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病原物的相互作用ppt课件
合集下载
植物病理学 第11章 植物的抗病性 图文
第十一章 植物的抗病性在病害 互作中的作用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一、植物抗病性的主要类型 • 免疫 • 抗病(高抗、中抗、低抗) • 感病 • 耐病 • 避病
二、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
• Van der Plank 1963年提出的:在遗传学上,根据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有无 特异性的相互关系来划分的:
一个品种中。
第二节 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 呼吸作用 • 光合作用 • 核酸和蛋白质 • 酚类物质和相关酶 • 水分生理
第三节 植物的抗病机制
一、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1、蜡质层 2、植物细胞壁的钙化作用或硅化作用
二、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指植物体内含有的天然抗菌物质、或能抑制病原 物某些酶类的物质、也可能缺乏病原物寄生和致 病所必须的重要化学组分,主要包括: 1、酚类物质 2、一些不饱和的内脂 3、氰化物 4、一些有机酸
保卫素的合成及积累;植物防卫反应的激活等
植物和病原物互作的分子机理模式图
侵染后或受到多种非生物因子激发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 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3、病程相关蛋白(PR)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同因子的刺 激后产生的一类水溶性蛋白。 3、植物组织对毒素的降解作用:植物组织能够代谢病原菌 产生的植物毒素,将毒素转化为无毒害作用的物质。
过敏坏死反应的症状
抗病植物和病原物无毒基因发生非亲和性互作诱导过敏坏死反应的分子机理
三、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P302-303)
• 细胞壁木质化(木质素的沉积) • 细胞壁木栓化 (诱导木栓质在细胞壁原纤
维间沉积,木栓化细胞构成了抵抗病原物 侵入的屏障) • 侵填体(与导管相邻的薄壁细胞通过纹孔 膜在导管腔内形成的膨大球状体)
四、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一、植物抗病性的主要类型 • 免疫 • 抗病(高抗、中抗、低抗) • 感病 • 耐病 • 避病
二、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
• Van der Plank 1963年提出的:在遗传学上,根据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有无 特异性的相互关系来划分的:
一个品种中。
第二节 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 呼吸作用 • 光合作用 • 核酸和蛋白质 • 酚类物质和相关酶 • 水分生理
第三节 植物的抗病机制
一、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1、蜡质层 2、植物细胞壁的钙化作用或硅化作用
二、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指植物体内含有的天然抗菌物质、或能抑制病原 物某些酶类的物质、也可能缺乏病原物寄生和致 病所必须的重要化学组分,主要包括: 1、酚类物质 2、一些不饱和的内脂 3、氰化物 4、一些有机酸
保卫素的合成及积累;植物防卫反应的激活等
植物和病原物互作的分子机理模式图
侵染后或受到多种非生物因子激发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 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3、病程相关蛋白(PR)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同因子的刺 激后产生的一类水溶性蛋白。 3、植物组织对毒素的降解作用:植物组织能够代谢病原菌 产生的植物毒素,将毒素转化为无毒害作用的物质。
过敏坏死反应的症状
抗病植物和病原物无毒基因发生非亲和性互作诱导过敏坏死反应的分子机理
三、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P302-303)
• 细胞壁木质化(木质素的沉积) • 细胞壁木栓化 (诱导木栓质在细胞壁原纤
维间沉积,木栓化细胞构成了抵抗病原物 侵入的屏障) • 侵填体(与导管相邻的薄壁细胞通过纹孔 膜在导管腔内形成的膨大球状体)
四、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第十一章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
症 状 类 型 叶斑型(A) 肿瘤型(B)
号
致 病 手 段
交
换
识 亲和性分化(A) 别 作 寄主选择性(B) 用 无识别(C)
诱导酶(C) 毒素(A)
萎蔫型(B)
腐烂型(C)
固有酶(A)
基因整合(B)
专 化 性 水 平
侵 入 方 式
直接(D)
自然孔口(E)
伤口(F)
吸 附 性 质
生化性(D)
物理性(E)
(一)抗病性特点:
1、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 2、是植物的遗传潜能,受病原物互作性质和环境条件影响; 3、病原物寄生专化性越强,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分化越明显; (二)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
1、亲合性与非亲和性:病原物对植物成功侵染和致病与否
2、专化性与非专化性:病原物种、小种对寄主植物属、种、 品种的选择
(一)基本概念:由病原物分泌到细胞外的介质中的一类酶。
角 质 胶 酶 酶
病 原 物 胞 外 降 解 酶
细胞壁降解酶
果
纤 维 素 酶
半纤维素酶 蛋 白 粉 脂 酶 酶 酶
细胞内含物降解酶
淀 磷
(二) 胞外酶的致病作用
① 直接侵入:有些植物病原真菌产生角质酶,分
