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4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4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4篇引导语: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教学重点:会朗读会理解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

(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二、了解诗人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

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

他是谁?——陶渊明。

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

(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第一篇: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诗歌的写作背景;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3、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当堂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1、整体感知诗意,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诗人从中体现出来的情趣美;2、通过朗读与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正确评价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道路选择,培养学生的修身意识;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诗意,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诗人从中体现出来的情趣美;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对文中“但使愿无为”的“愿”的理解,以及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进入课程的学习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先来做一道选择题。

(出示幻灯片)此时在你面前有两条路:1、官服加身,名利双收;2、朝九晚五,平淡恬静。

你们会怎样选择呢?请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教师不予点评)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出示幻灯片)。

舍与得之间充满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

他选择的是做一个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农夫。

《归园田居》组诗写于他归隐田园的第二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舍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出示幻灯片、板书)二、走近作者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他的散文——《桃花源记》,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他的个人资料。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5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5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5篇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以“醉人”
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以下是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1【设计指导思想】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

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

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教学工具】一支粉笔一把黑板刷【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今天,。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其三)》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下面是课文教学设计,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
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
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

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
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

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
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适当引导检查预习。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教案标题:归园田居(其三)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归园田居(其三)》,学生将了解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活动,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归园田居生活的理解和想法。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归园田居(其三)》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表达对归园田居生活的理解和想法。

教学准备:1. 诗歌《归园田居(其三)》的课文材料。

2. 多媒体设备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学生的作文纸和文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或黑板展示归园田居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归园田居生活的了解和想法。

步骤二:诗歌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分发《归园田居(其三)》的课文材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默读。

2. 请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押韵。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例如比喻、拟人等。

4.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步骤三:创作活动(20分钟)1. 提供一些关于归园田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你认为归园田居生活的优点是什么?你想象中的理想归园田居是什么样子的?2.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进行写作活动。

可以让学生选择写一篇小短文、一首诗歌或者制作一幅画,表达自己对归园田居生活的理解和想法。

步骤四:展示和分享(10分钟)1.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选择朗读、展示画作等形式。

2. 学生之间进行作品分享和互动,可以提出问题、给予肯定和建议。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归园田居生活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思,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

课文解读陶渊明于公元405年辞官还乡,从此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

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为诗史上的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

课文中所选的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记晨起至晚于南山为田豆锄草,在辛勤劳作中抒发自己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恬静愉悦的心情。

但与其它诗作对比来看,这里的“愿”有它特殊的的内涵。

陶渊明宁愿归乡务农,也不肯出卖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正直的思想品格。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不事雕饰。

然而却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颗纯净逸世的诗心。

如青山、豆苗、绿草、狭道、月光、露珠,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充满美感,流淌着一种古朴醇厚的涓涓诗意,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淳美的意境当中,使“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而这正是此诗的重要特色。

点评:课文解读,是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解读要富于个性,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所取舍,并不是照搬教参,或堆砌网络资料。

好的课文解读,全面、准确、深刻,富于创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文。

这里的解读,简明扼要,抓住了特点,既介绍了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又分析了诗歌内容、写作特点,为课堂教学内容“教什么”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想:《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课教学拟据课标来进行设计:以朗读把握诗歌重点词语切入,感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拓展阅读背景,结合自身生活积累,与诗人对话,感悟体味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感。

最后,以画面想象读懂意境和诵读演绎情感的形式结束。

根据学生特点,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激趣、朗读、思考、讨论、想象、背诵。

总之,不仅要让学生的品味欣赏始终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中,更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思考、展示的天地。

《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地点]高一4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第一篇: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的的生平。

2.初步了解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3.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

4.引导同学体会诗歌意境美;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掌握陶渊明的诗歌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理解诗歌寓意,在诗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

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会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到新的人生价值以安慰自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看他是怎样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

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处处受到排挤。

在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辞官隐居了。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整体感知自己先朗诵一遍,让学生注意到诗歌中的停顿,然后推荐同学起来朗诵三、对诗歌进行整体的翻译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30课诗五首·《归园田居》(其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生平及思想;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意象品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学习难点: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教具:多媒体教学步骤:导入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

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明确:陶渊明,有《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为证。

