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社会性别:基于城市青年网络谈性的实践意义的质性研究
“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分析与文化构建人类学阐释
“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分析与文化构建人类学阐释1. 引言1.1 背景介绍"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性别现象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建立社会联系的重要平台。
在这个新型的社交空间中,社会性别现象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性别在网络中不再仅仅是生理属性,更多地被赋予了文化和符号的含义。
各种社会性别认同和表达方式在网络文化中得到了更多的展现和认可。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些平台上,社会性别现象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呈现。
性别角色的塑造、刻板印象的强化、性别歧视等问题在网络中随处可见。
网络文化的影响力也逐渐渗透到现实社会中,对社会性别观念和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学角度对社会性别现象的解读尤为重要。
人类学家通过对文化、符号和象征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社会性别现象的形成和演变。
文化的构建和社会性别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社会性别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对社会性别现象进行人类学阐释,不仅有助于揭示文化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也为我们思考性别平等和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1.2 研究目的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在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分析网络文化对社会性别的影响以及文化构建对社会性别的塑造作用。
通过人类学角度对社会性别现象进行解读,深入探讨文化构建和社会性别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揭示微时代下社会性别现象的一些新特征和隐含规律,为未来的性别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
2. 正文2.1 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分析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的分析需要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关系和身份认同的影响。
在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角色和形象,超越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展现出更多元化的性别表达。
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_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性别的作用
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_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性别的作用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性别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广泛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们的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性别对这一关系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定义网络使用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
网络使用行为指的是个体在网络上的各种行为,如浏览网页、使用社交媒体、参与线上社区等。
而网络利他行为是指个体通过网络为他人或社会做出的具有利他性质的行为,如捐款、参与公益活动、分享知识等。
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研究发现,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
这是因为网络使用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让大学生们参与到社会或群体中,并将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分享给他人。
通过网络,大学生们可以更加方便地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获取信息、交流经验,并将这些积极的影响传递下去。
网络使用行为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可能倾向于进行网络利他行为。
网络使用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网络上成功实现任务的信心程度。
研究发现,网络使用自我效能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
信心越高的个体更有可能将自己的能力运用在网络利他行为中,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在网络上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帮助他人。
而缺乏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更倾向于保守型的网络使用行为,更多地关注自我需求的满足而忽视网络利他行为的机会。
性别也被发现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女性在网络利他行为上表现出更高的倾向。
这可能是因为女性普遍更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情感,更倾向于帮助他人。
而男性则在网络使用行为上展现出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这与他们普遍更喜欢使用网络作为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有关系。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摘要】网络媒介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女性形象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了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如何被塑造,并分析了女性形象所面临的刻板印象、被动角色和性别歧视。
女性形象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认知,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和演变。
为了促进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重塑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积极的社会性别观念,我们可以促进性别平等的发展,使网络媒介成为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空间,为实现性别平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网络媒介、女性形象、社会性别、刻板印象、被动角色、性别歧视、社会性别观念、重塑、性别平等、社会性别观念。
1. 引言1.1 女性形象在网络媒介中的重要性女性形象在网络媒介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媒介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女性形象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力不容忽视。
