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拓展阅读(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月亮的诗句知多少?” 看哪个组想起得快又多,且朗读得清晰。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1.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诵全词。
2.顺畅地翻译全词。 3.展开丰富的联想,用笔描述词所营造美 的意境。
4.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品位词中包含的 人生哲理,学习词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苏轼 (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问题一:怎么理解“高处不胜寒”?
“天上”、“人间” 暗指 “朝廷”、 “地方”,以高处之寒隐喻自己受党争 迫害的政治遭遇。
(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 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 世态炎凉等)
苦闷 矛盾 豁达 祝愿
心路历程
1.做官被贬 2.与弟弟苏辙七年未见 3.中秋团圆夜思念亲人
1.大醉后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 飞向美丽的月宫(想回朝廷) 2.害怕回到朝廷没有立足之地
1.地方官逍遥自在 2.化解苦闷,翩翩起舞
1.感慨人生与月亮的无常 2.希望所有分离的人都能团聚、 长久
*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 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 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借景抒情、情 景交融。
1.对照注释,小组成员互相说词义。
2.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字词,在班上 提出来,请其他同学说说词的意思。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 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 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着清风 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 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 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 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 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 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t课件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 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 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 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 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 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 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细读感悟
zhuǎn
qǐ
mián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chán
千里/共/婵娟。
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大意。
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 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 已七年没有见面。中秋对月, 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 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 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 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 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 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 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 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R·九年级上册
走近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东坡 七集》《东坡乐府》等。
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 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 放派词人;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对 后代很有影响。曾在朝为官,后因反对王安 石变法而被贬官。
再读课文,概括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朗读上阕,总结作者经历的心理变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29)(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提示: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重点: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领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一、从写月或月光的诗句入手,进入新课。
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
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才华横溢,散文、诗、词、书、画等都有很高成就。
他的词一洗柔弱宛转之风,扩大了词的题材,新人耳目,又不拘格律的束缚,在词的发展史上创立了豪放一派,有《苏东坡集》传世。
但苏轼在仕途上却几经浮沉,不能得志,多次被贬。
然而此人生性豁达、乐观,不论处于何种逆境总能以积极的态度勉励自己,只这一点便足以令人敬服。
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水调歌头》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写的。
这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整5年了。
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远他乡,词人心中十分苦闷,于是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
3、掌握字音:宫阙()琼楼()绮户()婵娟()不胜寒( )丙辰()4、了解词义把:朱阁:不胜寒:绮户:无眠:何似:婵娟:三、朗读指导1、录音范读2、学生一齐朗读这首词。
四、把握词义生说-------展示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
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丶明月几时有》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丶明月几时有》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慨,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创设情境法、竞赛法、合作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月夜图片,创设情境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请同学们回忆你知道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呢?生举例后师带读这些诗句。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
诗人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
回忆苏轼另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带入对新课的学习。
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900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1.指导生明白“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要有词牌名。
2.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足可看出这首词在文学的影响之大。
3.指导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山东密州任太守,政治上不得意,理想和现实发生尖锐冲突。
苏轼的弟弟苏辙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已有七年没有相见。
又加上丧妻别子,心情压抑,形单影只。
中秋望月,难免抑郁感伤。
部编版2020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 13-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部编版2020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13-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授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时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词句,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情怀。
3.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词句,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型新授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检查预习走进文本新课导入检查预习走进文本1.再读2.品读1.播放王菲《明月几时有》音乐营造典雅氛围。
2.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
诗人常通过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今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苏轼眼中的明月带给我们的不同情怀。
1.教师正音2.教师补充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重点强调苏轼仕途之坎坷)教师点拨1.指导朗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速以及蕴含的情感)2.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认识磨难中的苏轼所表现出的旷达、乐观的胸襟3.体会词人在语句中的心理变化彷徨→热爱生活苦闷→感悟人生视听欣赏找学生朗读、齐读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苏轼生平资料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读出感情变化品味经典语句①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②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走进自己布置作业走进自己布置作业出示教师赠言人生小语:让我们在精神世界中以东坡为友,在人生中多几分旷达,多几分乐观,多几分从容,多几分淡定,学会做一个生活的真正智者1.作品推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2.运用文中你最喜欢的名句写一段文字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交流学习本词获得的人生感悟板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政治失意彷徨→热爱生活思念弟弟苦闷→感悟人生乐观旷达美好祝愿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2020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 13-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部编版2020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 13-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以及“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诵,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2、通过联想和想象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2、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味法 3.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以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
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
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同学们能抖出多少句“月”的诗歌?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1、学生预习汇报,教师补充苏轼(1037 -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
著有《东坡乐府》。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
2、字词检测宫阙(què)琼楼玉宇(qióng yŭ)朱阁(gé)绮户(qǐ)婵娟(chán juān)不胜寒( shēng )听音乐学生复习回忆、积累“月亮”的相关名句三、解读小序在预习的过程中,认真的同学会注意到在水调歌头这个词牌名的下面有这样一行小字,这行小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部编版2018_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题含答案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朝代】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节奏划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shēng)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
【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考知识点全扫描(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考知识点扫描【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代表作品有:《念奴桥》《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中心思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原诗】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18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5、你是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含义+情感/启示)
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 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
情感 这是作者对自己和亲人的安慰,也是对自己 政治遭遇的宽慰。既如此,就不必慨叹和悲 伤了,表现了词人豁达的胸襟。
6、如何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一祝福的千古名句?(美好祝愿的句子)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能体现作者 什么样的情感?