2、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三)》(板书课题)二、读课题1、齐读课题,问,你从课题中获取了一些什么信息?明确:(1)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绘的是田园生活或田园风光。

(2)(其三)说明这个题目的诗不止一首,是一组诗,一共有五首。

(3)“归”可理解为“回归”,“归隐”。

三、读诗文1、指名学生读诗。

(幻灯出示诗句)师生点评。

2、正音秽huì荷hè长cháng3、齐读。

(教师点评)4、分组朗读。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想一想:我们甚至可以带着怎样的动作、表情来读这首诗?5、指名学生朗读。

学生点评。

6、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和点评是不是传神到位呢?先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诗歌。

(1)诗的1、2句交代了什么?(明确并板书:种豆地点结果)(2)高高兴兴来种田,结果遭遇草比苗旺的尴尬,那是因为诗人的懒惰、整日游手好闲吗?你从哪句诗可看出来的?明确:“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清早去耕作到顶着月亮而归,诗人的劳作是勤奋的,一个“带月归”而非“月照归”可知诗人趁兴而去,尽兴而归。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创意说明把欣赏诗歌的“钥匙”。

教学目标2感悟这首诗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语言,学习鉴赏诗的方法教学方法教法:情感激趣法启发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式小组讨论法教学重点、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简洁导入,知人论世向往和平宁静、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的生活,这个人是谁呢?(让篇二: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大邑县安仁外国语实验学校活页式教案年八年级学科语文级课《归园田居(其三)》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授课类型设计时间阅读课教师教学时间肖德春阅读理解《诗四首》之一“归园田居(其三)”。

朗读并背诵全诗;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一、导入新课:复习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在405年“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次年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的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二、预习课文:特别提示:种:zhòng秽:huì荷:hè长:zhǎng 另读cháng三、朗读课文:2、指导学生朗读: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3、评选“我班的朗读之星”:四、品味诗意:1、重点词语理解:盛:茂盛稀:稀疏兴:起秽:杂草带:带着(比较:披星戴头顶着)荷:扛着足:值得但:只要使:让愿:意愿,这里指诗人隐居山林、归耕田园的意愿2、请分别用4字短语归纳每两句的内容:参考归纳:1、2句:南山种豆3、4句:整天劳作5、6句:夜归情景7、8句:表明意愿3、合作探究:1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②同学们对这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

五、归纳古诗阅读品味的方法:1、联系生平、背景进入诗歌;2、按照“三点要求”朗读体会诗歌;3、理解词句,归纳内容,把握诗意;5、可以绘制诗意图、写成书法作品;六、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共3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共3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共3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七单元)1《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七单元)一、教材分析1.教材背景本课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主要讲述了唐代文人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生活环境和情感世界,展现了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由的人生态度。

2.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了解陶渊明及其代表作品《归园田居其三》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

(2)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和文化内涵。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和特点(如象征手法和反衬手法等)。

(4)通过朗读和模仿写作等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唐代文人陶渊明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掌握其代表作品《归园田居其三》的主要内容。

(2)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和文化内涵,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和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反复朗读和模仿写作等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热爱家乡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2)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生活,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小时候所过的生活,谈一谈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

(2)介绍陶渊明及其代表作品《归园田居其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阅读与理解(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色彩。

(2)分组阅读课文,让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主要讲述了哪些事情?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3)整合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行思想碰撞和讨论互动。

3.语言分析与拓展(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和反衬手法(如“相隔虽万里,不觉见苏台”),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化内涵。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归园田居五首》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作品。

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

作品既因运用典故而使诗句的含蕴更为深远,又不因运用典故而使诗句失去真淳的情意,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教学目标: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

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东晋着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归园田居其三的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的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的教案教案标题:归园田居其三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2. 理解《归园田居其三》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归园田居其三》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3. 运用文学鉴赏知识进行作品分析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归园田居其三》的复印件。

2. 课堂展示素材:古代文人的生活照片、古代园林设计图等。

3. 学生作品展示板。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展示古代文人的生活照片和古代园林设计图,引发学生对古代文人生活方式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有什么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什么特点?主体活动:1. 分组阅读《归园田居其三》,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小组讨论:课文中表达了哪些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通过哪些细节描写和感情色彩表达?3. 全班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归园田居其三》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4. 文学鉴赏讲解:教师讲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因素对作品主题和情感的影响。

