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公共品的最优供给_应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_刘小鲁
(PDF)管制_市场结构与中国医药分离的改革绩效_刘小鲁
一
引言
《 2007 社会蓝皮书 》 , “看病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 的调研结果表明 看病贵 ” 已成为 中国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尽管中国政府相继实施了一系列医疗领域内的价格 但是居民医疗支出费用的上升趋势不仅未受到明显控制 , 反而出现了药品 上限管制, “降价死 ” 、 “以药养医” “以械养医 ” 和 等现象。 这不仅强化了医疗资源配置的扭曲, 而且使患者承担的医疗费用居高不下, 从而成为价格管制背景下导致“看病贵 ” 的主 “医药分离 ” 要原因。在此背景下, 中国又进而推进了 的试点改革, 以期在切断医生与
管制 、 市场结构与中国医药分离的改革绩效
刘小鲁
*
内容提要
本文以公立医院垄断与医疗体系价格管制为背景 , 研究了中国医
在医药一体化下, 单纯的诊疗费管制不会导致过 药分离的改革绩效。结果表明, , “以药养医” “以械养医” 度治疗 以及 是政府对诊疗、 药品销售以及医疗设备使用 收费进行系统性价格管制的结果 。医药分离改革的结果取决于改革后药品零售 环节的市场结构和医药分离程度。当药品零售环节具有垄断特征时 , 随着医药分 “以药养医” , “以械养医 ” 医生会逐渐放弃 但会相应提高 程度。 而 离程度的提高, 如果改革能形成竞争性的药品零售市场 , 则无论医药分离程度如何, 竞争将消除 “以药养医” , 。 由于改革中公立医院的垄断地 但会造成更大幅度的“以械养医 ” 故医药分离不会改善患者的福利状况, 反而会在医疗体系价格管制 位未受影响, 的基础上造成新的社会福利损失 。 关 键 词 以药养医 以械养医 医药分离 价格管制
世界经济* 2011年第 12期 · 55·
管制、 市场结构与中国医药分离的改革绩效
二
民生类公共服务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Study on Factors Which Affecting Public Service Expenditure -- Based on China's Provincial Panel
Data
作者: 刘德吉[1]
作者机构: [1]华东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上海200237
出版物刊名: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6-7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公共服务;财政分权;政府规模;政府间竞争;社会性支出
摘要:政府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支出不足是当前中国民生类公共服务供应短缺的主要原因。
本文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验证了财政分权、转移支付、政府规模和竞争等因素对公共服务支出比重的影响。
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以GDP为基础的官员考核模式及其引致的政府间竞争诱使地方政府将大量财政资金投向增长效应明显的经济建设领域,明显挤压了民生类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
此外,政府规模、转移支付制度等也对民生类公共服务比重的提高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公共资源交易数据资源体系的构建研究
公共资源交易数据资源体系的构建研究作者:付宏燕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4年第07期摘要: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是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共享、流动和应用的基础,促进交易大数据价值的更大化,利于营造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环境。
基于对公共资源交易业务与主体行为关系、交易数据特征的分析,设计公共资源交易数据资源体系框架,涵盖从原始数据的收集和资源化,到形成统一目录对外共享应用的过程,并提出构建难点。
关键词:公共资源交易;数据资源体系;资源目录;共享应用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7-0078-03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作为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任务。
同年10月,国办印发《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到2025年,政务数据资源将实现有序流通、高效配置。
公共资源指由政府或被授权的组织所有或者管理的公有性、公益性资源。
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是关联政府和市场的纽带,业务特征明显,属于政务公开范畴[1]。
公共资源交易数据资源体系是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对交易数据资源生命周期的统筹规划,利于数据流通共享和高质量地应用。
目前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公共资源如农村集体产权、无形资产、海洋资源等也纳入了交易平台覆盖范围,作为基础的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的资源体系急需先行。
一、公共资源交易业务关系和数据特征分析(一)交易业务链条式关联公共资源交易以分交易领域的项目/标段交易进展为主线,围绕入场登记、招标、投标、评标、中标、合同的业务环节,形成链条式结构化数据[2],记录交易全周期。
市场主体不仅是交易活动的组织者、发起者,也是交易行为的参与者、实现者。
交易业务与主体行为关系见图1。
(二)海量数据隐含市场资源配置规律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众多,数据海量且时效性强,不涉敏感信息,源自全国1 000多个地市或省级交易平台,涉及交易市场主体100多万家,仅工程建设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领域进入平台的年度成交项目就超120万个。
我国商业信用的资源再配置效应与强制性特征_基于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
够提供大量担保和抵押性资产 , 因而它们在银行 信贷配给中占有绝对优势 。 在此背景下 ,P e t e r s - e n和 R a a n 以美国 3 4 0 4 家小型企 业 样 本 为 基 础 j 所进行的经验研究表明 , 获得更多银行信贷的企 业倾向于向面临资金约束的企业提供更多商业信 用 , 从而形成 了 资 金 配 置 的 补 充 性 机 制 。 由 于
[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用较新的数据重新检验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之间
