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

合集下载

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

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

《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防震减灾,指地震的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应急反应、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

第三条防震减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御,防、抗、救相结合,逐步提高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第四条防震减灾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简称地震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把防震减灾纳入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并根据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安排经费。

第六条各级地震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采用先进的设备,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全体公民,特别是中小学生中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震减灾的义务,并有权制止和举报妨碍、破坏防震减灾的行为。

第二章地震监测与预报第八条地震监测工作实行专业与群众、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原则。

全省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

各级地震主管部门应当支持、指导和组织群众性的地震监测预报活动,对地震异常信息应当及时核实、分析研究。

第九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确实无法避免造成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地震主管部门的同意,并增建抗干扰工程或者迁移地震监测设施,其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条省地震主管部门根据地震活动趋势,提出确定本省行政区域内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震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地震监测工作,制定短期与临震预报方案,建立震情跟踪会商制度,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滁政秘〔2020〕1号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滁政秘〔2020〕1号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正文:----------------------------------------------------------------------------------------------------------------------------------------------------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省政府相关专项清理工作要求,市政府组织开展了2009-2019年现行有效的市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

经市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决定:一、对《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29件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部分内容予以修改。

根据机构改革机关职能调整要求,由清理责任单位按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提出修改意见(附件1)。

二、对《滁州市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157件行政规范性文件,予以废止(附件2)。

附件:1. 修改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2. 废止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2020年1月8日附件1修改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序号文号文件名称清理责任单位1滁政办〔2009〕1号滁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市政府办公室2滁政办〔2009〕6号滁州市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暂行办法市政府办公室3滁政办〔2009〕59号滁州市政府信息发布协调制度(试行)市政府办公室4滁政〔2010〕52号滁州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办法市交通局5滁政〔2010〕131号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若干意见市交通局6滁政〔2010〕149号关于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发展改革委7滁政〔2011〕1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流通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发展改革委8滁政办〔2011〕26号关于财政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市财政局9滁政办〔2012〕61号关于转发市地税局等四部门核定存量房交易计税价格办法的通知市税务局10滁政办〔2012〕104号滁州市公共广场管理办法市城管执法局11滁政秘〔2013〕172号关于修改滁州市市级储备粮管理办法的通知市发展改革委12滁政〔2014〕5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市民政局13滁政办〔2014〕33号滁州市基本建设项目税费收取管理办法市税务局14滁政〔2015〕4号滁州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办法市城管执法局15滁政〔2015〕42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市教育体育局16滁政办〔2016〕21号关于印发财政支持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等九个脱贫攻坚配套文件的通知市扶贫开发局17滁政〔2016〕69号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市教育体育局18滁政〔2016〕75号滁城限制养犬管理办法市城管执法局19滁政办秘〔2016〕186号关于印发滁州市足球改革发展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市教育体育局20滁政办〔2017〕25号滁州市住房公积金缴存管理办法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21滁政秘〔2017〕87号关于加快推进住房公积金建制扩面的意见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22滁政办〔2017〕28号滁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实施细则(暂行)市数据资源局23滁政办〔2017〕41号关于印发关于防范返贫确保稳定脱贫实施意见等两个脱贫攻坚配套文件的通知市扶贫开发局24滁政办〔2017〕48号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市教育体育局25滁政办秘〔2017〕132号关于加快“十三五”期间老年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教育体育局26滁政办〔2018〕7号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办法市审计局27滁政办〔2018〕34号关于印发滁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的通知市生态环境局28滁政办〔2018〕55号关于印发滁州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市住建局29滁政办〔2018〕59号关于印发滁州市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2018—2020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市民政局备注需要修订文件29件。

