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化学模拟喷泉实验设计_化学论文

合集下载

化学液体喷泉实验报告(3篇)

化学液体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即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形成液体喷泉。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装置搭建、气体收集、液体喷泉现象观察等。

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反应,验证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基于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而形成液体喷泉的原理。

具体过程如下:1. 将干燥气体充满烧瓶,并通过导管连接至盛有液体的容器。

2. 当烧瓶中的气体溶解于液体或与液体发生化学反应时,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

3. 外界大气压将液体压入烧瓶,形成液体喷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仪器:烧瓶、胶头滴管、直导管、烧杯、锥形瓶、玻璃棒等。

2. 液体:水、酚酞试液、氯化铁溶液、NaOH溶液等。

3. 气体:氨气、HCl气体、NO气体、CO2气体等。

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导管连接,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盛有液体的烧杯中。

3. 通过胶头滴管向烧瓶中充入干燥气体,直至烧瓶内充满气体。

4. 观察气体溶解或与液体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液体喷泉。

5.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氨气溶解于水,形成红色喷泉,溶液呈碱性。

2. HCl气体溶解于水,形成无色喷泉。

3. NO气体不溶于水,不形成喷泉。

4. CO2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形成无色喷泉。

六、分析与讨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因此形成红色喷泉。

2. HCl气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无色喷泉。

3. NO气体不溶于水,因此不形成喷泉。

4. CO2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无色喷泉。

七、结论1. 喷泉实验原理是基于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而形成液体喷泉。

2.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反应,可以验证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喷泉实验策划方案

喷泉实验策划方案

喷泉实验策划方案研究背景喷泉是一种美丽的景观,经常出现在公共场合,如公园、广场、购物中心等。

在喷泉中添加不同的颜色和化学物质,可以产生多种效果,如色彩斑斓的水柱、彩虹般的水雾、喷涌的水花等等。

这些效果也会吸引游客的目光,增加场所的美感和吸引力,因此喷泉成为了公共场所不可少的地方。

这里我们提出一种新型喷泉实验,旨在探索喷泉中添加不同种类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展示不同颜色和动态效果的水柱。

实验内容我们在喷泉中添加不同颜色和化学物质,通过实验进行观测和记录。

为了展示喷泉实验的结果,我们将搭建一个特制的实验台,用于放置和显示喷泉效果。

实验台的设计在以下方面进行考虑:•喷泉的喷口和管道:为了实现多种效果,我们将在实验台上设置多个喷口和管道,其中的喷水和水流可以通过电脑控制,确保我们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化学物质:我们将在喷泉水中加入不同的化学物质,以获得不同的颜色和效果。

•玻璃观察室: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将在实验台上设置一个玻璃观察室,观察室内可以放置相机或者其他设备进行拍摄和记录。

•玻璃柜放置化学品:由于化学品需要使用和储存,我们将在实验台另一侧设置一个玻璃化学储存柜,确保安全和便利的使用化学品。

实验流程1.首先检查喷泉的喷口和管道,确认能够顺利稳定的喷水。

2.加入化学物质,如食用色素、草酸铜等,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不同化学物质搭配的结果。

3.拍摄实验过程和结果,上传至实验室共享文件夹或网站上,供其他实验员参考和学习。

实验材料•实验台(含喷泉系统)•化学试剂(如食用色素、草酸铜等)•玻璃柜放置化学品•玻璃观察室风险评估及对策1.化学品有毒性和腐蚀性,实验操作需要仔细。

实验人员需佩戴个人保护装备,如手套、防护眼镜等。

2.针对化学试剂泼溅和不小心误入口中的风险,实验室工作人员需急救知识和设备。

实验结果通过我们喷泉实验,我们将获得各种颜色和效果的喷泉效果,包括:•彩虹般的水雾•斑斓的水柱•喷涌的水花•动态变化的水柱我们将在实验室内展示不同颜色和效果的喷泉效果,并记录和分享这些美丽的景象。

化学喷泉实验 (2)

化学喷泉实验 (2)

化学喷泉实验简介化学喷泉实验是一种非常有趣和引人注目的化学实验,它通过反应产生气体的剧烈释放,从而形成喷泉效果。

这种实验不仅可以展示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性质,还可以呈现出颇具视觉冲击力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化学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所需的材料和步骤,以及安全注意事项。

原理化学喷泉实验的核心原理是酸碱中和反应和气体溶解度变化。

实验通常使用一种酸性溶液和一种含碳酸盐的碱性溶液。

当两种溶液混合时,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产生气体。

同时,产生的气体会降低溶液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使得溶液中的二氧化碳气泡迅速析出并形成喷泉效果。