① 的替代关 系 。
其 次, 商 业 信 用 的 产 生 及 延 续 既
可能是企业主动提供信用的结果 , 也有可能源自 、X 企业的 恶 意 拖 欠 行 为 。C u l l u和 Z h u的研究 虽然肯定了商业信用的资源配置效应 , 但他们也
存在资产专用性 , 垄断企业也有能力强迫上游企 业提供商业信用 , 并在与下游企业交易的谈判过 程中拒 绝 延 时 付 款 的 要 求 。 这 种 内 在 联 系 意 味 着 , 如果垄断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商业信用 , 那 么 这种信用的供给有可能是市场势力强制下的非自 愿供给 。 为反映垄断势力对商业信用供给和获取 ) 的影响 , 本文引入赫芬 达 尔 -赫 希 曼 指 数 ( HH I 来体现市场结构 , 并以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 反映企业 规 模 , 以 便 衡 量 企 业 个 体 的 市 场 势 力 。 在 HH I指数的 计 算 中 , 行 业 的 划 分 以 四 分 位 代 码为基础 。 ( )控 制 变 量。 本 文 以 企 业 年 龄、 所 属 行 6 业 、 企业所在省份所属的地区 、 企业所在地区 的 市场环境以及时间项作为控制变量 。 企业年龄定 义为 “ 数据报告 年 份 - 企 业 成 立 年 份 +1” 的 自 然对数 。 市场环境则以企业所在省份的市场化指 数作为代 理 变 量 。 市 场 化 指 数 的 数 据 来 自 樊 纲 、
基于区域效应的财政政策效果研究以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为例19812010
基于区域效应的财政政策效果研究*———以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为例:1981-2010刘建民 王 蓓 吴金光内容提要:本文选取中国1981年至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在对30个省份按照经济发展程度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对省份数据进行分类加工处理,并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anel-VAR)实证检验了我国财政政策的区域效应,揭示了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状况的影响。
关键词:财政政策 区域效应 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一、引言在1998年至2002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期间,我国宏观经济增速由2.45%上升到8.39%,然而,1998年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GDP的比例为2.43:1,到2002年时该数值上升为2.57:1,这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在有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我国不同区域收入差距的扩大。
由此可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特别是其对经济增速和收入分配状况的影响作用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呈现一定差异,在具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我们不能忽略这种区域差异性的存在。
为此,对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估,将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科学合理制定财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在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状况的影响效应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首先,就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Gali et al(2004)通过DSGE模型证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比如增加财政支出)一般将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然而,Guidiceet al(2003)运用Probit模型的研究却认为包括削减财政支出在内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将推动宏观经济增长,另一部分学者如Adam et al(2001)通过数据描述的方法提出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可能存在非线性效应的观点,并得到了包括我国学者王立勇等人(2009)运用中国数据的实证支持。
其次,对于财政政策对收入分配状况的影响,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也并不一致,如Subarna et al(2009)运用混合OLS、两阶段OLS以及静态面板模型发现财政支出的增加将有效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然而,Werner et al(2006)通过结构化分位数回归的实证研究却表明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将恶化收入分配状况。
基于面板数据的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省际差异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 ,劳动力数量等要素对产 出的贡献指数 T表示时 资本存量 采用张军教授的估算结果。
间 .为增大回归的显著性 ,我们采用 中心化数据 即T O时表示 =
1 9 年 . =I 表示 1 9 年 .T 1 9 T 时 2 9 =一1 表 示 19 年 以此 类 推 j 时 0 9
济 增 长 的 贡献 率 。
本文借鉴肯德里克和丹尼森对经济增长的分析思路和罗默的 经济学模型 .采用科布 一道格拉斯生产 函数形 式 ,来建立 中部地 区经济增长模型 。由于人力资本是经济 、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主 此 ,可 以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 的弹性系数并不是 ~个 常数 . 而是与时间相关的函数 .于是有 :
随 时间变化的速度 ;因为人 力资本规模报酬递增这一特性 .我们
限定 , + + l + + > ∥ , + 1:这里 表示全要素生产率
(F ) 除反映技术进步这一 因素外 . 反映制度因素、 TP . 还 产业结构 , 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等 因素对促进生产要素投入效率提高所起
的作用大小。
为便于 方程回归 .将上述模型转化 为对数形式表示的线性方
程 .即在 方 程 两 边取 对 数 ,得 到
1 =I +a] Kt + I 1厶+ I I l n n 1 1 l ‘+ I 1 l 1
.
