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稿三维地震勘探
第6章 三维地震勘探
第六章三维地震勘探6.1 引言在油气勘探中,重要的地下地质特征在性质上都是三维的。
例如盐岩刺穿、逆掩和褶皱带、大的不整合、礁和三角洲砂体沉积等。
二维地震剖面是三维地震响应的断面。
尽管二维剖面包含来自所有方向,包括该剖面平面以外方向传来的信号,二维偏移一般还是假定所有信号均来自该剖面自身所在平面内。
虽然有经验的地震解释人员往往可以识别出平面以外(侧面)的反射,这种信号往往还是会引起二维偏移剖面的不闭合。
这些不闭合是由于使用二维而不是三维偏移导致了不适当的地下成像所引起的。
另一方面,三维数据的三维偏移提供了适当的和详细的三维地下图像,使解释更为真实。
必须对三维测量设计和采集给予特别注意。
典型的海上三维测量是用比较密集的平行线完成的。
一种典型的陆上或浅水三维测量是由布设大量相互平行的接收测线,并在垂直方向上布设炮点(线束采集)完成的。
在海上三维测量中,放炮的方向(航迹)叫做纵测线方向;对于陆上三维测量,检波器的电缆是纵测线方向。
三维测量中与纵测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叫做横测线方向。
与二维测量测线间距可达1km不同,三维测量的测线间隔可以是50m甚至更密些。
这种密度的覆盖要求精确地测出炮点和检波点的位置。
测量区域的大小是由地下目标层段的区域分布范围和该目标层段能充分成像所需的孔径大小所决定的、这种成像要求意味着三维测量的区域范围差不多总是大于目标的区域范围。
三维测量过程中一般要采集几十万至几百万个地震道,因为三维测量成本高,大部分都用于已发现的油气田的细测。
二维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仍适用于三维处理。
二维地震数据处理中,把道抽成共中心点(CMP)道集。
三维数据中按共面元抽道集。
这些道集用于速度分析并产生共面元叠加。
在线束采集中,共面元道集与CMP道集是一致的。
一般陆上测量面元为25m×25m,海上测量为12.5m×37.5m。
常规的三维观测系统往往使共面元道集中数据叠加的方式变得很复杂。
海上三维测量拖缆的羽状偏离可以导致共面元道集内的旅行时不再有简单的双曲时差。
三维地震勘探概述
第六章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概述
第1节三维地震勘探优点
第2节三维地震资料采集
第3节三维地震资料处理
主讲教师:刘洋
第1节三维地震勘探优点
第6章
VSP 地面地震勘探
地面激发井中接收地面接收接收点激发点
(3)海上四分量地震勘探(单源—四分量)(4)陆上三分量地震勘探(单源—三分量)
模型示意图二维地震成果剖面三维地震成果剖面
第6章
二维资料作的构造等值线图三维资料作的构造等值线图
第6章
第2节三维地震资料采集
第6章
宽线弯线
十字线环形排列
章
常规正交线束砖墙式奇偶式非正交式
常用三维观测系统--束状观测系统
第6章
8线8炮观测系统
第3节三维地震资料处理
第6章
第六章总结
1.地震勘探的分类
2.三维地震勘探的优点
3.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的要求
4.三维地震野外采集过程
第六章词汇
时移地震time-lapse seismic
三维地震3D seismic
三分量地震three-component seismic 三维三分量地震3D-3C seismic
面元bin
方位角azimuth。
三维地震勘探及垂直地震剖面法(9学时)
第五章三维地震勘探及垂直地震剖面法(9学时)三维地震技术的兴起是在70年代末,正值世界范围内出现石油供应紧张的尖锐矛盾时期,当时由于二维地震方法的局限性,即使仅复加密测浅、增加覆盖次数,也难于查明较复杂的油气田地地质问题。
因此,钻探成功率很低,或本人幅度上升。
在这种形势下,已经从试验阶段发展到理论与实践都较成熟的三维地震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适应于三维地震勘探的技术设备——多道数字仪和大型数字处理计算机的发展,也为三维地震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从此以后,地震勘探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由于三维地震具有高密度,三维空间成像归位以及多种灵活的显示方式寻优点。
因此,外已卓有成效地用于查明各种复杂地质结构和陷蔽油气芷。
地震勘探的目的是通过地震观测获取反映地下界面真实位置和地下岩性、物性等地质信息。
然而,二维地震观测只能获取反映(x,t)平面内的地质信息。
即使在实际生产中,二维观测有时也在地表按面积布置测线,但每一条测线都是按二维采集数据并按二维偏移处理。
由于二维偏移是沿着测线的视倾角方向进行的,偏移结果不完全,也不准确,尤其对于地下复杂的地质构造进行二维地震勘探。
二维归位处理就不能反映地下界面的真实产状。
三维地震采集的数据是一个三维数据体(x,yct,A),三维偏移是□□进行的,各点都是按照它们真倾角方向偏移。
因此可以回到它们各自的□□位置上去三维偏移的结果与真深度是一致的。
在国外,自1974年W.S.FRENCH用三维模型实验有为地证明了“只有□□”观点和方法研究地下三维问题,才能得出对于地质结构的全面正确认识,这一著名的模型试验结果引起了地震界同行们的广泛重视,从而开始三维地震技术的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探索历程。
此后,美国地球物理服务公司(GSI)、西方地球物理服务公司、西德普拉克拉塞兹其斯(Prakla-seismos)地球物理公司、普劳塞路(Proussag)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为解决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下的构造问题,首先开展了三维地震工作,采用这种技术公司还有埃克森、阿莫科、壳牌、德士古和黑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等,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大量的实例证明,三维地震在解决复杂地质问题以及在油气回开发的作用,无一便外地都收到了二维地震无法比拟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
