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认识》观课有感

合集下载

观摩《认识厘米》后感想

观摩《认识厘米》后感想

观摩《认识厘米》后感想一、我的收获:学生通过对直尺的查看,能知道1厘米的长度,但离开直尺,在生活中估算时往往与实际长度相差较大。

这就需要用多种方法加强学生对1厘米的认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深刻的表象。

此环节毛老师采用了以下措施值得学习:1、直接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长度(左边同学找给右边的同学看)。

2、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捏住课前准备好的1厘米吸管,然后抽出吸管,食指和拇指的距离就是1厘米。

3、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大约是1厘米,并测量验证。

4、给学生提供利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机会。

如测量铅笔、等常见物体的长度。

平时测量时我们大多用完好的直尺,只要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再看物体的右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但如果0刻度没有了,学生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就会经常出现问题。

用有破损的直尺(没有刻度“0”)测量物体的长度,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这又是本课一个亮点。

二、我的思考:1 、如果毛老师在测量前能让学生观察尺和测量后让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就是确定一段长度里包含多少个长度单位。

引导学生领会为什么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测量物体的左端对齐会更好。

2、如果毛老师加进以1厘米为标准进行估测,估测物体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环节会更好。

(1)如:教师拿一粉笔盒,学生猜测高大约几厘米,然后再量一量,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2 )教师说一长度,如:6厘米,让学生先用手比画,然后放在尺上验证。

(3 )如:课桌的宽是60()?方法:根据1厘米的长度估计出10厘米的长度,再根据10厘米的长度估测出60厘米的长度。

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去估测。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也有利于今后长度单位的学习。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优选稿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优选稿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在这次的观课评课活动中,我认真观看了李老师的《厘米的认识》一课,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总体评价根据一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为此,李老师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在课堂教学中,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如提供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开展小组讨论。

在故事激趣导入环节,情境创设的很好,学生深深的沉醉在情境中,思考着学习着,顺其自然的过度到新知识的学习。

在学习新知环节让学生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初步认识直尺。

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一厘米的实际大小,进而运用迁移让学生认识2厘米、3厘米……强调了测量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二)主要优点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

《认识厘米》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

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等一系列的活动,认识了厘米,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有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重点将在观察视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师生双边活动、学习方式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优点。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别采用了创设故事情境,引入课题,利用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联系实际生活法让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2、在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很好的利用了这一课题生成资源,发动学生解决问题,师生一起把问题解决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建议在组织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式上,李老师还应该继续探索一些有效的策略。

这节课李老师利用了有趣的故事,生动的电脑演示等直观呈现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倘若能采用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更专注地学习,也许对于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会有更大的帮助。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精选10篇)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厘米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篇1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包括认识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画出几厘米长的线段。

在认识概念的时候,先围绕一厘米这个最基本的单位展开。

先让学生观察1厘米,再在自己的直尺上感受1厘米,然后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认识3厘米、5厘米等。

认识了厘米之后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观察、自主操作来熟悉测量的方法。

最后是教学画一条几厘米长的线段的方法。

我觉得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是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

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线开始,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但如果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就产生了比较多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直接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第二个错误是多数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0”刻度线开始到几厘米的长度,0是物体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长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

另外,学生在作图时很容易画不准确,长出一些,或者不到一些。

因此后来我让学生先在0和几刻度的地方点一个小点,然后再把两点连起来。

这样作图的情况会好一些。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篇2《认识厘米》是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挺多,要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尺量1厘米的长度。

上课时首先让学生体会测量长度必须要有长度单位,同时了解到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某部分作为长度单位,但是由于各人的差别,量的结果也会不同,让学生明白测量单位不统一,测得的结果自然不一致,从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024年《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精选24篇)

2024年《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精选24篇)

2024年《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精选24篇)《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篇1《认识厘米》是在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对于操作和应用仍有一定的难度。

用厘米做单位测量长度是学习测量物体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学习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厘米长度单位的正确建立,将对学生认识其它长度单位产生积极的正迁移。

