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笔记(中药至儿科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笔记

中医儿科笔记

中医儿科学笔记一、胎怯1、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温阳—补肾地黄丸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二、硬肿症1、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2、寒凝血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三、胎黄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四、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3、暑邪: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4、时邪:清热解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挟痰:(偏风寒)辛温解表,宣肺化痰—三拗汤、合二陈汤(偏风热)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桑菊饮挟滞:解表药加消食导滞—保和丸挟惊:解表药加清热镇惊—镇惊丸五、咳嗽1、风寒: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金沸草散2、风热: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痰热: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4、痰湿:燥湿化痰止咳—三拗汤合二陈汤5、阴虚: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沙参麦冬汤6、气虚: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六君子汤六、肺炎喘嗽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4、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5、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7、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8、邪陷厥阴:平肝熄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七、哮喘发作期:1、热性哮喘: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2、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3、外寒内热:解表清里,定喘止咳—大青龙汤4、肺实肾虚:泻肺补肾,标本兼顾—偏于上实者用苏子降气汤—偏于下虚者用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肺固表—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2、肺肾阴虚:养阴清热,补益肺肾—麦味地黄丸3、脾肾阳虚:健脾温肾,固摄纳气—金匮肾气丸八、鹅口疮1、心脾积热:清心泻脾—清热泻脾散2、虚火上浮:滋阴降炎—知柏地黄丸九、口疮1、风热乘脾:疏风散火,清热解毒—银翘散2、心火上炎: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泻心导赤散3、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引火归元—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十、泄泻1、湿热: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2、风寒: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3、伤食: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4、脾虚: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6、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7、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十一、厌食1、脾失健运:调和脾胃,运脾开胃—不换金正气散2、脾胃气虚:健脾益气,佐以助运—异功散3、脾胃阴虚:滋脾养胃,佐以助运—养胃增液汤十二、积滞1、乳食内积:消乳化食,和中导滞—乳积,消乳丸;食积,保和丸2、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食化滞—健脾丸十三、疳证1、疳气证:调脾健运—资生健脾丸2、干疳:补益气血—八珍汤3、疳积:消积理脾—肥儿丸4、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消肿—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5、眼疳:养血柔肝,滋阴明目—石斛夜光丸6、口疳: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泻心导赤散十四、营养性缺铁性贫血1、脾胃虚弱:健运脾胃,益气生血—六君子汤2、心脾两虚: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归脾汤3、肝肾阴虚:滋养肝肾,益精生血—左归丸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益阴养血—右归丸十五、汗证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2、营卫失调: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3、气阴亏虚:益气养阴—生脉散十六、多发性抽搐症1、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熄风镇惊—清肝达郁汤2、脾虚痰聚:健脾化痰,平肝熄风—十味温胆汤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柔肝熄风—大定风珠十七、惊风急惊风:1、风热动风:疏风清热,熄风定惊—银翘散2、气营两燔:清气凉营,熄风开窍—清温败毒饮3、邪陷心肝:清心开窍,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4、湿热疫毒:清热化湿,解毒熄风—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5、惊恐惊风:镇惊安神,平肝熄风—琥珀抱龙丸慢惊风:1、脾虚肝亢:温中健脾,缓肝理脾—缓肝理脾汤2、脾肾阳衰:温补脾肾,回阳救逆—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3、阴虚动风:育阴潜阳,滋肾养肝—大定风珠十八、癫痫1、惊痫:镇惊安神—镇惊丸2、风痫:熄风止痉—定痫丸3、痰痫:豁痰开窍—涤痰汤4、瘀血痫:化瘀通窍—通窍活血汤十九、急性肾小球肾炎(小儿水肿)1、湿热内侵: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2、阴虚邪恋:滋阴补肾,兼清余热—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3、气虚邪恋: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4、水凌心肺:泻肺逐水,温阳扶正—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5、邪陷心肝:平肝泻火,清心利水—龙胆泻肝汤合羚羊角汤6、水毒内闭:通腑降浊,解毒利尿—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二十、肾病综合征1、肺脾气虚:益气健脾,宣肺利水—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2、脾肾阳虚:温肾健脾,化气行水—偏肾阳虚,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偏脾阳虚,实脾饮3、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知柏地黄丸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化湿清热—六味地黄丸加黄芪二一、尿频1、脾肾气虚:温补脾肾,升提固摄—缩泉丸2、湿热下注:清热利湿,通利膀胱—八正散二二、遗尿1、肾气不足:温补肾阳,固涩小便—菟丝子散2、脾肺气虚:补肺益脾,固涩膀胱—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3、心肾失交:清心滋肾,安神固脬—导赤散合交泰丸二三、五迟、五软1、肝肾亏损:补肾填髓,养肝强筋—加味六味地黄丸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心血—调元散3、痰瘀阻滞:涤痰开窍,活血通络—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二四、麻疹(风痧)顺证1、邪犯肺卫(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2、邪入肺胃(出疹期)清凉解毒,透疹达邪—清解透表汤3、阴津耗伤(收没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逆证:1、邪毒闭肺:宣肺开闭,清热解毒—麻杏石甘汤2、邪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3、邪陷心肝:平肝熄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二五、风疹1、邪犯肺卫:疏风解表清热—银翘散2、邪入气营:清气凉营解毒—透疹凉解汤二六、猩红热(丹痧)1、邪侵肺卫:辛凉宣透,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2、毒炽气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凉营清气汤3、疹后伤阴: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沙参麦冬汤二七、水痘1、邪伤肺胃: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合六一散2、邪炽气营:清热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二八、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A组)1、邪犯肺脾:宣肺解表,清热化湿—甘露消毒丹2、湿热壅盛:清热凉营,解毒祛湿—清温败毒饮二九、流性腮腺炎(痄腮)1、邪犯少阳: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2、热毒壅盛: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3、邪陷心肝:清热解毒,熄风开窍—清温败毒饮4、毒窜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三十、流性乙型脑炎(小儿暑温)1、邪犯卫气:辛凉解表,清暑化湿—偏卫分证用新加香薷饮—偏气分证用白虎汤2、邪炽气营:清气凉营,泻火涤痰—清温败毒饮3、邪入营血:凉血清心,增液潜阳—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恢复期、后遗症期:4、阴虚内热:养阴清热—青蒿鳖甲汤合清络饮5、营卫不和: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6、痰蒙清窍:豁痰开窍—涤痰汤7、痰火内扰:涤痰泻火—龙胆泻肝汤8、气虚血瘀:益气养阴,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9、风邪留络:搜风通络,养血舒筋—止痉散三一、百日咳(顿咳)1、邪犯肺卫(初咳期):疏风祛邪,宣肺止咳—三拗汤2、痰火阻肺(痉咳期):泻肺清热,涤痰镇咳—桑白皮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3、气阴耗伤(恢复期):养阴润肺,益气健脾—肺阴亏虚用沙参麦门冬汤—肺脾气虚用人参五味子汤三二、寄生虫病1)肠虫证:驱蛔杀虫、调理脾胃-使君子散2)蛔厥证:安蛔定痛、继之驱虫-乌梅丸三三、夏季热1、暑伤肺胃: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2、上盛下虚:温补肾阳,清心护阴—温下清上汤三四、紫癜1、风热伤络:疏风清散邪,清热凉血—连翘败毒散2、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3、气不摄血:健脾养心,益气摄血—归脾汤4、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大补阴丸三五、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卫气同病: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银翘散2、气营两燔:清气凉营,解毒化瘀—清瘟败毒饮。

