叶,然后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面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
四、寻找土壤中的烂树叶,根据落叶的变化推测落叶在土壤里是怎样变化的。
五、讨论: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
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制作肥料袋,讲解具体的步骤,给学生发塑料袋 。
课题
肥沃的土壤
重难点
1、死的动物如何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变的。
2、蚯蚓在改良土壤方面的作用。
3、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教材分析
1、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层,探究烂树叶和土壤颜色之间的关系。2、制作和观察肥料袋探究动物的生活会对土壤的肥力产生什么影响。
教学目标
1、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巡视、指导。
一、学生到资源角领取土壤。
二、学生将土壤和他们带来的一些植物装进塑料袋。
三、用小棒将土壤和其他物品混合在一起.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案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案苏教版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教学难点
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找一块新鲜的泥土地、小铲、放大镜、木棍、盛土容器、记录纸
教 学 过 程
课前准备:
1、带领部分学生到学校后面公路边采集黏土样本,将一部分晒干、碾成粉末状,另一部分碾碎,保持原有水分。在学校后面山中采集腐殖土样本,晒干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保持原样。在学校沙坑采集沙石,洗尽泥土,晒干其中一部分。
2、讨论观察研究方法。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观察它们?看谁的方法多,办法新。
3、学生自主观察研究。
4、学生描述、交流、讨论。
三、观察研究潮湿的腐殖土、黏土和沙的特征。
1、(指名同学回答):随老师去采集这些物体的时候,你们看见它们都是干燥的的吗?它们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观察研究它们,比一比,看哪个组又有新的发现。
小草、大树的根、落叶、枯枝……
3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师生分析讨论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4 、师生交流土壤渗水、保水性能的好坏对植物的生长可能有什么样的影响。
师:如果土壤里渗水快了或者慢了,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五、做土壤沉淀实验,为后面的继续研究做准备。
板 书 设 计
我们周围的土壤
田野、树林、花坛、草坪、花盆……
土壤里有:蚂蚁、蜗牛、蚯蚓……
我们周围的土壤
课 题
我们周围的土壤ຫໍສະໝຸດ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2、 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
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第一课时《我们周围的土壤》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第一课时《我们周围的土壤》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第一课时《我们周围的土壤》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第一课时《我们周围的土壤》的内容,主要围绕着土壤的定义、土壤的组成、土壤的作用等方面展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有趣的实验和实际的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土壤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土壤的组成、土壤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实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土壤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定义、组成和作用,学会观察和分析土壤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壤的定义、组成和作用。

2.教学难点:土壤的组成和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土壤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土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土壤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特性,从而得出土壤的定义。

3.实验探究土壤的组成: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土壤样本,了解土壤的组成。

4.讨论土壤的作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土壤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保护土壤资源。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土壤的定义二、土壤的组成三、土壤的作用2.人类生活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讨论发言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进行评价。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教案设计(2)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教案设计(2)

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田野、花圃、水塘边、公园等地方都有土壤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蚯蚓、蟋蟀、屎壳郎、青蛙、蚂蚁等2、了解土壤土壤里有什么?水分、空气、腐殖质、沙土、黏土等物质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根据三种土粒含量的不同土壤可以分为三类:沙土:沙粒含量特别多黏土:黏粒含量特别多壤土:沙粒、黏粒、粉粒三者比例差不多渗水性能最强的沙土3、肥沃的土壤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他们被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

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长出的植物茁壮且呈绿色,在贫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则细弱且枯黄。

贫瘠的土壤可以通过增加腐殖质(施肥)加以改良。

常用的方法是种植绿肥和收集落叶和人、畜粪便沤肥。

能够改良土壤,并在成肥中发挥作用的是蚯蚓。

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蚯蚓的排泄物和在泥土里钻过以后,会改变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渗水性和肥力。

土壤里有1000亿多种不同的土壤动物土壤动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助手,亿万年来他们默默无闻地分解着生物遗体,改变着土壤的肥力。

如果土壤缺少了它们粮食蔬菜就不能生长,花草树木就会枯萎死亡,我们人类也将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普通树林里,1平方米约有5万个土壤动物。

4、土壤的保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为植物提供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一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地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