实验材料•酸性溶液:可以使用浓盐酸或硫酸等酸性溶液。

•碱性溶液:可以使用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含碳酸盐的碱性溶液。

•容器:选择一个透明的容器用于呈现喷泉效果,例如玻璃烧杯或试管。

•滴管或注射器:用于控制酸碱溶液的混合。

•液体染料(可选):可以添加一些染料来增强实验的视觉效果。

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容器,一个用于装酸性溶液,一个用于装碱性溶液。

确保两个容器的容积相等。

2.在一个容器中加入酸性溶液,然后在另一个容器中加入碱性溶液。

添加时注意控制量,确保两种溶液的量相等。

3.如果想要给实验增加一些颜色,可以在其中一个容器中加入液体染料,然后搅拌均匀。

4.将两个容器放在一个平坦的表面上,将它们放在一起以使溶液能够充分接触。

5.使用滴管或注射器,缓慢滴加酸性溶液到碱性溶液中。

注意保持稳定的滴加速度,以便观察到喷泉效果。

6.当酸性溶液加入碱性溶液中时,你将看到溶液迅速起泡并喷涌出来,形成喷泉效果。

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如实验手套、眼镜和实验室外套。

•使用化学药品时要格外小心,并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室规定。

•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都具有腐蚀性,因此使用时要小心避免接触皮肤或眼睛。

如果不小心接触,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寻求医疗救助。

•在进行化学喷泉实验时,应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并远离易燃物品或有机溶剂。

《喷泉实验》创新设计

《喷泉实验》创新设计

《喷泉实验》创新设计一、实验目的实验室制取氨气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中作出明确要求的气体实验室制备。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性质实验。

按照常规的做法,参照书中的相关讲述,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两个实验有难度。

特此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的实验能在5分钟以内完成,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不仅体现了实验的真实性、直观性,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氨气的性质。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10 mL塑料针筒一个,250mL烧杯一个,25mL锥形瓶一个,100mL集气瓶一个,用完的中性笔芯2-4根,湿润的PH试纸,双孔塞一个,单孔塞一个,铁架台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NH4Cl粉末三、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湿润的PH试纸附于集气瓶内侧,锥形瓶位于带孔隔板上方,按照图示组装实验装置;四、实验操作打开止水夹A、B,将氢氧化钠溶液注入装有NH4Cl粉末的锥形瓶中,立即可观察到有气泡生成,说明该反应非常剧烈;然后注意观察附于集气瓶内壁的湿润PH试纸,通过试纸不同部位颜色的变化可判断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氨气的量,当试纸下端变色后,关闭止水夹B,待氨气制取装置内反应快要结束时关闭止水夹A。

此时,集气瓶中已收集满氨气。

向烧杯内滴入几滴酚酞。

取下止水夹B,通过挤压止水夹B处的橡胶软管,使集气瓶内的氨气与烧杯内的水接触,从而使集气瓶内和外界形成压力差,便能观察到集气瓶中有红色的喷泉产生。

五、改进的意义首先,这套装置能在较短时间内做完氨气的制取实验和喷泉实验,为老师上课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其次,实验装置所需仪器都为常规仪器,实验操作简单,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实验;再次,实验中用用完的中性笔芯代替玻璃试管,实现了废物再利用,用针筒滴加代替玻璃漏斗可有效阻止氢氧化钠溶液对玻璃仪器的腐蚀;最后,该装置利用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溶于水显碱性的性质,在集气瓶内附上湿润的PH试纸,能直观的判断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氨气的量。

浓氨水喷泉实验报告(3篇)

浓氨水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2. 通过实验观察氨气溶解于水时产生的喷泉现象,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一种利用气体溶解于液体产生压强差,从而使液体通过管道喷出的实验。

本实验以浓氨水为实验材料,通过加热浓氨水,使其蒸发产生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降低,从而产生喷泉现象。

实验原理如下:1. 氨气在水中溶解度较大,1体积水可以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

2. 加热浓氨水,氨气蒸发,导致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降低。

3. 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三、实验器材1. 圆底烧瓶(100mL)2. 带玻璃管的橡皮塞3. 橡皮管4. 酒精灯5. 浓氨水6. 大烧杯7. 烧杯夹8. 铁架台四、实验步骤1. 向圆底烧瓶中加入少量浓氨水。

