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正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构建有序和谐社会的启示
罗尔斯的平等分配正义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罗尔斯的平等分配正义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介绍罗尔斯(John Rawls)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多个重要的正义理论,其中最有名的是其“平等分配正义理论”。
这个理论是对社会中不平等的消除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框架,使得社会可以更加公平地分配资源,确保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基本权利和资源。
罗尔斯的平等分配正义理论罗尔斯的平等分配正义理论基于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每个人应该拥有基本的权利和自由,而不受任何限制。
第二,社会的经济和资源分配应该符合“差别原则”,即任何不平等的分配都应该有助于最穷困的人群,而不是为了特定群体的利益。
这个理论的关键在于其对所谓“社会公平”的定义。
与传统的幸福或福利理论不同,罗尔斯强调了公正和平等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原始状态”的概念,即不存在任何先天属性或社会地位的状态,所有人都处于相同的基础之上,这种状态下人们愿意为自己设计一个公正的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同意一些基本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上述的两条原则。
这样一来,所有人都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享有基本的权利和资源,而不受先天条件或社会地位的限制。
当代启示罗尔斯的平等分配正义理论对当代的深化了解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社会的观察。
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社会的不平等程度正在加剧,许多人所面临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
这种情况下,罗尔斯的平等分配正义理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这个理论提供了一个架构,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以及这些不平等如何阻碍人们实现其潜在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价值观点是居于重要地位:我们不应该将社会不公正视为正常现象,而应该采取行动来消除这些不平等。
此外,罗尔斯的平等分配正义理论在激励创新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人认为,这个理论可能会阻碍创新的发展,因为它要求我们必须将资源分配给所有人,而不是针对特定的项目或组织。
但事实上,这个理论可以激励创新的发展,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更加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发挥其潜力。
康德分配正义理念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康德认为 , 人具有双重性 。 人能够理性地思维 , 但不能理性 地 行 动 。 为 不 受 现象 世 界影 响 的 理智 存 在 , 能 成 为理 性 的 ; 作 人 而作为现象世界一部分的经验存在 , 他不能完全是理性的。这 种双重性构 成了康德探讨 分配正义理念的起点 。 现 象 与 物 自身 的 区 别 对 于 康 德 关 于分 配 正 义 理 念 的 探 讨 是非常重要 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康德对人性的理解 。现象与 物 自身 的划 分 为人 提 供 了 双重 的 角度 , 以观 察 这 个 世 界 上 的 用 切, 包括人本身。 按照康德的观点 , 世界分现象世界和本体世 界。 人类 只能认识前者 , 者则是人类无法认识的物 自身。 后 在他 看 来 , 是 进 入 人 的认 识 的 、 为人 的认 识 对 象 的 . 经过 人 的 凡 成 即 先天认识形式改造过 的就 是现 象 , 简言之 , 现象 是向我们显 现 的 世 界 , 那 显 现 着 的 、 人 的 认 识 活 动 无 关 的 就 是 物 自身 的 而 与 世界, 即本体世 界。康德有时也用感性 世界和理 智世 界来 分别 指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 与此相 应, 人具有双重性 。 人既是感性 的动物 , 又是理性 的
康 德分 配正 义 理念 与和谐 社 会 的构 建 院, 山西 太原 0 0 0 ) 30 6
【 摘 要 】 当前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 中存在的 日 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已严重威胁到经济 -社会 的和谐发展 , 9 分配问题
已成 为决 定 我 国和 谐 社会 建 设 成 败 的 关键 和整 个社 会 关 注 的焦 点 。 成 我 国 当 前贫 富差 距 日益 扩 大 的根 本 原 因在 于 非 合 造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及几点启示-2019年文档资料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及几点启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下,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从整体上得到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带来许多难以忽视的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的日趋加大,收入分配不合理所引起的社会纠纷,贫富差距凸显所造成的仇富心理,都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才是正义?而要达到这种正义,我们该如何做是好?同时,随着罗尔斯的《正义论》在我国学术界影响的逐渐扩大,以此讨论分配正义的论著也开始明显增多,然而,从马克思的角度出发研究这一问题的论著不但很少,而且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都不大。
一、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理论演进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的产生,是基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构建起来的。
它的出现,是对前人分配正义思想的一次变革,也是分配正义思想史上的一次飞跃。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形成发展大概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批判了圣西门等人“按能力计报酬”的观点。
他指出“共产主义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差别,根本不应该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仅就狭义上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
”这其中的“按能力计报酬”,可被理解为“按劳分配”的意思,也就是说,圣西门等人所提倡的“公平”,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所得。
但在马克思看来,这种按照同一尺度对待本来就在体力和智力方面都俱差别的劳动者的分配正义,只是一种表面上的正义罢了。
第二个阶段是1857年,马克思在《导言》中,科学地说明了生产和分配的关系,并且理清了分配方式的逻辑结构。
马克思的公平分配观及现实启示
2016年4月号上马克思的公平分配观及现实启示李 英党的十八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但是,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仍很突出。
在马克思的公平分配观的科学指导下进一步深化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公平分配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把握马克思公平分配观的内涵,从而探究马克思公平分配观对于健全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公平分配观是在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贫富差距较大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运用马克思的公平分配观来指导我国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不断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马克思公平分配观的主要内容(一)公平分配取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在通过分析总结空想社会主义者研究成果,并经过不断的实践得出了如果不彻底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就不能实现真正公平分配的结论。
只有彻底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彻底的摆脱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
只有将一切生产资料集中于社会手中,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改变分配不公平的现象。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他们按照平等的原则参加生产活动,从而消灭了剥削,实现公平分配。
(二)“按劳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公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这一提法并不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它是列宁后来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概括总结出来的。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生产力尚未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在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前提下,是不允许任何人对他人进行剥削,更加不允许其利用特权对他人进行剥削,每个人对社会做贡献的方式都相同,是根据其给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衡量的。
