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合集下载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施方案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施方案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施方案一、总体目标防灾减灾救灾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我国灾害防备和救灾能力,加速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人民福祉。

二、重点工作1、加强应急预警能力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提升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等多种风险的应急预警能力。

加强预警信息的发布、传递和响应能力,加强应急短信、广播电视等媒介渠道建设,提高预警的覆盖范围和准确率。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水利、能源等方面,提高其抗灾能力。

强化城市抗震能力,加强地下水、上下水系统、电力通讯等城市日常运行设施的防灾能力。

3、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特困人员救助、灾区群众救助等方面的工作。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4、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加强对灾后重建的管理和指导,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灾后重建资金的投入,协调各方力量,做好灾后恢复工作。

同时,也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切实保护好生态资源,避免在灾难中受到更严重的破坏。

5、提高专业素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专业素养,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知识储备。

加强培训、练兵,增强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协调机动能力,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实施方法1、建立制度、健全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救灾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配套工作。

同时,建立健全应急预警、组织调度、应急处置等一系列与防灾减灾救灾相关的工作体系和机制。

2、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宣传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广泛开展应急演练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大众自救互救能力。

3、整合资源加强资源整合,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基础保障。

在应急资金、物资、专家、志愿者等方面加强协调,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资源保障。

4、强化技术支撑加强技术支撑,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发展遥感、GPS、GIS等技术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应用,提高灾害损失评估能力;建立和完善数字化信息系统和库,便于快速获取和分析有关信息。

2024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

2024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

2024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
2024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灾害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举办培训、演练等活动,增强民众的自救互救意识,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2. 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3. 完善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救援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任务,提高应对灾害的组织化和协调化水平。

4. 增强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评估和改造,提高关键设施的抗震、防洪、防风等能力,减少灾害对基础设施的破坏。

5. 加强灾后重建,健全灾后重建规划和政策,加强对受灾地区
的灾后重建工作指导和支持,帮助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6. 国际合作交流,加强国际间的防灾减灾救灾合作与交流,借
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可能带来的灾害
挑战。

综上所述,2024年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涵盖了加强公众意
识培训、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健全应急预案、增强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加强灾后重建和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这些要点的贯彻执
行将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的灾害防范和救援能力。

防震减灾工作要点

防震减灾工作要点

防震减灾工作要点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为了减轻地震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采取防震减灾措施。

本文将探讨防震减灾工作的要点。

一、建立地震风险评估体系为了判断不同区域的地震带来的风险,必须建立相应的地震风险评估体系,并及时更新数据。

这样可以让政府和民众更好地了解地震风险,并且做好准备工作。

二、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建筑物是地震灾害造成的主要物质损失,因此,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要求新建建筑物符合抗震标准,并对现有建筑物进行升级改造。

此外,还应加强土木工程抗震设计和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三、提高公众防震意识公众应该知道地震的危害和影响,了解如何应对和避免地震。

政府应加强宣传,提高防震知识普及率。

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个人也可以通过自学和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自我防震意识。

四、完善地震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地震,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提高应对灾害的效率和精度。

应急预案应该明确各部门和个人职责、应对措施和资源调配方案。

政府和群众也应随时关注地震信息,及时响应应急预案。

五、加强科技支撑目前,科技的发展已成为灾害防范和减灾的重要手段。

政府和科技企业应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学术机构和企业应加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并为政府和社会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六、扩大国际合作地震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也是一个国际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应在地震防灾减灾方面加强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

同时,还应加强地震科研机构和应急管理机构的互联互通,合作解决共同的问题。

结论本文提出了防震减灾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要点,包括建立地震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提高公众防震意识、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强科技支撑和扩大国际合作。

只有通过集体努力和有效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减轻地震带来的负面影响。

2024年全市安全生产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

2024年全市安全生产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

2024年全市安全生产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在2024年,全市各级政府将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和更加务实的举措,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下是2024年全市安全生产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要点:一、加强安全生产监管1.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确保各类生产企业遵守相关法规法律,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防范事故发生。