借鉴前人对推动经济 增长要素的研究 .结合中部地 区经济发 展区域特征 .考虑到可行性、科学性等因素.本文选取物质资本
人 力资本的测度是一个难题 这里采用受教育年限法估算人 力资本 。根 据联合国一项 研究结论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对各
f为 19 年人力资本对 G P 0 91 D 的弹性系数 .反映人力资本弹性系数 受教育阶段人数赋予不同权重:小学为 1 ;初 中为 1 ;高中阶段 为
面板数据分析
第十四章 面板数据模型在第五章,当我们分析城镇居民的消费特征时,我们使用的是城镇居民消费和收入的时间序列数据,也就是说,我们的观测对象是城镇居民。
当我们分析农村居民的消费特征时,我们可以使用农村居民的时间序列数据,此时,我们的观测对象是农村居民。
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分析全体中国居民的消费特征呢?我们有两种选择:一是使用中国居民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二是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这两个观测对象的时间序列数据合并为一个样本。
第二种选择中所使用的是由多个观测对象的时间序列数据所组成的样本数据,通常被称为面板数据(Panel Data )。
或者被称为综列数据,意即综合了多个时间序列的数据。
当然,面板数据也可以看成多个横截面数据的综合。
在面板数据中,每一个观测对象,被称为一个个体(Individual )。
例如城镇居民是一个观测个体,其消费记为1tC ,农村居民是另一个观测个体,其消费记为2tC,这样,itC (i=1,2)就组成了一个面板数据。
同理,收入itY (i=1,2)也是一个面板数据。
如果面板数据中各观测个体的观测区间和采样频率是相同的,我们就称其为平衡的面板数据,反之,则为非平衡的面板数据。
例如,表5.3.1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样本数据具有相同的采样区间和频率,所以,它是一个平衡的面板数据。
基于面板数据所建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则被称为面板数据模型。
§14.1 面板数据模型一、两个例子1. 居民消费行为的面板数据分析让我们重新回到居民消费的例子。
在表5.1.1中,如果我们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时间序列数据组成面板数据,以分析中国居民的消费特征。
那么,此时模型(5.1.1)的凯恩斯消费函数就可以表述为:itititY C10(14.1.1)ittiitu (14.1.2)其中:itC 和itY 分别表示第i个观测个体在第t 期的消费和收入。
i =1、2分别表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个观测个体,t =1980、…、2008表示不同年度。
爱享文献_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验证_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
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验证———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安虎森王雷雷吴浩波摘要本文根据2000-2012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检验建立面板空间误差模型,分别以二氧化硫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废水排放总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衡量环境污染程度,对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实证检验。
本文研究表明:“倒N”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确实存在,而且还验证单位生产总值的污染排放量(产生量)随地区经济发展的提高而下降;四种污染排放物都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这意味着各地区的节能降耗减排政策不能孤立地实施,应在较大空间范围内同时实施,这需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加强协调;过分强调第二产业的发展不利于环境改善,要么是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污染排放量,要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面板空间误差模型;空间自相关性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14)09-0001-08作者简介安虎森,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导天津300071;王雷雷、吴浩波,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天津300071一、引言Grossman和Krueger(1991)发现,二氧化硫和烟尘两种污染物会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上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即二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并于1995提出“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假说”(Hypothesis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即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质量会恶化,但是经过一个临界值以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反而伴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污染排放物不断增加。
以大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例(表1),200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3968.7万吨,而到2012年该数值增加到4129.6万吨,增幅为4%。
财政分权与农村公路供给——以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例
、
财政分权与公共产 品供给理论
公共产 品一般都具有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特征。农村公路除此之外 , 还具有一个独特的特征 , 即农
村 公 路 的受 益范 围具 有很 强 的地 域性 特点 , 对地 域 范 围之外 的人则 存 在排 他性 。根据受 益 原则 , 由地 方 政 府乃 至社 区进 行农 村公 路 的供 给是合 适 的 , 率 也最 高 。 而且 因为农 村 居 民的 弱 势地 位 导致 他们 很 效 难 获得 高层 级政 府或 者私 人供 给 的公共 产 品 , 只能 唯一 地 依 赖 于地 方 政 府 的供 给 ( r ak 20 ) Wol Bn ,00 。 d 尽管 发展 中 国家 由地 方 政府供 给公共 产 品很重 要 , 但是 却很 少有 相关 的实证 研究 文献 , 主要 原 因在 于缺
政 府在提 供地 方公 共 产 品上 具 有信 息优势 , 增加 地 方政 府 的 财 政 能 力将 有利 于农 村 公路 供 给水 平 的提 高。影 响我 国农 村公 路供 给 水平 的主要 决 定 因素有 财政 分权 水 平 、 民收入 水平 、 农 乡镇 企 业发 展 水平 以及 公共产 品供 给 决策 中的 民主程度 等 。 中国大 陆 3 1个省级 地 区的 面板 数 据 分析表 明 , 财 政分权 、 乡镇 企 业发展 对农村 公路供 给 具 有较 强 的正 向 效应 , 民收入 的 正 向影 响 效应 较 小 , 共 农 公
为 2条或 以上 , 机动车道宽度 为 3 5米 , . 道路 总宽为 2 4 0— 0米 , 不设 隔离 带。
一
78 —
维普资讯