村镇防灾减灾规划

村镇防灾减灾规划
减灾人力和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城乡建设中应急保障基础 设施、防灾避难场所、抗灾鉴定与加固等公益性事项缺乏稳
定、连续的资金投入。
二是城乡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有待加强。防灾
规划中针对新灾害类型的防灾措施研究不够;防灾避难场所 布局不合理,数量和规模不够;重要防灾减灾设施和生命线
工程建设实施不到位。
三是城乡建设存在防灾薄弱环节。大量村镇、城中村、 旧城区的老旧民房和城乡结合部的私建建筑存在灾害隐患; 大型公共建筑、学校、医院的防灾措施尚需加强;市政公用
• 2)消防通道
• 消防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160m,路面宽度不得小于 4m。当消防车通道上空有障碍物跨越道路时,路面与障 碍物之间的净高不得小于4m。
• 需要消防车道的范围:
• (1)穿越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 (2)穿越建筑物的门洞 • (3)连通内院的人行通道 • (4)环形消防车道 • (5)封闭内院的消防车道 • (6)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通道 • (7)消防车道的尺寸 • (8)消防车道的回车场
人死亡,38间房屋倒塌,30多个地下车库被淹。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突破50%,人口、 产业、工程设施将进一步向城镇集中,城镇发展与防灾能力 不足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加强城镇防灾减灾能力迫在眉睫。
3、统筹城乡发展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通过村庄整治、农村危房改造以及抗 震安居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村镇房屋和基础设 施的防灾能力。但由于历史上城乡二元化管理,村镇整体抗 灾设防水准仍较低,受灾时人员伤亡远比城市严重,小灾大 损失的现象屡屡发生。甘肃岷县5.2级、云南鲁甸5.6级等中 等规模地震,平均使十余个乡镇、上万人受灾,反映了村镇
1.2消防给水与通道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的若干意见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的若干意见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9.06•【字号】滁政[2010]106号•【施行日期】2010.09.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安综合规定正文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的若干意见(滁政〔2010〕10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全面提升我市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着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一)加快全市地震监测台网建设。

加快市地震台地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市地震监测信息中心建设。

2011年年底前完成琅琊山地震台改造升级工程。

新增市本级、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天长市、来安县、全椒县7处“深水位体应变”地震前兆测震台,其中市本级、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地震前兆监测台年内完成建台任务,天长市、来安县、全椒县年内完成项目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2011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

要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报机构建设,落实监测预报人员编制、经费,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二)加快健全群测群防体系。

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全市村镇都要落实一名地震异常信息员。

全市所有规模养殖场(户)都要设立地震异常反映牌,并标明地震异常反映电话,争取2年内将宏观监测点建设覆盖全市所有规模养殖场(户),努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三)紧密跟踪地震活动趋势。

各级地震部门要加强值班、高度警惕,全力跟踪地震前兆异常,切实担负起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

要制定震情监视工作方案,健全反应迅速的震情报告制度。

二、着力增强城乡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四)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制度。

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依法强化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各行政服务中心把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联合审批流程,确保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地震后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等建设工程的安全。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成 3 人死亡,14万平方米市区道路毁坏 ,直接经济损失 1. 7 . 32
亿元 ;2 1 年 5 7日广州特大暴雨,造成 7 00 月 人死亡 ,3 间房屋 8 倒塌,3 O多个地下车库被淹。
“ 二五 ”期 间 ,我 国城 镇 化水 平将 突 破 5 % 十 0 ,人 口、产 业 、
工程设施将进一步 向城镇集中,城镇发展与防灾能力不足 的矛
四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能力仍待加强。城 乡防灾减灾科
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 比有一定差距 ,研 究力量分散、防灾研 究 偏重单一技术 ,缺乏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 ( )面临形势 三 1 严峻的 自然灾害形势 .
指 导思 想 、基本 原 则和 规 划指 标
( 一)指导 思想
以城乡防灾规划制定和实施为先 导,以房屋建筑和市 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监 管为主线 ,以应急基础设施建设为 重点, 以城乡建设防灾减 灾法律法规 、标准 体系 为依据 , 以应急管理 队伍建设和 防灾减灾技术进步 为支撑 , 进一步 完善城 乡建设防灾减灾 管理体系 。 全面提高城乡建设防灾 减灾能力,最大 限度地避免和减轻灾害中因房屋建筑、市 政公用设施破坏造成 的人 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 ( 二)基本 原则
战之一 。
坚 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推动城市综合防御和村镇全面 设防;坚持预防为主 ,平灾结合 ,做到防灾常态 管理与灾 时应急管理并重 ;坚持科学防灾,综合防灾,统筹考虑空 间管理 与过程 管理 、近期安排与长远谋划。
2 城镇化对防灾减灾工作提 出了迫切要求 . 城市运行对交通 、 供水 、 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的依赖程度很 高 ,而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制约 ,一旦受灾极易产生连锁 、放 大效应 ,从而造成严重灾难 。 0 7 7 1 20 年 月 8日济南特大暴雨 , 造

2024乡镇防震减灾工作计划范本(4篇)