解角质层形成侵入孔而直接侵入植物组织。
②组织离析:果胶降解酶能使组织中细胞分离,导
3、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病原物小种对寄主品种的选择性
二、抗病性类型
(一)根据寄主与非寄主 寄主抗性:在病原物寄主范围内的植物对某种病原物的抗性 非寄主抗性:非寄主植物对某种微生物(病原物)的抗性 (二)根据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机制和抵抗能力 免疫性:在寄主范围内的某植物品种不受病原物侵染 避病性:从时间和空间避开病原物侵染 抗病性:抗病原物侵染、系列和扩展的组织结构或生化物质 耐病性:受病原物侵害无明显病变或损失小,抗损和耐害性强
号
致 病 手 段
交
换
识 亲和性分化(A) 别 作 寄主选择性(B) 用 无识别(C)
诱导酶(C) 毒素(A)
萎蔫型(B)
腐烂型(C)
固有酶(A)
基因整合(B)
专 化 性 水 平
侵 入 方 式
直接(D)
自然孔口(E)
伤口(F)
吸 附 性 质
生化性(D)
物理性(E)
(一)抗病性特点:
1、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 2、是植物的遗传潜能,受病原物互作性质和环境条件影响; 3、病原物寄生专化性越强,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分化越明显; (二)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
1、亲合性与非亲和性:病原物对植物成功侵染和致病与否
2、专化性与非专化性:病原物种、小种对寄主植物属、种、 品种的选择
(一)基本概念:由病原物分泌到细胞外的介质中的一类酶。
角 质 胶 酶 酶
病 原 物 胞 外 降 解 酶
细胞壁降解酶
果
纤 维 素 酶
半纤维素酶 蛋 白 粉 脂 酶 酶 酶
细胞内含物降解酶
淀 磷
(二) 胞外酶的致病作用
① 直接侵入:有些植物病原真菌产生角质酶,分
解角质层形成侵入孔而直接侵入植物组织。
②组织离析:果胶降解酶能使组织中细胞分离,导
3、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病原物小种对寄主品种的选择性
二、抗病性类型
(一)根据寄主与非寄主 寄主抗性:在病原物寄主范围内的植物对某种病原物的抗性 非寄主抗性:非寄主植物对某种微生物(病原物)的抗性 (二)根据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机制和抵抗能力 免疫性:在寄主范围内的某植物品种不受病原物侵染 避病性:从时间和空间避开病原物侵染 抗病性:抗病原物侵染、系列和扩展的组织结构或生化物质 耐病性:受病原物侵害无明显病变或损失小,抗损和耐害性强
病原物与寄主生物之间的交互作用
23
▪ 垂直抗性一般由主效单基因控制, 对植物提供高度但不稳定的保护;
▪ 水平抗性一般由微效多基因控制, 对植物提供一定程度而且稳定性的 保护。
24
特征:
非特异性,不完全性,滞后性,耗 能性。
用途: 保护品质好但感病的植物。
11
抗病机制: (1)结构性抗病 表皮:蜡层,角质层பைடு நூலகம்气孔多少、分
布等。 周皮与树皮:皮孔,次生周皮。
12
障碍区(层): 枝干受伤后形成层形成的独特细胞 所组成的保护组织,含木栓层,不 具输导性,对水气不通透。
侵填体: 堵塞导管,阻止寄生维管束的病原物
寄主范围:病原物所能寄生的寄主种类 (灰霉几千种,油茶叶肿病2种)。
生理小种:病原真菌种内遗传上基本一 致,形态相似的群体组成,它们之间 某些理化特性不同,对寄主植物不同 品种的致病性不同。
5
致病性:病原物引发病害的能力。
致病机制包括: (1)营养、水分及矿质元素的掠夺; (2)分泌各种酶分解寄主构成:果胶
3
活养生物:在活组织上完成其生活史的 生物(专性寄生物)
半活养生物:从活组织获其营养,在组 织死亡之后继续发育并产生孢子(兼 性腐生物)。
死养生物:从死的有机物上获取营养, 或侵入前先杀死寄主组织,然后进入 死组织内摄取营养物质的生物(专性 腐生物,兼性寄生物)。
4
寄生专化性:寄生物对寄主植物属、种、 品种及器官组织的选择性。
21
(5)抗病性的分化和变异 个体内: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化与变异。 个体间:种内变异(单株、种源等) ; 无性系变异; 种间变异。 (6)抗病育种 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基因工程。
22
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反映同种病原物一系列致病性不同种群 (生理小种)与所侵染植物品种之间的 关系,有特异相互作用的称为垂直抗性, 没有特异相互作用的称为水平抗性。前 者指植物品种对病原物某些小种能抵抗, 对另一些则不能;后者指植物品种对所 有小种的反应都是一致的。
▪ 垂直抗性一般由主效单基因控制, 对植物提供高度但不稳定的保护;
▪ 水平抗性一般由微效多基因控制, 对植物提供一定程度而且稳定性的 保护。
24
特征:
非特异性,不完全性,滞后性,耗 能性。
用途: 保护品质好但感病的植物。
11
抗病机制: (1)结构性抗病 表皮:蜡层,角质层பைடு நூலகம்气孔多少、分
布等。 周皮与树皮:皮孔,次生周皮。
12
障碍区(层): 枝干受伤后形成层形成的独特细胞 所组成的保护组织,含木栓层,不 具输导性,对水气不通透。
侵填体: 堵塞导管,阻止寄生维管束的病原物
寄主范围:病原物所能寄生的寄主种类 (灰霉几千种,油茶叶肿病2种)。
生理小种:病原真菌种内遗传上基本一 致,形态相似的群体组成,它们之间 某些理化特性不同,对寄主植物不同 品种的致病性不同。
5
致病性:病原物引发病害的能力。
致病机制包括: (1)营养、水分及矿质元素的掠夺; (2)分泌各种酶分解寄主构成:果胶
3
活养生物:在活组织上完成其生活史的 生物(专性寄生物)
半活养生物:从活组织获其营养,在组 织死亡之后继续发育并产生孢子(兼 性腐生物)。
死养生物:从死的有机物上获取营养, 或侵入前先杀死寄主组织,然后进入 死组织内摄取营养物质的生物(专性 腐生物,兼性寄生物)。
4
寄生专化性:寄生物对寄主植物属、种、 品种及器官组织的选择性。
21
(5)抗病性的分化和变异 个体内: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化与变异。 个体间:种内变异(单株、种源等) ; 无性系变异; 种间变异。 (6)抗病育种 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基因工程。
22
