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复习课件复习过程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复习
个性化辅导讲义学生:科目:第阶段第次课教师:课后巩固:【课后练习】 一.两个运动特例: (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只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
2.特点: ①初速V 0=0 ②只受一个力,即重力作用。
当空气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的下落可以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3.性质: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①速度公式:gt v t = ②位移公式:221gt h =: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思路审题→画出过程草图→判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或选取坐标轴)→选用公式列出方程→求解方程,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讨论。
③速度位移关系:gh v t 22= ④平均速度公式:2tv v =重力加速度:同一地点,任何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相同,跟物体的轻重无关。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大小跟高度和纬度有关。
地面附近通常取g=9.8m/s 2,粗略计算时,可取10 m/s 2。
(二)竖直上抛运动1.定义:物体以初速Vo 竖直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抛出后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性质:初速为Vo ,加速度为-g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3.基本规律:①速度公式:gt v v t -=0 ②位移公式:2021gt t v h -= ③速度位移关系:gh v v t 2202-=-4.基本特点: ①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 ②落回到抛出点的时间:③落回到抛出点的速度跟初速间的关系: ④上升的最大高度:5.处理方法: ①分段法: ②整体法: ③对称法练习:1、一小球从离地100米高处以30m/s 的初速度作竖直上抛运动,则它在前4s 内所走的路程为 米,位移为 米,前8s 内所走路程为 米,位移为 米,前4s 内的平均速度为 m/s 。
2、一物体以30m/s 的初速度从地面开始做竖直上抛运动,它上升过程中到达40m 高处时所用时间为 ,它从抛出到下落经过离地高40m 处所需时间 为 s 。
3、一物体作竖直上抛运动,上升和下落过程中两次经过较低点A 点之间的时间为t 1,上升和下落过程中两次经过较高的B 点之间的时间t 2,则AB 间的高度差为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07-4.自由落体运动
次序
1
20.10
0.20
2
25.20
0.23
3
32.43
0.26
4
38.45
0.28
5
44.00
0.30
6
50.12
0.32
见解析图
拓展 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忽略阻力)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点演练1 [2024盐城阜宁期中]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 研究是科学实验和逻辑思维的完美结合,如图所示,可大 致表示其实验和思维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分析,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C ) A.丁图是实验现象,甲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 B.甲图是实验现象,乙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 C.运用甲图的实验,可“冲淡”重力的作用,使实验数据更容易测量 D.运用丁图的实验,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使实验数据更容易测量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4.自由落体运动
1 要点一 自由落体运动 2 要点二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 要点三 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测量
学习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1.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 物理观念: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受力特点和运动
的研究方法,领会伽利略的 规律。
科学思想。 科学思维:分析出自由落体运动做的是匀加速直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 甲、乙、丙图是实验现象,丁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 得到的结论,故A、B项错误;由于伽利略时代靠滴水计 时,不能准确测量自由落体所用的时间,采用从斜面滚下, 可以延长下滑所用时间,起到“冲淡”重力的作用,丁图中 自由落体的时间更难测量,故C项正确,D项错误。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章末复习课+Word版含答案