2.加强对高风险行业的监管,重点关注煤矿、化工、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加强对这些行业的检查和监管,确保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

3.加强安全生产技术支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技术水平,确保生产过程安全可靠。

二、加强自然灾害防治1.加强气象监测能力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暴雨、洪涝、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发布警报,减少灾害损失。

2.加强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治理,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和预警工作。

3.加强对农作物、林木的保护,加强抗旱、防汛、防风等自然灾害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救援工作。

三、加强社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1.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职责和任务,提高应急救援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2.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协同配合能力和实战能力。

3.加强危化品、核辐射等重大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及时、有序进行。

四、推进社会稳定和安全1.加强社会安全防范和治安管控,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2.加强社会矛盾化解和危机管理,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危机事件。

3.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健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环境监管,有效防范网络犯罪和信息泄露风险。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梦想。

然而,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威胁,如地震、洪水、火灾、飓风等。

这些灾害不仅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建设完善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至关重要,它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石。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预防、应对和恢复等多个环节。

首先,预防是防灾减灾的关键。

这需要我们加强对城市灾害风险的评估和监测。

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城市可能面临的各种灾害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了解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强度和影响范围。

同时,建立健全的灾害监测网络,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如气象卫星、地震监测仪等,实时获取灾害相关信息,为及时预警和应对提供依据。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也要充分考虑防灾减灾的因素。

合理布局城市的功能分区,避免将重要的设施和人口密集区建设在灾害易发区域。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比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建设防洪排涝设施、确保消防通道的畅通等。

此外,城市中的绿地、公园等开放空间不仅能美化环境,在灾害发生时还可以作为临时的避难场所,因此在规划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核心。

这包括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先进的救援设备和物资。

应急救援队伍应具备多种技能,能够应对不同类型的灾害。

同时,要加强日常的训练和演练,提高队伍的实战能力。

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高效地展开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也是至关重要的。

应急预案应明确各部门和单位在灾害应对中的职责和任务,规定应急响应的流程和措施。

并且,应急预案要根据城市的发展和灾害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其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常见灾害的特点和应对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建设工作的建议

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建设工作的建议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态势,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有效应对各种灾害,提高抗灾能力和减少灾害损失,我们需要加强相关能力建设工作。

以下是针对该主题的建议:一、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1. 提高气象、地质等监测预警技术水平,及时发现灾害隐患,提前预警,减少灾害发生后的损失。

2. 加强预警信息的传播和普及,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完善防灾减灾规划体系1. 加强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等各类灾害的风险评估和规划编制,科学合理地规划灾害防治工作。

2. 完善城乡规划,提高建筑抗灾能力,减少灾害发生后的房屋倒塌等损失。

三、强化应急救援能力1. 建立健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加强救援队伍的训练和装备更新,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2. 加强救援力量的协同作战能力,提高应对大型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

四、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1. 完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加大对灾区的经济援助和重建投入,尽快恢复受灾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2. 促进受灾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受灾地区的经济抵御能力。

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1. 加强国际灾害预警信息交流,共享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救灾经验,提高全球抗灾能力。

2.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国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跨国界灾害挑战,建立灾害应对的多边合作机制。

在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普通公民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只有加强综合能力建设工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灾害的挑战,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加强科学技术支持1. 加强灾害科学研究,推动灾害监测、预警、应对技术的创新,提高科技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应用水平。

2.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提高科技对防灾减灾救灾的支撑作用。

七、加强法律法规建设1. 完善灾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灾害防治行为,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法治意识。

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工作要点防灾减灾救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是减轻灾害影响和保障人民安全的必要措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的要点。

一、政策体系建设政策体系是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的基础。

建立健全的防灾减灾救灾政策体系,有利于促进各方力量的合理利用和有序联合。

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颁布全面的防灾减灾相关法律和制度,包括灾害预防、应急管理和灾后恢复等方面的标准和流程。