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反映同种病原物一系列致病性不同种群 (生理小种)与所侵染植物品种之间的 关系,有特异相互作用的称为垂直抗性, 没有特异相互作用的称为水平抗性。前 者指植物品种对病原物某些小种能抵抗, 对另一些则不能;后者指植物品种对所 有小种的反应都是一致的。
植物病害知识 ppt课件
张伟亮
真菌的一般性状
真菌生长发育的一般过程与其他作物 一样,先经过营养生长阶段,再进 入繁殖生长,产生各种孢子。真菌 的孢子是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类 似植物的种子。
张伟亮
真菌分类
它属菌物界、真菌门,门下分5个亚门(5大类 群),分别是鞭毛菌亚门(白菜根肿病、霜霉 病)、 接合菌亚门(薯类、瓜果发生软腐)、 子囊菌亚门(麦类赤霉病菌、苹果腐烂病、白 粉病)、 担子菌亚门(锈病、黑粉病)、半知 菌亚门 (稻瘟病、棉花枯黄萎病、炭疽病纹枯 病、棉苗立枯病)
张伟亮
植物病害的分类
植物病害的分类方法很多,每种分类方法都有其作用和 目的意义。主要有6种:
1 根据病因分:
• 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用于区别病害两大类型)。
2 根据病原物分:
• 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等,以反应同类 病原物所致病害的共同特征;
3 根据症状分:
• 叶斑病、腐烂病、萎蔫病、白粉病、锈病等,说明病理解剖 上的变化和病害发展过程,有利于诊断;
A 霉状物:霜霉、灰霉、青霉(各种霜霉病,番茄灰霉病、苹果 青霉病)
B 粉状物:白粉、黑粉、黄粉(白粉病、黑粉病、锈病) C 颗粒状、点状物:炭疽病、白粉病后期的闭囊壳; D 絮状物:水稻绵腐病(烂秧)、苹果白娟病; E 菌核、菌索:油菜菌核病、小麦纹枯病、苹果紫纹羽病; F 溢脓:杨树细菌性溃疡病; G 管状物:苹果—桧柏锈病;
病状:感病植物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病征:病原物在感病植物病部所形成的结构或特征。 症状是植物病害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为此,了解植物病害症 状类型,掌握主要病害的典型症状,是进行病害初步诊断的重 要一环。
张伟亮
病状类型
(1)变色:植物被侵染后,细胞色素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表 观颜色变化。细胞并没死亡。
真菌的一般性状
真菌生长发育的一般过程与其他作物 一样,先经过营养生长阶段,再进 入繁殖生长,产生各种孢子。真菌 的孢子是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类 似植物的种子。
张伟亮
真菌分类
它属菌物界、真菌门,门下分5个亚门(5大类 群),分别是鞭毛菌亚门(白菜根肿病、霜霉 病)、 接合菌亚门(薯类、瓜果发生软腐)、 子囊菌亚门(麦类赤霉病菌、苹果腐烂病、白 粉病)、 担子菌亚门(锈病、黑粉病)、半知 菌亚门 (稻瘟病、棉花枯黄萎病、炭疽病纹枯 病、棉苗立枯病)
张伟亮
植物病害的分类
植物病害的分类方法很多,每种分类方法都有其作用和 目的意义。主要有6种:
1 根据病因分:
• 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用于区别病害两大类型)。
2 根据病原物分:
• 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等,以反应同类 病原物所致病害的共同特征;
3 根据症状分:
• 叶斑病、腐烂病、萎蔫病、白粉病、锈病等,说明病理解剖 上的变化和病害发展过程,有利于诊断;
A 霉状物:霜霉、灰霉、青霉(各种霜霉病,番茄灰霉病、苹果 青霉病)
B 粉状物:白粉、黑粉、黄粉(白粉病、黑粉病、锈病) C 颗粒状、点状物:炭疽病、白粉病后期的闭囊壳; D 絮状物:水稻绵腐病(烂秧)、苹果白娟病; E 菌核、菌索:油菜菌核病、小麦纹枯病、苹果紫纹羽病; F 溢脓:杨树细菌性溃疡病; G 管状物:苹果—桧柏锈病;
病状:感病植物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病征:病原物在感病植物病部所形成的结构或特征。 症状是植物病害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为此,了解植物病害症 状类型,掌握主要病害的典型症状,是进行病害初步诊断的重 要一环。
张伟亮
病状类型
(1)变色:植物被侵染后,细胞色素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表 观颜色变化。细胞并没死亡。
第八章 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植物的抗病性
研究和学习植物抗病性的机制有助于揭示抗
病性的本质,合理利用抗病性,达到控制病
害的目的。
一、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 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 的结果。病原物发展出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 也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抗病性。 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所有的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
无性重组
3)
4)
突变
适应性变异
第三节 植物病理生理学
植物被各类病原物侵染后,发生一系列具有共同特 点的生理变化。
植物细胞的细胞膜透性改变和电解质渗漏是侵染初 期重要的生理病变,继而出现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核酸和蛋白质、酚类物质、水分生理以及其它方 面的变化。 研究病植物的生理病变对了解寄主-病原物的相互关 系有重要意义。
线虫则先利用口针(stylet)反复穿刺,最后穿透植物表皮细胞壁 ,头部或整个虫体进入植物细胞中。
一些病原真菌在植物表皮下的组织中形成了实体时,亦施加相 当大的机械压力,致使细胞壁角质层扩张、突起和破裂,子实 体外露。
二、夺取寄主的生活物质
各种病原物都具有寄生性,能够从寄主上获得必要 的生活物质。
1.
呼吸作用增强:呼吸强度提高是寄主植物对病原物 侵染的一个重要的早期反应。
2.
光合作用降低:病原物的侵染对植物最明显的影响
是破坏了绿色组织,减少了植物进行正常光合作用
的面积,光合作用减弱。
3.