2024乡镇防震减灾工作计划范本(4篇)

2024乡镇防震减灾工作计划范本为提高村村民与企业员工防震减灾安全意识,加强村生产生活地震安全环境建设,村委在市地震局的业务指导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通过扎实开展防震减灾相关工作,全面提升村防震减灾安全保障水平。

根据相关工作要求,结合村实际,制定防震减灾工作计划如下:一、开展基础宣传活动:____月-____月主要是面向村民、工厂员工进行宣传,以在人流量大的地点张贴宣传版画供来往行人阅览为主,配合派发宣传单张。

由市地震局负责免费提供活动所需宣传资料及宣传用品,村委组织实施。

二、开展宣讲活动:____月-____月(一)面向村民、企业员工等,利用节假日或活动日,采用播放防震减灾DVD宣传片的形式进行插播或反复播放。

由村委负责完成。

(二)面向村委干部,村民代表,企业安全生产部门主管,学校师生代表,约一千人进行系统宣讲。

由市地震局负责安排讲课内容和讲课人员,村委负责提供场所并组织人员到场听讲。

____月份完成。

三、落实村农村民居建筑抗震安全工作:____月市地震局联合市建设局、镇规划建设办组成工作组,与村委一起了解村目前农村民居建筑情况,重点查看有问题的建筑,提出相关改善建议,确保村建筑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四、建立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及应急演练制度:____月结合实际,制定并通过演练逐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预案内容包括规划应急疏散路线和应急避险场所,成立综合应急救援队、通讯联络队、水电保障队、治安保卫队、医疗防疫队。

根据预案,每半年组织一次全村或局部应急疏散演练。

预案由市地震局指导制定完成,村委负责根据预案要求对各应急工作队相关工作职责及纪律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完善,建立健全应急演练制度。

2024乡镇防震减灾工作计划范本(二)____年社区防震减灾工作,根据区防震减灾工作精神,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构建安全和谐小区为思路,抓住契机,组织开展形似多样的防震减灾工作。

1.从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防震减灾知识水平入手,促进我社区应急公共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利用多种形式宣传防震减灾知识。

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安徽省灾害防御协会减灾规划新举措

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安徽省灾害防御协会减灾规划新举措
门间共享 。同时 ,将协会 网站打造成安徽 省综合性 防灾减灾门户网站 ,便于广大群 众通过 网站 了解防 灾减灾知识 以及最新 的灾情信息 。
囝 减 灾 I 3 ・
a m
加 强防灾减 灾信息管理与服务能力建设

直 以来 ,安徽 省灾害协会结合 自身优势 ,发挥各灾种业 务管理部 门之 间的纽带作用 ,积
极 收集 各灾种信息资料 ,与各部 门通 力合作 ,综合各灾种 的灾情信息 以及发展趋势 ,每年对下

年 度的全省灾害趋 势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 ,并 编印 ( ( 安徽省减灾 白皮书》 向有关单位发放 。
安徽省灾害防御协会
成业明
在2 0 1 1 年 ,国务 院办 公厅印发了 国家综 合减灾规划 ( 2 0 1 l 一2 0 1 5 年) ( 以下简称 规 划 ) 。 规划》要求进一步提 高防灾减 灾能力 ,最大程度保障人 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并 明确
了 “ 十二五 ”期 间防灾减灾 工作的八项 目标 。这 份全新 的减灾规划标 志着我 国的防灾减 灾事业 又进入 了一个新 的阶段。安 徽省灾害防御协会作为安徽省全省唯一跨行业 、跨部门的综合性防 灾减灾社会 团体 ,在新 的历史时期 ,需要全面发挥协会在防灾减灾事业 中的作用 ,进一步推进
! ! !

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安徽省 灾害防御协 会减灾规划新举措
T o e n h a n c e c a p a c i t y f u r t h e r o n a i s n s t e r p r e v e n t t o n a n d ຫໍສະໝຸດ r e d u c t i o n
在未来一段时 间内,协会将实行更加切实可行 的年 度灾 害趋势 会商组 织形式 和会商机制 ,进一 步提 高灾害综合预测的水平 ,同时将与各相关部 门进行沟通 ,成立各 灾种专业委 员会 ,通过加

安徽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社会性公益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制订《安徽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

一、防震减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防震减灾事业主要成效。

“十一五”以来,经过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省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工作机制日臻完善。