( 简便 后文 简称 民 主决 策 ) 三个 变 量 , 析 这 些变 量 对 我 国农 村 公 路 供 给 的 影 响程 度 , 是 一 种 新 为 等 分 这
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提升路径研究
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提升路径研究作者:乔怡迪吴祎炀卞佳玲来源:《宏观质量研究》2023年第05期摘要:高价值的区域公用品牌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的区域公用品牌都具有高价值。
如何以有效做法提高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价值,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文章以“随州香菇”为主体案例,采用理论研究和单一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认为,把握区域公用品牌作为“无形公共资产”的性质特征,是有效提升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关键。
区域公用品牌的有效建设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对品牌资产进行体系化的持续性长期投入和建设。
研究提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方法体系框架是“基础资源+关键行为”的组合,即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组织资源与产品、价格、渠道和宣传四项策略的组合。
研究使用“随州香菇”的案例对理论框架进行了印证,提炼了随州在该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践中有成效的做法。
研究尝试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有效性领域的研究提供探索性的理论框架和启发性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区域公用品牌;无形公共资产;品牌价值;方法体系;案例研究一、引言区域公用品牌是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卓有成效的做法,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能够具有更高的交易量和更高的产品溢价,从而有效提升产业收益。
在我国,受到高品牌价值的区域公用品牌的带动作用影响,各地区都开始明显重视对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表现在我国各地区所声明的“区域公用品牌”数量的急剧上升(图1)。
然而,区域公用品牌不仅仅是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注册,它的本质是凝聚在品牌价值之上的可变现的农产品交易价值,这种交易价值来自于市场的认可(程虹,2022)。
区域公用品牌之间的品牌价值存在显著的差异,即使在产品相同、气候相似甚至产地临近的区域之间,这种品牌价值的差异最高可以超过100%(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2022)。
这表明,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价值差异,受到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效果的影响。
然而,在理论上和实践经验中,缺乏对区域公用品牌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系统总结,使得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如何进行区域公用品牌高质量建设缺少有效指导。
中国省级面板数据
“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资料合集目录一、数字金融能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二、新型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三、城市化、社会保障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四、数字经济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五、目标考核、官员晋升激励与安全生产治理效果——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六、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七、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支出——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八、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地区性行政垄断与经济增长——基于转型期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九、中国地方政府间支出竞争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数字金融能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数字金融能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金融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字金融通过创新的服务模式和高效的运营方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本文将探讨数字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文献综述自2以来,数字金融的发展历程已经引发了广泛。
大量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较少涉及数字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弥补这一研究不足,探讨数字金融如何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利用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数字金融的发展水平由移动支付、互联网理财、P2P 网贷等指标构成。
同时,我们还控制了其他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如地区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等。
结果与讨论数字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在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也相对较高。
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
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分析在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
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是一种结合了空间自相关和面板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探究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空间外溢效应和异质性问题。
本文将对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空间面板数据。
空间面板数据是一种具有时空特征的经济数据,包括时间序列和横截面两个维度。
在一个地理区域内,我们可以观察到多个地点的经济数据,并在多个时间点进行观察。
这种数据结构使得我们可以同时考虑时间和空间相关性。
