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模型在解题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模型法”在高三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模型法”在高三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过 山 车 模 型 的 演 变 含弹簧 类模 型演变 含 电动 机模型 演变
和建模的方法 , 但 都 是零 碎 的 、 不 系统 的 。高 三 物 理 复 习 课 教 学, 如 果 按 新 课 教 学 的模 式 , 一 点一 块 地 复 习 , 按 教 材 照 本 宣 科. 学 生 就会 认 为 物 理 枯燥 无 味 。 因此 , 物理 复 习 教学 过 程 中 , 对 基 本物 理 概 念 、 物 理规 律 的 复 习 落 实外 , 具 体 的物 理 规 律 的 运用, 需要 一 开 始 就 从 生活 实 例 出发 , 选用 适 当的 “ 模型” , 指 导 学 生 经历 “ 观察 ~ 分 析一 建 模 一 回归 ” 的探 究 过 程 , 学 会在 具 体 生 活 实 际 问题 的 分 析基 础 上 , 归 纳 总结 对 相 类 似 问题 的 分 析方 法 和 建模 策 略 , 调 节 学 生参 与教 学 的 积极 性 , 促 使 学 生养 成 “ 观 物悟理” 的 习惯 和 提 升 科学 素养 , 提 高 课 堂教 学 有 效性 。 农 村 中 学 的学 生在 自然 学科 学 习 中 ,特 别 是 在 高 中物 理 学 习 中存 在较 大 的分 化 .有 相 当部 分 学 生 对 物 理 的学 习失 去 信心。因此 , 在 高 三物 理 复 习 教 学 过 程 中 , 应 关 注 大 多 数 学 生 学 习 信 心 的 培 养 和 兴趣 的激 发 ,从 学 生现 有 的知 识 水 平 和潜 能 出发 , 在 认 真 选 模 的基 础 上 , 遵循 从易到难 , 梯 度 发 展 的 原 则, 精心选题 。 不 同学 段 的 学 生 的差 异 性 也 决 定 了 同 一章 节 知 识 在 具 体 模 型 建 构 和题 目选 择上 要 因 时 因人 而 异 随着 科 技 的发展 , 时 代 的进 步 , 在 题 目的 选 择 上 要 大胆 创 新 , 并 配 以适 当 的练 习 , 进 一 步 夯 实 学 生 用 模 型 解 题 的方 法 和 技 巧 , 以提 高 模 型 复 习 的 有 效性 。 二、 高 三物 理 运 用 “ 模型法” 教 学 的 基 本 程 序 在经过选模 、 归纳分类 、 精 心 选题 、 梯度设计 、 适 当 练 习准 备学案后 , “ 模型法” 在 具 体课 堂教 学 的运 用 程 序 如 下 图 :

高中物理模型解题教案

高中物理模型解题教案

高中物理模型解题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根据物理模型解题方法,解决高中物理中的困难问题。

教学重点:物理模型解题方法的掌握;应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物理模型解决不同类型的物理问题。

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用具,课本,习题集。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

2. 提出问题:给学生提出一道困难的物理题目,让学生尝试用传统的物理方法解题。

3. 引入物理模型:向学生介绍物理模型解题方法,并解释其原理及应用范围。

4. 实例分析:给学生展示一个利用物理模型解题的实例,让学生看到解题方法的实际应用。

5.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利用物理模型解决几道不同类型的物理问题。

6. 总结与归纳:总结物理模型解题方法的特点和步骤,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7.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习题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综合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评估学生对物理模型解题方法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注重物理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物理
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解题过程中感受到
物理知识的魅力和实用性。

物理建模在解题中应用论文

物理建模在解题中应用论文

浅谈物理建模在解题中的应用摘要:研究物理问题有两条重要途径:一是实验,二是理论。

在做理论分析时,往往需要从造模型着手.物理学中所总结出来的反映物质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实质上都是物理模型的运动变化规律。

关键词:物理模型;建模;物理过程;解题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有两条重要途径:一是实验,二是理论。

在做理论分析时,往往需要从造模型着手,物理学中所总结出来的反映物质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实质上都是物理模型的运动变化规律。

所谓物理模型,就是指将现实中表面的、次要的条件舍去,将复杂具体的物理现象用简单抽象的、理想化的模型来代替。

为了让问题能变得清晰、自然、有条理,我们常常忽略某些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各个击破,方法是利用建模思想,寻找模型,明确分析思路。

这就是“建模—规律—处理”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物理模型是在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能具体、形象、生动、直观、深刻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我们遇到许多的新模型,常常是在旧模型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对于与原模型有相近的运动状态或相似的物理现象,可以根据已熟悉的事实经验,找到彼此间的联系,将问题简化。

例1.水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汽化热为l=2264 j/g,这时质量m=1 g的水变为水蒸气,其体积由v1=1.043 cm3变为v2=1676 cm3,在该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是多少?水蒸气对外界所做的功是多少?增加的内能是多少?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物体的初末状态,这也是学生最困惑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是体积变大,对外做功,并且是克服大气压力做功,由w=fs来求解,但是s如何来求?气体是向周围立体空间膨胀的,是球型?还是立方体?球型不好求s,立方体应怎样建立模型?如下图建立模型求解易得:这一模型保持了横截面积不变.解析:1 g水汽化吸热q=ml=1×2264 j=2264 j。

水汽在1标准大气压下膨胀对外做功w=p0sδl=p0δv=p0(v2-v1)=1.013×105×(1676-1.043)×10-6 j≈170 j。

高中物理模型及其应用教案

高中物理模型及其应用教案

高中物理模型及其应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物理模型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常见的物理模型及其应用;
3. 能够运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物理模型的概念和作用;
2. 常见的物理模型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1. 具体物理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融合不同物理模型来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物理模型的照片或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这些模型的功能及应用。

