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在城市入学的语言适应——以关中方言为例
浅谈方言在幼儿普通话学习中的影响
浅谈方言在少年儿童普通话学习中的影响荔波二小姚计棉普通话是我们的通用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它不仅是社交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
身为教师会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
然而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地方方言无时不在对其产生干扰和影响。
现就方言在少儿普通话学习中的影响作点肤浅的探讨,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了解方言对少儿普通话学习影响的常见现象(一)影响少儿语言学习和情感交流少年儿童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
如若少年儿童在这学语言的最佳时期受到了某些因素的限制、干扰和影响,对他日后语言能力发展很不利,甚至影响到心理的发展。
如只会地方方言,日后可能会形成方言语音、语感的原型定式,很难矫正。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如我们荔波县就是这种多种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每个民族都说着不同的语言,地方口音浓厚而容易分辨,所以,即使是大人说普通话也能听出浓浓的乡音,可见,方言的影响是无形的、根深蒂固的。
(二)导致少年儿童语音错误和交流的困扰如果孩子长期用地方方言交流,很少开口讲普通话,那么再说普通话的语音中就会有很多错误的地方。
我们贵州常把n与l 混淆,前鼻音韵母、后鼻韵母混淆,平舌音z、c、s和翘舌音zh、ch、sh、r不分,还有音节yi、yu不分的等等。
这些语音错误也会造成普通话交流的困扰,而且常常有人把少数民族语言语序语法带到普通话中,容易让人产生不解。
如,布依族语把XX哥说成哥XX,而普通话中的“一会儿”荔波方言中常说成“一港港”,这些方言常让人疑惑不解。
显然方言中的种种弊端导致了幼儿的语音错误和交流上的困扰。
二、探析地方方言对少年儿童普通话学习影响的原因为什么地方方言的影响会如此之大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方言是一种情绪。
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普通话的语法和发音不够标准对孩子会有不好的影响,因此对普通话的使用产生畏难的情结,故平日里仅使用地方语与幼儿交流,这大大减少了幼儿练习普通话的机会。
大部分家长表示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自身的条件不允许。
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问题及矫正策略探赜
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问题及矫正策略探赜流动儿童,指的是因为家庭原因、学业原因、工作原因等导致其在城市间、乡村间流动的孩子。
由于流动儿童的特殊身份和环境,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往往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就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矫正策略。
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环境不稳定流动儿童的学习环境总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他们可能因为父母的工作调动而频繁更换学校,或者由于在乡村和城市之间不断迁徙而导致学校之间差异很大。
这种不稳定的学习环境会给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带来很大的困难,因为每个学校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材选择等都有所不同。
二、学习动力不足流动儿童由于家庭原因、生活环境原因等,往往面临着学习动力不足的困境。
他们可能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条件,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可能存在问题,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
三、文化差异流动儿童由于在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中成长,可能会面临文化差异的问题。
他们可能在乡村环境中学习了一些乡村话或方言,而到了城市学校后,又需要学习标准的普通话;或者在不同地域学校中学习了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需要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针对流动儿童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矫正策略:一、建立教育支援体系政府和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教育支援体系,为流动儿童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比如可以建立专门的流动儿童学校或者班级,提供一种更加灵活的学习环境,使得流动儿童可以更好地跟上学习进度,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二、重视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需要加强沟通,共同关心和支持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
家长可以透过小组家长会、电话联系等方式,加强和学校的联系,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渡过语文学习的困难。
三、开展文化融合教育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教学材料等方面,加强对流动儿童的文化融合教育,使得他们在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中都能够得到相对统一的语文学习,并且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
一年级流动儿童的入学适应问题研究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学龄 前儿童在流动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5. 09%,规模达 到899万,比2005年的学龄前流动儿童规模增加了 191万,增幅达26.91%。就甘肃省来说,其017岁 流动儿童总数为45万,占全国流动儿童总数的 1.25%。这部分儿童占甘肃省本地儿童数的 21 67%1。流动儿童数量的激增不仅使得城市教 育资源面临压力,而且会让教育公平再次迎来新的 压力。相关研究表明,相比于正常儿童来说,流动儿
doi: 10. 11995/j. issn 2095 — 770X 2019. 06. 006
On Adapt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to Primary School Life LIAOJuan1,WANG Dong-Ian2
(1.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 Xi + an 710100, China ; 2.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2019年6月 第35卷第6期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专题:幼小衔接研究
June 2019 Vol. 35 No. 6
一年级流动儿童的入学适应问题研究
廖娟1,王冬兰2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100;2,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s adaptation to primary school life,the study selected 215 first-year students ? including native and migrant children, in publicly maintained school as research subjects. T-CRS-C and questionnaire are applied in the research. The study shows that first year migrant students' adaptation to primary school is well ngeneral,buttheiradaptationinbehavioralcontrolandpeercommunicationarepoor?Diference;areinta;korientation,elfexpression,and peer communication ability between migrant children and native children. Migrant children's adaptation ability varies with the type of kindergarten,parents'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preparation before enrollment,class leader identity. Key words: migrant children; native children; enrollment adaptation
