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渤大附中、育明高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答案
2020年4月辽宁锦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4月辽宁锦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B【解析】以偏概全。
原文是“一些网络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选项中为“网络文学作品均……”(3分)2.C【解析】并非平均着墨,而是侧重在民族特色上。
文章在举例时,举“民族特色”的例子要多于举“地域文化”的例子,后面还专门论述了一些少数民族作者创作出大量弘扬民族文化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内容。
(3分)3.D【解析】A项,推论不当。
“打破网络文学模式化、同质化的创作局面”只是说明网络文学有了创新,但如果并没有向良好的方向创新,就不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B项,于文无据。
“其作者从事过这类职业”只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文章中并没有表明这两部文学作品的作者一定从事过其作品所显示的职业。
C项,从原文“将社会发展与女性意识有机统一”可知,并没有体现“强烈的女性意识”,而是将社会发展与女性意识相结合。
(3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C【解析】第三框中应为“中医西医优势互补”。
(3分)5.C【解析】“以后一直缓慢下降”错,在2月20日有所反弹。
(3分)6.①加强研究,积极应对。
与全球科学家与公共卫生组织通力合作,研发诊断试剂,研究病毒的致病性机理。
②对湖北疫区严加管控,全力支援湖北抗疫。
湖北胜则全国胜,要严控湖北疫情扩散,防止全国大面积出现疫情,同时集中全国各种资源支援湖北抗疫。
③与友好邻邦互帮互助,全球携手,共同战“疫”。
把任何一个国家的新冠疫魔都制服,把任何一个国家的新冠病毒都清除干净,人类才会安全。
④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
“要一切以病人受益最大为原则”,要中西协同救治病患,不可有门户之见。
(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D【解析】文章也并未显示村长的死是为大众做出了牺牲。
(3分)8.【解析】①村长去世后,人们“多了一份心事”,但此时都没有表现出来。
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摸底考试语文答案
高三语文答案1.(3分)A (但在国内却受到冷落,无中生有)2.(3分)D (使后文的人文精神有了依托)3.(3分)A (B证明的观点是“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C“最终获得了广泛认同”于文无据;D“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曲解文意)4.(4分)①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具有浓浓的中国风;②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的好奇;③能够给那些在都市强大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带来慰藉。
(答出两点即得满分)5.(5分)①文化输出要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中华传统中的人文精神;②不一定是宏大叙事,普通人的故事同样感人;③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要敢于展示真实的文化现状;④在输出方式上首先要做到“动人”,要能引发不同国家人们的共鸣;⑤文化输出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更多人加入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军;⑥文化输出不要太过刻意,融合过程要符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
(答出三点即得满分)6.(3分)B(“也体现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曲解文意)7.(3分)B(“交代井冈山标语口号的来源”,无中生有)8.(4分)(1)本文的“神”是红色的革命精神。
(2分)(2)①是红色革命标语,文章通过标语形式、内容以及革命年代起到的作用,突出其中蕴含的红色革命精神;(1分)②是红色歌谣,通过对记忆中的红歌和唱红歌的人的描述,体现人民对红军的赞扬和纪念,感受伟大的红色革命精神。
(1分)9.(6分)观点一:不可删去。
①照应题目,总结收束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②将山与红军融为一体,凸显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和永恒,深化文章主题;③表达了作者的期待,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观点二:可以删去。
①以歌声结尾,巧妙地照应题目中的“聆听”,令人回味悠长;②“映山红”的形象与红色精神相互映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③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期待,言有尽而意无穷。
10.A11.C (谓征召布衣出仕。
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
2020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有答案)(加精)
辽宁省锦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溯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的“正始”条,其本义是指整个社会道德沉沦,即使普通民众都应当奋起救赎。
顾炎武区分了两种情形:亡国和亡天下。
他认为前者不过是改朝换代,后者则是如孟子所说,仁义之途被堵塞,社会沦落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境况。
