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条件条件下如何应对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丿媒介融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李曦陈雯[摘要]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媒体领域,各种媒介之间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传统媒体的一些局限性,特别是在管理体制和发展理念与模式等方面,面临转型的压力。
本文拟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从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研究对策加以论述。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困境出路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相竞争新媒体将从传统的媒体基础开始引导它的本质,有了新的开发,形成与传统的媒体竞争的种子。
新媒体在现代化的潮流中占据了具有独特优势的地方。
新媒体使人们能够更快地交流,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必要的信息,可以及时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换。
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他们在发展的同时拥有竞争和合作的双向关系。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不是传统媒体的崩溃。
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可以让传统媒体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警惕性,保障自身安全。
2.结合式。
这一方式主要是将新闻的严肃性、短视频的幽默风趣有机整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保持传统新闻报道事件的真实性,将对人民的教育警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也能够帮助人们真正摆脱以往对传统新闻的刻板印象,以此来获得更多观众的青睐与关注。
同时,基于看新闻,也能够收获自己对时事的深刻感悟。
另外,还要注意,将官方新闻娱乐化不要过度突显娱乐化这一方面,其新闻视频的制作者一定要实现对娱乐度的准确把握,以避免最后陷入到哗众取宠的困境,最大限度的赢得更多人的认可。
所以,新闻短视频必须要加大审核力度,实现对各个方面的充分考虑,最大限度的减少短视频可能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3.完善媒体融合,打造专业团队。
一直以来,传统媒体行业都拥有大量的新闻专业人才,在经营发展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新闻素材、资源好难。
同时,受众认可度、公信力也响度较高。
所以,在新闻短视频创作过程中,传统媒体应对上述优势给予充分利用,不断提升新闻人才的专业素养,将全媒体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真正打造出一支全媒体、融媒体的专业团队,以此来为媒体的深入融合提供有力支持,且还要结合不同情况,对用人体制机制、人才环境做出不断优化。
媒体创意经济:玩转互联网时代答案
媒体创意经济:玩转互联网时代答案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媒体行业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媒体创意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正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那么,如何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互联网时代玩转媒体创意经济呢?首先,我们要理解媒体创意经济的核心概念。
它不仅仅是关于创造新颖的内容,更在于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内容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这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将媒体与其他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独特的商业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因此,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成为了媒体创意经济成功的关键。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用户的兴趣、行为和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制的内容和服务。
例如,一些视频平台会根据用户的观看历史和偏好为其推荐相关的影视作品;一些新闻客户端会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和关注领域推送个性化的新闻资讯。
这种精准的定位不仅能够提高用户的满意度,还能够提升媒体的传播效果和商业价值。
优质的内容始终是媒体创意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只有那些具有独特价值、深度和吸引力的内容才能够脱颖而出。
这就要求创作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挖掘出有价值的话题,并以新颖、生动的方式进行呈现。
无论是引人入胜的故事、专业的知识分享,还是富有创意的视觉作品,都能够吸引用户的关注,并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同时,技术的创新为媒体创意经济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比如,通过 VR 技术,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新闻事件或观看影视作品;利用 AR 技术,广告可以更加生动有趣地展示产品特点。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媒体的表现形式,还为媒体创意经济开辟了新的盈利渠道。
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媒体创意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能够迅速将优质的内容传播给大量的用户。
新闻编辑如何应对融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
2023.08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报社新闻编辑这一职业达到信息化建设的较高水准。
整个报社新闻行业开始逐步倾向于各大媒体相互融合的发展方向。
报社新闻编辑在融媒体时代的影响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他们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报社要有危机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能够认识到融媒体的重要性并充分发挥其优势,这样才能带领整个团队打破常规,攻破难关。
一、报社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对于报社新闻编辑而言,其编辑完成的新闻质量与他们的综合能力成正比,即能力越强,新闻报道质量也越高。
随着新旧媒体融合的持续推进,媒介之间的竞争也随之愈演愈烈。
新媒体的出现使报社遭受到巨大的冲击,新闻编辑作为报社的重要成员,对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无论是报社还是报社新闻编辑,都只有通过改变自身去顺应媒体发展趋势,紧跟媒体发展脚步,这样才有可能打破发展瓶颈,成为媒体行业的领军者。
依托于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融媒体时代到来,间接地推动了我国媒体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思想的进步与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报社新闻编辑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
1.媒体环境与受众阅读方式改变带来的挑战第一,受众需求发生转变。
从某种角度上看,市场经济下的报社新闻信息是一种商品,生产与传播新闻信息其实是报社创造经济价值的方式。
受众是新闻商品的购买者,他们购买得越多,报社的盈利就越多。
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报纸因为价格便宜、经济实惠而深受普通受众的追捧。
但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环境与受众的阅读习惯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以销售纸质版报纸盈利的报社因此受到重创。
第二,媒体环境时移事迁。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主要以纸质版报纸、无线广播、电视等为传播载体,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流程较长,生产与传播速度都比较慢,受众的消息来源相对闭塞,媒体环境落后。
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时代到来,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的媒体素养如何提升