省、市、县人民政府均建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或抗震救灾指挥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修订了《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颁布了2个地震行业地方标准。

全省防震减灾行政执法人员超过200人,在抗震设防监管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等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地震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高。

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安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具备对全省2.0级以上地震监控能力,地震速报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12分钟以内。

准确判定了定远、肥东、安庆、桐城等多起地震震后趋势,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连续12年被评为先进。

——震灾预防建设有效开展。

“十一五”期间,近3万项一般建设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要求核定,近700个重大建设工程进行了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

全省建成90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惠及3.8万农户。

全省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学校建设稳步推进,收到了良好效果。

——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

修订了《安徽省地震应急预案》,初步建立地震应急工作体系和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成功处置了省内多起有感地震,组建了安徽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专业队伍和5个市级专业队伍、30多支预备队和志愿者队伍。

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

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

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2.06.08•【分类】草案修改稿及其说明正文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防震减灾专项工作经费,用于地震监测、群测群防、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以及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农村住宅抗震示范工程、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等。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防震减灾装备建设,提高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水平。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管理责任制,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其日常工作由本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承担。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上一级防震减灾规划和本地区震情、震害预测结果,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做好防震减灾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救援演练,支持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鼓励志愿者参加防震减灾活动,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每年5月12日所在周为全省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投入,鼓励防震减灾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水平。

安徽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为加强全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及《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全省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全省自然灾害频发,如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2008年初全省发生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10年发生的严重秋冬连续干旱灾害等,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年平均受灾人口2458万人,紧急转移安置3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050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36亿元。

面对严峻灾害形势,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

成立了省减灾救灾委员会,明确了委员会及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研究制定了全省减灾工作政策和规划,组织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协调各市和有关部门开展减灾工作,促进减灾救灾交流与合作。

各市、县(含市、区,下同)相应成立减灾救灾委员会,组织协调开展本地重大救灾活动,防灾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

(二)防灾减灾法规政策逐步完善。

修订和完善了《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省、市、县逐级制定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及防汛抗旱、地质、地震、农业、林业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

气象、水文、地质、地震、农业、林业等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和预警预报系统逐步完善。

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基本形成,山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建立,台风早期预警水平得到提高,农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监测预警能力得到加强。

(四)重点工程防御能力得到切实加强。

实施防汛抗旱、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公路灾害防治等多项重大工程,沿江沿淮防洪能力有效提高,重点防洪保护区基本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人口密集区、城市及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初步治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列入省政府民生工程全面实施。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减灾行动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减灾行动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减灾行动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减灾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10•【文号】•【施行日期】2016.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减灾行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2016年10月)目录前言一、自然灾害状况二、减灾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建设三、减灾的能力建设四、减灾的社会参与五、减灾的国际合作结束语前言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显著,以及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各类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自然灾害防范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相继发生了长江中下游严重夏伏旱、京津冀特大洪涝、四川芦山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性大洪水、“威马逊”超强台风、云南鲁甸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

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将综合减灾工作作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健全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制、体制和机制,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应对处置各类自然灾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中国务实开展了综合减灾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自然灾害状况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十二五”时期,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显著、地震呈活跃态势,中国各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年均造成3.1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5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900多万人次,倒塌房屋近70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70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800多亿元。

与2001-2010年均值相比,“十二五”时期中国年均因灾死亡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减少86.7%、22.6%、75.6%、38.8%、13.2%。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来源:民政部规划财务司时间: 2011-02-01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着眼国家防灾减灾全局,立足解决防灾减灾综合问题,重点加强防灾减灾多灾种综合、各部门协同、跨区域合作的能力建设,统筹防御各类自然灾害,统筹考虑防灾减灾工作各个阶段,统筹利用各方面资源,统筹运用法律、行政、市场和科技等多种手段,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规划是未来五年我国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发展的蓝图,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指导防灾减灾工作,利用公共财政资源,制定防灾减灾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综合防灾减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现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国家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颁布实施以来,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显著。

——国家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27个省〔区、市、兵团〕成立了减灾委员会或救灾综合协调机构,充分发挥了防灾减灾的综合协调职能。

修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抗旱条例》等法律法规。

——自然灾害立体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形成。

气象、地震、水文、地质、海洋、环境、农业、林业等各类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和预警预报系统进一步完善。

天气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进一步完善,台风等自然灾害早期预警水平得到提高,农林病虫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的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和风云三号A星、风云二号E星成功发射,卫星减灾应用业务系统初步建立。