三维(3D)地震勘探 ppt课件
PPT课件
13
2)平行线型布置
PPT课件
14
3)积木型(又称斜交型)炮点线与接收点线彼此斜交
PPT课件
15
4)路线型(宽线剖面)
沿测线布置检波和炮点,可以得到测线附近条带上的反射资料。 宽线剖面处理后,能确定地下反射界面的位置、倾角和倾向, 分析波的来源,提高剖面信噪比。
PPT课件
16
2、不规则型观测系统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的完整统一性及显示技术的现代化, 更便于人工联机解释。
PPT课件
8
三维地震野外数据采集
观测系统的设计原则 1.在一个共炮点道集式一个共CDP道集内地震道应均匀分布。即,炮点距、道 间距一般均匀分布,布保证同时勘探浅、中、深各目的层。即能取得各反射 层的有用反射波信息,又能用来进行速度分析。 2.在一CDP道集内各炮检距连线的方位方向应当尽可能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中心 点的CDP点360°的方位上。 3.地下各点的覆盖参数应尽可能相同,保证叠加参数相同。均匀的覆盖参数 是保证反射记录振幅均匀,频率均匀的前提,从而保证地震记录特征稳定, 便于岩性、岩相研究。
PPT课件
3
发达国家 中国
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 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
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成果解释
三维地震是将地震测网按一定规律布置成方格 状或环状的地震面积勘探方法。
PPT课件
4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方面:
一是发展万道地震采集技术。采用万道地震仪(测线在30000道以上)和数字
三维解释中所特有的功能。
PPT课件
30
用水平切片直接 做构造图。
PPT课件
31
5.彩色显示:三维资料
大庆探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pdf
1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技术
统 、高密度微测井优选岩性、高频 下井检波器接收和
中等 自然频率(8 z多检波器(串) 2H ) 4 串并组合、宽方位 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采集主要围绕激发宽、高频 ( 0 7、大炮检距( 5 0 、多井( ~7 中小药量 > .) >30 m) 3 口)
第一作者简介 : 刘振 宽 , , 男 成都地质学院物探 系硕 士研 究生毕业 , 现任大庆 油田有 限责任公司勘探分 公司总工程 师, 主要从事油气地球物 理勘探工作 。
层结构及参数的分析精度。②研制了一套表层结构分析
及静校正量计算软件( S ) WIS 。它可以较好地利用小折 射和微测井资料解决表层的结构及表层的物性等问题 ,
靠 的基础 。
18 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采集技术效果 .
利用配套的采集技术系列,野外原始单炮记录取得 还可以提供表层静校正量 ,为解决静校正问题奠定了可 了理想的效果:松辽盆地北部原始单炮记录扫描频率 ,
数, 多只检波器的接收信息叠加在一起输入到仪器里的 能量较大,增强了记录效果 ;同时采用多只检波器组合
2 0m/ ,Q 8 ~l5 8 0 s = l 3 ,衰减系数一般小于l ;⑤T层 接收,对环境噪音和激发噪音的压制效果更为理想。根 , 以下的地层 ,包括T 、T , …两个主要反射层,地层平均 据实际工区的特点和噪音的分布情况、产生机理,采用 速度一般大于30 m/ ,Q 50 s 一般大于2 0 3 。可见,导致 适当的组合基距的震检联合方法有效地压制噪音,提高
1 世蛳卑4 l 5l
々= i提 j 『
J ̄f-处 1{钲柏教信 岍特 r 1 艟 fi =T TR ? ¨l ; f.倮{ 嵘比 特点
三维地震演示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物测队
2004年11月
不当之处 请指正
放映说明
➢为了让您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内容,本演示 采用非自动的方法,请您在画面完全静止数 秒后,单击鼠标左键,演示将会继续进行。 ➢本图采用边模拟边介绍的方法,为的是让 您在理解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原理的同时,对 当今的地震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正常放映时间大于14分钟。 ➢歌曲由江苏油田业余歌手贾万根演唱
折合满次长度=
从这里可以看出:反射长度((134000米+6)0)=/2接收长度(280米)的1/2
,这所是以一反道射27点个间检距波(器2平0)行四边形面积
=接收点间距(40)=1/2 =180米
第Ⅰ部分结束
谢谢观看
0514-7762911 陈智维
