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道情说唱艺术初探

合集下载

道情浅释

道情浅释

道情浅释摘要:本文从道情的由来、历史演变、内容形式等方面的介绍和梳理,对道情这种民俗文化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关键词:道情;由来;内容;演变道情在古代则称为道歌,现在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地方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

道情在陕西军寨延续千年,至今成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中具有地域特色的宝贵遗产。

一、道情的由来周至县的楼观台,是中华道教的发祥地,也是圣哲老子设台讲经的地方,闻名于世的经典巨著《道德经》,便诞生于斯。

道教不但教义博大精深,其道教曲艺也源远流长,独具风彩。

此中的“道情”,就是道教所特有的一种民间演唱曲艺,又称“拉波戏”。

楼观台西北5公里处,有个军寨村(因唐代驻军于此而得名),自古及今,传承着原汁原味的道情曲艺,俗称“军寨道情”。

追溯根由,楼观是道教祖庭,又是唐皇的李氏宗庙,宗庙的道士与军寨的驻军往来自然频繁,道情传到了军营,驻军又传给了民众。

就这样道情在军寨生根发芽,延续千年,仍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道情竟成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关于这门艺术,有不少美妙的传说。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道人看见天这么大,认为天总会有个边际,于是他就骑上他的驴子朝西边去找天边,经过很长很长时间的长途跋涉,又回到了原地,当他经过东海岸,休息了几个时辰,发现海潮退后,海岸上有很多鱼骨,他拣了几支,顺手一合,就变成了园筒形。

它这样一连三次,便接成了长达二尺寸的园筒状物,因此叫它“鱼鼓”。

相传此人乃是八仙之一,名为张果老,又称云游道人。

以后张果老投奔老子门下,常在人间说经教化。

相传又有海外二十四群仙,曾赠送给他尖板两支,上有刻度,四季八节,二十四节气。

他把鱼鼓,尖板当做天令、宣传点化的工具,早晚三拜九扣。

所以尖板,鱼鼓是”道情”打击乐的主要伴奏乐器。

传说云香板是八仙里兰采和手里所拿的法器,是演唱“道情”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打击乐器。

过去许多画师在画“天仙”时,前后各有一朵白云,下面有一朵浮云,这是对云香板最初形状的形容和比喻。

浅析陕北道情音乐的发展

浅析陕北道情音乐的发展

浅析陕北道情音乐的发展【摘要】陕北道情音乐是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源自当地民间道情艺人的表演。

其特点包括独特的音调、朴实的歌词和深厚的地方文化内涵。

道情音乐通过口口相传,在陕北地区广泛流传并逐渐演变出多种表现形式。

传承者努力将道情音乐传承下去,并在当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道情音乐对当地文化及民众情感有着深远影响,成为陕北地区独有的民间艺术符号。

未来,道情音乐有望在现代化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继续传承下去。

它的独特魅力、文化意义和娱乐价值不容小觑,对于促进当地文化传统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发展中,道情音乐将继续传承下去,为陕北地区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道情音乐,陕北,起源,特点,流传,演变,传承,影响,发展趋势,独特魅力,重要性,未来发展1. 引言1.1 道情音乐的起源陕北道情音乐是陕西北部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起源于古老的陕北地区。

道情音乐起源于民间祭祀和宗教仪式,受到当地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道情音乐是一种通过歌唱和器乐演奏来表达情感和情绪的音乐形式,其歌词内容包括祝福、祈福、感谢、赞颂等,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自然和神灵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道情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音乐风格。

道情音乐的起源不仅反映了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传统,也展现了人们对生活和信仰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由于道情音乐的起源与陕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因此在陕北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1.2 道情音乐的特点陕北道情音乐是陕北地区独特的音乐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元素。

道情音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真挚:道情音乐的演唱多为情感真挚、深沉的方式,歌词表达了陕北人民的生活感受、情感体验和情感故事。

歌词内容质朴朴实,直白感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2. 曲调古朴:道情音乐的曲调多为陕北地区传统的古老曲调,旋律简单而富有感染力,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和整体特征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和整体特征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和整体特征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而在中国的不同地方,皮影戏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具有代表性的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便是其中之一。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分支之一,它融合了皮影戏与道情、民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1. 流派渊源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起源于甘肃省环县,据史料记载,皮影戏已经在该地区有数百年的历史。

环县是甘肃省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区内的皮影艺术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和知名度。

道情是环县独有的表演艺术形式,流行于陇上地区,是当地民间艺术的一种。

道情的表演方式多样,有独唱、对唱、组唱等形式。

道情注重情感表达,抒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通过歌舞、说唱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展现角色性格,反映社会生活。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的形成,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2. 表演形式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它不仅包含了传统的皮影戏表演元素,还融合了道情的表演形式。

在表演中,演员们手持皮影,通过灯光的照射,将各种人物形象和情节投影在白幕上,与此演唱着道情歌谣,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表演形式既有皮影戏的神秘和华丽,又有道情的情感表达和真实感,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精彩动人。

3. 音乐特色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的音乐特色主要体现在道情的歌谣上。

道情的音乐旋律多变,富有亲和力,常常带给人们一种亲切而又真实的感觉。

道情的歌词内容通俗质朴,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感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道情皮影演唱中,这种音乐特色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为整个表演增添了生机和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

4. 整体特征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性: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在中国皮影戏中是独具特色的,它凭借着融合了道情的表演形式和皮影戏的神秘魅力,展现出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魅力,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中华传统文化:韵味悠长的说唱艺术