中医儿科学执医笔记

中医儿科学执医笔记
健脾温肾,固摄纳气
金匮肾气丸
肺肾阴虚
喘促乏力,咳嗽时作,干咳或咳痰不爽,面色潮红,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手足心热,便秘,舌红少津,苔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红
养阴清热,补益肺肾
麦味地黄丸
第五节反复呼吸道感染
肺脾气虚
反复外感,面黄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动则多汗,少气懒言,食少纳呆,或大便溏薄,唇口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
辛温宣肺,止咳平喘
华盖散加减
风热郁肺
发热恶风,头痛有汗,鼻流黄涕,咳嗽气喘,咯黄痰,或闻喉间痰嘶,鼻翼煽动,口渴便秘,小便黄少,面红烦躁不安,咽部红肿,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指纹浮紫
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甘石汤
痰热闭肺
发热有汗,咳嗽,咯痰黄稠或喉间痰鸣,气急喘促,鼻翼煽动,张口抬肩,口唇紫绀,烦躁不安,面色红,口渴欲饮,纳呆便秘,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华盖散
风热犯肺
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或伴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
痰热壅肺
咳嗽痰多,色黄黏稠,咯吐不爽,咳剧气促,喉间痰鸣,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清化痰热,肃肺止咳
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保元汤加减
五脏亏虚
形体瘦弱,身材偏短,精神委靡,气弱声低,肌肤不温,面色无华,痿软无力,筋弛肢软,虚里动疾,时有惊惕,吮乳量少,指甲软或短,指纹淡
培元补虚,益气养阴
十全大补汤加减
第二节硬肿症
寒凝血涩
全身欠温,四肢发凉,反应尚可,哭声较低,肌肤硬肿,难以捏起,硬肿多局限于臀、小腿、臂、面颊等部位,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指纹紫滞

中医儿科学笔记整理

中医儿科学笔记整理

中医儿科学笔记整理一、中医儿科学基础。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处于不完善和不成熟的状态。

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其中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感邪之后,邪气易于鸱张,病情容易发生变化。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对药物的反应灵敏,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为大。

3. 年龄分期。

- 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胎儿在母体中孕育,约40周。

-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

此期小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存,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够成熟,易发生多种疾病。

-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此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需要摄入的热量和营养素特别高,但消化功能尚未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

- 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生长速度稍减慢,但活动范围增大,接触周围事物增多,智能发育较前突出,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的能力增强,但识别危险的能力尚不足,故易发生意外创伤和中毒等。

- 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 - 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又减慢,达到稳步增长,而智力发育更趋完善,求知欲强,能做较复杂的动作,语言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但仍易发生传染病和各种意外事故。

-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 - 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

此期小儿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发育已基本与成人相同,智能发育更成熟,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逐步增强。

中医儿科学执业医师笔记

中医儿科学执业医师笔记

中医儿科学执业医师笔记中医儿科学执业医师精华笔记中医儿科学执业医师精华笔记2010年06月28日星期一上午10:18中医儿科学执业医师精华笔记中医儿科1。

胎怯补肾调元。

肾精薄弱__补肾地黄丸脾肾两虚__保元汤2。

硬肿归身阳气虚衰__参附汤寒凝血涩__当归四逆散3。

胎黄茵陈血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4。

感冒主证时邪银普散,夹痰夹滞夹痰回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时玡感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兼证挟痰:宣肺化痰-二陈汤,桑菊饮挟滞:消食导滞、通腑泄热-保和丸挟惊:清热解表、安神镇惊-小儿回春丹或琥珀抱龙丸5。