第二章 章末复习课【知识体系】[答案填写] ①v =v 0+at ②x =v 0t +12at 2 ③v 2-v 20=2ax ④v 0+v 2 ⑤v t 2⑥x n -x n -1=aT 2 ⑦倾斜直线 ⑧图象纵坐标 ⑨图象的斜率 ⑩图象与t 轴所围面积 ⑪图象的纵坐标 ⑫图象的斜率 ⑬等于零 ⑭只受重力 ⑮v =gt ⑯h =12gt 2 ⑰v 2=2gh ⑱9.8_m/s 2 ⑲竖直向下主题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与应用1.公式中各量正负号的确定.x 、a 、v 0、v 均为矢量,在应用公式时,一般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但不绝对,也可规定为负方向),凡是与v 0方向相同的矢量为正值,相反的矢量为负值.当v 0=0时,一般以a 的方向为正方向,这样就把公式中的矢量运算转换成了代数运算.2.善用逆向思维法.特别对于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倒过来可看成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样公式可以简化⎝ ⎛⎭⎪⎫如v =at ,x =12at 2,初速度为0的比例式也可以应用.3.注意.(1)解题时首先选择正方向,一般以v 0方向为正方向.(2)刹车类问题一般先求出刹车时间.(3)对于有往返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全过程加速度a 恒定),可对全过程应用公式v =v 0+at 、x =v 0t +12at 2列式求解. (4)分析题意时要养成画运动过程示意图的习惯,特别是对多过程问题.对于多过程问题,要注意前后过程的联系——前段过程的末速度是后一过程的初速度;再要注意寻找位移关系、时间关系.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解题方法.为1.6 m ,随后4 s 的位移为零,那么物体的加速度多大(设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返回时加速度不变)?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解析:设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 ,由题意知a 的方向沿斜面向下. 方法一:基本公式法物体前4 s 位移为1.6 m ,是减速运动,所以有x =v 0t 1-12at 21, 代入数据1.6=v 0×4-12a ×42① 随后4 s 位移为零,则物体滑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为t =4 s +42s =6 s , 所以初速度为v 0=at =a ×6②由①②得物体的加速度为a =0.1 m/s 2.方法二:推论v -=v t 2法物体2 s 末时的速度即前4 s 内的平均速度为:v 2=v -=1.64m/s =0.4 m/s. 物体6 s 末的速度为v 6=0,所以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 =v 2-v 6t =0.4-04m/s 2=0.1 m/s 2. 方法三:推论Δx =aT 2法由于整个过程a 保持不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由Δx =aT 2得物体加速度大小为:a =Δx T 2=1.6-042 m/s 2=0.1 m/s 2. 方法四:由题意知,此物体沿斜面速度减到零后,又逆向加速.分过程应用x =v 0t +12at 2得: 1.6=v 0×4-12a ×42, 1.6=v 0×8-12a ×82, 由以上两式得a =0.1 m/s 2,v 0=0.6 m/s.答案:0.1 m/s 2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物体从O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经A 、B 、C 三点,其中|AB |=2 m ,|BC |=3 m .若物体通过AB 和BC 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则O 、A 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A.98m B.89 m C.34 m D.43m 解析: 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 ,经过A 点时的速度为v A ,由A 点到B 点所用的时间为t ,则x AB =v A t +12at 2=2 m ,x AC =v A ·2t +12a (2t )2=5 m ,联立以上二式解得at 2=1 m ,v A t =1.5 m ,故|OA |=v 2A 2a =98m ,选项A 正确.答案:A主题2 x -t 图象和v-t 图象的比较1.两类运动图象对比.(1)确认是哪种图象,v-t图象还是x-t图象.(2)理解并熟记五个对应关系.①斜率与加速度或速度对应.②纵截距与初速度或初始位置对应.③横截距对应速度或位移为零的时刻.④交点对应速度或位置相同.⑤拐点对应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典例2】如图所示,a、b分别为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其中a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b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乙始终沿正方向运动B.t1时刻甲、乙两物体的位移相等、速度相等C.0~t2时间内物体乙的平均速度大于物体甲的平均速度D.t1到t2时间内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同解析:b图线的斜率先为正值,后为负值,则物体乙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A错误;在t1时刻,两物体的位移相等,但图线a、b 的斜率不相等,则两物体的速度不相等,B错误;0~t2时间内,两物体的位移相等,运动时间相等,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同,C错误;t1~t2时间内,两物体的位移相等,运动时间相等,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同,D正确.答案:D针对训练2.(多选)如图所示的x-t图象和v-t图象中,给出的四条曲线1、2、3、4代表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关于它们的物理意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v-t图象中物体4在t4时刻离出发点最远B.图线1、2均表示物体做直线运动C.两图象中,t2、t4时刻分别表示物体2、4开始反向运动D.x-t图象中t1时刻物体1的速度大于物体2的速度解析:v-t图象中速度的正、负表示运动方向,故物体4在整个过程中都朝着正方向运动,所以在t5时刻离出发点最远,A错误;x-t图象中位移变大表示沿正方向运动,位移变小表示沿负方向运动,始终做直线运动,B正确;在v-t图象中物体4在t4时刻的速度减小,并没有改变运动方向,C错误;x-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故t1时刻物体1的速度大于物体2的速度,D正确.答案:BD统揽考情本章的知识特点是:运动规律和公式较多,学生初次学习不易灵活掌握.