在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中,我们主要关注两个问题:空间外溢效应和城市间异质性。
空间外溢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影响到周围地区的现象。
例如,当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对周边城市产生积极影响时,我们可以说存在正的空间外溢效应。
相反,如果一个城市的经济衰退对周边城市产生不利影响,则存在负的空间外溢效应。
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通过考虑空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准确地估计这种外溢效应。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城市间的异质性。
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可能存在差异。
在传统的面板数据模型中,常常假设城市间的异质性是独立同分布的,即各个城市之间的差异是随机的。
然而,在空间面板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考虑城市之间的空间依赖性,更加准确地估计城市间的异质性。
在进行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时,我们通常会采用一些经典的模型,例如空间Durbin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拉格朗日模型等。
这些模型都基于空间自相关的理论,通过考虑不同城市之间的空间依赖关系,尝试解释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城市间的经济差距,分析城市间的产业转移和资源配置效应。
此外,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还可以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和环境政策等领域,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城市的空间发展特征。
我国基本公共品区域供给差异性分析
我国基本公共品区域供给差异性分析作者:刘方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4年第07期[摘要]采用统计描述和综合评价方法来客观评价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的供给情况。
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品供给的差异程度较大,但差异程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基本公共品供给不均程度最大的是社会保障,其次为公共卫生和基础教育。
其中,各地区公共卫生供给的差异程度在逐渐缩小,而基础教育、社会保障供给的差异程度在逐渐的扩大。
目前要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促进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重要在于增强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合意性。
[关键词]基本公共品供给;差异性;分析;建议[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7-0038-15一、基本公共品区域供给情况统计描述本文涉及的基本公共品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基本公共卫生、社会保障。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以及社会保障服务方面设立了3个方面指标,并在每个方面指标下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项指标,通过对单项指标和方面指标进行统计描述来具体分析我国基本公共品在区域间的供给情况。
单项指标的原始数据选用的是1996~2012年的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
面板数据中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统计数据①,另外为了使数据的统计口径保持一致,将四川和重庆的统计数据合并在一起。
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3)、《中国财政年鉴》(1997—2013)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一)各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统计描述1. 衡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性供给的指标体系目前,公共卫生服务的测量指标具有多样性,鉴于数据的可获性和一致性,选取人均预算内卫生经费支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人员数、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等4个单项指标作为衡量公共卫生质量,度量区域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的指标,具体如表1。
有关差距的测度指标很多,本文主要选取了变异系数②、差异指数③和偏离度④3个指标。
基于用户分群的数字社区消费者多模态特征分析与服务效能提升研究
基于用户分群的数字社区消费者多模态特征分析与服务效能提升研究黎灿垚1,韦伟1,刘晓丽1,周林兴2*,王帅2(1.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南宁530001;2.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上海200444)摘要:[目的/意义]对数字社区消费者进行多模态特征分析与服务效能提升,有助于为数智赋能在线社区建设提供新视野、为相关部门部署数字决策提供新动能。
[方法/过程]结合社区特性构建用于消费者分群的数据维度,将维度下的24个指标数据进行二次聚合后实现分群,并构造参数、决策变量及函数表,从而分析消费者多模态特征,基于这些特征实现数字消费服务效能的提升。
[结果/结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能够生成合理有效的分群结果,进而实现类群特征区分以及群间渗透与漂移现象分析;分群结果呈现出6类消费者群体:重点、中心、特殊、沉睡、流失和一般类群,绝大多数类群都会产生用户渗透现象,仅有一般用户类群会发生群间漂移现象;服务效能提升模型表明最受关注价值的群体为中心和重点类群。
关键词:用户分群;AP-DBSCAN;多模态特征;数字社区;数字消费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248(2023)02-0030-15引用本文:黎灿垚,韦伟,刘晓丽,等.基于用户分群的数字社区消费者多模态特征分析与服务效能提升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3,35(2):30-44.收稿日期:2023-01-06基金项目: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科技项目“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营销活动效果动态评估”(CGAXZX20210030050001-044);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社会感知数据驱动下的公共卫生事件时空演化研判机制研究”(20TQC0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面向应急管理的时空数据语义模型构建及创新应用机理研究”(2021T14031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时空数据挖掘及协同治理机制研究”(2019M650108)作者简介:黎灿垚(197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卷烟互联网营销工作研究与实施管理。
地方公共品、空间治理和政区设置