通过比较,词人最 终还是觉得人间好,表 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热 爱之情,也显示了他积 极的人生态度。
4、赏析:怎样理解词中的“转”和“低”? 作者为什么“无眠”。
❶ “转”和“低”都是 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❷“无眠”泛指因遭受分离之 苦而难以入眠的人❸表现了作 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丙辰中秋 , 欢饮达旦 ,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熙宁九年(1076年) 到天亮
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 天亮,喝得大醉,写了这首词,兼 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欢饮达旦,大醉”提示上阕内容(把酒 问月);“兼怀子由”提示下阕内容(月 下怀人)。 作用:交代作词时间和缘由,总领全篇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 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 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 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 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 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 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为词牌名,为和其他填词区别,选择第一句作为题目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 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我国“唐宋八 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 与父 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因 直谏得罪王安石,遂被贬黄州,曾写 下《记承天寺夜游》,41岁时又被贬 山东,中秋夜写下《水调歌头》。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朝代】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节奏划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shēng)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
【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学设计_3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关键问题,把握诗歌主题
在学习、欣赏、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握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
章
传
新
意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苏轼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在词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词人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面对人生。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不如意,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悲伤;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
8.面对明月,作者发出了怎样的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9.全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明确: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韩愈、柳宗元
二、熟悉背景
苏轼与苏辙自幼情谊深厚,苏轼比苏辙大三岁,兄弟俩从小并肩携手,长大后更是患难与共。写此词之时,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宦途失意,虽然他一心报国,最终还是被贬官密州,心情抑郁。这时其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二人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面对皓月当空,作者欢饮达旦,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于是就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了这首词。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赛课课件_8
假如此刻,你穿过时空站在东坡大 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 说些什么?
(第二人称、语言得体)
为兄长赎罪,最后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务。
熙宁二年(1069),因与王安石的主张 不同,请求外调,先后被派往杭州、密 州、徐州等地任官。于是苏轼自求 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虽说出于自 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 位,内心深藏着郁愤。
中秋词自东坡 《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
——胡仔(清)《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月
的主要内容。
这首词借月亮这个 意象表达了词人怎 样的情感? 结合词中的句子谈 谈你的理解。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 州时所作,这一年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 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1.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辙 2.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苏轼 3.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苏轼 4.“乌台诗案”时,苏辙上书愿免一身官职,
1.有板有眼地读,能够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抑扬顿挫地读,能够读准韵律和情感。
苏轼
基本字词: 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è)区
别于“阕”字
朱阁 (gé)
玉宇 (yǔ ) 绮户 (qǐ )
无眠 (mián ) 婵娟 (chán)
不胜寒(
别于“蝉”
shēng )苏轼Fra bibliotek细读本词,以月
为关键词,用填空 的形式概括这首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题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朝代】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节奏划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 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shēng)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
【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习要点(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习要点【基础知识精讲】一、生字学习1.字音阕(què)上阕婵(chán)婵娟琼(qióng)琼楼胜(shèng)胜利绮(qǐ)绮户2.形近字3.多音字二、词语积累欢饮达旦:酒喝得很畅快,一直喝到天亮。
几时:何时。
把酒:端起酒杯。
把:持,握。
宫阙:宫殿。
不胜:承受不了。
转、低:对月光的动态描写。
共:指共赏。
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光。
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祐进士。