2. 学习:介绍物理模型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物理模型以及物理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 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认识常见的物理模型及其应用,例如比例模型、几何模型、数学模型等。

4. 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组讨论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然后尝试利用不同的物理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物理模型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如何运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作业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物理模型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2. 自选一个实际问题,尝试运用物理模型进行建模和解决;
3. 完成相关练习题。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物理模型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了物理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实践和讨论,让学生掌握了常见的物理模型及其应用。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激发了学生对物理模型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模型的概念和应用,并能够灵活运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模型在解决物理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物理模型在解决物理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应用 。
2 . 要深 刻理解物理模型 的本质 。物理模型反 映 的是诸多实 际问题 的共性 , 它形式简单 , 内容却很丰 富, 同一模型 , 在实 际问题 中的表象极有可能大不相 同。教学 中 , 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物理模型的本质。 如, 子弹快速打入木块并 留在木块 中; 地面上有一辆 车, 车头与拖车间用一原处于松弛状态的铁链相连 , 车头 突然 以一速度启动带动拖车一起运动 ;一个小 孩子 以跳上停在地 面上 的滑板飞快地滑起来 。这三 种现象 , 描述的场景表面上大相径庭 , 但有两个基本 特点 , 一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间很短 , 即使此时系 统所受合外力不为零 , 但合 外力 产生的冲量很小 , 系 统动量 的变化很小 , 可以近似的认 为系统 动量 守恒 , 这三种现象都可 以适用于碰撞模型 ;因两个物体最 终都 以共 同的速度运动 ,所 以这三种碰撞属于完全
实际问题具有综合性 、 复杂性 和多样性特征 , 题 中涉及的因素较多且相互交织在一起 ,问题的本质 往往被表 面现象所掩盖 , 给解题造成 了一定 的障碍 , 从学 生在解决实 际问题时的表现来看 ,较为突出的 问题 是 : 容易受表象因素干扰 , 不善于抽象出问题的 本质特征 , 导致建立模型困难。 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实 际问题 中抽象 出物理模型呢? 首先 , 要引导学生对实 际问题进行分析 , 抓住 问 题 的主要 因素 , 忽略问题的次要 因素 。 所谓次要因素 就是对 问题 的结果 没有影响或者 影响很小 的因素 , 比如说 , 研究“ 柯受河这一过程没有影响 , 就 是次要 因素 。 这时“ 柯受 良” 可简化为一个质点 。 同一 因素在不 同的场景 中可能是主要因素 ,也有 可能是 次要 因素 , 主要还是看 它在 问题 中所处 的地位 , 看 对 问题 的结果 的影响程度而定 , 不 能简单化 。 其次 , 在对物理问题正确分析 的基础上 , 要 引导 学 生通过抽象 、 等效 、 假设 、 类 比、 近似等思维方 法 , 找出实 际问题与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 ,把实际问题 转化 为物理模型 。下面笔者从两个实例的分 析过 程 看怎样用这些思维方法把实际问题模 型化 。 例1 手电筒 刚装新 电池时 , 发光的亮度是基本 稳定 的; 过一段时间后发光 的亮度就逐渐变暗了。 分析 : 实际的电池是有 内阻 的, 电池 在刚开始使 用时 内阻是很小的 , 可以忽略不计 , 此 时电池 可以模 型化为稳压 电源 ; 随着使用时间 的延长 , 电池 的内阻 会逐渐变大 , 已经不能忽略不计 , 此 时电池可 以等效 为一个稳压 电源和一个逐渐变大电阻的串联 。 例2一 u 型管两边装有不 同液体 , 分析静止 时两 边液体高度的关系。 分析 : 液体具有流动性 , 但静止 的液体与 固体有 很多相似 的成分 ,分析静止的液体我们 常常把它 和 固体类 比 ,我们假设 U 型管底部存在一 个很薄 的液 体, 薄到 只有 两个面 , 即“ 液 面” , 分析液 面两个面受 到 的压 力就可 以得 到u 型管 两边液体 高度 的关系 。 在分析静止液体问题 中 , “ 液面” “ 液柱 ”都是常用 的