女性形象在网络媒介中的塑造,不仅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态度和价值观念,也直接影响着公众对女性的认知和评价。
网络媒介中流传的女性形象,往往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促进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和平等,建立积极的社会性别观念。
2. 正文2.1 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塑造网络媒介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女性形象在网络媒介中被呈现出一种美化、理想化的状态,往往与现实中的女性存在巨大差距。
通过网络媒介,女性往往被描绘成完美无暇的形象,强调外表美和性感度,忽略个性与内涵。
这种形象塑造不仅影响了广大观众对女性的认知,也对女性自身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和焦虑。
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也往往受到商业利益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导致女性形象的化整为零、标准化甚至异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媒介中塑造女性形象的过程中存在一种对性别角色的固化与刻板印象的传递。
浅析大陆网络中的社会性别问题
浅析大陆网络中的社会性别问题Analyzing the Gender Issues of Internet in Main Land China作者:清华大学传播系副教授刘惠芬Associate Professor,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Lui Huifen清华大学传播系硕士研究生胡欣Graduate Student,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Hu Xin清华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生包甦Student,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Departm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Bao Su电话:86-10-62773856E-mail:liuhf@通讯地址:中国北京市清华大学传播系邮编:100084浅析大陆网络中的社会性别问题摘要:网络作为当代重要的传播媒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社会性别问题。
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区网络情况为基础,并选择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清华大学内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和资料的分析,浅析大陆女性网民的边缘地位,两性不平等的现状,并分析了这种现状的形成原因和网络给女性带来的影响。
目前女性在网络上处于弱势地位,网民的网络语言与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宣扬大男人和小女人,女性网站也片面地大量复制着传统女性的形象,这不利于信息时代的女性的健康发展。
在网络上建构良好的社会性别关系,将有助于提高女性对网络的参与度,帮助女性充分的利用网络发展和完善自我,并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女性,社会性别,网络,传播。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media of today’s communication, Internet brings strong impact to female. Based on the network situation of the main land China, and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paper shows the unequal network statu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analyzes the cause of those status and the Internet influence to women. Whil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female using the net, some language and behavior show “big man” and “small woman” in Internet. Most woman’s web sites also copy the image of traditional woman again and again. A better environment is needed for woma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o create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on the Internet, it will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s well.Keywords:Female , Gender, Network,Communication,引言计算机网络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范畴,它迅速发展以致蔓延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时间维度下的“数字亲密”——基于青年群体互联网实践的质性研究
Te Bie Qi Hua 特别企划□ 选题策划、主持编辑/陈 晨■ 时间维度下的“数字亲密” —基于青年群体互联网实践的质性研究■ 当代中国青年职业发展期望的时间性维度■ “时间荒”新议:基于青年女性创业者日常生活的观察■ 互联网与95后乡城流迁底层青年的多重时间性■“重构时间”中成长—海外华裔青少年读经运动分析当代社会的时间秩序与青年的时间经验研究Te Bie Qi Hua特别企划时间维度下的“数字亲密”—基于青年群体互联网实践的质性研究□ 王 昕摘 要:随着当代社会学的日常生活转向,“时间”日益成为理解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和主题。
本文依托一项针对青年群体的质性研究,从日常生活出发,了解和呈现移动互联时代青年群体建构并实践着的,与互联网技术频繁、深度联结的“数字亲密”如何影响他们对“时间”的建构及体验;他们又呈现出怎样的能动性去应对互联网时代时间秩序的确立;从而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的时间困境中,人与技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时间;青年研究;数字亲密;互联网;质性研究一、研究源起及问题的提出时间,是人类社会古老而重要的命题。
人类对时间的追问从未停止过。
一千多年前,古罗马的神学家奥古斯丁就曾发出感叹:“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1]。
这一看似简单实际上却难以回答的问题,却与人类的文明发展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时间作为纯粹的知识,以绝对和一维的特征贯穿于人类历史[2]。
时间不仅是所有客观事物存续的天然属性,而且也是所有与“人”相关要素的存在表征。
对自然界而言,时间意味着“昼夜交替、草木荣枯、万物生死”,它是客观现实的一个固有组成部分;对人类社会而言,时间意味着不同文化、制度或社会发展阶段对时间的安排和秩序。
并且,世界文明的演化过程逐渐形成了一种时空事件或时空事实的等级性结构。
宏观视角下,时间是承载人类实践的必要前提之一。
它作用于社会有机体的分化和变迁,并体现在一系列社会转型的系统性变化中。
互联网与社会性别基于城市青年网络谈性的实践意义的质性研究优先出版
社会调查与研究〔摘要〕本研究以网络谈性实践的意义研究为切入点,基于北京某文科高校BBS 性版面的质性研究发现:(1)互联网对两性的“性”均有影响,增加了性信息,提升了“性”的反思能力。
(2)男性的焦虑与女性的反叛:性化的社会背景下主体的策略。
(3)女性性活动受社会时间表的影响。
