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上课笔记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狭义教育的含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充分体现:(1)“性相近,习相远也”;2、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生产,包括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
(2)“有教无类”;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 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5、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6、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7、在中国,一般认为正是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9、“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教育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10、埃及在古王国时期就出现了学校系统,主要包括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和文士学校四大类。
11、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诲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指: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2、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4)“博学于文,约之有礼”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学记》。
4、苏格拉底倡导问答法,又称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 。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思想,这种思想在教育史上是第一次提出。
教育学原理重点笔记归纳
教育学原理重点笔记归纳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关于教育学原理的重点笔记归纳:
1. 教育的定义和目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通过引导和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社会成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社交等方面。
2.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它可以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等。
教育还可以帮助个体适应社会,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做好准备。
3.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促进个体的身体、智力、情感、道德和社交发展。
教育应该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
4.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讲授、实践、探究、合作等,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5. 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角色包括教育者、引导者、组织者和评价者等。
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6. 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对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包括安全、舒适、和谐、富有刺激性的学习氛围,以及充足的教育资源和设备。
7. 教育的评价和改革:教育的评价是对教育质量和效果的评估,它可以帮助改进教育实践。
教育改革是对教育制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需求的变化。
教育学》第7版名师王道俊课堂笔记和习题解答
教育学》第7版名师王道俊课堂笔记和习题解答教育学》第7版名师王道俊课堂笔记和题解答绪论0.1 复笔记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存在,是为了培养人而人为建构的社会活动系统。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的价值和教育艺术。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性。
教育学的研究应当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性的客观性规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教育也是人们的一种有价值追求的活动系统。
教育学研究在改革、创育的活动中往往注重求得多种可能与统一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的辩证统一。
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应该是充满天赋、灵性、潜能、能动、好奇与生气的活动,是一种艺术,最具创造性和个性的艺术。
为了正确地认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深刻地领悟研究教育学的价值和任务,还要明确以下两个问题:1)教育学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出来的教育工作准则,它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和教育艺术。
2)教育学也不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教育经验是具体的、生动的、宝贵的,但是它又是感性的、表面的、局部的、零碎的。
教育经验蕴含着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但是未凸显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
人们研究教育经验是重要的,但所要研究的是教育经验的精神实质,而不是生搬硬套教育经验的操作程序。
我国的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旨在批判我国教育遗产,吸取外国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观念、原则和方法,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书编写时,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趋势,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思路。
教育学在古代社会处于萌芽阶段,还未成为独立学科。
在这个阶段,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开始,但研究还不够完整。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学习要求:1.关于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理解,理清各知识点背后之间的关联;2.教育学原理部门的知识点比较多,也较为零散,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梳理,理清其思路;3.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知识进行记忆。
教育学原理的逻辑框架图: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八章教学第六章教育制度第十章教师与学生第九章德育第七章课程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揭示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原因:(1)教育学的创立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发展奠定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的独立同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也密不分可;(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
2.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课堂笔记)
教育学(课堂笔记)一.填空1.教学目标的分类:认知领域、能力、情意2.课的分类按教学任务分: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复习课按教学方法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二.名词解释1.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3.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格4.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5.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6.遗传: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就是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7.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学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规范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8.道德意志:是指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9.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人、事,作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是品德的基础10.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憎恨等情感体验三.简答题1.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关系:教育者是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间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2.普通中小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1)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运动知识、技能(2)培养他们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3)促进他们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成熟(4)增强他们的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3.普通中小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1)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2)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和技巧(3)拓宽文化视野(4)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5)养成良好的自学的能力、兴趣和习惯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5.教师智能结构(1)教师的知识结构①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②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③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2)教师的能力结构①教育预见能力②教育传达能力③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6.教师劳动的特性:①特殊的复杂性②强烈的示范性③独特的创造性④显效的长期性⑤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⑥劳动量的隐含性⑦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⑧劳动的协作性7.师生关系表现师生间工作关系,人际关系,组织关系,心理关系四.论述题1.知识学习的过程(1)选择阶段:这个阶段是知识学习的定向阶段,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这时获得的知识属于感性认识,对教材的意义尚未真正理解(2)领会阶段:是在知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领会和理解。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学(中))【圣才出品】