高中物理教学中常见力学模型与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教学中常见力学模型与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教学中常见力学模型与解题技巧黄㊀静(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ꎬ福建莆田351115)摘㊀要:物理作为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ꎬ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体系中ꎬ同初中相比ꎬ知识内容深奥难懂ꎬ抽象性特征极为显著ꎬ其中力学部分难度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感到力学试题难度较大ꎬ会出现思路不清的情况.教师需善于利用力学模型优化力学教学ꎬ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力学模型解答试题的技巧ꎬ使其顺利突破疑难障碍.基于此ꎬ笔者先介绍高中物理教学中几种常见的力学模型ꎬ再罗列一系列解题实例以供参考所用.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ꎻ力学模型ꎻ解题技巧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34-0114-03收稿日期:2023-09-05作者简介:黄静(1985.5-)ꎬ女ꎬ福建省莆田人ꎬ本科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㊀㊀力学模型指的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几何特性等ꎬ抽象而出的力学关系的一种表达形式.因为实际中的力学问题通常比较复杂ꎬ这就要针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多次实验㊁反复观察和认真分析ꎬ把握问题本质ꎬ做出正确假设ꎬ将问题简化或理想化ꎬ最终通过简单模型解决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ꎬ力学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容ꎬ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与重点ꎬ由于力学问题较为抽象ꎬ教师可以指引学生通过构建力学模型的方式分析题目内容ꎬ使其找到解题的切入点ꎬ把抽象问变得具体化ꎬ形成简洁㊁正确的解题思路ꎬ让他们高效解题[1].1常见物理力学模型的构建1.1物理模型构建概念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ꎬ构建模型往往要结合例题引领学生寻找解题思路ꎬ其中力学方面涉及的模型相当多ꎬ主要涉及能量守恒定律㊁三大牛顿定律等多个力学知识要点.一些同学虽然可以熟练㊁准确运用力学公式解答物理试题ꎬ但是缺乏良好的解题思路ꎬ以至于产生不知道采用何种方式解决试题的窘况.教师运用物理模型的主要目的就是优化他们的解题思路ꎬ使其处理物理问题时做到游刃有余ꎬ为题目的顺畅解答提供支持[2].1.2力与运动模型建立力与运动属于比较基础的物理力学类试题ꎬ像小车在斜坡上进行滑动时分析受力情况ꎬ这类题目就有着与之对应的物理模型.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ꎬ主要用来分析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以后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当遇到此类试题时ꎬ学生可使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直接解题ꎬ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案ꎬ明确物体在运动中所受到的力的作用ꎬ当力产生时物体运动有所变化ꎬ在运动过程中物体还会受到什么力的影响ꎬ使其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ꎬ促进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掌握ꎬ并熟悉此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如果物体为静止的ꎬ即可判定出物体受到的合力是零ꎬ不会出现加速度ꎬ假如打破物体的平衡状态ꎬ即可确定加速度的大小ꎬ运用相关公式直接求出物体所受到力的大小ꎬ最411终准确分析和判断试题[3].1.3基本力学模型构建物理学中常见的力有重力㊁弹力与摩擦力等ꎬ大部分试题都围绕这三种力设计.在重力方面ꎬ学生应知道地球上所有物体均受到重力的作用ꎬ方向为竖直向下的.解题时首步即为明确物体受到的重力情况ꎬ发现重力做功同路径不存在联系ꎬ重力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会发生变化ꎻ产生弹力的条件相对复杂ꎬ物体之间不仅需接触ꎬ当物体出现弹性形变时ꎬ能够构建出弹力模型.教师需提示学生先分析产生弹力的条件ꎬ再确定物体接触之后的弹力点ꎬ研究具体受力关系ꎬ所以要详加讲解 弹力的接触面积 这一知识要点ꎻ针对摩擦力来说ꎬ在平时教学中ꎬ教师需以摩擦力产生的原因为基本发起点ꎬ指引学生建立模型ꎬ着重讲述摩擦力的产生需有接触面ꎬ使其透彻理解摩擦力为什么会产生[4].1.4物理模型建立方式建立力学模型有助于学生快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当他们构建力学模型时ꎬ教师应当先给予一定的点拨ꎬ使其初步理清解题思路ꎬ培养学生从正向思维视角出发进行解题的常用方法ꎬ并指导他们研究使用逆向思维进行解题的思路ꎬ使其解题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ꎬ能够解答一些力学难题ꎬ逐步提高物理成绩ꎬ增强个人应试能力.2运用力学模型的解题策略2.1分析动能重力势能例1㊀已知一个质量为10kg的小球在高度为80m处进行自由下落ꎬ如果空气阻力不计ꎬ求以下时间点该小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ꎬ以及两者的之和ꎬ(1)开始下落时ꎻ(2)下落2s末时ꎻ(3)到达地面时.分析㊀(1)处理这一题目时ꎬ学生可以采用力学模型的构建思路ꎬ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ꎬ当小球刚开始下落时ꎬ速度为0ꎬ可理解为小球的动能刚开始下落时为0ꎬ势能则是Ep=mgh=8000Jꎬ那么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为0+8000=8000Jꎻ(2)在小球下落2s时速度是v=10ˑ2=20m/sꎬ所以动能是Ek=12mv2=2000Jꎬh1=12gt2ꎬEp=mg(h-h1)=6000Jꎬ则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为2000+6000=8000Jꎻ(3)当小球到达地面时ꎬ动能是Ek=8000Jꎬ重力势能是Ep=0ꎬ则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为8000J+0=8000J.通过对这道题的解析与处理ꎬ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能量守恒定律ꎬ还可以形成灵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的解题思路[5].如此ꎬ学生通过对上述试题的解答能够发现ꎬ熟练使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能量守恒定理可以快速完成对重力方面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ꎬ建立出相应的力学模型ꎬ促使其运用力学模型解决此类试题ꎬ且迁移至同类题目之中ꎬ有效提升他们的解题效率.2.2分析弹力物理试题例2㊀已知将四根一样的弹簧放置到水平位置ꎬ右端均受到拉力F的作用ꎬ左端各不相同: (1)在一个墙壁上面固定ꎻ(2)同样受到大小是F的拉力作用ꎻ(3)系上一个小球ꎬ小球在光滑水平桌面上进行滑动ꎻ(4)系上一个小球ꎬ小球在粗糙水平桌面上进行滑动.如果弹簧质量忽视不计ꎬ伸长量分别用L1㊁L2㊁L3㊁L4ꎬ则(㊀㊀).A.L2>L1㊀B.L4>L3㊀C.L1>L3㊀D.L2=L4分析㊀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弹力类试题ꎬ教师需先引领学生分析弹簧受力的点与接触面ꎬ使其根据题目中各个弹簧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ꎬ(1)弹簧左右两端均受到拉力大小为F的作用ꎬ伸长量为L=FKꎻ(2)与(1)情况基本一样ꎬ弹簧左右两端都均受到拉力F的作用ꎬ伸长量都为L=FKꎻ(3)小球到的摩擦力大小是零ꎬ力F拉着小球以加速度大小为Fm做加速运动ꎬ弹簧的长度不变ꎻ(4)弹簧伸长量不大于FKꎬ当物块作匀速运动时ꎬ能够伸的最长ꎬ否则伸长量就比FK小ꎬ故L1=L2ȡL4>L3.但511是本题中弹簧的质量忽视不计ꎬ那么弹簧两端均受到平衡力的作用ꎬ即为弹簧产生加速度是受到合力的影响ꎬ所以ΔF=maꎬ由于m=0ꎬ则ΔF=0ꎬ由此表明弹簧两端肯定存在方向相反㊁大小一样的两个力ꎬ也就是所说这四种情况一样ꎬ则L1=L2=L3=L4ꎬ所以说正确答案是选项D[6].2.3摩擦力的解题模型例3㊀如图1所示ꎬ在一个水平地面上ꎬ放置一个长度足够长的斜面且使之固定ꎬ已知倾斜角大小为θꎬ动摩擦因数为μꎬ现在将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以初速度v沿着斜面向下放置到顶端ꎬ请问该木块会做何运动?图1㊀小木块位于水平地面的固定斜面上分析㊀处理本道试题时ꎬ关键在于对这个小木块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ꎬ这里要用到分类讨论思想ꎬ因为题目中没有明确给出倾斜角θ的大小ꎬ应结合动摩擦因数和倾斜角θ角的正切值关系进行分类讨论和解题ꎬ即为解答此类力学试题的模型.详解㊀对小木块的受力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和分析ꎬ(1)如果mgsinθ=μmgcosθꎬ即为μ=tanθꎬ这时小木块将会沿着斜面做匀速直线运动ꎻ(2)如果mgsinθ>μmgcosθꎬ即为μ<tanθꎬ这时小木块将会沿着斜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ꎬ且加速度大小是a1=gsinθ-μgcosθꎬ方向是沿着斜面向下ꎻ(3)如果mgsinθ<μmgcosθꎬ即为μ>tanθꎬ这时小木块将会沿着斜面做匀减速直线运动ꎬ且加速度大小是a2=μgcosθ-gsinθꎬ方向是沿着斜面向上.例4㊀如图2所示ꎬ在一个水平地面上放置一个长度足够的斜面ꎬ已知倾斜角为θꎬ动摩擦因数大小为μꎬ现在将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以初速度v沿着斜面向下放置到顶端ꎬ此时小木块在整个运动过程中ꎬ斜面一直处于静止状态ꎬ请问地面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为多大?方向是什么?图2㊀小木块位于平地面上的斜面上详解㊀对小木块的受力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和分析ꎬ(1)假如mgsinθ=μmgcosθꎬ即为μ=tanθꎬ这时木块就沿着斜面进行匀速直线运动ꎬ其中加速度为0ꎬ地面与斜面之间没有摩擦力ꎻ(2)假如mgsinθ>μmgcosθꎬ即为μ<tanθꎬ地面和斜面之间的摩擦力为f1=m(gsinθ-μgcosθ)cosθꎬ方向是水平向左ꎻ(3)假如mgsinθ<μmgcosθꎬ即为μ>tanθꎬ地面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为f2=m(μgcosθ-gsinθ)cosθꎬ方向水平向右[7].总的来说ꎬ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ꎬ教师需高度重视力学模型的构建以及在解题中的实践应用.正式建立力学模型之前ꎬ对涉及的力学知识进行分类和归纳ꎬ从中建立一些常见和常用的力学模型ꎬ据此专门安排解题训练ꎬ让学生结合力学模型对题目内容进行深入分析ꎬ使其找到简便的解题方法ꎬ切实体会到力学模型的实用性ꎬ提高他们的力学学习质量.参考文献:[1]李素珍.高中物理力学问题的解题技巧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ꎬ2023(09):66-68.[2]周余丰.妙用模型改进高中物理解题教学[J].数理化解题研究ꎬ2023(04):125-128.[3]王君.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作用及构建策略[J].数理天地(高中版)ꎬ2023(02):8-10.[4]林剑芬.高中物理模型的建构及教学方法探讨[J].数理化解题研究ꎬ2022(30):62-64.[5]何青.情境模型在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广西物理ꎬ2022ꎬ43(03):182-185.[6]裴承仁.高中物理力学模型及解题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ꎬ2021(16):88-89.[7]许有强. 模型法 在高中物理力学学习中的使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ꎬ2020(24):55-56.[责任编辑:李㊀璟]611。