对儿童语言启蒙中方言和普通话影响的一点思考
对儿童语言启蒙中方言和普通话影响的一点思考作者:黄姝来源:《商情》2020年第34期【摘要】儿童时期是语言学习的黄金阶段,外界的语言输入会对儿童的语言启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针对当下大多数家长仅使用普通话开展儿童语言启蒙,排斥方言输入的现象提出不同意见,旨在初步探讨双言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语言启蒙; 普通话; 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绝大多数的家长在儿童语言启蒙时期,会选择使用普通话对孩子进行语言启蒙。
然而语言最终是为表达交流服务的,方言在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还将长期存在。
著名方言学家、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钱曾怡教授极为肯定地认为,方言是不可能消失的。
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也僅仅是推广一种交际工具,而不是要其取代方言成为唯一的语言。
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应被保护。
因为方言与普通话的发音方式,语调以及语序等存在差异,有的家长担心说方言会影响孩子的普通话学习,导致孩子不能学到标准的普通话,进而影响今后的入学就业以及人际交流等等。
或者觉得方言没有普通话实用,因此没有把子女的方言能力培养放在心上。
也有父母认为方言存在功能缺陷,无法胜任对子女的启智引导,因此在与子女交流中选择放弃方言。
笔者认为在儿童语言启蒙阶段学说普通话与学说方言二者并不矛盾。
有的家庭为了营造单纯的普通话环境,要求全家都说普通话,而对于大部分已经习惯方言表达,完全没有接受过普通话训练的老人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就算他们勉为其难的开口说普通话,大多数人的发音也是不标准的,反而会对孩子学说普通话造成负面的影响,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孩子既不会说方言,普通话也没有讲好。
孩子从小使用方言大有益处
孩子从小使用方言大有益处陈玥嘉日常生活中,很多年轻家长担心方言影响孩子学习普通话,对方言有抵触情绪。
其实,保护方言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认可,厘清方言与孩子成长的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
婴幼儿接触方言不会影响学普通话事实上,大量研究表明,双语环境及普通话和方言混用并不会导致上述后果。
首先,宝宝有能力辨别普通话和方言。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蒂埃里·纳齐博士发现,5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有能力区分不同语言(荷兰语和英语),或是不同方言体系(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
实验证明,双语环境不会让婴儿感到困惑,若在接触方言的同时也能接触到发音标准的普通话,孩子说普通话的纯正度就不会受影响。
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也发现,在一周岁前,婴儿有能力听到、区分和储存无限多的音素。
也就是说,让孩子从小接触方言和普通话,可以学会更多的发音,这些音素的储备,可以让孩子有能力将普通话和方言都说好、说正宗,甚至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外语。
其次,接触方言不会出现所谓“由于家里语言不统一,宝宝学习语言的过程会被拉长,最后一套完整的语言也说不清”的情况。
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双语研究专家艾伦斯·塔博博士指出,尽管一开始孩子可能会无法说清一套完整语言,但双语环境并不会造成孩子语言习得或说话的发展迟缓。
因此,随着孩子普通话和方言词汇量的扩大,孩子完全有能力说好两套语言。
拒绝方言会影响孩子个人身份认同人们往往首先是通过语言去了解陌生文化的,正如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所指出的——语言并不只是声音的系统或是表意的工具,语言有其文化属性,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而且,刻意限制长辈用方言和孩子对话,还会拉大家庭成员间的隔阂。
中国是一个拥有多民族及多元文化的国家,文化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理解语言及文化间的平等关系。
在许多地区,方言对地方文化传承有着重大意义。
例如苏州地区的吴侬软语,不仅是百姓生活中的乡音,更被广泛使用于昆曲、评弹等艺术中。
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幼儿的语言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幼儿的语言教育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中,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这个群体的幼儿教育问题却常常被忽视。
尤其是语言教育,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幼儿的语言教育。
一、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幼儿语言教育的现状1.家庭语言环境复杂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孩子往往生活在多语言环境中,家长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说着不同的方言。
这使得孩子在家庭中接受的语言教育显得混乱,难以形成稳定的语言认知。
2.缺乏专业指导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很难为孩子提供专业的语言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孩子往往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也限制了他们的语言发展。
3.语言教育意识淡薄许多家长认为,孩子长大自然就会说话,没有必要刻意去教。
这种观念导致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语言教育,使孩子在语言发展上落后于同龄人。
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性1.语言是认知的基础2.语言影响心理健康3.语言教育关乎未来发展在现代社会,语言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竞争力。
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有助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三、如何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幼儿的语言教育家长要尽量使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减少方言的使用。
同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交流,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语言教育观念家长要认识到语言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关注他们的语言发展,适时给予指导。
3.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家长要积极寻求优质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幼儿园等,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材料和环境。
4.加强亲子互动家长要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互动,如讲故事、唱歌、玩语言游戏等,培养孩子的语言兴趣和表达能力。
5.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政府、学校、社区等社会各界要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幼儿的语言教育问题,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幼儿的语言教育在繁华的城市中,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就是外来务工人员。
流动儿童的语言发展支持
流动儿童的语言发展支持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
这些孩子跟随父母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面临着生活环境、教育资源等多方面的变化。
其中,语言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流动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由于地域的频繁变动,他们可能会接触到不同的方言和语言习惯,这使得他们在语言学习和适应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比如,从一个说方言为主的地区来到普通话为主的城市,他们可能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的理解运用上存在困难。