咳嗽金山请陈六外感风寒咳嗽:散寒宣肺-金沸草散风热咳嗽:疏风肃肺-桑菊饮内伤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清金化痰汤阴虚燥咳:滋阴润燥-沙参麦冬气虚咳嗽:六君子痰湿咳嗽:三拗合二陈6。

肺炎喘嗽寒华热银毒黄解,痰热虎婷肺热参,肺脾参五心参附,邪陷羚钩牛黄解。

风寒闭肺:华盖散风热闭肺: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热毒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痰热闭肺: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参五味子汤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邪陷厥阴: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7。

哮喘小石龙苏都五斤麦。

热性哮喘:清肺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寒性哮喘:温肺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外寒内热:大青龙汤肺实肾虚:上_苏子降气汤,下_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合玉屏风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肺肾阴虚:麦味地黄丸8。

鹅口疮谢伯心脾积热:清泻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虚火上浮:滋阴潜阳、引火归原-知柏地黄丸9。

口疮银泻六味肉风热乘脾:银翘散心火上炎:清心泄热-泻心导赤汤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六味地黄汤加肉桂10。

泄泻小儿食保热葛,风寒藿香脾虚生,阳虚附理伤阴连,伤阳龙牡救逆汤。

中医儿科学速记

中医儿科学速记

2013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儿科学新生儿疾病1、胎怯2、肾精薄弱:补肾地黄丸3、脾肾两虚:保元汤2、硬肿症阳气虚衰:参附汤寒凝血涩:当归四逆散3、胎黄湿热熏蒸:茵陈蒿汤寒湿阻滞:茵陈理中汤瘀积发黄:血府逐瘀汤胎黄动风:羚角钩藤汤苔黄虚脱:参附汤合生脉散肺系病证1、感冒风寒感冒: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银翘散暑邪感冒:新加香薷饮时邪感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挟痰:二陈汤、三拗汤;桑菊饮、黛蛤散挟滞:保和丸挟惊:疏风解表基础上用镇惊丸2、乳蛾风热搏结:银翘马勃散热毒炽盛:牛蒡甘桔汤肺胃阴虚:养阴清肺汤3、咳嗽风寒咳嗽:杏苏散、金沸草散风热咳嗽:桑菊饮风燥咳嗽:清燥救肺汤、桑杏汤痰热咳嗽:清金化痰汤、清气化痰汤阴虚燥咳:沙参麦门冬汤气虚咳嗽:六君子汤痰湿咳嗽:二陈汤4、肺炎喘嗽风寒闭肺:华盖散风热闭肺:麻杏石甘汤热毒闭肺: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痰热闭肺: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心阳虚衰:参附龙牡救逆汤邪陷厥阴: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5、哮喘风寒束肺: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阻肺:麻杏石甘汤、苏葶丸外寒内热:大青龙汤肺实肾虚:肺实:苏子降气汤;肾虚: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合玉屏风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肺肾阴虚:麦味地黄丸6、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营卫失调:黄芪桂枝五物汤脾肾两虚:金匮肾气丸合理中丸肺脾阴虚:生脉散合沙参麦门冬汤脾系病证1、鹅口疮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虚火上浮:知柏地黄丸2、口疮风热乘脾:银翘散心火上炎:泻心导赤汤虚火上浮:六味地黄丸3、泄泻湿热泻:葛根芩连汤风寒泻:藿香正气散伤食泻:保和丸脾虚泻:参苓白术散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气阴两伤:人参乌梅汤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4、厌食脾运失健:不换金正气散脾胃气虚:异功散胃阴不足:养胃增液汤、益胃汤5、积滞乳食内积:乳积:消乳丸;食积:保和丸脾虚夹积:健脾丸6、疳证疳气证:资生健脾丸干疳证:八珍汤疳积证:肥儿丸疳肿胀:防已黄芪合五苓散眼疳:石斛夜光丸口疳:泻心导赤散7、贫血脾胃虚弱:六君子汤心脾两虚:归脾汤肝肾阴虚:左归丸? ?脾肾阳虚:右归丸心肝病证1、夜啼脾寒气滞:乌药散合匀气散心经积热:导赤散惊恐伤神:远志丸2、汗证表虚不固:玉屏风散合牡蛎散营卫不和:黄芪桂枝五物汤气阴亏虚:生脉散、当归六黄汤湿热迫蒸:泻黄散3、病毒性心肌炎风热犯心:银翘散湿热侵心:葛根黄芩黄连汤气阴亏虚: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心阳虚弱: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痰瘀阻络: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4、注意力缺陷障碍肝肾阴虚:杞菊地黄丸心脾两虚: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痰火内扰:黄连温胆汤5、抽动障碍气郁化火:清肝达郁汤脾虚痰滞:十味温胆汤阴虚风动:大定风珠6、惊风急惊风风热动风:银翘散气营两燔:清瘟败毒饮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湿热疫毒: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惊恐惊风:琥珀抱龙丸慢惊风脾虚肝亢:缓肝理脾汤脾肾阳衰:固真汤合寒荡惊汤阴虚风动:大定风珠7、痫证惊痫:镇惊丸淡痫:涤痰汤风痫:定痫丸瘀血痫:通窍活血汤脾虚痰胜:六君子汤脾肾两虚:河车八味丸肾系病证1、水肿风水相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湿热内侵: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脾肾阳虚:真武汤肺脾气虚: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气阴两虚:六味地黄丸加黄芪水凌心肺: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邪陷心肝: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水毒内闭: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2、尿频脾肾气虚:缩泉丸温热下注:八正散阴虚内热:知柏地黄丸3、遗尿肾气不足:菟丝子散肺脾气虚: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心肾失交:导赤散合交泰丸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4、五迟五软肝肾亏损:加味六味地黄丸心脾两虚:调元散痰瘀阻滞:通窍活血合二陈汤传染病1、麻疹邪犯肺卫(初热期):宣毒发表汤邪入肺卫(出疹期):清解透表汤阴津耗伤(收没期):沙参麦冬汤热毒攻喉:清咽下痰汤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邪毒闭肺:麻杏石甘汤2、奶麻邪郁肌表:银翘散毒透肌肤:银翘散合养阴清肺汤3、风痧邪郁肺卫:银翘散邪热炽盛:透疹凉解汤4、丹痧邪侵肺卫:解肌透痧汤毒在气营:凉营清气汤疹后阴伤:沙参麦冬汤5、水痘6、邪伤肺卫:翘散合六一散7、邪炽气营:清胃解毒汤6、手足口病甘温邪犯肺脾:甘露消毒丹温热壅胜:清瘟败毒饮7、痄腮邪犯少阳:柴胡葛根汤、银翘散热毒蕴结:普济消毒饮邪陷心肝:清瘟败毒饮、凉营清气汤毒窜睾腹:龙胆泻肝汤中医儿科学总论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中医儿科学个人笔记摘抄(3篇)

