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其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结合陶渊明生平,感受诗中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师生梳理诗意,品析诗人写作缘由,探究诗人的情感归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从而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提供参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朗读品味诗句意思,理解诗中抒发的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寂之情难点:探究诗人选择归隐的必然性,从而感受陶渊明抒怀诗的质与真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是一个人内心最柔软处、最深刻处、最真情处的体现,所有文学体裁中,只有诗歌才能让我们看见一个精彩的灵魂穿越时空不朽而来。

(二)初赏诗歌,品其诗意1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PPT逐句显示诗句,学生品析,教师指导)此句“沦”为落下,“河”也作“阿”;“素月”指白月。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一落一升,时光匆匆;起笔日月,心有乾坤。

首句就能体现诗人笔力之巨。

2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学生品析,教师指导)“遥遥”,高远貌,写出纵向距离之远;“荡荡”,广大貌,写出横跨空间之广,月洒清辉,无限光明,荡荡辉景,光明澄澈。

此二句,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

问题1:此时美景可能触发诗人怎么的情怀呢?(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答:自然永恒广大,岁月如梭,时光流逝。

3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学生分析,教师指导)“房户”指房门,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貌似诗人并没有我们直接,反而宕开一笔,由室外转室内,让我们在感受广大的月色之后,聚焦一点。

夏去秋来,季节轮回,岂止月色让人生悲,四季匆匆,气候易变,不也让人哀叹。

4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学生分析,教师指导)问题2:诗人不眠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答:诗人感觉敏锐,内心细腻,由日月、气候、季节的变换,想到人生苦短,所以心生悲伤,难以入眠。

5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学生分析,教师指导)“和”读去声,此指交谈。

高中语文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听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歌内容,掌握赏读诗歌思想情感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诗歌感受其韵律、意味,探讨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计:一课时一、课前导入: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二、知人论世: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号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中古时期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

他具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是独树一帜的,对后世文人的影响甚深。

补充: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其理想难以化为现实。

最终躬耕田园以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

其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1、居家读书时期(29岁前)2、三仕三隐时期(29岁至41岁)3、彻底归隐时期(41至62岁)学生回忆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歌:《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归园田居》等。

总结归纳出陶渊明隐逸出世的思想。

那么,归田后的诗人是否真正做到隐逸出世、随性自然了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其二)》这首诗歌来找找答案。

三、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提示字音、节奏,学生齐读后赏析诗歌。

四、师生互动,赏析全诗:1.不难发现,这一首写景抒情的咏怀诗,前八句侧重绘景,后六句侧重抒怀。

像这样的诗歌,我们可以通过“找意象----析意境----抓关键词、句-----悟情感”的方法来赏析。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结合陶渊明生平,感受诗中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师生梳理诗意,品析诗人写作缘由,探究诗人的情感归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从而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提供参考。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意思,理解诗中抒发的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寂之情。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选择归隐的必然性,从而感受陶渊明抒怀诗的质与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读一读1.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

早上,雾色渐渐散去。

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他便是陶渊明。

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让我们带着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再次走进陶渊明。

2.陶渊明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也曾在硕果累累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请同学为我们朗读《归园田居》。

3.他确实是一个自由的真挚追求者,人性的坚决守卫者,幸福的终极向往者,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他的肩膀上负着炎黄子孙精神的月亮,守护了无数人心中最纯净的角落,可是他却在归隐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请同学为我们朗读《杂诗十二首》(其二)。

4.请几位同学说说听完之后的感受。

背景补充介绍:这首诗是陶渊明50岁时写的,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离他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心情舒畅,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漏出个中情思。

提问:我们不难看出,诗中最直接地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明确:悲悽(悲伤)。

二、品一品1.合作探究:既然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伤,那么请同学们通读全诗,思考,诗歌的每一句都是怎样透漏出这种悲伤的感情的?分小组讨论:四句为一组。

杂诗十二首(其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诗十二首(其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诗十二首(其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杂诗十二首(其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杂诗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背景、特点和表现形式。

2.通过学习杂诗十二首,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学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强化其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从“杂诗十二首(其二)”入手,涵盖了王之涣、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五位唐代诗人的诗歌作品,内容涉及到山水田园、人情世态等方面。