其次,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也可能对其语言发展产生影响。
许多流动家庭的父母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孩子交流,或者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示范和学习引导。
再者,流动儿童在新的环境中可能会面临融入的压力,比如在学校里,由于语言表达不够流畅,可能会受到同学的嘲笑或排斥,从而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交流意愿。
为了支持流动儿童的语言发展,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家庭是孩子语言发展的第一课堂。
家长应该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交流,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还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读绘本,增加孩子的语言输入量。
同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尽量使用规范、丰富的语言,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学校在流动儿童的语言发展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教师应该关注流动儿童的语言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表达机会。
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流动儿童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对于语言方面存在困难的孩子,教师要耐心地进行辅导和纠正,帮助他们克服障碍。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语言类的兴趣小组和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活动等,激发流动儿童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社区也可以为流动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支持。
可以设立社区图书馆,提供丰富的儿童读物,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提高语言能力。
还可以组织志愿者开展语言辅导活动,为流动儿童提供一对一的帮助。
同时,社区可以举办一些亲子活动,促进流动家庭之间的交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
小学生方言语言交流
小学生方言语言交流方言是中国优秀的语言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国的大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方言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被形成并流传至今。
在中国的方言中,有一部分是使用场景具体的小学生方言,这种方言是小学阶段孩子们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本文将就小学生方言语言交流的现状、原因及影响进行探讨。
一、小学生方言语言交流的现状方言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地域分布,小学生方言语言交流也成为一种热门现象。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各地的小学生都面临着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交流问题。
首先,小学生方言语言交流的现状是普遍存在的。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小学生使用方言交流的场景更为常见。
他们在家里、学校周围及与同龄人交往时,往往更倾向于使用方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这种现象主要因为小学生方言是家庭和社区文化的传承,方言是他们日常使用的语言。
其次,城市地区的小学生方言语言交流虽然相对较少,但仍有存在的必要。
在城市的小学,普通话作为通用的语言,更受到重视。
但是,小学生在放学后或者特定场景下,往往会使用方言与同学们交流。
这种现象可能是为了表达归属感,加强同学间的情谊。
二、小学生方言语言交流的原因1. 家庭文化的传承:方言是中国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在家里接触到的主要是方言。
方言是他们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亲人交流的工具,也是了解家乡文化的一种方式。
因此,小学生方言的使用与家庭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
2. 社交需求的表达:方言是小学生交流、表达情感以及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
通过使用方言,小学生可以在同龄人中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方式不仅满足了小学生交流的需求,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情感表达方式。
三、小学生方言语言交流的影响小学生方言语言交流既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
积极的方面是,小学生方言语言交流丰富了孩子们的语言环境。
通过学习方言,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家乡文化,增强认同感和自豪感。
另外,方言交流也促进了小学生之间的友谊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
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问题及矫正策略探赜
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问题及矫正策略探赜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提高,流动人口现象日渐普遍,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流动儿童。
这些流动儿童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教育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学习问题,特别是语文学习问题。
本文将探讨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问题及相应的矫正策略。
首先,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语言环境不良。
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多数来自农村,经济条件较为困难,因此他们的家庭语言环境往往不良。
在这样的环境下,流动儿童很难得到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
2.流动儿童的学校情况较为复杂。
由于常常翻校或在区域之间移动,他们的学校情况比较复杂,往往需要适应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和新的班级文化等问题。
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由于流动儿童的成长环境和学校情况较为复杂,他们往往没有得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导致语文学习效果不佳。
1.加强家庭语言环境建设。
通过加强家庭语言环境建设,可以提高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能力。
家长可以在家中多说普通话并培养孩子们阅读习惯等。
2.加强流动儿童的文化教育。
提供深度的中文课程和固定的文化活动,以增强孩子对中文的兴趣和学习意愿。
在课程设置上需要注重学生的有序连贯性,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不断变化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更好、更有深度的语文学习课程和资源。
3.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养。
通过完善的补课机制,加强中文学科规范引导,并配合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效果。
4.配合跨区别考试体系的课程设置。
建设跨区别考试体系的课程设置,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这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综上所述,流动儿童在语文学习上面临着诸多困难。
为了矫正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加强文化教育,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及实施跨区别考试体系的课程设置。