2. 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使浓氨水蒸发。

3. 烧瓶内充满氨气后,立即用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烧瓶。

4. 将玻璃管插入大烧杯中,确保玻璃管下端插入水面以下。

5. 挤压橡皮管,使水进入烧瓶,观察喷泉现象。

五、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浓氨水的加热,氨气逐渐蒸发,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降低。

当烧瓶内压强低于外界大气压时,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喷泉过程中,水柱高度逐渐升高,直至烧瓶内液体充满。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浓氨水在加热过程中蒸发产生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降低,从而产生喷泉现象。

2. 实验过程中,喷泉高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浓氨水的浓度、烧瓶内气体体积、外界大气压等。

3. 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氨气溶解于水产生压强差,从而产生喷泉现象的理解。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喷泉现象,验证了氨气溶解于水产生压强差的原理。

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操作,避免烫伤和氨气中毒。

3. 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适合作为化学教学实验。

化学多喷泉实验报告

化学多喷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2. 观察不同气体在水中溶解度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3. 分析实验误差,探讨改进实验方法的可能性。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一种利用气体溶解度差异造成的压强差,使水从容器中喷出的实验。

根据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喷泉实验可分为两种类型:氨气喷泉和二氧化碳喷泉。

氨气喷泉实验原理: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当氨气通过导管进入烧瓶时,氨气会迅速溶解在水中,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将水从烧杯中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二氧化碳喷泉实验原理: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但可通过加入饱和食盐水,提高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

当二氧化碳通过导管进入烧瓶时,二氧化碳溶解在饱和食盐水中,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将水从烧杯中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50ml)、烧瓶(500ml)、带双孔塞的烧瓶、胶头滴管、直导管(长的)、氨气、二氧化碳、酚酞试液、饱和食盐水、玻璃棒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氨气喷泉实验:(1)将氨气瓶倒置,导管插入氨气瓶中,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水。

(2)将烧瓶与导管和吸取了清水的胶头滴管结合在一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3)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导管插入装有酚酞试液的烧杯中。

(4)挤压胶头滴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2. 准备二氧化碳喷泉实验:(1)将二氧化碳瓶倒置,导管插入二氧化碳瓶中,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饱和食盐水。

(2)将烧瓶与导管和吸取了饱和食盐水的胶头滴管结合在一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3)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导管插入装有酚酞试液的烧杯中。

(4)挤压胶头滴管,将胶头滴管中的饱和食盐水挤入烧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五、实验现象1. 氨气喷泉实验:观察到烧瓶中的水迅速喷出,喷泉高度约30cm,喷出的水呈碱性,酚酞试液变红。

2. 二氧化碳喷泉实验:观察到烧瓶中的水迅速喷出,喷泉高度约20cm,喷出的水呈酸性,酚酞试液不变色。

氨气喷泉实验

氨气喷泉实验

氨气喷泉实验在化学实验室中,氨气喷泉实验是一种常见且引人注目的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氨气在特定条件下的反应特性,以及喷射出的氨气形成的特殊气态结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现象。

实验原理氨气喷泉实验是通过将氨气气体通过喷嘴喷射到空气中,使其与空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氨水。

此过程即氨气与空气中的水汽发生反应生成氨水(NH4OH)。

氨气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在与水蒸气结合后会形成一种气态结构,呈现出特殊的喷泉状形态。

实验器材和试剂•氨水•氨气气瓶•喷嘴•空气泵•实验容器操作步骤1.将氨气气瓶连接至喷嘴,并将喷嘴安装在实验容器内。

2.打开氨气气瓶,调节出气速度。

3.同时接通空气泵,以辅助氨气的喷射。

4.观察氨气喷泉的形成过程并记录。

实验观察与现象在进行氨气喷泉实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 - 氨气经过喷嘴喷射时,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形成白色的氨水气泡。

- 随着气体的喷射,氨气和水蒸气的反应会产生气泡,呈现出喷泉状的形态。

- 氨气喷泉的高度和形状会受到出气速度和空气泵的影响。

结论通过氨气喷泉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氨气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氨水的过程,以及喷射出的氨气形成的特殊气态结构。

这个实验不仅具有观赏性,还有助于加深对氨气性质的理解。

在实验中,安全操作是至关重要的,确保实验室环境良好通风,并佩戴相应的防护装备。

氨气喷泉实验是一次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化学实验,希望本文的介绍对读者有所帮助。

氨气喷泉虚拟实验报告(3篇)

氨气喷泉虚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虚拟实验,了解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氨气喷泉实验的关键因素及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增强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提高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氨气(NH3)极易溶于水,当氨气与水接触时,氨气会迅速溶解于水中,导致烧瓶内压强迅速降低。