5. 学生作品展示:学生根据自己对《归园田居其三》的理解,创作相关作品(如诗歌、散文、绘画等),并在展示板上展示。

总结活动:1.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体会。

2. 教师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代文人的作品,了解更多关于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文化。

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人生活体验活动,如茶道、书法、园艺等。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中的积极程度。

2. 学生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作品创意、表达和对《归园田居其三》理解的准确性。

3. 学生自我评价:要求学生在课堂结束时填写反思表,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

教学延伸:1. 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寻找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并进行比较分析。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案教案名称: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目标:1. 了解《归园田居诗》的内容,并理解其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对归园田居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重点:1. 理解《归园田居诗》的内容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其所表达的情感与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对归园田居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白板、笔等。

2. 复印或打印归园田居的全文。

教学过程:Step 1 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归园田居诗》的背景和作者杜牧。

2. 出示归园田居的全文,并给学生一些时间阅读。

3. 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刚才阅读的感受和对诗的初步理解。

Step 2 诗文解读1. 教师解读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2. 引导学生理解杜牧在诗中表达的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纷扰都市生活的厌倦之情。

Step 3 学生自主阅读1. 学生独立阅读归园田居的全文,并思考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记下来,做好思考准备。

Step 4 学生表达1. 学生轮流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引发课堂深入讨论。

2. 教师引导学生在发表的过程中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连贯性。

Step 5 创作写作1. 学生根据自己对归园田居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创作写作。

2.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借鉴杜牧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加强自己的表达效果。

Step 6 作品分享1.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整理和修改,准备分享。

2. 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提出建议和修改意见。

Step 7 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进步。

2.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和探索归园田居的意义和价值。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陶渊明
教学目标: a、通过反复朗读,能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b、通过学习能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体会作者至高的人生
境界; c、背诵诗歌,积累古诗词。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和语言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以及面对人生苦难积极、健 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背诵诗歌,丰富 语 言。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诗歌体会诗人人生选择的至高境界。初步培养学生运用一 定的方法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现在老师向大家请教两 个问题:1.文中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2.我们知道桃花源这样美好 的地方,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陶渊明为什么创造这个社会呢? (生:回答)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就借他得诗作《归园田 居》和大家一同走进他得内心,去品读他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 1、学生介绍搜集作者简介。 2、教师课件展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文学 家。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 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最为 出名。
者对隐逸生活;通过对黑暗莞城的厌恶,表现了作者的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5、 品 1、“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2、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3、诗中哪一句体现了全诗的主 旨,点明了作者的志趣? 4、教师展示品读句子并明确: (1)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 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 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六、评 1、看谁背诵的最快、最准确! 2、今天同学们表现的非常棒,不妨在这里给老师一个表现的机会,教 师很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有感情背诵。 3、请同学个别背诵,小组背诵、全班背诵。 七、课堂小结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2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2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和视角来解读这首诗。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知识介绍,包括作者杨万里、写作背景等;2. 共同朗读《归园田居(其三)》;3. 诗歌欣赏和分析,包括诗歌主题、意象、语言表达等;4. 学生自由发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诗歌创作或表达。

教学步骤:Step 1:创设情境,介绍杨万里及《归园田居(其三)》的背景知识。

-通过图片、音频等形式展示适合年龄的杨万里图片以及相关的背景音乐。

-介绍《归园田居(其三)》的诗歌背景,包括杨万里的生平、创作背景等。

Step 2:共同阅读诗歌,辅助学生了解诗歌内涵。

-老师先朗读全文或者分段进行朗读,学生跟读。

-辅助学生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意义,解释复杂句子的结构。

Step 3:诗歌欣赏和分析。

-让学生回想自己在刚才共同阅读中的体会,或者再次朗读诗歌。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引导学生从主题、意象、语言表达等方面分析诗歌。

Step 4:学生自由发挥,进行诗歌创作或表达。

-学生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一段或几段诗句,仿照杨万里的字句进行创作,写下自己的诗歌。