放施线工工每序队:大东约部为地12区0地人按震,仪队三器概维道况1数2-0约人0道每员施2设道工备1大人约,为二5维002人40。道 放放放在与工一点此满551我 炸作炮00次次可次炮 0叫机量:炮资数以资:工爆仪爆工计:料=工一测看料作作算长∑作出的器炸量般量量公数度量:差==式据=组组=距a白工55、:10点1×越05×旗序主二::0数×小4×要维4*02,是:接0一每=0工=4=2反=收020接每激炮作=k般组之人设注03次4m数方米0越k收组数0发,:员备×法m,33一米大=,--6炮点定一次,一位。指::仪45-间后次长满次1人人器,C东32距,置长度次0长、道05人=每红度=,。=度另部数00也5条=23=外-0*,旗×0×二炮非8测22-可要×402005数常线是00×强山维×00/1==1或以0调0人0规激16251地三0非5000=的+0是=米5维1二发万=2是仪=+3单,1每02车0接,40维点元.+0折器2束012目米边k0米辆+合越一收,m(03前2,,米满满,+长放:4工满3般激陆,位次次三满,0+作次43炮长=-维次一每发上+置量1长04度(=长次2+-的度一队点)谁=534满度资的0计=0+重在020次=0料14;也般准算02台+我坐于是+传捣道中个长20与63×备方0水叫车记野可!0乱+×1度满)施9放×3组法间地可录外?个+×次33上在÷炮船1,2震乘地指==工9,满资+或2,三组5仪船震挥2接163=舶次料+80的=6维0三,,波中61米1者宽的收,030+:8不可用,心大,8米01维度比06同米=两点一3三,-0值一致8于一5米0次越边次之0×二-,维数-一般7小0满-8维满间次=00,次一,。次3条万-4一=满。-0=下5般次2次元2个44资=0同30米料米 2组-4。,6,0一可。一米个我放水立次,次,一叫地面在/用组满/满次采震时水光次次/集信,面。满缆==站号穿。次连15暂。上.=1接3时碰浮1。.存到筒06
三维(3D)地震勘探
1
2
一维勘探是观测一个点的地下情况;
二维勘探是观测一条线下面的地下情况;
三维勘探是观测一块面积下面的地下情况;
四维地震勘探是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重复做三维地震 勘探,则可称之为四维地震勘探(时移地震)。四维 是观测同一块面积下面不同时间的地下变化情况。根 据地质任务和达到的目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维的勘探 方法。
二是发展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技术。为提高处理精度,必须发展海量机群 并行处理和海量存储技术。海量机群并行处理技术是指PC-CLUSTER(针对大型 数据库及大负荷运算量的集群计算机)的节点要多,同时发展相关的静校正处理、 组合处理、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全三维各向异性等处理技术,以提 高地下成像精度和储层描述精度及含油气分析精度。海量存储技术指发展大容 量的磁盘和自动带库,以满足大数据量的存储需求。
a、三维地震模型 b 、原始剖面 c 、二维偏移剖面 d 、三维偏移剖面
6
7
三维地震勘探与二维地震勘探相比的优越性
三维数据采集不存在二维数据采集时来自非射线平面 内的侧面反射波。 三维采集的数据按三维空间成象处理,可以真实地确 定反射界面的空间位置。 三维观测可以避开地形、地物的障碍,对地表条件适 应性很强。 三维观测可对资料有更大的保真度,相位数据更齐全, 便于研究地层的岩性。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的完整统一性及显示技术的现代化, 更便于人工联机解释。
×× ×× ×
1 50cm
61 121
181
100m
四线六炮端点激
发
60 200m
120
180
240
这种观测系统的的优点:可以获得从小到大均匀的炮检距和均匀的覆 盖参数,适应于复杂地质条件的三维地震勘探。此外在多居民点、多 农田地区可改变偏移距和发炮方向进行施工,亦可获得满意的资料。
三维地震勘探概述..
第一节 三维地震资料采集
二、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
设计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时,应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 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地物、交通条件以及装备等诸多因 素,选择最佳。 1。采集参数 共有7项主要参数:面元边长、覆盖次数、最大的最小炮检 距、最大炮检距、偏移孔径、覆盖渐减带和记录长度。
第一节 三维地震资料采集
线束状观测系统优点是:可以获得从小到大均匀的炮检 距和均匀的覆盖次数,适应于复杂地质条件的三维地震 勘探;此外,在多居民点、多农田地区,可以改变偏移 距和发炮方向进行施工,亦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野外施工时,一排炮点 逐点激发后,炮点和 接收排列同时沿前进 方向滚动,再进行下 一排炮点的激发,直 到完成整条线束面积。 然后垂直于原滚动方 向整个移动炮点排列 和接收排列,重复以 上步骤进行第二束线、 第三束线……的施工, 直到完成整个探区面 积的观测。
第一节 概述
三、三维地震勘探能力
⑴它是获得地下构造和岩性的精确地震成像的最佳 方法,目前还没有其它方法可以与其相比,它可 使钻井成功率更高; ⑵高分辨率有助于发现可能忽视的油气储量; ⑶其资料可用作储层特征描述,是油藏描述的有效 地球物理方法,可大规模提供有关储层特征的信 息,可提供高采样密度的储层数据; ⑷可作时间推移三维地震监测(用于油田开发、查 明剩余油分布等)
第一节 概述
一、二维地震勘探存在问题
2、岩性勘探:不能准确地描述地质体空间分布的形态
实际含气区
二维资料预测区
第一节 概述
二、三维地震勘探优势
三维地震勘探是炮、检波点在地表全方位布设 、进行面积观测的一种地震勘探方法。它可以提供 高分辨率、高信噪比、高保真度的有关地下三维地 质体的精确资料,是解决复杂地区构造和岩性问题 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三维地震勘探章(共108张PPT)
V2
x t
§1 采区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前试验
将折射波时距曲线延长与t轴相交,可得到交叉时ti
ti
2h0 cosi V1
又有 sin i V1 V2
§1 采区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前试验
低速层厚度计算公式:
如果有降速带,折射波时距曲 线折射线段增多,计算公式:
h1 2
t01v1 1(v12
两种情况。埋置检波器尽量使同一组检波器 或者同一排列检波器埋置条件一致,表层条
件(特别是岩层) 变化剧烈时,应将检波 器埋置在相对单一的地方。 检波器埋置做 到插直、插实、插正。
§1 采区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前试验