在这课时的设计上,我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比较测量结果,体会需要采用统一的长度单位,从而揭示课题——认识厘米。

在认识1厘米时,首先观察尺子上有些什么,让学生对尺子有个总体印象,同时介绍CM就是厘米,是长度单位,常用于测量较短的物体。

再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建立1厘米的概念。

认识1厘米有多长,让学生用手指在尺子上量一量,再用两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给大家看。

最后让学生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以及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表现得很积极。

在认识几厘米的学习中,运用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由1厘米的长度上升到大约几厘米的长度,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反思、感知、应用,增强了估计意识。

在学习如何测量时,学生在有了从刻度0开始测量就可以直接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的结论后,通过实践明确了使用尺的正确方法:先将刻度0与所测量的物体的边对齐,再把尺放得和物体一样平。

这节课由于学生操作比较多,纪律方面不是很好,这点今后要注意。

另外,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测量方法,我把“从直尺上其他地方开始测量的方法留到下一课时了。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篇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上册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

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数、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也可以说难点了。

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2篇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2篇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2篇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认识厘米和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

《认识厘米》教学心得体会3篇

《认识厘米》教学心得体会3篇

《认识厘米》教学心得体会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场文书、书信函件、教学范文、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学生作文、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工作报告、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rrespondence, teaching samples, speeches, insights, student essay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ork repor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认识厘米》教学心得体会3篇《认识厘米》教学心得体会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2023年《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2023年《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2023年《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厘米的相识》教学反思1《相识厘米》是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挺多,要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相识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尺量1厘米的长度。

上课时首先让学生体会测量长度必需要有长度单位,同时了解到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某部分作为长度单位,但是由于各人的差别,量的结果也会不同,让学生明白测量单位不统一,测得的结果自然不一样,从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后来人们独创了测量长度单位的工具,尺子的长度单位是统一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通过视察、比画、比较、测量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用厘米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详细方法的知道,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

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相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是多长,找诞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

在推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假如图示是从“0”刻度线起先,学生能够精确推断,但假如不是从“0”刻度线起先,就产生了比较多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干脆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其次个错误是多数了1厘米,究其缘由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0”刻度线起先到几厘米的长度,0是物体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长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

《厘米的相识》教学反思2在一年级的时候,同学已经相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本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相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通过实际丈量使同学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敏捷运用。

反思自身的教学,有以下可取之处与缺乏之处。

成功之处:1.确立难点,重组教材。

教材中是相识分米在先,而我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先引入毫米的相识,我想毫米是同学现在相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同学来说有肯定的难度。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原创版4篇】篇1 目录1.教学反思的背景和目的2.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3.针对不足之处的改进措施4.总结和展望篇1正文【教学反思的背景和目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刚刚结束的厘米教学中,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反思,希望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找到提升的空间,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在这次厘米教学中,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1.课程内容安排合理,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厘米的概念、换算和使用方法。

2.运用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较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课堂氛围。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不够,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

2.在讲解例题时,过于关注解题方法,忽略了对厘米概念的深入剖析,使得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3.课堂管理有待提高,有时学生的讨论过于热闹,影响了教学秩序。

【针对不足之处的改进措施】针对以上提到的不足,我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在讲解例题时,注重剖析问题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厘米概念,掌握解题方法。

3.提高课堂管理水平,合理安排课堂活动,保持教学秩序,确保教学效果。

【总结和展望】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到了今后改进的方向。

篇2 目录1.教学反思的背景和目的2.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3.针对不足之处的改进措施4.总结和展望篇2正文一、教学反思的背景和目的在刚刚结束的“认识厘米”教学活动中,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这次教学反思的目的在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找出改进的方向,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1)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和认识厘米,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在这次的观课评课活动中,我认真观看了李老师的《厘米的认识》一课,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总体评价根据一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为此,李老师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在课堂教学中,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如提供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开展小组讨论。