第8章教学(中)8.1 复习笔记四、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启发性原则(1)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启发性原则看似强调教师的启发,实则更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重学生的领悟、融会贯通与觉醒,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
故这个原则亦可称探究性原则,或启发与探究相结合原则,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
(2)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③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获取知识;④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⑤发扬教学民主。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1)含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将理论运用于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发展动脑、动手能力,并理解知识的含义,领悟知识的价值。
(2)基本要求①注重联系实际学好理论;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④面向生活现实,培养学生的对策思维。
3.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1)含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2)基本要求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4.直观性原则(1)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小学教育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得发展(一)教育得概念(1)广义得教育: 所有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观念得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2)狭义得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得概念,就是指一个国家得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得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得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得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得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1903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将学制制度全面实施。
随着学历社会得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3)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得理想就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得围墙之内。
”代表人物:库姆斯得非正规教育思想、伊里奇得非学校化观念。
建构学习化社会得理想正就是非制度化教育得重要体现。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二战后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过程1、古代学校教育得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2、近代教育得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得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得普遍实施。
(3)教育得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4)教育得多元化(5)教育得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得发展教育学得概念:教育学就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得科学。
(一)历史上得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得教育学思想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就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学口诀笔记摘抄(3篇)
一、教育本质1.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教育是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
3. 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二、教育目的1.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包括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
3. 我国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育规律1.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 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3. 教育规律主要包括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规律。
四、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对教育事业进行管理和调整的制度。
2. 教育制度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等。
3. 我国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
五、教育方法1. 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各种教育措施和手段。
2. 教育方法具有多样性、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等特点。
3. 常见的教育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法、参观法、练习法等。
1.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2. 教师具有专业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3. 教师应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七、学生1.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2. 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发展性、自主性等特点。
3. 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知识水平、身心健康、实践能力等。
八、教学1.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
2. 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评定等环节。
3. 教学原则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民主性、启发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巩固性、量力性等。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德育)【圣才出品】
第10章德育10.1 复习笔记一、德育概述1.德育的概念“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根据现代的教育观,可以将德育定义为:德育是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在西方,德育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价值观的教育。
学校德育,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判断、体验、践行和改善,以形成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2.德育的特点与地位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德育,具有自己的特点:(1)与其他各育不同,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主要属于伦理领域。
(2)与人所面对的其他矛盾不同,德育面对的学生德性发展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德育要解决的矛盾主要不是求真,不是学生对事物的知与不知,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求善、知善、行善,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
(3)品德是个性素质结构的重要要素之一,在个性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志。
它与智育、美育、体育既各有特点,对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又各有价值,不可偏废。
3.德育的历史发展(1)中国德育的历史发展①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目的与职责在于道德教化。
学校德育的基本框架是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个人没有独立人格。
②以1905年清朝政府“废科举,兴学堂”为标志,道德教育一育独尊的传统教育日渐式微,智育、美育、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此后,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五四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等,都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学校德育。
在1957年以前,学校德育主要是“五爱”教育、国民公德教育和形势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
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9.1复习笔记
9.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13.2课后习题详解
13.1复习笔记
13.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精彩摘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萌芽期的主要特征:教育学尚未形成独立的形态,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出来。 教育学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和教育艺术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 育学》(1806)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 指一种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教育现象”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 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与它的教育发展程 度成正比的,这是教育的规律之一。14.2课后来自题详解14.1复习笔记