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作用

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作用

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作用作者:李宇晨来源:《文理导航》2016年第05期【摘要】模型的建立对高中物理很多题目的求解至关重要。

例如理想模型,有很多题都需要我们将理想模型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所谓的联系就是将实际问题进行简化,保留其中的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抽象成一个容易求解的物理模型,熟练的运用模型可以大幅度提高解题效率。

但现在人们大都将高中物理学习的重点放在了解背过的一个个物理模型,而忽略了物理模型的使用技巧。

我们在这篇文章中用解高考物理题的方式,系统性的讲解怎样更好的运用物理模型解题,旨在对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作用做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物理模型;理想模型;等效模型高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解物理题时,很顺利的把题解完了,但看到答案以后发现自己和答案相差甚远。

这种情况一般不是计算的问题,而是对题中受力或运动过程等的分析出错。

究其原因是不能熟练运用物理模型和解题技巧。

为了更熟练的运用模型解题,本文首先对高中物理常见的模型进行分类,并讨论它们在解题中的具体作用,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模型分类1.理想模型理想模型是高中物理模型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模型,在理想模型中我们会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将研究对象简化。

比如质点、点电荷、光滑斜面、匀强电磁场、自由落体、完全弹性碰撞、各种匀速运动以及题中暗示的理想条件等。

理想模型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实物模型和过程模型。

下面用几个简单的例子对这类模型的建立和运用进行说明。

(1)匀速圆周运动质点在以某点为圆心半径为r的圆周上运动时,其轨迹是圆周的运动叫“圆周运动”。

这里要注意的是,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是匀速率,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