新媒体时代的媒体素养如何提升在新媒体时代,媒体素养的提升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媒体素养不仅仅是指对媒体的了解和运用,更是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估媒体信息,如何有效地利用媒体资源,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和权益。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提升媒体素养。
一、了解媒体环境在新媒体时代,了解媒体环境是提升媒体素养的基础。
首先,要了解不同媒体的特点和定位,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
其次,要了解媒体的运作机制和商业模式,如新闻采编流程、广告投放方式等。
最后,要了解媒体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要求等。
通过了解媒体环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媒体信息,提高媒体素养。
二、培养批判思维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因此,培养批判思维是提升媒体素养的关键。
首先,要学会辨别信息的来源和可信度,如查看作者的资质和背景、了解信息发布的平台和机构等。
其次,要学会分析信息的内容和逻辑,如判断信息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偏见和误导等。
最后,要学会比较和验证信息,如查找其他来源的信息、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讨论等。
通过培养批判思维,可以更好地辨别和评估媒体信息,提高媒体素养。
三、学会有效利用媒体资源在新媒体时代,媒体资源的利用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
因此,学会有效利用媒体资源是提升媒体素养的重要方面。
首先,要学会利用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等工具获取信息,如使用关键词搜索、关注专业人士和机构等。
其次,要学会筛选和整理信息,如收藏有价值的网页和文章、整理有用的资料和资源等。
最后,要学会分享和传播信息,如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有价值的内容、参与讨论和互动等。
通过学会有效利用媒体资源,可以更好地获取和传播信息,提高媒体素养。
四、保护个人隐私和权益在新媒体时代,个人隐私和权益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威胁。
因此,保护个人隐私和权益是提升媒体素养的必要条件。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治理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治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大,给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危害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首先,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容易引发社会恐慌。
一旦谣言传播开来,很多人会盲目相信,导致社会上出现大规模的恐慌和混乱。
其次,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会破坏社会信任。
当人们发现自己被谣言欺骗时,会对网络信息产生怀疑,进而对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产生不信任感。
最后,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会对个人和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虚假信息可能导致个人或企业的声誉受损,甚至引发法律纠纷。
二、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产生原因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
首先,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扩大。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同时信息的传播范围也变得更广。
这为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其次,个人和机构的利益驱动。
有些人和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故意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
再次,信息审核机制不完善。
由于信息的海量和传播速度的快,很多虚假信息很难及时被发现和纠正。
最后,个人的心理需求。
一些人在网络上散布谣言和虚假信息,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
三、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治理的策略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
首先,加强信息审核和监管。
各大互联网平台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审核机制,加强对用户发布信息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删除虚假信息。
其次,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应加大对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再次,加强公众教育和舆论引导。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辨别能力,引导公众正确对待网络信息。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
全媒体时代地市级电视台面临的困境与应对
全媒体时代地市级电视台面临的困境与应对地市级电视台处于我国特有的电视事业格局“四级办台”中的第三层级,这个层级可以说是一个夹心层,上有中央台、省级台的无情挤压,下有县市台的无序竞争,左右有新媒体的逐步蚕食,外围还有全球化带来的影视媒介国际巨头的觊觎。
地市级电视台在全媒体时代面临怎样的困境,又将如何去应对,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已成为地市级电视台媒体人思考的一个迫切问题。
一、地市级媒体面临的困境1.多重竞争之困。
全媒体时代,地市级电视台面临的竞争不再是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而是新旧媒体之间的多重竞争。
一个地级市电视台,至少有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竞争:一是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
首先,中央台、省级卫视、本省电视台其它地面频道凭借其在政策、覆盖、内容、资金和人力的优势,无情挤占地级市电视台的受众与广告市场。
这种不对等的竞争,使地级市电视台有进一步被边缘化的风险,这是全国地级市电视台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其次,地级市电视台面临着县市级电视台的竞争。
一般情况下,每个地市级行政区域内都有一个地市级电视台,若干个县市级电视台,有的在市政府所在地可能还有一个县市级电视台,形成一个地市级电视台与一个县市级电视台同处一隅的情况。
其三,地级市电视台还面临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
虽然报纸、广播与电视之间各有特色,如同三条平行线一样,相交的可能性不大,但争夺受众、广告资源等情况仍然存在。
最后,地级市电视台还面临着新媒体的竞争。
互联网技术在21世纪以来,发展迅速、普及快,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与受众的角色,挤占了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造成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规模减小等等困境。
2.双元体制之困。
我国的媒介管理体制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双元体制。
双元体制是一种半市场化的体制,它带来的困境有三:一是由于电视台的事业单位性质,电视台的发展大都是依赖财政拨款,但电视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装备、高技术、高投入、高消耗的事业,财政投入的有限资金无异于杯水车薪,使电视台在设备更新等方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电视台的设备老化、陈旧。
5G背景下互联网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机遇、挑战与创新路径
5G背景下互联网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机遇、挑战与创新路径*□文│段 鹏5G技术时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形态与新规律,促使受众进化、舆论演化和传播话语体系的创新。
由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展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优秀经验可知,顺应时代趋势、利用最新的媒介技术、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手段来开展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有利于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互联网成为我国舆论宣传工作的前沿阵地,技术革命为我国互联网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机遇与挑战的同时,也呼唤着其实践策略的创新转向。