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效果,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中。
方言能力、学校融合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方言能力和学校融合的交互作用对于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在实践中,应关注并支持流动儿童的方言学习和学校融合,以促进他 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
05
发展的干预与教育
建议
针对方言能力的干预措施
提升语言意识
通过课程和活动,提高儿童对方言的认识和尊重 ,增强对方言的敏感性和兴趣。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方言能力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学校融合在其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的基本信息,包括儿童的语言能力、 学校融合情况、心理健康状况等。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方言能力、学校融 合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方言能力对流动儿
02
童心理健康发展的
影响
方言能力的重要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02
03
文化传承
方言是特定地域文化的载 体,掌握方言有助于儿童 融入当地文化,传承地域 特色。
身份认同
方言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身 份认同,增强对家乡的归 属感和认同感。
社交能力
掌握方言有助于儿童与当 地人进行交流,建立社交 网络,提高社交能力。
方言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降低陌生感
掌握方言有助于流动儿童 更好地适应当地生活,降 低因语言不通而产生的陌 生感和孤独感。
学校融合有助于提高家庭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 关注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发展保障。
3
培养积极的社会态度
学校融合有助于培养流动儿童对城市的积极态度 和归属感,促进其积极的社会参与和贡献。
方言能力与学校融
04
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问题及矫正策略探赜
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问题及矫正策略探赜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流动儿童是指因家庭、经济等原因长期在不同地区流动的未成年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动儿童数量逐渐增多,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面临着很多问题。
流动儿童常常由于长期在不同地区流动,无法连续接受完整的语文教育,导致语文基础薄弱,读写能力欠缺。
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不稳定,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育资源,也影响了他们的语文学习。
针对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矫正策略,帮助他们提高语文水平。
而家庭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语文学习,提供支持和指导。
学校也承担着关键的作用,应提供专门的教育资源和支持措施,帮助流动儿童克服语文学习障碍。
研究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问题及矫正策略的意义重大。
通过深入分析流动儿童现状和语文学习问题,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面临的困境和需要。
制定有效的矫正策略,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支持的合作,有助于提升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流动儿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矫正策略。
通过分析流动儿童的现状和学习问题,探究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和整体教育质量。
通过调查家庭教育对流动儿童的影响和学校对他们的支持情况,探讨合作模式,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支持的有效结合,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本研究旨在为研究者、教育机构以及政府部门提供可行的建议,帮助改善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状况,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
1.3 研究意义由于流动儿童在语文学习上存在诸多问题,矫正这些问题对他们的语文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是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流动儿童如果在语文学习上存在问题,将会影响其整体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
语文学习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流动儿童作为少数民族的一部分,掌握良好的语文能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文化。
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问题及矫正策略探赜
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问题及矫正策略探赜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其中流动儿童也日益增多。
而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语言能力不足、阅读写作能力较低、文化素养缺乏等方面,这些问题往往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对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问题进行矫正也成为了当前的一个紧迫任务。
本文将就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问题及矫正策略进行探讨。
一、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问题1. 语言能力不足流动儿童通常来自农村或其他地区,他们可能会受到方言的影响,刚开始接触普通话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原因,流动儿童的语言能力通常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导致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
2. 阅读写作能力较低流动儿童常常在转学之间换来换去,学习环境的不稳定性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流动儿童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他们可能没有固定的阅读材料和写作活动,导致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较低。
3. 文化素养缺乏流动儿童通常缺乏足够的文化素养,他们可能没有接触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文学作品,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理解也相对较低。
1. 建立文化学习基地针对流动儿童的文化素养缺乏问题,可以在学校内建立文化学习基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文学作品阅读,培养流动儿童的文化兴趣和素养。
2. 多方位发展语言能力针对语言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多方位发展流动儿童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对普通话的学习和运用。
3.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流动儿童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往往缺乏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在教学上加大力度,为流动儿童营造一个稳定、温馨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4. 激发学习兴趣针对阅读写作能力较低的问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和写作活动,激发流动儿童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享受到快乐和成长。
教育券:解决城市流动儿童入学问题的良方还是歧途?
