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docx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李自成起义军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秦末明末农民起义,学会归纳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基本规律及各自的特点。

2.阅读有关明末社会状况的材料,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现状。

3.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学生的讲述,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

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二、难点:分析理解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是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想: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教师讲述:到了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出现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社会危机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

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内容学习:(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

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

宦官刘瑾、魏忠贤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以及农民起义等情况,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介绍了清朝的建立和早期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知识有一定掌握。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可能还缺乏全面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表象现象中看到本质问题,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

2.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17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17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③明朝灭亡的影响及启示
-重点知识点:政治影响、社会影响、思想影响、原因分析、启示
-关键词:清朝建立、社会阶层变动、思想启蒙、政治清明、社会公平
-重点句:明朝灭亡引发思想家对国家兴亡、社会改革的思考,为后来的思想启蒙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
明朝的灭亡
一、背景
1.政治腐败
2.社会矛盾
3.外患
二、李自成农民起义
2.均田免赋、免差役。
3.政治影响、社会影响、思想影响。
二、简答题
1.明朝灭亡的原因:政治腐败导致国家机构失去民心,社会矛盾激化,外患不断消耗国家实力。
2.李自成农民起义的过程:起兵反抗,提出口号,攻克多个城市,最终推翻明朝。对明朝的影响:加速明朝:加强政治清明,关注民生,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勇于改革创新。
2.教学评价:课后作业缺乏及时反馈,未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改进措施:
1.教学方法:增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评价:及时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针对多媒体教学的改进措施:
1.丰富多媒体资源:收集更多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制作更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
核心素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历史理解:掌握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提高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
2.思维品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文化认同:认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4.价值观: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每个人的责任。
教学特色创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 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 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清兴起和清军入关等史实,认识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解读,感悟并总结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通过历史地图识读,了解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经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与社会动乱的密切关系,体会当前中国反腐倡廉的现实必要性,培养关注时政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明中后期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

难点:"均田免赋"口号的含义、地位及其对李自成起义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衰亡。

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探究明朝的灭亡。

(二)、讲授新课—、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皇帝: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明熹宗朱由校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木匠皇帝。

他在位期间,外有金兵的侵扰,内有明末的起义,是国家最动乱的时期。

但朱由校却不务正业,不把国家大事当回事,一心只想当木匠。

他自幼就有木匠的天分,技术十分的好,很多的能工巧匠做出的东西都不如他。

朱由校整天的和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不仅制作木器,还盖小宫殿,被世人称为“木匠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

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20多年不上朝,不批奏章,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东林党争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失落》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失落》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
朝的失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并思考历史教训。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明朝灭亡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
1. 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就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研究,总结成果并进行汇报。

2. 教师讲解: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教训。

3. 启发式讨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进行启发式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朝的失落。

四、教学方法
1.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2. 教师讲解:通过讲解知识点,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3. 启发式讨论:通过问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小组的总结汇报和展示。

2. 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能力。

3. 学生的讨论表现和参与程度。

六、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拓宽对明朝失落的了解。

2. 组织参观相关历史景点,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受。

3. 进一步展开讨论,比较明朝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异同。

以上是《明朝的失落》教案的基本框架和教学要点,具体细节和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陨落》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陨落》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
朝的陨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灭亡的基本过程和原因。

2.明确明朝灭亡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
明朝灭亡的过程和原因。

三、教学难点
明清易代的历史事件和深层次原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明朝灭亡的认识,并引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2.研究新课:通过组织学生听讲、讲解、互动问答等方式,让学生系统地研究了解明朝灭亡的过程和原因。

3.拓展延伸:组织学生研究有关明朝灭亡的历史事件和深层次原因,逐步了解明清易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互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图片、视频等。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原因有
了初步的了解,以及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有了初步印象,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兴趣,推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

在教
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下一节课将会更好地讲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等历史事件,阐述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紧凑,通过插图、资料卡等形式,生动展现了明朝灭亡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课堂和教材,对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课件,确保教学内容清晰、生动。

2.历史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3.教学设备:确保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明朝灭亡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具体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技能目标:了解闯王起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清军是如何入关的;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是如何灭亡的吗?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明朝的灭亡》;
二、动荡的社会与闯王起义:
师:课件出示闯王起义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的?闯王起义对明朝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清军入关:
师:课件出示努尔哈赤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清军为何会入关?清军入关对明末的政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及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相关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朝中后期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教学过程】导入:出示明朝的《流民图》,从图中人物可以看出老百姓生活的艰苦。

出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介绍明宪宗正月十五在皇宫里庆赏元宵节游玩的各种情景。

一边是老百姓生活艰苦,一边是统治者享乐游玩。

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怎样的结果?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很腐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3、活动一:说一说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用事例说明政治腐败。

4、皇帝长期不理朝政,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5、出示明朝后期土地集中材料: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

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问:土地高度集中会有什么样的后果?6、出示材料:明朝后期,全国各地灾荒频繁,从万历到崇祯的70多年中,灾年有63年之多,其中水灾26次,旱灾21次,蝗灾11次,,大疫11次,披灾面积几遍全国,人民生活陷于绝境,浙江、山东、陕西、江南、京畿各地都出现过人相食的惨事。

从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7、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怎么才能生活下去?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搜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认识政治腐败导致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教学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教学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

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一)政治日益腐败【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总结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及教材,知道明朝中后期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朝臣争权夺利,宦官专权。

【教师活动】讲述明武宗、明熹宗纵情享乐,不务朝政,将政事交给宦官处理,导致宦官权倾朝野。

【学生活动】了解宦官专权。

(二)土地兼并严重【教师活动】讲解土地兼并与政治腐败之间的关系,知道土地兼并严重是政治腐败的必然结果,也是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的严重,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危机。