一、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新机遇5G技术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对现有传播技术的全面升级和改造。
在5G技术的赋能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在传媒应用层面也有了更大范围的拓展和更深层次的推进,为新闻出版、文化文艺、理论宣传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各个环节注入了全新的技术活力。
1.新闻出版领域宣传方式变革与效果升级5G技术赋能下,传统的线性信息传播方式已被全新的多维互动型、线上线下联动型传播模式所替代,移动化、具身性、高速率的媒介技术特征赋予了受众极大的媒介近用权,互联网已成为舆论主战场和宣传工作的重要场域,5G技术的高传输速度、强抗干扰性能为新闻出版领域宣传工作方式的变革、效果的升级提供了动力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沉浸式新闻出版方式使党的声音“入脑入心”。
沉浸式新闻出版方式的出现,不断加强着受众信息体验的真实感和即时感,为我国主流媒体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精准到达受众的综合感官系统、认知神经系统,从信息接收终端提升新闻传播质量和效率起到关键作用。
譬如,最为显著的趋势之一便是VR 新闻等虚拟现实的相关消费产品在近十年的爆发式增长,“沉浸式传播”真正进入到寻常百姓家。
[1]从硬件技术层面来看,VR技术还贯穿了文字书籍、电视新闻、电脑游戏、手机APP、电影及舞台戏剧等内容产品,由虚拟现实技术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正渗透在广大受众对于不同媒介文本形态的亲身经历中,例如,新华社和央视在近年两会期间频繁推出360度的全景新闻和“VR+新闻”,极大提升了*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与新闻传播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19ZDA07)的阶段性成果新闻内容文本的临场感。
新媒体语境下,舆论监督面临的机遇?有哪些问题?如何应对?请结合具体案例论述。
新媒体语境下,舆论监督面临的机遇?有哪些问题?如何应对?请结合具体案例论述。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和媒体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出现的权力滥用和失德言论等行为进行披露、批评和建议,进而形成舆论,督促相关机关及人员及时回应和纠正,从而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在新媒体环境下,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当前的媒介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媒介形态的不断更迭为舆论监督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催生出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一、新媒体语境下舆论监督面临的机遇(一)舆论监督主体扩大大众传播时代,舆论监督主要是通过专业的新闻机构来实现,普通公众很少有接近自己发声的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能够多元传播,在这人人掌有“麦克风”的时代,普通民众能够随时成为新闻的播报者和传播者,使新媒体的舆论监督成为社会常态。
(二)舆论监督渠道增加新媒体为公众直接向主管部门表达意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政府部门或机关单位开通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为公众提供了可以随时随地发声的“话筒”;新闻媒体通过技术平台收集意见,以便更全面地反映舆情;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新兴草根意见领袖的崛起,使舆论加速发酵,短时间内便形成合力进行发声。
(三)舆论监督环节简化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使上传下达的过程加快,省去繁琐过程,舆论监督的效果实时可以看到。
如北京市公安局对于微博上引起的舆论事件,多次通过官方微博账号“平安北京”发布权威通报,反馈及时,并达到了一定效果。
二、新媒体语境下舆论监督带来的问题(一)多元监督的偏差性新媒体环境下,尤其是网络媒体的门槛降低和技术赋权带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使政府和媒体的声音淹没在主体多元的传播空间里。
倘若公权力机构不能对信息传播进行有效驾驭、沟通和掌控,还会带来公信力的丧失甚至陷入“塔西佗陷阱”,从而增加舆论引导与管理的难度。
在“大连女子深夜遭男子殴打”、“李心草溺亡”事件中,公权部门的消极处理加剧了网民的愤怒及政府的信任危机,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互联网+”时代网络图片新闻的问题与对策
一、图片新闻的特点图片新闻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是所有借助或采用图片来报道新闻的手段的统称。
图片新闻具有碎片化传播的特点。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趋于碎片化,碎片化现象的直接表现是受众群体的逐渐细分。
受众群体十分庞大,个人的喜好并不能明显地在大的受众群体中体现出来。
对受众的细分就是将多样化的成员和数量庞大的群体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类,将大的群体碎片化,每一个“碎片”都具有类似的特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图片新闻还有极强的时效性。
新闻价值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时效性。
无论是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等新媒体,其竞争的焦点依然如故———即对新闻时效性的争夺。
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其媒介的廉价和便捷使得所有人都可以轻松点击访问,从而获取信息。
而信息上传通道的低门槛和便利性也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
图片新闻有“聚焦”偏向。
图片新闻的“聚焦”偏向,主要是指对图片内容的突出和放大,特别是对事件或人物重点部位的“聚焦”。
在网络图片新闻中,很多图片都是经过人工处理后的呈现,“聚焦”偏向实际上是传播者主观传播意愿的体现。
比如,时尚、娱乐类图片新闻就倾向于“聚焦”女性(其中以明星居多)的身体,如脸部、胸部、臀部的特写。
二、图片新闻传播失范分析(一)画面暴力血腥,引发用户不适新闻真实性指的是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都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其实是一种“有限度的真实”。
对媒体而言,真实性的呈现应该有一把无形的标尺,暴力血腥等“极端真实”的新闻就不宜出现在页面上。
2017年4月,埃及亚历山大市一所教堂发生自杀式袭击11人死亡事件,暴力血腥的图片出现在新闻页面上,虽后来被撤下,但是大多数用户已经浏览完毕①。
媒体倾向于采用暴力血腥的新闻,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误读,误以为新闻的真实性即为受众提供最真实而不加修饰的新闻;一是在实践中,其目的更多是为了“博眼球”。
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编工作的挑战与机遇
广电聚焦{4媒论说第4卷第04期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编工作的挑战与机遇潘日钦(桂平市融媒体中心,广西贵港537200)摘要: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和应用,使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 活方式,还成功的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现阶段,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了各行各业中,并且为各行业 各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其中,媒体行业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利用媒介载体将广播、电视和报纸 等媒体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融媒体。
而在融媒体时代下,新闻记者如何把握机遇面对挑战,是当下急需 蘇: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融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工作的特征,然后分析了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 最后总结了融媒体时代下新闻记者采编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记者;采编工作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04-0060-02—、引言互联网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应用最为广泛的科 技,其不仅包含了海量的资源信息,而且在信息传播方 面的优势也极为显著,所以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人民群众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现阶段,新闻记者采编工作在融媒体背景下,为了适应现代社 会发展的趋势,必须对自身工作形式,进行合理的改进 和创新,旨在抓住新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除此之 外,在发展机遇到来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挑战,首先融 媒体对传统的新闻记者采编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记者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 新闻环境和状况。