地方公共品、空间治理和政区设置◎ 刘云中一、理解政区设置的底层逻辑(一)地方公共品的供需与政区设置政区设置可分为行政层级划分和政府规模两个维度。
政府的重要作用是提供公共品,国家提供全国性的公共品,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的公共品,因此,行政层级和政府规模的设置就与公共物品的供需匹配状况密切相关。
不同的区域对地方性公共品的需求在种类、数量和质量上有差异,典型的经济学理论通常认为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由区域内的居民所决定,这构成了影响行政层级和政府规模的需求侧。
在异质性的环境中,不同的居民对于公共品的需求不同,例如高收入的居民对精神层面的公共品需求更多,持有房产的居民和租房的居民要求的公共品也会不同。
在要素流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需要提供不同人群所需要的公共品,面临着人口流动的竞争。
因此,在空间均衡情况下,同一居民在不同的行政单元,其享受的福利是相同的;由于人口等要素的流动,同一行政单元内的居民构成对公共品的需求会有相似性,而且对公共品的种类和质量会随居民收入上升而提高,也就是说对公共品需求的细分程度更高;而随着空间范围的扩大,对公共品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增大。
地方政府对于公共品的供给,一方面要有足够的可支配财力支持,另一方面要考虑提供公共品的成本,尤其是单位成本。
无论是可支配财力还是提供公共品的单位成本,都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效应,即规模效应。
当公共品的影响范围扩大,相应的政府职能的范围扩大时,伴随着的政府管理范围扩大,筹集可支配财力的能力也扩大,政府供给公共品的能力增强。
在规模经济效应范围内,提供公共品的单位成本降低,同等财力能够提供的公共品增多。
在完全信息、没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区规模由上述公共品供需均衡的状况决定,一个政区的可支配财力在最优单位成本约束下所能提供的公共品与该政区内的公共品需求相匹配时的空间范围即是政区规模。
显然,现实并不如此,不完全和不对称的信息遍及各处。
由此,政区设置就必须考虑信息与激励。
地区农村公共产品对农民纯收入影响的Panel Data模型分析
地区农村公共产品对农民纯收入影响的Panel Data模型分析吕晓英;吕胜利
【期刊名称】《开发研究》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以1995~2006年期间,全国30个省、区、市(不包括西藏自治区)的财政支农资金、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农村社会救济投入、农村自然灾害救济投入以及农村医疗点和农村用电量等数据,采用Panel Data模型,在分析地区农村公共产品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平均影响和各省、区、市地区效应的同时,重点研究了各地区不同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对本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并进行了全国比较.【总页数】4页(P97-100)
【作者】吕晓英;吕胜利
【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经管系,北京,102206;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兰
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4.8
【相关文献】
1.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者人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Panel Data的分析 [J], 孙芳
2.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者人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Panel Data的分析 [J], 孙芳
3.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31个地区2000-2005年数据
的Panel Data模型 [J], 郑亚丹
4.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31个地区2000-2005年数据的Panel Data模型 [J], 郑亚丹
5.各地区农民收入差异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基于协整的Panel Data 模型分析 [J], 关大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财政民生支出与收入分配差距探究——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财政民生支出与收入分配差距探究——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作者:孔甜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5年第2期孔甜(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与税收系,湖北武汉430072)摘要:财政民生支出,从财政支出的经济用途来看,主要包括一般预算支出中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补贴等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
由于长期以来的城市优先的经济发展政策以及城市偏好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品的城乡“二元”供给制度,政府在东中西部地区、城乡的财政民生支出存在整体规模和结构上的巨大差距,从而对区域间、城乡间收入分配差距产生影响。
结合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对财政民生支出与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验证,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民生支出;收入分配差距;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120-04收稿日期:2015-01-20作者简介:孔甜(1990-)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学。
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公平问题、民生问题愈益突出,其中改革收入分配问题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此外,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存在大量隐性收入、非法收入,占全国近1/10的人口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
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4年春季)》报告显示,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实际增长9.3%。
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额为18056元,名义差距为3.03。
尽管农村收入增速超过城市,但城乡居民的收入相对差距仍然很大,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获得的各种隐性收入,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将更大。
公共品的供给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出,但长期以来,政府财政支出对城乡之间的公共品投入存在明显的偏向和差距。