2.构建统一的应急指挥体系,设立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监测评估机构,从信息收集、预警发布、抢险救援到灾后恢复工作的协调管理,保证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高效运行。

3.加强保障措施,建立以公共安全为中心的保障体系,包括保障人员、物资、设备和资金等多方面的保障措施。

4.促进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普及,配合高校、媒体等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

二、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不是政府一家能够完成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

社会力量对防灾减灾救灾的参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灾害应急体系的构建,为被灾地区提供人员、物资和技术援助。

2.加强科技研发,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广灾害应对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手段。

3.注重社会责任,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和人员的储备和运输,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响应、快速动员。

4.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关注灾害救援工作的氛围,提倡全民防灾意识,增强整个社会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三、设施建设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建设是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缓解灾害影响和降低灾害风险。

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建设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识别、建设重点地质灾害防治设施,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路线、桥梁和隧道等基础设施的抗震加固。

2.优化应急救援设施建设,如设立避难所、临时住房、饮用水、医疗设施、通信等,确保为灾区居民提供及时的基本生活保障和恢复设施。

2024年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

2024年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

2024年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2024年,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应急管理厅决策部署,扎实做好政策体系完善、基础能力提升、灾害有效应对等工作,全力推动新时代全市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创新发展。

一、统筹推进救灾工作(一)积极做好灾前救灾准备1.强化预案准备。

加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管理,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应急响应启动条件,细化响应措施,制定应急响应工作手册,细化防灾、抢险、撤离、救援、救助等各项措施。

精心修编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演练方案,适时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检验预案可行性和工作流程规范性,不断提高灾害救助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2.强化物资准备。

完善应急救灾物资保障体系,根据《XX市市级自然灾害救灾物资储备规划(2023-2024年)》,完成市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物资增储。

市、区要做好总体测算,统筹考虑储备规模、分布等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物资储备。

健全物资保障模式,落实产能储备,保证灾后大批量紧急采购需要。

健全快速调拨机制,加强与物流公司等单位的合作,保证救灾物资能够及时调拨运输分配到位。

3.强化队伍准备。

持续推进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市级举办1-2期业务乡镇(街道)骨干参加的灾害信息员师资培训;指导各地落实灾害信息员分级培训制度,确保每名上岗灾害信息员均接受过培训合格履职。

组织各地定期更新灾害信息员数据库,为开展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4.强化制度准备。

出台市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管理使用办法。

加强救灾工作规范化建设,不断规范基层救灾工作,进一步明确转移安置、款物发放、倒房重建、灾情报送、冬春救助等工作流程,形成工作标准,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扎实做好灾中应急救灾工作5.健全灾情信息收集研判机制。

进一步规范和强化灾情管理各环节工作,第一时间统计报送灾情,指导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第一时间统计报送灾情,及时与有关部门开展会商、互通信息,详细掌握人员、农作物、房屋、经济损失情况。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
1.加强灾害预防思想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实事求是地开展灾害防御工作,重点加强平等参与的灾害风险识别,将灾害防御工作作为常态化的社会及日常生活活动,结合实际,深入基层,普及提高灾害防御教育。

2.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技术体系,推广利用节水技术等有效的防灾减灾防护技术,提升灾害预警系统性能。

要针对重大灾害专项开展技术研究,细化灾害防御技术,把灾害预防技术应用到实践中,使之成为实用可行的技术水平。

3.强化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抗灾减灾安全设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设施建设,及时更新灾害应急设施,制定防灾减灾合理规划,建立合理有设施防灾减灾投入机制,以抗灾减灾能力为保证,因地制宜地配置和部署各类安全设施。

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点任务清单

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点任务清单

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点任务清单随着自然灾害频发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变得愈发重要。

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

为了更好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需全力以赴,制定并执行一系列有效的防灾减灾救灾措施。

下面将就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点任务进行详细阐述。

一、深入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工作1. 制定并实施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教育长效机制,加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其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2. 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加强灾害应对能力的培训,提高广大裙众的自护自救能力。

