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江2012第九届原生态侗族大歌节(带座位图)

合集下载

从江县侗歌传承习俗调查报告

从江县侗歌传承习俗调查报告

从江县侗歌传承习俗调查报告从江侗歌传承习俗调查报告张子刚内容摘要:侗歌是侗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侗歌流行地区,每一个侗寨都相当于一所人们享受终身教育的“音乐学校”。

侗族民间视歌为宝,学歌就是学文化、学知识。

谁掌握的歌越多,谁的民族文化越丰富,越受人们尊敬。

侗歌流行地区有数以百计的歌师和歌队,活跃在侗族聚居的村村寨寨。

歌队代表集体,人人关心。

歌师乐于教歌传歌,不计报酬,不收修束。

歌队在歌师带领下参加名目繁多的对歌。

侗歌,在良性竞争中习得;歌队,在对歌中互动;技艺,在无形有意中提高。

关键词:侗歌传承;习俗;调查报告作者简介:张子刚(1943—),侗族,从县委宣传部退休后,赋闲在家。

常住地址:从江县丙妹镇青平路。

一、侗歌传承的历史与现状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居都柳江中游,东与黎平、三江相邻,西与荔波交界,南与三江、融水、环江相连,北与榕江、黎平接壤。

地处东经108°15′—109°11′,北纬25°20′—26°01′之间,东西长94km,南北宽77.5km,总面积3244km2,总人口32.4万,居住有苗、侗、汉、壮、瑶、水等民族,其中侗族人口13.18万人,占总人口的40.68%。

据调查,从江境内侗族聚居村寨330个,分布在县境东部和北部的平坝地区及都柳江畔和山间溪谷之中,即九洞、六洞、千七、二千九和千三等地区。

在1941年从江县成立之前,今从江县地分属于永从县、下江县和黎平县第六区。

从江县在历史上受外来文化影响甚微,特别是在清雍正年间以前,还是个远离中央王朝的“化外地区”。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以耕种水稻为代表的农忙和以展演侗歌为代表的农闲的社会生活节奏与岁时观念,为侗族的自我文化发展,特别是为侗歌传承习俗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居住在从江境内的侗族,自古以来是一个善歌传歌的民族。

侗族有句至理名言“饭养身,歌养心”,心靠养育、调理,侗族的心灵是歌塑造的,他们把唱歌吃饭看得同等重要。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
侗族 大歌
侗族有三宝——鼓楼 、大歌 、风雨桥 。单就侗族大 歌 而言 ,侗乡 一向被誉为 “ 民歌之乡” 。侗族大歌起源 于春秋战 国时期 ,已有2 5 0 0 多年的历史 ,至今 还传承着 “ 行歌 坐夜”的古风。侗族大歌是在侗族地 区一种多 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民间关 于侗族 大歌 的分类 各地 不同 ,一般 可按其 风 格 、旋律 、内容 、演唱方式分为 即嘎所 ( 嘎获 )、嘎 嘛 、嘎想 、嘎吉四类 。嘎所为声音大歌 。这种歌强调旋 律 的迭宕 ,声音的优美 ;嘎嘛为柔声大歌 ,一般 以抒发 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 。特点是缓慢 。柔媚而富 感染 力 ;嘎想一般是伦理大歌 ,是一种劝教戒 世为主 的大歌
部 、无指挥 、无伴奏 、自然和声的 民间合唱形式 。1 9 8 6
年在法 国巴黎的金秋艺术节上 ,侗族大歌一经亮相便技
惊 四座 ,被认为是 “ 清泉般 闪光的音乐 ,掠过古 梦边缘
的旋律 ”。 自那 以后 ,旅 行者 来到 侗寨 ,倾听 侗族大 歌 。巴 黎演出的套路 、央视演出的模式 ,随着旅行者 的到来 , 几乎原 封不 动地被 搬 回侗寨 。舞 台传统 的侗族 大歌演
绎 方式 ,抑 扬顿挫 ,高 山流 水 ,备 受旅 行者 的青睐 。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 、演唱技 艺、演 唱方式和演 唱 场 合均与一般 民间歌 曲不 同,它是一领 众和 ,分高低音
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 ,属于 民间支声 复调音乐歌曲 。 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 。侗族大 歌不仅 仅是一
种音乐艺术形式 ,对于侗族人 民文化及 其精神的传承和 凝聚都起 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 侗 族大 歌历史上分布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 区,主要 流行于侗族南部方言第二土 语的贵 州黎 平 、从江 、榕江 和广西三江 4 县 ,其中 心区域在黎平 县南部及与 之接壤 的从江县北部 。

侗族节日:侗族吃新节(中国传统节日)

侗族节日:侗族吃新节(中国传统节日)