” 同时,由于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产品不够丰富。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是马克思第一个系统阐述的正义思想。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分配正义不仅是分配制度本身的正义性,而且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因为分配制度必然反映出不同阶级的利益关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旨在通过废除私人所有制和建立公有制,实现社会的财富公有化,消除社会阶级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实现社会的真正公正。
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核心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是一种后工业时代的和谐分配模式。
这里,“各尽所能”是指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劳动投入,在生产中做出最大的贡献,实现社会经济最大化盈利。
在这种情况下,“按需分配”是指个人得到所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资源,以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
这种分配模式旨在消除社会阶级差别,并建立一个不同于以往私人所有制的更加公正的生产性质。
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在实践中也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它能够有效解决社会不平等和所有制差异的问题,巩固和加强社会的平稳发展。
其次,它能够限制富人和贫穷人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差距,使富人和贫穷人能够享有相同的社会资源。
最重要的是,它鼓励个人奋斗和自我成长的能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然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必须采取一系列严格的制度措施。
例如,应该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经济的公有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建立一个有效的税收制度,并对富人征收更多的税收;制定公正的工资制度,以实现劳动者的自我价值。
同时,在实践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并维护公正,在经过顽强努力下,政府和民主机构应更好地参与到整个制度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中。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是一种更加公正和和谐的分配模式,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的阶级利益差异,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全民共同繁荣。
我们必须不断学习、遵循和完善这一正义思想,在实践中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哥达纲领批判》分配正义思想及当代启示
《哥达纲领批判》分配正义思想及当代启示何爱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2)[摘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表达了分配正义的思想,包括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原则;社会总产品需要做出“六项扣除”才能按照劳动量进行消费资料分配;生产决定分配,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共占有。
我国目前分配领域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遵循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指导,应该在初次分配中注重公平、再分配时更加注重公平、发挥第三分配的应然作用和完善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分配正义按劳分配当代启示[中图分类号]A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19)04-0006-06DOI:10.19499/ki.45-1267/c.2019.04.0021875年3月7日,由德国工人运动中的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领导人威•李卜克内西和威•哈赛尔曼等人共同起草的题为《德国工人党纲领》的草案分别在两派的机关报上发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两党的合作基本上接受了1869年通过的爱森纳赫派纲领或这个纲领就目前情况相适应的修正版基础上的合并,而不是这个“比爱森纳赫纲领还倒退一步”门的草案。
1875年3月18日至28日,恩格斯写信给出狱不久的爱森纳赫派领导人奥•倍倍尔,阐明他和马克思对纲领草案的全盘否定,对拉萨尔主义进行坚决斗争并维护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立场。
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表态并没有被威•李卜克内西等人理解和接受,1875年5月这个纲领草案只在文字上略加修改就在哥达举行的合并大会上通过了,这一事实直接促成了马克思的第二次表态。
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于1875年4月底到5月初抱病写出了《哥达纲领批判》,包括《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和他1875年5月5日给威•白拉克的信。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之作,马克思“在批判'哥达纲领'关于分配问题的错误根源、实质以及危害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分配正义思想,《哥达纲领批判》的问世也标志着马克思'分配正义观'的成熟”〔2〕。
罗尔斯分配正义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果才与个 人的努力程度 正相关 。 否则 , 如果大家的竞争起点 、 发展机会 不 公平 , 那么竞争的结果也就难以公平。
分配正义在罗尔斯的正义理论 中 占 重要地位 。 有 罗尔斯认 为, 正义 的主要 问题是 社会的基本结 构 , 即社会 主要制 度 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 , 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 分的方式 。所有 社会价值—— 自由和机 会、 收入和财富 、 尊 的基础都要平 等地 分配, 自 除 非对其 中的一种 价值或 所有价值 的一种 不平等分 配合乎每一个人 的利 益 。为 了使人们在一种平等的状态 中去选择某种 正义观 , 罗尔斯假设 了 个原初状态。 的两个正义 原则就是处在原初状态 的理性 的人们在无 他
维普资讯
● 理论 探 讨
.
《 经济师》0 8 20 年第 9 期
●崔 文奎
摘
要: 分配正义是和谐社会 的题 中 义。建设和谐社会 需要 有一 之
系列 原 则 指 导 人 们 在 各 种 不 同 的 决 定 利 益 分 配 的 社 会 和 经济 安 排 间进
一
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 原则 , 而第二个 原则 中的机会公 正平等 原则 又优 先于差别原则。 罗尔斯的正义论就 是要为确定 社会 基本结构 中的利益和负担 的适 当分配提供一个标 准。为实现 公平 分配 , 图找到一种正义概念 以选 他试
分配 , 般公认的原则是 : 人所获得 的收入分配份 额应与其在 生产 一 一个
关键 。所以 , 使中国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 , 要 构建和谐 社会 , 关键要在政治 经济 制度安 排和社会 经济活动运行中实 现分 配正义 。 约翰 ・ 罗尔斯是美 国当代著名哲学家 、 伦理学家 、 政治 学家 。在罗尔 斯 的正义理论 中 , 配正义 占 分 有重要 地位 。研究 和探讨 罗尔斯 分配正义 思想 , 对我 国出现的贫 富分化 问题 的解决有着一定 的参考价值 。
罗尔斯分配正义思想及其相关讨论-政治学论文-政治论文
罗尔斯分配正义思想及其相关讨论-政治学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罗尔斯在《正义论》的第五章中阐述了有关分配正义的理论,指明了两个正义原则可能成为一种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也强调两个正义原则自身孕育了某种社会制度的理想。
从分配正义这一角度出发,梳理了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观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的本质和其理论的实践性。
同时又借鉴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和分配正义的背景制度,以及代际正义的问题,在实现机会公平平等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最终实现橄榄型的最佳分配格局。
关键词:罗尔斯; 两个原则; 分配正义; 代际正义;1、罗尔斯分配正义思想观点罗尔斯认为,分配正义的实质就是平等,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
正义的主要问题乃是社会基本结构所产生的,也可以概括为社会主要制度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他认为正义和社会合作密切相关,同时划分方式涉及了所有的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等,都应该得到平等合理的分配。
这些普遍被认为是人们追求的全部价值。
罗尔斯正是从最基本的地方出发探讨,为了让人们在众多正义观中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在公平的状态中能使自身得到最大满足,罗尔斯进一步提出了两项基本原则。
在整个正义论体系中,两个正义原则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贯穿其中。
正义的第一原则又称为自由的平等原则: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平等地享有最基本的自由权。
总之,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自由权。
第二个原则则分为两点:(1)差别原则,即社会的不平等应当得到这样的改善:必须有利于社会中最少受惠者也就是社会最底层的最大利益; 这一点的提出对国家的和谐发展有了一定的贡献,同时西方福利国家也正是运用这一理念,借鉴这一思想将福利制度逐步改进到现在发展相对完善。
(2)机会平等原则。
社会所设置的岗位和职务必须对所有人开放。
这也是正义的体现,岗位和职务是人们个人价值体现之处,每个人都应公平的去竞争和选择。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源自于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强调社会资源应按劳动贡献分配。