——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稳步提升。

实施了防汛抗旱、危房改造、饮水安全等重大工程,大江大河重点防洪保护区基本到达规定的防洪标准、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人口密集区、大中城市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初步治理,创建了1562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逐步推进。

防灾减灾日活动策划书(通用6篇)

防灾减灾日活动策划书(通用6篇)

防灾减灾日活动策划书(通用6篇)我们通常运用活动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这容易调动人参与的积极性,活动之前要准备策划书。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防灾减灾日活动策划书(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防灾减灾日活动策划书根据区教育局《关于开展“5.12”全省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周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决定围绕全国第x个“5.12”防灾减灾日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集中宣传。

通过活动,增强我校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增强预防灾害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构建平安校园。

根据我校实际,现将本次活动安排如下:一、活动时间:20xx年5月x日至5月x日,为期7天。

二、活动主题:以“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为宣传活动主题。

三、活动内容:1、开展一次防灾减灾学习活动。

各班利用周x班队会开展一次防震、防火、紧急避险等防灾减灾教育宣传活动,认真学习防震演练注意事项。

2、出好一期专题黑板报。

各班积极组织出好一期“防灾减灾”为主题的班级黑板报。

3、制作一张“防灾减灾”主题安全手抄报或图画。

4、开展一次“防灾减灾”安全演练活动。

(具体见演练方案)5、发放一张致家长一封信,收好回执。

6、各班、各科室开展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如有情况及时反馈。

7、在本班级群做一次防灾减灾宣传,素材自拟。

学校将对以上活动进行拍照以及收集材料,请各班本周内认真完成,以便学校统计、总结、上报。

篇二:防灾减灾日活动策划书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xx个“防灾减灾日”,根据上级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周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活动时间5月x日至5月x日。

二、活动内容围绕“防灾减灾”知识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知识、三防知识、地震及防震知识、气象灾害知识、灾后救济等,具体宣传内容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整理并提供书面或电子介质材料。

三、职责分工(一)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负责协调市、镇新闻媒体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并组织专题宣传节(栏)目。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滁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滁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滁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3.02•【字号】皖政秘〔2024〕47号•【施行日期】2024.03.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滁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滁州市人民政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报请批准〈滁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滁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滁州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滁州市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地区,是国家园林城市、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落实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滁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979.2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866.7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856.6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超过847.87平方千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超过24.37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不少于60%;水域空间保有量不低于314.33万亩。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以三条控制线为刚性约束条件,构建“两区三脉五中心”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战略要求,积极推动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推动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和跨省合作共建园区落地实施,推进定远—长丰园区合作。

防震减灾工作汇报及明年工作计划

防震减灾工作汇报及明年工作计划

防震减灾工作汇报及明年工作计划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首先,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们过去一段时间在防震减灾方面所做的工作,并提出明年的工作计划。

一、过去工作回顾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专门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形成了统一指挥、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2、完善应急预案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防震减灾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使其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组织了多次应急演练,提高了各部门和群众的应急响应能力。

3、强化监测预警加大了对地震监测设施的投入和维护,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建立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机制,能够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4、普及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

制作了宣传手册、海报、视频等资料,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进行宣传,提高了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推进抗震设防加强了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

对老旧建筑进行了抗震性能评估和加固改造,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6、应急物资储备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了充足的帐篷、食品、饮用水、医疗用品等应急物资,并定期进行更新和补充,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调配使用。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部分群众防震减灾意识仍然淡薄,对地震灾害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

2、地震监测手段还不够先进,监测精度和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3、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还需加强,装备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4、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宣传方式和内容还需要不断创新。

三、明年工作计划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2、持续完善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和演练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应急预案,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体系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

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体系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

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体系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地震局•【公布日期】2009.04.27•【文号】•【施行日期】2009.04.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体系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各直属单位:为做好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发挥规划对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指导作用,按照《关于印发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体系的通知》(中震财发〔2008〕149号)的要求,制定了《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体系规划编制大纲》。

请各单位遵照大纲,开展规划体系中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九年四月二十七日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体系规划编制大纲(中国地震局发展与财务司二〇〇九年四月)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国务院地震工作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国家防震减灾规划。

为做好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工作,进一步发挥规划对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指导作用,中国地震局印发了《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体系》,以规范国家防震减灾规划体系建设工作。