侗族节日:侗族吃新节(中国传统节日)侗族节日以侗年最为隆重,其次是一年一度的吃新节。

亦称“新米节”。

“吃新节”是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

盛行于南北地区,各地吃新节的时间和仪式虽不尽同,但不同的形式,共同体现了侗家人虔祭祖的心理。

吃新节不公是祭祖节,也存在着农事丰庆的复合内容。

北部地区北部地区,有些村寨以农历六月交小署后的第一个“卯”日为“吃新节”,有的则在七月“寅”或“卯”日举行“尝新”仪式。

过节之前,由家族中的妇女依长房二房的顺序排列到河边将竹筒、水桶、粽粑叶、干蕨菜、糯米、高梁等物洗净。

回家将蕨菜、糯米、高梁与盐巴拌匀腌入坛中备用,并用刚从井里担来的“新水”泡糯米蒸熟酿制甜酒。

这天宴食以鱼为菜肴,还炖一鼎罐不放盐的包谷和瓜菜。

节日那天,火塘边的方桌上摆着满盛糯米饭的长凳,饭上盖四张云南叶(接骨丹),桌边置一长凳,凳上按一定距离给各房摆若干张云南叶。

叶上放一堆糯米饭。

并加三节未出穗的禾苞和四尾鱼,两碗煮烂的瓜菜和两碗甜洒,以及干蕨菜拌和糯米、高粱制成的腌菜。

旁边放上一双实心竹制的新筷子。

摆放完毕,开始祭供祖先,先由年龄最大者烧香化纸祈祷祖先英灵。

品尝各种饭菜,接着,按各房长次的顺序入席吃祭供的新食,共同祭祖宗。

南部地区南部地区吃新节,有的在六月十二,还有的在七月初二、初四、初七和七月十四,以及八月初一等不同日子。

从江的侗族吃新节多在七月上旬或中旬。

前一天,由妇女们到河边将炊具洗净。

席上的菜肴以鱼为主,筷子全是以山上刚砍来的实心竹所制,并以未出穗禾苞或用笋壳叶包成的糯米饭表示新米饭祭祖先。

房屋门一律敞开,以让祖先英灵同来吃新,凌晨天未亮时,走廊上香烛灯米通明,全家晨宴祭祖。

宴罢,男人们便去宰牛备为待客荤菜。

敞门待祖习俗反映了古人在节后中的幻觉心理所产生的祖公门现象。

吃新节的庆贺活动,有对唱大歌、斗牛等,但从江县的岜扒寨有支侗家人为纪念其祖上迁徙的辛酸,于半夜里打着火把,背着行李离开家,摸仿爬山水的仪式。

贵州黔东南的侗族大歌节

贵州黔东南的侗族大歌节

贵州黔东南的侗族大歌节贵州黔东南的侗族大歌节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这个传统节日是侗族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他们表达艺术和传统的重要方式。

侗族大歌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活动会持续数天。

节日期间,侗族村庄会挂起彩灯,搭起舞台,悬起锦旗,热闹非凡。

人们身着传统服装,手持乐器,载歌载舞,热情欢庆。

节日的主要活动之一是歌圩,侗族人民会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歌曲和歌谣,展示他们的歌艺和才华。

侗族大歌节的歌曲以其悠扬动听、富有民族特色而著称。

侗族人民用歌声传递感情,表达生活,赞美美好。

歌曲内容涵盖了生活、爱情、自然等各个方面,真实地反映了侗族人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

在歌圩上,观众们可以听到各种歌曲,从悲伤的离别之歌到欢快的庆祝之曲,每一首歌曲都充满了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内涵。

除了歌曲表演,侗族大歌节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

比如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表演,展示侗族人民的舞蹈和戏剧艺术;比如手工艺品展销、美食节等民俗活动,让游客了解侗族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整个节日气氛热烈欢快,人们在这里可以尽情享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侗族大歌节不仅是侗族人民的文化表达和传承,也是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平台。

每年的节日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侗族文化,推动了侗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

同时,侗族大歌节也成为侗族人民凝聚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仪式,激励着他们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为侗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贵州黔东南的侗族大歌节是一场充满魅力的传统节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

通过这个节日,人们可以感受到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也可以体验到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真诚友善。

希望每一位游客在侗族大歌节上都能度过一个愉快难忘的时光,留下美好的回忆,传播侗族文化的美丽和魅力。

【字数:455】。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资料]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资料]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

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

含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

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

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它是一种参加演唱人数众多,来源十分久远的民间合唱音乐。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

侗族大歌是侗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侗族的历史和文化。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维系侗族社会生存的精神支柱。

侗族大歌来源久远,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如宋代著名词人陆游在其所著《老学庵笔记》中已经有了关于“仡伶”(侗人自称)集体作客唱歌的记载。

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这就是当时演唱侗族大歌的真实记录。

大歌一般是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作客的场合中演唱,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所以说,侗族大歌是侗人文化的灵魂。

侗歌历史渊源侗族是由古代的越族群中的一支发展而成的,而越人是一个善于歌唱的古老民族。

西汉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刘向在其所著《说苑》篇中,记述了一段关于春秋时代楚国今尹鄂君子在游船上赞赏越人唱歌的情景,并借用汉字记音的方式记录了一首《越人歌》。