在现实中,这种思想在许多国家得到应用,但也遇到实现困境。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为社会发展提供启示。
在实践中,应重视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实践意义,并提出建议以指导未来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发展方向是建立更加公平和合理的社会分配制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应用价值,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起源、重要性、原则、现实应用、困境、现实意义、社会发展、启示、实践意义、建议、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认为,社会生产的成果应当按照每个人的劳动贡献来进行分配,即实行劳动价值论。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分配机制是不公平的,劳动者的劳动所得远远低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暴利。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起源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公平分配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主义制度公平分配的憧憬。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消除剥削,建立劳动者共有生产资料和共同享有生产成果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我们探讨社会公平与正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2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强调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下实现劳动价值的分配原则,这有利于消除个人私有财产导致的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注重实现按需分配的原则,即按照不同个体的实际需要来分配社会资源,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满足生活需求的机会,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作者:范玮华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06期[提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的基础。
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政治理论对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种种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罗尔斯;和谐社会;公平正义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2年2月1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是空前的,如何“把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对此,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
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教训的总结,既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和谐社会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又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
利益表达的需求总是产生于利益失衡或利益冲突的时候。
“和谐社会绝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利益冲突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不仅仅意味着一些偏向弱势群体的政策,而是意味着社会发展模式和思路的转变。
以我们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罗尔斯《正义论》提出的两个原则,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一、罗尔斯的公平正义原则资本主义现实不平等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和不平等事实,这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激烈,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种族歧视愈演愈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对正义问题的关注,罗尔斯对此迅速做出了反应,认为“现在的工业文明社会盛行的经济主义观念,却忽视了在人类社会整体中只不过是一个部分,将属于整体一部分的经济置于绝对优先的地位,甚至为社会经济的增长而严重侵犯一部分成员的权力,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这是很不公平的。
分配正义原则与构建和谐社会述论
分配正义原则与构建和谐社会述论摘要: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复杂多样情形的出现,我们有必要分析中国的特殊实际,形成中国特色的正义理论。
其中,对于现有的社会资源如何公正地分配,即分配正义原则最直接地体现了正义原则的兑现,文章从对中国特色分配正义原则的理论指导的追溯、分配正义原则的实现进行论述,旨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分配正义;理论指导;现实依据;初次分配;再分配;和谐社会一、社会主义分配正义原则的理论指导“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柏拉图把正义与国家的和谐、社会的分工联系起来考虑认为:“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而和谐的要义在于:“全体公民无例外地,每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派给他什么任务,以便大家各就各业。
”到了近现代,正义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正义论》一书中,罗尔斯系统地研究和阐述了他的正义理论。
他认为正义的基本准则应是:“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该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
”为此他提出了两个具体的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最大的平等自由原则,它主要包括思想、信念、人身、政治方面的自由。
第二个原则实际上又包括两个具体原则:一是差别原则;二是平等机会原则,它主要适用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
“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位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换言之,即社会在允许差别时,必须最优先地考虑最弱势群体的利益。
一个社会既能保障每一个人的平等拥有权利、公平竞争,又能对处于最不利地位上的人最有利,这样的社会就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这为我们寻找实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合理性措施及原则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浅谈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及其当代建构
浅谈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及其当代建构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中,马克思对分配正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关分配正义的理论和观点。
这些理论和观点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于当代的社会分配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建构。
马克思对于分配正义的思考主要集中在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劳动价值上。
在马克思看来,一个人在社会中所获得的报酬应该是与他所作出的劳动量成正比的。
据此,他提出了“价值规律”和“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应当由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
这种观点基本上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交换关系的基本规律,而劳动则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唯一因素。
在马克思看来,分配应当基于劳动的贡献来进行,而不应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马克思对于分配的不平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这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所导致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少数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雇佣工人来生产剩余价值,而工人只能得到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一份微薄的工资。
在这种情况下,财富的不均分配就势在必行。
在马克思看来,要实现真正的分配正义,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及实现劳动人民对生产的控制和决定,从而消除财富的不均分配现象。
马克思还对分配正义进行了历史的考察,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在他看来,社会的分配方式是由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只有当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社会的生产关系便会发生变革,从而导致新的分配方式的出现。
这种分配方式是由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阶级所决定的。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上的分配方式是由阶级斗争所决定的,只有通过彻底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才能够实现对私有制的推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进而实现真正的分配正义。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逻辑生成及其当代启示