文中反映出对当时知识界空谈误国又屈膝侍清的愤慈。
他最后感叹说:“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915年,梁启超有感于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写下《痛定罪言》一文,旨在唤醒人们在指责政府无能的同时也当作深入的自我检讨。
文章题目表明不仅是痛定思痛,而且是在自我反省。
他认为欲雪国耻,关键在于“我辈之自新”:“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显然,梁启超对顾炎武的观点做了创造性的发挥。
不同于顾炎武,他所讲的“天下”实指国家,“兴亡”也是指国家的振兴与危倾;“匹夫”主要指习惯称为“士大夫”的知识界人士;“责任”是指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以救亡图存,包括整军、理财、劝工、兴学和议政等。
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等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
顾、梁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论,这绝非巧合。
究其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
首先是天下情怀。
孟子认为任何个体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治。
其次是民本思想。
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程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振聋发馈。
再次是主人意识。
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辽宁省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
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
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
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
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
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
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
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
“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
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辽宁省锦州市2020届高三4月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定稿
2020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B【解析】以偏概全。
原文是“一些网络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选项中为“网络文学作品均……”(3分)2.C【解析】并非平均着墨,而是侧重在民族特色上。
文章在举例时,举“民族特色”的例子要多于举“地域文化”的例子,后面还专门论述了一些少数民族作者创作出大量弘扬民族文化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内容。
(3分)3.D【解析】A项,推论不当。
“打破网络文学模式化、同质化的创作局面”只是说明网络文学有了创新,但如果并没有向良好的方向创新,就不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B项,于文无据。
“其作者从事过这类职业”只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文章中并没有表明这两部文学作品的作者一定从事过其作品所显示的职业。
C项,从原文“将社会发展与女性意识有机统一”可知,并没有体现“强烈的女性意识”,而是将社会发展与女性意识相结合。
(3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C 【解析】第三框中应为“中医西医优势互补”。
(3分)5.C【解析】“以后一直缓慢下降”错,在2月20日有所反弹。
(3分)6.①加强研究,积极应对。
与全球科学家与公共卫生组织通力合作,研发诊断试剂,研究病毒的致病性机理。
②对湖北疫区严加管控,全力支援湖北抗疫。
湖北胜则全国胜,要严控湖北疫情扩散,防止全国大面积出现疫情,同时集中全国各种资源支援湖北抗疫。
③与友好邻邦互帮互助,全球携手,共同战“疫”。
把任何一个国家的新冠疫魔都制服,把任何一个国家的新冠病毒都清除干净,人类才会安全。
④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
“要一切以病人受益最大为原则”,要中西协同救治病患,不可有门户之见。
(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D【解析】文章也并未显示村长的死是为大众做出了牺牲。
(3分)8.【解析】①村长去世后,人们“多了一份心事”,但此时都没有表现出来。
辽宁省锦州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2020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一、(9分)1.D(原文是说味蕾具有特殊的记忆功能,选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2.B(A项“更与……”句强加因果,C项“只能……”过于武断,D项以偏概全,原句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对传统饮食文化带来了某种伤害,甚至造成文化经验的断裂,这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3.C(“认识到……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故意拔高)二、(36分)(一)(19分)4.(3分)A(“类”应当解释为“大抵、大多”)5.(3分)D(A项①句言其升职,②句言其受人尊崇;B项①句言其典选平允,②句言其治理清严;C项①句言其推让官位,②句言其志行修洁)6.(3分)B(担任怀州刺史王丘并非自告奋勇)7.(10分)①评议的人认为从武则天以后共几十年,没有人能比得上王丘的,在他之后的席豫、严挺之也比不上他。