【学生活动】理解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教师活动】出示有关土地兼并的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材料。

【学生活动】了解明末土地高度集中,绝大多数农民被剥夺了土地,或变成官绅地主的佃仆,或被迫四处流亡。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一)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教师活动】提问: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2)掌握话说明朝皇帝朱厚照的性格和国家政治的失误;(3)了解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的生平和死亡的原因;(4)掌握清朝建立的过程以及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5)了解明朝的艺术、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讲授、图表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2)通过案例研究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明朝皇帝朱厚照的性格和国家政治的失误;(3)通过视频资料、图片阅读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的生平和死亡的原因;(4)通过小组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清朝建立的过程以及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5)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的艺术、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演变的规律;(2)从历史教训中体会兴衰盛衰的变化和发展,树立珍惜和发扬优良传统的价值观;(3)爱国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服务人民。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朝的灭亡原因,朱厚照及其政治失误,崇祯及其死因,清朝建立的过程,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

教学难点:理解皇帝权力的局限性和清朝对农民起义打击的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5分钟)教师首先回顾在上一节课学到的知识,让学生有所铺垫,为今天的课程做好心理准备。

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简述预习感受。

2. 基础知识讲授(20分钟)通过讲解PPT,讲师详细讲解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明朝的一些成就。

教师详细讲解以下几个问题:(1)瓦解的军队和管理混乱的政府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嘉靖年间土地兼并和边塞叛乱的增多等因素,为明末灾害的频发埋下了魔难的种子。

(3)明朝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方面,有印刷术、海上远航、丝绸之路等方面的较为显著的成就。

(4)有关“万历”,“一条龙”, “戚家军”,明清之际的社会环境。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衰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明朝的衰亡原因和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明朝的衰亡,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衰亡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明朝的衰亡,并理解其中的复杂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明朝的衰亡过程和背景介绍。

2.录音或视频素材:与明朝的衰亡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3.教学辅助工具:黑板、彩笔、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观看带有明朝背景音乐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明朝的兴衰起伏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探究(20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明朝的兴衰原因,并列举出他们能够想到的各方面因素。

2.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成果,教师引导整理和分类,将原因主要归纳为政治腐败、外族侵袭、经济问题等。

3.通过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明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明朝衰亡的复杂性。

拓展(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明朝衰亡的历史意义,分析衰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对比明朝和其他王朝的兴衰历程,探讨不同因素对王朝命运的影响。

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明朝的衰亡原因和历史意义,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点。

2.学生回答问题进行思维梳理,并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明朝衰亡的短论文,包括原因、影响和个人观点。

五、板书设计明朝衰亡的主要原因:政治腐败外族侵袭经济问题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朝衰亡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

通过对比不同王朝的兴衰历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

作业布置部分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个人观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覆灭》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覆灭》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
朝的覆灭》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明朝的覆灭原因和过程;
- 掌握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内患和外患的影响;- 了解明朝的终结与清朝的建立。

教学重点:
- 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
- 内患和外患对明朝覆灭的影响;
- 明朝的终结和清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
- 明朝的内患和外患对其覆灭的影响。

教学准备:
-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 学生参考书籍和笔记。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引入明朝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明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10分钟)
- 讲解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官员贪污等社会问题的加剧;
- 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和后果。

分组讨论内患和外患的影响(15分钟)
- 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内患和外患对明朝覆灭的影响;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展示和讨论分组成果(10分钟)
-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 全班共同讨论并得出结论。

讲解明朝的终结和清朝的建立(10分钟)
- 讲解明朝的覆灭过程和清朝的建立;
- 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的终结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小结(5分钟)
- 概括归纳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 提醒学生下节课的预内容。

课后作业:
- 完成课后题;
- 阅读有关明朝的书籍,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评价标准:
-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过程;- 学生能够分析内患和外患对明朝覆灭的影响;
- 学生能够陈述明朝的终结和清朝的建立。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以及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展现了明朝灭亡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应具备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的时间、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分析史料,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教材中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感知。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史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如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画卷,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料,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讲解史料,阐述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归纳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问题如: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对明朝有何影响?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教案

说课稿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说教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

二、说教学目标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3、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提问:明朝的建立者是谁?…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明王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什么走向灭亡?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部分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85页,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1)、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问2: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推翻明朝。

(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2019精选教育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学案.doc

2019精选教育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学案.doc

第四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学习目标】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重点难点】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策略及其影响。

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与“均田免粮”口号的分析。

【自主学习指导】本节课重点掌握好明末的社会状况,从而认知“均田免粮”提出的必要性。

同时,对于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几个时间点及对应的时间要记忆牢固。

【学习过程】(一)学习活动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探究问题1: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概括出明朝中后期的统治表现。

(基础知识:背诵)明朝中后期经济虽然有明显的发展,但是:⑴政治腐败,朝政混乱——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⑵法纪松弛——官吏贪赃枉法⑶地主阶级疯狂兼并土地——大量农民流离失所(二)学习活动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统治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分析概括回答以下探究问题:★探究问题1:明末农民起义原因(本节重点;背诵)⑴陕北大旱,官府催征如故——直接原因⑵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根本原因☆探究问题2:李自成起义的口号,建立政权的时间、地点及政权名称。

明朝灭亡的时间。

(基础知识:背诵)均田免粮;1644,西安,大顺。

1644年。

★【探究学习】通过以上两个学习活动,分析概括指出:李自成起义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本节难点;背诵)答案提示:(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

(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

(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三)学习活动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探究问题1:阅读教材第三子目,概括出:后金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国号。

1616年,努尔哈赤,大金。

☆探究问题2:指出清朝建立的时间,说出建立者。

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整体构建】【我的困惑】【随堂检测】1.明朝是继汉唐之后黄金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搜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认知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起义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程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
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提示: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