二、融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工作的特征(一)信息载体的多元融合传统新闻采编和传播方式主要包括了电视机、报 纸和广播,这些传播方式不仅传播速度较慢,而且新 闻信息传播的质量也较低,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人民群 众获取信息的时间和空间。
而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信 息采编和传播的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不仅传播方式 变得多样化和高效化,还使新闻记者的采编工作更加 简单便捷~。
全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全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媒体。
对于高校网络舆情来说,在以下四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特征,第一方面是传播主体,第二方面是传播内容,第三方面是传播方式,第四方面是产生影响。
因网络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普及率极高的群体,网络舆情已逐步的演变成大学生表达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情感抒发、表明意见的集中体现,这严重的影响了校园的和谐。
高校辅导员应该积极面临这样的挑战,尽可能处理危机,改变舆情监管思维。
标签:全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兴的传播平台不断地涌现,人民获取信息的方式越发的快捷和迅速。
在全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出现,因此,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越来越多。
如何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是高校辅导员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也成为了各个高校的关注问题。
辅导员处理舆情危机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更会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否能够处理好网络舆情危机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1 全媒体时代下的“微媒体”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媒体,数据显示,手机和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日常使用最频繁的媒体,高校学生已成为“微媒体”的主力军。
人们从“微媒体”上获取大量的信息,微博、微信、抖音等公众平台的迅速普及,更是给那么些充满好奇,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提供了课余休闲、自我张扬、情感抒发的平台。
因为平台的开放性、言论的自由性、形式的多样性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因此,辅导员如何利用“微媒体”把握网络舆情的方向,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至关重要。
因此,全媒体时代下,“微媒体”对高校辅导员的舆情控制具有重要作用[1]。
2 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新特征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传播的社会事件,在事件传播的过程中,事件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通过媒体平台发表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意见,而产生的某种政治态度或者价值观。
发生突发事件如何应对媒体
发生突发事件如何应对媒体1、 善解媒体:认识到位,不拒绝采访。
舆论引导、舆论宣传、舆论监督,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舆论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特定的作用,回避和拒绝采访将不利于宣传自己或还事实以真象。
所以不要怕记者、不回避记者,不拒绝采访,接待要彬彬有礼,对有些不良记者的有意挑衅行为要不亢不卑。
互联网打破了大报以及其他传统媒体的霸主地位,有很多致命的新闻首先是从地方小报记者那里发出来,经过网络的迅速传播,成为大报或央视、新华社等媒体的深入报道的素材。
因此,我们应做到大报、小报记者一律同等对待。
2、 善待媒体:面对采访要从容自如,有礼有节。
面对记者的提问,在自己准备的内容之内的,可客观、准确的回答,对把握不准的,一定不要回答,也不要擅自发表个人观点。
对于记者一些叼钻的提问,不要像做考试题一样一一回答,我们不能重复对方提问的内容,我们可以循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逃出提问陷阱。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要说“无可奉告”,对实在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以笑应对,做到风度翩翩,彬彬有礼。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不是特殊情况,不要接受电话采访。
因为声音的感染力不如面对面地加上表情和手势,所以要与记者面谈。
再者现在技术手段太先进,有些记者会通过技术手段断章取义,歪曲事实。
3、 善用媒体:转危为机。
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要快、准、有序,突发事件发生后,在启动紧急处置机制的同时,要迅速成立新闻发布工作组,集体研究,统一口径,由专人向外界发布信息。
而且发布信息要及时、要准确,并且要有序,有序就是随着事件的进展情况,每一个阶段都要及时准确发布信息,而不是等整个事件完结以后,再发布信息。
因为谣言止于事实、谣言止于智者,通过及时准确发布信息,让公众了解事件真象,有利于问题的处理。
4、 突发事件媒体沟通的常见的错误方式。
1、 对负面舆论不悄一顾,懒得回应。
2、 简单否认了事。
3、 封堵、遮掩,通过各种手段阻止报道。
4、 鸵鸟政策,躲起来或想蒙混过关。
5、 推卸责任。
2023年社区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方案(四篇)优秀范文
2023年社区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方案(四篇)【优秀范文】社区网络舆情应对及处置方案篇一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
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
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学校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
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发布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发布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发布工作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
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1.加大学校网站,包括各部门分网站、易班等专题性教育服务网站的建设力度,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2.加强对校内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对各部门采写的信息,在部门负责人审核通过后,由各单位网络信息员通过学校网络信息处理平台报送,党委宣传部进行文字审核,对涉密信息和重大信息还须同时报校保密办、党办、校办审核。
3.围绕网上热点问题,在师生访问频繁、关注度高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以及互动类网站等,撰写正面评论文章;对涉及本校工作的网上不实言论,适时以论坛贴文的形式主动进行引导,消除负面影响。
4.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在校园网上主动导贴,积极跟贴,适时结贴。
及时发布正面观点,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5.针对别有用心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理直气壮的舆论斗争,发表即时性评论,及时跟贴,批驳反面声音,澄清事实,抵御负面言论的渗透和传播。
一旦发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学校应根据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部门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对策略与技巧