此时,外界大气压会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实验过程中,氨气喷泉的形成与氨气的溶解度、实验装置的气密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虚拟实验软件:氨气喷泉实验虚拟平台2. 实验装置:烧瓶、滴管、烧杯、玻璃管、橡皮塞等四、实验步骤1. 打开虚拟实验软件,熟悉实验界面和操作方法。

2. 按照实验要求,设置实验参数,如氨气的初始浓度、烧瓶体积等。

3. 将烧瓶、滴管、烧杯、玻璃管、橡皮塞等实验装置连接好,确保装置气密性良好。

4. 将烧瓶倒置在烧杯中,通过滴管向烧瓶中加入适量的氨气。

5. 观察氨气喷泉的形成过程,记录喷泉现象及持续时间。

6.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氨气喷泉实验的关键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当氨气与水接触时,喷泉现象明显,喷泉持续时间较长。

2. 实验过程中,发现以下因素对氨气喷泉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 氨气的初始浓度:氨气浓度越高,喷泉现象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

- 烧瓶体积:烧瓶体积越小,喷泉现象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

- 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装置气密性越好,喷泉现象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

- 实验环境温度:温度越高,氨气溶解度越小,喷泉现象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

六、实验讨论1. 氨气喷泉实验是一种直观、有趣的化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氨气的性质。

2. 通过虚拟实验,可以降低实验操作难度,提高实验安全性。

3. 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确保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避免实验过程中发生泄漏。

- 控制氨气浓度,避免实验过程中氨气过量释放,影响实验效果。

- 注意实验安全,避免氨气中毒。

化学泡沫喷泉实验报告

化学泡沫喷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泡沫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利用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并利用气体压力推动液体喷泉的方法。

3. 培养观察、记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泡沫喷泉实验是一种利用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并利用气体压力推动液体喷泉的实验。

实验中,当碳酸钠(Na2CO3)溶液与盐酸(HCl)溶液混合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气体。

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装有水的容器中,使容器内压力增大,从而将水从喷泉口喷出,形成泡沫喷泉。

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三、实验器材1. 烧杯(250ml)1个2. 烧瓶(500ml)1个3. 导管(长约20cm)1根4. 橡皮塞1个5. 碳酸钠(Na2CO3)固体6. 盐酸(HCl)溶液7. 水8. 试管夹1个9. 秒表1个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装满水,并将橡皮塞塞紧。

2. 用导管将烧瓶与烧杯连接,确保连接处密封良好。

3. 取少量碳酸钠固体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

4. 用秒表记录时间,向试管中滴加少量盐酸溶液。

5. 观察烧瓶内气体产生情况,待气体充满烧瓶后,水开始从喷泉口喷出。

6. 记录喷泉持续时间,并观察喷泉高度。

五、实验现象1. 当盐酸滴入碳酸钠固体时,试管内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从试管底部上升至试管口。

2. 气泡进入烧瓶后,烧瓶内压力增大,水开始从喷泉口喷出,形成泡沫喷泉。

3. 喷泉持续时间约为1分钟,喷泉高度约为30cm。

六、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次数 | 喷泉持续时间(s) | 喷泉高度(cm)------- | ----------------- | -------------1 | 60 | 302 | 65 | 323 | 70 | 35七、实验分析1. 通过实验可知,泡沫喷泉实验中,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是推动水喷出的关键因素。

2. 实验结果表明,喷泉持续时间与喷泉高度与实验条件有关,如盐酸浓度、碳酸钠用量等。

高中化学喷泉实验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喷泉实验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喷泉实验教案设计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泡沫,了解气体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条件与结果。

实验原理:在酸化反应中,碳酸氢钠和醋酸反应生成气体CO2,该气体在水中形成气泡,从而产生喷泉效果。

实验材料:
1. 碳酸氢钠(小苏打):5g
2. 醋酸:10mL
3. 水:适量
4. 塑料瓶:1个
5. 漏斗:1个
实验步骤:
1. 取一个干净的塑料瓶,将碳酸氢钠倒入瓶中。