匀速圆周运动考题中容易出现的物理量有:重力(G)、向心力(a)、线速度(v)、角速度(ω)、半径(r)。

常用的规律主要有:基本公式(如向心加速度等于线速度的二次方与半径的比值a=);质点所受合外力指向圆心;系统机械能守恒等。

“圆模型”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妙用

“圆模型”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妙用

“圆模型”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妙用高考对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能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平面几何中的“圆”模型,既是物理中一个重要的基本运动模型,又是一个重要的解题工具与方法,解题中若能合理构建“圆模型”,能把抽象问题直观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下面就构建“圆模型”在物理习题中的应用分析说明。

一、动态平衡问题中的“动态平衡圆”物体处于动态平衡,如果物体所受三个力中只有一个力恒定不变,另外两个力的大小、方向都在变,如在矢量三角形的基础上再借助圆,利用圆的一些性质就能直观求解。

例1(2017·新课标Ⅰ卷)如图1,柔软轻绳ON的一端O固定,其中间某点M拴一重物,用手拉住绳的另一端N。

初始时,OM竖直且MN被拉直,OM与MN之间的夹角为α()。

现将重物向右上方缓慢拉起,并保持夹角不变。

在OM由竖直被拉到水平的过程中A .MN上的张力逐渐增大B.MN上的张力先增大后减小C.OM上的张力逐渐增大D.OM上的张力先增大后减小解析:以重物为研究对象,受重力mg、OM绳上拉力TOM, MN上拉力TMN,缓慢拉,三个力合力始终为零,矢量三角形如图2所示,对力平移,得到图3闭合矢量三角形,因为TOM , TMN夹角不变,mg恒定,可把此矢量三角形移入一个圆中,利用“圆内同一条弦所对圆周角相等”性质构造出圆内接动态三角形,如图4,在点A逆时针变动中,MN长度(表示TMN 大小)由较短逐渐变为直径,OM由竖直到水平的过程中,先从弦增大为直径再减先变大后变小,立即获得答案AD。

小为弦,即TOM例2、如图5所示,金属棒MN两端由等长的轻质绝缘细线水平悬挂,处于垂直纸面水平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棒中通有由M到N 的恒定电流,细线中拉力不为零,两细线竖直。

保持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不变,方向缓慢地转过90°变为竖直向下,在这个过程中A.细线向纸面外偏转,其中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B.细线向纸面外偏转,其中的拉力一直增大C.细线向纸面内偏转,其中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D.细线向纸面内偏转,其中的拉力一直增大解析:在匀强磁场大小不变方向缓慢转过90°变为竖直向下的过程中,导体棒所受安培力由竖直向上逐渐向内偏转,大小保持不变。

初中物理教学中模型构建的意义与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模型构建的意义与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模型构建的意义与方法一、模型构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单纯地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导致整个课堂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

然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地运用模型构建的方法,就能够使物理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初中是学生接触物理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维能力。

而模型构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进而使其物理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然而,通过模型构建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而使其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模型构建的方法1.运用实物模型进行课堂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物模型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电流、电压以及电阻等概念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电路元件模型进行讲解。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元件进行实际操作,进而使其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模型进行讲解,例如水桶、水缸等来讲解液体内部压强等。

2.运用图像模型进行课堂教学图像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和反射等概念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光线传播的图像模型进行讲解。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图像模型进行实际操作,进而使其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

此外,图像模型还可以用来展示一些较为复杂的物理过程,例如分子运动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来展示这些过程,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课堂教学数学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高考物理模型及解题大招

高考物理模型及解题大招

高考物理模型及解题大招高考物理模型及解题大招一、背景介绍在高考中,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科目,是很多考生必须面对的难关。

为了在高考中获得更好的成绩,考生需要掌握物理相关的模型和解题大招。

二、高考物理模型介绍高考物理涉及的模型较多,下面将列举一些常见的模型及其应用。

1. 运动学方程这是物理中最基本的模型之一,适用于描述任何类型的运动。

在高考中,考生需要掌握各种运动学方程及其应用,如速度、位移、时间等。

熟练掌握这些方程是解题的基础。

2.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之间的关系。

在高考中,考生需要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表述方式和应用,包括如何确定受力方向和大小等。

3.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热力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也是物理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它描述了能量在物理学中的变换和守恒。

在高考中,考生需要熟悉如何使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各种物理问题。

4.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定律是热力学中的基本原理,主要描述了热力学体系在热学平衡状态下的特性。

在高考中,考生需要掌握热力学定律的表述和应用,如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

三、高考物理解题大招除了掌握各种物理模型,考生还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题大招。

1. 分析题目在解题之前,考生需要认真仔细地阅读题目,了解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要求,分析题目的难度,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来解决问题。

2. 列出解题步骤解题时,考生需要按照题目要求列出解题步骤,逐步分析和推导,以确保解题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3. 注意数值和单位在解题过程中,考生需要注意数值和单位的转换,同时也要注意各种量之间的关系,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4. 多练习最后,考生需要多练习各种物理题目,熟悉各种解题技巧和知识点,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从而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总之,高考物理是一个重要的科目,需要考生掌握各种物理模型和解题技巧。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有效作用