组合法是利用干扰波和有效波在传播方向上的差 别提出的压制干扰方法,包括检波器组合、野外震 源组合和室内混波三种。
调查通常有两种方法,即
和
(相遇法)。
§1 采区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前试验
• 测定点的密度以能全面了解工区低、降速带的 变化为准。在沙漠地区施工时应同时做好沙丘 表层的结构调查(高度,低、降速带的厚度) ,及时提交准确的静校正量。
• 小折射的排列应布设在较平坦地段,采用坑中 放炮,一般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排列长 度、偏移距、道距的选择应以求准低速层、降 速层和高速层的速度、厚度为依据。在时距图 上低速层、高速层至少有四个控制点。
• c) 针对要解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问题,通过定量计 算对激发因素、组合参数、观测系统、仪器因素等 采集参数范围进行预测,制定试验方案。
§1 采区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前试验
• 测量工作 地震测线按照设计进行测量,设计前做好踏勘工
作,使测线尽量为直线。如遇到障碍物,如村庄、 水塘等,测线可平移不大于1/4线距;若平行移动 无法避开障碍物,可使测线提前转折,转折角不大 于6°,偏移原测线垂直距离不大于1/3线距。避开 障碍物后要转至设计测线实际位置。
三维地震勘探部署与设计分析精品资料
从某油田早期的三维地震勘探部署来看(图1),其具有如下几个缺点:①勘探区域根据地下构造单元进行划分,按不同年度分别进行地震采集设计与施工,由于不同年份部署区域的方位有差异,必然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震资料重合与空白,如1996年布设的区域与其他年度布设的区域;②勘探区域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如2003年、2007年布设的三维勘探,虽然勘探区域面积的方位角保持一致,但区域的边界重复布设太多;③勘探区域面积的大小、形状不同,如1996年布设最小的勘探面积(45.960km2),2007年布设最大的勘探面积(286.580km2),2009年布设多边形的区域面积,矩形面积的拐点多于4个。上述布设勘探区域的布设方式不利于地震资料的连片处理及地质解释[10],因为覆盖次数、方位角、炮检距等分布的不均匀性[11-12]会造成地震属性的差异[13-14]。对勘探部署设计而言,为了完成特定的地质目标,经常会出现各种形状、大小、方向不同的勘探区域,从勘探费用考虑,其设计无可厚非;对地震勘探的采集而言,依据地质条件进行三维地震设计①时,为满足勘探区域边界的满覆盖地震资料,在未覆盖区域面积内需部署数量不等的炮点、检波点,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勘探面积的布设方式,如勘探面积大小、形状、方向及其与相邻勘探区域的衔接等。勘探面积越小、拐点越多,则地震采集所需的总检波点数、总炮点数就越多,直接导致采集成本增加,使投入与获取的资料面积不成比例,降低了勘探能效。此外,处理部署区域的边界问题时无法利用老资料[15-17],从而增加了采集成本。主要针对勘探区域面积的边缘处理,三维地震勘探由观测系统将不同炮点、检波点联系在一起,对于一个特定的检波点,每接收一次地震信号,就认为其被“激活”一次,区域边界的检波点被“激活”的次数不断减少,要达到相同的覆盖次数,根据面积的大小及形状变化,必须增加不同数量的炮点,数量的多少取决于部署区域面积,直接影响勘探费用。
《三维地震解释》课件
3
全波形反演
利用地震数据的完整波形信息,包括振 幅和相位变化,反演地下介质的高精度 成像结果。
地震解释案例分析
案例一 案例二
应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在威海油田成功勘探出 新的油气藏。
应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在龙源口煤矿成功勘探 出底板上盘煤储层。
地震解释技术的局限性和改进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结和展望
2 意义
通过三维地震解释,可以获取更全面、准确 的地下地质信息,进行精细勘探和有效发现 地下资源,有助于优化勘探和开发效果,提 高勘探和开发效率。
地震数据的获取
二维地震数据和三维地震数据的区别
二维地震数据是一条地震剖面数据,它的数据量小、 分辨率低,只能获取垂直于地表面的地震信息;三 维地震数据是由若干条地震剖面数据组成的立体图 像,数据量大、分辨率高,能够获取水平和垂直于 地表面的地震信息。
工具的功能和应用
三维地震解释工具主要可以进行数据处理、解释 分析、地质建模和高精度成像等,在石油、天然 气勘探、地质研究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地震解释技术
1
声波走时反演
基于声波速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演地
波形反演
2
下介质的速度信息。
利用地震数据的波形信息,反演地下介
质的物理参数,如密度、速度、衰减等。
总结
三维地震解释是一项内容较为复杂、技术难度较高 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油田勘探、煤炭勘探、地 下水资源勘探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展望
未来,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将继续向高速、高精、高 效方向发展,有望实现“多分辨、高识别、高精度、 立体建模”的目标。
参考文献
• 李世平, 姜林芳.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9, 34(4): 1681-1685. • 王辉. 基于灰模型的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研究与实现[J]. 现代化矿业, 2020, (8): 189-191.