中国公共医疗服务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1-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中国公共医疗服务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1-
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刘永庆;杨淑敏
【期刊名称】《标准科学》
【年(卷),期】2022()S02
【摘要】自疫情爆发以来,公众对公共医疗服务质量的关注度再次增强。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法,基于理论文献构建公共医疗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摸型,以2011-2018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中国公共医疗服务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公共医疗服务质量省际、区域差异显著。
公共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控制变量、政府投入和医疗产出3个层面,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不同,其中城镇化率、人均GDP、出生率、卫生费用、城镇医保支出、资助医保支出、床位数、具有显
著的正向效应。
据此,本文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健全医疗保
障制度和改善公共医疗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四个层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总页数】8页(P232-239)
【作者】刘永庆;杨淑敏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1
【相关文献】
1.公共消费的结构性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5~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2.中国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7-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3.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96-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4.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2001年~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5.农产品物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2000-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溢性、公共产品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检验和效应分解
Spillovers,Public Products and Economic Growth:The Empirical Analysis and Effect Decomposition Based on Spatial Panel Model
作者: 李真[1] 刘小勇[2]
作者机构: [1]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2]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出版物刊名: 统计与信息论坛
页码: 57-6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0期
主题词: 外溢性 公共产品 经济增长 空间面板模型
摘要:利用空间面板Durbin模型,估计了中国省际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当期影响效应,并将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结果显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人均基本建设支出和人均文教科卫支出的增长提高了当地经济增长率。
但是,基本建设支出的间接效应不显著为正,远远低于其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而文教科卫支出的间接效应显著为正,并且远远高于其直接效应。
从长期来看,空间外溢性的存在,使文教科卫支出对整体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更大,远远高于基本建设支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性公共品的最优供给:应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刘小鲁* 内容提要 本文在区域性公共品最优供给的需求模型与供给模型基础上,运用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对需求模型与供给模型在描述中国区域性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方面进行了检验,并对中国公共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公共品供给中中央政府财政补助的效果以及公共品供给的拥塞效应和网络效应进行了估计与测算。
分析的结果表明,只有供给模型能够比较有效地反映中国各地区区域性公共品的最优供给决策。
对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公共品的需求对价格缺乏弹性,在供给中则存在显著的拥塞效应,且地区人口增长将使当地人均公共品消费量快速下降;对中央政府财政补助效果的估计则表明,该项补助对提高区域性公共品的人均供给水平的效果虽然为正,但作用甚微。
此外,考虑到地方政府可能会由于追求政绩的上升而使其在公共品供给方面的决策偏离社会福利目标,前期地方政府政绩对当期决策可以显著地解释人均公共品供给的财政支出。
关键词 区域性公共品拥塞效应网络效应面板数据分析一 引言目前,西方已经有多种关于地方性财政决策的研究方法。
自俱乐部公共品(c l u b )概念和投票理论的多数法则(t h e m a j o r i t y r u l e )提出之后,西方学者开始运用消费者选择理论来讨论地方公共物品(l o c a lp u b l i c g o o d s )的最优供给水平(数量或质量)的影响因素。
①相关的早期研究来自B o r c h e r d i n g 和D e a c o n(1972)(B -D 模型)、B e r g s t r o m 和G o o d m a n (B -G 模型)(1973)以及P e r k i n s (1977)。
他们的分析秉承了新古典主义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范式,并假设最优的公共品供给水平取决于投票表决的结果,而占优的表决结果为中间投票人(m e d i a n v o t e r ,在他们的文献中通常指具有中间收入水平的人)的最优消费选择。
在他们的模型中,提供公共品所需的资金来自税收,并实际上由居民分摊(通常被假设为均分),进而构成公共品的“价格”;居民则根据自身面临的预算约束选择一个能够最大化其效用的公共品消费水平。
根据“中间投票人”理论,在一系列备选的公共品供给方案中,只有中间投票人偏好的那个方案能够在投票中获得最广泛的支持,因而“中性”的地方政府将根据表决结果,即中间投票人的需求意愿来提供·86 ·期4年第2008* 世界经济 *①刘小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望京中环南路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06级博士2班 100102电子信箱:l h 0504@s i n a .c o m 。
B u c h a n a n (1965)认为S a m u l s o n (1954、1955)对纯粹公共品和私人物品的界定过于极端,从而忽略了这两者之间的过渡形态,并由此最先提出了“俱乐部”物品的概念,但他的分析仅着重于讨论“俱乐部”的最优规模。