但在高考命题中,热点较多,常见的热点有运动图象的理解应用、纸带类问题的数据处理、与动力学(第四章学习)的综合等.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常有与其他知识综合的计算题出现,有时考查追及相遇问题.在其他省市的高考题中多考选择题,本章内容在高考中的分值大约在6~15分之间.真题例析(2017·全国卷Ⅰ)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计量时间.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a)所示.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b)记录了桌面上连续的6个水滴的位置.(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 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图(a)图(b)(1)由图(b)可知,小车在桌面上是____________(填“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运动的.(2)该小组同学根据图(b)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运动.小车运动到图(b)中A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 m/s,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 m/s2.(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解析:(1)小车在阻力的作用下,做减速运动,由图(b)知,从右向左相邻水滴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所以小车在桌面上是从右向左运动.(2)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 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所以相邻两水滴间的时间间隔Δt=3045s=23s,滴下A点时小车的速度v A=0.117+0.1332Δt=0.19 m/s,根据逐差法可求加速度,(x4+x5)-(x1+x2)=6a(Δt)2,解得a=0.037 m/s2.答案:(1)从右向左(2)0.190.037针对训练(2017·全国卷Ⅱ)某同学研究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滑块、长度不同的矩形挡光片、光电计时器.图(a)图(b)实验步骤如下:①如图(a),将光电门固定在斜面下端附近;将一挡光片安装在滑块上,记下挡光片前端相对于斜面的位置,令滑块从斜面上方由静止开始下滑;②当滑块上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用光电计时器测得光线被挡光片遮住的时间Δt;③用Δs表示挡光片沿运动方向的长度,如图(b)所示,v表示滑块在挡光片遮住光线的Δ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求出v;④将另一挡光片换到滑块上,使滑块上的挡光片前端与①中的位置相同,令滑块由静止开始下滑,重复步骤②、③;⑤多次重复步骤④;⑥利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作出v-Δt图,如图(c)所示.图(c)完成下列填空:(1)用a表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用v A表示挡光片前端到达光电门时滑块的瞬时速度大小,则v与v A、a和Δt的关系式为v=____________.(2)由图(c)可求得,v A =________ cm/s ,a =________ cm/s 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解析:(1)设挡光片末端到达光电门的速度为v ,则由速度时间关系可知v =v A +a Δt ,且v =v A +v 2联立解得v =v A +12a Δt . (2)由图(c)可求得v A =52.1 cm/s ,12a =53.6-52.1180×10-3 cm/s 2≈8.3 cm/s 2,即a =16.6 cm/s 2.答案:(1)v =v A +12a Δt (2)52.1 16.6(15.8~16.8)1.(2015·江苏卷)如图所示,某“闯关游戏”的笔直通道上每隔8 m 设有一个关卡,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放行和关闭的时间分别为5 s 和2 s .关卡刚放行时,一同学立即在关卡1处以加速度2 m/s 2由静止加速到 2 m/s ,然后匀速向前,则最先挡住他前进的关卡是( )A .关卡2B .关卡3C .关卡4D .关卡5解析:同学加速到2 m/s 时所用时间为t 1,由v 1=at 1,得t 1=v 1a=1 s ,通过的位移x 1=12at 21=1 m ,然后匀速前进的位移x 2=v 1(t -t 1)=8 m,因x1+x2=9 m>8 m,即这位同学已通过关卡2,距该关卡1 m,当关卡关闭t2=2 s时,此同学在关卡2、3之间通过了x3=v1t2=4 m的位移,接着关卡放行t=5 s,同学通过的位移x4=v1t=10 m,此时距离关卡4为x5=16 m-(1+4+10) m=1 m,关卡关闭2 s,经=0.5 s后关卡4最先挡住他前进.过t3=x5v1答案:C2.(2016·江苏卷)小球从一定高度处由静止下落,与地面碰撞后回到原高度再次下落,重复上述运动,取小球的落地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下列速度v和位置x的关系图象中,能描述该过程的是()解析:由题意知小球在下落的过程中速度方向向下,与题中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故为负值,所以C、D错误;小球的运动为匀变速运动,根据v2-v20=2ax可知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为二次函数,故A正确,B错误.答案:A3.(2016·上海卷)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相继经过两段距离为16 m的路程,第一段用时4 s,第二段用时2 s,则物体的加速度是()A.23m/s 2 B.43 m/s 2 C.89 m/s 2 D.169m/s 2 解析:根据题意,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t 2时刻的瞬时速度,在第一段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 1=v 1=164 m/s =4 m/s ;在第二段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 2=v 2=162m/s =8 m/s ;则物体加速度为:a =v 2-v 1t =8-43 m/s =43m/s ,故选项B 正确.