为进一步指导《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体系》中各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订印发《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体系规划编制大纲》,以明确规划编制在体例、内容、重点等方面的要求。

除先前已印发过规划编制大纲的《中国地震局土地资源规划》外,《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体系》中的《中国地震局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和单位规划,应按照《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体系规划编制大纲》编制。

目录前言第一章现状分析一、地震灾害概况二、发展现状第二章发展战略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第三章总体目标与指标体系一、总体目标二、指标体系第四章战略重点和工作布局一、战略重点二、工作布局第五章主要任务第六章重大工程计划和专项第七章保障措施前言简述我国防震减灾事业中本领域工作的定义、属性、特点,以及编制本领域规划的目的、依据、期限等。

安徽省各地抗震设防烈度

安徽省各地抗震设防烈度

安徽省各地抗震设防烈度
安徽省各地抗震设防烈度
安徽省各地抗震设防烈度
1、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第一组:五河,泗县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第一组:合肥(4个市辖区),蚌埠(4个市辖区),阜阳(3个市辖区),淮南(5个市辖区),枞阳,怀远,长丰,六安(2个市辖区),灵壁,固镇,凤阳,明光,定远,肥东,肥西,舒城,庐江,桐城,霍山,涡阳,安庆(3个市辖区),铜陵县
3、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第一组:铜陵(3个市辖区),芜湖(4个市辖区),巢湖,马鞍山(4个市辖区),滁州(2个市辖区),芜湖县,砀山,萧县,亳州,界首,太和,临泉,阜南,利辛,蒙城,凤台,寿县,颖上,霍丘,金寨,天长,来安,全椒,含山,和县,当涂,无为,繁昌,池州,岳西,潜山,太湖,怀宁,望江,东至,宿松,南陵,宣城,郎溪,广德,泾县,青阳,石台
第二组:濉溪,淮北
第三组:宿州。

2022防震减灾工作方案(通用11篇)

2022防震减灾工作方案(通用11篇)

2022防震减灾工作方案(通用11篇)防震减灾工作方案1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地震局的要求,结合《福建省防震减灾条例》和7月28日唐山地震纪念日活动,南平市将从7月23日起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周”活动,集中一段时间,大规模、密集地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进一步加大全省防震减灾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广大群众应急自救能力。

现将宣传周活动方案制定如下:一、活动时间:7月23日至30日。

二、活动内容:1、南平广播电视台安排播放《应对地震灾害一公众自救互救常识》、《蟾童》、《直面、地震》等防震减灾科普音像片,并精心制作专题宣传节目。

广播电台根据中国地震局组织编写的《地震知识百问百答》及省地震局提供的有关宣传资料,制作播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广播节目。

2、闽北日报社安排专版或连载,刊登《地震知识百问百答》、《地震来了怎么办》等地震科普读本的内容,加大防震减灾宣传力度。

3、市地震局、地震台和延平区地震办联合开展户外宣传展出,在防震减灾宣传周和7.28唐山地震纪念活动期间,向社会公众展示防震减灾宣传图片、发放宣传册及接受群众的咨询等。

4、请省地震局专家到市直部门开办讲座,邀请市委、市政府和各部门领导参加,提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讲服务。

5、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学校的地震科普知识教育,提供有关的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将地震安全教育纳入全市中小学安全教育内容,9月1日开学后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每个班级有一幅防震减灾知识挂图、两套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书籍和音像资料,每所学校开展一次应急避险演练,举办一次防震减灾知识竞赛活动。

全市中小学地震安全教育在课时上要有保证,形成长效机制。

6、认真做好《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防震减灾手册》和《农村地震安全手册》印发工作,做到市直机关单位干部人手一册。

7、充分发挥地震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科普教育基地所在地镇、村干部和村民前往参观,9月份开学后组织各地学生参观。