中医儿科学个人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生理、病理特点及其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探讨儿童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以下是我对中医儿科学的一些个人笔记摘抄,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二、儿童生理特点1.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儿童脏腑功能尚未成熟,抵抗力较弱,易受外邪侵袭。

2.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需求量大,易出现营养过剩或不足。

3. 脾常不足,易患脾胃病:儿童脾胃功能尚未完善,易出现消化不良、积食、泄泻等症状。

4. 肾常虚,易患肾系疾病:儿童肾脏功能较弱,易出现遗尿、尿频、尿急等症状。

三、儿童病理特点1.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儿童疾病变化快,易出现传变。

2.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儿童疾病表现复杂,易出现寒热虚实夹杂。

3. 易兼夹,易转化:儿童疾病易出现多种症状并存,且病情易转化。

四、儿科辨证要点1. 望诊:观察儿童的面色、舌象、指纹等,以了解病情。

- 面色:面色红润为正常,面色苍白、黄染、青紫等均为病态。

- 舌象:舌质淡红为正常,舌质红、苔黄、苔白等均为病态。

- 指纹:指纹淡红为正常,指纹紫红、指纹青紫等均为病态。

2. 闻诊:观察儿童的呼吸、咳嗽、呕吐等声音。

- 呼吸:呼吸平稳为正常,呼吸急促、喘促等均为病态。

- 咳嗽:咳嗽声音清亮为正常,咳嗽声音嘶哑、痰声漉漉等均为病态。

- 呕吐:呕吐物清稀为寒证,呕吐物秽浊为热证。

3. 问诊:询问儿童的饮食、睡眠、二便等情况。

- 饮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为脾胃虚弱,食欲亢进、口渴为脾胃湿热。

- 睡眠:睡眠不安、夜啼为心肝火旺,睡眠深沉为脾虚。

- 二便:大便溏泄为脾胃虚弱,大便干结为肠道积热。

4. 切诊:观察儿童的脉象。

- 脉象:脉象平和为正常,脉象弦滑为热证,脉象沉细为寒证。

五、儿科常见病证及治疗1. 感冒: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治疗以疏风解表为主,常用药物有柴胡、葛根、荆芥等。

2. 咳嗽:表现为咳嗽、痰多、喉痒等症状。

中医儿科学笔记

中医儿科学笔记

中医儿科学笔记我一直觉得中医儿科学特别神奇,就像一把神秘的钥匙,能开启儿童健康的大门。

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中医儿科学的时候,那真的是一头雾水啊。

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各种理论知识,什么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就像刚冒尖的小嫩芽,还很脆弱呢。

当时我就想,这啥意思啊?后来慢慢才明白,这就是说小孩子的身体各个器官都还没发育完全,所以就特别容易生病,就像刚搭建好框架的小房子,一点点风吹雨打就可能出问题。

有一次,我跟着一位老中医实习。

来了个小朋友,小脸烧得通红通红的,就像个小火球似的。

家长在旁边急得不行,那眼睛里全是担忧啊。

老中医不慌不忙地开始给小朋友看病。

他先是看了看小朋友的舌头,嘴里还念叨着:“嗯,舌尖红啊,这体内肯定有热。

”然后又摸了摸脉。

我在旁边好奇得很,心里就像有只小猫在挠痒痒。

我就小声问老中医:“老师,您咋光看舌头摸脉就能知道这么多啊?”老中医笑着说:“这舌头啊,就像身体内部的一面镜子,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呢。