3. 推广和宣传科学防灾减灾救灾技术和装备,提高广大裙众的科学防灾减灾救灾意识,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二、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1. 完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提高灾害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加强城市防汛排涝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内涝抗御能力。

3. 健全城乡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抗灾救灾物资储备供应体系。

三、提高应急救援能力1. 建立健全多部门协作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救援力量和救援物资快速调配,提高应急救援的反应速度和有效性。

2. 提高应急救援力量的专业化水平,定期组织开展大规模综合演练,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实战能力。

3.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救灾合作与交流,依托国际力量提高我国的救援能力。

四、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政策支持1.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法治保障。

2. 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防灾减灾救灾组织管理体制,健全领导指挥体系和协调机制。

3. 建立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五、加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支撑1. 加大对防灾减灾救灾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我国在防灾减灾救灾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2.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信息化建设,建立灵活高效的信息系统,提高灾害信息的收集和共享能力。

防灾减灾工作措施及建议

防灾减灾工作措施及建议

防灾减灾工作措施及建议
防灾减灾工作是指为避免、减轻和消除灾害事故的损害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防灾减灾工作的措施及建议。

1. 加强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综合预警系统,包括气象、地震、洪水、海啸等各类预警系统,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加强应急救援力量。

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队伍,包括消防、医疗、抢险救援等部门,做好人员培训和装备配备工作。

3.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等灾害隐患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隧道、堤坝、排水系统等,提高其防灾减灾能力和稳定性。

4. 推进征地安置和基础设施转移。

对居住在灾害隐患区的居民进行征地安置,对重点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迁移,减少灾害的损失。

5. 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加强灾害防护科普宣传,提高广大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安全素养。

6. 加强资源整合和协调。

整合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协力,加强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

7. 加强灾后重建。

加强对灾后重建工作的引导和规划,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8. 推进科技创新和应用。

借助科技手段,开展自然灾害预测、监测、预警等工作,提高防灾减灾的技术水平。

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需要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做好防范工作,为减轻灾害损失尽力而为。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如何构建完善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如何构建完善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如何构建完善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威胁。

地震、洪水、火灾、台风、交通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都可能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破坏,甚至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

因此,构建完善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灾害监测预警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要构建完善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首先需要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这包括建立健全灾害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设备的精度和覆盖范围,实现对各类灾害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同时,要加强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利用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广大市民,让他们能够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例如,对于气象灾害,可以通过气象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设备,实时监测天气变化,提前发布暴雨、台风、高温等预警信息;对于地质灾害,可以利用地质监测仪器、卫星遥感等技术,监测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迹象,及时发出警报。

此外,还可以建立城市灾害预警中心,整合各类灾害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机制应急预案是应对灾害的行动指南,应急管理机制是确保应急预案有效实施的保障。

城市应该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等,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在灾害应对中的职责和任务,规范应急响应流程和措施。

同时,要定期组织演练,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

应急管理机制方面,要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

明确应急指挥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建立应急资源储备和调配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调配物资、设备和人员。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救援能力和综合救援水平。

如何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如何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如何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彰显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就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公众知识普及和自救互救技能,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高度重视减轻灾害风险,切实采取综合防范措施,将常态减灾作为基础性工作,坚持防灾抗灾救灾过程有机统一,前后衔接,未雨绸缪,常抓不懈,增强全社会抵御和应对灾害能力。

3.坚持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

认真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灾害孕育、发生和演变特点,充分认识新时期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准确把握灾害衍生次生规律,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强化统筹协调,科学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4.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根据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及时启动相应应急预案,中央发挥统筹指导和支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分级负责,地方就近指挥、强化协调并在救灾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

5.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广泛参与。

充分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领导和主导地位,发挥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提供保障等重要作用。

关于加强防灾减救灾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防灾减救灾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防灾减救灾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的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 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加强灾害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为灾害防范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大防灾减灾救灾科技研发投入,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提高灾害防范和应对的科技水平。