互联网的实践意义呈现性别差异,社会文化影响对女性的性活动仍然存在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性别;网络谈性;实践意义〔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5)02-0044-11〔收稿时间〕2015-02-10〔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人际交往与亲密关系的社会学研究》(13CSH0055)和2014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研究项目(FRF-BR-13-036)〔作者简介〕张娜(1984-),女,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社会学博士。
①具体参见Bijker,W.andLaw,J.(eds.).(1992).ShapingTechnology,BuildingSociety:StudiesinSociotechnicalChange.Cambridge,Mass,MITPress.Her-ring,S.(1999).Therhetoricaldynamicsofgenderharassmenton-line,.InformationSociety!5(3),151-167.2015年4月第31卷第2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SocialSciencesEdition)Apr.2015Vol.31No.2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一)互联网会使性别平等么?互联网自从90年代初逐渐进入中国普通人群的工作和生活中,目前,互联网已经在大中城市得到普及,尤其在青年群体中,普及率几乎到达90%。
青少年性教育了解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影响
青少年性教育了解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影响近年来,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所受到的性教育也日益重要。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性教育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互联网极大丰富了性知识的获取途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青少年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海量的性知识。
但是,这其中不乏来源不可靠、信息不准确的情况。
对于这些刚刚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对性的认知和理解相对较浅,容易被错误的性观念所影响。
因此,青少年在获取性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并寻求可靠的渠道。
二、社交媒体对性观念的塑造和传播社交媒体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也对青少年的性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青少年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可能接触到不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性内容,例如色情图片、不当言论等。
这些内容有可能刺激青少年的好奇心,导致他们对性的认知与行为过早地发生。
因此,监护人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引导和管理。
三、社交媒体对青少年情感与人际关系的影响青少年期是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交媒体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然而,社交媒体的虚拟性质使得青少年更容易陷入对外貌、身材等表面因素的攀比和追求。
这可能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的性观念和对自身价值的错误判断。
因此,青少年需意识到社交媒体上展示的只是他人生活的一面,应该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追求外在表象。
四、加强青少年性教育的必要性面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加强性教育势在必行。
性教育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正确理解性,并培养他们正确的性态度和行为问题的解决能力。
学校和家庭都应当承担起这一责任。
学校可通过课程设置,开展系统性的性教育活动;而家庭则应与孩子进行跨年龄段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五、青少年性教育的方法和技巧青少年性教育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法和技巧。
首先,教育者要以科学、客观、准确的态度对待性问题;其次,强调对性的正面描述,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性观念;此外,借助互联网等先进媒介,将性教育知识传递给青少年;最后,鼓励青少年主动分享和讨论性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互联网时代下青少年社会交往特点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青少年社会交往特点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青少年们正逐渐从传统的社交形式中转向更为便捷和多样化的在线社交平台。
这一变化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交往特点,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了解。
本文探讨了互联网时代下青少年社会交往的几个主要特点:虚拟性、匿名性、多样性和边界模糊性。
首先,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交往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虚拟性。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青少年能够与朋友、家人以及陌生人进行远程交流。
虚拟性使得交流更加便捷,无论身处何地,青少年都能随时保持联系。
然而,虚拟性也给交往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些人在互联网中展示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之间存在着差异,导致社交关系的不确定性。
此外,在线社交往往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社交媒体上的表达可能更多地是对社交形象的塑造,而非真实感受的沟通。
其次,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交往具有一定的匿名性。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青少年可以使用匿名帐号或短暂身份来进行交往。
这种匿名性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交往的门槛,使得青少年能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然而,匿名性也有其负面影响。
因为缺乏了身份明确的交往,难以建立真实的信任感,交往中的争吵和暴力行为也更容易出现。
此外,匿名性还为不良信息和网络欺凌提供了一定的温床。
第三,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交往呈现出多样性。
与传统的社交方式相比,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元的交往选择。
他们可以通过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途径与他人交流,同时还能在在线游戏、兴趣论坛等社区中找到与自己兴趣相近的人群。
多样性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交空间,帮助他们建立更丰富的人际关系。
然而,多样性也可能导致信息过载和社交焦虑的问题。
同时接触多种交往方式和社交圈子,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挑战。
最后,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交往呈现出边界模糊性。
传统的社交形式通常存在明确的空间和时间边界,而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社交交往。