核酸和蛋白质代谢改变: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核酸
寄主病原物互作的生理生化基础PPT课件
• 致病性变异分量的变异和质的变异
• 量的变异分强致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
• 质的方面变异称为致病性分化
• 可表现为专化型(forma speciales):
•
指在不同植物上的致病性分化。
•
小种(race):一种病菌在同一寄主植物不同品种
•
上表现出的致病性差异。
3. 寄主和病原物的识别(Recognition)
(是一种定性的描述) • 无致病性(nopathogenicity):通常指该菌株对一种植物的
所有个体(品种)均丧失致病力。
• 毒性(virulence):指一定的病原物引起植物发病的相对程 度,同一种病原菌中不同菌系对不同寄主或品种的毒性有 所不同。(是一种定量的描述)
• 无毒性(avirelence):通常表示一菌株对一种植物的某些 品种是无毒性的,称无毒株。
recognition )
(1)接触识别和接触后识别 • 接触识别:是指寄主与病原物发生机械接触时引发的特异性反应。 • 接触后识别:是病原物在寄主植物上定殖后发生的特异性反应。
• (2)亲和性识别和非亲和性识别 • 亲和性识别:能导致有效定殖和感病反应的识别 • 非亲和性识别:使病原物侵染受阻和寄主植物产生抗病反应的识别。
• (3)一般性识别和特异性识别 • 一般性识别:指存在与非寄主植物和病原菌的互作以及其它不存在基
因对基因关系的接触早期阶段。 • 特异性识别:指发生在基因对基因病害系统中的特异性互作。
识别的机制
• 一般性识别在寄主和病原互作早期表面分子表现结构互补 并发生专化性识别。
• 特异性识别中存在寄主和病原物的基因互补和产物的特异 性互作。
第二章 寄主-病原互作的遗传和生化基础
病原物与寄主互作机制 91页PPT文档
第九章 病原物与寄主互作机制
一、病原物和寄主的识别 识别是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短时间便发生物质和信 息相互作用,激发一系列生理生化及组织反应,从而 决定最终感病或抗病后果。 两者接触部位包括胞壁和胞壁、质膜与质膜、吸胞 与胞质、胞壁与质膜、胞内菌丝与胞质以及核酸与胞 质(病毒)。 识别物质必须是变异潜能很大的信息物质和分子结 构上互补或结合,目前认为是蛋白质和多糖,组合有 多糖(寄主)-多糖(病原)、多糖-蛋白质、蛋白 质-蛋白质、蛋白质-多糖。 识别结果为亲和(compatible)或不亲和 (incompatible),亲和导致感病,不亲和导致抗病。 多数人认为识别导致不亲和和抗病性,但也有少数人 认为识别导致亲和性和感病现象。 识别机制主要有外源凝集素、共同抗原、激发子、 抑制子、蛋白质共聚学说等。
在病害中,植物凝集素与病原物的吸附和识别有 关,能与病菌表面的碳水化合物或含碳水化合物 的其他分子特异性结合,使病菌被凝集固定而不 能侵染。
病菌与外源凝集素间的结合与病原菌的寄主范围 有一定的相关性,如烟草和马铃薯外源凝集素能 选择地凝聚青枯假单胞杆菌的不亲和菌株,对病 菌胞外多糖(EPS)的结合能力比对脂多糖(LPS) 的能力弱。由于亲和性菌株产生多糖多,使脂多 糖被掩盖,因而削弱了外源凝集素对菌体的凝聚 作用,使亲和性菌株得以侵入寄主。
二、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 1.寄生性概念
寄生即表示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表 示生物生存和营养方式。 (1)从生物之间关系看,植物与相关微生 物之间主要有四种相互关系: ①共生(symbiosis)关系,即植物与微生物共 同生活,紧密联系,形成了双方都可以得 到好处的互利关系。例如豆科植物与其根 瘤细菌之间的关系。
②共栖(commensalism)关系,即有关双方虽然共存 于同一环境中,但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益、害关 系。例如在植物的根围和叶围都有许多非病原微 生物,这些微生物可利用植物分泌的有机物,但 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一、病原物和寄主的识别 识别是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短时间便发生物质和信 息相互作用,激发一系列生理生化及组织反应,从而 决定最终感病或抗病后果。 两者接触部位包括胞壁和胞壁、质膜与质膜、吸胞 与胞质、胞壁与质膜、胞内菌丝与胞质以及核酸与胞 质(病毒)。 识别物质必须是变异潜能很大的信息物质和分子结 构上互补或结合,目前认为是蛋白质和多糖,组合有 多糖(寄主)-多糖(病原)、多糖-蛋白质、蛋白 质-蛋白质、蛋白质-多糖。 识别结果为亲和(compatible)或不亲和 (incompatible),亲和导致感病,不亲和导致抗病。 多数人认为识别导致不亲和和抗病性,但也有少数人 认为识别导致亲和性和感病现象。 识别机制主要有外源凝集素、共同抗原、激发子、 抑制子、蛋白质共聚学说等。
在病害中,植物凝集素与病原物的吸附和识别有 关,能与病菌表面的碳水化合物或含碳水化合物 的其他分子特异性结合,使病菌被凝集固定而不 能侵染。
病菌与外源凝集素间的结合与病原菌的寄主范围 有一定的相关性,如烟草和马铃薯外源凝集素能 选择地凝聚青枯假单胞杆菌的不亲和菌株,对病 菌胞外多糖(EPS)的结合能力比对脂多糖(LPS) 的能力弱。由于亲和性菌株产生多糖多,使脂多 糖被掩盖,因而削弱了外源凝集素对菌体的凝聚 作用,使亲和性菌株得以侵入寄主。
二、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 1.寄生性概念
寄生即表示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表 示生物生存和营养方式。 (1)从生物之间关系看,植物与相关微生 物之间主要有四种相互关系: ①共生(symbiosis)关系,即植物与微生物共 同生活,紧密联系,形成了双方都可以得 到好处的互利关系。例如豆科植物与其根 瘤细菌之间的关系。
②共栖(commensalism)关系,即有关双方虽然共存 于同一环境中,但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益、害关 系。例如在植物的根围和叶围都有许多非病原微 生物,这些微生物可利用植物分泌的有机物,但 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植物病理学--寄主--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ppt课件
ppt课件
33
(二)化学的被动抗病性
1.体表分泌物 叶片和根系分泌各种物质,有许多生化物
质对病原菌有防御作用:有些对病原物有直接 毒害作用,影响真菌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成;
一、与寄主植物争夺营养物质和水分 寄生性种子植物:吸盘、吸器,维管束; 线虫:口针; 真菌:吸器或菌丝体; 细菌:渗透作用; 病毒:合成和复制。
ppt课件
5
二、酶的作用
帮助病原物侵入寄主、引致植物组织及 细胞解体、降解细胞内含物以供自己吸收 利用。
病原物产生的与致病性有关酶的种类 很多,主要有角质酶、细胞壁降解酶(果 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 等)、细胞膜和细胞内含物降解酶(蛋白 酶、脂酶、淀粉酶等)。
ppt课件