答案:B4.(多选)(2016·全国Ⅰ卷)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 图象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t =3 s 时并排行驶,则( )A .在t =1 s 时,甲车在乙车后B .在t =0时,甲车在乙车前7.5 mC .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 =2 sD .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 m 解析:由题中v t 图象得a 甲=10 m/s 2,a 乙=5 m/s 2,两车在t =3 s 时并排行驶,此时x 甲=12a 甲t 2=12×10×32 m =45 m , x 乙=v 0t +12a 乙t 2=10×3 m +12×5×32 m =52.5 m ,所以t =0时甲车在前,距乙车的距离L =x 乙-x 甲=7.5 m ,B 项正确;t =1 s 时,x 甲′=12a 甲t ′2=5 m ,x 乙′=v 0t ′+12a 乙t ′2=12.5 m ,此时x 乙′=x 甲′+L =12.5 m ,所以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为t =1 s ,故A 、C 项错误;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沿公路方向相距L ′=x 乙-x 乙′=40 m ,故D 项正确.答案:BD5.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斜面倾角θ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b)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图(a)图(b)(1)部分实验步骤如下:A .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B .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C .将小车依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D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用字母填写).(2)图(b)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 =____s.(3)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v 5=____.(4)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 =________________.解析:(1)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DCBA.(2)每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故T =0.02×5 s =0.1 s.(3)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则v 5=s 4+s 52T. (4)由逐差法得加速度a =s 4-s 13T 2+s 5-s 23T 2+s 6-s 33T 23= (s 4+s 5+s 6)-(s 1+s 2+s 3)9T 2. 答案:(1)DCBA (2)0.1 (3)s 4+s 52T(4)(s 4+s 5+s 6)-(s 1+s 2+s 3)9T 2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复习与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考点一:质点的相关知识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1)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2)质点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这也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2、可以将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1)平动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一般研究物体的转动时不能把物体看作质点.(2)物体有转动,但物体的转动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时,物体本身的形状和大小已变成了次要因素.(3)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作质点,如研究火车过桥的时间时就不能把火车看作质点.考点二: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三: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考点六: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1) 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 竖直上抛运动 课件(共15张ppt)
例2.跳水是一项优美的水上运动,如图 所示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小将 陈若琳和王鑫在跳台上腾空而起的英姿. 运动员从离水面10m高的跳台向上跃起,
解析:运动员在空中的运动可 看作竖直上抛运动,情景如图。 从起跳到最高点的过程可看成
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重心(此时其重心 自由落体运动的逆过程,重心
拓展课程
7
竖直上抛运动
课程目标
1.理解竖直上抛运动性质与竖直 上抛运动的条件.
2.掌握将竖直上抛运动分为上升 、下降两个过程分析、处理的方法, 掌握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3.知道可将竖直上抛运动上升和 下落两个过程看成一个统一的匀变速 直线运动.
学法指导
1.通过观察物体的上抛,掌握竖 直上抛运动特征和运动性质.
4.图像法: vt
a上=a下=-g
能力突破
◆竖直上抛运动的处理方法
例1.如图,一人站在h=10m高的阳
台上将一小球以v0=10m/s的初速 度竖直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g
v0
取10m/s2,求小球从抛出到落地所
经历的时间?