教育券:解决城市流动儿童入学问题的良方还是歧途?周序
【期刊名称】《城市观察》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通过发行“教育券”来解决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是当前一种较流行的主张.但这一主张只是从表面上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流动人口家庭之间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妥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流动儿童的入学难题,却无法触及到问题的根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其根源在于对弗里德曼教育券理论的一种错误理解和运用.在美国,教育券要解决的是促使不同类型的学校尤其是私立学校通过竞争得到发展的问题,而不是要解决谁应该为学生的义务教育买单的问题.只有将义务教育经费划拨从“以县为主”上升为“以省为主”,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问题.
【总页数】9页(P18-25,70)
【作者】周序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1
【相关文献】
1.从教育券到教育卡: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破解新思路 [J], 任露
2.流动儿童在城市入学的语言适应——以关中方言为例 [J], 李琳
3.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又一良方:评析伦敦实施道路拥挤收费 [J], 刘钧
4.日本流动儿童高中入学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J], 萧然;管辉
5.民族地区城市流动儿童入学准备水平测评与干预——以贵州省为例 [J], 陈泽婧;王世忠;邓琴;唐辉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化进程中的方言习用与国家认同
城市化进程中的方言习用与国家认同屈哨兵【摘要】本文对城市化进程中进城务工人员使用普通话及其习用家乡话与流入地方言的现象进行观察,探讨这些现象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一些关系。
首先从能力获得机制和动力推动机制两方面分析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在普通话、家乡话及流入地方言习用方面的相关表现;其次从第二代的去与留、户籍管理的近与远、不同方言区城市的语言习用的显与潜、思潮舆论的守与发等四个角度探讨城市化进程中方言习用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的问题。
建议:重视语言规划的制订与动态功能分层落实,推动方言习用和谐共生;重视语言教育中的语言观的教育引导,建立其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必然联系;重视语言生活中的语言服务的质量效益,充分体现出一种国家责任;重视语言生活中专家队伍的建设和相关应对机制的设置,为协调好国家通用语言普及背景下的方言习用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提供科学有力的学术支持。
【期刊名称】《语言战略研究》【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6页(P83-88)【关键词】城市化;方言习用;国家认同【作者】屈哨兵【作者单位】广州教育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近期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进城务工人员使用普通话的比例通常是比较高的。
付义荣(2015:29)针对上海相关人群的统计数据都在90%以上;其次是家乡话,付义荣的统计也在90%左右;再次是上海话,为10%左右。
张斌华、张媛媛(2015:43)对东莞的相关统计也在90%以上。
此前相关学者对北京和南京的调查表现出大体相同的情况。
谢俊英、夏历(2007:110—111)的调查结果显示,进城务工人员超过98%的人能用普通话和家乡话与人交谈,到北京后能熟练使用普通话的比例达到78.9%(其中12.6%家乡口音较重)。
在哪种语言最重要的选项中,普通话占绝对优势,家乡话次之,当地方言又次之。
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对其所融入城市的方言的学习和使用的比例显得较低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与此同时,流入地的人也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拿是否会说流入地方言来作为彼此认同的一个要件,这些现象有时候习焉不察,有时候有可能引发社会管理方面的一些困惑与问题,往大里说也会和国家治理有关,有些问题还会涉及国家认同问题(Dong 2011),值得分析与讨论。
小学教学优秀论文 让方言区孩子学好普通话
小学教学优秀论文让方言区孩子学好普通话一:正确认识普通话要学好普通话,首先要正确认识普通话,在认识普通话之前,首先就要弄清楚一个概念:说话。
什么是说话?说话——其实就是唇、齿、舌、牙、颚器官的运动。
犹如走路是大腿的运动,游泳是全身肢体的运动,开车是手脚的运动一样等等。
认识了说话,我们再来认识:什么又是普通话?普通话定义告诉我们: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说话。