2. 在慢慢倒入醋酸至瓶内。

3. 立即将漏斗置于瓶口,并将漏斗底部浸泡在水中。

4. 观察瓶内发生的化学反应,观察气体生成的泡沫。

5. 当瓶内气体充满漏斗,气泡溢出时,即可观察到喷泉效果。

预期结果:
1. 在化学反应进行过程中,瓶内会产生气体CO2,气体在水中形成气泡。

2. 随着气泡的不断产生,气泡会从漏斗中溢出,形成一定高度的气泡喷泉。

安全注意事项:
1. 实验中需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化学物质。

2. 实验操作时需注意轻放,避免溅出化学物质造成伤害。

3. 实验后,及时清理残留物质,保持实验环境干净整洁。

拓展实验:
1. 可以尝试调整碳酸氢钠和醋酸的比例,观察气泡的产生是否会有所变化。

2. 可以尝试使用其他化学物质替代碳酸氢钠和醋酸,观察不同化学反应产生的气泡效果。

实验结论:
通过喷泉实验,可以观察到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在水中形成气泡的过程,了解气体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条件与结果。

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求知欲。

喷泉实验策划书范文3篇

喷泉实验策划书范文3篇

喷泉实验策划书范文3篇篇一《喷泉实验策划书范文》一、实验主题“神奇的喷泉”二、实验目的通过进行喷泉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体压强变化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加深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实验原理氨气等气体极易溶于水,当圆底烧瓶内充满氨气后,用带有尖嘴导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尖嘴导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打开止水夹,氨气迅速溶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急剧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

四、实验用品1. 仪器:圆底烧瓶、带尖嘴导管的橡皮塞、铁架台、止水夹、烧杯。

2. 药品:氨气(或氯化氢气体等)、水。

五、实验步骤1. 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确保装置不漏气。

2. 在圆底烧瓶中收集满氨气(或其他合适气体)。

3. 将带有尖嘴导管的橡皮塞塞紧烧瓶瓶口,倒置烧瓶,使尖嘴导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4. 用铁架台固定好烧瓶。

5. 打开止水夹,观察实验现象。

六、注意事项2. 收集气体时要确保纯度,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3.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气体泄漏。

七、实验拓展1. 可尝试使用不同的气体进行实验,观察喷泉的效果。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控制喷泉的高度和持续时间。

1.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和原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篇二《喷泉实验策划书范文》一、实验目的通过进行喷泉实验,直观地展示气体溶解性与压强变化之间的关系,增强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二、实验原理氨气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在圆底烧瓶中,当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后,氨气迅速溶解,使烧瓶内压强急剧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

三、实验用品1. 仪器:圆底烧瓶、带尖嘴的玻璃管、胶头滴管、铁架台、止水夹。

2. 药品:氨气(或氯化氢气体)、水、酚酞试液(可选)。

四、实验步骤1. 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在圆底烧瓶中收集满氨气(或氯化氢气体)。

3. 关闭止水夹,向烧瓶内滴入几滴酚酞试液(若需要观察颜色变化)。

科研课题:化学模拟喷泉实验设计_化学论文

科研课题:化学模拟喷泉实验设计_化学论文

(一)研究内容 1.模拟喷泉的原理。

2.气体溶解度的大小对喷泉实验的影响。

3.吸收液的作用,吸收液的使用有何要求。

4.喷泉的颜色、装置的改进。

(二)研究目的 1.培养学生查阅资料、信息处理、实验设计及操作的能力。

2.了解喷泉形成的原理,熟悉一些常见气体的溶解性,能解决喷泉实验装置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3.初步掌握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结果处理→得出结论。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潜力。

(三)研究建议 1.查阅资料,处理信息,明确模拟喷泉实验形成的条件。

2.探讨化学模拟喷泉实验的原理:运用力学知识,分析受力情况,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说,明确原理。

3.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气体溶解性大小对喷泉形成的影响。

建议设计三个方案: (1)易溶于水的气体(NH3)。

(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气体(CO2)。

(3)难溶于水的气体(H2)。

4.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吸收液是否存在对喷泉形成的影响。

像O2、H2S、C12等气体,不用其他吸收液,仍用水可否形成喷泉,研讨装置的改进。

5.设计方案,采用不同的试剂(或药品)研究喷泉的不同颜色。

6.将材料进行汇总,加以讨论,在班级举办化学模拟喷泉实验设计晚会,激发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对设计的各种装置原理采用竞猜的方式,增加晚会的气氛,巩固所学知识。

各位同学:你们好!我现在公开征集该课题方案,有志者请在论坛BBS栏中发表意见。

化学喷泉实验报告

化学喷泉实验报告

化学喷泉实验报告化学喷泉实验报告引言:化学喷泉实验是一种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实验,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释放,形成如喷泉般的奇妙景象。

本文将介绍化学喷泉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并对实验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

实验原理:化学喷泉实验的原理基于酸碱反应。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进行反应,这两种溶液会发生中和反应,产生气体。

气体的产生会导致溶液中的液体被迫排出,从而形成喷泉效果。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所需的实验器材准备齐全,包括酸性溶液、碱性溶液、容器、导管等。