这种边界模糊性使得社交活动相对连续化,而非仅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然而,边界模糊性也使得青少年更容易陷入过度使用互联网和沉迷网络的困境。
网络空间的性别问题:虚拟世界的性别平等
网络空间的性别问题:虚拟世界的性别平等在数字化的浪潮中,网络空间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重塑了人们的交流、工作和娱乐方式。
然而,在这个看似无边界的虚拟世界里,性别问题依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议题。
性别平等在网络空间中的实现,不仅关乎个体的权利,更是构建和谐数字社会的关键。
首先,网络空间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不容小觑。
从性别刻板印象的传播到网络暴力中的性别针对性,这些问题在虚拟世界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女性在网络游戏中常常遭受性别歧视,她们的游戏体验往往被性别偏见所影响。
此外,网络上的性别暴力,如性骚扰和网络欺凌,更是对女性用户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
然而,网络空间也为性别平等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机遇。
数字平台的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特性,为性别表达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
在这里,个体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性别限制,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性别身份。
同时,网络也为性别平等的倡导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论坛,性别平等的理念得以迅速传播和讨论。
为了促进网络空间的性别平等,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
首先,网络平台应加强内容监管,打击性别歧视和网络暴力。
其次,教育机构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性别平等教育,培养他们在网络空间中尊重和理解不同性别的能力。
此外,政策制定者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网络空间中的性别权利。
总之,网络空间的性别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议题。
它不仅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也为性别平等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网络空间中自由地表达自己,不受性别的限制。
性别平等与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与应对
性别平等与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与应对在互联网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和机遇,然而,互联网的普及也给性别平等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性别平等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性别歧视的网络存在互联网时代,虽然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提升,但性别歧视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
在网络空间,人们往往以匿名身份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匿名性带来了许多不良效应。
网络上的言论往往充斥着对女性的贬低和性别歧视,给女性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和伤害。
此外,某些网站和网络社交平台上,存在大量传播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的问题,这极大地削弱了互联网对性别平等的推动作用。
二、互联网就业领域的性别不平等虽然互联网时代带来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和新型职业,但是在互联网行业内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
据统计,很多科技公司的高层管理岗位依然由男性主导,女性占据的比例相对较低。
同时,一些科技公司的面试流程可能存在性别歧视的问题,对女性求职者的技术能力评估不充分,导致女性在就业机会上受到限制。
三、网络暴力对女性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也带来了网络暴力的问题,女性成为网络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之一。
网络暴力不仅仅是一种言论上的攻击,还包括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以及在线骚扰等。
网络暴力的存在使女性在网络空间中感到恐惧和不安全,限制了女性在互联网上自由表达和参与的权利。
面对性别平等在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建立更加严格的网络管理机制,严禁传播性别歧视和不良信息。
各大互联网公司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其次,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加强对互联网从业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性别平等意识和性别敏感度。
同时,互联网从业者应该积极参与到相关的社会活动中,推动性别平等的发展。
此外,建立起完善的举报机制,提供给受害者一个安全的渠道来寻求帮助和保护。
最后,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性别平等的教育,在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倡导尊重、平等的价值观。
性教育的网络时代
性教育的网络时代在网络时代,尤其是当下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高度普及,性教育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
青少年们在不经意间接触到各种关于性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缺乏正确性、权威性和负责任性。
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性教育,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网络时代的性教育需要以综合性知识为基础。
性教育不仅涉及到生理知识,还包括情感交流、性别平等和性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在网络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在线课程、教育网站和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
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传递,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性教育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指导青少年的性关系和情感成长。
其次,网络时代的性教育需要注重培养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传统的性教育往往缺乏对情感交流和性别平等的强调,更注重于警示和禁止。
而在网络时代,我们应该更多地强调性教育的积极价值,鼓励青少年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的身体和情感。
同时,我们也需要向青少年灌输正确的性价值观,教育他们恪守道德底线,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权益。
第三,网络时代的性教育需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家庭和学校都是青少年的重要教育场所,两者的合力是成功的性教育的关键。