这就从器官运动的角度告诉我们:普通话就是以北京人说话的口腔动作为标准的说话。
为此,要学会普通话就是要学会北京人说话,按照北京人的说话标准动作来说话。
现在很多孩子普通话不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唇、齿、舌、牙、颚的动作不标准、不正确,就是他身边没有普通话标准语言动作环境。
孩子天生就会模仿,他要长大就要说话,没有标准普通话的环境,就只好模仿不标准的普通话或方言。
所以,要让孩子学会普通话就必须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
以上说了普通话不好是因为唇、齿、舌、牙、颚的动作不标准、不正确,归根结底就是读普通话的声母和韵母不正确,普通话不好的人,可能就是很多声母韵母的发音动作不正确、或是根本不会发或没发,普通话有点小问题的人,可能就是个别几个声韵母发音动作有问题。
例如:在很多方言区里卷舌音(又叫翘舌音)是没有的,他们从来就不翘舌,也不知道舌头位置应该放在哪里,这样一来,所有与zhchshr组合的字的发音,方言区的人都没有翘舌。
再例如:在很多方言区u这个韵母音是没有的,他们都用i来代替,这样一来,所有与韵母u有关的字,都被他们读成了韵母i来替代了。
在祖国众多的方言区里声韵母丢这少那的问题,举不胜举,我在这里也不一一举例了。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首先要学会发现孩子的普通话的语音毛病,知道是那个声韵母出问题了,然后对症下药,纠正孩子错误的或不会发的声韵母。
通过对应的绕口令或作品来训练孩子按标准的口腔动作发音。
读多了、训练多了,语音问题就解决了。
新市民子女融入城市学校的语言文化困境及教育策略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lemma and Educational Strategies of New Citizens' Children Integrating into Urban Schools 作者: 赵翠兰
作者机构: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出版物刊名: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页码: 86-91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3期
主题词: 新市民子女;语言文化;融入困境;教育策略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乡村的压缩和城市的扩张,使得城乡两种语言文化不断交融和碰撞,并造成了新市民子女城市学校融入困境。
其主要表现为新市民子女日常词汇运用、称谓语词汇使用、习作书写等方面与城市孩子有很大的差异。
其根源在于城市语言表现出"自我生产性"、快节奏的特征,而乡村语言则呈现出"相似性"、自然舒缓的特性。
实现新市民子女城市学校融入的教育策略包括树立语言文化观、培养多元语言文化平等意识、制定并实施多元语言文化教育策略。
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文化适应:现实困境和学校支持
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文化适应:现实困境和学校支持流动人口子女是指跟随父母或家庭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的儿童。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离乡背井,流动到大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
这种流动也导致了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适应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中的现实困境,以及学校如何提供支持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文化。
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中的文化适应面临着很多现实困境。
首先是语言障碍。
由于流动人口子女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可能在学校中遇到与本地学生交流困难的问题。
他们可能不懂当地的方言或口音,这会导致沟通障碍,影响他们与同学的交流和社交能力。
流动人口子女还可能面临着自我认同的问题。
他们可能感到无家可归,没有根据地。
他们可能面临着本地学生对他们的排斥或歧视,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尊心的下降。
这些困境给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带来了负面影响。
学校可以提供支持来帮助流动人口子女更好地适应城市文化。
学校应该提供专门的语言培训课程,帮助流动人口子女提高语言能力。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本地学生交流,并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让本地学生和流动人口子女有机会相互了解和了解彼此的文化。
这可以促进流动人口子女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提高,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学校还可以成立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流动人口子女处理适应困难和情感问题。