2. 实验设置:将容器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确保容器不会倾斜或移动。

3. 混合溶液: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按照一定的比例倒入容器中,注意要保持溶液的稳定。

4. 观察结果:当两种溶液混合后,会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气体。

观察气体冲出容器的速度和高度,以及液体的喷射形态。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以下现象:1. 喷射高度:根据实验条件的不同,喷射的高度会有所不同。

当酸碱溶液的浓度越高,喷射的高度也会随之增加。

2. 喷射速度:气体的喷射速度与酸碱溶液的反应速率有关。

如果反应速率较快,气体会迅速释放,喷射速度较快;反之,喷射速度较慢。

3. 液体形态:在喷射过程中,液体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如直线喷射、喷雾状喷射等。

这取决于气体的释放方式和液体的流动性。

实验现象解释:1. 喷射高度:喷射高度的增加是由于气体的产生,推动了液体的喷射。

酸碱反应会生成大量的气体,气体的体积远大于液体,因此气体的释放会推动液体向上喷射。

2. 喷射速度:喷射速度与反应速率有关。

反应速率越快,气体的释放速度越快,从而推动液体的喷射速度加快。

3. 液体形态:液体形态的变化与气体的释放方式和液体的流动性有关。

如果气体从容器的一个点集中释放,液体会呈现直线喷射的形态;如果气体从容器的多个点释放,液体会呈现喷雾状喷射的形态。

实验应用:化学喷泉实验不仅可以用于科学教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原理,还可以应用于一些娱乐活动。

[教学论文]喷泉实验的探究

[教学论文]喷泉实验的探究

[教学论文]喷泉实验的探究[教学论文]喷泉实验的探究喷泉实验的探究摘要: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最典型的实验之一,颜色壮观,效果明显,趣味性强。

是体现众多知识和能力的交汇点,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研究喷泉实验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观察、记忆、分析、创新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喷泉”实验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剖析,达到强化基础,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关键词:吸入式喷泉、压出式喷泉、特殊的喷泉喷泉是一种宏观的液体喷涌现象,形成喷泉的关键是形成内外压强差。

具体来说,有两种常见类型:“吸入式喷泉”和“压出式喷泉”一、“吸入式喷泉”装置上方容器密闭,下方是开放的。

是通过迅速减小上方容器中气体压强,形成压强差P下>P上,产生喷泉。

用物理方法形成压强差。

利用离心力。

如图1所示,取透明水槽一个,20cm长玻璃直角导管一根。

实验时,将玻璃直角导管较长一端浸入水中,用洗耳球吸去导管中空气使导管充满水,马上用手搓动直导管部分,使它做圆周运动,由于离心作用,水被甩出,玻璃导管的c段呈真空,水不断得到补充,从导管口可以看到源源不断的水喷洒出来形成环状喷泉。

利用液压差。

如图2所示,当水沿出水管流出时,封闭的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增大,压强减小,使管外大气压强大于管中空气的压强,所以水能从喷嘴喷出。

喷射的水柱高度由储水槽到接水槽水平面的高度差来决定。

水柱喷射高度的计算方法如下:设空气压强为p0,玻璃喷管中的空气压强为p,接水槽到储水槽的高度差为H,储水槽液面到玻璃管中液面的高度差为s,喷射水柱高度为h.则储水槽液面的压强应满足p0=ρgs+ρgh+p,接水槽液面的压强也应满足p0=ρgH+ρgs+p。

由以上两式可得H=h,即水柱高度等于出水口到进水口的高度差,由于水与管之间有阻力,因而实际上h<H。

该实验不仅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同时也是利用大气压的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2、用化学方法形成压强差。

这也是课本上常见的类型。

模拟喷泉实验报告

模拟喷泉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喷泉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化学实验,旨在演示气体溶解于液体中时,因溶解度差异产生的压强变化,从而导致液体喷涌而上的现象。

氨气(NH3)的喷泉实验因其原理简单、现象明显,常被用于教学演示。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氨气喷泉实验,探讨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实验原理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基于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当氨气与水接触时,氨气会迅速溶解于水中,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下降,从而产生压强差。

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吸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四、实验器材1. 烧杯(500mL)2. 带双孔塞的烧瓶(500mL)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50cm)5. 氨气瓶6. 水槽7. 烧杯夹8. 酚酞指示剂五、实验步骤1. 将烧瓶洗净、烘干,确保内壁无水分。