(完整word版)三维地震勘探
摘要本文是介绍在山西省屯留县郭庄煤矿进行三维地震勘探的工程设计。
本次三维地震勘探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郭庄煤矿矿区的地质构造、煤层的赋存形态和断层、褶曲、陷落柱发育特征,查明工作区内3#煤层的底板起伏形态、采空区范围、无煤区和煤层冲刷变薄区。
本次野外三维数据采集的基本观测系统为8线8炮制束状规则观测系统。
通过三维地震勘探获得工区地表面以下的信息数字化成果,为矿区后继生产、优化矿井采掘设计方案、提高生产效率提供详实的基础地质资料。
关键字:三维地震勘探; 工程设计; 断层; 褶曲; 陷落柱; 观测系统SummaryThis Abstract introduces the engineering design that the three-dimensional earthquake explored will be carried on in the colliery of the Guo 's of Tunliu county of Shanxi. The three-dimensional purpose that earthquake explore to understand and know Guo village geological structure , to is it deposit shape , fault and pleat song , subside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st to compose coal seam , colliery of mining area, find out the undulating shape of baseplate of coal seam No. 3 in the workspace , quarry the empty district range , there are no coal district and coal seam to erode and turn into the thin district. Field this three-dimensional basic observation system that data gather concoct for 8 Line 8 bunches of form rule observe the system. Explore person who obtain work area surface following information digitized achievement through three-dimensional earthquake, is it produce , optimize mine not to excavatefoundation geological materials to carry on.Keyword:The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survey l; Engineering design ; Fault; Pleat song ; Subside the post; Observe the system(完整word版)三维地震勘探目录1. 前言 (1)1.1目的与任务 (1)1.1.1 项目来源 (1)1.1.2 任务 (1)1.1.3 工作时间 (1)1.1.4 项目要求及依据 (2)1.2工作区范围、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 (2)1.2.1 工作区范围和交通位置 (2)1.2.2 自然地理 (3)1.2.3 气候状况和经济状况 (3)2. 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4)2.1工作区地质及物化研究程度 (4)2.1.1 以往工作程度成果 (4)2.1.2 野外踏勘成果 (4)2.2区域地质概况 (4)2.2.1 工作区地层特征 (4)2.2.2 工作区构造特征 (5)2.2.3 工作区煤层特征 (6)2.2.4 勘探区煤质特征 (6)2.3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7)2.3.1 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7)2.3.2 浅层地震地质条件 (7)2.3.3 深部地震地质条件 (7)3. 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8)3.1工作方法 (8)3.1.1 三维地震试验工作 (8)3.1.2 低速带调查工作 (8)3.1.3 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参数的选定 (9)3.1.4 三维线束的布置 (10)3.2测地工作 (10)3.2.1 测量作业采用系统 (10)3.2.2 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 (11)3.3.1 野外数据采集要求 (12)3.3.2 测量要求 (12)3.3.3 质量目标 (12)4 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 (14)4.1主要数据处理方法与技术 (14)4.1.1 预处理 (14)4.1.2 初至波折射静校正 (14)4.1.3 反褶积 (15)4.1.4 速度分析 (15)4.1.5 DMO迭加及迭后一步法偏移 (15)4.2资料解释 (15)4.2.1 解释流程 (15)4.2.2 解释的主要资料及要求 (16)4.2.3 速度标定与时深转换 (17)4.4图件编制方法 (17)4.5报告编写 (18)4.5.1 报告的要求 (18)4.5.2 报告的内容 (18)5. 人员编制和管理 (19)5.1项目组人员编制及分工 (19)5.1.1 项目经理及其岗位职责 (19)5.1.2 项目技术负责及其岗位职责 (19)5.1.3 炮班班长及其岗位职责 (19)5.1.4 爆破员及其岗位职责 (20)5.1.5 爆破品保管及其职责 (20)5.2.1 组织措施 (20)5.2.2 质量保证 (21)5.2.3 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21)5.3HSE管理 (22)5,3,1 内容、标准及组织 (22)5.3.2 野外作业 (23)5.3.3 营地管理 (24)5.3.4 施工搬迁 (25)7.实物工作量 (28)7.1主要实物工作量 (28)7.1.1 野外数据采集工作量 (28)7.1.2 成孔工作量 (30)7.2仪器设备 (30)8. 经费预算 (31)8.1经费预算依据及方法 (31)8.2工作费用 (31)致谢 (32)参考文献 (34)附图 (35)1. 前言1.1 目的与任务1.1.1 项目来源本次三维地震勘探项目的甲方是山西省屯留县郭庄煤矿,该煤矿是屯留县县办国营煤矿,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郭庄煤矿煤层的赋存形态和断层、陷落柱发育特征,郭庄煤矿委托山西省第六地质工程勘察院(乙方)进行三维地震勘探,为优化矿井采掘设计方案,提高生产效率提供详实的基础地质资料。