1.分段法 t (1 3)s 2.整体法
h
h
v0t
1 2
gt2
◆竖直上抛运动的处理方法
竖直上抛运动
1.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 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 用下的运动叫做竖直上抛运动。
2.产生条件: ①具有竖直向上的初速度 ②只受重力作用
3.运动性质: 初速度v0竖直向上,加速度为g
(竖直向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运动员的运动近 似为竖直上抛运
动
思考题
已求知:竖直上抛的物体初速度v0,试 (1)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以及上
解析:将上升过程看成反向初
高中物理第2章章末复习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2章章末复习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章末复习课[体系构建][核心速填]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基本公式(2)推论2.两类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同.(2)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反.3.自由落体运动(1)特点:v0=0,a=g(只在重力作用下运动).(2)规律4.两类图象(1)xt图象:直线的斜率表示速度.(2)vt图象:直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及应用1.(1)要养成画物体运动示意图或vt图象的习惯,特别是较复杂的运动,画出示意图或vt 图象可使运动过程直观,物理过程清晰,便于分析研究.(2)要注意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搞清楚整个运动过程按运动性质的转换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各个阶段又存在什么联系.2.常用方法常用方法规律特点解析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公式有:速度公式:v=v0+at;位移公式:x=v0t+12at2;速度、位移关系式:v2-v20=2ax;平均速度公式v=vt2=v0+v2.以上四式均是矢量式,使用时一般取v0方向为正方向,与v0同向取正,反向取负;同时注意速度和位移公式是基本公式,可以求解所有问题,而使用推论可简化解题步骤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用比例法解题极值法临界、极值问题的考查往往伴随着“恰好、刚刚、最大、最小”等字眼,极值法在追及等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逆向思维法(反演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图象法应用vt图象,可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找出答案巧用推论Δx=x n+1-x n=aT2解题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x n+1-x n =aT2,对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问题,应优先考虑用Δx=aT2求解巧选参考系法物体的运动是相对一定的参考系而言的.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以地面为参考系,有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也可巧妙地选用其他物体作为参考系,甚至在分析某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时,为了求解简捷,还需灵活地转换参考系如图所示,已知物体运动到斜面长度3/4处的B 点时,所用时间为t ,求物体从B 滑到C 所用的时间.[解析] 解法一:逆向思维法物体向上匀减速冲上斜面,相当于向下匀加速滑下斜面.故x BC =12at 2BC ,x AC =12a (t +t BC )2又x BC =x AC /4 解得t BC =t . 解法二: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之比为x 1∶x 2∶x 3∶…∶x n =1∶3∶5∶…∶(2n -1)现有x BC ∶x BA =(x AC /4)∶(3x AC /4)=1∶3 通过x AB 的时间为t ,故通过x BC 的时间t BC =t . 解法三:中间时刻速度法利用教材中的推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v AC =(v A +v C )/2=(v 0+0)/2=v 0/2又v 20=2ax AC ,v 2B =2ax BC ,x BC =x AC /4 由以上各式解得v B =v 0/2可以看出v B 正好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因此B 点是时间中点的位置,因此有t BC =t . 解法四:图象法利用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边平方比的方法,作出v t 图象,如图所示,S △AOC /S △BDC=CO 2/CD 2且S △AOC =4S △BDC ,OD =t ,OC =t +t BC所以4/1=(t +t BC )2/t 2BC 解得t BC =t .[答案] t1.甲、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在第一段时间间隔内,两辆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是甲的两倍;在接下来的相同时间间隔内,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增加为原来的两倍,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求甲、乙两车各自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路程之比.[解析] 解法一:基本公式法设汽车甲在第一段时间间隔末(时刻t 0)的速度为v ,第一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s 1,加速度为a ;在第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s 2.由运动学公式得v =at 0,s 1=12at 20,s 2=vt 0+12(2a )t 2设汽车乙在时刻t 0的速度为v ′,在第一、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分别为s 1′、s 2′.同样有v ′=(2a )t 0,s 2′=12(2a )t 20,s 1′=v ′t 0+12at 20,设甲、乙两车行驶的总路程分别为s 、s ′,则有s =s 1+s 2,s ′=s 1′+s 2′联立以上各式解得,甲、乙两车各自行驶的总路程之比为s ∶s ′=5∶7.解法二:图象法由题意知,甲在t 0时刻的速度v甲1=at 0,2t 0时刻的速度v甲2=v甲1+2at 0=3at 0;同理,乙车在t 0时刻的速度v 乙1=2at 0,2t 0时刻的速度v 乙2=v 乙1+at 0=3at 0.