在故事激趣导入环节,情境创设的很好,学生深深的沉醉在情境中,思考着学习着,顺其自然的过度到新知识的学习。

在学习新知环节让学生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初步认识直尺。

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一厘米的实际大小,进而运用迁移让学生认识2厘米、3厘米……强调了测量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二)主要优点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

《认识厘米》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

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等一系列的活动,认识了厘米,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有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重点将在观察视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师生双边活动、学习方式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优点。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别采用了创设故事情境,引入课题,利用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联系实际生活法让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2、在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很好的利用了这一课题生成资源,发动学生解决问题,师生一起把问题解决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建议在组织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式上,李老师还应该继续探索一些有效的策略。

这节课李老师利用了有趣的故事,生动的电脑演示等直观呈现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倘若能采用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更专注地学习,也许对于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会有更大的帮助。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不管是在导入环节还是学习新知,巩固练习都要好好的模仿这节课的模式和实际好好组织。

厘米认识教学反思通用7篇

厘米认识教学反思通用7篇

厘米认识教学反思通用7篇专题“厘米认识教学反思”推荐内容。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保证教学的质量。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在教案中得到体现,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写教案时要注重什么细节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厘米认识教学反思,不妨参考一下。

希望你喜欢!厘米认识教学反思篇1在“认识厘米”的教学中,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

因此在学习的头一天,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学生首先初步了解厘米,感性上的去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1、故事引入,激发探究的兴趣。

小学低年级都喜欢听故事,因此,我先出示了一段录像:大裁缝教小裁缝做衣服的故事,由于测量是用的是师傅的“拃”,裁衣服时用的是徒弟的“拃”,由于标准的不同,他们做出的大小不合适,于是两个人产生了疑问,“怎么会小了呢呢?”学生看完之后议论纷纷,在这一生活化的情境中体会到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尺的重要作用,激发了进一步去了解、探究尺的兴趣。

2、看一看。

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

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

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

4、找一找。

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5、量一量。

教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1厘米、几厘米长度的方法。

但是通过练习我发现,不足之处就是在实际测量时,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把尺子放在要量的物体上。

需要进一步强调。

厘米认识教学反思篇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

因此我根据这课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第一,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认识厘米有感

认识厘米有感

观《认识厘米》有感
今天我们二年级教研组在孙美老师的带领下,有幸一起观看了特级教师刘德武的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的课堂实录,刘老师语言幽默引导自然,使得一年级的孩子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认识厘米,非常佩服刘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

通过观看刘老师的这节优质课我有了不少的收获。

不难看出刘老师无论是在带领学生认识尺上的1厘米时,还是在教学生用尺子灵活测量物体时,都要比我平时的教学更深一个层次:我在带领学生认识尺上的1厘米时,认识到从0到1、从1到2、从2到3、从3到4……这些都是1厘米就完了,刘老师则多了一层“要能正着看,还要能反着看”的思想;我在教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时,教到学生掌握以0刻度为起点就结束了,刘老师却还教给学生“必要的时候起点可以自己定”的思想。

最后在教学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刘老师巧妙地用一把刻度不全的尺子设计的教学环节,让孩子巩固了测量和计算的技巧,发展了学生的全面性思维,真正能做到学以致用。

当然除此之外,他还有许多的课堂细节无不透射着他的教学智慧。

总之,听完刘德武老师《认识厘米》这节课,不止是被他的课所感动,更被他的人格所感动,刘老师作为这么年长的一位教师却能把课上的这么精彩,真的令我叹服!刘老师的课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品味,使人回味无穷!。

《厘米的认识》数学教后反思(二篇)

《厘米的认识》数学教后反思(二篇)

《厘米的认识》数学教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成功的地方:1、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

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等。

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1厘米有多长?怎么用拇指和手指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想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我们的食指的手指大约1厘米,可以把食指放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中间,然后轻轻离开。