中华传统文化:韵味悠长的说唱艺术
PART 01
1 高亢激越的燕赵戏曲
PART 02

2 韵味悠长的说唱艺术

PART 03

3 质朴淳厚的河北民乐

PART 04
4 种类繁多的民间舞蹈
二、韵味悠长的说唱艺术
韵味悠长的说唱艺术
河北曲艺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说唱传统可追溯到 古代宫廷中的谈辩讽刺、滑稽戏弄,以及流行于民间的歌谣、故事、笑话等。
战国时期的赵国人荀况创作出《成相篇》是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本子, 已经具备了说唱艺术的初始形态。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宫廷优人石董桶(又作石动统),善于滑稽表演, 对后世的曲艺有深远影响。经历北齐和隋朝的侯白也滑稽善辩,喜好俳谐杂谈, 他编写了一部《启颜录》,这是一部笑话集,出现了关于“说话”的最早记录, 对后世很有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
谢谢观赏
韵味悠长的说唱艺术——西河大鼓
(一)西河大鼓源起与得名 西河大鼓是河北省从业人数众多、流行地区最广的一个地方曲种。它起源于冀中
农村,是在清代中叶流行于民间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始 称“梅花调”“犁铧片”,又因主要流布在河间县(今河间市)、高阳、蠡县、肃宁、 饶阳一带,故又称“河间大鼓”。1900年前后西河大鼓传入天津,因其流传的县市地 处子牙河、滹沱河流域,遂于1920年定名为“西河大鼓”。
清军入关之后,河北直隶京师,经济恢复和发展较快,民间娱乐活动得到促进, 各地每年都有例行的节日或庙会演出,众多的曲艺艺人在庙会时期摆摊竞艺。庙会演出 促进了曲艺的发展。大运河也成为南北曲艺艺术交流融合的通道。
清朝康乾时期,河北曲艺全面繁荣,各曲种争相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迅速没落,人民的负担日益加重,自然灾害也没有得到有 效控制,大量破产的饥民出现,为了生存,许多饥民学习鼓词,唱莲花落,打十不闲或 诵唱数来宝,走上以艺谋生的道路,曲艺队伍一时得到壮大,河北曲艺进入新的发展阶 段,各类大鼓的兴起是主要标志。 清朝末年,随河北省境内铁路的修建和城市的发展,在城市开拓曲艺市场的艺人大 量增加,一些城市出现了专门的曲艺演出场所

上高民俗

上高民俗

上高民俗上高地处赣西北,自古民风淳朴,人民勤于耕种,生活习俗与江西省各地大同小上异。

节令风俗有春节、元霄、端午、中秋、清明等几个节令。

春节旧称“过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开始裁制新衣、筹办年货、打麻糍、粘麻糖、做年糕,装点环境。

在外工作的亲人,要赶回家过团圆年;端午节家家门前悬艾挂蒲、饮雄黄酒、早餐吃棕子、包子、发糕、大蒜子、盐蛋,赛龙舟也是不可少的,各个乡镇的龙舟代表汇集在锦江河内以比赛的方式庆祝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中秋各家都做中秋赏月酒,并备有月饼、花生及水果等;清明祭扫坟墓,上坟者携带酒肉、水果、香纸等祭品,在先人坟头上供奉,以示悼念。

生活风俗追踪时尚,在服饰上历朝历代都跟上时代步伐,上高人生性好客,每有客人上门,都会“茶酒款待”,饮食上好吃辣椒,每菜多以辣椒为佐,地方风味菜肴主要是猪蹄花,每逢红白喜事、过年过节,必会有烹制猪蹄花。

喜丧风俗在农村还很盛行,年青人结婚多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联姻程序大体是议婚—定婚—结婚,定婚男方要送女方定金,结婚要送彩礼。

丧葬礼仪繁琐,一般要停放三天,灵前一盏长明灯,日夜不熄,老人过世时亲人跪哭,晚辈披麻戴孝。

本县自古重视教育延及至今,时至今日家中有考取大学或中专者,家人都会请酒庆贺,被请亲友各有礼品相赠。

建屋是人民生活中一件大事,一般都要隆重庆祝,大体为动工、上梁、落成三度请酒。

“上梁酒”是最主要最丰盛的一次,亲友、邻居都要送礼相贺,上梁时备有糖果、麻糍,工匠们把顶梁安放妥当后便站在梁柱两端,边喝彩边撒糖果、麻糍,这时,鞭炮、唢呐,喝彩声响成一片。

上高群众富有创作精神,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其中,泗溪的农民版画、敖山的农民书法、塔下的妇女剪纸、锦江的农民摄影、芦洲的民间乐器、田心的“三八影社”等农民文化创作活动都响誉省内外。

“业余剧团来咱村演出了,赶紧看看去”,田心镇田心村的孩子们欢呼雀跃。

在村庄社区,业余剧团“仇湖剧团”的工作人员,有的在忙着卸车,有的忙着调试音响,有的忙着整理照明设施。

说唱音乐

说唱音乐



四、牌子曲类、杂曲类


(一)概述
牌子曲:唱腔由“曲牌”构成的说唱音乐曲种。 这类曲种最大的特点是唱本的韵文部分标有曲牌 名称。 这类曲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沿着宋元以来用词 调、南北曲调和明清俗曲为唱腔发展至今的(兰 州鼓子、四川清音等);另一种是从清末民初直 到1949年前后由民歌小调发展成的曲种(天津时 调、山东琴书等)



(二)曲种介绍
京韵大鼓 1、京韵大鼓的形成 京韵大鼓属鼓书类曲种,过去又叫“京音 大鼓”,是我国北京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 也称“怯大鼓”。