而B o w e n (1943)首先讨论了“多数法则”,并由A r -r o w (1951)以及B u c h a n a n 和T u l l o c k (1962)等人作了进一步拓展。
公共品。
在这种研究方法中,公共品的最优供给实际上取决于中间投票人对公共品的需求,因此这类分析也被称作需求模型。
另一种方法则假设政府以最大化某种社会函数为目标,这种社会函数可以表现为社会福利,也可以表现为政府的公共品供给政策在地区居民中的受欢迎程度(G u e n g a n t e t a l .,2002)。
在这种模型中,公共品的供给取决于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品中的最优决策,因而也被称作供给模型。
尽管这些研究中没有专门对公共品进行界定,但他们分析中的公共品实际上具有准公共品的性质。
对准公共品而言,由于竞争性影响,单个居民所能消费的公共品通常要小于实际的供给水平,且当人口密度超过一定界限时,这种差距与居民人数成正比,这通常被称为“拥塞效应”(c o n g e s t i o n e f f e c t )。
显然,在这类模型中,居民人数在公共品的最优供给问题中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在B-D 模型和B -G 模型的基础上,C r a i g (1987)、M c M i l l a n (1989)、E d w a r d s (1990)、M c G r e e r 和M c -M i l l a n (1993)以及M e a n s 和M e h a y (1995)进一步完善了关于“拥塞效应”的分析。
G l a z e r 和N i s k a n e n (1997)则将异质性人群假设引入了相关分析。
H a y e s (1986)提出了一个能够反映人口特征(如城乡人口分布等)对最优公共品供给水平影响的模型。
而G u e n g a n t 等(2002)通过将网络效应(n e t w o r k e f f e c t )引入分析之中而使得该类模型的分析更具一般性。
①C a l a b r e s e 等(2005)则在B e n a b o u (1993)、D u r l a u f (1996)、N e c h y b a (2000)以及S e t h i 和S o m a n a t h a n (2004)等人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同类群体效应(p e e r e f f e c t )引入经验分析之中。
②在中国,尽管目前公共卫生事业、科学文化事业以及公共教育事业的建设都是地方公共事业建设中异常重要和紧迫的问题,但相比西方的研究状况而言,中国尚无关于地区性公共品最优供给的一般性的理论研究或计量分析的专门文献。
为了对中国地区性公共品的最优供给决策问题进行分析,本文在G u e n g a n t 等(2002)分析的基础上,使用1995至2004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地区性公共品供给问题进行了计量分析,其主要内容在于验证上述需求模型和供给模型在描述中国区域性公共品供给决策中的有效性,并对公共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以及“拥塞效应”和“网络效应”进行测算。
分析结果表明,供给模型而非需求模型是反映中国省际数据的有效分析框架;中国各地区公共品需求弹性为负,且呈现出需求刚性;同时,中国区域性公共品供给中存在着显著的“拥塞效应”,且人均公共品消费量对地区人口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
此外,考虑到地方政府在公共品供给中可能出于自身政绩的考虑而偏离社会福利目标,本文还在标准的供给模型中引入了被解释变量(人均公共建设支出)的一阶滞后项,以便反映地方政府力求政绩上升过程中可能引致的前期政绩建设对当期政府决策的影响。
运用动态面板分析的结果表明,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在估计方程中有显著影响。
由于地方性文化、科学、教育以及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都属于区域性地方性公共品的范畴之内,且本文的计量分析有目的地选取了各地区基本设施建设与文教科卫支出来反映当地区域性公共品的供给状况,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从总体上反映中国当前文教科卫事业的运行状况,并为相关具体问题的分析提供框架。
虽然本文的分析是总括性的,但将本文中区域性公共品供给的概念细化为某些具体的公共事业指标,如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投入或科学文化建设投入,并在计量分析中采用相应的样本数据,便可将本文的分析拓展应用于对具体公共事业建设情况的分析。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为理论模型分析部分,从中间投票人对公共品的最优需求(需求模型)以及代表性地方政府对公共品的最优供给(供给模型)两个方面对人均公共品供给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87 ·期4年第2008* 世界经济刘小鲁 ①②网络效应是指人均可以消费的公共品随地区人口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同类群体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选择在与自己偏好相类似的社区内生活,在这种条件下由多数法则决定的公共品供给更符合个人偏好。
将这种效应引入分析意味着,在准公共品需求模型中,社区居民具有流动性,因而社区居民数量是内生决定,而非外生给定的。
第三部分使用面板数据对理论分析中设立的模型进行估计;第四部分对计量结果进行总结。
二模型(一)公共品供给的拥塞效应与网络效应某地区的公共品对当地每个居民影响的加总可能并不等于整个公共品所能带来的效用。
这一现象在现实中有诸多例子。
比如在给定的市政办公人员数量下,地区居民能够获得的市政服务质量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取决于需要这种服务的人数:如果人数超过了市政服务能力的上限,那么居民可能需要排队等待服务,或者只能以一个较低的质量水平获得服务。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许多地区性公共品具有“俱乐部”性质,而这种由于居民人数增加所导致的人均获得公共品服务水平的下降,被称作地区性公共品供给中的“拥塞效应”。
但是,人口的增加可能会提高公共品总量的供给,并进而提高人均可得的公共品服务,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在某些范围内,人口的增加提高了单位公共品的利用率,并降低了每个居民在公共品供给中所需分担的成本。
这种人口增加对人均可得的公共品供应的促进作用,被称作“网络效应”。
具体而言,如果q 为单个居民从公共品供给中所能获得的服务水平(或者说,实际的人均供给量),Z 为某地区公共品供给的总支出,那么则有(B o r c h e r d i n g a n d D e a c o n ,1972):q=Z ·g (n )(1) 其中,g (n )反映了“拥塞效应”和“网络效应”对个人可得公共品服务的影响。
为了下文计量分析的需要,可以令g (n )=n γ(G u e n g a n t e t a l .,2002)。
使用g (n )=n γ这一假设,我们可以求得q 对n 的弹性e :e= q n ·n q =g ′(n )ng (n )=γ因此,γ实际上反映了当公共品总供给支出一定时,地区人口变动所造成的拥塞效应或网络效应。
具体而言,γ<0意味着存在拥塞效应;γ>0则意味着存在网络效应。
而γ的绝对值可以作为衡量拥塞效应或网络效应程度的指标。
(二)需求模型需求模型的分析核心是中间投票人的效用最大化。
在这种分析范式中,政府仅仅被视为公共品供给的实施载体,公共品的最优供给水平则由投票产生的民意决定。
根据投票理论,这种供给水平将取决于中间投票人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因为中间投票人的意愿会赢得投票中的最多数票支持。
因此,在区域性公共品最优供给的需求模型中,最优的公共品供给将取决于中间投票人效用函数最优化所决定的公共品需求。
一旦该最优供给水平在投票过程中胜出,那么提供该种公共品的费用将以税收的形式分派给各个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