第36卷 第6期2023年11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 u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 o l .36 N o .6N o v e m b e r 2023收稿日期:2023-08-06作者简介:张 程(1993-),男,河南信阳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邵献平(1964-),男,浙江兰溪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题 提升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研究 (19V S Z 073)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逻辑生成及其当代启示*张 程,邵献平(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0)摘 要:分配问题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其不仅关乎每个人可分享的社会资源,还关乎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㊂古往今来,思想家㊁哲学家们对分配如何达到正义状态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㊂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分配正义思想从萌芽走向成熟㊂马克思在反思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科学地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分配方式及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配正义㊂新时代的中国,需要进一步推进分配正义并制定出合理的分配政策,而这就必须从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中寻求答案㊂关键词:分配正义;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逻辑生成中图分类号:F 0-0;F 014.44;F 046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3/j.i s s n .1671-6477.2023.06.00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㊂ [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㊂ [2]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国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不再是盲目地追求财富的积累,而是如何实现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㊂就目前来看,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分配正义并未因为经济的崛起而自发地形成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公平正义的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条件,处理好分配问题才能有效地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㊂因此,唯有以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为指导,制定出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才是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的明智之举㊂一㊁分配正义思想的产生分配在‘辞海“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按一定的标准来分东西,如食物㊁布匹㊁宿舍㊁劳动成果等;二是指安排㊁分派,如分配到组织㊁分配劳动力等㊂在经济学中,分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分配指的是将生产资料分给生产单位或把消费资料分给消费者,通常情况下指的是居民个人收入的分配㊂广义的分配指的是 社会分配 ,即所有社会发展成果(包含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㊁社会资源㊁社会价值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分配,相当于是对社会总产品的分配㊂广义的分配同时涵盖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分配,美国著名哲学家迈克尔㊃桑德尔指出: 要看一个社会是否公正,就要看它如何分配我们所看重的物品 收入与财富㊁义务与权利㊁权利与机会㊁公共职务与荣誉,等等㊂ [3]桑德尔所指的 物品 不仅只是物质上的,同时还涵盖精神上的㊂早在中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就分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求使分配到达一种公平正义的状态㊂孔子在‘论语㊃季氏篇“中指出 不患寡而患不均 ㊂孟子在‘梁惠王㊃章句㊃上“中主张 民有恒产 ,但由于社会制度及社会条件等原因,分配难以达到真正的公平正义状态,导致贫富差距日益加剧㊂㊃65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的现象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㊂因此,统治者便将分配制度作为调节民生和稳定社会的一项重要国策,力求在巨大的资源差异中寻求平衡㊂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时期,统治阶级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实施分配政策,其具体表现就是抑制土地兼并,对地主享有的土地进行数量上的限制㊂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推行的 均田制 是统治者试图借此分配方式来达到平均分配田地的效果,但这种制度依然存在较大的历史局限性,未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㊂宋朝以后,统治者对分配制度进一步实行改革,这次改革不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而是受到唐朝佛教遗风思想的影响,对社会开设慈善机构,类似于今天的福利制度,较以往而言有着较大的进步㊂综上所述,古代的分配制度其实可以分成两方面来看:一是对社会主体的初次分配制度 初次分配通常由生产要素决定,中国古代主要以农业为主,社会生产要素不言而喻就是土地及农业生产,所以土地归属权的问题自然而然要引起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二是再分配制度 再分配在古代社会体现得较为随机,虽然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古代社会生产要素较为单一,但也不是完全绝对的农业生产,其中还包括了手工业㊁商业等其他的生产模式㊂因此,用于调节其他生产模式的分配制度就成了再分配制度㊂例如,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推行的 重农抑商 政策,其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稳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根基,还是为了限制商人的暴利收入,防止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㊂在这种分配制度下,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初次分配其实是遵循着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一种分配制度,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分配制度的不健全等原因造成贫富差距悬殊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就不得不参与其中来进行再分配调节,促使分配达到一种相对正义的状态㊂世界进入资产阶级社会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在分配方式上较以往封建社会有其进步性,但却存在着大量的非正义因素,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实行按资分配㊂资本主义国家的按资分配是职能资本所有者依法获得一定收入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是为了保证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体现的是剥削的本质㊂二是建立了资本主义私有制㊂早在两百多年前,卢梭就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产生的根源,但卢梭并没有区分两种不同的私有制, 一种以生产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另一种以剥削他人的劳动为基础㊂ [4]871-876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正是 在剥削他人劳动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㊂通过暴力手段来获取直接生产者的资料,为资本主义生产奠定坚实基础,实现资本的 原始积累 ㊂资本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对他人劳动的掠夺之上的㊂正如马克思所言, 资本来到人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㊂ [4]871-876因此,资本绝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剥削他人为基础的生产关系㊂这一点构成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所以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生活需要,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㊂三是资本家靠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巨大利益㊂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一方面把自己的工资生产了出来,同时也产生出一个额外的价值,马克思将后者称之为 剩余价值 ㊂工人是整个价值财富的创造者,但绝大部分劳动成果却被资本家所窃取㊂事实也证明,不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而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和其他一切寄生阶级㊂四是贫富悬殊㊂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必然会动用一切力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财富掠夺,国家也必然被资本权力绑架,沦为保护资本利益的 