2、京韵大鼓的流派

(1)刘宝全的流派 大鼓艺术
刘宝全(1869—1942)清 末说唱大鼓艺人,被誉为 “鼓界大王”。


(2)白云鹏的白派 大鼓艺术
欣赏分析曲目
《剑阁闻铃》 《重整河山待后生》

二、弹词类


弹词的名称明代已有,它的源头是宋以来的“陶 真”以及元明“词话”。 这类说唱音乐,曲调性很强,演唱风格细腻深刻, 擅长于表现长篇故事,也有富于诗意的抒情的 “开篇”。 演出形式:由一至三四人,自弹乐器自唱,有说 有唱,或只唱不说,采用坐唱形式。 唱词属诗赞系 音乐特点:旋律流畅,柔美细腻,唱腔结构采用 混合体者较多。

欣赏:曲牌《将军令》
六、走唱类


(一)概述
走唱类指演唱是边走边唱带有歌舞色彩的曲种。 此类曲种形成较晚,多数在清末民初,甚至建国 以后,由民间歌舞“花鼓”、“花灯”等演化而 来。



4、苏州弹词的唱腔
其曲调大都是由三种古老的调子衍化而来,这就 是陈、俞、马调。这些流派的唱调构成弹词音乐 的基本调,有人称其为“书调”。另外,弹词还 从其他民间音乐中吸收了一些曲牌,如戏曲中的 【点绛唇】、【耍孩儿】。民歌小曲中【剪剪 花】、【九连环】等。

浅析江西上高县道情戏的音乐特点

浅析江西上高县道情戏的音乐特点

浅析江西上高县道情戏的音乐特点作者:张灵燕晏梦艺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江西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

上高戏文,又名上高道情,也称瞎子戏。

本文以《劝世文》、《乌江渡》为例,分析江西上高县道情戏的发展与音乐特点,并对该戏的表演形式和发展加以分析研究。

关键词:上高;道情戏;盲艺人;音乐特点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46-01一、上高道情戏的起源上高道情是流传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的汉族民间曲艺之一。

其形式简便,内容精练,旋律动听。

相传明初来上高定居的外地难民中有一批民间艺人,身背竹筒,配一定节奏敲打说唱,这批艺人定居以后,其说唱艺术经几十代人革新和传承,清初又与瑞州道情揉合,终于形成以板箱二胡为主要乐器、既能演唱民间小曲、也能说唱长篇传书、自拉自唱的上高道情。

其艺术特点是:说唱结合,以唱为主,使用方言,词尾压韵。

二、上高道情戏的特点1.上高道情的艺术特点。

如今的上高道情,其艺术特点是:说唱结合,以唱为主。

使用上高地方方言道白、词尾压韵。

道白时能模仿男女老幼、喜怒哀乐等不同特点,诙谐幽默、惟妙惟肖。

曲调由比较简单的《原板》发展到《子板》、《快板》等,同时吸收了地方戏曲采茶调以及流行音乐的旋律元素,使上高道情音乐更富有激情和现代音乐色彩。

2.盲艺人。

是由师傅言传身教,师徒相授而得到传承和发扬的。

上高县盲人曲艺队兴起于1952年。

当时,盲艺人只有7人,仅这7人创造出了今日的上高盲人曲艺队。

他们演出了200多个曲目,演出场次两万多场,影响巨大。

清末民国时期,上高道情发展极盛,艺人增多,曲目丰富、涌现了三、四个道情“班子”;均是师徒关系的二、三人的组合,演出地点一般都在祠堂、会馆、茶楼、栈房。

演唱曲目主要有:《水浒传》、《岳飞传》、《说唐》、《薛仁贵征东》等,这些剧目突显出上高道情的独特风格,并受到人们欢迎。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

Yi Shu Ping Jian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封亚玲豫章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摘要:道情最早源于唐朝道德经韵,属于一种道教艺术形式,能够全面展现出道教戏曲音乐艺术。

随着道教世俗化的不断发展,在人们日常接触的戏曲以及诗歌也渗透较多道情艺术,宣扬道教教义,传播道教思想。

自宋代之后,道情艺术在民间得到迅速发展,逐渐从神坛向世俗化舞台转变,在此发展期间逐渐退化了浓重的宗教色彩,道情艺术已经成为民俗文化。

本文主要是探讨分析道情艺术的民俗化流变,主要是从道情艺术民族化发展过程展开讨论。

关键词:道情艺术民俗化道教思想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0-0176-02作者简介:封亚玲(1969-),女,本科,现为豫章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副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上高道情艺术与地方音乐文化研究》(项目编号:YG2017135)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道情艺术的不断发展,目前陕北道情,上高道情已经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

道情艺术属于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在整个发展阶段需要全面研究和梳理道情艺术起源,发展过程以及民俗化流变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道情艺术。

一、道情艺术的起源与发展道情艺术发展时间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北魏时期,由嵩山道士制作的道曲当中就有华夏赞,在经过传送之后逐渐成为宫观当中的道情法曲。

但是追溯道情的实际发展则在唐代的仙歌道曲当中,按照唐代崔令钦代表作当中的记载就能够查询到道情,该词最早是指道教艺术,然而传到宋代之后则变为道教声腔艺术,属于竹琴曲艺的前身。

在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当中就分析和解释道情: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儒家唱理,僧家唱性,此种见解十分独到。

道教的道情其本意在于逍遥无为之道。

因此,初期道情主要指的是道曲和道歌,主要是传道者募捐化缘,宣传教义的主要工具。

道教主要崇尚自由,大多道士都有种自然清虚之象,逐渐产生道情,不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还伴有较深浪漫主义情调。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上高道情艺术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融合了戏曲、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以及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上高道情艺术从古至今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上高道情艺术也不例外。

本文旨在探讨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现象,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剖析与分析。