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对策略与技巧发布时间:2010-06-09 20:01:59 信息来源: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作者:Admin省委党校副教授谢孝龙(2010年4月19日)(根据录音整理)各位领导:下午好!很高兴来连云港,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与媒体打交道。
突发事件其实是每天都在发生,作为一个政府、一个部门,应对突发事件是我们的本职工作范围。
今天之所以我们要谈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在我们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应对媒体这一环节可能还有不到之处,引发媒体的过分关注,导致舆论对政府形成较大压力。
今天主要是从策略和技巧两方面,如何防止一个正常的突发事件演变成一个媒体过分关注的事件。
主要选2个角度来谈:一、政府机关应对媒体的策略1、正确认识,端正心态。
正确认识指的是我们一定要意识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不一样了,以前我们看待社会发展,更多地是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判断它,当前要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发展。
随着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社会话语权分散的时代。
如果我们将社会权利当作一个大蛋糕来看的话,以往这个蛋糕是由党、政府和有权部门独享的。
但是,我们今天必须意识到,以传媒为代表的其他社会势力正在瓜分着这个大蛋糕。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传媒为代表的其他社会势力对整个蛋糕瓜分所占份额将越来越大,这也意味着我们在目前工作中所遇到的舆论压力不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减轻,只会越来越大。
这就需要我们清楚的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今天是一个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
和以前相比,我们除了在政治和经济上有了变化之外,在媒介这个环节上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经济上是计划经济,政治上还没有改革开放;30年之后,经济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上是改革开放的。
今天,我们从媒介的发展来看,30年前的中国是处在传统媒介时代的国家,政府机关以及从业人员,他们的形象和行使权利的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媒体和我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形成的神秘性维系的。
如何应对媒体
如何应对媒体去年我参加我们福田区组织的新闻发言人培训,到国家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培训了一周。
这次书记推荐我给大家讲“如何应对媒体”,以我的学识和资历来讲,确实心里没底,在座的很多都是我工作上的前辈,经验比我丰富,见识比我广博,我在这里讲,确有班门弄斧之嫌。
不过,好在我也是照搬清华大学教授的知识,而且咱们又都是自己人,说的不对、不好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含谅解,我们这次课,不拘泥于形式,大家可以随时打断我,咱们一起探讨,集思广益,共同进步!《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咱们今天谈如何应对媒体,那么首先咱们就先了解一下媒体。
中国有多少家媒体呢?我告诉大家一个2007年统计的数据:2007年,我国报纸1938种,期刊9468种。
这些媒体的状况如何呢?2003年的时候,国务院出了一个文件,全称是《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试行)》,报纸、电视、广播这些原来事业单位,现在是企业了,这个文件的潜台词就是,媒体,你们自己到市场上找饭吃吧,政府不管你们了。
我因为想考新闻传播学的博士,所以对媒体圈内情况多了一些关注,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半以上的媒体是吃不饱的。
我说这个数据什么意思?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吃不饱饭,你会怎么样?坐以待毙,还是愤而反抗、找饭吃?我们共产党人的老祖宗马克思他老人家说了,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媒体人,我们俗称记着的同志们,也得先吃饭才行。
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两个概念:第一,记着没有什么可怕的,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也只不过是和其他工作着的人一样,混口饭吃罢了;第二,记者是不可以忽视的,因为他们的采访和报道都是实实在在为饭碗而奋斗,你不让他采访报道,那就是砸他的饭碗,断他的后路,他会和你拼命。
根据领导的指示,我们这次学习是为了解决最近与媒体记着打交道出现的问题,是应急的,可以说是临时抱佛脚,是为了解决今天晚上就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属于临阵磨枪,讲求的是“短平快”,所以不求理论深度,但求实用管用。
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面对互联网
如何认识互联网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
互联网技术对人的思想的冲击证明了这个原理。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使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增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
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涉及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交往方式、管理模式、经济运行、教育模式等诸多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也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存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互联网是一个广阔而崭新的空间。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源自其独特的技术特性:一是数字化,任何信息都可以转化成数字进行加工处理;二是网络化,能把世界各地的用户“一网打尽”,形成即时互联互通;三是高速化,强大的处理能力和极高的传输速度,把距离和时间瞬间融化;四是互动性,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实现了双向互动;五是海量化,带宽和容量很大,为信息洪流提供了充足的快速通道和存储港湾。
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与传统的三大媒体——广播、电视、报纸主要以“平面传播”信息的方式不同,被称为“第四种媒体”的互联网是一种“立体媒体”。
它能使声音、文字、图像等综合性很强的各种知识信息在瞬间生成、光速传播、实时互动、高度共享。
人们坐在家中,凭借着一台电脑一个鼠标就可以在信息海洋里遨游,达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境地。
人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思想观念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互联网也扩大了人们思想文化的交流。
互联网还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从未体验过的虚拟空间。
在网上,网民身份被数字化、电子化、虚拟化,使人们更容易在互联网上比较真实地自由地表达意见,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任何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往往会带来麻烦。
如何及时应对网络舆情
如何及时应对网络舆情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我国逐步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的普及使得任何一个网民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评论者,海量的信息使得网络成为了舆论的聚集地和发散地。
作为县级党政机关,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相对集中的部门已成必然,因为网络已成为民意和诉求表达的主渠道,是党政部门听取民情的又一手段。
但互联网虚拟的特性使得网络上的一些言论不受道德和行为的约束,真假难辩。
网络舆情的大量存在,使得党政机关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因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成为新形势下考量党政部门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传播方式,对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面对日趋复杂的网络舆情,尤其是涉及到党政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形象以及民生、民意、重大事件等等的网络舆情,如何做到及时应对网络舆情,建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是新时期党政机关面临的新课题。