这样表示出的距离大约是1厘米。

学生的思维在宽松的课堂环境及教师的引导下很活跃。

2、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

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

在本节课中,教师既解决了后进生学习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上的自卑心理。

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不足之处:1、课堂上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时,学生想到的种类比较少。

思维没有扩出去,停留在教室里,缺少对生活的观察。

2、在用厘米为单位进行测量时,教师提前进行了方法的引导。

但是总体来看效果不够理想。

课堂纪律有些乱。

学生的估计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再教设计:1、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

2、先引导正确方法,在巡视过程中注意引导。

注意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认识厘米》教学反思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厘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节课后,我结合听课老师的意见以及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及时对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觉得比较好的地方:1、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目标制定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生1:为什么要认识厘米?生2:认识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长?生4:用厘米怎样去量?生5:这支铅笔有几厘米长?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体现两个“转变”(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赤字的长度单位);(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

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这一部分知识时,我重点考虑了学生初次接触的情况。

首先,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让学生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以建立起单位长度的观念。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估一估,量一量。

我提供了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看一看。

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

我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

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找一找。

我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通过这些环节,我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研究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以运用迁移的方式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后,我
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并让他们理解掌握长度单位和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_5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_5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认识厘米教学反思1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

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

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棵大树高40厘米。

”“小明的身高130米。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

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

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

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

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当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知识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2今天上了《认识厘米》这节课,因为是公开课,思考了很多,思考这节课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该如何来呈现。

早晨上完课之后,又思考了很多,因为下午要与大家交流。

回顾我的教师职业生涯,正是一次次公开课、比赛课的磨砺,让我对数学课堂有了一步步更深刻的认识,也在这其中不断的成长。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在讲授完片级教研课《认识厘米》这节课,我颇有感受,在校领导的多次指导和同事的帮忙下,目标达成了,孩子们完成得还不错。

经过课后的研讨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课堂设计不够激发孩子的热情。

引入部分我是直接让孩子看尺子,这里可以设计成空白尺子,让孩子试着去做一把尺子,这样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设计终点减起点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是直接出示毛毛不从刻度0量起的错误方法,让孩子在错误中找到从刻度0开始量,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出用整体减去部分得到部分,这样引出了规律,这时候有老师也提示出现一把断尺子,更符合要求。

这样也可以。

在教学中要抓住孩子的精彩发言,在毛毛这道题目中,有一位孩子说拿刻度6减去一段,孩子的意思是直接在后面去掉一格,这点我当时候没有能够及时的处理。

另外在讲授方法上孩子基本能理解,后面的时间可以节约下来做估一估。

在听完王老师的课,我觉得应该学习王老师处理问题的细节,以及教师的语言风格。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情景,激发孩子的热情。

同时要认真研究孩子,在注重孩子的基础上注意拔高,从多个角度激发孩子的思维。

另外,有些班级的孩子在找规律的时候有不一样的想法,可能教师更应该从多角度启发孩子,最大限度的挖掘孩子的潜能。

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应该怎样让课堂精细化,让课堂变得更高效,在仔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注重倾听孩子的思维,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充分
利用教学机智,多鼓励孩子,同时要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认识厘米》观后感

《认识厘米》观后感

《认识厘米》观后感
《认识厘米》是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是测量这个领域的初步认识,认识厘米是学生六年的小学生涯中,第一次认识长度单位,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余老师的课堂让我对认识厘米有了新的认识,主要从以下三点:
1.大胆尝试,冲突教学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不同?”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本节课余老师并没有这样上,她是出示两个长度不同的线段让学生去量,学生很快说出哪个长哪个短,接着出示两个大小不能用肉眼分辨的长度,学生随机产生了想用直尺区测量的愿望,从学生的实际、需要测量的这个角度上,需求上引出用直尺。