(赋分点“凡”“无如”“为其次”各1分,大意2分,共5分)②(关于)王丘的俸禄,应该全部发给,以此显示非同寻常的恩泽,用来表彰正直清廉的官吏。
(赋分点“泽”“旌”“贞白”各1分,大意2分,共5分)(二)(11分)8.(5分)①借景抒情。
借芜城登高远眺所见的凄迷秋景,抒发归乡之情、羁旅之愁。
②远近结合。
京口寒烟暮鸦、历阳秋雁是远景,清江木落、浦口风大是近景。
③视听结合。
寒烟、暮鸦、秋雁是视觉描写,木落、风多是听觉描写。
④虚实结合。
寒烟、暮鸦、秋雁、木落、风多是实写,“长疑雨”“欲上潮”是虚写。
(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学科术语准确,表达流畅1分)9.(6分)①同乡好友同为漂泊之身,羁旅行役之苦难免令人惆怅。
②客居他乡,登高临远,生出思乡之情,难免令人惆怅。
③乡路漫漫,归期遥遥,归程遥遥,难免令人惆怅。
④时临深秋,凉意萧条,直抵内心,难免令人惆怅。
(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三)(6分)10.(6分)⑴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⑵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⑶银瓶乍破水浆迸曲终收拨当心画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三、(25分)11.(1)(5分)答D得3分,答E得2分,答A得1分(对“月亮”的分析牵强),答B C不得分(B项“远比年轻人富有”不当,C项“为自己顺利行骗抓住了一个非常好的稻草”不当)(2)(6分)①掩饰内心的谨慎。
辽宁省锦州市辽西育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辽宁省锦州市辽西育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艺术在汉代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且汉代艺术可算是中国本位的艺术,其作品正所谓大块文章,风格宏伟,作法简朴。
最近在四川出土的汉代石刻画,其中有一幅是一个人以树枝戏猴,姿态极其自然生动,可见当时的中国艺术已能充分发挥自然主义的精神。
不过从后汉到唐代,约有六百余年,中国艺术受了印度的影响,尤其是佛像画,大多感染了印度的作风,已看不出汉画的精神。
这时的题材也较偏重于理想的宗教画和人物的故事画,甚少对自然的兴感。
直到大诗人王维出世,才建立了新的中国画派,作法以水墨为主,倡“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成为后世文人画的鼻祖,也完全摆脱了印度作风的束縛。
中国自然主义的绘画,从质和量来看,都可以占世界的第一把交椅。
这把交椅差不多一直维持到19世纪,欧洲才产生了几位伟大的风景画家,能够把风雨晴晦、朝雾晚霞表现得非常完美。
过去中国所能做到的,他们已能用另一种面目来完成;而我们自己,倒反而贪恋着前人的成就,逐渐消失了对自然的兴感和清新独创精神!可是中国的花鸟画,在世界艺术的园地里还是一株特别甜美的果树。
也许因为中国得天独厚,有坚劲而纯洁的梅花,飘逸的兰草,幽秀的水仙,这些在世界上都要算奇花异卉,为他国所无;而又确实能表现中国艺人的独特品性、民族的特殊精神。
因此中国产生了许多伟大的花鸟画家,如宋徽宗、徐熙、黄筌、崔白、赵昌、滕昌祐等,作品均美丽无匹,直到现在全世界还没有他们的敌手。
我国的绘画从汉代兴起,隋唐以后却渐渐衰落,这原因是自从王维成为文人画的偶像以后,许多山水画家都过分注重绘画的意境和神韵,而忘记了基本的造型。
结果画中的景物成为不合理的东西,毫无新鲜感觉的东西;却用气韵来做护身符,以掩饰其缺点。
理论更弄得玄而又玄,连画家自己也莫名其妙,如此焉得不日趋贫弱!到了南宋时期,高宗在杭州建都,太湖附近成为中国绘画的核心。
辽宁省锦州市渤大附中、育明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word无答案)
辽宁省锦州市渤大附中、育明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word无答案)、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
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好生活”,另一个是“美生活”。
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并在人民大众中倡导生活美育。
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的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
中国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生活美学的传统,这种传统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
这里的“生活”,乃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这里的“美学”,也是中国化的美学。
何谓“生活” ?在汉语的语境里,“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终极则指生命力与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
“活”则指生命的状态,原意为活泼泼的,最终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
白天劳作、夜晚睡眠、呼吸空气和享有食物,这些都是人们要过的日子。
然而,人们不仅要活着,而且要追求“存在感”。
中国人所理解与践行之“生活”,所言说的就是莺飞鱼跃那般的存在,有着鲜活的内涵与践履途径。
何谓“美学” ?美学这个词在西方原本就是感性的意思,美学作为学科之本意就是“感性学”。
但在中国,却将“感”学之维度拓展开来,进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感”与“觉”两面恰构成“不即不离”之微妙关联。
因此,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
中国古典美学家们往往能体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并能在适当地方上升到美学的高度。