为提升对网络舆情的应对水平,改进党政机关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工作,就对麻栗坡县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提出如下建议:一、全面、准确、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隐密性的特点,在网络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网络事件发表言论、表明态度、参与争辩,这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呈现出载体的多样化,最常见的有网络新闻评论(跟帖、转帖)、论坛、个人博客、播客甚至微博客、QQ 群等,同时,新的传播手段和方式还不断涌现,网络舆情传播表现出“海量、迅猛、不可预料”的特点,所以,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和应对网络舆情是从更高层次上减少负面信息的关键,要积极收集舆情,正视问题,理性应对,在网络舆情即将成为众多网民热议的焦点时,必须掌握相关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启动网络舆情应对程序。
为了保证对涉检网络舆情研判的全面、准确、及时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设置网评员。
在政务网上设置网评员,不断培养熟知网络、技术专业、经验丰富的网评员队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控。
高中生如何应对网络与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
高中生如何应对网络与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这一趋势的不断扩大,我们也不可忽视其中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高中生而言。
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帮助高中生应对网络与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
一、了解负面影响在处理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网络与社交媒体对高中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负面影响:1. 时间管理困难:过度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可能导致时间浪费,从而影响学习和其他重要活动。
2. 社交压力:通过社交媒体,高中生可能会感受到来自同龄人的压力,因为他们会比较自己的外貌、成绩和生活状态。
3. 虚拟世界替代现实:过度沉迷网络和社交媒体可能导致高中生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对人际交往和面对面沟通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二、培养健康的网络和社交媒体使用习惯为了应对网络与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高中生需要培养健康的使用习惯。
以下是一些建议:1. 设定时间限制:制定一个合理的使用时间表,确保网络和社交媒体在生活中的比例得到控制。
2. 集中注意力:当进行学习或其他重要任务时,学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避免被社交媒体上的消息和通知干扰。
3. 选择有益信息:学会辨别可信度和价值的信息来源,避免深陷虚假新闻、负面情绪和不良影响。
4. 保护个人隐私: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谨慎公开个人信息,确保自身安全和隐私。
三、提升自我意识与情绪管理能力面对网络和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高中生需要提升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
以下是一些方法:1. 自我反省:经常反思自己对网络和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观察其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对其他活动的阻碍程度。
2. 设定目标:制定实际而有意义的目标,例如每天阅读一本书、参加俱乐部活动或锻炼身体。
这样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管理时间和注意力。
3. 增强情绪管理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网络和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和负面情绪左右。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快速流动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快速流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快速流动,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方式,还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信息快速流动的背景和原因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传统媒体的报纸、电视和广播等,无论是编辑、印刷还是传播都需要一定的周期,信息更新的速度相对较慢。
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可以实现实时或几乎实时的效果,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
1. 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普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上网的能力和条件。
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随时上网,获取各种信息。
2. 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加快了信息的快速流动。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随时发布、分享和传播信息,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
3. 搜索引擎技术的改进:搜索引擎的出现和不断改进,使得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通过搜索引擎,我们只需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就能够获取和筛选出海量的相关信息。
二、信息快速流动带来的影响信息快速流动在许多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1. 经济领域:信息的快速流动使得商务活动更加便捷高效。
在线购物、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等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零售业态。
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动态,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
2. 教育领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知识传递的边界打破,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共享。
在线教育平台的出现,使得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的途径和方式。
3. 社会交流与传媒:信息的快速流动使得社交媒体成为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自己的观点、分享生活,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和信息。
4. 文化的传播: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快速流动也推动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传统艺术等。
媒介素养与媒体应对ppt课件
2
一、媒体应对:开放社会绕不开的话题
1.1、就社会而言,“第二媒介时代”传播无处不在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媒体属于“第一媒介时代”,是由精英分 子利用书籍、广播、报刊杂志自上而下的方式传播的;互联网出现 后则进入了第二媒介时代,特征是消灭了传播中心,每个人都可以 成为话语中心,每个人手里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影响社会。
——美国批判理论权威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
○公众知情权的压力越来越大
○传统媒体越来越不听招呼
○新兴媒体、境外媒体越来越难对付
○信息泛滥催生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
精选ppt课件
3
一、媒体应对:开放社会绕不开的话题 1.2、就企业而言,企业发展需要良好的媒介环境
三株“帝国”因为20多家媒体密集刊登了《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老汉》 而轰然倒塌。
——对新兴传媒特点的熟悉和掌握
○松花江污染如果你是市长如何应对?