20
(四)乙烯
乙烯(ethylene)是一种促进成熟和衰老、抑制 生长的生长调节物质,它在植物中普遍存在。
多数情况下,植株受伤或受病菌感染后乙烯的 含量明显增加。目前已发现甘薯黑斑病菌、大 麦白粉病菌、灰葡萄孢菌、黄萎轮枝菌、番茄 枯萎病菌等病原真菌和假单胞杆菌、黄单胞杆 菌、欧氏杆菌属的病原细菌均可产生乙烯。
在遗传上,这种抗性是由个别主效基因 控制的,称为主效基因抗性、单基因或寡基因 抗性.在生产上这种抗性是不稳定和不能持久的。
ppt课件
27
水平抗性(horizontal resistance):寄 主和病原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一个 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即非小种 专化的, 也称为非专化抗性(nondifferential resistance)。病原物毒性不依寄主抗性基因 的变化而变化,寄主品种没有它们自己所特 有的病原物小种。
高感:对病原物的侵染几乎没有抵抗 力,严重受害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
1、病原物酶的诱导合成过程中的分子识别 2、植物保卫素诱导合成过程中的分子识别 3、病原真菌寄主专化性毒素的作用中的分子识别
(二)细胞-细胞识别:识别双方以分子识别实 现细胞间特异性结合、并引发一方或者双方细 胞学专化性反应的过程。
第四节 植物抗病性机制
一、抗病性概念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 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胞外多糖的产生不仅有利于营养吸收,而且有 助于菌体抵御干燥的损害。许多植物病原细菌 的胞外多糖已证明是重要的致病因子。
第二节 植物病害生理学反应
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会产生一系列异常的 生理生化变化。通常首先是细胞膜透性的改变 和电解质的渗漏,继而出现呼吸作用和光合作 用的变化,核酸、蛋白质、酚类物质和相关酶 等代谢的变化,水分生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
不一致
(三)致病毒素特征
①致病性与活体外产生毒素的水平有关,并能 从病株中也分离到毒素;
②纯化毒素能重现病害症状; ③植物的感病性与对毒素的敏感性有关; ④失去毒素产生能力的突变体,其致病性也受 到影响。
(四)毒素引起的症状
萎蔫、坏死、褪绿、水渍状
(五)毒素的应用
抗病性鉴定,抗病品种筛选,抗病突变株诱导
1、接触前识别:是指病原物受寄主专化性的理化刺激或引 诱,向寄主方向移动(趋向)或生长(向性)的能力。
2、接触识别:发生在寄主植物表面,发生于病原细菌对寄 主植物的吸附,菌物孢子在植物表面的吸附萌芽和侵入。
3、接触后识别:发生于病原菌物寄主专化性毒素的致病 作用;病原物对寄主植物保卫素的诱导;病原物致病酶的诱 导合成。
燕麦叶枯病菌(Bipolaris victoriae)产生的维多利亚 毒素(Victorin,V-toxin)具有极强的寄主选择性,稀释 1000万倍仍能使感病燕麦品种表现病状,但抗病品种表 现病状的稀释极限则只有25倍。
(二)细胞-细胞识别:识别双方以分子识别实 现细胞间特异性结合、并引发一方或者双方细 胞学专化性反应的过程。
第四节 植物抗病性机制
一、抗病性概念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 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胞外多糖的产生不仅有利于营养吸收,而且有 助于菌体抵御干燥的损害。许多植物病原细菌 的胞外多糖已证明是重要的致病因子。
第二节 植物病害生理学反应
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会产生一系列异常的 生理生化变化。通常首先是细胞膜透性的改变 和电解质的渗漏,继而出现呼吸作用和光合作 用的变化,核酸、蛋白质、酚类物质和相关酶 等代谢的变化,水分生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
不一致
(三)致病毒素特征
①致病性与活体外产生毒素的水平有关,并能 从病株中也分离到毒素;
②纯化毒素能重现病害症状; ③植物的感病性与对毒素的敏感性有关; ④失去毒素产生能力的突变体,其致病性也受 到影响。
(四)毒素引起的症状
萎蔫、坏死、褪绿、水渍状
(五)毒素的应用
抗病性鉴定,抗病品种筛选,抗病突变株诱导
1、接触前识别:是指病原物受寄主专化性的理化刺激或引 诱,向寄主方向移动(趋向)或生长(向性)的能力。
2、接触识别:发生在寄主植物表面,发生于病原细菌对寄 主植物的吸附,菌物孢子在植物表面的吸附萌芽和侵入。
3、接触后识别:发生于病原菌物寄主专化性毒素的致病 作用;病原物对寄主植物保卫素的诱导;病原物致病酶的诱 导合成。
燕麦叶枯病菌(Bipolaris victoriae)产生的维多利亚 毒素(Victorin,V-toxin)具有极强的寄主选择性,稀释 1000万倍仍能使感病燕麦品种表现病状,但抗病品种表 现病状的稀释极限则只有25倍。
第十一章-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PPT课件
2021
3 病原物激素
(1) 植物的生长调节物质的概念
生长调节物质亦称植物激素,各种生长调节物质 是植物体细胞分裂、生长、分化、休眠和衰老所必需 的。许多病原菌能合成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相同或类 似的物质,严重扰乱寄主植物正常的生理过程,诱导 产生徒长、矮化、畸形、赘生、落叶和根尖钝化等多 种形态病变。
4.各类病原物侵染还引起一些酚类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增强, 其中最常见的有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过 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等,以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 酶最重要。
2021
五) 水分生理
1.植物叶部发病后可提高或降低水分的蒸腾,依病害种类不 同而异。
例:麦类作用感染锈病后,叶片蒸腾作用增强,水分大量散 失。
2021
(三)植物抗性涉及的专业术语
根据寄主和病原之间在遗传学上有没有特异的 相互作用,把植物的抗病性分为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1.垂直抗性(vertical resistance) 寄主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的少数几
个特定小种,这称为小种专化抗病性(race specific resistance) 。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 间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在遗传上,是由主效基因 控制的,又称为主效基因抗性、单基因或寡基因抗 性.在生产上这种抗性是不稳定和不能持久的。
纤维素酶、木质素降解酶和蛋白酶等。 果胶酶,根据它们的作用分为果胶水解酶和裂 解酶两大类。
(3)消化细胞内物质的酶类:蛋白酶、淀粉