14.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15.2课后习题详解
15.1复习笔记
15.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16.2课后习题详解
16.1复习笔记
16.3考研真题与强 化习题详解
作者介绍
教育学笔记[1]
第一章绪论考点纲要:一、考试内容教育学的概念;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主要教育研究方法的概念及其运用。
二、考核要求1.识记: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
2.理解:(1)教育学的概念;(2)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3.应用: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运用。
知识点讲解:一、教育学的概念及意义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支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
它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却不能替代教育规律。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教育学应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但是,如果把教育学变成教育经验汇编,仅仅满足于教育经验的介绍,那就会否定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这是错误的。
2.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大致有两点:第一,通过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提高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我国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地继承教育学遗产,吸取当代外国的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历史上部分教育家的代表作及主要观点介绍:l.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多个阶段。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2.2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社会目的包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3 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考虑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同时,教育目的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特点。
2.4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章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3.1 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要素。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导论1.1 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它探讨教育活动的规律,研究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方法、手段等问题。
教育学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1.2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它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特点,既关注教育实践,又关注教育理论的研究。
1.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实证研究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教育活动的实际数据;思辨研究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提出教育理论和观点;历史研究通过对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了解教育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比较研究则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和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实践,发现教育发展的共同点和差异。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
古代教育学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为代表,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近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的理论为代表,注重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方法的改进;现代教育学则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强调教育公平、多元化和个性化。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育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培养有用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功能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2.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社会功能则体现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教学理论笔记摘抄2023版(一)
教育教学理论笔记摘抄2023版第一部分: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以及如何应用这些规律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一门科学。
2. 认知发展理论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逐渐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重要的是给予学生适当的挑战以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发展。
3.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认为学习的主要驱动力是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奖励机制,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二部分:教育教学方法1. 问题解决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强调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协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积极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部分:教师角色与教学管理1. 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需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2. 课堂管理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应当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纪律,同时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 评价与反馈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错误、改进不足,激励学生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总结:教育教学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为教师提供了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教育变得更加有效和有意义。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
教育学第版重点笔记教育学第 X 版重点笔记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学第 X版的重点笔记整理,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
一、教育的概念与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等。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活动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
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他们是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和桥梁。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包括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个性化是个体形成独特个性的过程,包括个体的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2、社会发展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等。
政治功能表现在为政治培养人才、促进政治民主等方面。
经济功能体现在促进劳动力再生产和科学技术再生产等方面。
文化功能包括传承、创新、融合和选择文化等。
人口功能主要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
四、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2、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等。
教育学(王道俊)笔记整理上课讲义
《教育学》王道俊版笔记绪论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2.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孔子《论语》、柏拉图《理想国》。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性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他提出:①普及初等教育②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③论证了班级授课制④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2)法国的卢梭《爱弥尔》,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内容、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促进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3)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德之道德力量(德育)四部分。
但还未达到真正的科学化。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人类的生活分为: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③目的在于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还特别重视体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教育的两大归类