2. 将带双孔塞的烧瓶倒置于水槽中,导管插入烧杯底部。

3. 将氨气瓶口紧贴烧瓶塞,缓慢打开瓶口,使氨气进入烧瓶内。

4. 待氨气充满烧瓶后,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水,将水滴入烧瓶内。

5.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喷泉高度。

6. 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重复步骤3-5,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六、实验现象1. 当氨气进入烧瓶后,水被迅速吸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2. 在酚酞指示剂的作用下,喷泉溶液呈红色,说明氨气溶解于水后,溶液呈碱性。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下降,从而产生压强差。

2. 喷泉高度与氨气溶解度、烧瓶内气体压强、导管长度等因素有关。

3. 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说明氨气溶解于水后,溶液呈碱性。

八、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氨气易挥发,操作时需注意安全。

2. 实验现象明显,有助于学生理解氨气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3. 可通过调整实验条件,如改变氨气浓度、导管长度等,进一步探究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

小型喷泉科学实验作文

小型喷泉科学实验作文

小型喷泉科学实验作文
嘿,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做个超酷的小型喷泉科学实验吧!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这个疯狂的科学之旅!
我们需要一些材料:一个透明塑料瓶(越大越好,这样后面的喷泉就会更加壮观!)、一些食用色素(任何你喜欢的颜色都行)、一些小石子或者沙子、一些白醋和些许洗洁精。

拿到这些东西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制作了!
把塑料瓶装满一半的水,然后加入几滴食用色素,搅拌均匍。

接下来,把石子或沙子倒进瓶子里,让瓶底有一层。

最后,我们要把白醋和洗洁精一同加入瓶中。

做好这些准备后,你就看到奇迹发生了!只见彩色的水柱从瓶口喷涌而出,就像一个小型的彩色喷泉一样。

太酷了,对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嗯,其实这是一个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

当醋和洗洁精混合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就像小小的气泡一样不断上升,把水往上顶。

于是,就形成了这个迷你喷泉的效果。

你看,科学真的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是实验室!我们不仅亲眼目睹了化学反应的奇迹,还释放了内心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这个小小的实验就像一个大大的惊喜,让我们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所在。

所以,伙伴们,让我们一起动手实践吧,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奥秘!。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奇妙的“双喷泉”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奇妙的“双喷泉”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奇妙的“双喷泉”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学生对氯化氢和氨气的认识。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用品
干燥氯化氢气体1瓶、干燥氨气1瓶、石蕊试液1瓶。

三、实验装置图
四、操作步骤
1.拔掉氯化氢瓶上面的胶头及氨气瓶的皮塞,将氨气瓶倒置于氯化氢瓶的上方,塞紧皮塞,可看到少量白烟。

2.接好进水管,松开止水夹。

3.用手指封住塑料瓶上小孔,挤压塑料瓶,水进入锥形瓶后,松开手指,即产生喷泉。

五、实验效果
1.这是一个有声有色的实验。

2.看到了彩色的“双喷泉”,且两瓶基本喷满。

3.出现了3种状态的变化。

且3处液面同时变化。

4.观察到了4种颜色的改变(红、紫、蓝、白)。

5.不用铁架台,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六、注意事项
1.收集气体的瓶子、导管、塞子必须是干燥的,否则实验可能失败。

2.注意塞紧橡皮塞。

3.T形管向下的一端可塞一注射器针头于塑料套管的前一部分。

喷泉化学实验报告

喷泉化学实验报告

1. 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2. 通过实验观察氨气溶解于水时的喷泉现象,加深对气体溶解度的认识。

3. 掌握喷泉实验中气体收集、溶解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在水中溶解度不同,产生压强差,使液体从下向上喷出的现象。

本实验以氨气为例,氨气溶解于水时,烧瓶内压强减小,导致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三、实验器材1. 烧瓶(500mL)2. 双孔塞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5. 氨气6. 水槽7. 酚酞试液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将双孔塞塞入烧瓶口,一个孔插入直导管,另一个孔插入胶头滴管。

2. 检验装置气密性,确保无泄漏。

3.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导管插入水槽中。

4. 将氨气通入烧瓶中,直至烧瓶内充满氨气。

5. 挤压胶头滴管,将水挤入烧瓶中,观察喷泉现象。

6. 若在烧杯中加入酚酞试液,喷出的水呈红色,说明氨气溶解于水后形成碱性溶液。

1. 当氨气通入烧瓶中时,烧瓶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深,表明氨气充满烧瓶。

2. 挤压胶头滴管,水被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3. 若在烧杯中加入酚酞试液,喷出的水呈红色。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氨气溶解于水时,烧瓶内压强减小,导致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2. 实验中,氨气溶解于水后形成碱性溶液,使喷出的水呈红色。