-学生也可以选择其他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等。

Step 5: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或表达成果。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或其他形式的表达,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课堂上进行一定的点评和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借鉴。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创作和展示来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2. 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创作和展示来评价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互相借鉴和交流来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

(归园田居 (其三))教学设计.doc

(归园田居 (其三))教学设计.doc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马艳玲●盘龙区云波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昆明市学科带头人。

从教以来,敏而好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自然、朴实、干练、刚柔相济教学风格深得学生喜爱。

曾获云南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竞赛一等奖、美文诵读单项特等奖。

始终践行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教育思想。

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教育格言: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此教学设计代表罗蓉名师工作室多次送课并获得好评教材分析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五首,这是其中第三首。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说”但使愿无违”.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诗结合起来看,作者”愿”其实有它特殊内涵——要按照自己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魏晋时代显然没有得到人们认可,钟嵘《诗品》仅把陶诗列为”中品”.陶诗朴质风貌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先河。

这首诗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口语和醇美诗意和谐统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艺术特点。

学情分析每个孩子都是一名充满诗性诗人,他们与古诗对话,也正是建立在诗性儿童世界里。

细细研读这首古诗,生字不多,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识字能力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

教学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领会其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熏陶和感染。

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作烦琐分析。

重点在于对陶渊明思想初步认识。

为孩子升入初中后,进一步学习陶渊明其他作品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了解陶渊明生平及本诗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描绘田园生活情态,感悟诗人保持自己清高节操、不与污浊社会同流合污志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胡荣华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女生背《陋室铭》。

2、请男同学打开书读《爱莲说》。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篇散文和今天要学的这首古诗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后,教师引导:借描写外界的景物表达自己的内心,而且所表达的都是大致相同的一种精神诉求。

一切景语,其实都是抒发人的内心,一切景语皆情语。

陶渊明是这两篇文章作者的祖宗,他们都是追慕陶渊明才写出了《陋室铭》和《爱莲说》,他们是陶渊明的学生。

陶渊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隐逸者。

而他后面很多学者受其影响,写出了很多风格和他相近的诗文,譬如说《爱莲说》,更别说《陋室铭》。

但是在《爱莲说》中,作者好像提出了一点点批评,作者说陶渊明是花中的隐逸者,我认为这是他没有读懂陶渊明,陶渊明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通过学习一首诗来认识他。

二、解读文本。

(过渡)《归园田居》总共有五首,今天我们学的是第三首。

1、初读感知:
①自由朗读
②指名个别读,并评价。

③再读,读出韵味。

(提示: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如果你的声音不能控制它,让它散散的,诗就读不好了,要调整两样东西:一是你的心跟陶渊明一起去;二是你的声音必须学会控制。

)
④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

⑤疏通诗歌大意。

⑥齐读。

(把解释忘掉,诗懂了就把解释忘记,解释是拐杖,你以后用到陶渊明这首诗时,不要用解释来说,用他的诗句来说。

)
2、探究文本:
问题1:诗人晨兴夕归的目的是不是为了草稀豆苗盛?
问题2:这首诗是不是刻画了一个辛勤的农夫的形象?
问题3:但使愿无违中的愿,你认为这个愿是指什么?
3、学习《归园田居》其一。

4、解题:
①归是什么意思?(回来)
②从哪里回来?(这首诗其实是陶渊明从官场归来。

)
③回到哪里?(田园。

)
④齐读课题
三、拓展迁移:
1、你是否欣赏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陶渊明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到底要不要学陶渊明?我们到底在他身上学到什么?
2、选题一言心得
①陶渊明与我何干?
②陶渊明与我同行。

要求:精诚、精炼、精彩
四、课堂总结
在你人生的道路上,衣沾不足惜,但使愿天违。

你的本性要守着这南山下的草木和一亩方田,它是我们灵魂获得提高,呼吸清新空气的永恒表达。

当我们疲备时,就打开《归去来兮》,就打开《饮酒》诗,就打开《归园田居》,就打开《桃花源记》,回到我们永恒的家园,呼吸那清新的氧气,再读一遍。

五、布置作业
背诵和默写《归田园居》(其三),朗读《归田园居》组诗。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全部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