脉呢,就像河流里的水,水流的快慢、强弱都能告诉我们身体的状况。

”哇,我当时就觉得太神奇了。

中医儿科学里的小儿推拿那也是一绝啊。

有一回,邻居家的小孩老是咳嗽,吃了药也不见好。

我就跟邻居说:“要不试试小儿推拿?”邻居半信半疑地看着我。

我就给他们讲,小儿推拿就像是给孩子的身体做一场温柔的按摩,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的机能。

就像给一个小机器重新调整零件一样。

我就试着给那孩子推了推肺经,从无名指的指根推向指尖。

一边推还一边跟孩子说:“小朋友,感觉是不是很舒服呀?”那孩子还真就不哭不闹的,过了几天,咳嗽真的减轻了不少呢。

说到小儿的疾病,那可真是多种多样。

像小儿泄泻,也就是拉肚子。

这要是放到西医那,可能就会用一些止泻的药啊之类的。

但在中医儿科学里,那就要分清楚是寒湿泄泻、湿热泄泻还是伤食泄泻。

寒湿泄泻的孩子拉的便便就像蛋花汤一样,而且肚子还凉凉的。

这时候就得用一些温中的药,就像给孩子的小肚子点上一把小火炉,把寒湿给驱散掉。

中医儿科主治医师考试完美笔记

中医儿科主治医师考试完美笔记

中医儿科主治医师考试完美笔记导言本文旨在提供关于中医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的完美笔记。

这些笔记将涵盖考试的重点知识和考试技巧,旨在帮助考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考试概述中医儿科主治医师考试是对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的医生进行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考核。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方剂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考试重点以下是中医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的重点知识点:1. 儿科中医基础理论- 幼儿生理发育特点- 婴幼儿常见病与中医病机- 儿科中医学的基本理论2. 儿科中医诊断- 四诊合参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认识儿科中医辩证方法- 儿科中医辩证分型、辨证与治疗方法3. 儿科常见病治疗- 儿科常见病的辨证治疗- 儿科常见病的方剂应用- 常用中药对儿童的应用与禁忌4.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儿科中的应用- 中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 个体化治疗的原则与方法考试技巧以下是中医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的一些建议和技巧:1. 提前备考:考试内容庞杂,建议提前规划研究时间,合理安排复计划。

2. 多做模拟题:通过做模拟题可以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性。

3. 注重重点知识:重点复考试的核心知识点,尤其是常见病的辨证治疗和方剂应用。

4. 注意解析能力:考试中常出现较难的临床案例题,要注重培养对病例分析和解析的能力。

5. 注意时间管理:合理分配答题时间,不要在某一题上花费过多时间而导致其他题目无法完成。

结论通过掌握中医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的重点知识和考试技巧,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考试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希望本篇完美笔记对考生有所帮助,祝愿大家考试顺利!。

中医儿科学笔记

中医儿科学笔记

.. 中医儿科总论第一节:儿科发展史(每一分期的医著医论)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体系为知道,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儿科称为专科是在宋代。

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著有《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清·谢玉琼《麻科活人书》是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其合并症的辨证和治疗。

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提出指纹诊法“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风轻、气重、命危”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分期)(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4)幼儿期——1~3周岁;(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第三节:小儿生长发育(生理常数)一、体格生长1、体重:清晨空腹排尿仅穿单衣初生:3公斤1~6个月:体重=3+0.7*月龄7~12个月:体重=7+0.5*(月龄-6)=4+0.5*月龄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2、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

2~12岁:身高=70+7*年龄3、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2~4月内闭合。

(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4、头围:初生:33-34厘米。

中医儿科笔记打印

中医儿科笔记打印

中医儿科(一)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年龄分期:(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 周;(孕期28天到出生后7 天止,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 天;(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 周岁;(4)幼儿期——1~3 周岁;(5)幼童期——3~7 周岁,即学龄前期;(6)儿童期——7~12 周岁,即学龄期。

体重:清晨空腹排尿后初生:3 公斤1~6 个月:体重=3+0.6*月龄7~12 个月:体重=6.6+0.5* (月龄-6)=3.6+0.5*月龄2~12 岁:体重= (年龄-2)*2+12=8+2* 年龄身长:初生:50 厘米,第一年增长25 厘米。

2 岁后:75+5* 年龄头围:初生:34 厘米。

胸围:初生:32 厘米。

1岁内,胸围常小于头围;1 岁时几乎相等;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囟门:后囟关闭:出生后2~4 个月内(部分出生时);前囟关闭:出生后12~18 个月。

后囟关闭比前囟关闭早。

牙齿:出生后5~10 个月开始出牙。

20~30 个月出齐20 颗乳牙。

6~24 个月:牙齿数= 月龄-4(或6)。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10.7+0.27*年龄;舒张压=收缩压*(1/2~2/3 )。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

1 岁时能独立站立,扶1 只手可行走;1 岁半左右会走路。

语言发育:单语单句阶段:1 岁以后。

小儿生理特点:(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2)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