虚幻共同体 ㊂马克思曾断言,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发展,财富将从底层源源不断地流向上层㊁从外围国流向中心国,最终聚集到少数人手中㊂在看到资本主义分配方式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后,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反思了资本主义按资分配的基础之上指出: 公正的分配方式应使每个人都能按照他的三种手段 劳动㊁资本和才能而获得满意的报酬㊂ [5]他认为在扣除维持全体成员生存所需要的部分后,剩下的应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分配㊂威廉㊃汤普逊在走访了资本主义工厂后发现工人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最终却被资本家和地主无偿占有,他认为这是极为不正义的分配㊂他指出: 在整个物质生产过程中,大自然对于这个转变什么都没有做,而人(即劳动者)什么都做了㊂ [6]既然什么都是劳动者做的,为什么他不能获取全部的劳动产品或等价物呢他的这一观点不仅在空想社会主义者中极具代表性,也为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观奠定了思想基础㊂但由于其未能按着这个思路去深入剖析分配不公的根源,而是继续在分配层面不断地摸索,试图找到新的 财富分配原理 来寻求人类的幸福之路,因而未能发现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源,也未能为真正的分配正义找到出路㊂㊃75㊃第6期张程等: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逻辑生成及其当代启示二㊁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并结合工人运动的发展实际提出了 分配正义 这一思想理论体系㊂他批判了傅里叶㊁威廉㊃汤普逊等人主张在不改变生产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变革分配方式来实现社会分配正义的幻想,并深入挖掘了资本主义分配不公的社会根源㊂一者,在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中,物质生产质料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决定分配㊂生产是整个生产过程的起点,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㊂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不仅决定着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性质,还决定着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㊂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将生产与分配视为两个并列的独立领域㊂他强调: 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㊂ [7]一方面,分配的对象只能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社会生产,就没有可以分配的对象;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决定了分配关系㊂马克思认为,分配关系是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并由之产生的社会关系,其中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决定了彼此间的生产关系,也决定了人们的分配关系㊂二者,分配是生产到消费过程之间的重要环节㊂马克思指出: 生产是人们对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㊁改造,生产出供人类需要的产品㊂在个人按比例获取这些产品的过程就是分配的过程㊂交换是因为他想用分配给他的产品交换成自己所需的产品㊂最后,在消费中,产品变成享受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㊂ [8]688-689这样看上去,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㊂通常大多数人会认为生产作为第一要素最为至关重要,消费对经济的反作用亦不能忽视,而对交换和分配往往重视不足,然而 这只是一种肤浅的表象,如果仅这样看待生产与分配之间的联系,就 是一种肤浅的联系 [8]688-689㊂生产㊁分配㊁交换㊁消费是社会再生产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和有机统一的,生产决定着分配的对象和方式,但分配㊁交换和消费并不是消极的因素,产品只有通过分配与交换才能够进入消费领域,生产过程才能重新开始㊂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必须使生产㊁分配㊁交换和消费相互协调和衔接㊂在对深入剖析分配在生产领域的地位及其与生产㊁交换㊁消费的关系后,马克思指出了实现分配正义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形成㊂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㊂马克思在‘论土地国有化“中指出: 社会主义分配正义制度有效地实现了 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 ,社会主义的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进行社会劳动㊂ [9]只有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才能统筹各生产要素的调配力,实现分配正义㊂学者冯言利曾肯定过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他认为,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实现了 生产正义 与 分配正义 的统一㊂一方面,真正的分配正义必须建立在生产正义之上,因为生产决定分配,生产作为第一决定性因素倘若尚且不正义,那衍生而来的分配一定是非正义的㊂资产阶级口中的公平是割裂了其与生产领域的关系来讲分配公平和正义,或者是将平等与分配正义剥离开来使用,这种分配必然是非正义的㊂在资本主义社会,绝大部分产品并不属于生产这些产品的工人,既然生产出的产品不属于生产这些产品的工人,那分配更不会将这些产品分给工人㊂另一方面,私有制的存在使资本具有逐利性的特性,这种特性会使资本的扩张欲望和对剩余价值的攫取永无止境,其所产生的影响只会导致劳动异化和两极分化加剧㊂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废除私有制才能够为实现分配正义奠定基础㊂第二,缩短工作日㊁工作时间及提供充足的自由时间是分配正义不可或缺的因素㊂人的全面发展和潜能发挥需要充足的自由时间,自由时间是分配正义的基本要素㊂马克思认为, 分配正义并非存在于抽象的时空与抽象的伦理当中,而是存在于自由时间当中,自由时间构成分配正义的重要条件与 人的发展空间 ㊂ [10]资本家通过微薄的工资大量侵占工人的自由时间,工人的自由时间被 异化劳动 所占据㊂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自由时间的分配一直以来都处于非正义的境地,唯有缩短工作日和工作时长,才能使社会成员拥有足够的自由时间享受精神生活,促进其全面自由发展㊂第三,社会财富的分配应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依据,这种分配虽不是绝对的平均,但是一种相对的正义㊂马克思提出的按劳分配制度主张: 每一个生产者,在做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㊂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㊂ [11]这种分配制度消灭了剥削与奴役,㊃85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实现了分配平等,达到了 劳有所得 的目的㊂按劳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与资本主义按资分配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还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相处的状态,奠定了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㊂即便如此,马克思认为其依然有内在的局限性,因为就长远来看,按劳分配也是历史的,倘若不考虑具体的现有的生产力条件及劳动者的天赋差异而进行分配,那只是一种抽象的分配正义,甚至会使非正义因素增加㊂其局限性主要体现为:一是在这种分配制度下,劳动依旧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非 自由自觉 的劳动;二是其未能彻底消灭旧式分工,按劳分配承认了体力与智力的差别,并无法实现对 任何特权 的摒弃㊂第四,只有到达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才能真正地实现分配正义㊂基于按劳分配的历史局限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对按需分配的原则进行了详细的描述㊂其目的是为了达到 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㊂ [12]首先,共产主义进入高级阶段后,机器更加的普遍化㊁智能化,能大量代替劳动者从事机械㊁复杂㊁枯燥的劳动,劳动者摆脱了机器的束缚,为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自由时间㊂其次,共产主义进入高级阶段后, 自由人联合体 将取代 虚假的共同体 ,计划性的共同生产得以实现,人能够更加全面自由地发展㊂再次,共产主义进入高级阶段后,物质财富极大充裕,旧式分工与 三大差别 消失,劳动成为人的 第一需要 并获得 轻松的 ㊁ 自由自觉的 形态㊂[13]最后,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人们的思想也得到极大的解放,传统文化观念发生质的变化,人们实现了对传统观念的决裂, 真善美 三者的统一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得到了完整的诠释㊂三㊁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虽然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分配正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实现,但是并不意味这当下我们对分配正义的实现什么都不能做㊂就当前社会来看,我国的贫富差距仍有加剧之势,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依然存在㊂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其指向已经从强调效率转变为偏向公平,同时分配正义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㊂时代呼唤正义出场,因此,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㊂第一,坚持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的基本经济制度㊂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要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㊁支持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㊂ [2]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仅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不变,更能保证在公共资源上的分配更加公平正义㊂国有企业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共同的财富,是推进国家现代化㊁促进分配正义的坚实物质力量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制度优势上,更体现在经济发展上㊂生产资料是分配方式的决定性因素,分好生产资料这块 蛋糕 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将 蛋糕 做大㊂因此,只有将国有企业做大㊁做强,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发展成果和分配对象,也正因有了国有经济,才使得国家政策及资源福利不成为少部分人谋取私利的捷径,才能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㊂同时,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㊂虽然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在本质上具有非正义性,但就目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㊁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作用,这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㊂第二,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㊂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中指出: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㊂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㊂ [2]首先,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仅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也是促进分配正义的必要条件㊂其次,按劳分配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将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全部分配给劳动者,不产生剩余价值㊂劳动者在劳动中多劳多得㊁少劳少得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在劳动中不断成就自我㊁丰富自我的存在物,按劳分配的正义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促进了人的自由发展㊂最后,按劳分配能够有效抵制诸多腐败现象的发生,营造公平的分配环境和分配监督,遏制两极分化的进一步加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良好发展㊂现阶段,我国生㊃95㊃第6期张程等: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逻辑生成及其当代启示产经营方式的多元化使我国在现阶段无法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在允许多种分配方式的条件下使得我国少部分人先富裕了起来,并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国家的经济增长㊂然而,少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在先富帮后富的效果上却不是很明显,贫富差距依然有加剧之势㊂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所占比例㊂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在生产中占据着基础性㊁绝对性的地位,所以劳动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理应占基础性㊁绝对性地位㊂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着劳动者工资报酬较低,而中低收入者主要收入来源于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㊂因此,缩小贫富差距的必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因素所占的比例㊂其具体做法为:一要完善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来提高劳动力的价格水平;二要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培训提升的机会,提高劳动者自身价值与素质;三要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打击初次分配中存在的非法收入㊂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工作报告中强调: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们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㊂ [2]分配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初次分配,二是再分配㊂在按劳分配为主体㊁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导致初次分配结果的不平等需要靠再分配来弥补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体现出我国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还体现出我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彻落实 以人为本 的思想体系㊂自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建立了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主要以 国家 企业保险 的形式体现㊂改革开放后,为了紧跟时代的脚步,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相应的补充,补充了包含养老保险㊁医疗保险㊁社会救助㊁政府补贴等项目㊂即便如此,我国社会保障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㊁战略性问题的顶层设计及相应社会保障体系存在权责不清等问题,社会保障依然未能实现全民覆盖,许多公民未能完全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㊂针对这种现象,政府首先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包括医疗㊁教育㊁住房等多方面救助体系;其次,政府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政府㊁市场㊁社会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最后,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有序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㊂第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㊂建国之初,我国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低生产的条件下实行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致使生产力发展受阻㊂改革开放后,在借鉴了资本主义优秀科技成果和先进文明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经济体制的建立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实力在新世纪一跃成为世界第二㊂但这种经济体制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资本的追逐,导致劳动力逐渐被资本化,生产劳动不仅仅单纯地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资本的积累,这样便导致了劳动者和劳动的异化㊂在收入分配中,资本逻辑也导致了资本要素所有者对劳动者利益的侵占,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和降低工资对劳动者进行无情的压榨,导致社会分配出现一些非正义的现象㊂之所以出现这些负面现象,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国民尚未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精神风貌㊂现阶段,在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有利于营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㊂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 越是深化改革㊁扩大开放,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㊂ [1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能够正确地引领社会思潮,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素养,从而抵制西方拜金主义㊁个人主义㊁利己主义给国人带来的负面影响㊂从个人层面来说,每位中国公民应积极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道德水平境界,自觉抵制市场经济下的各种不良诱惑,争做精神文明㊁素质优良的中国公民㊂[参考文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2).[3]迈克尔㊃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M].朱慧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20.[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正义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正义问题研究》xx年xx月xx日•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正义问题分析•分配正义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正义问题对策建议•研究结论与展望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
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分配正义问题,探讨如何实现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01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正义问题的历史演变、现状及原因,为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02本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持。