一、上高道情艺术的定义和特点上高道情艺术是兴起于中国农村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它是一种结合了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常见于中国南方的农村地区。

在上高道情艺术中,艺人们通过传统的曲艺、歌舞等方式来表现农村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内涵,展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俗特色。

它的表演形式多样,有些是红白脸、花旦等戏曲表演,有些是夹板舞、腰鼓舞等民间舞蹈,还有些是顶碗、钉板等特技表演。

上高道情艺术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不断吸收、融合、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丰富内涵的独特艺术形式。

二、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表现1. 表演场景的民俗化:上高道情艺术一般在民间广场、村庄集市等地进行表演,以其自由、开放、互动的表演场景而著称。

观众与艺人之间的互动是上高道情艺术的特色之一,艺人们常常会与观众进行交流、唱段请教、笑语调侃,使得整个表演现场充满了浓厚的民俗气息。

在这些表演场景中,观众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能感受到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的魅力。

2. 内容表现的民俗化:上高道情艺术的表演内容通常围绕着农村生活、劳作、婚嫁、祭祀等日常民俗活动展开,通过艺人们的歌舞演出,展现出了农民的朴素、真实的生活情感和民俗习俗。

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农村社会的风土人情,还通过形式真实、内容丰富的表现手法,传递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观众们在欣赏这些表演时,往往会感到如沐春风,深受其启迪和感染。

上高道情艺术之所以呈现出明显的民俗化特征,既有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也有现代市场需求的推动。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
道情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民俗活动。

道教与情绪艺术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对道情艺术的民俗化进行初步探讨。

民俗化是指把一个事物、一个活动变成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习俗和风俗。

道情艺术的民
俗化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道情艺术融入到各种民俗活动中,使之成为一种习俗和风
俗现象。

道情艺术的民俗化表现在多个方面。

道情艺术通过各种仪式、节庆活动进入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

道情艺术常常与庙会、祭祀等活动结合在一起,成为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宗教仪式中通过道情艺术来表达敬神与祈福的情感。

道情艺术在婚丧嫁娶等生活仪
式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在婚礼上,人们常以道情艺术的形式表达对新人的祝福与良好的祝愿。

道情艺术在各种民间活动中也呈现出民俗化的特点。

在村庄的集会上,人们常常通过
道情艺术来娱乐与交流,合奏合唱,以此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祈愿。

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将道情艺术融入
到各种民俗活动中,使其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加接地气。

道情艺术的民俗化也促进了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需要不断更新与创新,而民俗化的道情艺术正是一种创新与
发展的方式。

在道情艺术的民俗化过程中,人们不仅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创新发展。

通过各种民俗活动,道情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到这一
艺术形式。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艺术与民俗已不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相反,它们越来越趋于融合,形成各自的特色和风格,被视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渠道。

上高道情艺术是一种充满特色和魅力的传统文化,它源于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一种综合了音、画、诗、舞、戏、歌等多种形式的民俗艺术。

本文从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现象出发,探讨其特点和意义,为传承和发展上高道情艺术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一、上高道情艺术的定义和特点上高道情艺术是指以歌曲、舞蹈、表演、文学、绘画等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传统文化艺术,主要流传于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上高镇以及周边地区。

它是一种充满地方特色和魅力的民俗艺术,集音乐、舞蹈、歌唱、演奏、唱词、表演等综合艺术于一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上高道情艺术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继承传统、具有历史性上高道情艺术是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的重要民俗文化遗产之一,源于明代,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代表了湾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传统精神,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上高道情艺术汇集了音乐、舞蹈、歌唱、演奏、唱词、表演等综合艺术形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信仰崇拜、传统礼仪等方面,表达了人们的情感、思想和愿望。

3.地方文化、民俗艺术上高道情艺术是一种充满地方特色和魅力的民俗艺术,它融合了地方文化、风俗习惯、信仰崇拜等元素,彰显了湾里地区的民俗特点和传统文化。

4.想象力丰富、表现力强上高道情艺术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独到之处,人们可以通过上高道情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和感受,让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反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上高道情艺术逐渐呈现出民俗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场所上看,上高道情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按部就班”的表演形式,而是更多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更加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场所。

宜春上高方言文化

宜春上高方言文化

宜春上高方言文化一、引言宜春是位于中国江西省东北部的一个地级市,而上高则是宜春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作为宜春地区的方言之一,上高方言独具特色,反映了该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

本文将以宜春上高方言文化为主题,探讨上高方言的特点、历史传承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二、上高方言的特点上高方言是江西宜春地区的一种方言。

它以其独特音调和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而著称。

相对于宜春地区的其他方言,上高方言更为保守,保留了更多古老的词汇和发音方式。

下面是上高方言的一些特点:1. 音调上高方言的音调丰富多样,共分为八个调音,其中有平声、上声、去声等。

这些音调的运用使得上高方言在语音韵律上独具特色。

与普通话相比,上高方言的音调更加抑扬顿挫,给人一种亲切而富有韵律感的感觉。

2. 词汇上高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在词源上更为接近古汉语。

许多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使用的汉字和词汇在上高方言中仍然保留并广泛使用。

这些词汇的使用为上高方言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古风。

3. 语法上高方言的语法结构相对较为简单,但也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动态动词的系统与普通话不同,使用上更为灵活。

此外,上高方言中常常使用代词来表示方向或位置,这一点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三、上高方言的历史传承上高方言作为宜春地区的方言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上高地区的人们世世代代口传心授,将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传承至今。

这种口头传统不仅保留了方言的独特性,也使得上高方言能够在当地文化中扎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日益增长的移民和外部文化的冲击对上高方言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然而,上高地区的人们仍然通过方言教育、方言歌曲和各类方言文化活动来维护和传承上高方言的口头传统。