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有效作用
学 生 学 好 和 掌握 物 理 这 门学 科 的 内 容 ,而 且对 于学 生 抽 将不 重 要 的 那部 分 忽 略 。 由于 在碰 撞 的过 程 中时 间的 间
象 思 维 的 提高 和 创 新 能 力 的培 养 具有 重 要 的 意 义 。 当然 隔很 短 ,而 且外 力 又 远 远大 于 内力 ,所 以将 这些 都 进 行 也 是 学好物 理 一条 不可 多得 的途 径 。 忽 略不 计 ,因而 这 个 过 程 中整 体 系统 的动 量 是 守恒 的 , 这样 的分 析 一方 面 简 化 了计 算 的 过程 ,另 一 方 面也 方 便 了研 究 。 在 研 究 平 抛 运 动 过 程 中 ,可 以 建 立 相 应 的 物 理 图
2 3 物理 状态 和过 程 的模 型化 . 比如 在讲 解 自 由落 体和 弹 性 碰 撞等 问题 时 , 会将 这 些特 殊 的例子 作为 模 型来 讲解 。 2 4理 想 化 的实验 ,
44抓住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深入理解物理模型 .
例 如 , 当 学 生 理 解 了 弹 簧 振 子 的 模 型 之 后 , 对 于 小 球 弹性 碰 撞 过程 中的 弹 性势 能和 动 能 的转 化 也 可 以很 轻 松 地 理解 。再如 ,理 解 了重 力 场 中 的势 能 问题 及 高度
潮 的 涌 入 ,使 得 社 会 上 形 成 一 些 不 良风 气 , “ 谅 父 讲诚 信 ,做 到 “ 必信 ,行 必果 ” ,要求 学 生做 到 的 , 体 言 母 ” “ 顺 父 母 ”等 传 统 的美 德 却在 人 们 的 心 目中逐 渐 自己首 先做 到 ,身体 力 行 、有 诺 必 践 , 以教 师 高 尚 的品 孝 淡 化 。这 些 不 良风 气 ,正在 毒 害 着 学生 的 灵魂 , 需要 引 行 、人 格 的魅 力 、 诚信 的 作风 取 信 于 学生 、 学生 家 长 和 起 人们 的高 度 重视 。教 师要 努 力 纠 正学 生 的 不 良行 为 , 社 会 ,提高 公信 力 ,做 诚 信 的表率 。 引 导他 们 做 一个 健 康 、 向上 的 人 。孔 子 教 导 曾参 说 , 孝 4教 育学生善 良的底线不能丢 为 德 行之 本 ,是 产 生 教 化 的源 泉 ,人 之 行 ,莫 大 于 孝 。 学 生 对 善 良和 人 性 的 懂 得 , 往 往 来 自于 家 庭 和 学 从这 里 不 难 看 出 :一个 人 只有 孝顺 父 母 ,才 能 进 而关 爱 校 的 言行 引导 。而 善 良又是 做 人 的道 德 之 本 。 雨果 说得 他人 ,报 效 祖 国 。德 育 工作 ,当注 重 “ 父 母 ”教 育这 好 : “ 良是 历史 中稀有 的珍 珠 ,善 良的 人 几乎 优 于伟 孝 善 块 过 去 曾被人 遗忘 的 “ 角落 ”。 大的人 。”著名学者余秋 雨在为读者签名时常因读者之

初中物理模型法

初中物理模型法

初中物理模型法
初中物理中的模型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现象。

模型法强调通过建立简化的物理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物理问题,并通过对模型的研究和推理来获得对物理规律的认识。

在模型法中,教师通常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讨论来建立物理模型。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建立模型,进而进行推理和预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原理。

模型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化模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它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物理中,模型法可以应用于各种物理概念和现象的教学,例如力学、光学、热学等。

通过建立模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光的传播方式、热传导等物理现象。

总的来说,模型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型法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模型法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模型法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作者:周渝杰来源:《科学家》2017年第22期本文对模型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简要介绍了模型法的分类和求解流程,将模型法分为实体模型、过程模型及问题模型,并分别举例进行了说明。

模型法能够帮助我们抓住问题的本质,忽略次要干扰信息,将实际问题理想化。

模型法的应用能够提升我们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和求解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基本结构的科学,关于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方面,已有大量文献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实验法、模型法、推理法等等,而模型法在物理解题的物理规律构建和概念的形成中有着凸出的贡献。

其中模型法在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中起着重要作用。

模型法是我们在求解物理问题过程中,通过对问题模型的建立,帮助我们抓住问题的核心和重点,忽略题中的干扰信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

更进一步讲即是通过模型把物理问题实际化。

模型法应用于高中物理解题中,能够极大地帮助我们对复杂物理知识及问题的分析和求解能力。

模型法在物理求解中的应用模型法求解物理问题的流程用模型法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程序如下:1)审题,首先将物理问题中的文字映射到大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求解思路,并将题中所要表达的物理场景利用示意图展示出来。

2)分析,利用模型法的方式,提炼出物理问题中的本质信息,忽略掉次要的干扰信息,从而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首先对题中所要表达的物理场景进行分析,从主要特点中分析出物体的运动特点如匀速圆周运动等,在大脑中搜索比对学过的物理模型,从而建立该物体的运动模型进行求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清晰的分析和求解问题。

3)再现,回忆模型所遵循的所有物理规律,使学生真正清楚模型的物理意义。

4)决策,结合题中已知信息,找出有关该问题的全部求解方案,再根据已知条件和目标之间存在的一系列关系和物体运动过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选择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5)运算以及讨论,运算即是运用相关的物理规律进行求解或者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果,在求解完成后,需要对结果的合理性方面进行讨论,主要就是结合题意利用物理规律对题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的自然科学。

而所有的自然现象都不是孤立的。

这种事物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一方面反映了必然联系的规律性,同时又存在着许多偶然性,使我们的研究产生了复杂性。

物理模型是在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能具体、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例如,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实际上的运动往往非常复杂,不可能有单纯的直线运动、匀速运动、圆周运动。