03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02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1研究现状23学者们对分配正义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定义和理解。
分配正义概念的研究针对分配正义应遵循的原则,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观点。
分配正义原则的研究学者们对不同领域和时期的分配正义实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中的问题和挑战。
分配正义实践的研究03研究趋势分析对当前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文献综述01经典文献回顾对相关经典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价,指出了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02近期研究综述对近期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了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03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以了解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文献综述实证分析案例研究政策分析利用实际数据和调查资料,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分配正义问题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选择典型地区和群体,深入调查其分配正义问题,以揭示普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浅谈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及其当代建构
浅谈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及其当代建构马克思是19世纪思想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分配正义问题的思考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构想中。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不公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与批评。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以及竞争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等因素,造成了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
资本家占有了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则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
这导致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广大劳动者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问题,即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不公正与剥削。
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分配原则。
他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分配应该按照“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进行。
这意味着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工作,贡献自己的劳动,而社会则根据每个人的需要来进行分配,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这样的分配原则既强调了个体的能力与劳动对于分配的重要性,又追求了社会的公平与平等。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并没有在当代完全实现。
在现实社会中,金钱依然是一种重要的分配手段,贫富差距仍然存在。
马克思的思想对当代分配正义的建构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代社会面临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挑战,分配不公问题依然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借鉴马克思的思想,思考如何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分配制度。
我们应该关注贫困与不平等问题。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关注劳动者的境遇与贫困防止是重要的要素。
当代社会应该通过建立社会保障网络,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推动公共教育,改善劳动条件等方式,缓解贫困问题,减少贫富差距。
我们需要关注机会平等与公平竞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机会分配不平等导致了财富的不公。
为了实现分配的公正性,我们应该努力创造条件,确保每个人都能有公平的竞争机会。
这一方面包括教育的普及,提供公平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包括破除腐败与权力寻租的现象,确保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罗尔斯的正义论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罗尔斯的正义论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作者:许艳慧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0期(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摘要: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建立在对功利主义的批判性反思之上,在《正义论》中,他提出公平的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义原则和优先性原则,既保证个人权利的优先性,又照顾到社会最少受惠者的利益和机会均等,充分体现了罗尔斯对平等的价值追求,对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罗尔斯;正义论;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0-0084-02一、罗尔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1971年,罗尔斯出版《正义论》一书,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对功利主义的批判基础上的。
在罗尔斯看来,功利主义以社会中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追求的目标,这样做可能会有两个消极后果:一方面,忽视个人的正当利益。
罗尔斯认为,如果以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就必须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可能否认或忽视少数人的正当利益。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捍卫个人利益的权利,不应该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因此正义的社会应该保障每个人都基本权利;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利益的分配不公。
功利主义主张维护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至于如何分配,谁得到的多,谁得到的少,分配得是否公正,这些它都不考虑。
因此,罗尔斯认为功利主义存在严重分配不公的弊端。
二、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基本观点罗尔斯在对功利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建构新型正义理论,它既能保证个人权利优先性,又能照顾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利益,即把平等和正义相整合的正义理论。
(一)公平的正义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公平即正义”,把正义分为个人正义与社会正义。
他认为社会正义原则是关于社会制度的正义安排的基本原则,“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1]。
浅议《正义论》中分配正义原则对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启示
作者: 滕咭君
作者机构: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管理系
出版物刊名: 科学中国人
页码: 83-8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X期
主题词: 正义论 分配制度 分配正义原则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改革深化和社会转型,我国出现了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而对现有的社会资源如何进行分配,最直接地体现了社会公正原则的兑现程度。
分配制度的完善对构建公平公正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系统地论证了分配正义的原则,提出的两条正义原则对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有一定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3期(总第188期) 学 习 与 探 索Study &Exp l orati on No .3,2010 Serial .No .188社会平安建设研究(专题讨论)分配正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构建有序和谐社会的启示钱 宁(云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昆明650091)摘 要:在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的视野中,分配正义是关于社会是否公平和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成员的权利与需要的理论问题,也是涉及社会的主要制度和政治、经济的安排能否促进社会的有序和谐发展的政治议题。