七、实验讨论1. 喷泉实验中,气体收集、溶解等操作注意事项有哪些?答案:注意事项包括:确保装置气密性;收集气体时,导管应插入烧瓶底部;溶解气体时,应避免气泡产生。

2. 影响喷泉实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答案:影响喷泉实验效果的因素包括:气体的溶解度、烧瓶内气体的压强、水的压力等。

八、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观察到氨气溶解于水时的喷泉现象,验证了气体溶解度与喷泉实验的关系。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气体溶解度的认识,掌握了喷泉实验的基本操作。

【高中化学】高考化学氨气的喷泉实验设计

【高中化学】高考化学氨气的喷泉实验设计

【高中化学】高考化学氨气的喷泉实验设计化学氨气的喷泉实验设计化学氨气的喷泉实验设计氨气的喷泉实验就是一个有力证明氨气在常温下极易溶于水且兼具证明其水溶液显出碱性的精彩实验。

它新奇、有意思。

每当发生美丽的喷泉现象时,学生总是疑惑、艳羡,它很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学兴趣,从而唤醒探究崭新科学知识的性欲。

基于教材的实验效果不理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性地积极探索改良方案,终于找寻至一种实验现象显著、可操作性弱的氨气喷泉实验新方法。

现定义如下,仅供参考。

?实验装置图:实验用品:塑料瓶(矿泉水瓶或牛奶瓶)、大试管、橡皮筋、尖嘴玻璃管、长玻璃导管、烧瓶、橡胶管、橡皮塞(双孔两个);淡氨水、氢氧化钠液态、酚酞试液、水。

化学氨气的喷泉实验设计:气体的收集:利用浓氨水的挥发性,在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浓氨水中放出热量,加速了浓氨水的挥发,迅速放出氨气。

实验操作方式及现象:①将大试管用橡皮筋紧固在尖嘴玻璃管上,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水,倒入酚酞,震荡。

②按注一加装不好实验装置,双手握住烧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③在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浓氨水、氢氧化钠液态(或生石灰),快速伸进烧瓶内,重新安装不好装置,观测现象。

可以看见大试管中存有气泡释出,烧瓶中空气由d处为橡胶管排泄,烧瓶中空气要落,d厚边夹子卡住,多余的氨气可以由尖嘴导管排出塑料瓶中,溶水后便可以观测至瓶中酚酞试液变小红色。

④反应完,用一只手的食指握住瓶塞上的短玻璃管c处为,另一只手侵蚀塑料瓶,并使少量的水步入烧瓶,即可构成美丽的喷泉。

通过挡住c处为手指的掌控,可以调节塑料瓶中入气量,并使之产生一定的负压,这样可以掌控喷泉的大小,缩短喷泉持续的时间,注重了实验现象。

实验优点:①把气体的收集和喷泉实验的装置连成一个整体,无需事先收集氨气,操作简单、易于进行,实验成功率高。

②可节约时间和药品,整个实验可在5min内完成;药品用量少,实验可向微型化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研究内容 1.模拟喷泉的原理。

2.气体溶解度的大小对喷泉实验的影响。

3.吸收液的作用,吸收液的使用有何要求。

4.喷泉的颜色、装置的改进。

(二)研究目的 1.培养学生查阅资料、信息处理、实验设计及操作的能力。

2.了解喷泉形成的原理,熟悉一些常见气体的溶解性,能解决喷泉实验装置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3.初步掌握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结果处理→得出结论。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潜力。

(三)研究建议 1.查阅资料,处理信息,明确模拟喷泉实验形成的条件。

2.探讨化学模拟喷泉实验的原理:运用力学知识,分析受力情况,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说,明确原理。

3.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气体溶解性大小对喷泉形成的影响。

建议设计三个方案: (1)易溶于水的气体(NH3)。

(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气体(CO2)。

(3)难溶于水的气体(H2)。

4.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吸收液是否存在对喷泉形成的影响。

像O2、H2S、C12等气体,不用其他吸收液,仍用水可否形成喷泉,研讨装置的改进。

5.设计方案,采用不同的试剂(或药品)研究喷泉的不同颜色。

6.将材料进行汇总,加以讨论,在班级举办化学模拟喷泉实验设计晚会,激发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对设计的各种装置原理采用竞猜的方式,增加晚会的气氛,巩固所学知识。

各位同学:你们好!我现在公开征集该课题方案,有志者请在论坛BBS栏中发表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