酶、脂酶等,用以降解蛋白质、淀粉和类脂等 重要物质。
2021
2、毒素和他们的致病作用
是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在 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对植物 有毒害的非酶类化合物。
3 病原物激素
(1) 植物的生长调节物质的概念
生长调节物质亦称植物激素,各种生长调节物质 是植物体细胞分裂、生长、分化、休眠和衰老所必需 的。许多病原菌能合成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相同或类 似的物质,严重扰乱寄主植物正常的生理过程,诱导 产生徒长、矮化、畸形、赘生、落叶和根尖钝化等多 种形态病变。
4.各类病原物侵染还引起一些酚类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增强, 其中最常见的有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过 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等,以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 酶最重要。
2021
五) 水分生理
1.植物叶部发病后可提高或降低水分的蒸腾,依病害种类不 同而异。
例:麦类作用感染锈病后,叶片蒸腾作用增强,水分大量散 失。
2021
(三)植物抗性涉及的专业术语
根据寄主和病原之间在遗传学上有没有特异的 相互作用,把植物的抗病性分为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1.垂直抗性(vertical resistance) 寄主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的少数几
个特定小种,这称为小种专化抗病性(race specific resistance) 。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 间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在遗传上,是由主效基因 控制的,又称为主效基因抗性、单基因或寡基因抗 性.在生产上这种抗性是不稳定和不能持久的。
纤维素酶、木质素降解酶和蛋白酶等。 果胶酶,根据它们的作用分为果胶水解酶和裂 解酶两大类。
(3)消化细胞内物质的酶类:蛋白酶、淀粉
酶、脂酶等,用以降解蛋白质、淀粉和类脂等 重要物质。
2021
2、毒素和他们的致病作用
是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在 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对植物 有毒害的非酶类化合物。
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的互作PPT课件
分泌的多糖大分子可引起维管束机械堵塞而使植物萎焉。
2021
5
毒
素
致
病
的
症
黄瓜枯萎病
状
:
萎
蔫
和
坏
死
豇豆枯萎病
花生炭疽病 2021
甘蓝黑斑病
6
胞外酶致病的主要症状:腐烂
结球甘蓝菌核病
白菜软腐病
2021
黄瓜疫霉病
7
激素的致病症状
畸形(徒长、增生、矮化、肿瘤、丛枝); 早衰(衰老、早熟、落叶、落果)
2021
2021黄瓜枯萎病豇豆枯萎病花生炭疽病甘蓝黑斑病2021结球甘蓝菌核病白菜软腐病黄瓜疫霉病2021激素的致病症状畸形徒长增生矮化肿瘤丛枝早衰衰老早熟落叶落果2021二病原物与寄主的识别概念病原物寄主植物识别pathogenplant双方实现信息交流的专化性事件发生在双方互作过程的早期包括病原物接近接触和侵染植物三个阶段能启动或引发寄主植物一系列的病理学反应
3、接触后识别:发生于病原物寄主专化性毒素的致病作用;病
原物诱导寄主植物保卫素和致病酶
2021
9
第二节 寄主的抗病性及其变异
一、寄主的抗病性: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危害的 性能。
2021
10
(一)抗病性特点:
1、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 2、是植物的遗传潜能,受病原物互作性质和环境条件影响; 3、病原物寄生专化性越强,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分化越明显; (二)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
的抗病基因,那么在病原物中就会存在或产生一种克服
这种抗病性的致病基因,这种作用是相对的)。
2021
19
二.定向选择和稳定化选择 1、定向选择: 种植的寄主抗病品种有利于病原物相应的毒性基因的 发展而使病原物群体发生变异.
寄主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一) 水分和矿物质 许多病原物破坏植物根系,从而影响水分和矿物质的
吸收。多种病原物侵染引起维管束病害,一方面病原物本身 及由病原物产生的大分子黏性物质,机械堵塞木质部,另一 方面病原物产生毒素等破坏木质部,从而影响水分和矿物质 的转运。
(二) 有机营养物质 有些病原物的侵染导致植物韧皮部受到堵塞或破坏,
(一) 基因对基因学说 1954年Flor 提出基因对基因学说:在寄主植物中控
制抗病性或感病性的基因与在病原菌中控制无毒性或有 毒性的基因相互对应。
1962年Person把基因对基因的理论概括为:一方某个 基因是否存在取决于另一方的相应基因是否存在,双方 基因的相互作用产生特定的表型,通过表型的变化即可 判断任何一方是否具有相对应的基因。
4、防卫相关蛋白的积累 在健康植株正常条件下不产生,病理或病理相关环境下
特异性诱导植物产生并积累的蛋白,很有可能与病程相关, 所以称为病程相关蛋白。
第五节、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遗传学
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受遗传控制。研究寄主—病原物相 互作用的遗传学对深入理解互作分子机制,以及作物抗病育种 应用均有重要意义。
素。 (三) 环境条件的影响 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使植物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变化。
影响植物抗病性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和栽培措 施等。
1) 气候条件
温度是影响植物抗病性的重要因素。在低温条件下, 大多数幼苗病害发生较重,这是因为根部外皮层的形成、 伤口愈合以及组织的木栓化都要求较高的温度。
湿度与植物的抗病性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 高湿或多雨的条件下,植物的抗病性会下降。
3、生长调节物质 健康植物的生长一定程度上受植物体内的生长调
节物质调制,主要有吲哚乙酸、赤霉素和乙烯等。其 影响主要导致植物生长不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和的伙伴而识别,与寄主建立亲和性互作关系。
2019/9/4
二、识别的方式
(一)接触识别
寄主与病原物之间发生机械性接触时会引发一系列特 异性反应,这种特异性反应依赖于两者表面结构的理化感应 及表面组分化学分子的互补性。