通过学习杂诗十二首,深入了解唐诗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开场导入在开始正式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小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以及杂诗的基本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预习通过发放相关文学资料和学生自学等方式,让学生预习课堂内容,提前认识杂诗十二首以及作者的相关背景和作品特点,准备与教师进行互动式探讨和交流。

3. 集中教学在传授和阐述相关知识和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表达,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杂诗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杂诗十二首的阅读及作者的创作背景、主题、文学形式等方面,逐一进行讲解和探讨。

例如:(1)《登鹳雀楼》让学生通过字词注释和赏析,掌握作者对壮丽山川和辽阔胸怀的表现方式,深刻理解大家普遍推崇和称誉杜甫作品的原因。

(2)《静夜思》通过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形象的描绘,让学生了解孟浩然的心灵世界和清新的与世无争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3)《赤壁》介绍《赤壁》的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分析,了解刘备、周瑜等战力背后的人情细节,以及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发学生对于以和为贵的深刻思考。

(4)《上邪》通过对这首王之涣的诗歌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了解其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独立自由的向往和冒险精神的倡导,开阔学生的思维,增强其创新意识。

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课时两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教法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l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

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人教版-语文-高二《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人教版-语文-高二《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一、教学目的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悲戚”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移情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难点:“悲戚”的深意。

三、教学步骤:导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一、作家作品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

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

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年(414)前后,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课文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

二、诗歌鉴赏1.师问: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生答:悲戚。

2.师问:诗人为什么“悲戚”?(用诗中的语言回答)生答:“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

(结合诗人生活背景讨论)3.师问: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生答: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4.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科目语文Leabharlann 年级高三班级
时间
题目
杂诗十二首(其二)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重点难点教法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杂诗十二首(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诗十二首(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诗十二首(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杂诗十二首(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写作指导】本文是一篇关于“杂诗十二首(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的文章,可以采用以下结构:选诗目的、选诗背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来展开写作。

【参考范文】杂诗十二首(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选诗目的《杂诗十二首》是唐代著名诗人王建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人生真理的思考,包含了诗歌的锻炼和文化知识的拓展,在高二选修课程中选用,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选诗背景本课程是一门以文化纵览为主线,兼顾文学欣赏、批评鉴赏的一门课程,选修了王建的《杂诗十二首》,旨在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探究时代背景下的文艺现象,审美价值判断和美学鉴赏能力也是本课程的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全面、客观、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熟悉唐代诗歌的典型特征,特别是王建《杂诗十二首》在诗歌艺术上的创新和成就;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文学批评和分析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审美意识和享受艺术之美的能力,使学生尊重人性、尊重生命,珍惜并关注当下生活。

教学重点1.熟悉唐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客观地认识时代背景下的文艺现象2.了解王建《杂诗十二首》的历史地位和其在唐代文学史的地位,尤其是其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和创新3.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文学批评和分析能力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挖掘诗词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鉴赏和分析2.如何能够想象和把握唐代文学艺术的语言风格和审美精神,在审美上有所获得和提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美术图片或幻灯片,包括金色的唐三彩、唐成化大明宝船等,激发学生对唐代文化艺术的兴趣,为诗歌鉴赏及后文伏笔。

二、了解尝试(10分钟)给学生介绍王建的相关背景及生平经历,概括他的创作特点,方便学生了解《杂诗十二首》诗歌和其人生几乎密不可分的关系。

《杂诗十二首(其二)》获奖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获奖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张小刚一、教材依据:《杂诗十二首(其二)》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的一首古代诗歌,作者为东晋的陶渊明。

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与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蕴涵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本单元主要要教会学生学会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欣赏诗歌,就是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中的意旨、作者的情感,与此同时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进而理解诗歌的情感要旨。

二、教学定位:鉴于教学内容的定位,本节课主要的教学主要依托的是思维导引和以本悟本的教学方法。

思维导引,层层递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核心要点;以本悟本,见微知著,深挖文本内在逻辑勾联,提升思维素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基本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入门方法,能够读懂浅显的古代诗歌,基本能在教师的课堂实操引导下层层深入,把握诗歌的意旨。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思维导引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已经能基本把握,但以本悟本,对文本内部的信息逻辑勾联思考并不深入,因此在这方面要强化其意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自读体悟,感知文本内容。