从庄子的“美的哲思”至u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了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
由古至今,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去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乐”。
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智慧,就在于将过日子过成“审美生活”。
2020年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史学演进的过程中,按照史书的体裁和内容,可将史书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两类。
通史是按历史演进线索叙述历史的史书体裁,而断代史是指其叙事限定在某一朝代的史书体裁。
作为一种著史旨趣和价值追求,通史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从司马迁开始,通史之作连续不断,与此同时,对通史理论的阐释也精见迭出。
到了清代,章学诚在其理论著作《文史通义》中把中国史学上重“通”的现象归纳为“通史家风”,对“通古今之变”这一传统进行了精彩概括。
揆诸中国古代史学的实际,通史之通,有“纵通”“会通”和“横通”之义。
“纵通”,即贯通古今,把历史当作一个因革变通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呈现历史自始至终的联系和演化。
“会通”是南宋郑樵极力提倡的作史方法,即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
“横通”则是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史著所载社会历史内容的考量。
在“通史家风”丰富的内涵中,蕴涵着一种通史精神,这种精神告诉我们,通史不仅是“时历古今”的时间上的连续不断,更是在贯彻了“通古今之变”的意旨后对历史所作出的反思。
围绕这一主题,古代史家提出了盛衰、治乱、得失、损益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了系统的有关通史之“通”的理论认识。
这些理论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强调以通识的眼光和整体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的变化,进而探求蕴涵在历史变化背后的事理法则,把“通”“变”“理”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看待。
“通”是为了看到历史的“变”,即在历史的长时段考察人类社会古今之变的轨迹。
考察历史之“变”的最终目的是求“理”,也就是找出历史兴亡成败的一般法则和社会新陈代谢的内在机制。
“通古今之变”离不开别识心裁,章学诚在讨论“通史家风”时,特别强调这一点。
在他看来,思想层面的“别识心裁”和“成一家之言”是通史撰述的宗旨。
辽宁省锦州市辽西育明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1.C。
强加因果,于文无据,材料三只是涉及这两个方面,并没有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
2.B。
选项表述的是苏轼的诗词风格,而不是“成就及影响”,“后期作品更趋成熟”也不合文意,材料二的表述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3.C。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所表达的“孤高心境”主要是孤独高傲,但不是旷达,所以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
4 从整体上看,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从论证过程看,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
(每点2分)5.(1)青少年时期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2)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3)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4)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5)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解析】1.C.“因而……”表述不当,属强加因果。
根据材料三第二自然段可知,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但它与“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构不成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
故选C。
2.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表述的是苏轼的诗词风格,而不是“成就及影响”,本选项属答非所问。
故选B。
3C.作答此题首先要确定材料二的核心观点: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
A、B、D三项体现的都是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
C.《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所表达的“孤高心境”主要是孤独高傲,但并不是旷达,所以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
故选C。
4.材料三在第一自然段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
2020年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简说吟诵赵敏俐吟诵,是我国先秦时代产生的一种传统汉语诗文口头表达方式,此后逐渐成为读书的主要方法之一。
吟诵包括“吟”和“诵”两种主要方式。
“吟”是将古诗文的语音长短有致地延长,听上去有种接近于歌唱的旋律感,所以有人将其称之为“吟咏”或“吟唱”。