——传媒在危机管理中的成功ຫໍສະໝຸດ 用精选ppt课件9
二、媒介素养:应对媒体的必备条件
2.2、何谓“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最早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桑普森1933年在其《文化 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中提出,20世纪70年代这一概念在西方 得到广泛运用。1997年我国第一次引入“媒介素养”这一概念
3.3、熟悉媒体功能属性
的报纸,比一千把刺刀还厉害。
精选ppt课件
4
一、媒体应对:开放社会绕不开的话题
1.3、就政府而言,要想人民满意必须用好媒体
○媒介是政府再造的“合伙人” 相似的价值:政府为人民服务;媒体为受众服务 相似的诉求:政府追求民众满意;媒体追求受众满意 相似的预期:政府希望社会稳定;媒体最看不得社会不公
○媒介是科学决策的“助推器” 印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森教授分析媒介发展与政策反应之间 的关 系并得出结论,报纸发行量越大的州,政府对灾害的补偿越 多。 美国“新政”靠“炉边谈话”对低收入阶层实行收入补贴,收音 机持有率越高的地方政 府在补贴上的支出越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条件下领导干部如何应对新闻媒体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大家上午好!我叫朱学英,今天,我讲的专题是《互联网条件下,领导干部如何应对新闻媒体》。
(点到第二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正成为影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懂得如何与媒体记者打交道,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但是,有不少领导干部面对媒体记者采访时,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怎么说,仓猝接招,导致窘态百出。
从近几年网上流行的雷人“官语”,可以看出,媒体对党和政府形象的杀伤力,有多大。
因此,在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如何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点到第三页)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一是充分认识媒体,二是正确面对媒体,三是提升应对能力。
(点到下一页)一、充分认识媒体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媒体:媒体就是一切社会信息公开扩散的手段和载体。
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等大众媒介。
报纸、广播、电视我们称之为传统媒体,因特网、手机由于产生的年代较晚,我们称之为新媒体。
(点击到下一页)下面,我们以网络媒体为例,来总结一下现代媒体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信息受众多。
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超过5亿,互联网网站230万个,互联网普及率达38.3%。
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已达96.1%。
另据统计:我国有报纸有2000多种,期刊有9000多种,电视频道有2000多个,广播频率有2000多套。
面对如此多的媒体,我们每个人都是信息受众。
(点到下一页)现代媒体的第二个特点是,传播速度快。
与报纸、广播、电视相比,互联网是用光速在交换信息,其速度可想而知。
(点一下)一个突发事件从发生到形成舆论热点,仅仅需要一天的时间,把一个信息甚至一万个信息发布到全世界只需要点一下鼠标,这在以往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在传播速度方面,互联网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
现代媒体的第三个特点是,不可控性强。
在互联网上,每位网民的身份表现为一个IP地址,不知其真实身份,这就决定了网络新闻源头、内容是无法控制的。
正是因为网民身份的虚拟性,一个舆情主体可以反复不断地以不同网名发表相似看法,这就会导致网上关注的热点,看起来像是大家共同关心的,但实际上可能是个别人在操控,少数人的声音被误认为群众的声音,舆论放大也就难以控制。
二、正确面对媒体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舆论宣传工作,都将新闻宣传视为我们党执政的命根子。
从媒体和政府的关系看,媒体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
如果这座桥梁是优质工程,就能引导舆论,从而树立勤政、高效、亲民的政府形象;但是,如果这座桥梁是豆腐渣工程,就有可能断裂,将党和政府与人民隔离开来,就有可能使小危机演化为大灾难。
由此可见,媒体舆论是一种无形的、杀伤力巨大的武器,可以说是政治上的“核武器”,因此,必须重视媒体,要牢固树立三种意识。
一是忧患意识。
在当今世界,谁能控制舆论,谁就能赢得民心,从政治角度上将,媒体舆论比核武器要重要的多,这是关乎党和国家兴废存亡的大事。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声称:“和平演变寄希望于社会主义国家第二代、第三代身上”。
60年代,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电台广播是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唯一手段”。
70年代,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99不战自胜》“只要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一接触西方文化,最后必转向西方”。
80年代,美国前总统里根要求“美国之音”要发挥“破城锤”的作用。
90年代,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对外广播计划”,声称要向中国提供一个所谓“独立、不受控制的新闻来源。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大肆叫嚣:“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有办法了!”媒体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法宝,面对这种看似温柔的进攻方式,我们务必要保持高度警惕,要时刻充满忧患意识。
二是管理意识。
党管媒体,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这不是意识形态专制,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全。
我们来看一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在美国,禁止拥有两家以上的全国收视率超过35%的民间电视台;在日本,广播业外资股股份最多不超过20%;在德国,电视台所有节目必须经审查通过后才能播放。
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西方所谓的媒体新闻自由是虚伪的,他们在骨子里是害怕失去媒体舆论操控权的。