2、能力目标:深析研读,理解诗作要旨。

3、情感目标:品评体悟,把握诗人情志。

四、重难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朗诵MP3音频六、教学过程:1、导入:导入语:通过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导入。

引用“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记载导入,抛出问题:陶渊明晚年是不是依然心怀“猛志”呢?2、目标解读:目标解读目标层级方法实现形式目标知识自主的读诵读解文能力深刻的析悟本析情情感客观的评写作评人3、诵读(活动)读准字音句读,把握诗歌大意形式:小组诵读——集体诵读——音频范读4、导引提问:1)、本诗创作于什么时间?核心明确:夜晚——“素月”、“夜中”……2)、夜晚的景色如何?核心明确:宏大、开阔——“沦西河”、“出东岭”、“万里晖”、“空中景”……5、导引提问:“如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面对如此良夜美景,作者的心里却不是“如无闲事”,而是心事重重。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3篇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3篇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悲戚”的深意。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

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三、欣赏(一)诵读感知1、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悲戚。

杂诗其二教学设计

杂诗其二教学设计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河北清河中学李立芳学习目标: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悲凄”的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一、课前导入:“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古代文人常常作出的两种选择,就是说,一个人得志时就使天下都为天下苍生做些事,为国家社稷作一番贡献,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

然而一个人的选择真的能那么泾渭分明吗?身在官场,难道就没有过一丝一毫辞官的念头吗?归隐田园,就完全不想以前的政治抱负了吗?恐怕也不尽然吧,其实做出选择后可能依然会有矛盾纠结。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感受归隐后的他的内心的矛盾冲突吧。

二、回顾作者:陶渊明,一名_,字元亮,自号____,谥号____。

___时期___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明确:潜,五柳先生,靖节先生,东晋,田园。

三、齐读,初步了解诗意。

1.全班齐读全诗。

2.正音,再次诵读。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大致诗意。

四、赏析探究。

1.师问: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生答:悲戚。

2.师问:诗人为什么“悲戚”?(用诗中的语言回答)生答:“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

3.师问: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生答: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师问:“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冷“字用的妙,试分析。

生答:表面上是写枕席冷,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冷。

这里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

4.师问: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篇教材为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所作的《杂诗十二首》中的第二篇,全篇长度4节,每节4句。

该文章为议论文体,主旨表达的是对人生的感慨和怀疑。

该篇文章的难点主要集中在诗歌的韵律和使用的典故上。

作为一首唐诗,它有着典雅的艺术形式和诗情画意的特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其学习的重要性所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唐诗的基本特点和艺术表达方式;(2)熟练掌握文章的词汇、句式及典故;(3)理解《杂诗十二首》第二篇的主旨,领悟唐代民生状况和人物形象;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和朗读唐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表现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教学活动。

3.情感目标(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爱好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文化成就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唐诗的诗歌表达方式和韵律形式;(2)理解唐代民生状况和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1)梳理文章中的典故,并掌握其含义;(2)掌握唐诗的基本韵律和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PPT、图文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讲授,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用词、结构、主题和诗歌表达等。

2.示范法教师通过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朗读、欣赏和领会文章的意义和诗情画意。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唐诗和唐代文化影像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唐代文化的初步认识。

二、讲解课文(20分钟)1.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章,帮助学生浏览全文,分析全文的词句使用和文本要素。

2. 逐节讲解本文的题材、情节、主题、词汇和典故等,重点讲解文章中使用的典故和神话故事(如“阴”、“阳”、“九天”、“仙”等)。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
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
9、作业: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选择本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要求不少于70字。
(3)、阅读下面这首诗,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成一篇不低于600字的文章。
杂诗十二首》(其五)
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观察量表
(学生活动等级量表)




观察学生表现
评分
1、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2、学习情绪是否高昂。
3、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对教师态度。
5、能否在学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网络、资料袋)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能否“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6、积极思考,深入探询。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如何翻译?诗人想倾吐心中的什么?结果又怎样?
明确:这两句的译文: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诗人想倾吐心中的孤独,现实中没人理解自己的苦闷,知音难觅。
结果: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6、主题把握
这首诗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悽。
意境:阮诗:清幽冷寂陶诗:空阔冷清
情感:阮诗:孤独苦闷忧愤,感情表露隐晦曲折。
陶诗: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哀,感情表露直接一些,点出了悲悽的原因。
8、小结: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现实,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度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0424高二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杂诗十二首(其二)》-1教案