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做诗“诽谤朝廷”罪贬谪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詹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有《东坡乐府》。
四、课文简析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
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6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是人教版(部编)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的第3首。
这首词渲染了空有一轮明月,家人却难团圆的凄清氛围,表达了对词人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词人虽遭贬谪却依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构思精巧,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写景、抒情,情感真挚,融入了带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悟。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学习诗词的能力,对诗词的内容、意境、情感等都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学生对诗人的人生失意和对亲人的思念情感之深,并没有很多的生活体验,所以在学生感悟体会的基础上,教师多加引导。
教法学法采用提问法、录音示范、点拨法、讲授法、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等方法服从学生学习需要。
多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音频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吟咏,了解词意。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情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似乎对“月亮”情有独钟,留下了很多咏月的诗句,哪位同学说说有关“月亮”的诗?(学生回答,并说出诗句中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今天就让老师带着大家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看一看,他又是借着月亮抒发怎样的情怀?二、自主预习展示1.介绍作者。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仙。
北宋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词?写给谁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吗?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肯定、评价,明确。
明确:中秋咏月兼怀子由——苏轼的弟弟?从词前面的小序可以了解到。
学生齐读小序。
3、朗读展示(1)通过了解写作背景,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3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教案_1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案例【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十三课《诗词三首》中的第三篇。
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实行诗词学习,能够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大意。
2、培养学生朗读水平、鉴赏水平和联想、想象水平。
3、体会词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朗读水平,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使用,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
【教法】朗读法、串讲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老师在幻灯片上展示明月图象,学生回忆关于明月诗句,体会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人、家乡等),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出本文《水调歌头》,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一门三词人”、“唐宋八大家”、豪放派“苏辛”2、背景:政治失意,党派之争被贬密州;兄弟分离。
(三)诵读感知1、名家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词人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四)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疏通全文,深入理解1、苏轼所描写的夜,是怎样的夜晚?(讲解序言)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写作时间、写作缘由)“怀念”都有哪些情感?(不能作答后,我们学习上阕和下阕)2、学习上阕。
根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能够前后桌小组讨论,给予指导。
(1)上阕诗人饮酒望月,由明月想到什么?(2)如何理解“我欲乘风归去”?他为什么想要去月宫?(3)词人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哪个字能表现出来?(4)对于政治上的失意,兄弟分离,作者最终是选择逃避还是勇敢面对生活呢?3、学习下阕。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水调歌头》赏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赏析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
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像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琼楼玉字”,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
’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课件
*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 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 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借景抒情、情 景交融。
短短的词中流露出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全诗表达了 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及其旷达的胸襟、积极 乐观情怀。
精品教学PPT 欢迎下载 可修改哦
*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0年10 月下午1 2时3分 20.10. 3012:03October 30, 2020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0年1 0月30 日星期 五12时3 分49秒 12:03: 4930 October 2020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下 午12时3 分49秒 下午12 时3分12:03:4920.10. 30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 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精品教学PPT 欢迎下载 可修改哦
9
1.对照注释,小组成员互相说词义。
2.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字词,在班上 提出来,请其他同学说说词的意思。
精品教学PPT 欢迎下载 可修改哦
18
2018年10月14日上午,杭州钱江四桥附近的钱塘江水域发现一 具浮尸,经家属辨认,确认为失联的浙江大学博士生侯某某的遗体。 在网传的侯某某的最后一条微信朋友圈中,他写道:“可能我只是 不太喜欢,也不太适合这个世界,所以再也不想多做停留了。不想 再假装,也不愿再撒谎,只想做我自己而已,是真的难。”遗言中 坦言自杀的原因:“厌世界,精神抑郁。”这则新闻反应了什么社 会问题?