这些努力极大地促进了上高方言的保护和传承。

四、上高方言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上高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上高地区丰富多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高方言通过诗歌、歌曲、戏曲等形式深刻地影响着当地的文化生活。

1. 方言诗歌上高方言诗歌是上高地区独有的文化形式。

分析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音乐的特征

分析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音乐的特征

分析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音乐的特征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道情皮影戏传统戏曲艺术中,唱腔音乐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道情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当今社会,受到电影、电视等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道情皮影戏渐渐式微,唱腔音乐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背景下,对道情皮影戏唱腔音乐进行深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充分了解其历史渊源、形成演变过程以及特征表现形式,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通过对唱腔音乐与情节之间关系的探讨,可以进一步挖掘其艺术内涵,丰富道情皮影戏的表现形式,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本文旨在对道情皮影戏唱腔音乐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探索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为该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艺术指导。

【研究背景结束】1.2 研究意义道情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珍贵遗产,其唱腔音乐作为道情皮影戏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对道情皮影戏唱腔音乐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

道情皮影戏唱腔音乐的研究还有助于拓展我们对音乐表现形式和与情节的关系的认识,深化对音乐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和意义的理解。

2. 正文2.1 道情皮影戏的发展历史道情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戏曲形式,起源于宋代,兴盛于元明清时期。

道情皮影戏将皮影戏和戏曲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表演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道情皮影戏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道情皮影戏只是一种简单的皮影表演形式,没有独特的唱腔音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员们开始为皮影戏配上唱腔音乐,使得表演更加生动,也更具有戏曲的特色。

在元明清时期,道情皮影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表演体系,不仅有精彩的唱腔音乐,还有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

道情皮影戏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上高道情艺术是一种源自上海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其表现形式多样,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群众基础。

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和城乡关系的变迁,上高道情艺术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

本文将从民俗化的角度出发,以初探的方式探讨上高道情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挑战。

一、上高道情艺术的传统特点上高道情艺术起源于上海地区,其传统特点主要表现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

在表演形式上,上高道情艺术通常以民间话剧为主要表现形式,结合音乐、舞蹈等元素,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来展现人物性格、情感纠葛等内容。

在表演内容上,上高道情艺术一般以乡土生活为背景,讲述着农村、市镇中的百姓生活。

故事情节贴近生活、情感真挚,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二、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现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上高道情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民俗化的趋势。

在表演形式上,上高道情艺术开始走向多样化,不仅有传统的话剧表演形式,还有歌舞剧、戏曲等多种形式的演出。

在内容表现上,上高道情艺术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乡土生活题材,还开始涉足城市生活、革命斗争等更加广泛的内容领域。

这些变化使得上高道情艺术更加具有现代化的气息,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上高道情艺术在现代社会中还呈现出一些新的民俗化特点。

一些古老的上高道情艺术庙会已经被改造成了现代化的文化节庆活动,配以音乐、舞蹈等元素,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

上高道情艺术还开始走出乡村,走向城市,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在商场、公园等场所进行演出和展示。

尽管上高道情艺术已经呈现出了一定的民俗化趋势,但其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传统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可能难以完全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进行创新和发展,是上高道情艺术发展的重要问题。

受到城市化的影响,乡村中传承上高道情艺术的人口减少,传统演出场所逐渐消失,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承和保护,也是上高道情艺术面临的重要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上高道情艺术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保持其艺术生命力,同样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

分析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音乐的特征

分析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音乐的特征

分析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音乐的特征环县道情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的唱腔音乐是该戏曲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本文将从音乐的旋律、节奏、表现手法等方面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唱腔音乐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独特之处。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唱腔音乐在旋律上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道情皮影戏是典型的陕北戏曲,其唱腔音乐受到了陕北地方音乐的影响,因此在旋律上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旋律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烈,富有民间乐曲的特点。

在表现情感和人物性格时,唱腔音乐更是以地方音乐特有的模式和音调来展现,如表达忧愁之情时常用降调,表现豪迈之气时常用升调,这些都反映了不同情感和性格特征在音乐中的表现手法。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唱腔音乐在节奏上也有着独特的特征。

道情皮影戏的唱腔音乐节奏感强烈,富有变化。

在音乐表演中,常常伴有打击乐器的伴奏,加强了音乐的节奏感和动感。

道情皮影戏的唱腔音乐还注重对白和唱腔的配合,通过快慢自如地掌握节奏感,增强了戏曲表演的感染力和观赏性。

这种独特的节奏特征使得唱腔音乐在舞台上的表现更加生动鲜明,深受观众喜爱。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唱腔音乐在表现手法上具有多样性。

道情皮影戏的唱腔音乐丰富多彩,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在音乐表演中,演员们通过使用不同的音调、音色和音量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性格特征,使得唱腔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道情皮影戏的唱腔音乐还注重音乐与舞台视觉的结合,通过音乐的表现来加强舞台的视听效果,使得整个戏曲表演更加生动动人。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唱腔音乐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其旋律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烈、表现手法多样,是该戏曲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其音乐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道情皮影戏这一传统戏曲形式,在保护和传承道情皮影戏的过程中,也更加重视唱腔音乐这一重要的艺术形式。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让道情皮影戏的唱腔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

分析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音乐的特征

分析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音乐的特征

分析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音乐的特征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环县道情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起源于河南省环县地区。

其独特的唱腔和音乐风格吸引了许多文艺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道情皮影戏的表演形式独特,结合了皮影表演和戏曲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道情皮影戏的音乐和唱腔是其表演中的灵魂和核心,对于展现剧情和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音乐特色丰富多样,既有传统戏曲音乐的影响,又融入了当地民间音乐的元素,展现出独具特色的风格。