“诵”是在口语基础上强化语音张力和节奏感,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效果。
“吟”和“诵”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有所结合,从而产生了或偏于“吟”或偏于“诵”的多样化形式。
吟诵之所以成为古人喜爱的诗文口传方式,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汉语言文字有平上去入的声调;二是古诗文本身所具有的节奏韵律。
通过汉语四声的高低和发声的长短,再配合古诗文本身内容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自然就会形成具有优美旋律的声音形式。
而这个声音形式只靠眼睛来看,只靠默读的方式是无法体现的,只有通过有声的吟诵才能表达出来。
所以我们说,声音既是古诗文意义得以表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古诗文外在形式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吟诵恰恰是表现古诗文声音之美的最好方式。
古人在诗文创作的过程中,自然就离不开吟诵,并渐渐成为一种创作习惯。
古人的读书学习也离不开吟诵,如孔子和墨子都有“诵诗三百”之说。
用吟诵的方式学习诗文,是因为它符合学习的规律。
过去人们把小学生上学堂学习称为“读书”或者“念书”,而不是“看书”。
这说明有声的“读”和“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吟诵是借助声音来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但它与现代人们所说的朗诵不同。
吟诵和朗诵的最大不同在于吟诵更注重四声和对作品形式的研究,这使它形成了一定的规则,便于学习和把握。
汉语四声本就有高低和长短的不同,将四声读准,加上适当的停顿或者延长,就会形成一定的节奏和旋律。
与此同时,把握好古诗文的形式特点和内在节律,如古体诗、古文的内容层次与段落结构,近体诗词的格律规定,自然就会形成一首旋律优美的吟诵调。
2019-2020学年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养心殿维修保护工程,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可能算不上大事。
仅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就有太和殿、慈宁宫等大体量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竣工;相比较来说,养心殿古建筑规模和体量要小得多。
然而,此次养心殿维修保护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又可以算得上大事,不仅在于养心殿知名度高、影响深远,还在于此次养心殿维修保护被确定为“研究性保护项目”,这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是第一次。
面对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所出现的传统营造技艺传承后继无人、高质量材料不能正常使用、维修保护过程中记录与研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故宫博物院创新古建筑保护机制。
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等作为示范项目,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对文物现状及维修保护进行全过程科学记录。
冲破古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制约,探索工匠招募制度,实现全过程人才培养,建立起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保护传承队伍,为古建筑维修保护提供了经典案例,为文化遗产保护探索了可行之路。
(摘编自单霁翔《留住传统建筑的精髓》)材料二4月15日傍晚,位于法国首都的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造成巴黎圣母院塔尖倒塌,建筑损毁严重。
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警讯。
我国是文物大国,与西方建筑以石结构为主不同,我国古代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留下的木质结构文物不胜枚举,毁于火灾的文物不在少数。
近年来,就有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遇真宫主殿、云南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遭大火荼毒。
权威统计显示,2009年至2014年年初,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1300余起,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居首位,占总数近40%,电气原因占总数20%,其他原因依次为放火、玩火、吸烟、雷击。
这组数据让人悲哀,也说明我们在防火上还有较大改进空间。
在唏嘘中吸取教训,在喟叹中反求诸己,把我们的古建筑保护得更好,绝不蹈其覆辙,这应是我们的底线责任。
辽宁省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辽宁省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科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
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
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
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
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
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
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
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
“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