4. 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同时,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提供救援物资。

5.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加强灾害应对培训和演练,提高各级政府、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对灾害的能力。

6. 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国际合作机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灾害挑战。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全面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和水平,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2023年防震减灾救灾工作要点

2023年防震减灾救灾工作要点

2023年防震减灾救灾工作要点2023年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一年,我国地震频发,灾害风险高,因此必须加强防震减灾救灾工作。

以下是2023年防震减灾救灾工作的要点:一、加强地震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继续推进地震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强化地震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加快地震预警技术在各地区的推广应用,使地震预警能够更早、更准确地向公众提供预警信息,提高防震减灾救灾的效果。

二、加强地震科普和宣传教育。

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地震应急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组织开展地震演练和模拟演练,提高公众在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地震科普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地震灾害的防范意识和知识水平。

三、加强地震安全评估和建筑工程抗震能力。

加强地震安全评估和建筑工程抗震能力的监管和管理,推动抗震设防标准的提高和落实。

加强地震灾害易发地区的地质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提高防震减灾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四、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提升地方应急救援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加强应急救援力量的储备和培训,提高应急救援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加强应急救援装备的更新和配备,提升救援力量的装备水平,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五、加强防震减灾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地震科学研究机构和国际救援组织的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提高防震减灾工作的国际化水平。

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应对地震灾害风险,加强地区间的联防联控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六、加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做好地震发生后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落实政府责任,提高受灾地区的灾后恢复能力。

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设施建设,推动灾后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提高抗震减灾和恢复重建的综合效益。

七、加强防震减灾救灾工作的宣传和舆论引导。

加强媒体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开展防震减灾救灾工作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公众对防震减灾救灾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加强信息公开和灾后评估工作,提高工作透明度和阳光度,让公众及时了解工作进展和成效。

防灾减灾工作要点

防灾减灾工作要点

防灾减灾工作要点
以下是 7 条防灾减灾工作要点:
1. 增强意识真的超重要,就像出门要带钥匙一样关键!你想想看,要是没这个意识,灾难来了那不就傻眼了嘛!比如地震的时候,你要是有很强的避险意识,就能迅速反应找到安全的地方呢。

2. 知识储备不能少呀!这就好比打仗要有充足的弹药。

知道怎么应对火灾、洪水等各种灾害,关键时刻能救命啊!比如说发生洪水了,知道往高处跑,这不就是知识的力量嘛!
3. 应急演练那可是必须的哟!就如同经常排练的演员,到了正式演出就不会慌。

平时多演练火灾逃生、地震避险,真遇到事了就不会手忙脚乱。

你说要是没演练过,突然地震了是不是得吓懵呀!
4. 物资准备得妥妥的!就像冬天要准备厚棉袄一样。

准备好应急的食物、水和药品,灾难来了也有保障呀!要是发生灾害后没吃没喝的,那可不行啊!
5. 信息沟通要顺畅哦!这就像人与人之间要好好说话一样。

及时了解灾害信息,和家人朋友保持联系,不然他们得多担心呐!比如台风快来了,互相提醒下,多贴心呀!
6. 基础设施得牢固呀!好比房子的根基要稳。

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抗洪能力,才能更好地抵御灾害呀!要是房子一吹就倒,那可咋整哟!
7. 社区互助不能忘啊!大家互相帮忙就像一家人一样。

灾难面前,邻里之间互相照应,多温暖呀!比如谁家受灾严重,大家一起去帮忙,多有爱啊!
我觉得防灾减灾工作真的非常重要,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和安全,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呀!。

2021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

2021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

2021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
2021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要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灾害防范意识,加强公众对灾害防范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通过举办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增强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2. 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完善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和预警准确性。

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引导人们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灾害。

3. 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体系,包括组织应急演练、提高救援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加强装备的更新和维护等,以应对各类突发灾害事件。