作出甲、乙两车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线与t 轴所围的面积知s 甲=52at 20,s 乙=72at 2所以,两车各自行驶的总路程之比s 甲∶s 乙=5∶7. [答案] 5∶7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比较x t 图象v t 图象典型图象其中④为抛物线其中④为抛物线意义 反映的是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反映的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点 对应某一时刻物体所处的位置 对应某一时刻物体的速度斜率斜率的大小表示速度大小 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截距 直线与纵轴截距表示物体在t =0时刻距离原点的位移,即物体的出发点;在t 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回到原点的时间 直线与纵轴的截距表示物体在t =0时刻的初速度;在t 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速度为0的时刻两图线的交点同一时刻各物体处于同一位置同一时刻各物体运动的速度相同【例2】 (多选)我国“蛟龙号”深潜器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2012年6月24日以7 020 m 深度创下世界最新纪录(国外最深不超过6 500 m),这预示着它可以征服全球99.8%的海底世界.在某次实验中,深潜器内的显示屏上显示出的深度曲线如图甲所示、速度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甲 乙A .图甲中h 3是本次实验下潜的最大深度B .本次实验中深潜器的最大加速度是0.025 m/s 2C .在3~4 min 和6~8 min 的时间段内深潜器具有向上的加速度D .在6~10 min 时间段内深潜器的平均速度为0AC [根据图甲深度显示,可以直接看出蛟龙号下潜的最大深度是h 3,A 正确;根据图乙可以求出0~1 min 内蛟龙号的加速度a 1=-2-060 m/s 2=-130 m/s 2,3~4 min 内加速度a 2=0-(-2)60 m/s 2=130 m/s 2,6~8 min 内加速度a 3=3-0120 m/s 2=140 m/s 2,8~10 min 内加速度a 4=0-3120 m/s 2=-140 m/s 2,所以蛟龙号的最大加速度为130m/s 2,B 错误;3~4 min 和6~8 min 的时间段内潜水器的加速度方向向上,C 正确;6~10 min 时间段内潜水器在向上运动,位移不为零,所以平均速度不为零,D 错误.][一语通关]在图象问题的学习与应用中首先要注意区分它们的类型,其次应从图象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图象的斜率、截距、交点、拐点、面积等方面的含义加以深刻理解.2.如图所示的位移(x )—时间(t )图象和速度(v )—时间(t )图象中给出四条图线,甲、乙、丙、丁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车做直线运动,乙车做曲线运动B .0~t 1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C .0~t 2时间内,丙、丁两车在t 2时刻相距最远D .0~t 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C [x t 图象表示的是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由x t 图象可知,甲、乙两车在0~t 1时间内均做单向直线运动,且在这段时间内两车通过的位移和路程均相等,A 、B 错误;在v t 图象中,t 2时刻丙、丁两车速度相同,故0~t 2时间内,t 2时刻两车相距最远,C 正确;由图线可知,0~t 2时间内丙车的位移小于丁车的位移,故丙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丁车的平均速度,D 错误.]利用打点纸带分析物体的运动(交流电频率为50 Hz),因此纸带上的点可表示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的点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打点纸带分析物体的运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2)测定物体运动的速度;(3)测定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的加速度.1.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求相邻位移的差Δx . 设相邻两点之间的位移为x 1、x 2、x 3、…(1)若x 2-x 1=x 3-x 2=…=x n -x n -1=0,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若x 2-x 1=x 3-x 2=…=x n -x n -1≠0,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测定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设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求得速度v ,如v 1=x 1+x 22T ,v 2=x 2+x 32T等. 3.测定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方法 (1)逐差法如图所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为x 1、x 2、…、x 6,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根据Δx =aT 2有x 4-x 1=(x 4-x 3)+(x 3-x 2)+(x 2-x 1)=3aT 2同理x 5-x 2=x 6-x 3=3aT 2求出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2 再算出a 1、a 2、a 3的平均值a =a 1+a 2+a 33=(x 6+x 5+x 4)-(x 3+x 2+x 1)9T2上式即为所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2)v t 图象法 根据v =v t2可求得 v 1=x 1+x 22T 、v 2=x 2+x 32T 、v 3=x 3+x 42T 、…、v n =x n +x n +12T求出1、2、…(一般取5个点)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再作出v t 图象,求出图线的斜率即为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例3】 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计量时间.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甲所示.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记录了桌面上连续的6个水滴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 s 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甲乙(1)由图乙可知,小车在桌面上是________(选填“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运动的. (2)该小组同学根据图乙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运动.小车运动到图中A 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2.(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解析] (1)小车运动时由于摩擦力的作用,速度逐渐减小,滴水计时器滴下水滴的间距逐渐变小,因此小车从右向左运动.(2)滴水的时间间隔T =3045 s≈0.67 s小车运动到A 点位置时的瞬时速度。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专题2 竖直上抛和追及相遇》ppt课件
2019/8/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8
谢谢欣赏!