0424高二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杂诗十二首(其二)》-1教案

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杂诗十二首(其二)
学科语文学段:高中年级高二
教材书名: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年11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意象体会意境的诗歌鉴赏方法。

2.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人情感归因。

3.全面认识诗人陶渊明,体会闲适悠然之外陶渊明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教学重点:
深化对陶渊明的认识。

理解诗中抒发的世无知音、时光流逝、志不得骋的悲寂之情。

教学难点:
阅读补充资料,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人“悲凄”的原因。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
一、导入
结合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饮酒》《归园田居》归
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说说陶渊明是一位怎样的
诗人。

温故知新——陶渊明
1/ 5
2/ 5
3/ 5
4/ 5
5/ 5。

高二语文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

高二语文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课时两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教法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l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

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XX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高二语文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

高二语文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课时两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教法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l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

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XX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
(讨论3分钟)
思考问题,品读全诗
2、诗人为什么“悲悽(凄)”?
世无知音的寂寞(欲言无予和), 时光流逝的无奈(日月掷人去), 有志难酬的悲哀(有志不获骋)。
总结 本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长夜难眠、 对酒独酌的诗人形象,抒发了作 者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苦闷和 知音难觅的孤寂。
练习:
另一个陶渊明:
我在你 日月更迭、四季交替 的图景中,
时逝业未成,生命自悲凄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仙风 道骨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诗中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创设; 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 3、结合背景,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 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陶渊明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晨兴理荒秽,待月荷锄归。 我们知道陶渊明是一个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读书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们知道陶渊明是一个质性自然,悠然自得的达观者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我们还知道陶渊明是一个有气节有坚守的高洁人 “淡泊名利”“向往田园”“归隐”“隐逸诗人之宗”
读准诗文,理解含义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1、自读诗文2遍。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2、结合课下注释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翻译诗文,同时勾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画出最能表现诗人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情感的一个词,有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问题可以讨论。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限时5分钟)
思考问题,品读全诗 1、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悽(凄)”的? (内容、艺术手法、具体情感角度思考) 2、诗人为什么“悲悽(凄)”?
读懂了你 年华逝去,生命短暂 的悲戚

1.7.杂诗十二首(其二)[何维]【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1.7.杂诗十二首(其二)[何维]【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2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的意思理解教透彻,重点放在对陶渊明诗歌情感的解读。

3重点难点理解“悲戚”的深意。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杂诗十二首(其二)一、导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一、作家作品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

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

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年(414)前后,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课文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

二、诗歌鉴赏1.师问: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生答:悲戚。

2.师问:诗人为什么“悲戚”?(用诗中的语言回答)生答:“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

(结合诗人生活背景讨论)3.师问: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生答: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师问:“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冷“字用的妙,试分析。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教学设计(吉林省市级优课)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教学设计(吉林省市级优课)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感知层次:1.了解作者、作品,为“知人论世”作准备;2.了解诗歌内容,朗读并背诵全诗。

感受层次:1.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感悟层次: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悲悽”的深意。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和多媒体;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3.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陶渊明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理想)(学生回答可能有“淡泊名利”“向往田园”等和“归隐”有关的词)导出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陶诗,看看“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是不是整天沉浸在“乐夫天命”之中。

投示课文题目《杂诗十二首(其二)》。

二、感知层次1.作者作品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课下注释⑦)陶渊明共有《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义熙十年(414),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许丽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体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2、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难点】“悲悽”的深意。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通过比较阅读,深刻领会两诗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不同。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词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中国诗坛上,文人墨客人才辈出,名篇佳作历久不衰。

说起唐代,我们就会想起李白、杜甫,说起宋朝,我们往往想起苏轼、李清照。

说起东晋,我们会想到谁?陶渊明。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东晋,走近陶渊明,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走近诗人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

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

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

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饮酒》、《归园田居》)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年(414)前后,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课文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

三、整体感知(诵读)1、范读(注意正音)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齐读。

3、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解分享,教师点评)四、赏析诗歌,领悟诗歌情感。

1.请从诗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明确:悲悽。

2.诗人为什么“悲悽”请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

3.诗人选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这种情感的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明确:起笔四句,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