中医儿科整理

中医儿科整理

辨证论治整理新生儿病一、胎黄(1)常证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大黄+泽泻、车前子+黄芩、金钱草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退黄;茵陈理中汤加减;茵陈+干姜、白术+党参、甘草+薏苡仁、茯苓3.气滞血瘀(阴黄+有形淤积,右胁下有痞块)行气化瘀消滞;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郁金、枳壳+桃仁、当归、赤芍、丹参(2)变证1.胎黄动风平肝熄风退黄;茵陈蒿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羚角、钩藤、天麻+茵陈、大黄、车前子+石决明、川牛膝、僵蚕、栀子、黄芩2胎黄虚脱温阳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人参+附子、干姜+五味子、麦冬+茵陈、金钱草肺系疾病一、感冒(一)主证1.风寒感冒(指纹浮红,咽不红)辛温解表散寒;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羌活、苏叶+桔梗+前胡+甘草若素体内热可有外寒里热,加石膏和黄芩2.风热感冒(指纹浮紫,咽红肿)辛凉解表清热;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薄荷、桔梗、牛蒡子、大青叶+荆芥、淡豆豉+ 芦根、竹叶3.暑邪感冒清暑解表化湿;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金银花、连翘+厚朴+白扁豆4.时疫感冒解表清瘟解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金银花、连翘+荆芥、羌活+贯众、栀子、黄芩+ 板蓝根、桔梗、牛蒡子、薄荷(二)兼证1.夹痰:感冒兼有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风寒夹痰,痰白清稀,辛温解表,宣肺化痰;三拗汤、二陈汤;炙麻黄、杏仁、半夏、陈皮风热夹痰,痰稠色白黄;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瓜蒌皮、浙贝母2.夹滞:兼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不调,小便短黄,舌苔厚腻、脉滑解表兼消食导滞,加用保和丸加减;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莱菔子、枳壳。

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实3.夹惊: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骤然抽搐,指纹青滞解表兼以清热镇惊;镇惊丸加减;钩藤、僵蚕、蝉蜕、珍珠母。

二.咳嗽(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华盖散加减;炙麻黄、荆芥;杏仁、白前、远志;陈皮,紫苏子;蝉蜕、桔梗、甘草2.风热犯肺疏风解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二)内伤咳嗽1.痰热壅肺清化痰热,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桑白皮、前胡、款冬+黄芩、栀子、鱼腥草+浙贝母、天竺黄、桔梗+麦冬、甘草2.痰湿蕴肺燥湿化痰,肃肺止咳;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炙麻黄、杏仁、白前+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3.脾肺气虚补肺益气,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味;六君子+炙百部、炙紫菀4.阴虚肺热滋阴润燥,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加减;南沙参、麦冬、地黄、玉竹+天花粉、甘草+桑白皮、炙款冬花、炙枇杷叶三.肺炎喘嗽(1)常证..反正就是有鼻翼煽动,热咳痰喘1.风寒郁肺辛温宣肺,止咳平喘;华盖散加减;麻黄、荆芥、防风+杏仁、桔梗、白前+苏子、陈皮2.风热郁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麻杏石甘+金银花、连翘、薄荷;桑叶、桔梗、前胡3.痰热闭肺(肺炎喘嗽中期,出现典型热咳痰喘、张口抬肩)清热涤痰,开肺平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炙麻黄、杏仁、前胡+石膏、鱼腥草、黄芩、甘草;桑白皮、葶苈子、苏子+细茶4.毒热闭肺(痰热闭肺发展而来,壮热不退,涕泪俱无)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杏仁、枳壳+黄连、黄芩、虎杖、栀子+石膏、知母、生甘草5.阴虚肺热(肺热减而未清)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南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白皮、百合、炙款冬花+扁豆、甘草6.肺脾气虚(肺炎喘嗽恢复期)补肺益气,健脾化痰;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党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培土生金)+五味子+百部、法半夏、橘红(2)变证1.心阳虚衰(素体虚弱患肺炎喘嗽,右胁下出现硬块)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参附龙牡(煅龙骨、煅牡蛎)+白芍、甘草2邪陷厥阴(心肝经的症状,开始抽筋了)清心开窍、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羚角、钩藤、僵蚕+郁金、石菖蒲+白芍、地黄、甘草+黄芩、黄连、栀子。

(完整版)中医儿科学笔记

(完整版)中医儿科学笔记

中医儿科总论第一节:儿科发展史(每一分期的医著医论)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体系为知道,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儿科称为专科是在宋代。

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著有《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清·谢玉琼《麻科活人书》是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其合并症的辨证和治疗。

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提出指纹诊法“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风轻、气重、命危”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分期)(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4)幼儿期——1~3周岁;(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第三节:小儿生长发育(生理常数)一、体格生长1、体重:清晨空腹排尿仅穿单衣初生:3公斤1~6个月:体重=3+0.7*月龄7~12个月:体重=7+0.5*(月龄-6)=4+0.5*月龄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2、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

2~12岁:身高=70+7*年龄3、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2~4月内闭合。

(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4、头围:初生:33-34厘米。

中医医师笔记-儿科学

中医医师笔记-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一、咳嗽1、风寒;金沸草散(风寒兼湿);杏苏散加厚朴、白术(风寒挟热);三拗汤加黄芩2、风热;桑菊饮(风热兼湿)加苡仁、半夏、茯苓3、痰热;清金化痰汤加减4、痰湿;三拗汤合二陈汤5、阴虚燥咳;沙参麦冬汤6、气虚久咳;六君子汤7、食积;曲麦二陈汤8、气阴两虚;生脉散二、肺炎咳嗽1、风寒闭肺;三拗汤合葱鼓汤或华盖散2、风热闭肺;(轻证)银翘散(重证)麻杏石甘汤3、痰热闭肺;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4、毒热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5、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变证;(心阳虚);参附龙牡救逆汤(气阴两虚);生脉散(内陷厥阴);羚角钩藤汤、牛黄清心丸三、哮喘发作期1、热性哮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2、寒性哮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3、外寒内热;大青龙汤加减4、肺实肾虚;偏于上实者用苏子降气汤。