为了使研究变为可能和简化,我们常采取先忽略某些次要因素,把问题理想化的方法,如引入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和简谐运动等理想化的运动。

这就是先建立物理模型,然后在一定条件下,用于处理某些实际问题。

一、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对物理模型建立过程的分析、讲解、应用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怎样利用建立起来的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例如,我们在运动学中建立了“质点”模型,通过典型的实例使学生对这一模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理解,为以后学习质点的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物体的平动和转动,以及电学中的“点电荷”模型、光学中的“点光源”模型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使学生学习这些新知识时容易理解和接受。

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有利于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明了化,使抽象的物理问题更直观、具体、形象、鲜明,突出了事物间的主要矛盾。

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解题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把复杂隐含的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学物理中常见的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物理思想的产物,是科学地进行物理思维并从事物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就中学物理中常见的物理模型,可归纳如下:1.物理对象模型化。

物理中的某些客观实体,如质点,舍去物体的形状、大小、转动等性能,突出它所处的位置和质量的特性,用一有质量的点来描绘,这是对实际物体的简化。

物理理想化模型法及应用

物理理想化模型法及应用

物理理想化模型法及应用为了更形象,更直观地表示某一种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利用科学抽象的方法,抽象出简单直观的物理模型,利用物理模型研究物理问题。

这种方法就叫做理想化模型法。

1.平面镜模型解决表面光滑且能成像物体的成像问题。

2.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

3.力的示意图模型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更好地研究物体受力,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用力的示意图模型表示实际物体的受力情况。

4.光线、磁感线模型它们是虚拟假定出来的,但他们却能直观、形象地表述物理情境与事实,方便解决问题。

通过磁感线研究磁场的分布,通过光线研究光的传播径迹。

5.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用电路图解释解决实际电路问题。

6.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模型在生活实际中严格的匀速直线运动是无法找到的,但有很多的运动情形都近似手匀速直线运动,按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大大简化了难度。

(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物体随时间变化但方向和快慢不变)7.杠杆理想模型,杠杆在实际使用时,由于受力的作用,都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形变,可忽路不计,因此,我们就把杠杆理想化,认为它无形变。

用杠杆模型解释解决实际中的生活杠杆问题。

8.连通器物理模型江河中的水有时会透过大坝下底层从坝外的地面冒出来,形成“管涌”,船闸、茶壶等都是连通器物理模型。

2022版新课标对模型建构是比较重视的,其实运用好物理模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要想运用好模型,首先必须充分的了解模型,比如必须知道杠杆模型的要素是什么,要分清楚哪些是能用杠杆模型这是主要的。

所以必须让学生参与模型建构模型的过程。

其实模型建构还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域,比如解题类型的模型建构,例如求平均速度(想办法找对应的总路程和总时间)、物质或物体的密度、热机的效率等等。

模型建构和应用可以迁移的生活中,让它成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

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育与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重视对物理具体模型(例如上文分析的模型)的讲述,重视对建立物理模型方法的讲授,重视对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意识的增强,重视对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

浅谈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惑 , 即理想变压器的副线 圈空载( 即, :0 ) 时, 原线 圈中的电流 , 多大?若按理想变 压器的 P 1 = P 2 分析 , 则, 也为零 ; 既然原线 圈中的电流为零 , 又如何使副线 圈产生感生电动势 , 而保证 U : = n 。 : 呢?理想变压器是建立 在忽略 内部能量损 耗这一 次要 因素 的基础上 , 如一些大型变压器 内部能量 损耗很 小 , 输入 功率 与输 出功 率 基本相同 , 这样可处理成理想变压器 ; 在副线 圈空 载时 , 变压器的输 入功 率 由变压器的内耗所决定 , 虽然这时 的损失 功率很 小, 但 已不 能降 为次 要因素 , 是不能忽 略的。因此不能把 空载变 压器处 理成理 想变压器 , 这 时原线圈中的电流很小 , 但不为零 。 4 . 解答物理 习题亦可以说是应用 模型方法 的过程 基本思路 大体 如下 : 分析题意 , 确定对 象的理想化 模型 , 察 看对象 所处环 境 , 确定 过程 的理想化模型 , 然后将物理模 型转换 为相应 的数学模 型 , 推 出结 果 。现 举一例说明模型方法在解题 中应用 。 三、 如何指导学生掌握物理模 型方法 1 . 指导 学生要善于利用物理模 型来形 成物理概念 比如在 学 习电 场和磁场这些抽象概念 时 , 就可 用“ 光芒 四射 ” 来 形容 正点 电荷 的 电场 线; 用“ 众矢之敌” 来形容 负点 电荷的 电场线 ; 用“ 钢花飞溅 ” 来 形容 Ⅳ极 附近磁场 的磁感线等 。 2 . 指导学生善于利用物理模型来建立和掌握 物理 规律 , 并在 学 习物 理规律的过程 中 进 一步掌握物理模 型方 法 每 一个物理模 型建立 过程 都离不 开物理那些方法 , 所建立的物理规律在应用 中也只适用于一定 的 物 理模 型 。 3 . 指导学生正确利用物理模型来解答物理问题 对于解题 来说 , 整 个解题过程 可以说就是还原命题者物理模 型的过程。所 以, 学生解 题时 所建立的物理模 型 , 能否 与命 题者命 题时 的物理模 型一致 , 是至关 重要 的。为此在指导学生解题 时要注意物理模 型方 法的应用 , 指导学 生解题 过程的一般程序是 : ( 1 ) 指导学生读题 , 确定研究 对象 。( 2 ) 确定 研究对 象的实体物理模型。( 3 ) 从实 体物理模 型和习题所 给出 的已知条件 、 待 求量 出发 , 确定实体模 型所处 的状态 , 即确定研 究对象 的状态 物理模 型。 ( 4 ) 确定研究对象状态变化的过程物理模型 , 明确状态 变化的物理过程 , 再把确定的变化过程联系物理规 律 , 给 出习题 的过程物 理模 型, 从而列 出解题需要的方程或方程组 。( 5 ) 通 过推理计算 , 依据状态 物理模型 和 过程物理模型 , 逐步导出要求 的结果 , 并作检验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 可 建 起 “ 面 ” “ 轮 ” 个 模 型来 讨 论 。 斜 和 滑 这 即圆 木 为 动滑 轮 , 木 板 和 堆 好 的 木 头 构 成 斜 面 , 们 构 建 成 一个 组合 机 械 。 它 因此 物 理 模 型 的 识 别 、 建 在 学 习时 要 引 起 足 够 的重 视 . 样 才 能 培 养 学 构 这 生 严 谨 科 学 的 思 维 和解 决 问题 能 力 。 题 建 立 模 型 如 下 , 结 合 本 再
( 接3 上 8页 ) 师喜 欢 某 些 学 生 。 他 们 抱 有较 高 的期 望 , 生感 受 到教 师 的关 对 学 怀 、 护 和 鼓 励 .更 会 以 积 极 的 态 度 来 对 待 教 师 、 待 学 习 、 爱 对 对 待 自己 的 行 为,会 更 加 自尊 、 自信 、 自爱 、 自强 。这 种 “ 师 的 期 教 望效 应 ” 学生 的学 习是 一 种 巨 大 的促 进 力 量 。所 以 , 师要 关 对 教