(二)接触后识别
寄主与病原物之间发生机械接触后,病原物的侵入 期也会引发一系列特异性反应。植物对病原物的识别主要有 一下两种机制。
2019/9/4
第八章 寄主-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 影响下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互作过 中,病原物设法侵入寄主、进而在寄主组织中扩展, 引起病害;而寄主植物则力图阻止和抵抗病原物的入 侵和扩展,尽量减少由于病原物侵染带来的危害。
病原物致病作用、植物抗病作用及其机制,以及 环境条件对它们的影响构成了植物病理学有关寄主与 1病原物互作的主要研究内容。
能的执行,最终导致全株表现病害症状。
2019/9/4
(一) 水分和矿物质 许多病原物破坏植物根系,从而影响水分和矿物质
的吸收。多种病原物侵染引起维管束病害,一方面病原物本 身及由病原物产生的大分子黏性物质,机械堵塞木质部,另 一方面病原物产生毒素等破坏木质部,从而影响水分和矿物 质的转运。
(二) 有机营养物质 有些病原物的侵染导致植物韧皮部受到堵塞或破
7
2019/9/4
第三节 植物病理生理学
病原物侵染植物后从植物组织中获取营养,对植物 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而植物也会有相应的反应, 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细胞膜的透性改变和电解质渗漏 是侵染初期的重要生理病变,后来出现呼吸作用、光合 作用、核酸和蛋白质、酚类物质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
一、呼吸作用
1、毒性 常指不同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相对的致病能力,
主要应用于病原物生理小种与寄主品种之间表现相互作 4 用的范畴。
2、侵袭力 常指病原物具有的与致病力有关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2019/9/4
二、植物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引起寄主植物发病的作用 主要包括机械穿透、养分掠夺以及涉及酶、毒素和生 长调节物质的化学致病作用。
1)病原关联分子模式识别
3
2)病原效应分子识别
2019/9/4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一、致病性的概念 病原物的致病性(pathogenicity)是指病原物破坏
寄主、诱发病害的能力。不同的病原物的致病性差异很 大,植物病理学中通常使用毒性(virulence)和侵袭 (aggressive)等术语来更具体地表示这种差异。
2019/9/4
三、核酸和蛋白质代谢
植物感病后,其核酸和蛋白质代谢发生显著变化, 主要表现在植物基因的转录和随后的翻译发生改变。
四、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转运
病原物侵染会干扰水分和营养的转运,使发病部位
不能得到足够的水分和营养,因而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的执
9
行,进而影响植株其他部位水分和营养的吸收转运和生理功
呼吸速率 和强度的提高是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 的一个重要的早期反应,一般显症时即开始增强,到病 原物增殖和产孢期间达到最高峰,随后降低至相当于或 8 低于健康的水平。此外葡糖糖降解为丙酮酸的主要代谢 途径与健康植物也有明显不同。
二、光合作用
病原物的侵染对植物最明显的影响是破坏绿色组织, 减少植物光合面积,从而光合作用。除了光合作用效率和强 度外,光合产物的转移也受到病原物侵染的影响。
(三)化学致病
病原物在侵染寄主植物过程中常产生对寄主的正 常生理代谢功能有害的化学物质,如酶、毒素和生长调 节物质等,是病原物对寄主植物最重要的致病作用。
2019/9/4
1、酶
许多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在侵入过程中产生各种 降解多糖的胞外酶,分解寄主细胞壁中的多糖物质,从 而使完整的寄主细胞崩溃,主要包括角质酶、果胶酶、 纤维素酶等。
(一) 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 不同的寄主植物具有不同的抗病能力,因而对病原物的
侵染产生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免疫 当病原物侵染时,植物表现出几乎完全抵抗病原 物称为免疫。
抗病 病原物侵染后,寄主植物表现较强的抗性,只 11 有轻微发病,称为抗病。
感病 病原物侵染后,寄主植物发病较重,称为感病。
坏,因而阻碍有机营养物质的运转。
五、酶活性
病原物侵染刺激植物防卫反应的产生,因此植物防卫 10 反应相关酶系将得到激活。其中包括参与调节植物体内重要
的此生代谢物质——酚类化合物代谢相关酶。
2019/9/4
第四节 植物的抗病机制 一、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及减轻所造成损 害的能力。是一种可遗传的特性,由于植物遗传基础的差异、 所面临病原物的不同和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植物表现的抗病 能力也不相同。
耐病 植物容忍病害发生的特性称为耐病。
2019/9/4
避病 植物因避免接触病原物或接触机会较少而不发 病或发病减轻的现象称为避病。
(二) 被动抗病性和主动抗病性
寄主植物的抗病能力有的是植物固有的,称为先天抗 病性,也称被动抗病性;有的是由于病原物的侵染或其他原 因诱发的,称为获得抗病性,也称主动除酶和生长调节物质
6
以外的、对寄主有明显损伤和致病作用的低分子量次生
代谢物,其化学本质是多糖、糖肽或多肽类化合物。
2019/9/4
3、生长调节物质 健康植物的生长一定程度上受植物体内的生长调
节物质调制,主要有吲哚乙酸、赤霉素和乙烯等。其 影响主要导致植物生长不正常。
2019/9/4
第一节 寄主与病原物的识别
一、识别的概念 寄主与病原物的识别是指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时通过特
定的信号和分子的交流和作用确定是否可以建立寄生或营养 关系的活动过程。
在植物病过程中,当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时两者之间产 生一系列物质和信息的相互交流和作用,只有当病原物接收 到有利于其生长和发育的最初识别信号,病原物方可突破或 逃避寄主的防御体系成功地从寄主中获取营养,被作为可亲
(一) 机械穿透
许多真菌、线虫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直接侵入寄 主时,常借助本身生长或渗透压产生的强大机械力量 穿透植物的角质层和细胞壁。
(二) 营养和水分的掠夺
病原物在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以后,开始对寄 5 主植物营养和水分进行掠夺,使病原物 生长、繁殖和
扩展的需要得到满足,但植物的生长发育却受到了拟 制。
和的伙伴而识别,与寄主建立亲和性互作关系。
2019/9/4
二、识别的方式
(一)接触识别