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拓展阅读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段说说词中人在思考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就文中的某一艺术特点自拟题目,并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并举一两个作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月光幻想曲
月光的美是画不出来的。
印象派画家莫奈有名作《日出》,而非《月出》。
摄影、电影和电视也不行。
音乐呢?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悠悠地传出了月光之情的。
但毕竟只能勾起一点想像,终难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
秦少游《踏莎行》词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个“迷”字便摄住了月光的精灵。
阳光明丽,开阔,朗然现一派阳刚之气,却不免有些炙热与烦躁。
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绰绰,宁静而悠远。
进入月光,便被一种恍惚朦胧的境界所迷:这是我平日生活过的世界吗?我还是我吗?在人间,在仙境,还是在通往地狱的忘川或地下隧道行走?
阳光浴人躯体,月光荡人心魄。
进入精神深处,引得离却人间烟火,如在梦里游,长久置身月光之中,人会“异化”为幽灵么?这或与嫦娥有关。
与她的孤独,寂寞,忧郁有关,与她的绵绵乡愁织就的悲剧氛围之网有关吧。
人们灵魂深处潜伏着一种梦思,一经被月光点燃,便“里应外合”地着了迷,身不由己,仿佛坐在一条船上,抑或摇篮中,晃荡着,颠簸着,飘飘忽忽,神志迷糊,完全被月光编织
的梦境所环绕,所牵引,所左右。
我害怕却又迷恋于此。
对于月光,只能在想像中追逐,寄期望于一个“如梦的行者”,让他做我的替身,到月光中飘忽,去历险,去陶醉吧。
月光是清冷的。
水的青色,雪的微寒,且有颤颤的感觉隐约其间,像一角轻纱,一片叶片。
月光的神秘性在于她似静犹动,在于她的孤独和不安,如同手指握不住的一支残烛,一叶信笺在抖索。
而当她依附于什么,笼罩着什么,便与她难以割舍地构成一种幽暗的粘合,幻化出万千种迷离之境来了。
寻梦者走着,走着,影子孤单,徒步向前。
月光在村庄的模糊的屋脊之上,在匍匐着的庄稼地里,在井栏边,在场院的草垛,在深深的沟壑里暗暗流动。
光与影此起彼伏,在河的波浪间如蛇影穿梭。
没有车辆的路边,黑黝黝的大树,一个汉子在伐木。
他挥起巨斧,一下,一下,披在身上的黑衣裳滑落在地,露出了壮健的肌肉。
月光给他的肤色镀上一层青铜的光辉,阴森的潮湿……
是吴刚么?伐木者的汗珠在月光里悠悠地闪烁。
寻梦者走着,走着,旷野无垠,前边有绵延的山岭逶迤,“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他念着姜夔的诗句,一个“冷”字该是咏月诗的千古绝唱了,那些山岭全在月光中半隐半现,冷僻而高远,且有一座古塔倾斜,立体的月光从塔顶滑下,似有丝绸碎裂的声音相伴。
寻梦者仰起脸望月,试着攀上几级塔阶。
他听见深山里有犬吠月,他听见远处传来荒鸡的啼鸣。
一个平淡无奇的白昼又将来临,皎月如钩,月光在渐渐地消隐……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影影绰绰()朦胧()
颠簸()匍匐()
2.解释。
①氛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光的神秘性在于她似静犹动,在于她的孤独和不安”这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哪一个字高度概括了月光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具体来说,月光之美体现在哪几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月光为什么是“遮遮掩掩,影影绰绰”的?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来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文中哪几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四节“我害怕却又迷恋于此”的“此”指代什么?用文中话加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仿照第九节“他听见深山里有犬吠月,他听见远处传来荒鸡的啼鸣”再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阅读理解
(一)1.想到月宫中去又怕承受不住寒冷的矛盾心理。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词中人可能想到了自己的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落,也可能在思念远方的亲人。
3.怨恨。
“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两句都有即使人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
5.婵娟、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蟾、顾兔、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等。
6.略 7.婉约李清照柳永
(二)1.chuò méng lóng diān bō púfú 2.周围的气氛和情调。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3.拟人,以人的状态写月光的神秘性。
4.迷 5.幽深、荡人心魄、清冷、神秘 6.因为月亮常在云里穿行,常透过树缝照到树上。
7.他听见深山里有犬吠月,他听见远处传来荒鸡的啼鸣。
8.灵魂深处潜伏着一种梦思,一经被月光点燃,便“里应外合”地着了迷,身不由己,仿佛坐在一条船上,抑或摇篮中,晃荡着,颠簸着,飘飘忽忽,神志迷糊,完全被月光编织的梦境所环绕,所牵引,所左右。
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