人类社会是一个分配的体系,各种社会物品,如权力、财富、机会、收入、职位等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地分配,如何使人们的利益和负担的分配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秩序的建立,构成了所谓的分配正义问题。
而一个社会秩序的良好和有序与否,从其基础条件来看,就在于人们能否按照某种公正的程序平等地获得其社会生活必需的那些社会物品。
就此意义而言,分配正义的问题是稳定与和谐的社会秩序的基础,一个建立起良好秩序的社会就是一个形成了公正秩序的社会。
探讨分配正义理论的发展,将使我们对分配正义问题对构建和谐有序社会的意义产生更为理性和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分配正义;社会秩序;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C4;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10)03-0101-05收稿日期:2010-01-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从稳定到有序:社会管理机制研究”(07&Z D049)作者简介:钱宁(1954—),男,云南昆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
一、现代社会的分配正义问题“分配正义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观念。
”[1]2它涉及的是社会的各种利益和负担如何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地分配的问题。
同时,分配正义又是不断的由调节某些社会群体内部的利益和负担向全体社会成员如何分享总量不断增长社会财富(社会善)的发展过程。
古代思想对分配正义的理解是一种“差等正义”的观念,它以社会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为前提,把正义理解为“某种等级社会的秩序与规范”[2]。
在差等正义观念的调节下,古代的分配正义强调的在诸如“俱乐部和私人团体中对利益的分配”,或者“在政治社群中对荣誉和财富的分配”[1]2,而不是现代社会普遍平等意义上的分配正义。
这样的分配正义观念维护的是等级社会的关系,它使等级社会中不同阶层和群体在权利和义务、利益和负担方面的分配不平等具有了合法性,并构成了严格等级差别的古代社会秩序。
近代以来,随着民主、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政治理念的形成和市场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平等的要求不断高涨,现代社会的分配正义问题呈现出新的历史特点。
一方面是在人民主权和公民平等自由的政治理念成为社会共识的情况下,人们对以公民权利的实现为核心的分配正义诉求越来越强烈;然而在另一方面,经济自由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却将人类生活引入更加严重的经济不平等当中。
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成为主导人们社会活动的时代,重视个人权利的个人主义思潮流行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推动着社会多元化和个体化的发展,也使分配正义的理念和价值观面临新的挑战。
正如社群主义所言,“在人民主权的时代,我们无可避免地要对现存的社会和经济进行批判的评价,特别是要追问它们是否公正地对待个人。
”[1]4在追问现代经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的过程中,各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的理论围绕着如何建立新的社会公正秩序以合理地分配各种“社会善”展开激烈争论,重新复活了社会理论对分配正义问题的学术兴趣。
而在有关分配正义的讨论中,针对现实生活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分配关系复杂化的局面而进行的社会正义原则的讨论,也将现代社会的分配正义问题以各种更深刻的理论形式呈现出来,并为调节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建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分配正义的现代理论阐述中,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尔斯将分配正义问题与社会主要制度的设计结合起来,探讨了“组织良好的社会”即良好秩序社会的社会正义原则。
在罗尔斯的名著《正义论》中,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更准确地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
”“把这些因素合为一体的主要制度确定着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前景即他们可能希望达到的状态和成就。
”这个所谓的主要制度就是“政治结构和主要的经济和社会安排”,由它们的结合所产生的主要制度“确定着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前景及他们可能希望达到的状态和成就。
”[3]5按照罗尔斯的看法,分配正义观是作为“确定社会基本结构中的分配而提供的一个标准。
”他从亚里士多德关于正义就是人们“对正当行为的稳固而有效的欲望”来解释分配正义在社会基本结构的合理性与正当性,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显然预先假定了一种对什么应当是属于一个人的,什么是他应得的份额的解释。
而这些应得的份额,我相信,通常都来自社会制度及制度所造成的合法期望。
”[3]7-8因而,分配正义构成了社会公正秩序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基础。
从这样的政治哲学追求出发,罗尔斯提出了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分配正义原则①,这就是著名的自由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
他说:“处在原初状态中的人们将选择两个相当不同的原则:第一个原则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第二个原则则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例如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就是正义的。
”[3]12罗尔斯对分配正义决定社会基本结构的正当性的观点,在其《政治自由主义》中进一步表述为“由公共政治的正义观念有效规导的秩序良好的社会理念”。
他从个人权利至上的自由平等原则出发,将秩序良好的社会看做:第一,人们普遍认可并接受社会正义的原则;第二,基本的社会结构即主要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所组成的合作体系能够满足社会正义的原则;第三,人们能够按照由正义原则所确定的社会的基本制度行事。
因而,在罗尔斯看来,一个以个人的自由而平等的权利为前提分配正义的社会,将是一个有着持久而稳定的政治和道德基础的有序和谐的社会。
对于罗尔斯所阐述的以个人自由平等的权利为前提的分配正义理论,遭到了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社群主义的激烈批评,它针对新自由主义关于“权利(正当)优先于善”[4]3的主张,提出了以“共同善”为核心的多元主义分配正义理论。
在社群主义看来,“社会被当作这样的有机体,其中每个成员的成功要求其他所有成员的合作,而社会正义的目标则是确定能够使每个人为社会幸福做出充分贡献的制度安排。
”[1]4因而,“问题不在于权利应不应当得到尊重,而在于权利能不能以一种不以任何特殊善观念为先决前提的方式,而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正当性证明。
”[4]226要达到分配的公平正义,就必须从人类复杂的社群关系入手,在考察人们对各种特殊的“社会善”追求的基础上,构建起由多元正义原则调节的公正社会秩序。
对此,社群主义的重要代表迈克尔・沃尔泽(M ichael W alzer)从社会物品意义的多元主义理解出发,提出了复合平等的分配正义理论。
而另一位社群主义的思想重镇戴维・米勒(David M iller)则从人类关系的多重样式分析中,发展了复合、多元的分配正义理论,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社群关系的复杂性与分配正义原则的多元性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批判性视角。
二、多元正义原则及其对现代社会分配关系的思考 对罗尔斯关于正义即公平的理论,沃尔泽通过物品理论的阐述,区分了“简单平等”和“复合平等”的本质区别,以不同社群中的人们对物品社会意义的多元主义理解为前提,阐述了“复合平等”在分配正义论中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作用。
在沃尔泽看来,罗尔斯所持的平等主义正义观是一种简单平等的主张,这种主张的特点是把分配不平等看做各种“社会善”或“社会物品”的分配被一种支配性的善所垄断造成的。
“就其分配安排的复杂性而言,我们可以把大多数社会看作是在金本位原则上组织起来的:一种善或一组物品通常都是被垄断的……如果拥有一种善的个人因为拥有这种善就能够支配大量别的物品的话,那么,我就将称这种善是支配性的。
”而当某个人或某个社群“随时都能成功地用一种善来对抗所有敌手,那么这种善就是垄断性的。
”比如“体力、家庭名誉、宗教或政治职务、不动产财富、资本、技术知识,这当中的每一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曾经是支配性的;并且,它们当中的每一种都曾经被某个群体所垄断。
”一旦某个人或某个群体拥有了这种支配性善,所有好东西就源源不断地到手了。
于是,“一种支配性的善经过通常被看起来是一个自然过程而实际上是不可思议的一种社会炼金术而转换成另一种善,转换成许多别的善。
”[5]11-12对这种被称为“赢家通吃”的不公平现象[6],罗尔斯用简单平等的正义论的“差别原则”来解释就变得无能为①罗尔斯说:“那些参加社会合作的人们通过一个共同的行为,一起选择那些将安排基本的权利义务和决定社会利益之划分的原则。
”参见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9页。
力。
他在没有区分不同物品的意义或社会善的支配地位的情况下试图以打破某些人对某种社会善的垄断来挑战社会不平等,实际上只是追求分配的简单平等。
因为当我们打破某些个人对一种支配性的善的垄断,使人们对它形成一种普遍性的平等性占有之后,另一种支配性的善就可能取代原有的支配性善的地位而产生新的垄断。
比如,当独裁政体被民主政体所取代,人们获得普遍平等的政治权利之后,另外的社会善如个人受教育水平、财富的拥有甚至个人禀赋与名誉和声望则可能成为支配性的善而产生新的不平等。
“在现实中,打破金钱垄断将使金钱的支配性无效。
别的善就会加入游戏,而不平等就呈现出新的形式。
”[5]16因此,简单平等的局限就在于它只能是暂时打破某种垄断,一旦旧的垄断被打破,别的支配性善又会形成新的垄断。
即使国家这样的规制性力量也是一样,“简单平等将要求国家用连续不断的干涉来打破或限制早期的垄断并抑制支配的新形式,但那时,国家的权力自身将成为竞相争夺的中心目标。
不同群体将试图去垄断国家权力,将国家用于巩固他们对别的社会物品的控制”[5]17,形成新的“赢家通吃”局面。
对于“复合平等”,沃尔泽说:“这是一个复合平等的社会。
尽管会存在许多小的不平等,但不平等不会通过转换过程而增加,也不会在不同的物品之间累加。
因为分配的自主性倾向于产生各种由不同群体掌握的地方性垄断。
”这就是说,复合平等不像简单平等那样寻求普遍的均等。
由于各种支配性善的存在,垄断是不可避免的现象,问题在于如何限制支配性善的无限制转换造成的普遍垄断。
如果一个人因为在奥运会上得了冠军,打破了世界纪录,我们除了给予他各种物质的奖励和社会荣誉之外,还给予他学术荣誉和政治权力,使他成为一个赢家通吃的人,这就是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