研究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唱腔和音乐特征,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这一传统文化形式,还可以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唱腔音乐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环县道情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唱腔和音乐在表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研究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唱腔音乐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戏曲形式的艺术魅力和内涵。

通过分析唱腔和音乐的特征,可以揭示环县道情皮影戏在表演中的独特之处,为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提供重要参考。

探讨唱腔与音乐的结合特点以及其对戏曲表演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艺术欣赏水平,促进该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研究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唱腔音乐特征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对推动中国传统戏曲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1.3 研究对象环县道情皮影戏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民间戏曲形式,它源自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县的环县地区。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县道情皮影戏在当地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研究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唱腔音乐特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民间文化形式,还有助于推动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以环县道情皮影戏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唱腔音乐的特征及其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对环县道情皮影戏中唱腔和音乐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揭示出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音乐史角度看中国说唱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从音乐史角度看中国说唱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从音乐史角度看中国说唱音乐的发展与演变【摘要】说唱音乐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

可以说不了解中国说唱音乐,就不可能了解中国音乐的深层美学含义和全面把握中国音乐的整体面貌。

因此,为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说唱音乐,本文从先秦时期开始到中华民国时期对说唱音乐的发展、演变做以粗浅的论述。

【关键词】说唱;成相;俗讲;变文说唱也称“曲艺”,是用来讲唱历史、传说、故事以及文学作品的艺术体裁,是音乐、文学和表演相结合的艺术体裁,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

我国的说唱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经历了萌发、生成、发展、变化、再发展的曲折过程。

最初是在先秦时期,出现了古代神话故事、寓言、笑话、叙事民间歌曲等,并且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体现出了具有情节描写和人物对话的叙述性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且产生巨人的时代,就其学术繁荣、士贤辈出而言,只有古代希腊群哲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这一时期宫廷已有了为君王娱乐的乐人“倡优”和“瞽蒙”,并产生了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成相”。

“成相”原是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古时人们在进行舂米时,常常伴随杵声而歌唱,称之为“相”,《成相篇》是荀子模拟民间音乐形式而填的一首长诗,《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成相杂辞”是当时的一种曲艺形式。

东汉时的“说书俑”、“说唱俑”以及“小说”、“杂说”男性俳优表演等等,都具有了说唱之雏形。

汉代民间艺人称优人、俳优,他们擅长讲唱民间故事,多带滑稽讽刺意味。

“乐府”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汉乐府中大量的叙事性民歌,更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都是以第三者身份叙述故事的,其唱词以五字句贯通,偶而加进七、九字等句式,与现代唱词非常接近。

佛教的讲经活动和道教的诵经活动此时也十分活跃,并且对中国的说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初探上高道情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源自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上高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上高道情艺术逐渐走向了民俗化的道路。

本文将就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现象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该剧种的发展方向和保护传承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上高道情艺术的起源和特点上高道情艺术是中国戏曲剧种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它起源于温州苍南县上高镇,形成于明清时期,并在当地乡村广为流传。

上高道情艺术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曲牌、唱腔和表演,是一种以山歌为基础、吸收了古曲、小调和艺术歌曲等多种元素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

上高道情艺术的曲牌非常丰富,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和旋律,如《二犯价》、《孤鹤妆》、《壮乡亲》等,每一首曲牌都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

唱腔则多以念白为主,以真实的生活为题材,歌颂农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表演则注重感情的抒发和肢体的表现,以传统的舞台形式进行演绎,富有鲜明的民间风格和生活气息。

二、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现象近年来,上高道情艺术逐渐走向了民俗化的道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化表演:传统的上高道情艺术常常在民间举行,演员们穿着普通的民族服装,以真实的生活为题材,表达出农民阶层的生活情感和情感表达。

这种表演方式更贴近人民群众,使得上高道情艺术更具有亲和力和接地气。

2. 融合现代元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上高道情艺术也开始融合现代元素,例如在服饰、道具和道情内容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良,使得剧目更具有现代气息和观赏性。

3. 推广传承: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表现还体现在积极推广传承上。

为了加强上高道情艺术的传承,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举办了一系列的演出和宣传活动,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上高道情艺术,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得以延续和发展。

上高道情艺术的民俗化现象不仅促进了该剧种的发展,还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通过民俗化的表演方式和宣传推广活动,上高道情艺术得以更好地得到保护和传承。

道曲、道情和道情艺术——“道情”说唱艺术探源

道曲、道情和道情艺术——“道情”说唱艺术探源

作者: 江玉祥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四川省民俗学会
出版物刊名: 民间文化论坛
页码: 44-5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道乐;道曲;道调;道情诗;说唱道情艺术
摘要:就乐曲而言,道情上接道调,而道调又上承道曲,道曲又源于道乐。

道情艺术直接来源于唐代的道情诗。

唐代民间新出现一种既唱声又唱情的道调,其声为'道情'调,其辞即'道情'诗。

宋元时期,诗赞体的'道情'逐步衍变为说唱体(讲唱)体'道情'。

然而真正属于说唱(讲唱)艺术的道情,作者认为应该具备下列五个条件:第一,必须有说有唱。

第二,唱曲用宫调、南北曲或小调,亦即属于曲乐领域。

第三,唱词为黄冠体。

第四,说的部分为叙述体,必须讲一个道教或警世劝善的故事。

第五,渔鼓简板伴奏齐备。

同时具备这五个条件,就是属于说唱艺术的道情。

这样的道情艺术,形成的时间在明代,明代的话本小说中有反映。

如果从唐代的道情诗算起,道情经过了从民间进入宫廷,再走出宫廷回到民间,到明代终于形成了一种优美的民间说唱艺术——道情艺术。

几处弦歌高原风—陕北说唱艺术漫谈

几处弦歌高原风—陕北说唱艺术漫谈

几处弦歌高原风—陕北说唱艺术漫谈打开文本图片集黄土高原造就了陕北人淳朴粗犷、忠厚诚实的性格,也衍生了具有黄土地特有风情的说唱艺术。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些高亢激昂的声腔,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回响千年,至今不息。