而且余老师善于运用这种冲突教学方式,我个人是非常欣赏的。

大胆的尝试,贴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学习新知。

2.细致讲解,循循善诱
认识直尺,老师让学生观察直尺,说一说看到了什么?这其实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在认识厘米之前,学生对直尺已有一定的认知,接着老师从数字(刻度)、很多线(刻度线),cm,开始一步步让学生观察直尺上面的东西,cm表示厘米,板书时很细心的标上拼音,学生找到
第 1 页/ 共 2 页。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厘米的认识》是我在学校上的一堂教研课,我根据老师们对本课的点评,对此节课进行了反思。

具体如下:第一、本节课的导入还不错。

在上《厘米的认识》时,我曾考虑过三种导入的方法:一是按书上的情境导入。

上新课之前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

学生测量。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导入新课。

二、是直接以问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皮老师手上的纸有多长吗用什么方法就知道呢学生说用尺子,那怎样从尺子上知道皮老师手上的纸条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三是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纸条长哪根纸条短。

学生一般会认为横着的纸条长,这时教师可提问:“怎样才能知道究竟这两根纸条哪根长呢”从而引出课题。

在选择导入时,经过比较后,我在上课时用了第二种导入,通过设疑导入新课,我觉得效果还可以。

二、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不错。

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两个练习:1、实践活动。

(1)找一找,你身上的尺子在哪里?启发:一手掌长、一手掌宽、一拃等等手掌宽____厘米1拃(zhǎ)长____厘米(一拃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

因为每个同学手掌宽度和一拃长度不尽相同,只取整厘米即可。

)(2)用你身上的`尺子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通过设计这道题,让学生学会了用身体上的尺寸量物体的长度,并学会了估算长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通过量长度不仅可以知道物体有多长,而且还有其它作用。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你是怎样验证的通过验证后,学生发现当两个图形相似,当不能用眼睛判断时,还可以通过量一量来判断,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最大的败笔是在介绍尺子时,由于自己没有很好的对学生说的尺上的图案进行总结,以至学生说了许多非本质的东西,浪费了一些时间,所以后面的练习都没有时间做了。

《认识厘米》听课随想

《认识厘米》听课随想

《认识厘米》听课随想
《认识厘米》听课随想
《认识厘米》是二年级的一节概念教学课,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韩老师为突出这一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学生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活动中认识1厘米,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知。

韩老师在课中直接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看1厘米、用食指和拇指比划1厘米,找身边的1厘米,找自己身上的1厘米。

为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提供了直观感知。

2、找尺子上的1厘米
韩老师通过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就是1厘米。

老师引导学生认识数字是从从0开始的,0表示起点;尺子上还藏着字母cm,表示厘米;从0到1,1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

接着让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刻度几到刻度几也是1厘米?学生找到“刻度2到刻度3”、“刻度9到刻度10”、“刻度13到刻度14”等,引导学生从直尺上不同的地方找1厘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练习设计综合性较强
; 建议:
1厘米有多长,韩老师一开始:课件出示不完整的尺子,进而来介绍1厘米。

能否先出示1厘米的小棒,告诉学生1厘米就是这么长,让学生明确1厘米有多长后,再去找尺上的1厘米。

让学生有具体直观上升到抽象、表象。

学生每个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
;总之,教师应努力站在学生的视角去观察数学现象,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概念,逐步建立表象,加强体验,提高数学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由于自己对几何类的操作课程理解很少,无从下手,于是选择了《认识厘米》一课进行教学,希望通过磨课在老师专家的指导下能够有所收获。

上完课后我有一下反思:1cm是鲜活的。

刚开始在我的理解里,1cm就是一段固定的长度,它是没有活力和生命的。

随着对1cm的挖掘,活动的设计的多样化,我认识到1cm 可以从小棒上跳到手指间,可以藏在生活中的某些较小的物体上,也会规规矩矩的躺在直尺上帮助人们用来进行测量。

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进行减少或者补充。

在教学前我认真的读了教参,认识到教学本节课时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的探索1cm,几厘米、以及直尺的使用方法。