8、开展防震减灾宣传要节俭办事,精打细算,并积极通过市场化途径多渠道筹措经费,确保宣传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州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安徽省滁州市地震局2010年11月目录第一章滁州市地震形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我市面临严峻复杂的地震形势二、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章总体目标与指标体系一、总体目标二、指标体系第三章市防震减灾“十二五”重点项目一、郯庐带皖东段钻孔体应变实验区项目二、拓展市级“四个中心”建设项目三、推进实施县级“五个一”工程建设项目四、“大滁城”建设新区地震小区划项目五、城市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项目六、防震减灾社会服务工程项目七、地震监测台网完善与拓展工程项目八、城市地震安全基础工程探测项目九、应急救援服务系统建设项目十、宣传教育服务系统建设项目第四章保障措施一、将防震减灾规划纳入市政府“十二五”总体规划之中二、拓宽防震减灾投入渠道三、着力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四、推进科技和人才支撑保障体系建设五、强化各级抓落实的责任制附件:滁州市“十二五”防震减灾重点项目投资一览表滁州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滁州市地震局2010年11月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为保障我市全面建设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地震安全保障,现依据《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和《安徽省防震减灾规划》的总体要求,制订本规划。

重点规划2011—2015年滁州市防震减灾的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滁州市地震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我市面临严峻复杂的地震形势滁州市地处华北断块区和扬子断块区两大构造单元的接壤地带,著名的郯—庐断裂带斜贯滁州市中西部,地震地质构造较复杂,属于中强地震活动区。

近年来,我市小震活动十分频繁,自1970年至2010年共发生地震162次(图1),其中0.0-0.9级地震65次;1.0—1.9级地震79次;2.0—2.9级地震15次; 3.0—3.9级地震2次; 4.0—4.9级地震1次,最大地震为2006年7月26日定远县4.2级地震,震中倒塌房屋6间,损坏房屋548户984间,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根据国家标准GB18360-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显示,我市全境都处于地震烈度Ⅵ度(0.05g)以上抗震设防区(图2),其中有43%国土面积为地震烈度Ⅵ度(0.05g)区, 57%国土面积为地震烈度Ⅶ度(0.10g)区,存在着较大的地震灾害威胁,相关专家研究综合分析认为:滁州市未来5年存在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背景。

因此,我市也是一个重点防御地震灾害的地区。

图1 滁州市地震震中分布图(公元281-2010年)图2 滁州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据GB18360-2001)二、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汶川特大地震再次警示我们,我市的防震减灾基础还很薄弱,与日益严峻的震情形势很不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的要求很不适应。

突出表现为:第一,政府投入严重不足,防震减灾事业的需求与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第二,农村农居抗震设防要求还没有得到落实;第三,应急救援体系不够完备,灾情速报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救援实战能力还不够强,物资储备难以满足抗大震巨灾的要求;第四,监测预报水平还停留在震后预报上,震前预警系统没有建立;第五,部门防震减灾责任意识不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还比较薄弱。

第二章总体目标与指标体系一、总体目标到2015年,我市地震监测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功能齐全、覆盖全市的地震监测台网,达到一县一台,市地震台能够作出地震前兆监测预警;完成未设防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地震应急救援形成体系;市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二、指标体系1.全面增强震害防御能力一般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全部达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新农村民居抗震示范村达到新建点的50%。

2.全力提高地震前兆监测预报能力实现地震前兆各学科之间的有机交叉与融合观测,初步建立全市地震预警系统。

3.着力增强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市地震应急救援队具备震后1小时到达震区展开救援行动、市应急指挥中心30分钟内发布震情、灾情信息,并在震后2小时内快速实施地震应急区域联动和社会联动能力。

4.大力增强公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70%以上的公众能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正确采取防震避震措施,科学应对地震谣传事件;发生有感地震时,有感区能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80%以上,发展地震志愿者队伍,各县(市、区)至少成立4支志愿者队伍,总量达到1万人以上。

5.着力增强震后救助恢复能力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和安置,3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各县(市、区)均至少有一处按照省地方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要求》建设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6.着力增强投入保障能力市县人民政府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把防震减灾事业经费列入正常财政预算,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第三章市防震减灾“十二五”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是我市贯彻落实全面防御观,全面增强防御地震灾害能力的关键时期,总规划投入经费6200万元。

其中:一、郯庐带皖东段钻孔体应变实验区项目(投资概算900万)1、建设目标:监测郯庐断裂带皖东段块体活动习性;观测震前十几分钟至数小时皖东块体应力异常变化,进行地震预警能力和临震预报能力实验研究,并破题地震前兆预警。

图3 郯庐断裂带皖东段钻孔体应变前兆台网实验区图2、建设内容:根据滁州市政府滁政…2010‟106号文件精神,在郯庐断裂带南段滁州市境内皖东块体上,新建市本级、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天长市、来安县、全椒县7个钻孔体应变前兆预警台和1个数据处理中心,2011年7月全部建成投入观测,在全市实现“一县一台”的监测前兆台网建设目标,并与安徽省地震局的“一场一带一站”实验场工程相衔接,形成综合性钻孔体应变前兆预警台网研究体系(见图3)。