2019/8/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9
[规范解答] 设物体到达抛出点上方0.4 m处时还可以上升的高度为h,此时速度为3 m/s,上升阶段是 匀减速直线运动,末速度是零,根据0-v2=2gh有h=0.45 m。下落时,物体相当于从H=0.45 m+0.4 m +0.4 m=1.25 m高处自由下落,根据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v′2=2gH得v′=5 m/s。
判断同向两物体是否相撞的依据是:速度相等时两物体的位移分别为x后、x前,若x后>x前 +x距,两物体相撞;若x后<x前+x距,两物体不相撞。
[典题探究] 例2 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甲以0.5 m/s2的加速度由静止开始行驶,乙在甲的前方200 m处 以5 m/s的速度做同方向的匀速运动,问: (1)甲何时追上乙?甲追上乙时的速度为多大?此时甲离出发点多远? (2)在追赶过程中,甲、乙之间何时有最大距离? 这个距离为多少? [规范解答] 画出示意图,如图所示。 甲追上乙时,x甲=x0+x乙,且t甲=t乙,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列出方程,即 能解得正确的结果。 (1)设甲经过时间t追上乙,则有 x甲=12a甲t2,x乙= v乙t。
01课堂合作探究
考点一 竖直上抛 [重难突破]
1.定义 物体具有向上的初速度,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运动性质 先做向上的匀减速运动,上升到最高点后,又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整个过程中加速度始终为g。
3.处理方法 (1)分段法:具有对称性 选向上为正方向 上升阶段:匀减速直线运动,v=v0-gt,h=v0t-21gt2 下落阶段:自由落体,v=gt,h=12gt2 速率对称:上升与下降经过同一点速率相等。 最大高度H=2vg20 时间对称:t上=t下=vg0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期末复习课件
失不计,则小球在斜面上和水平面上运动的位移大小
之比是( )A.1∶1
B.1∶2
C.1∶3
D.2∶1
【答案】B
提示:选用 x v0 v t ,使问题简化
2
例4.一个质点做直线运动,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A.x1:x2 =1:3,v1:v2=1:2
为 x 6t 3t (m) ,其中时间t的单位s,则当质点的速 2 【解析】根据匀变速方程
【小结】——自由落体规律
1.可充分利用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零的特点,比 例关系及推论等规律 2.物体由静止开始的自由下落过程才是自由落体运 动,从中间截取的一段过程不是自由落体运动,而 是竖直下抛 3.自由落体中已知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
针对练习
1. 如图,篮球架下的运动员原地垂直起跳扣篮,离地后重心上升的
逆向思维,符合初速度为0的四个比例式
由
开始下落
C.25 m
D.75 m
C.25 m
D.75 m
1: 2 1 : 3 2 n n 1 C.25m
D.75 m
如图所示,一冰壶以速度v垂直进入两个矩形区域做匀减速运动,且刚要离开第二个矩形区域时速度恰好为零,则冰壶依次进入每个矩形区域时的速度之比和穿过每个矩形区域所用
滴”的一声,司机发现自动栏杆没有抬起,于是采取制动刹车,汽车刚
好没有撞杆.已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0.7s,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5m/s2,
则该ETC通道的长度约为( )
A.4.2m B.6.0m
C.7.8m
D.9.6m
【答案】D
例3.一个小球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经3 s进入一个
水平面,再经6 s停下,斜面与水平面交接处的能量损
(3)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5张)-PPT优秀课件
交点是什
么意思?
0.1
0.2 0.3 0.4 0.5 0.6
t/s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共25 张PPT) 【PPT优 秀课件 】-精 美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共25 张PPT) 【PPT优 秀课件 】-精 美版
注 意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事 2.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 项 释放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实验时要注意保护小车及滑轮,要避免它们 被碰坏或跌坏。所以,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 用手按住它。
4.小车另一端所挂的钩码个数要适当,避免加 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打的点太少,或加速度太 小使各段位移无法区别,从而使误差增大
处 问题1:怎样分析和选取纸带上的点? 理 舍掉开头过于密集的点,从清楚的点开始,若纸 的 带上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较小,每五个计时点取一 纸 个计数点 ,依次标号为0,1,2,3,4,5 (间隔 带 是0.1s)。
过于密集/ 不清晰的点
0.10s
0.10s
处 问题2:如何计算出所取点的瞬时速度?