家庭应该鼓励开放的家庭氛围,与孩子进行坦诚的沟通。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参与性教育课程、观看相关教育视频等方式,既加深了解,又增强了亲子之间的沟通。
学校则应该依托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科学可靠的性教育资源,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观念。
此外,在网络时代进行性教育还需要注意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
互联网上的性教育资源繁多,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低俗、恶心甚至有害的信息。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青少年接触到不适宜的内容,确保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安全可靠。
总之,在网络时代,性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应该以全面性知识为基础,培养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并建立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机制。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青少年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在网络时代有效地进行性教育,帮助青少年健康、积极地成长。
青年社会参与的网络研究
青年社会参与的网络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成为青年社会参与的重要平台之一。
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网络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
然而,网络社会参与既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一方面,网络为青年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参与渠道。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年轻人能够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并与朋友、网友分享观点和交流心情。
微博、微信等平台为青年提供了发声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参与公共生活,表达自己的声音。
在网络上,人人平等,不受性别、地域等限制,这为青年提供了独特的社会参与场所。
他们通过网络可以参与到公益活动、社会运动中,以小我之力实现对社会的贡献。
网络社会参与不仅丰富了年轻人的社会经验,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然而,网络社会参与也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
网络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其中既有真实的、有效的信息,也有虚假的、误导性的信息。
年轻人在网络社会参与过程中往往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假,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
其次,网络言论普遍存在缺乏质疑和辩证的倾向。
占据绝大多数的青年用户常常只关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忽略了其他重要的社会问题。
这种信息过滤现象容易导致公众认知的局限和片面性。
此外,网络匿名性也给网络参与带来一定的风险。
有些青年人在网络上分享了过多的个人信息,给自己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采取一系列的策略。
首先,提高年轻人的信息素养。
学校、家庭、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加强青年媒体素养和信息识别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具备正确评估信息真实性的能力。
其次,建立健全网络参与的规范和机制。
为了保障网络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依法管理互联网,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管,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共秩序。
同时,政府、社会组织应积极开展网络参与任务,引导年轻人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最后,青年应当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充分发挥网络社交的积极作用,保证自己的网络社会参与是积极、健康的。
网络空间的性别问题:虚拟世界的性别平等
网络空间的性别问题:虚拟世界的性别平等
在当今社会,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性别问题却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性别平等,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样需要在网络空间得到充分的体现。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网络空间的性别问题并非空穴来风。
在虚拟世界中,性别歧视、性别暴力等现象屡见不鲜。
一些人在网络上对女性进行恶意攻击、侮辱和骚扰,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女性的权益,也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氛围。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网络素养,倡导性别平等。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尊重他人,不论性别、年龄、种族等。
在网络上,我们应该用理性、文明的语言进行交流,避免使用侮辱性、歧视性的言论。
同时,我们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遇到性别歧视等问题时,要勇敢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此外,网络平台和企业也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对性别问题的监管。
平台应该制定严格的规定,对涉及性别歧视、性别暴力等行为的用户进行严肃处理。
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对员工的性别平等教育,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包容的工作环境。
最后,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网络空间性别问题的关注。
通过立法、宣传等手段,提高公众对性别平等的认识,营造一个尊重、平等、包容的社会氛围。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确保网络空间的性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总之,网络空间的性别问题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提高网络素养、加强监管、营造包容氛围等手段,我们才能在虚拟世界中实现性别平等,让每个人都能在网络空间中自由、平等地生活。
以电子邮件作为交流媒介与指导平台——三位研究生学习做质性研究的叙述探究的开题报告