三是要树立责任意识。
当前,一些小报小刊和少数网站已经不再是党和国家的“喉舌”,这些媒体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将吸引人们的眼球作为开拓业务的唯一标准,在新闻报到时不负责任,将干部妖魔化,将改革成果虚无化。
这种危险的信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管理,以免出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悲剧。
(二)是要善用媒体。
一是借助媒体之力做好正面宣传,让中心工作深入人心,让先进典型层出不穷,让政府形象不断增值。
二是充分尊重媒体的监督权,善于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
让媒体绕中心工作进行舆论监督,推动权力阳光运行,防止政府权力的腐化。
三是借助媒体之力做好政府决策。
利用媒体受众多的特点,广泛吸纳社情民意,可以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引导媒体。
政府必须主动引导媒体。
要让媒体成为重要的社会建设力量。
要通过新闻发布,把信息主动“喂”给记者,表达政府的立场和主张;要通过新闻预案,把政策解释事前准备给记者,防止信息不对称引发炒作;要应对突发事件,把握事件的舆论导向。
(四)善待媒体。
政府必须学会善待媒体。
政府既要应对媒体,更要加强与媒体的合作。
政府要建立与媒体的沟通机制,经常保持与记者的联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谋求双赢。
政府要学会宽容舆论,支持舆论监督,宽容媒体在监督政府时难免出现的失实。
政府要树立服务意识,为媒体提供信息源、政策扶持等服务,为媒体发展创造条件。
三、提升应对能力(技巧)(一)面对媒体记者要把握的原则第一,要遵循真实、坦诚的原则。
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采访,一定要坦诚相待,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真实地传递信息,这也是树立领导干部良好媒体形象的公信基础。
领导干部如果对记者问及的情况不了解,或者没有把握,就宁可少说或者不说,绝不可以说假话,更不能胡编乱造。
第二,要遵循前后一致的原则。
领导干部面对媒体发表言论,必须前后一致。
发表对特定事件的看法时,首先要对该事件有个完整的了解,经过深思熟虑,做出准确的定性,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无论是对所陈述事件内容,还是对事件所发表看法,所持的态度,都要前后一致,切不可自相矛盾,否则将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会严重损害领导干部个人的媒体形象。
第三,要遵循主动的原则。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最好事先有所准备,占据与媒体交往的主动权,绝不能被媒体牵着鼻子走。
接受采访之前,最好能提前了解来访媒体和记者的基本情况,掌握来访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对于事件的敏感问题和个别记者可能提到的尖锐问题,也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想好应对的办法。
第四、要把握分寸,遵循“度”的原则。
凡事都要讲究“度”。
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把握“度”十分重要。
一要掌握说话的“度”,一分事实说一分话。
对于突发的事件,如果还没有弄清楚事件的性质和真相,就只能描述性地介绍事件现场的客观情况,绝不可以随意评价或妄加猜测。
二是把握职责的“度”,对于自己分管职责以外或者业务范围之外的事件,要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不宜轻易发表看法。
三是掌握时间和内容的“度”,对于某些敏感事件,什么时候可以说,什么时候不可以说;什么内容可以讲,什么内容不可以讲,都应该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大局的需要仔细把捏。
四是把握与媒体距离上的“度”。
作为领导干部,和新闻媒体相处要保持恰当的距离,不能走得太近,也不能过于疏远。
(二)提高应对正式采访的能力正式的采访一般要按程序经被采访单位同意方可实施,事前要做详细的策划和沟通。
这种形式是我们常见的。
1. 面对记者要有信心。
例如,突发事件发生后,面对记者和公众,一些政府官员一般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顾虑,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不肯说,怕影响形象;二是不快说,要求媒体待原因查明或处置妥当后再报道;三是不真说,怕公布事件真相;四是不先说,待媒体炒作之后才出来辟谣和解释。
如此种种,都是没有信心和底气的表现。
我们要知道,不接受采访的直接后果是记者听不到官方声音,必然使记者选择随机性的群众采访,他们将听到更多的杂音,舆论引导将可能失控,因此,我们一定要消除顾虑,增强信心,从容面对记者,善待善用媒体。
2. 积极宣传。
积极宣传就是正面宣传,即实事求是地介绍工作职能、工作情况,宣传我们的精神风貌、好人好事,客观反映事实的真相等。
在介绍情况的时候,要注意用平实、朴素的词语,不要夸夸其谈,不要言之无物。
3. 拒绝透露。
对于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对认定不能透露的信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拒绝打听;应对采访应根据个人的身份说话。
一般工作人员可以说:“这件事我无权回答,请你和发言人或者上级领导联系”。
或者说:“对不起,您的提问已超出了我的职权范围。
”这类回答比较委婉。
比较直接的拒绝应当属于法律、政策原则问题,例如,记者问:“据说该起案件是由举报人举报的,您能介绍一下举报人的情况吗?”我们可以明确告知:“对不起,我们有责任为举报人保密。
”4. 澄清谣传和误解。
首先,更正由于误传或谣言而引起的错误表述。
其次,视情况表明态度。
如果我们已经掌握事实真相,无论是否公开这些事实,都可以对误传和谣言说:“这不是事实”、“这与我们掌握的情况不一样”、“我们可以保证现在流传的信息是假的”等一些简短辞令。
如果不掌握事件真相,只能声明“真相有待进一步调查,我们不要轻信来自其它方面的说明”,等等。
5. 谈论可能性。
在无确实消息的情况下,无论是我们还是记者都会涉及可能性的问题,但所涉及的可能性会与记者掌握的具有很大的差异。
因为我们是发现者,我们必须客观地对待所有可能性,而不能像记者那样对某种假设加以想像或发挥。
一般而言,我们应当表态:“我们的任务是发现事实,如果大家想得到证实,还是等调查清楚,用事实说话吧。
”(三)提高应对非正式采访的能力非正式的采访随机性强、偶然性大,甚至是带隐蔽的录音和摄像。
非正式采访所曝光的问题影响巨大。
如遇到非正式采访时,1.坦率直言法。
接受记者投诉或采访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对外宣传,或是塑造良好形象,或是澄清是非,故此,对一般善意的提问应毫不含糊、采取直言相告的方法。
直言是指说话直截了当、坦率而明确地以事实相告。
如记者问:“你对食品安全有信心吗?”应该毫不迟疑地回答:“我们一定会努力工作,确保食品安全。
”2. 正面说明法。
回答记者提问要求有理有节、温文大度,即使记者的问题带有明显的偏见或者较强的火药味,也不能激动发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