塑料垃圾被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破坏土壤的行为有: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窑烧砖、开山毁林保护土壤的行为有: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果实和种子有空气、适当的温度和水,种子才能萌发。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与生命》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掌握土壤的组成及其对生命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土壤的秘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好奇心,但对于土壤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土壤,知道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爱护土壤、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知道土壤的组成及其对生命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和功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土壤就是保护生命。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壤的基本特征,土壤的组成及其对生命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土壤的微观结构,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爱护土壤、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图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土壤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土壤的组成:让学生观察土壤样本,分析土壤的成分,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

3.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性: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知道土壤对植物、动物和人类的重要性。

4.保护土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土壤,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5.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土壤的重要性,呼吁学生爱护土壤。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土壤的基本特征2.土壤的组成3.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性4.保护土壤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土壤的基本特征和组成的掌握程度。

2.学生对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保护土壤的行动和意识。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观察和实践操作,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土壤的重要性。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土壤和生命_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土壤和生命_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土壤和生命_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差不多上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许多名家名篇。

假如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杰出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裂,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干洁净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确实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有目的、有打算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能够在读中自然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能够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制造和进展。

学情分析:三年级小孩刚接触科学,喜爱实验,但小孩只是凭自己的爱好边玩边做,导致观看不认真,实验无秩序,科学探究的适应尚未养成,观看任务还不能自觉完成,因此,教师上课课堂常规需常抓不懈,强化训练形成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专门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因此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样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现在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教学目标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专门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因此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样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教案设计(2)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教案设计(2)

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田野、花圃、水塘边、公园等地方都有土壤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蚯蚓、蟋蟀、屎壳郎、青蛙、蚂蚁等2、了解土壤土壤里有什么?水分、空气、腐殖质、沙土、黏土等物质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根据三种土粒含量的不同土壤可以分为三类:沙土:沙粒含量特别多黏土:黏粒含量特别多壤土:沙粒、黏粒、粉粒三者比例差不多渗水性能最强的沙土3、肥沃的土壤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他们被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

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长出的植物茁壮且呈绿色,在贫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则细弱且枯黄。

贫瘠的土壤可以通过增加腐殖质(施肥)加以改良。

常用的方法是种植绿肥和收集落叶和人、畜粪便沤肥。

能够改良土壤,并在成肥中发挥作用的是蚯蚓。

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蚯蚓的排泄物和在泥土里钻过以后,会改变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渗水性和肥力。

土壤里有1000亿多种不同的土壤动物土壤动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助手,亿万年来他们默默无闻地分解着生物遗体,改变着土壤的肥力。

如果土壤缺少了它们粮食蔬菜就不能生长,花草树木就会枯萎死亡,我们人类也将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普通树林里,1平方米约有5万个土壤动物。

4、土壤的保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为植物提供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一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地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

塑料垃圾被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破坏土壤的行为有: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窑烧砖、开山毁林保护土壤的行为有: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果实和种子有空气、适当的温度和水,种子才能萌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1: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答:在农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田野里、道路旁、农家院子里等,只有荒山上的土壤少。

在城市里,土壤就不多见了,只有花圃里、水塘边、操场上才有裸露着的土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泥路下、路砖下面都有土壤。

2:关于土壤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

3:挖开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不同地方的土壤,观察这些地方的表层,你能发现什么?答:土壤中有枯死的植物的根、落叶、有岩石和沙子。

有活着的植物的根、幼芽、还会有蚂蚁、蚯蚓等小动物或动物尸体。

4:小草的根为什么这么长?答:小草的根长得这么长,可以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深处吸收水份和养料,供给小草生长。

5:看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

它们都生活在土壤什么地方?答:土壤中的小动物除了蚯蚓、青蛙、屎壳郎、蚂蚁还有蟋蟀、土蟞、田鼠等,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表层。

2、了解土壤1: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答:土壤是褐色的,土壤有些潮湿,能成团,土壤里有石子、小虫子、落叶、草根……2:做下面的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答:(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看到纸巾潮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看到硬土散开,过一会儿又看到有气泡从土壤里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搅拌以后看到水变混浊,静上一段时间又看到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水面漂浮一些物质,水中上层物质颗粒较小,是黏土,下层颗粒较大,是沙粒。

(4)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3: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呢?答:因为三种土的渗水性不同,沙土渗水性强,渗出来的水最多,黏土渗水性差,渗出的水最少,壤土的渗水性居中,渗出来的水也居中。

4:用更多的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答:①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沙粒多。