为了帮助流动人口子女更好地适应城市文化,学校还可以鼓励流动人口家庭主动参与学校活动和社区活动。
通过这样的参与,流动人口家庭可以与本地家庭建立联系,加强沟通和了解。
这有助于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并为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目标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 简介 : 李琳 (9 6 ) 女 , 17 一 , 西北工业大 学人文与经法 学院讲师 , 上海外 国语大 学在读博 士 , 主要研究方 向 : 用语 言学 , 应 跨
文化 交际 。
1 1 5
工具也是思维工具 , 言语交际是在由人 、 语言工具 、 关 中方言处 于弱势地位 , 社 与同为方言的广东话 、 上海 会心理 、 际对象 、 交 言语环境等 因素 的作用下完成 的 话等经济发达地 区的方言地位无法相 比。 这样的弱势 活动 。 然而 , 旧 当一个孩子在已经熟练掌握本族语言并 方言势必会 对处于普 通话语境下 的方言使用者 产生 实现 基 本 社 会 化 后 , 接着 要 面 临 的就 是 预 期 社会 化 定 的 心 理 影 响 ,对 于 刚 刚 步 入社 会 的 少 年 儿 童 而 紧 的任务——在学校里学习承担未来的社会责任 , 利用 言 , 使用 与普通话相 比的弱势方言可能会对孩子 的 自 语 言 来 学 习各 项 知 识 、 能 , 习 与 人 相 处 并 学 会 学 信程度产生一定 的影响。 技 学 我们此次研究 的假设是 : ) 1儿童的普通话水平较 习。所 以对这一阶段的学生 而言 , 语言既是工具也是 差, 他们 的 自信程度就会 相应受到影响 ; ) 2 随着普通 要学 习的重要 内容 。 学生在踏进校门之前已经基本掌 他们 的 自信 心会逐 渐 恢 复 。 握 了本族语 的口头交际技能 , 所以他们才能坐在课堂 话 水平 的逐渐 提 高 , 上 聆 听教 师 的讲 授 , 积极 向教 师反 馈 所 学 得 的知 识 和 技 能并 与 其 他 同学 交 流和探 讨 , 这个 过 程 中逐 渐 学 在 3 流动儿童语 言水平对 自信程度潜 . 习书面语言和写作等高级语 言技能 , 最终学会利用 并 在影响的调查 语 言这 一 工 具 进 行 学 习和交 际 。所 以 , 有掌 握 言语 没 交 际 能 力 的学 生 无 法 步 入 学 堂进 行 正 常 的学 习交 流 31入学 初前 测 . 活动。 研究对象 : 此次研究对象主要为陕西省西安市某 流 动儿 童 恰 恰 是这 样 一批 学 生 , 不 完 全 掌 握 城 在 小学一年级学生 , 由于无力承担 昂贵的借读费和赞助 市学校 的言语交 际工具——普通话——的情况下就 费 , 流动儿童多选择地方政府支持接受农 民工子女的 要利用这门不熟悉 的“ 方言” 进行交际、 以新 的方言为 学校 就读 ,在这 种 学校 流动 儿童 的 比例一 般 可 达 交际工具进一步学 习其他知识 和技能。理论上看来 , 7%, 的甚 至 达 到 9 %以上 ; 0 有 O 除此 以外 , 动 儿 童还 流 从方言 到普 通话 的转变和适应对一个身处 目的语 环 较多集 中在城郊 以及一些城 中村附近的学校 。 相对而 境 中的 孩子 并 不 是 一 件不 可 完成 的任 务 , 约 只要 一 言 , 些 学 校 的师 资 、 备 和生 源 相 比较 于城 中 心 的 大 这 设 个学 期他们就能熟练运用普通话 了。 但一个不容忽视 学校 和 重点 学 校要 落后 一 些 , 次 研究 的样 本 多 来 自 此 的 问 题 是 : 子 在 陌生 的环 境 里被 迫 学 习 一 种 新 方 言 于这 些 学校 。 孩 的 过 程 中会 产 生 什 么样 的心理 变 化 ?也 就 是 说 , 子 孩 样本一 :某小学 2 1 年 9 00 月入学的一年级在校 在 利 用 新 的 方 言 社 会 化 的过 程 中心 理 会 产 生 哪 些 变 生 2 7人 , 民工 子 女 5 6 农 2人 , 占一 年级 在 校 生 总 人 约 化? 普通话 与方言之间的差异会对他们 的心理造成什 数的 2%,这些学生平均分布在全年级 6 0 个班 中, 从 么样的影响? 这 5 人 中随机选取 3 人作为样本一 , 2 0 他们都不会讲 带着以上的问题 , 我们展开了针对在城务工农 民 普通话 以关 中方言为主 , 夹杂个别 四川方言 和一个安 工 子 女 在 城入 学 的语 言适 应 调查 , 们 进 入 城 市 学 校 徽方 言 , 均年 龄 78年 ; ) 他 平 ;( 月 。 接受教 育所要面 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迅速从 方言转 样本二 : 同一 小 学 同 年 级 城 镇 居 民子 女 , 各 班 在 入普通话 , 以适 应 学校 的课 堂教 学 , 友 交 际 和 师 生 随机 选 取 3 朋 0人 , 均 年龄 71 平 ;。 交流 。 此次调查 主要是针对陕西省西安市的流动儿童 研究 方法 : 主要采取 问卷打分和录音打分 , 并用 为研究对象 , 以他们的方言为研究依据 。西安 的农 民 S S 数据 进 行处 理 。入 学一 月 后做 录音测 试 , 他 P S对 请 工多来 自陕西周边 的农村地区 , 他们 的语言 以关 中方 们 每人 讲 一个 约 3分钟 的小 故 事并 录音
李 琳
( 西北工业大 学 人文与经法学 院 ,陕西 西安 7 0 7 ) 10 2
摘
要: 随着越 来越 多的农 民工子女 在城 市里接受教育 , 这些孩子 对城 市教育 的适 应性 问题 已经吸 引 了包括教
育工作 者在 内的多方面的关怀 , 应城 市学校的 学习生活要 迈 出的 第一步就是 语 言的适应 , 适 即从 家 乡话转入普 通话
关 键 词 : 民工 子 女 ; 言 适 应 农 语
中图分 类号 : o ; 6 6 H 7G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34 ( 0 2)2 0 5 - 4 10 — 2 0 2 1 0 — 1 1 0
1 引言 .