4. 加强灾后重建工作,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要及时展开灾后重建工作,包括修复受损基础设施、恢复受灾地区的生产生活秩序等,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5. 推动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灾害挑战。

总的来说,2021年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点是以预防为主,全
面加强各方面的应对能力,提高灾害防范和救援的效率和水平,以
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工作要点2014年,全市民政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做牢基础、做实工作、做优特色、做响品牌”的工作思路,围绕争创“全国先进、全省一流”的目标,着力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各项民政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民政服务管理社会化、科学化水平,为奋力实现“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一、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全面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加快推进“”灾后农房恢复重建工作进度,确保2014年底前全面完成。

抓紧实施“”地震灾后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项目。

认真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推动实施“十二五”防灾减灾规划项目。

注重防灾减灾工作常态化,争创6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组织开展2-3次应急指挥系统操作演练,提升应急水平。

切实加强和规范救灾物资储备和管理,丰富市、县救灾物资储备,提高使用效益。

加强灾情信息管理,做好灾害信息员培训。

及时有序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推动建立市、县两级救灾资金按比例分担机制,进一步规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修订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完善救灾应急工作机制。

及时做好受灾群众应急救助、过渡性生活救助、冬春救助、倒损农房恢复重建等工作,确保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得到初步救助。

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规范低保管理工作。

深入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

推进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机构建设,全面开展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

强化社会救助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和村民委员会干部近亲属享受社会救助备案制度、社会救助责任追究制度。

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市城市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220元,农村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110元。

推动建立临时生活救助基金。

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

继续全面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扩大救助病种和救助范围。

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优化医疗救助管理服务流程,推行信息化管理手段。

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参保参合率达到100%,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60%。

继续做好14周岁以下先心病儿童救助工作。

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开展农村敬老院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完善敬老院管理标准体系。

维修改造敬老院床位2129张。

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在2013年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10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保持90%,床位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社会福利和慈善体系建设深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督促抓好市第二福利院等项目建设,新建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9个,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造和新增各类养老机构床位4270张。

加大省、市级养老服务示范社区创建力度,健全长效运行机制。

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万名困难家庭的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支持。

健全以五保供养、互助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

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探索试行公建民营、投资换经营等运行模式,解决公办养老机构人员编制不足、资金再投入难、床位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探索建立养老服务业协作与对口支援机制。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建立健全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加强孤儿权益维护,实现市、县两级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全覆盖,落实城乡社区儿童福利督导制度。

积极争取全国“蓝天计划”二期项目。

拓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加强福利企业资格认定和管理。

切实加强福利彩票发行,全年发行亿元以上。

加强社会慈善体系建设。

继续组织实施好轮值会长制度。

积极争取中华慈善总会、省慈善总会对的支持。

做好中华慈善总会、省慈善总会捐建的灾后重建项目的落实和监督管理。

积极推荐项目参加省政府“巴蜀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

推动劝募设立慈善专项救助基金。

四、优抚安置双拥工作全面做好优抚工作。

加强优抚资金管理,完善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全面推进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服务。

加强优抚事业单位建设。

全面完成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任务。

做好伤残和死亡抚恤工作,开展对烈士遗属抚恤优待政策贯彻落实督促检查。

深入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和军休管理。

做好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贯彻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政策,退役士兵安置率达100%。

推动出台自主就业退役士兵扶持就业创业措施办法。

完成伤病残退役士兵移交安置任务。

做好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完成军休干部和无军籍职工接收安置任务,全面落实安置政策和政治、生活待遇。

推行新型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军休文化建设。

扎实做好双拥创建工作。

认真做好第十届省级双拥模范城创建、申报、迎检工作。

做好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县城创建启动工作。

大力推进双拥文化建设和社会化拥军。

五、基层政权、社区建设和区划地名工作强力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出台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和创新管理服务实施意见。

继续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7%。

指导各地开展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

指导各地开展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等创建活动。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准入制度和指导性目录,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工作。

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

继续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工作。

做好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后续管理,着力做好新任村干部培训、换届选举信访等工作。