黏土颗粒小,黏粒多。

②用手捻一捻:沙土的沙粒硬捻不碎。

黏土的黏粒不硬,一捻就成粉末。

③和点水握一握:沙土不能握成团。

黏土能握成团。

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实验准备:沙土、黏土、壤土各一纸杯、水三纸杯,漏斗三只,沙布三块,烧杯三只。

实验过程:1、把三只漏斗分别放在三只烧杯上,再分别放上沙布,然后把沙土、壤土和黏土分别倒在沙布上。

2、把三纸杯水同时倒入三种土壤中,过一会儿观察比较烧杯中水的多少?实验结论:沙土下面的渗水最多,说明沙土渗水性最强,黏土下面的渗水最少,说明黏土渗水性最差,而壤土下面的渗水居中,说明壤土渗水性居中。

3、肥沃的土壤1、仔细观察土壤的上层和下层,你发现有什么不同?答:土壤的上层颜色黑褐色,松散、有丰富的腐殖质。

土壤的下层颜色浅黄色,较硬、岩石增多。

2、你还知道哪此增加土壤肥力的例子?答:除了种植绿肥,收集落叶和人畜粪便沤肥,修筑梯田外,还有秸杆还田,放养蚯蚓等。

3、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答:①蚯蚓在土中钻洞,有利于土壤通气排水,起到了松土的作用。

②蚯蚓吃土及枯草,分解生物残体,排出粪便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实验与制作制作名称:做一个肥料袋。

制作材料: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菜叶、蚯蚓、杯子、水。

制作过程:1、往塑料袋中装土、水果皮、菜叶、蚯蚓等。

2、均匀地往塑料袋中洒一点水,把塑料袋口轻轻地扎上,再插上几个吸管以便散热。

3、把塑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用黑色的纸盖在上面。

4、每周翻动两次,大约3、5天才能成肥。

4、土壤的保护1、你还能说出哪些动植物及人类离不开土壤的事例?答:土壤里生长的粮食、瓜果、蔬菜可供人类食用,生长的棉花麻等可供人类作纺织材料。

土壤里生长的树木可供人类作建筑材料、家具材料、燃料等。

土壤里生长的草是很多动物的食物。

土壤里有很多动物的洞穴……2:为什么有的地方草木林茂,而有的地方寸草难生呢?答:有的地方草丰是因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土地肥沃能适宜很多植物生长。

有的地方寸草难生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是土地荒漠化的表现,这种土壤干旱、贫瘠,不能适宜植物生长。

3: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答: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到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会变弱,没有了植被水会很快流失或蒸发掉,土地干旱。

4: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答:这一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认识到没有土壤的后果,即使有再过分的推论也不为过,以引发学生保护土壤的热情。

5:人们的这些活动会破坏土壤吗?应该怎么做才对?答:1、喷洒农药会造成土壤污染,肥力下降板结。

2、抛散垃圾会使垃圾中的有毒物质侵蚀土壤。

3、开窑烧砖占用破坏大量耕地。

4、开山毁林,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正确的做法:合理施用农药,垃圾分类回收,不准开窑烧砖,严禁滥伐树木。

6: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呢?答:1、积极参加植物造林活动,做“护绿”小队员。

2、设立“变废为宝”岗位,给垃圾分类,积极回收垃圾。

3、积极进行环保宣传通过多种方式,制止破坏土壤。

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土壤的蓄水能力实验.实验准备:塑料盘、泥土、草皮、水壶.实验过程:1、把有植被的一块土和无植被的一块土分别在两个塑料盘的一端。

2、用洒水壳分别均匀地洒同样多的一壶水。

实验现象:有植被的一块土水流过以后,土层基本没有被冲散,流下来的水少,并且清水。

无植被的一块土,水流冲过以后,土层被冲散了,流下来的水多并且是泥水。

实验结论:有植被的土壤蓄水能力强。

无植被的土壤蓄水能力差。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果实和种子1:观察下列水果或蔬菜,说说什么是果实。

答:外面有果皮,内部有种子的是果实。

2: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答:种子包括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

(胚不做具体要求)3: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答: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4:种子是怎样旅行的?答:浆果、刺果是靠动物传播的,挪威枫和蒲公英是靠风力传播的,椰子是靠水传播的。