理
器 打点计时器
材
纸带
小车
细绳
一端附有定滑 轮的长木板
钩码
实 ⑴ 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将细绳绕过 滑轮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连接
验 好电路。 步 ⑵ 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后面。在小车
的另一端通过细绳挂上钩码。
骤 ⑶ 先接通电源,然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 动,打完一条纸带后立即关闭电源。 ⑷ 更换纸带,重复做三次。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4节自由落体运动PPT课件
方向:竖直向下
随
纬
北极:g = 9.832m/s2
度
升
高
பைடு நூலகம்
莫斯科:
,
g = 9.816m/s2
重
力
加
北京:
速
g = 9.801m/s2
度
增
赤道:
大
g = 9.780m/s2
随
海
拔
升
山顶:g = 9.76m/s2
高
,
重
力
加
山脚:g = 9.80m/s2
速
度
减
小
例: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下列说法
(1) v = 0 例: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由
0
四、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我(1)觉v得0 是= 0匀(加2速)直线只运动 受重力作用(或空气阻力可以忽略)
例题:从六楼地板上自由落下一个果壳,已知每层楼高4米,求果壳落到地面的速度?若一辆汽车的速度为60km/h,则果壳和汽车的速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2.5自由落体运动
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当然是重的物 体下落快了
亚里士多德
不,你说的不对,
应该是一样快
伽利略
一、自由落体运动
1. 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 2.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一般思路方法 :化“动” 为“静”,“静”中求“动”.
(2)人工转变: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可控)
度哪个大?这样的果壳对楼下的行人有无危害? (g取10m/s2)
(3)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章末复习 课件PPT
• 设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a, 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分 别是x1,x2……xn,由运动学公式可得Δx= x2-x1=x3-x2=…=xn-xn-1=aT2,即连 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相等,因此, 只要看纸带上时间间隔相等的连续相邻的 计数点的距离之差是否相等,就可以判断
假如用相邻的距离之差 Δx1+Δx2+…+Δxn-1 分 别除以 T2,再取其平均值,
有:a=Δx1+Δ(xn2-+1…)T+2 Δxn-1.
• 例1如下图甲所示,小车放在斜面上,车 前端拴有不可伸长的细线,跨过固定在斜 面边缘的小滑轮与重物相连,小车后面与 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起初小车停在靠 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重物到地面的距离 小于小车到滑轮的距离.启动打点计时器 ,释放重物,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由静止 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重物落地后,小车 会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打点计时器使 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图乙中a、b、c是 小车运动纸带上的三段,纸带运动方向如 箭头所示.
.
解析:(1)老鼠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即 v =k·1x或 v·x=k(k 为常量).
取 x 为纵坐标、v1为横坐标,作出 x-v1图象,如图所 示.
在 x1 处:v1·x1=k 在 x2 处:v2·x2=k 解得:v2=xx12v1.
(2)x-v1图象与横轴所围的面积等于所求时间 t,则
2.由纸带求物体速度
已经证明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 t 内中间时刻的瞬
时速度 v 等于初速度 v0 和末速度 v 的平均值,即 v =v0+2 v.
如果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x1、x2……xn 为其在连续 相等时间内的位移,a 为其加速度,T 为相等时间间隔值,
高级中学高中物理必修一人教版课件:第二章复习一 (共30张PPT)
x1
1
x2
2
x3
3
x4
4
x5
5
上图为物体运动时,打点计时器打出 的纸带。设相邻两测量点间的时间 间隔为T,打0号测量点时瞬时速度 为 v0
则有:
1 x1 v0T aT 2
2
1 1 2 3 2 2 x2 v0 2T a(2T ) v0T aT v0T aT 2 2 2
所以:
x2 x1 aT , x3 x2 aT ,
2 2
x4 x3 aT , x5 x4 aT ,
2 2
结论: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 相同相邻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定 值,即 x aT 2
△x= x2-x1=……= xn-xn-1 =aT2
练习2:一物体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 动。求:
得:t2+24t-180=0
t1=6s t2= -30s
所以行驶180m所需的时间为6s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1 2 由x v0t at 2
1 2 v0t at 2v0 at 2 得:v t 2 v0 (v0 at) v0 vt 2 2
x 且v t
又由速度公式: 由位移公式:
v=v0+at
可得:
2 0
v v 2ax
2 2 0
5
v 2ax v 2 5 10 0.64 0m / s 800m / s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v v0 v v0 at t a
1 2 x v0t at 2
解:由
v v 2ax
2
v v x 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