我不敢违背教参对这一课程内容的安排,我总觉得教参上的要求就是对的。

于是我中规中矩的进行了教学设计,首先带学生认识直尺的各部分,在直尺上找到1cm,总结直尺上的1厘米都在哪些地方。

接下来在在生活中找长度大约为1厘米的物体,在直尺上找几厘米。

最后探索直尺的使用方法。

一节课下来感觉自己拖得很累,对于各部分的内容孩子们只是跑马观花,根本没有落到实处。

老师们建议我调整课程内容,经过思考我决定将课程内容定为只教学1cm与几cm。

二次磨课,上课时我一会儿让孩子用1cm的小棒比划,一会儿又用直尺找生活中的1cm。

在语言的衔接上也缺乏自燃的过度。

感觉内容不是问题,但是活动的设计散乱,因为我的思路是散的,不知道如何将活动模块化。

第三四次磨课后我决定将“1cm的认识”定为我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用手比划记住1cm的长度。

找生活中长度大约为1cm 的物体来熟悉1cm。

最后由直尺的产生认识各部分的名称,进而让学生找到直尺上的1cm。

磨完4节课后我认识到,在必要时要大胆的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内容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具体认知来进行,如果孩子对于一个概念并不清楚,比如:长度、单位。

就要将其融入教学设计中,不然孩子将处于迷糊的状态,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厘米的认识》观课有感
观看了聊城市王静欣老师《厘米的认识》一课,让我感受颇多,作为和我们一样的教师王老师的课有太多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地方,听她的课感觉优美而舒适,老师表情亲切自然,孩子们如沐春风探索,在老师的指引下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下面我就谈一下观看了这节课后给我的启发:
一. 王老师的课具有语言魅力,作为一名教师,王老师语言严谨简练,并且具有亲和力,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

王老师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个眼神都渗透着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鼓励。

语言轻柔,很具有亲和力,为孩子们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想到自己的课堂,鼓励也是经常用的,但是有时候遇到调皮捣蛋的孩子时,一切表扬烟消云散,声音与表情马上大逆转,而王老师一节课始终亲切自然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
在学生认识尺子的过程中,王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观察,了解尺子的秘密。

在进行厘米的学习时,教师先让学生用具体的实物一根小棒认识一厘米的长度,再用手势笔划,估一估一厘米的长度,然后在直尺上认识从0到1就是一厘米,从1到2也是一厘米,从2到3也是1厘米,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都是一厘米;让学生自己找到1厘米,总结出“每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并让学生进行了感受,能用手比划出一厘米的长度,还让1厘米的概念渗透到
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他们从生活中找到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强化了学生对于1厘米的认识,最后通过认识1厘米,继而去认识了2厘米,从0-2,或1-3,或2-4,或8-10等多种方法认识2厘米,再认识3厘米的长度等等。

并让学生归纳哪种方法能一眼看出是几厘米,找出最简便的方法,即从起点0开始,末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

在认识完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后,又指导学生学习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对测量的方法做了总结。

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逐步渗透,用多种方法学习了知识。

三.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老师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如当一把尺子没有刻度0时,学生只能从刻度2开始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难点。

当大部分同学找出用后面的刻度减去前面的刻度的计算方法时,有个别错误的同学只看后面的刻度,这些同学也从中学会了知识,明确了道理。

从学生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在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量一量的动作思维下发展到抽象思维,借助于小棒、手指宽等实物感知,强化思维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1厘米的概念。

然后运用迁移,让学生认识几厘米,并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最后让孩子们在变式练习中,如从尺子的开头量,或尺子歪斜时都不正确,使学生明确了错误的原因,真正掌握了用厘米测量的正确方法。

四. 教师注重情感的交流和过程的体现。

时时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使学生真正得到思维的发展。

此过程中,王老师注重了学生的个人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力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王老师在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做到宽严相济,张弛有度。

王老师从语言、动手等方面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培养。

本节课要是提一点建议的话,就是王老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坐姿。

王老师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以后我会从上述四方面多学习,以便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