以电子邮件作为交流媒介与指导平台——三位研究生学习做质性研究的叙述探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与意义质性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研究领域中备受重视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访谈和文献分析等手段,对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和深刻性进行探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质性研究的学习和实践对其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学习质性研究的过程中,研究生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方法选择、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的困难,因此需要引入相关的指导平台,以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电子邮件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交流媒介,其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优势,可以方便地与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本研究拟以电子邮件作为交流媒介,设计指导平台,探究其对研究生质性研究学习和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2. 研究问题本研究的主要问题为:“在质性研究学习和实践中,如何通过电子邮件作为交流媒介的指导平台提高研究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3.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电子邮件作为交流媒介的指导平台在质性研究学习和实践中的作用,并探究其具体运作方式和效果评估方法。
通过本研究可以:(1)为研究生质性研究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方式,提高其学习效果和质量;(2)探究电子邮件作为交流媒介的指导平台具体运作方式和效果评估方法,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3)促进质性研究方法在学术界的推广和应用。
4.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个案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
首先,选择三位研究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其在质性研究学习和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深度访谈。
然后,根据访谈结果,设计电子邮件作为交流媒介的指导平台,并进行实践。
最后,通过对实践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探究电子邮件作为交流媒介的指导平台对研究生质性研究学习和实践的作用。
5. 研究预期结果预期本研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果:(1)深入分析三位研究生在质性研究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2)设计电子邮件作为交流媒介的指导平台,提高研究生质性研究学习和实践的效果和质量;(3)探究电子邮件作为交流媒介的指导平台具体运作方式和有效性评价方法;(4)促进质性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浅谈计算机互联网与青少年社会化
浅谈计算机互联网与青少年社会化0904337 郑逸飞随着网络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介环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更不容忽视。
青少年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生理发育不健全,人格心理也未成熟。
当他们面对纷繁的网络带来的各种信息,常常作出错误的判断,迷失在信息海洋中。
虽然网络丰富了青少年的生活,提供了诸多益处,同样也对青少年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最近我看了一个新闻节目,讲的是一个叫小伟的初中男生几十次网婚的独特的经历。
小伟在经历了多次网络婚姻之后,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认同,出现了社会化严重的偏离。
小伟平时上网玩了一款跳舞的网络游戏,在其中他与不少游戏中的异性角色进行了网婚,他认为这只是游戏的一部分也并未投入太多感情与时间。
但之后不久小伟与一位女孩进行了网婚,并且这一次的网婚持续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他对游戏中的这个“老婆”十分的在意,以为能够和她拥有一段美好的时光。
就在他因旅游中断游戏半个月后,小伟发现这个“老婆”已经离他而去,与另外的男生重新网婚。
小伟从此不再玩那款游戏,怕想起伤心事,也不敢相信生活中的爱情与婚姻,虽然他离这些都还有一定的距离。
时间一长小伟甚至有时都不太相信同学朋友,从内心中产生了疏远的感觉。
可以这样说,小伟已经产生严重的社会化偏离。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但也只是众多青少年网民中的一小部分。
而目前我国3600万高中学生已经上网的超过1800万,6000万初中生中也有超过1000万的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即使是小学生也有250万人接触过互联网。
这些数据显然会不断增长,这样的增长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化偏离问题的凸显。
据调查,百分之二十四的青少年出于好奇心会浏览色情网站,百分之五点六表示经常访问,对于网上聊天是否说实话的只有百分之五点四表示说实话。
网络游戏中一个人物的行为后果是受奖励,会激发青少年的模仿性,这样网络游戏中的PK则会让青少年在现实中变得好斗、凶狠。
“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分析与文化构建人类学阐释
“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分析与文化构建人类学阐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时代”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标签。
在这个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性别在社会中的表现、文化构建以及人类学的阐释都成为了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性别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揭示其中的文化构建与社会影响。
一、社会性别现象在“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的表现在“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得到了更为直观的表现和呈现。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地分享自己的生活、观点和心情,从而展现出不同的社会性别特征。
在社交媒体上,男性更倾向于分享技术、科学、体育等内容,而女性则更关注美容、时尚、家庭生活等话题。
这种区别体现了社会性别在网络世界中的表现和传播。
在网络游戏中,性别也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许多游戏中都存在着男女角色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又会受到玩家自身性别和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
在游戏中,男性玩家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强壮、英勇的男性角色,而女性玩家则更愿意选择美丽、灵巧的女性角色。
这种现象体现了社会性别对个体在网络游戏中角色选择的影响。
在“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不仅在网络世界中得到了表现,也在现实社会中对文化构建产生了影响。
通过互联网,社会性别观念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宣扬。
一些社交媒体、平台、网站等通过精准的定位和推送,加强着对不同性别群体的文化构建和影响。
在购物网站上,根据用户的性别信息向其推荐不同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加深了人们对于性别差异的认知和体验。
互联网也为不同性别的群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性别平等和性别多元化的声音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传播和呼应。
一些性别平等、女权主义的组织和活动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和组织,为性别话题的讨论和倡导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性别现象更多地涉及文化的构建和呈现。