一代一代的陕北人,在说书、道情、民歌等陕北说唱艺术的熏陶下成长为民间艺术家,延续着陕北独特的文化根脉。

一把三弦说古今没有听过说书,就等于没到过陕北。

说书是陕北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结束一天的忙碌,晚上能听一场说书是陕北人最大的享受。

如果你来延安旅游,一定会在某一个地方,遇见一位地道的陕北说书人。

他们怀抱三弦,脚踩甩板,边说边唱,用陕北方言为观众演绎一段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

浓郁的陕北风情扑面而来,那激扬粗犷的声腔直入心灵,令人陶醉于陕北人的淳朴与热情之中。

陕北说书不只是说,而是说唱并重。

正所谓“说是骨头唱是肉”,说书人怀抱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是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

人们习惯把用三弦伴奏的称为“三弦书”,把用琵琶伴奏的称为“琵琶书”,其实两者只是伴奏乐器不同,表演形式和内容并没有太大分别。

陕北说书内容非常丰富,涵盖远古神话、趣闻逸事、民间风俗等方方面面。

一些传统书目因循宋元话本和鼓词中的历史人物故事,依然具有宋代脚本程式化特征。

近现代文艺工作者和说书人还编创了很多革命题材和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书目,或赞美颂扬,或嘲笑鞭挞,使得说书更接地气。

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曾说:“陕北说书就是陕北的叙事诗。

”1944年,他在延安体验生活时,即对陕北说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搜集整理陕北说书曲目。

一个偶然的机会,贺敬之结识了来自横山的说书艺人韩起祥(1915—1989年),听他说唱自编的新书,为其艺术才华所打动。

于是,贺敬之便邀请韩起祥来到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

韩起祥来到“鲁艺”后不久便参加了陕甘宁边区成立的“文协说书组”,并在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协助下,开始改编和整理旧书,创作新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i Shu Ping Jian
上高道情说唱艺术初探
封亚玲
豫章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
摘要:道情说唱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新兴文艺内容的出现,导致道情说唱艺术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

本文以上高道情为例,对上高道情的流传、特点、题材、内容加以阐述,希望能让人们重新熟悉道情,进而能更好传承这门艺术。

关键词:上高道情
说唱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2-0014-02
作者简介:封亚玲(1969-),女,本科,现为豫章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副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上高道情艺术与地方音乐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YG2017135)的阶段性成果。

道情说唱艺术是一门受中国老百姓所喜爱的民间艺术,其内容主要是老百姓爱听的故事,内容具有与百姓生活关联较为密切、人物普遍受百姓推崇的特点。

其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的精粹,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应该重视民族自身的历史,对道情说唱艺术加以重视,珍惜。

一、道情的源流与传说
道情说唱艺术的起源有着许多不同的传说,大部分都与盲艺人有着一定的关联。

其最为主流的说法有两种,前者起源于《八仙过海》,传说八仙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特定物品来代替,通常称这种说法为“暗八仙”,而道情简这样物品则暗指张果老。

张果老在《八仙过海》的故事中,充当着一个身骑毛驴,携带着道情简,向世人传唱道情,感化了民间的世人,这使人们普遍的将张果老认作是道情说唱艺术的祖师。

典例就是张果老下凡向盲人传授如何道情养生,感化世人的传说。

后者起源于《白扇记》,讲的是在云南做官的胡开思被强盗赵文广抢劫并杀害,其儿子胡金元在危难中被其妻子黄桂英扔进湖中,后黄桂英被强掳为赵文广的妻子,胡金元扔进湖前被留下牙痕在左膀上,后被渔民救起,取名叫渔网。

胡金元13岁那年,被渔民夫妇的儿子嫉妒,不得不离开家中。

渔民夫妇告诉了胡金元他的身世,将胡金元父母留给其的血信与三宝贝还给胡金元,其中有一项宝贝就是白扇记。

在胡金元报仇的路上,其包袱被强盗抢走,在心灰意冷时,胡金元在河边遇到张果老,张果老得知胡金元的情况,告诉胡金元如何找到亲娘,并传授给其如何唱道情养生,通过道情养生,胡金元找到了其杀父仇人赵文广。

二、道情的特点与内容
道情作为说唱艺术的一种曲种,具有着悠久的中国历史,是一种传统的说唱故事的民间艺术形式。

其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集成了文学、表演、音乐三位一体的特点。

据史料调查,我国目前流传有90种道情,道情艺术分布在全国20个省,有着庞大的体系与悠久的历史,其在流传的过程中,发展出了丰富的音乐、繁多的曲目,且具有分布范围广,分支多的特点,演唱形式具有简便灵活的特点。

本文以上高道情为例,对其特征与内容进行了阐述。

古时,上高是吴和楚两地,现属于袁州市宜春县,上高历史上记载,“分得宜春地”,所以称为“上高”,袁河中游段,江西省的西中部便是上高县的位置所在。

上高县在中间位置,东边紧挨新余市渝水区,西边紧接宜春市袁州区,北边紧挨宜春市上高县,南部紧挨的是吉安市安福县。

上高是新余市辖县,地形是属于低山丘陵,地势中部低矮平缓,南北部略高。

上高具有悠久的历史,人才和文物众多。

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上高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才得以文化遗产的产生,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有上高采茶戏和凤阳唢呐。