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

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

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板书:意象:白日、素月、晚风、冷席意境:空阔冷清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讨论明确:“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和念去声,此指交谈。

挥杯,摇动酒杯。

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

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

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

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

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

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

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

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

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

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

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板书:知音难觅、生命孤独、时光流逝、壮志难酬五、归纳主旨:这首诗借景抒情,写诗人长夜难眠,由眼前的日落月出感悟到季节变换,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孤独的心情,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悽,突出了世无知音的寂寞和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

这是陶渊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

这种思想在《杂诗十二首其一》、《拟挽歌辞》等诗中多有体现。

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2、艺术构思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六、探读诗歌,体会诗人的人生选择(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情况)问题: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愁,这首诗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这是为什么?讨论明确:诗人本怀有远大的抱负,少年时即有济苍生之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

但是频繁的战乱、黑暗的官场,使这位志高行洁的诗人理想破灭了,只能归耕园田,独善其身。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他的心终于得到了宁静。

可是济世之志未泯,它像一股暗流在诗人心底涌动着,撞击着。

在这样一个晚上,无边的月色,高远的长空,又把它从诗人心底牵引出来。

想起少年时的远大志向,中年的官场磨难,直到行将老矣的现在,怎能不让诗人感慨万千呢!然而“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漫漫长夜里,只听到诗人独自叹息的声音。

这种痛苦的孤独感,并不仅为夜深无人语而来,我们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从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以至后来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等等诗句中,都不难找到共鸣。

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也更深的体会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痛苦,这是不可解脱的、刻骨铭心的痛苦。

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之后,我们对此诗后面出现的变之音,当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他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生活的旋涡中逃避开来,停泊在宁静的港湾,但却无法回避自己内心不时而来的风风雨雨。

这可说是此诗的内蕴所在。

【时代背景补充】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在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

这个时代时局动荡不安,虽有过短暂的太平时期,但是战乱还是十分的频繁。

国家政治腐败,为了争夺权力私欲,仕途上充满了险恶,官场上充斥着贪污贿赂之风。

由于门阀制度森严,许多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悲愤不已。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是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组织建立起了一个规模较小的朝廷,这个朝廷就是东晋王朝。

东晋王朝虽然作为一个朝代记录在史册中,但是东晋王朝的统治范围非常的小,管辖区仅限于江南地方的半壁江山。

在东晋王朝年间,北方的统治权一直是由赵国及前秦人等统治者掌管的。

国家呈现分裂的状态,这个分裂的状态一直延续了两个朝代:东晋、南北朝时期,前后分裂的时间为三百年。

公元前316年,西晋王朝在西晋帝司马邺被俘下宣告终结。

西晋灭亡,但仍有亡国奴不甘心,想恢复西晋王朝。

他们在各个地区积极活动,为恢复西晋时刻准备着。

公元前317年,在南渡过江的西晋遗臣江南及中原氏族共同拥戴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都城称帝为王,史称晋元帝,国家的国号仍旧是晋。

由于建国帝都位于江南西晋的东侧,所以史称东晋陶渊明时代背景经历了东晋王朝,又迎来了南北朝。

这两个王朝所属年代的国家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分裂。

在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中国一直都是分裂的局面,没有得到完整的统一。

七、比较阅读同样是深夜忧思,同样是借景抒情,此诗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诗中所用的意象、艺术构思和创造的意境又有哪些不同?《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①《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

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

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②鉴:照。

这句是说月光照于薄帷③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讨论分析:阮诗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鸿号鸟鸣也都是动。

有人有景但无不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

然而,这里的动是以如磐夜色为背景的。

动,更衬托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

特别是那“孤鸿”在夜间高声哀号,给人以惊悸之感。

这茫茫夜色笼罩着的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

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

但是,景中有人。

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

所以,可以说写景就是为了写人。

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仍是继续写景。

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

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

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

所以“忧思独伤心。

”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和愁闷的心情。

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阮籍一生放放荡荡,潇潇洒洒的过了,阮籍的五言咏怀诗,给后世五言诗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八、课堂总结结束语: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了解了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我们知道了诗人胸怀伟大抱负却无法实现,主要是受到东晋那个时代的限制。

但是东晋那个最坏的时代已经消失了历史的长河中,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富强民主、繁荣昌盛的新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是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代,愿我们心怀壮志,努力前行,迎接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