网络空间的性别问题:虚拟世界的性别平等
网络空间的性别问题:虚拟世界的性别平等在网络空间,性别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话题。
虚拟世界,这个看似自由无拘束的领域,实际上也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性别平等在网络空间的实现,不仅关乎公平正义,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首先,网络空间的性别问题体现在性别刻板印象的强化上。
在社交媒体、游戏、论坛等平台上,女性往往被描绘成柔弱、需要保护的形象,而男性则被塑造成强壮、主导的角色。
这种刻板印象不仅限制了个体的自我表达,也加剧了性别间的不平等。
其次,网络暴力和性别歧视也是网络空间性别问题的一部分。
女性用户在网络中更容易遭受言语攻击和性骚扰,这种恶劣行为不仅侵犯了她们的人格尊严,也对她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
性别歧视的言论和行为在网络上的传播,进一步加剧了性别不平等。
然而,网络空间也为性别平等提供了新的机遇。
它打破了地理和时间的限制,让不同性别的人都能平等地获取信息和资源。
女性可以通过网络空间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
同时,网络也为性别平等的倡导者提供了发声的平台,他们可以利用网络的力量,推动社会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为了实现网络空间的性别平等,我们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首先,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性别平等的认识,消除性别刻板印象。
其次,加强网络监管,打击网络暴力和性别歧视行为,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最后,鼓励和支持女性在网络空间的积极参与,让她们的声音被听见,让她们的力量被看见。
网络空间的性别平等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当我们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了性别平等,我们才能期待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构建一个性别平等的网络空间。
数字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使用是否有利于改善陈旧的性别观点——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经验分析
互联网进行的相关活动进行全面的调查,本文根据被访问者使 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6)使用互联网进行商务交易。被访问
用互联网进行的相关活动剔除数据缺失的被访问者,最终收集 者根据自身使用互联网参与这五个网络活动的情况,在以下答
到了 1858 个样本用于实证分析。
案中进行选择: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分别赋值
(二)变量选择
1 ~ 5,见表 1。
本文主要研究数字时代背、年龄、
对陈旧性别观点认同度的影响,首先对本文的变量进行设定。
民族、自身受教育年限、户籍、非农工作经验、家庭总收入、
因变量:陈旧性别观点的认同度。根据 CGSS2017 年数据 家庭同住人数、家庭经济情况、婚姻状况、未成年子女个数、
调查研究
数字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使用是否有利于改善陈旧的性别观点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经验分析
高嘉诚
(哈尔滨商业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摘 要:性别不平等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各国政府试图努力改善的难题。本文基于最新公布的中国综合 社会调查(CGSS)2017年数据,运用排序选择模型以分析互联网的使用对性别观点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使用互 联网获取信息将显著降低对于陈旧性别观点的认同度,并且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使用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将使得陈旧性别观点的 认同度下降11.01%,这将显著改善陈旧性别观点,减小当前社会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政府应当在扩大网民规模、激励使用互联网 获取信息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研究发现在农业历史悠久的社会中常常会存在性别角色的不平 等,并且当女性从事农业活动时间越久,其受到的性别歧视将 更加强烈 [8]。吴晓瑜和李力行(2011)利用中国健康营养调查 (CHNS)1993 年、1997 年、2000 年、2002 年、2006 年 的 五 期数据研究发现妇女家庭地位将随着生育男孩而提高,否则将 持续受到不公平对待,尤其她的身体健康状况 [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与社会性别:基于城市青年网络谈性的实践意义的质性研究作者:张娜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2期〔摘要〕本研究以网络谈性实践的意义研究为切入点,基于北京某文科高校BBS性版面的质性研究发现:(1)互联网对两性的“性”均有影响,增加了性信息,提升了“性”的反思能力。
(2)男性的焦虑与女性的反叛:性化的社会背景下主体的策略。
(3)女性性活动受社会时间表的影响。
互联网的实践意义呈现性别差异,社会文化影响对女性的性活动仍然存在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性别;网络谈性;实践意义〔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5)02-0044-11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一)互联网会使性别平等么?互联网自从90年代初逐渐进入中国普通人群的工作和生活中,目前,互联网已经在大中城市得到普及,尤其在青年群体中,普及率几乎到达90%。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上涨为39.9%,其中,男性网民占比为55.0%,比女性网民高出10个百分点。
对于互联网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女性主义学者Plant在90年代初期便乐观的提出网络女性主义(Cybernetic feminist)观点,指出女性与计算机的密切结合提供女性及其它弱势社群颠覆父权体制的机会,已对男性宰制产生某种程度的威胁[1],从这个视角出发,性别平等仿佛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达成。
而随后十几年,一些研究却指出,现实世界的性别不平等也充分反映在互联网中,例如女性对互联网的参与较低,反映了网络结构中的男性优势,凸显了虚拟社会中男性主导的沟通模式,因此,社会性别中被强调的阴柔特质——对男性的服务及屈从再现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别形象,父权体制中的阳刚霸权与阴柔屈从的女性建构,仍持续于互联网的虚拟社会中①。
国内学者余红、杨伯淑对网络空间中的性别问题的理论研究表明,即使在网上,也存在着诸如“性别歧视”的男女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2]。
除了对互联网中的性别不平等的关注,国内外学界对互联网与社会性别的研究还有两个焦点。
一是互联网的匿名性特质提供了性别转换的可能性,由此互联网成为男女两性拓展不同的性别形象的空间。
西方学界互联网研究的经典著作《虚拟化身:网络时代的身份认同》中,作者Sherry Turkle着重于身份认同的研究,通过民族志的方法,考察了许多虚拟环境,包括Muds(多用户网络游戏),解释了Muds用户是如何创建在线身份并引导他们的离线生活的。
在网络空间里,每个人可以使用多重身份,这种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身份认同概念。
作者在研究MUD和聊天室中发现参与者可以任意使用假名,改变性别、年龄与身材,其中最经常的是性别转换,尤其是男性转换为女性,男性创造一种女性性别形象,借此吸引更多人的注意[3]。
反过来,女性也转换为男性性别形象参与网络论坛或线上聊天,转换动机包括做实验,为了避免男性的骚扰又或是渴求得到平等的对待[4]。