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机制,落实村监督委员会审议村务公开制度,建立村务公开和村务监督工作档案管理制度。

深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指导各地加强村廉政文化阵地建设。

积极做好区划地名工作。

加强行政区划调整组织实施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积极稳妥地做好撤乡设镇等行政区划调整的指导和审核报批工作。

强化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完善地名标志设置,健全地名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机制。

推荐上报全国地名公共服务示范市,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准备工作。

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完成11条县级界线联检和平安边界创建工作。

六、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做好殡葬管理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

不断深化殡葬改革,力争全市火化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加大惠民殡葬力度,扩大城乡困难群众基本丧葬费免除范围,开展青神县、丹棱县全民惠民殡葬试点。

推进殡葬服务单位信息化、标准化、人文化建设。

实施殡葬遂心工程,规范殡葬服务行为。

加强公墓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进公益性墓地建设,有效整治超标准大墓修建、散埋乱葬等违规行为。

开展好2014年殡葬改革宣传年活动,加强殡葬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继续开展全国救助管理机构等级评定和“省救助管理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救助管理工作软硬件设施水平。

在全市推广仁寿县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以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为重点的救助管理工作。

建立完善“四级救助服务网络”,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逐步实现救助网络全覆盖。

加强救助管理机构能力建设。

提升婚姻收养工作水平。

加强婚姻登记服务场所软硬件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婚姻登记机关。

创新开展结婚颁证仪式,加强婚姻调解,促进和谐婚姻家庭建设。

婚姻登记合格率达100%。

依法办理收养登记,抓好涉外送养工作,收养登记合格率达100%。

七、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推进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

正确引导社会组织发展,健全完善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的相关制度。

取消全市性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

推进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推动制定我市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建立健全脱钩工作机制。

开展行业协会商会脱钩试点工作。

加强社会组织工作监管。

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体系。

做好社会组织年检工作。

分期分类对全市社会组织进行评估。

强化社会组织自律诚信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丰富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手段。

积极做好2014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申报工作。

八、老龄工作继续组织实施《市“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进一步贯彻落实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落实全市高龄补贴自然增长制度及各项优待政策,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抓好第四轮敬老模范县、敬老模范乡镇创建工作。

加强老年组织建设和管理,进一步规范乡、镇、村、社区老年人协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做好敬老月尊老、敬老、助老宣传教育活动。

九、信访维稳工作严格落实民政信访维稳“一岗双责”职责,开展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主动约访和包案下访工作。

着力加强民政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解决民政信访突出问题。

加强民政信访队伍建设,充实和加强基层信访工作力量。

扎实做好涉军维稳工作,实现“零进京、零聚集、零到省、不出事”目标。

十、综合能力建设加强民政法制化、信息化建设。

加强民政依法行政工作,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规范行政执法和审批,配合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

统筹推进民政信息平台建设和市、区县民政门户网站建设,做好信息公开,提升民政工作管理和服务效能。

夯实民政基层基础。

2014年为民政基层基础提高年,强力推进全市民政规划的有效实施,不断完善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抓好阵地建设,确保乡镇民政办和服务窗口办公设施设备齐全。

加强民政事业单位的建设管理。

强化基层民政干部队伍建设,落实与工作相适应的专职民政干部,保持民政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

探索建立一村一名民政助理员制度。

加强民政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修订完善《民政工作规范》和机关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各项民政工作实现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作。

完成《民政志》的编纂工作。

加强民政人才队伍建设。

结合“民政培训年”活动,开展全市乡镇民政干部培训。

做好民政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及技能鉴定工作。

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深入贯彻《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培训力度,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岗位。

继续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试点工作。

强化民政统计队伍建设。

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开展扶贫济困、扶老助孤等志愿活动。

推进民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对民政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有关重大决策部署、民政各项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进一步加强民政系统内部财务管理和监督,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查处贪污、挤占、挪用民政专项资金等案件,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以及侵犯群众民主权利的问题。

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