第九章三维地震勘探要点
第九章三维地震勘探要点第九章三维地震勘探要点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特性获取地壳结构和地质信息的方法。
在勘探过程中,为了提高数据的精度和准确性,必须注意一系列的要点。
本章将介绍三维地震勘探的要点,包括采集参数设计、数据处理、图像解释和应用。
采集参数设计要点在进行三维地震勘探之前,需要合理设计采集参数,以获得高质量的地震数据。
以下是一些要点:1. 选取适当的地震源:地震源的类型和能量决定了勘探数据的质量。
常用的地震源包括爆炸源、振动源和重力源等。
在选择地震源时,要考虑地下结构复杂性和勘探目标的深度。
2. 选择合适的接收器布置方案:接收器的密度和布置方式对于勘探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通常采用均匀布置的方式,并根据地下结构调整接收器的位置。
3. 合理选择地震剖面参数:地震剖面的长度和方向应根据勘探目标和地质条件进行合理选择。
在确定剖面参数时,需要考虑到地震数据分辨率和数据采集的经济性。
数据处理要点数据处理是保证勘探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数据处理的要点:1. 原始数据预处理:在进行数据处理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校正仪器漂移和调整数据的振幅等。
这些预处理操作可以提高数据质量和解释结果的准确性。
2. 数据变换和滤波:对地震数据进行变换和滤波操作,可以提取有用的信号信息,并去除不必要的干扰。
常用的数据变换方法包括频率域变换和小波变换等。
3. 叠加和成像处理:通过对多次采集的地震数据进行叠加和成像处理,可以提高勘探效果。
叠加处理可以有效增强勘探信号,成像处理可以产生地质构造的图像。
图像解释要点图像解释是三维地震勘探结果分析和解释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一些图像解释的要点:1. 识别地震波形特征:通过对地震波形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等特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识别地下地质结构和岩性的差异。
2. 建立地质模型:基于勘探数据的解释结果,可以建立地质模型,包括地层的分布、岩性的变化和构造的分布等信息。
三维地震勘探部署与设计分析精品资料
从某油田早期的三维地震勘探部署来看(图1),其具有如下几个缺点:①勘探区域根据地下构造单元进行划分,按不同年度分别进行地震采集设计与施工,由于不同年份部署区域的方位有差异,必然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震资料重合与空白,如1996年布设的区域与其他年度布设的区域;②勘探区域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如2003年、2007年布设的三维勘探,虽然勘探区域面积的方位角保持一致,但区域的边界重复布设太多;③勘探区域面积的大小、形状不同,如1996年布设最小的勘探面积(45.960km2),2007年布设最大的勘探面积(286.580km2),2009年布设多边形的区域面积,矩形面积的拐点多于4个。上述布设勘探区域的布设方式不利于地震资料的连片处理及地质解释[10],因为覆盖次数、方位角、炮检距等分布的不均匀性[11-12]会造成地震属性的差异[13-14]。对勘探部署设计而言,为了完成特定的地质目标,经常会出现各种形状、大小、方向不同的勘探区域,从勘探费用考虑,其设计无可厚非;对地震勘探的采集而言,依据地质条件进行三维地震设计①时,为满足勘探区域边界的满覆盖地震资料,在未覆盖区域面积内需部署数量不等的炮点、检波点,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勘探面积的布设方式,如勘探面积大小、形状、方向及其与相邻勘探区域的衔接等。勘探面积越小、拐点越多,则地震采集所需的总检波点数、总炮点数就越多,直接导致采集成本增加,使投入与获取的资料面积不成比例,降低了勘探能效。此外,处理部署区域的边界问题时无法利用老资料[15-17],从而增加了采集成本。主要针对勘探区域面积的边缘处理,三维地震勘探由观测系统将不同炮点、检波点联系在一起,对于一个特定的检波点,每接收一次地震信号,就认为其被“激活”一次,区域边界的检波点被“激活”的次数不断减少,要达到相同的覆盖次数,根据面积的大小及形状变化,必须增加不同数量的炮点,数量的多少取决于部署区域面积,直接影响勘探费用。
三维(3D)地震勘探 图文
4.三维资料是一个数据体,可以在任意方位上切片显示:如 主测线方向In line,横测线方向Cross line,过井切片,斜切 片,水平切片,层切片,尤其象水平切片和层振幅切片是 三维解释中所特有的功能。
30
用水平切片直接 做构造图。
31
5.彩色显示:三维资料
均采用彩色显示,彩色 成图,彩色输出。这样 提高了地震资料的视觉 分辨率。
×× ×× ×
1 50cm
61 121
181
100m
四线六炮端点激
发
60 200m
120
180
240
这种观测系统的的优点:可以获得从小到大均匀的炮检距和均匀的覆 盖参数,适应于复杂地质条件的三维地震勘探。此外在多居民点、多 农田地区可改变偏移距和发炮方向进行施工,亦可获得满意的资料。
12