从激进派女性主义观点来看,男性转换为女性,还是女性转换为男性,性别转换这种行为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男性支配的父权体制在网络中的再现。
二是女性通过参与网络相关的“性”实践获得增权。
虽然大部分女性主义学者都认为互联网仍然是性别不平等的空间,但是也有部分学者从“性”的角度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互联网对女性的“性”实践产生了积极意义。
多琳(Doring)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网络性爱这一网络时代中的新型性实践对女性的价值,她认为网络性爱能让女性获得更多的性和更好的性,从而使得女性能够在性的关系中获得更多的权利[5],女性从中获得增权。
费里(Ferree)则认为,女性欢迎网络性活动的主要原因是,能够从中获得对两性关系的控制,从控制性别关系的角度阐释了增权的另一方式。
相比较国外研究,中国在互联网、性别与性的研究方面,论述不多。
任珏通过深度访谈对中国大陆网络性爱(cybersex)的现象进行研究,发现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男女两性分别通过网络性爱来舒缓现实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规范所带来的压力,而女性参与者比较能够借助网络技术,提升自己在性别关系中的权力[6]。
裴谕新通过与参与网络性爱的女性深入访谈发现对于上海新移民女性来说,网络和网络性爱是她们获取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一条途径,女性介入网络性爱的过程实际上是她们建构新的自我的过程。
通过新技巧和新知识的获得自我赋权,增值了她们的性资本[7]。
(二)问题意识:从“网络实践”研究到“实践意义”的主体建构研究以上的研究中绝大多数学者关注网络中的实践、行为以及行动,这与互联网在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有关,学界对于互联网相关的现象仅停留在“网上活动”的描述层面,而较少深入的关注与互联网相关的群体的使用情况及互联网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的意义。
相对与以往研究对于“网络实践”本身的关注与侧重,笔者在本文中则更关注网络实践对于网络使用者来讲,网上的实践活动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有何意义?他们为何持续进行网络的实践?网络实践是否因为性别而有所不同?同样的网络实践活动对于不同的性别人群是否意义不同?而在本研究中则集中探讨网络使用的主体赋予“网络谈性”这一实践活动怎样的意义。
就意义而言,就回到了韦伯在讨论社会行动时提出的观点:社会行动是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的,而这样的意义是可以被我们理解的;理解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是社会学的任务,而且这样的理解必然与解释联系在一起。
而舒茨则对韦伯的这一说法提出异议,认为他并没有注意到文化客体制造者的意义与被制造客体的意义,意义在自我和他人那里的构成、修改、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自我理解与理解他人的重要性等[8]。
在舒茨那里,个人行动(Action)的意义在于反省的掌握和与生平情景(Biography Situation)的关联。
将行为本身作为一个意义脉络,可以发现其中的意向行为、行动的执行,以及手头知识库。
在此知识库之下,每一个当下之后的经验,都会处于一个整体的意义脉络之中。
从舒茨的对意义强调的角度出发,生活中的异常事件是极为重要的,一般来讲,普通人的经验只有在与“故事”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才会获得意义。
受访者在讲述自己经历的过程中,尤其是生命历程中的“故事”,这些故事与日常生活中的反思、决断以及行动,而这些对于理解行动者的意义都是很关键的[9]。
主体建构视角是在建构主义基础之上产生的。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个体的“个人化”趋势逐渐萌发和凸显,个人的完整性、独立性和独特性得以表达和展现,他的自主行动、能动抉择、直接责任日益凸显[10]。
主体建构视角集中表述为,把现象作为主体自己建构的结果(而不是天然存在的或者仅仅环境决定的),以主体的感受和体验(而不是研究者的认知)为基础,更加侧重去研究主体自己的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建构结果及其作用)的诸方面[11]。
主体建构视角沿袭了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强调客观真实是不存在的,普遍的真实是虚无的。
对“知识”的定义和认识,不是“主客”对立的产物,而是在“主体间性”中实现的。
每个人的知识都属于一个真正而真实知识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她努力建构一个现实,并谋求生活,与他人和世界发生联系。
主体视角下的研究,更容易打破科学主义对人文科学研究中的“对象客观化”桎梏;确立研究者对被研究者的“疏离体验型”(experience-distant)过渡到“贴近体验性”(experience-near),从“文化持有者”的内部视野进行呈现和理解。
同时,“主体建构”视角对社会边缘群体的研究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在打破社会边缘群体位于社会结构中的“他者性”地位时,积极地挖掘和建构他们的主体性[11]。
什么是主体所谓的意义?笔者从舒茨的叙述中吸取营养,认为主体的意义近乎于主体的目的动机,而“主体建构”这个术语所表达和揭示的意义就寓于行动者的目的动机之中。
目的动机涉及的是人的精力中的主观方面。
它指的是行动者在把意义赋予他那不断前进的行动时,他实际上所看到的东西,这种动机不外乎是目的动机,它是一种造成经过涉及的事态、达到预先设想的目标的意向[12]。
简而言之,主体为何持续不断的在版面中谈性?笔者所访谈的大多是版面中的常客,他们为何总会“再一次的谈性”?但是请读者注意,在此笔者提出了“为何”这个词语,也许有些读者会以为意义就是解释他们为何谈性的原因,这恰恰是笔者想澄清的。
例如,在访谈中,笔者会问“你为什么来谈性?”这个问题时,他可能回答“因为我就好奇,恰好看到有这个版,就来了。
”在这里,“满足好奇心”其实是“谈性”的目的,并不是原因。
至于原因,我们应该到此人之前的生活经历中去寻找。
也就是说,原因动机涉及的是人的经历中的客观方面。
在对主体赋予网络谈性的意义的探讨过程中,笔者尤为关注、挖掘被访者在访谈中对于故事的拣选、讲述的角度,发现被访者想要赋予故事的意义,尤其关注被访者在较为频繁登陆BBS、进行网络谈性的时期的前后这个连续时间光谱段中,他处于那段时间段中的以及想要成为的身份认同及其中的隐含的意义。
由于篇幅的原因,笔者不准备将每个受访者的生活史的叙述材料呈现给读者,而是经由笔者的简要的归纳,基于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直接呈现受访者如何赋予网络谈性这一实践行动以何种的意义,以及会针对部分的分析受访者为何会呈现这样的目的,也就是原因动机也有一定的解释和分析。
(二)网络谈性:涉及互联网空间中的“性”的多元化实践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国自清代以来,在性议题上逐渐趋于保守,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性观念逐渐走向多元,但即便如此,“性”,包括各种有关性的实践,谈性、读性等,也是多发生在私人空间中,而且就实践本身而言,“做”多于“说”。
国内的社会学者也已经注意到了互联网对“性”产生的影响,潘绥铭、黄盈盈认为21世纪以来,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为人们的性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提供了更加简便、快捷与隐秘的实施手段。
这主要表现为信息的输出、输入与交流、联系的建立与维系、自我呈现与想象的实现与分享、性方面的偶像或者某种共识的构建等。
这些活动不仅已经越来越多的影响到网民的日常生活,而且开始影响到中国性文化的整体状况[13]。
互联网这一科技所带来的各种可能,挑战现实世界和历史中的各种不可能。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谈性总是一件“想当然”的活动。
“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总是以黄色笑话、玩笑、婚外性事等载体被提及,而谈性这一实践活动本身,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学术界,性行为、性关系、性权利总是更加吸引性学者们的眼球与精力。
而有关涉性的实践,却总是被忽略,例如读性、谈性等。
谈性这一实践活动背后的运作机制及其构成因素,则更鲜有学者提及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