2、根和茎1:比较一下,菠菜的根和葱的根有什么不同。

答:菠菜的根比较硬,有一根主根,侧根很少,葱的根较软,有许多侧根。

2:这些茎有什么不同?答:牵牛花的茎是缠绕茎,细长而柔软,竹子的茎是直立茎,直立生长,强劲有力。

爬山虎是攀缘茎,细长而柔软,依靠卷须盘卷在别的物体上生长。

西瓜是匍匐茎,不能缠绕,不能攀缘,而是贴在地面上生长。

3、叶和花1、观察一片树叶的正面和背面,比较有什么不同?答:叶子的正面叶脉不是很明显,颜色比背面深,叶子的反面叶脉明显。

2:研究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样散失的。

几小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答:在塑料袋上会有水珠产生。

3:花的各部分构造具有不同的功能,你能猜出这些构造分别具有下列哪些功能吗?答:雄蕊制造花粉,雌蕊接受花粉,萼片保护未开的花,花瓣吸引昆虫。

4、植物和我们1:在我们所吃的植物中,有哪些植物的多个部分被我们实用了?答:芹菜吃的是茎和叶,菠菜吃的是它的根、茎、叶。

等。

2:你能具体说说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吗?答:可从日用供应、医药提炼、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交流资料和体会。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认识固体1:能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答:不能,应是液体和固体的混合物。

2:固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答: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如果外力不大,其体积和形状不会改变。

3:固体都是硬的吗?答:不是,海绵和棉花等都很软。

4:液体能流动,沙漏里沙也会流动,难道它也是液体?答:不是沙子流动是相对的,但就一粒沙子而言它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2、把固体放在水里1:为什么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呢?答:物体沉浮不是物体的轻重决定的,他与受到浮力大小和自身的重量等方面有关。

2:你能想办法把盐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吗?答:盐的分离可用蒸发的方法,面粉的分离可用沉淀的方法。

3、认识液体1、液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答:没有固定形状,可以流动。

2、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研究液体的性质?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研究液体的性质?答:我们用了实验、观察等方法,还可以用摸一摸,能尝的尝一尝等方法。

4、把液体倒进水里1:把两种液体倒进水里,观察会有什么现象。

答:食用油浮在水面上,蜂蜜沉入水里。

2:在一只空杯子里按照蜂蜜、水、油的顺序倒入这三种液体,看看有什么现象法发生。

如果交换顺序又会怎样?答:都会分成三层,从上到下依次是油、水、蜂蜜。

3:把一小瓶热的红颜色水轻轻放入装满冷水的容器里,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答:热水会喷出来,不断扩散开来。

4:研究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答:重量不变,体积减少。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1: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答:改变其形状,做成船形或其他形状。

2:小潜艇沉浮的道理。

答:吸入水重量增加,沉入水里,排出水重量减少,浮起来。

3、想办法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

答:加入盐或糖。

4:我们用什么办法使鱼网在水中立起来呢?答:鱼网的上面用比较轻的物体,下面用较沉的物体就可以使鱼网立起来。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1、今天天气怎么样1:从哪里可以得到关于天气的信息?天气预报常从哪些方面说天气?答:看电视、看报纸、网上查找、电话咨询、收听广播、去气象台询问。

天气预报常从气温、风力风向、湿度等说天气预报。

2:你认识这些符号吗?他们各表示什么天气?答:分别表示:晴、阴、多云、小雨、风力风向、雪3:谁关心天气?答:种地的农民、训练比赛的运动员、太空旅行的宇航员等。

以及老师、同学、渔民等很多参加户外活动或劳动的人都比较关心天气。

2、气温有多高1:一天内气温变化的纪录,我们从中能发现什么呢?答:白天早晚的气温较低,午后气温较高的规律,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是午后2点左右,而不是12点。

2: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为什么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为什么连纪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答:其实是一个问题,世界各地测量标准化之后得到的数据才有比较的价值,便于进行科学研究。

3、雨下得有多大1: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得雨量一样吗?说说为什么?答:应该是一样的,因为在实验中的降雨量是一样的。

也可能有一点误差。

2:用不同大小的雨量器量雨,行吗?答:行,瓶子大,他的空间大,里面接的雨水不会少的,雨水上升的程度与小瓶子的是一样的。

3:下雨和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答:有利的方面:给植物提供必要得水分,缓解旱情,净化空起,保持空气的湿度。

不利得方面:交通不便,洪水泛滥,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和经济损失。

自制一个简易的雨量器。

器材:矿泉水瓶、剪刀、纸条、胶带、尺子。

制作过程:(1)、在矿泉水瓶的上部剪下。

(2)、在纸条上标上刻度贴在矿泉水瓶的下部。

(3)、将上部倒过来放入矿泉水瓶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