观测系统(大港油田王官屯三维)
1.十字型观测系统
× ×
×
×
L型
×
× × × o o o o o o o oo o o
宽十字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型
○
○ ○
○
○ ○
× × × × × × × ×× × ×
大大改善记录质量,提高信号的清晰度和分辨率,从而提高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能 把油气田的位置确定得更准确。
由于三维地震最后得到的是一组立体的数据,根据这个数据体就能给出地层的立体图 像(三维立体图)。同时,也可给出由浅至深,一层层的水平切片图,将这些图制成 动画,人们就能像看电影一样来解释地下地质情况,省时省力又精确。
一矿地面三维地震勘探工程文字
阳泉煤业(集团)五矿五采区西地面综合物探工程技术设计书(招标用)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9.28目录三维地震部分1 概况 (1)1.1 勘探范围 (1)1.2 地质任务 (1)1.3 交通及自然地理条件 (1)1.4 以往地质勘探工作 (3)2 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 (4)2.1 地质概况 (4)2.2 地震地质条件 (13)3 资料采集 (15)3.1 资料采集技术难点分析及对策 (15)3.2 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 (15)3.3 试验与表层调查 (19)3.4 测量工作 (20)3.5 野外施工技术措施 (20)3.6 质量指标 (21)3.7 工程量 (21)4 资料处理与解释 (24)4.1 资料处理 (24)4.2 资料解释 (26)4.3 提交成果 (28)4.4 提交报告时间 (28)附图1、一矿地面三维地震勘探工程布置图三维地震部分1 概况1.1 勘探范围三维地震勘探范围总面积2.74km2。
坐标范围见表1-1。
三维地震勘探范围拐点坐标表1-11.2 地质任务1、圈定勘探区内的物探异常区,并对异常区做出定性解释。
2、查明勘探区内长轴直径大于20米的陷落柱,平面误差不大于15米。
3、查明、控制勘探区内3#、8#、15#煤层埋深及起伏形态,编制出基本等高距为2米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标高相对误差不大于1.5%。
4、查明勘探区内落差大于5米的断层,解释出落差大于3米的断点,查明断层在3#、8#、15#煤层中的性质、落差、延伸方向和范围。
要求断层平面摆动误差不大于15米。
5、查明勘探区内3#、8#、15#煤层中褶幅大于5米的挠曲;基本查明煤层倾角大于15度的区段,其平面控制误差不大于15米。
6、圈定奥灰顶界面起伏形态,编制顶面等高距为5米的高程等值线图。
7、查明勘探区内3#煤层的厚度变化,圈定3#煤层薄煤区。
8、3#、15#煤层是本次三维地震需控制的主要煤层,8#煤层为本次勘探控制的次要煤层。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原理与进展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的原理与进展一、原理:70年代中期,著名的W.S.French三维模型问世,它充分地说明了三维地震对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和二维地震技术不可克服的缺陷与局限性。
图1-2-1(a)是W.S.French地质模型,—个平台被—条断层切割成两部分,断层下降盘“4”有两个紧靠在—起的穹窿构造“l”和2”,断面“3”是一个斜坡,接个平台布置了13条测线。
图1-2-1(b)。
图1-2-1(c)、图1-2-1(d)是图1-2-1(a)中的第六条测线用不同他处理方法所得到的结果。
这条测线从断层下降盘开始,穿过窍隆“1”的顶部.经过穹窿“2”右翼最低点的平均部位与断层陡坡吴450交角进入上升盘高台。
图1-2-1(b)是未经偏移校正的常规水平叠加剖面,可以明显地看出绕射波和侧面波,弯降“1”被夸大并掩盖了平坦界面,且断面反射右移,同时还出现了来自穹窿“2”的侧面反射波。
图1-2-1(c)是三维偏移剖面,剖面右半部分的穹窿“1”被显示出来,但来自穹窿“2”的侧反射仍然存在,它干扰了平面的反射,同时其他各种侧面波均未能归位,也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
1-2-1(d)是经三维偏移后得到的剖面,剖面上穹窿“2”的侧面反射及各种侧面干扰消失了,断面波、绕射波分别得到归位和收敛,剖面正确地反映了地下构造的真实形态。
上述试验充分说明了三维地震级数对于解决复杂地质构造的能力和三维地震技术本身所不可克服的缺陷。
(a)(b)(c)(d)图1-2-1 W.S.French三维模型试验(a)三维地震模型;(b)原始记录;(c)三维偏移剖面;(d)三维偏移剖面当前三维地震勘探是用反射波法进行的。
二维反射波存在基本原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所不同的是三维地震彩高密度的、各种形式的面积观测系统。
所以三维地地震又叫面积观测法,下面简单介绍面积观测系统的反射波时距图。
二、面积测量系统反射波时距图根据物理地震学的原理,地震波从泡点O激发后,以球面波方式向下传播,碰到反射界面后,根据惠更斯原理可以把反射界面上每一个点看作是一个新震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线束观测系统是目前三维地震大面积施工中最常用的类型, 该系统是由多条平行的接收排列和垂直的炮点排列组成。
×
80m
1
30m ×
61
90
×
121
150
×
181
210
× 40m
图5-7四线六
×
炮中点激发
60 160m
120
180
240
×× ×× ×
a、三维地震模型 b 、原始剖面 c 、二维偏移剖面 d 、三维偏移剖面
三维地震勘探与二维地震勘探相比的优越性
三维数据采集不存在二维数据采集时来自非射线平面 内的侧面反射波。 三维采集的数据按三维空间成象处理,可以真实地确 定反射界面的空间位置。 三维观测可以避开地形、地物的障碍,对地表条件适 应性很强。 三维观测可对资料有更大的保真度,相位数据更齐全, 便于研究地层的岩性。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的完整统一性及显示技术的现代化, 更便于人工联机解释。