块 木 板 搭 在 已堆 好 的 木 头 上 , 板 上 端 系 绳 , 后 采 取 图 示 的 木 然
办 法 拉 。若 木 板 长 为 3 搭 起 高 度 为 l 圆 木 在 斜 面 板 滚 动 时 m, m, 摩 擦 很 小 。 么 当拉 动 某 一 木 头 时 。 端 用 力 F为 2 0 求 木 头 那 绳 0 N.
职 学 生 这 一 群 体 特 点 的 教 学 方 法 ,从 而培 养 更 多 的 符 合 社 会 需
求 的人 才 。
参考文献 :
正 和 足 够 的 支 持 和鼓 励 。 即使 是 批评 学 生 , 应 该 避 开 刻 薄 的 也
话语 .而 给 学 生 一个 反 思 的空 间 、 过 自新 的 机 会 ,切忌 全 盘 否 改
Vo1 . No . 2
理科棠籽考
S ENCE CI

F S AN
A r 2 0 pi l 09
物理模型 在解题 中的应用
邱 玉祥
( 苏 省 泰州 市 姜 堰 励 才 实 验 学 校 江

江苏
泰 州 2 5 0 ) 2 50
要 : 理 学是 研 究物 质 运 动 和 相 互 转换 规律 的 学 科 , 实 际 的物 理现 象 和 物 理 规律 一般 都 是 十 分 复 杂 的 , 物 而 涉及 到许 多
心 和 尊重 每一 个 学 生 ,对 每 个 学 生 寄予 合 理 的期 望 ,给 他 们 公
总 之 , 等 教育 大众 化 的发 展 和 社 会 竞 争 的 日益 激 烈 , 高 高 对 职 院校 物 理 学 教 学 提 出 了 更 高 的要 求 。高 职 物 理 教 育 只 有 以 高 职 教 育 的 目标 为 出 发 点 .通 过不 断改 革 创 新 才 能 寻 找 到 适 合 高
解 题
因素。
关 键 词 : 理模 型 物
中图分类号 :G6 37 3 .
文献标识码 : C
文章编号 :1 7 — 4 72 0 )— 0 3 0 6 1 8 3 (0 92 0 9 — 1
大 L, 】因此 要 提 升 塔 桥 的高 伐木 工人在堆 架圆木时 , : 常用 如 图 2所 示 的 方 法 , 用
【 何 克抗 .—erig 与 高校 教 学 的 深 化 改 革 教 育技 术 通 讯 . 1 】 E ln n a
20,) 0 1( . 5
定学 生 或 伤 害 学 生 自尊 。这 样 不 仅 有 利 于 教学 活动 的顺 利进 行
和 教 学效 果 的 提高 。更 重 要 的是 对 学 生 个 体 的健 康 发 展 具 有 深
学报 : 会科 学版 .0 42 ( : 3 . 社 20, 13 6 ) 2— 4

9 — 3
远 的影 响 。
f1 2王 刚. 工 科 大 学 物 理 教 学 的 几 点 思 考 [. 春 师 范 学 院 学 对 1长 ]
报: 自然科 学 版. 0 ,52 1 0—1 1 2 62 () 2 0 : 2.
【 姚 兰芳 . 学物 理 教 学 方 式 , 学手 段 的 探 讨 Ⅱ. 海理 工 大 学 3 】 大 教 】 上
乙 图 1 丙 T
有多重 。
点评 : 本题 直接 取 材 于 生 活 , 主要 考 查 学 生 应 用 物 理 知 识 解 决 生 活 中的 实 际 问 题 的 能 力 。 学 生初 见 这 道 题 常 常 感 到 无 从 下
手 , 知应 用 什 么知 识 解 答 。如 果 联 系 实 际再 结 合 所 给 的 图示 。 不
功 的知 识 就 可 迎 刃 而 解 。
解 题 过 程 : 由于 圆 木 沿斜 面板 滚 动 时 摩 擦 很 小 ,可 忽 略 不 计 。则 拉 力 做 的 功 等 于 克服 “ ” 力 做 的 功 。 即 : 轮 重
F S绳= h x Gx
2 0 x x m= l 0 N 2 3 Gx m G= 2 0 l0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