寄主与病原物之间发生机械性接触时会引发一系列特 异性反应,这种特异性反应依赖于两者表面结构的理化感应 及表面组分化学分子的互补性。
(二)接触后识别
寄主与病原物之间发生机械接触后,病原物的侵入 期也会引发一系列特异性反应。植物对病原物的识别主要有 一下两种机制。
2019/9/4
第八章 寄主-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 影响下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互作过 中,病原物设法侵入寄主、进而在寄主组织中扩展, 引起病害;而寄主植物则力图阻止和抵抗病原物的入 侵和扩展,尽量减少由于病原物侵染带来的危害。
病原物致病作用、植物抗病作用及其机制,以及 环境条件对它们的影响构成了植物病理学有关寄主与 1病原物互作的主要研究内容。
能的执行,最终导致全株表现病害症状。
2019/9/4
(一) 水分和矿物质 许多病原物破坏植物根系,从而影响水分和矿物质
的吸收。多种病原物侵染引起维管束病害,一方面病原物本 身及由病原物产生的大分子黏性物质,机械堵塞木质部,另 一方面病原物产生毒素等破坏木质部,从而影响水分和矿物 质的转运。
(二) 有机营养物质 有些病原物的侵染导致植物韧皮部受到堵塞或破
7
2019/9/4
第三节 植物病理生理学
病原物侵染植物后从植物组织中获取营养,对植物 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而植物也会有相应的反应, 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细胞膜的透性改变和电解质渗漏 是侵染初期的重要生理病变,后来出现呼吸作用、光合 作用、核酸和蛋白质、酚类物质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
一、呼吸作用
1、毒性 常指不同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相对的致病能力,
主要应用于病原物生理小种与寄主品种之间表现相互作 4 用的范畴。
2、侵袭力 常指病原物具有的与致病力有关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2019/9/4
二、植物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引起寄主植物发病的作用 主要包括机械穿透、养分掠夺以及涉及酶、毒素和生 长调节物质的化学致病作用。
1)病原关联分子模式识别
3
2)病原效应分子识别
2019/9/4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一、致病性的概念 病原物的致病性(pathogenicity)是指病原物破坏
寄主、诱发病害的能力。不同的病原物的致病性差异很 大,植物病理学中通常使用毒性(virulence)和侵袭 (aggressive)等术语来更具体地表示这种差异。
2019/9/4
三、核酸和蛋白质代谢
植物感病后,其核酸和蛋白质代谢发生显著变化, 主要表现在植物基因的转录和随后的翻译发生改变。
四、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转运
病原物侵染会干扰水分和营养的转运,使发病部位
不能得到足够的水分和营养,因而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的执
9
行,进而影响植株其他部位水分和营养的吸收转运和生理功
呼吸速率 和强度的提高是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 的一个重要的早期反应,一般显症时即开始增强,到病 原物增殖和产孢期间达到最高峰,随后降低至相当于或 8 低于健康的水平。此外葡糖糖降解为丙酮酸的主要代谢 途径与健康植物也有明显不同。
二、光合作用
病原物的侵染对植物最明显的影响是破坏绿色组织, 减少植物光合面积,从而光合作用。除了光合作用效率和强 度外,光合产物的转移也受到病原物侵染的影响。
(三)化学致病
病原物在侵染寄主植物过程中常产生对寄主的正 常生理代谢功能有害的化学物质,如酶、毒素和生长调 节物质等,是病原物对寄主植物最重要的致病作用。
2019/9/4
1、酶
许多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在侵入过程中产生各种 降解多糖的胞外酶,分解寄主细胞壁中的多糖物质,从 而使完整的寄主细胞崩溃,主要包括角质酶、果胶酶、 纤维素酶等。
(一) 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 不同的寄主植物具有不同的抗病能力,因而对病原物的
侵染产生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免疫 当病原物侵染时,植物表现出几乎完全抵抗病原 物称为免疫。
抗病 病原物侵染后,寄主植物表现较强的抗性,只 11 有轻微发病,称为抗病。
感病 病原物侵染后,寄主植物发病较重,称为感病。
坏,因而阻碍有机营养物质的运转。
五、酶活性
病原物侵染刺激植物防卫反应的产生,因此植物防卫 10 反应相关酶系将得到激活。其中包括参与调节植物体内重要
的此生代谢物质——酚类化合物代谢相关酶。
2019/9/4
第四节 植物的抗病机制 一、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及减轻所造成损 害的能力。是一种可遗传的特性,由于植物遗传基础的差异、 所面临病原物的不同和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植物表现的抗病 能力也不相同。
耐病 植物容忍病害发生的特性称为耐病。
2019/9/4
避病 植物因避免接触病原物或接触机会较少而不发 病或发病减轻的现象称为避病。
(二) 被动抗病性和主动抗病性
寄主植物的抗病能力有的是植物固有的,称为先天抗 病性,也称被动抗病性;有的是由于病原物的侵染或其他原 因诱发的,称为获得抗病性,也称主动除酶和生长调节物质
6
以外的、对寄主有明显损伤和致病作用的低分子量次生
代谢物,其化学本质是多糖、糖肽或多肽类化合物。
2019/9/4
3、生长调节物质 健康植物的生长一定程度上受植物体内的生长调
节物质调制,主要有吲哚乙酸、赤霉素和乙烯等。其 影响主要导致植物生长不正常。
2019/9/4
第一节 寄主与病原物的识别
一、识别的概念 寄主与病原物的识别是指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时通过特
定的信号和分子的交流和作用确定是否可以建立寄生或营养 关系的活动过程。
在植物病过程中,当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时两者之间产 生一系列物质和信息的相互交流和作用,只有当病原物接收 到有利于其生长和发育的最初识别信号,病原物方可突破或 逃避寄主的防御体系成功地从寄主中获取营养,被作为可亲
(一) 机械穿透
许多真菌、线虫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直接侵入寄 主时,常借助本身生长或渗透压产生的强大机械力量 穿透植物的角质层和细胞壁。
(二) 营养和水分的掠夺
病原物在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以后,开始对寄 5 主植物营养和水分进行掠夺,使病原物 生长、繁殖和
扩展的需要得到满足,但植物的生长发育却受到了拟 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