大大改善记录质量,提高信号的清晰度和分辨率,从而提高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能 把油气田的位置确定得更准确。
由于三维地震最后得到的是一组立体的数据,根据这个数据体就能给出地层的立体图 像(三维立体图)。同时,也可给出由浅至深,一层层的水平切片图,将这些图制成 动画,人们就能像看电影一样来解释地下地质情况,省时省力又精确。
观测方式: 8线5炮240道
使用道数: 8×(120+120)道=1920道
覆盖次数: 4×15
面元大小:12.5m×25m
道 距: 25m
排列线距:250m
纵向炮排距:200m
横向炮点距:50m
最大纵向炮检距:2987.5m 排列横向滚动距离:250m
最小纵向炮检距:12.5m
2)平行线型布置
3)积木型(又称斜交型)炮点线与接收点线彼此斜交
4)路线型(宽线剖面)
沿测线布置检波和炮点,可以得到测线附近条带上的反射资料。 宽线剖面处理后,能确定地下反射界面的位置、倾角和倾向, 分析波的来源,提高剖面信噪比。
2、不规则型观测系统
不规则型观测系统仅适用于地表障碍物多,通行条件 差,不能接正常观测系统施工的地区,可根据地面条件 和地质任务的要求设计成各种类型。
发达国家 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
中国
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
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成果解释
三维地震是将地震测网按一定规律布置成方格 状或环状的地震面积勘探方法。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方面:
一是发展万道地震采集技术。采用万道地震仪(测线在30000道以上)和数字 检波器进行单点激发、单点接收、大动态范围、多记录道数、多分量地震、全 方位信息、小面元网格、高覆盖次数的特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
1 50cm
61 121
181
100m
四线六炮端点激
发
60 种观测系统的的优点:可以获得从小到大均匀的炮检距和均匀的覆 盖参数,适应于复杂地质条件的三维地震勘探。此外在多居民点、多 农田地区可改变偏移距和发炮方向进行施工,亦可获得满意的资料。
观测系统(大港油田王官屯三维)
二是发展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技术。为提高处理精度,必须发展海量机群 并行处理和海量存储技术。海量机群并行处理技术是指PC-CLUSTER(针对大型 数据库及大负荷运算量的集群计算机)的节点要多,同时发展相关的静校正处理、 组合处理、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全三维各向异性等处理技术,以提 高地下成像精度和储层描述精度及含油气分析精度。海量存储技术指发展大容 量的磁盘和自动带库,以满足大数据量的存储需求。
三维地震野外数据采集
观测系统的设计原则 1.在一个共炮点道集式一个共CDP道集内地震道应均匀分布。即,炮点距、 道间距一般均匀分布,布保证同时勘探浅、中、深各目的层。即能取得各反 射层的有用反射波信息,又能用来进行速度分析。 2.在一CDP道集内各炮检距连线的方位方向应当尽可能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中 心点的CDP点360°的方位上。 3.地下各点的覆盖参数应尽可能相同,保证叠加参数相同。均匀的覆盖参数 是保证反射记录振幅均匀,频率均匀的前提,从而保证地震记录特征稳定, 便于岩性、岩相研究。
三维地震勘探
1
一维勘探是观测一个点的地下情况;
二维勘探是观测一条线下面的地下情况;
三维勘探是观测一块面积下面的地下情况;
四维地震勘探是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重复做三维地震 勘探,则可称之为四维地震勘探(时移地震)。四维 是观测同一块面积下面不同时间的地下变化情况。根 据地质任务和达到的目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维的勘探 方法。
1.十字型观测系统
× ×
×
×
L型
×
× × × o o o o o o o oo o o
宽十字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型
○
○ ○
○
○ ○
× × × × × × × ×× × ×
这类观测系统可将地下网格面积分布在需要勘探的地区,湖泊、村镇等。在进 行小面积三维观测时,用多道仪器,多个炮点即可完成野外采集。
施工时,接收点排列不动,炮点沿炮线逐点激发。 缺点是:单次覆盖
组合型观测系统 从炮点和接收点分布关系,可分为垂直型、平行型和斜交型。 1)垂直型观测系统
该系统一般由十字型观测系统 组合或衍生而来,主要有直式栅 状系统和地震线束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的类型与选择:
规则型:地面施工条件好,无施工障碍的地区。炮点和检波点按一定的规律 有规则的分布。 不规则型:地面施工条件不好,有施工障碍的山区 、水泡等。 不规则型观 测系统仅适用于地表障碍物多,通行条件差,不能按正常观测系统施工的地 区,可根据地面条件和地质任务的要求设计成各种类型。
规则型观测系统:十字型观测系统, 由此衍生成L 型、T型
三是进行高精度精细地震解释。随着微机性能的提高、成本的降低以及可 视化解释软件的发展,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的发展趋向是微机群,即用于解释 的微机群将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集成并行机群,用于大数据量的计算和三 维可视化分析;另一种是分布式机群,人手一台,通过网络连接,用于精细解 释研究。
用三维的观点和方法 研究地下三维问题, 才能得出地质构造的 全面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