本 文 的研 究 就 是 要 探 讨 农 民工 子 女 在 进 入 小 学
的适应 。在 对某城 市小学一年级的抽 样调 查后发 现 , 言 已经成 为 了这 些小学生为适应城 市教育 而必须跨越 的第一 方
道 门槛 , 而且这道 门槛也对在城入 学的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产 生 了一定影响 。加强对在 城入 学的农 民工子女 的普通
话训练并 帮助他们树 立积极 、 乐观 的 自信是 非常 必要的。
民工 子 女 短 时 期 内很难 适 应 城 市 学 校 的 教 育 也 是 不 可 避 免 的 , 内 目前 也有 一 些 学者 从 不 同角 度 研究 了 国
2 语言 的社会化功能 .
这一 现象和问题 。 李红婷从文化适应 的角度来探讨农 民工子女人城接受教育 的适应性 [ 何资桥等从心理 3 ] , 任何人在从 自然人转向社会人 的过程 中, 首先需 学 角 度 探 讨 了 在城 农 民工 子 女 在 中学 阶 段 的发 展 问 要 接受 社 会 的语 言 , 个小 婴儿 从 呱 呱 坠地 到 熟 练 运 一 题 , 罗天莹对广东省的农 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做了细 用本族语言与周围的人和社会进行交流 , 【 4 ] 就是运用语 致 深 入 的调查 等 。 如何 帮助 这些 特 殊学 生 更 好 、 快 言的功能实现 自身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 圈 更 在这个步 地适 应并融人城市学校 的学 习成 为 了进一步研究 的 骤里 , 言不是 自然现象 、 语 心理现象 、 生理现象 、 种族 重点。 现象、 个人 现象 , 而是 一 种 特殊 的 社会 现 象 , 是 交 际 既
21 0 2年 2月
社 会科 学 家
S OCI AL S C皿 NTI T S
F b,0 2 e . l 2 1
( 2期 , 第 18期 ) 第 总 7
【 言与文化 】 语
( .,e ea No1 8 No G n r .7 ) 2
流动儿童在城市入学的语言适应
以关 中方言为例
阶段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 即从方言到普通话 的转变 和适应 。只有首先克服了语言障碍 , 学生才能 自如地 我 国的农 民工 人 数 已超过 24亿 , 中 10 . 其 4 0多 万 才 随迁子女 。[ 来越多 的农 民工选择将 自己的子女带 表 达 和交 流 , 可能 更 好 地适 应城 市 学 校 的学 习 。根 I ] 越 ai &Whf的假 设 ,语 言 结构 决 定 了人 类 的思 维 o 人城里接受教育 , 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相应 的政策鼓励 据 Spr 虽然流动儿童所使用 的方言与普通话 的差别还 和支持在城农 民工子女就近入学接受教育。 随着农民 方式。 不至于影 响思维方式 , 但如果这些流动儿童不能尽快 工子女在城市人学的比例逐年提高 , 这一部分群体相 他们将不能愉快地度过 每天 占 对于“ 留守 儿 童 ” 被 赋予 了一 个 新 的名 称一 “ 也 流动 从方言转变 为普通话 , 从 儿童 ” 。这些流动儿童对城市生 活和教育 的适应性 问 据他们大部分时间的学校生活 , 而影响心理健康 的 发展 , 本文特别关注 的是在城入学农 民工子女 的 自信 题 也 成 为 了包 括 教 育 工作 者 在 内的 许 多 人 关 注 的 问 因为建立正确的 自信心是消除 自 心理 的前 卑 题 。 于 学 习适 应性 语学 习效果 间关 系 的研究 已经 给 心发展 , 关 而流动儿童在城入学所产生 的自卑心理是影 出 了我们 明 确 的答案 , 即学 习适 应 性 是 影 响 学 生学 习 提条件 , 响他们学业发展和身 心发展的一块最大的绊脚石 。 效果 的直接原因。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差异 , 翻 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