一、.关于教育本质与探索
生产力说,多重属性说,特殊??说:教育先行论等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教育的历史发展,社会形态决定教育形态,学习化社会阶段
A原始形态教育
1.平等性
2.内容和方法简单(简单的模仿)
3.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古代学校教育(奴隶教育,封建教育)
a.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
唐代学校机构体系:
1.官学
1中央官学
2.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3.二馆(弘文馆、崇文馆)
2.私学
3.留学生教育
西方
1社会教育
2.骑士教育-绅士教育
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c.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人治术)现代为技术
d.古代学校教育发展十分缓慢
C.现代教育以及其发展趋势
a.教育的迅速发展、普及——大众化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社会化
c教育内容和方法逐渐科学化
d教育的法制化
有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横向)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
a.生产力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单位产品生产耗人耗时量剩于人力物力教育与发展规模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教育手段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
2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
教育有总结传播和发展科学知识的作用,教育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管理形式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作用
教育为维护政治经济制度、传播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了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a教育是文化得以延续更新的手段
b教育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吸收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人从出生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和知识的增加而发生的身心变化过程
二外延
1.身体发展:肌体的政策发育与体质的增强
2.心理发展
三人的身心发展与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身体和心理)
3个别差异性
四人的身心发展与教育
1循序渐进
2教育的可接受性=
3因材施教
第三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受一定社会重托,以学校为主要场所,对学生的身心施加一定影响的专职工作者二教师的社会角色
1涵义:有教师职业决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和态度的总模式
2教室扮演的社会角色
A教书育人a人类知识的传播者
b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者
B行政管理a学生群体的领导者
b课堂纪律的管理者
C心理引导(学科教育渗透德育)a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B学校心理卫生的工作者
D自我定向a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b学生家长的代理者
三教室劳动的特点
1教室劳动的复杂性a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b劳动内容的复杂性
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与知识的不断更新
教材内容的简单化与考试内容的复杂化
C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4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四教师的素养
1师德:教师的人格特征a正确的动机(教书育人)
b热烈的情感
c坚强的意志
d良好的性格
2业务素养a合理的知识结构1精深的专业知识
2广播的相关学科知识(通识教育)
3深厚的教育心理理论知识
陈景润现象:
b良好的能力结构1组织教学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板书a正板书左2/3
b副板书右2/3
3教育机智——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4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二节学生
1学生个体a学生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
b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c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2学生群体a正式群体——班集体1能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
2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3比较调节学生的发展
b非正式群体——友伴群体1亲集体的友伴集体——鼓励
2偏集体的友伴集体——引导
3反集体的友伴集体——教育
三节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a认知关系:相互了解认识
情感关系:相互理解支持
道德关系:相互尊重
2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b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专制型、放任自由型、明主型)
c采取移情评价,避免主观评价
d正确处理学生的是非问题,不偏心偏信,不先入为主
第四章学校教育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总规定
教育目的1官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2学术: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
3大众:符合社会期望的教育目的
二区别两个概念
1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三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教育的??
全民性:教育的全面性a全面发展的内容A智育B体育C劳动技术教育
b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c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d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
2实践依据二我国社会主义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发展
11957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7 匈牙利事件
21958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3文革
41980 又政??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51986 “教育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62001 培养四有社会主义建设者
五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基本点)
1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
2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3培养建设者和劳动者
六实现我国教育目标的基本对策
1坚持基础教育,普及义务教育a完善法律,依法办事,1974年《明确教育人才法》
b 国家应承担义务教育的经费
c合理配备师资
2课?教育改革,创造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a取消重点学校制,创办特色学校
b合理使教育独立(行政、学术、财政独立)
c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第二节教育内容
一概念:又称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实施的各方面教育的总称
二我国的教育内容
1德育:我国教育内容的灵魂和方向
a概念: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使他们认识体验和实践中形成品德饿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
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法律、心理健康教育
b教育实效性个/?原因分析1德育缺乏现实的教育力度a缺乏可操作性(目标和内容)
b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
2德育内容缺乏稳定性,疏于形式
2智育——前提和基础a概念:何受教育者传授体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
b智育的内容和任务1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和方法(自我总结)
3发展智力(观察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3体育——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a概念
b内容1学校体育:体育课;早操、课间操;学校体育比赛
2卫生保健:教学卫生;教学环境卫生4美育——内在动力,运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欣赏美,欣赏美术能力的鼓励
5劳动技术教育——桥梁应用场所a概念b内容
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
第三节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制: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系统,包括了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
二我国的学制
1902 废学制、兴学堂、王寅学制
1922 6:3:3
1986前5:3::2学制
6:3:3学制
1986后6:3:3学制(颁布义务教育法)
三课程:学生所学知识的总和及其课程和安排
课程1教学计划课程总体规划a学科设置
b开设的顺序和时间
c学年编制、学周变质
2教学大纲课程标注
3教材a教科书
b教学媒体
c教学参考书
五章教学工作
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在教学目的规划之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也统一活动二教学意义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是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智力,培养体力和创造才能
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四近现代关于教学过程的几个观念
1传统教育流派布吉尔巴特的观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2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3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五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3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结合
4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个性形式相统一
5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