偏于下虚者用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加减缓解期1、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2、肺肾阴虚;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3、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四、鹅口疮1、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2、虚火上浮;知柏地黄丸加减五、口疮1、风热乘脾;银翘散加减2、心火上炎;泻心导赤汤3、虚火上浮;六味地黄丸4、脾肾火虚;理中汤加肉桂六、呕吐1、伤食;保和丸。

(伤乳)消乳丸2、胃热;加味温胆汤3、胃寒;丁萸理中汤4、肝气犯胃;解肝煎5、惊恐;定吐丸七、泄泻1、伤食;保和丸2、风寒;藿香正气散3、湿热;葛根黄连黄芩汤4、脾虚;参苓白术散5、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

(偏肾阳虚)四神丸6、气阴两伤;人参乌梅汤加减变证1、伤阴;连梅汤2、伤阳;参附龙牡救逆汤3、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八、腹痛:1、腹部中寒;养脏散2、乳食积滞;香砂平胃散3、脏腑虚冷;小建中汤合芍药汤4、气滞血瘀;少腹逐瘀汤九、厌食1、脾失健运;不换金正气散加减2、脾胃阴不足;养胃增液汤3、脾胃气虚;异功散加减十、积滞1、乳食内积;消乳丸或木香大安丸2、脾虚夹积;健脾丸3、脾虚不运;香砂六君子汤十一、疳证1、疳气;资生健脾丸2、疳积;肥儿丸加减3、干疳;八珍汤(眼疳)石斛夜光丸(心疳)泻心导赤汤(疳肿胀)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4、口干;泻心导赤散加减十二、惊风急惊风1、风热动风;银翘散加减2、气营两燔;清温败毒饮加减3、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加减4、湿热疫毒;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加减5、惊恐惊风;琥珀抱龙丸加减慢惊风1、脾虚肝亢;缓肝理脾汤。

中医儿科的笔记总结范文

中医儿科的笔记总结范文

中医儿科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儿童生理、病理特点,以及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治疗儿科疾病。

中医儿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推拿、针灸等。

二、中医儿科优势1.整体观念:中医儿科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认为小儿疾病多与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有关。

2.辨证论治:中医儿科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温病、寒病、热病、虚病等,以达到调整阴阳、平衡气血的目的。

3.药物安全:中医儿科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药物的安全性,避免使用毒副作用大的药物,减少对儿童的伤害。

4.疗效显著:中医儿科在治疗儿科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尤其在治疗感冒、咳嗽、腹泻、哮喘等常见病方面具有优势。

三、中医儿科常见病及治疗1.感冒:中医认为感冒是由风寒、风热等邪气侵袭所致,治疗以疏风解表为主。

常用方剂有:银翘散、葱豉汤等。

2.咳嗽:咳嗽病因多样,治疗以止咳平喘为主。

常用方剂有:苏子降气汤、麻黄汤等。

3.腹泻:腹泻病因包括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治疗以健脾止泻为主。

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葛根芩连汤等。

4.哮喘:哮喘病因包括痰湿、肺气虚弱等,治疗以化痰平喘为主。

常用方剂有:定喘汤、苏子降气汤等。

5.厌食:厌食病因包括脾胃虚弱、积食等,治疗以健脾开胃为主。

常用方剂有:健脾丸、保和丸等。

四、中医儿科推拿推拿是中医儿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特点。

常用推拿手法有:揉腹、推拿来气、按揉穴位等。

针灸在中医儿科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调整脏腑功能、缓解症状。

常用穴位有:足三里、内关、神门等。

六、中医儿科预防保健1.合理喂养:母乳喂养、定时定量、多样化饮食。

2.加强锻炼: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免疫力。

3.预防接种:按照国家规定进行预防接种,预防传染病。

4.调养情志:保持儿童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

总之,中医儿科在治疗儿科疾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为一名中医儿科从业者,我们要不断学习中医理论,提高诊疗水平,为儿童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儿科中医师承笔记

儿科中医师承笔记

儿科中医师承笔记
儿科中医师承笔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儿童发育和生长:记录儿童的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并进行定期跟踪观察,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

2. 病史:记录儿童的疾病史、过敏史、家族史等,包括患病时间、症状表现、治疗经历等详细信息,以便综合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 体格检查:包括全面的身体检查,如查看皮肤、头部、眼耳鼻喉、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以便发现异常体征。

4. 望、闻、问、切:根据中医的四诊法,观察儿童的面色、形态等外在表现,闻儿童的气味,询问儿童的症状及就诊目的,以及通过切脉来了解儿童的体质和病情。

5. 中医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四诊观察的结果,结合中医理论,对儿童的疾病进行中医诊断,如寒热虚实、湿热寒凉等。

6. 治疗方案:制定儿童的中医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推拿按摩、中药煎服等,以及辅助的饮食、运动等调理建议。

7. 随访观察:记录治疗效果,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症状的缓解或加重,体格的改善等,以调整治疗方案。

8. 家长指导:与家长沟通,并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如合理的饮食营养、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9. 学术交流:对于特殊病例和疑难病症,及时与其他医生或专家进行交流,以获取更深入的分析和治疗建议。