二、拓展市本级“四个中心”建设项目(投资概算800万)1、建设目标:完善与拓展市本级“四个中心”功能建设。

构建监测-研究-预警预测立体网络体系;应急救援实现小震不乱、中震能战、大震不瘫痪;震害防御实行重大工程重点防、民居工程全面防、校安工程高标防;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和避险技能进入每一个家庭。

2、建设内容:继续完善与拓展市本级“四个中心”功能建设:(1)新建滁州市政府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完善和升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技术系统,实现与中国局省局视频互联互通,具备灾情速报、快速响应、信息通告预警、数据库管理等功能,保证震情应急的需要。

指挥中心系统内配置显示功能系统,能够将各种信息、实时图像、视频信号进行演示,为市政府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参数。

(2)扩建滁州市地震前兆监测预报信息中心在琅琊山地震台新建地震监测大厅、信息管理大厅,设置8间功能室,采用power计算机群及最新信息技术建设中心软、硬件平台,建设海量数据汇集存储与备份库、实时数据高性能计算机群集运算、地震自动定位快速处理与评估及信息发布平台、地震仪器运行维护监测系统。

(3)改(扩)建抗震设防技术服务中心将原市局办公楼改(扩)建城抗震设防技术服务中心。

对中心硬件和软件进一步完善与拓展,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提供抗震设防技术服务;为城市“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核定,提供抗震设防基本资料;参加城乡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

(4)完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中心功能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中心面积为1280平方米,由电子图书阅览厅、建设工程抗震演示厅、多功能展示厅、科普知识展厅和影像厅等七个部分组成,还需增建模拟地震系统、3D视频系统等,把我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中心建成一流的“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三、推进实施县级“五个一”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概算700万)1、建设目标:强化县(市)专业地震台网建设,增加观测站点,努力提高地震监测薄弱地区的监测能力,实现“一县一台(站)”的监测台网建设目标。

2、建设内容:县级“五个一”工程建设。

即,(1)、一个地震应急指挥中心;(2)、一个地震监测台;(3)、一个抗震设防技术服务站;(4)、一个防震减灾科普馆(5)、购置一辆防震减灾行政执法(应急指挥)车。

四、“大滁城”建设新区地震小区划项目(投资概算300万)1、建设目标:通过勘察、探测分析等地球物理和化学方法,给出城市不同区域的地震动参数,并编写出地震小区划报告。

2、建设内容:实施地震小区划项目,可对“大滁城”建设新区地震安全环境进行地域划分,区分不同地段间潜在地震危险的差异,预测震害分布,为一般建设工程提供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为城市发展规划和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为城市和工程震害预测、政府防灾救灾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为指导建设资金的合理投入提供科学依据。

五、城市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项目(投资概算500万)1、建设目标:查清城市建筑物抗震性能,绘制出建筑物安全状况系列图件,建立GIS震害预测评估系统。

2、建设内容:开展城市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由地震部门牵头,建设、城乡规划、国土、房产、统计部门参加,分阶段对已建的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规模工业和商业设施、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建(构)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普查和评估,市本级先实施,并逐步扩大到县(市、区)行政地域。

普查中,建立健全建筑物安全档案及图件资料,完成GIS震害预测评估系统。

六、防震减灾社会服务工程项目(投资概算700万)1、建设目标:形成全市地震社会服务技术体系,为逐步提高我市城市、农村及重大工程的强震防御能力,显著提高全社会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与响应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2、建设内容:(1).城市地震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深入研究地震灾害和生态环境、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开展全市地震风险综合评估,完善城市震害防御能力的评价方法,推动解决和改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民宅的抗震性能。

建立城市基本单元-社区的地震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城市震害防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实现重要城市典型生命线系统的抗震示范改造工作。

(2).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建立滁州市农村民居资料数据库,编制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技术指南及建造、加固图集,选择典型区域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结合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震害防御服务系统”,建立覆盖多震区乡村和其他地区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农村震害防御技术服务网络。

(3)、实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我市以公园、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为主,分级、分区域建设避难场所。

建设原则坚持"平震结合",公园、广场平时作为人们休闲场所,震时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合理利用现有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