其中就有一群特殊人群,盲人创造的说唱艺术“道情”,很少被外人了解,虽然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仍
14
Min Su Min Yi·民俗民艺
然缺乏关注度。

(一)道情的特征
道情作为一种口承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在民间音乐中上高道情常被称为“瞎子戏”,其具体表现在演员不仅会说唱故事,还会采用音乐、言语模仿不同的人物与角色,这其中主要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是还可以是人物的对话、述说等。

采用道情唱腔,上高道情具有着“说着唱”的特点,人们称之为“瞎子调”。

具有较好的灵活性,上高道情具有较浓的上高特色,即兴性也比较高。

在人物自身的咏叹、心理活动描述时,道情通常会采用“唱着说”这一侧重抒情的方法加以描述。

上高道情是将语言性放在第一位的,道情表演者的语言功底使评判表演者技艺的依据。

语言也是道情这门艺术的最大魅力,通过说唱结合的表演形式,主唱辅说的方式,将场景采用语言这一形式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

上高道情还具有一定的地方方言特色与即兴性。

(二)道情的伴奏方法
据道情师傅介绍,道情开始的时候是没有音乐的,只用竹筒制作的简,击打伴奏,随着道情艺术的发展又产生了箱琴伴奏等情况。

上高道情主要是表演者采用二胡做乐器,自拉自唱的伴奏。

道情的伴奏方法主要是随腔伴奏,随腔伴奏指的是跟随表演者唱腔变化进行调整伴奏的一种方法,其主要指的是基本曲调与节奏音型的变化。

例如,伴奏音乐与节奏会随着演唱内容的复杂程度产生变化,如果内容较为复杂,伴奏音乐便会一定程度的简化,突出故事情节;如果内容较为简单,伴奏音乐便会产生较为丰富的节奏与旋律,以达到活跃气氛的效果。

还有就是表演者的唱腔产生了停顿、休止便会有伴奏进入,而唱腔再次开始时伴奏便会停止。

最后就是伴奏会依照情况产生四化,分别是人物类型化、情节戏剧化、演出脚本化、语言口语化。

其在唱腔停顿时会加以伴奏,能够方便表演者选择合适的地方作结尾处理,能够将故事及时收场、推向高潮,达到抓住听众心弦、承上启下的伴奏效果。

(三)道情的演唱形式
坐唱、单口唱、对口唱、站唱、帮唱等都是道情的演唱形式,道情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

其中,坐唱通常是在农户或祠堂于过节、红白喜事一个人坐着自拉自唱的表演形式,其具有“坐着演唱不表演”的特点;而站唱指的是演员边走边唱、利用行路调边走边唱的演唱形式,其具有动作幅度、动作丰富的特点,与现代的流浪艺人较为类似,与坐唱相比更加灵活。

以上两种都是比较常见的表演形式。

单口唱指的是只通过一个演员,将故事的内容、人物、细节进行清楚地描述的表演形式,但是伴奏可以请人帮忙,但也可以自己伴奏。

对口唱则指的是两个人通过角色分工,进行灵活变动,发挥各自
所长演唱的一种表演形式,而演奏上则与单口唱没有
区别。

三、道情的脚本特点
道情演唱脚本有大小本分别36、72种,共108本。

起初的道情只唱民间传说、古代神话,后来随着道情的
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小说,这些小说普遍具有完整
情节,内容上主要为惩恶扬善、反封建婚宴、伸张正义
等民众所向往的内容,民间称这些小说为“唱传本”,例如:《白宝记》《金钗记》等传统曲目,《懒婆娘》《劝世文》
等幽默曲目,《新村、新事、新风尚》等政策宣传类曲目。

道情的脚本普遍反映了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所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其内容与生活较近,不脱
离生活。

道情还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以歌颂,传播并
发扬光大,在百姓间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而上高道情的脚本题材大多讲述民间故事,主张人
们孝敬父母、向往,自由爱情等。

四、结语
虽然上高道情在近年来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这并没有很好的促进道情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虽
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在道情方面,仍然没有充足
的文献资料。

道情这一艺术主要由盲人表演,而这一表
演群众具有不识字、无定调的特点,主要是表演者将自
身的见闻进行编改,方便传唱,加以伴奏的表演形式,
所以有俗语称道情就是用瞎子调唱传下来的。

道情受
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如何做好
保护道情艺术,已成为了一个不得不加以重视的问题。

本文以上高道情为例,对道情说唱艺术加以探究,对上
高道情的流传、特点、题材、内容加以阐述,希望能让人
们重新熟悉道情,进而能更好传承这门艺术。

不只是道情,还有许多传统艺术还需要我们加以保护、甚至需要
抢救,我们必须尽快的对这些传统艺术加以关注,并采
取措施,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在传
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参考文献:
[1]张泽洪.道教唱道情所见的老庄思想——
—以《庄子叹骷髅》道情为中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29(07):11-19.
[2]王珏.经验与反思:环县道情皮影的学校教育传承实践分
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6,21(05):105-108.
[3]刘仲宇.唱道之情弘道之义——
—《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
文化研究》评介[J].世界宗教研究,2012,(01):187-190.
[4]张勇风.评张泽洪《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J].
文艺研究,2013,(05):125-133.
[5]张鸿声,祁洋波.豫东道教文化与豫东道情戏——
—以太康
道情戏为例[J].文艺争鸣,2008,(03):162-165.
15
Yi Shu Ping Ji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