10. 病历整理:将每次就诊的笔记整理成完整的病历,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结果、诊断、治疗方案和随访观察等,以便下次就诊时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药子: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13.2止咳平喘药
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百部:润肺止咳、灭虱杀虫
苏子: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尿消肿
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紫菀:化痰止咳
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枇杷叶:化痰止咳、和胃降逆
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白果:敛肺平喘、收涩止带
白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
地龙: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
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珍珠:镇心定惊、清肝除翳、收敛生肌
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十六、开窍药
麝香: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
石菖蒲:开窍辟秽、安神聪耳、化湿和胃
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苏合香:开窍辟秽、止痛
干姜: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
细辛: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
丁香: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小茴香:祛寒止痛、理气和胃
高良姜:温中止痛
八、理气药
橘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十五、平肝息风药
羚羊角:息风止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代赭石: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天麻: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湿、止痹痛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全蝎: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蜈蚣: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木香:行气、调中、止痛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青皮:疏肝破气、散结消滞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沉香:行气止痛、降逆调中、温肾纳气
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佛手:舒肝、理气、和中、化痰
荔枝核:理气止痛、祛寒散滞
柿蒂:降气止呃
青木香: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九、消食药
十四、安神药
磁石:潜阳安神、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酸枣仁:养心安神、敛汗
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
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痈肿
琥珀:定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杀虫
棕榈炭:收敛止血
血余炭:止血散瘀
炮姜:温经止血
十二、活血祛瘀药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丹参:活血祛痰、凉血消痈、安神
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藿香:化湿、解暑、和中止呕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安胎
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佩兰:化湿、解暑
草果:燥湿、温中、截疟
六、利水渗湿药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车前子: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金钱草:利水通淋、排石、除湿退黄、解毒消肿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清热生津、止呕、除烦、利尿
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2.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十一、止血药
小蓟:凉血止血、解毒消痈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凉血化痰止血、活血祛瘀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大蓟: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槐花:凉血止血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侧柏叶:凉血收敛止血、祛痰止咳
蒲黄:化痰收敛止血、活血祛痰、利尿
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菊花:疏风清热、解毒、明目、平肝
葛根: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
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解表、除烦
二、清热药
2.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
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清斑
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
板兰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喉、散肿止痛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止血
桑螵蛸:补肾助阳、固精缩尿
诃子:涩肠、敛肺、下气、利咽
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
芡实:补脾去湿、益肾固精
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经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敛汗、止血、解毒敛疮
麻黄根:止汗
浮小麦:止汗、益气、除热
3.3峻下逐水药
甘遂:泻下遂饮、消肿散结
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 杀虫疗疮
巴豆: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蚀疮
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四、祛风湿药
独活:祛风湿、止痛、解表
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秦艽: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胆退黄
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
肉苁蓉:补肾壮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仙茅:温肾壮阳、祛寒除湿
狗脊: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
骨碎补:补肾、活血、止血、续伤
益智仁:温脾止泻摄唾、暖肾固精缩尿
蛤蚧:补肺气、助肾阳、定喘嗽、益精血
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17.3补血药
当归:补血、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露蜂房:攻毒、杀虫、祛风
蛇床子:燥湿杀虫、温肾壮阳、祛风散寒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药叛藜芦
甘草: 甘遂. 大戟. 海藻. 芫花. .乌: 川乌. 草乌. 附子.
熟地黄: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何首乌:补益精血、润肠通便、解毒、截疟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肺
龙眼肉:补心脾、益气血
沙参:养阴润肺、益胃生津
麦门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
龟板: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天门冬:清肺降火、滋阴润燥
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胃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白花蛇:祛风、活络、定惊
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治骨鲠咽
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利尿
稀莶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
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五、芳香化湿药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
厚朴: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石斛:益胃生津、养阴清热
玉竹:润肺止咳、养胃生津
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润肺
黄精:润肺止咳、滋阴填精、补脾益气
墨旱莲:养阴益肾、凉血止血
女贞子:补益肝肾、清虚热、明目
十八、收涩药
五味子:敛肺止咳.补肾涩精.收涩止泻.生津敛汗.宁心安神
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收敛止血
地骨皮:凉血退蒸、清泄肺热
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
银柴胡:退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三. 泻下药
3.1攻下药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芒硝:软坚泻下、清热
芦荟:泻下、清肝、杀虫
番茄叶:泻下导滞
3.2润下药
火麻仁:润肠通便
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茵陈蒿:清利湿热、退黄疸
猪苓:利水渗湿
滑石:利水通淋、清解暑热、(外) 清热收涩
木通:利水通淋、泄热、通经下乳
通草:清热利水、通乳
海金沙:利水通淋
石韦:利水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瞿麦:利水通淋、活血通经
地肤子:清热利水、止痒
萆藓:利湿浊、祛风湿
七、温里药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椿皮: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
赤石脂:涩肠止泻、止血、(外) 收敛生肌、敛疮
金樱子:固精、缩尿、涩肠止泻
十九、外用药
马钱子:通络散结、消肿止痛
硫黄:(外)杀虫止痒、(内)壮阳通便
雄黄:解毒、杀虫
炉甘石:明目退翳、收湿生肌
硼砂:(外)清热解毒、(内)清肺化痰
明矾:解毒杀虫、燥湿止痒、止血止泻、清热消痰
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血
庶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苏木: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