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锦州市高考语文摸底考试试卷
锦州市高考语文摸底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1. (6分) (2019高二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
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其中,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
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
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
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
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1.【内容理解】(3分)C(A项,“美生活”和“好生活”是美好生活的两个维度,“必然会替代”不当。
B项,追求“存在感”才是中国人对审美境界的追求。
D项,前后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
)2.【论证分析】(3分)B(文中仅提及东西方美学差异,未对比论证“东方美学聚焦生活的智慧”。
)3.【分析推断】(3分)C(“区别于西方艺术教育的关键”推断不当。
)(二)(12分)4.B 解析:“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有误,从材料二来看,表头说“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见曲线图上反映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用户规模”,二是“同比增长走势”,百分比反映的是“同比增长走势”,数字反映的是“用户规模”,由此可知,“增长两倍多”是用户规模,而非同比增长率)5.C 解析:A项,“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
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由数据来看,并未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项,“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有误,从材料四来看,新规实施以后,消费者超过500元的就不能扫静态条码进行支付了。
D项,应该是采用静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6.①应用门槛低,支付方便。
随时随处可以办理各种服务。
②支付更加快捷,避免了点钞、验钞和找零的繁琐。
③资金携带更加安全,出门不必携带大量现金,避免现金丢失。
④改用移动支付,避免纸币在流通过程中的污损。
(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给全分)(三)(15分)7.【分析鉴赏】(3分)B(“巧妙地解开悬念”不当,后面部分才解开“找寻画儿韩”的悬念。
)8.【写法鉴赏】(6分)①一幅仿作的画连接起小说中三个人物的恩怨,推动横跨三十多年的故事情节展开,既凸显了故事的背景,本身也具有极强的戏剧性;②围绕这幅画三个人物的性格展现充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③仿作的画展现了画儿韩家传识画技艺的高超,是甘子千为“四化”寻人才以保存传统绝技的直接原因,丰富了小说主题。
[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9.【主题探究】(6分)①甘子千在画儿韩识破了他仿作画后,既佩服画儿韩识画技艺的高超,又深感不安,总是躲着他;解放后,他没有支持画儿韩调入书画组;“四化”建设的需要,使甘子千意识到画儿韩对于国家建设、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十分重要,于是努力寻访他。
②通过描绘甘子千对画儿韩的态度的变化,赞美了善良的人性,反映了新时代、新社会对人的深刻影响,突显小说主题。
[每点3分。
意思对即可。
]10.C11.B(“小功”为五个月。
)12.B(“唐睿宗停止修建道观”属无中生有;且魏知古前后两次进谏,第一次是站在百姓角度,第二次站在国家内忧外患的角度。
)13.(1)违背人事和天时,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百姓心里动荡不安,众人议论纷纷。
(“乖”、“崇”、“震摇”、“藉藉”各1分,句意1分。
)(2)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并且赏赐五十匹布帛锦缎。
(“从渭川猎”句式、“讽”、补主语“皇帝”、“手制”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魏知古,深州陆泽人。
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
以著作郎的身份编修国史,几次升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
神龙初年,担任吏部侍郎一职,因为母亲去世而解职。
守孝期满,担任晋州刺史。
睿宗即位,因为他是旧属吏而授任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适逢建造金仙、玉真观,虽然正值盛夏,工程紧迫,魏知古进谏说:“臣听说‘古代的君主统治百姓,一定会时时注意百姓忧虑的事情,如果百姓忧虑食物就废除百事’,因此说‘不做以无益害有益的事’。
又说‘不要违背百姓而放纵自己的欲望’。
这都是兴化立治、施政养民的根本。
如今为公主建造道观,将以此树立功德祈求福佑,然而造观的地方都是百姓的住宅,忽然逼迫,令他们转移搬迁,扶老携幼,拆椽除瓦,怨声载道。
违背人事和天时,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百姓心里动荡不安,众人议论纷纷。
陛下为民父母,想要凭什么安定他们呢?希望颁下明诏,顺从人愿,停止劳役,赢得美名,这样过失还不算太多。
”疏奏不被皇帝采纳。
魏知古又进谏说:“自从陛下剪除凶逆,继承帝位,百姓仰慕,认为朝廷有了新政。
如今风俗教化衰败日益严重,府库空虚,官员日增,各部门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超过两千,太府的布帛为此用尽,太仓的米粮不能供给。
臣先前请求停止营造金仙、玉真二观,到现在还未停止。
如今前遭水患后遇旱灾,五谷不熟,因此到来年春天,必定严重饥荒,陛下想要如何救济天下呢?另外突厥对中原为患已久,虽然派遣使者请求婚娶,恐怕豺狼之心,弱小时就顺服,强大时就骄逆,一旦时机成熟兵强马壮,如果乘中原饥荒,窥犯边塞,又如何防备呢?”皇帝赞赏他耿直,让他担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魏知古担任侍中。
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并且赏赐五十匹布帛锦缎。
第二年,封梁国公。
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杀,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
玄宗遗憾先前的赏赐少,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
这年冬天,诏令魏知古主持东都吏部选事,他以称职而闻名,皇帝下诏称赞并赐衣一套。
从此皇帝待他恩意更厚,他由黄门监改任紫微令。
与姚崇不和睦,改授工部尚书,罢除参知政事的宰相职位。
开元三年魏知古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宋璟听说后感叹道:“叔向是古代流传的正直的典范,子产是古代流传的仁爱的典范,兼而有之者就是魏公啊!”追赠魏知古为幽州都督,谥号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B(“形成对比”分析错误)15.(1)老病无聊,青春不再的感伤;忘却烦忧,消除机心的愿望。
(2分)(2)颔联下句描写黄蜂在蜜熟之际也不带蜜,以黄蜂之懒,间接写出自己的心灰意懒。
(2分)(3)颈联上句描写芍药樱桃花凋零,表明春色不在,表达伤春伤己之情。
(2分)解析:注释:⑴绊:羁绊。
余晖:夕阳的阳光。
⑵酒阑:饮酒将罢。
病客:作者自指。
⑶蜜熟:指花蜜已熟。
⑷扫地:指花谢了。
⑸禅榻:禅床。
忘机:没有机心,言心无得失,无纷扰。
⑹法界观:是佛教华严宗的一部重要著作的简称,本名《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唐代杜顺述,宗密注。
白话译文:梦中逝去的春光还能追回来吗?我想用作诗吟句绊住夕阳的光辉。
饮酒将罢我只想去睡觉,虽然花蜜已经熟了,黄蜂却懒得去采。
芍药花和樱桃花都已凋谢了,我已经泯除机心,淡泊宁静,不把生死荣辱放在心上。
我向你借《法界观》这本书,用其中的圆融无碍之说洗却人间一切烦恼。
鉴赏:这是一首七律,律诗的格律已经很严,而次韵诗又多一重限制,不易写好。
苏轼诗中的次韵之作竟达三分之一。
有人指责他骋才,搞文字游戏。
其实,艺术本来就是戴着枷锁跳舞,限制越严,表演越自由,越能赢得观众的喝彩。
即以此诗为例,苏辙的原唱是:“春去堂堂不复追,空余草木弄晴晖。
交游归雁行将尽,踪迹鸣鸠懒不飞。
老大未须惊节物,醉狂兼得避危机。
东风虽有经旬在,芳意从今日日非。
”这当然不失为一首佳作,抒发了伤春之情,寄托了身世之感。
但与苏轼和诗相比,却不能不说略逊一筹。
无论就思想深度,还是就艺术水平看,和诗都超过了原唱。
原唱的首联是惜春,和诗的首联却语意双关,既可说是惜春,又可说是伤时,感伤整个“青春”的虚度,内涵丰富得多。
出句以反问语气开头,着一“可”字,表示“青春”已无可挽回地消逝了,比原唱的陈述句“不复追”,语气强烈得多。
绊,羁绊。
杜甫《曲江》诗有“何用浮名绊此身”句,苏轼反用其意,表示“欲将诗句绊余晖。
”诗名虽也是浮名,但诗人已把功名事业一类浮名排除在外了,也就是“我除搜句百无功”、“更欲题诗满浙东”(《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之意。
青年苏轼“奋厉有当世志”,本以“致君尧舜”为目的。
但这种雄心壮志早已像春梦一般过去了。
他因同王安石的分歧被迫离开朝廷,无法施展抱负,只好以“搜句”来消磨时光。
这对他来说是很痛苦的,可见开头两句就感慨万端,有很多潜台词。
颔联紧承首联,进一步写自己的心灰意懒。
《唐宋诗醇》说:“‘酒阑’句是赋,‘蜜熟’句是比,对句却从上句生出。
”前句直赋其心灰意懒之情,以“惟”字加强语气;后句用一“亦”字,以黄蜂之懒比己之懒。
颈联出句写景,遥接首句的伤春,“俱扫尽”的“俱”字说明春色已荡然无存;对句抒情,是“酒阑”句的进一步发挥,说自己淡泊宁静,泯除机心,不把老病放在心上。
这一句是化用杜牧《题禅院》“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句意。
尾联是进一步抒情,作者想要借《法界观》里的“圆融无碍之说”洗刷世间之烦恼。
苏辙原唱颔联是比,颈联是赋,对仗平稳。
苏轼和诗中间两联颇富变化,元人方回称其情和景相互交织,虚虚实实,“一轻一重,一来一往”(《瀛奎律髓》律髓》卷二十六)此诗尾联上句五仄落脚,下句不作拗救,正是“诗律颇宽”的表现。
但读起来并不觉得他未守诗律,反能给人以“神妙流动”之感。
16.【名句识记】(6分)(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每空1分,每错、漏、多一字,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词语辨析】(3分)D (典型性:个别的特殊的艺术形象所具有的体现出生活中某些普遍意义的特性。
代表性:是指人或事物表示某种意义或象征某种概念,能说明一类事物的特性。
声名鹊起: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
声名烜赫:形容声名或气势很盛。
花样翻新:改变方式,转换手法。
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支撑:一指顶住,使不倒;二指用以顶住之物;三指支持局面使不崩溃;四指勉强维持;五指抵挡,招架。
支持:1. 支撑,撑住;2.勉强维持;3. 应付,打点;4. 供应;5. 把持,主持;6. 支援,赞同鼓励。
)18.【语言连贯】(3分)D(“耐得住寂寞”与“吃得了辛苦”,“有才智”与“经磨砺”分别对应,结构保持一致。
)19.【语病辨析】(3分)C(A项,语序不当,“更多”位置有误;B项,搭配不当“提升”与“发展”不能搭配;D项,语序不当,“更多”位置有误;搭配不当“提升”与“发展”不能搭配。
)20.【语言衔接】(6分)示例:①可望让地铁环境更安全②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地铁安检后③也能降低安检人员的工作强度[每句2分。
意思对即可。
]21.(5分)答案:关键信息:诸子百家对吏治问题的主张不同:儒家主张尊伦理择贤执政,以德治官;法家主张君主以“法”“术”控制百官;道家主张“权力谦抑”(或限制政府权力)22.立意上可以选择材料给出的其中一种或几种现象,或赞或批。
现象之间自由组合,有机关联,如“从中国创造看中国力量”、“为中国式反思,为最美中国骄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