宋、明、清代都有文献记载侗歌演唱情况。

除元献记载外,侗族民间还流传有许多关于歌舞起源的神话传说。

侗家和苗家一起派人上天去寻歌种,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歌神,住在坡上的唱山歌,住在河边的唱河歌。

侗语歌曲最好听的十首歌

侗语歌曲最好听的十首歌

侗语歌曲最好听的十首歌
以下是关于侗语歌曲最好听的十首歌范例,仅供参考:
1.《大山真美好》:这首歌曲展现了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旋律优美,词意深情,是侗族大歌的代表性曲目之一。

2.《蝉歌》:这首歌曲通过模仿大自然蝉鸣鸟叫的声音,传达出一种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是侗族音乐中非常有特色的曲目之一。

3.《相会风雨桥》:这首歌曲以风雨桥为背景,描绘了侗族人民在桥上相会的场景,曲调婉转悠扬,情感真挚动人。

4.《月夜愁》:这首歌曲以月夜为背景,表达了一种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旋律幽美,情感深沉,让人感受到侗族人民深厚的情感世界。

5.《梦回侗乡》:这首歌曲以侗族美丽的风景和独特文化为背景,描绘了一个人在梦中回到侗乡的场景,旋律欢快,意境优美。

6.《唱歌的杉树》:这首歌曲以杉树为比喻,表达了侗族人民对友情的珍视和赞美,旋律轻快,节奏明朗。

7.《侗家人的风采》:这首歌曲展现了侗族人民的自信和自豪,旋律雄壮有力,表现出侗家人的豪迈和激情。

8.《山水有情》:这首歌曲描绘了侗族山水间的美丽景色,旋律舒缓悠扬,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9.《思念》: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旋律柔和动人,情感真挚感人。

10.《侗族大团圆》:这首歌曲以侗族传统节日为背景,表达了侗族人民团结和睦、欢快祥和的美好愿景,旋律热闹喜庆。

这些歌曲各具特色,但都以侗族文化和情感为核心,展现了侗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浅述侗族大歌的起源和特点(侗族大歌丨那些拥有自己音乐的民族)

浅述侗族大歌的起源和特点(侗族大歌丨那些拥有自己音乐的民族)

浅述侗族大歌的起源和特点(侗族大歌丨那些拥有自己音乐的民族)"《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因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而著称,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1.侗族大歌——民族特色浓郁的“阿卡贝拉”侗族人们眼里侗族大歌不在舞台上,不在追光灯下,而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侗寨里、清泉溪畔缓缓流的鼓楼边。

在贵州,主要侗族居民主要聚居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族大歌流传于黔东南部分侗族村寨,且历史悠久。

侗族姑娘和腊汉(侗族男子)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寨门演唱侗族大歌杨代富/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侗族先祖对音乐的热情与追求,被一代代侗族人民传承下来。

在侗族的音乐文化中,最能显现其精髓的就是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的独特性在于其音乐上的复式结构和表现方式。

侗族大歌的合唱部分完全不使用乐器,合唱团的成员分出不同的声部及音色,是我国最完美的民间合唱,是民族特色浓郁的“阿卡贝拉”。

侗族大歌不止旋律动听,其叙事性也极强。

最常见的侗族大歌主题有四类:歌唱大自然的“噶所”、歌唱恋情的“嘎嘛”、歌唱道理“噶想”、歌唱故事“嘎吉”。

嘎所:称声音大歌,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迭宕,声音的优美。

歌词一般短小,突出歌词之间和之后相当长的衬字及曲调,拉腔时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使高音之间此起彼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齐唱一个长音,与高音形成反差相映衬,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并以其昆虫鸟兽或季节为歌命名。

侗族姑娘和侗族男子)演唱侗族大歌图/多彩贵州风剧照嘎嘛: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嘎想:称伦理大歌,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

嘎吉:称叙事大歌,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有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嘎吉母,和众人分声部合唱的嘎锦两种类型。

侗族大歌的起源_传承及现代发展_以黔东南州小黄村为例

侗族大歌的起源_传承及现代发展_以黔东南州小黄村为例

百家论苑BAIJIA LUNYUAN侗族大歌的起源、传承及现代发展——以黔东南州小黄村为例□杨 莉 卢芝艳摘要:侗族大歌这种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不仅是侗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那么,在现阶段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厘清侗族大歌的历史起源及发展、传承及变迁,以及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价值,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从而在把持好文化内涵基础上,进行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走向既发扬民族文化又增加经济效益循环互动的良性发展之路。

关键词:侗族大歌;起源;传承;发展价值;变迁作者简介:杨莉,女,河南安阳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07级硕士;卢芝艳,云南曲靖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07级硕士。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玛”或“嘎老”,“嘎”指汉语里的“歌”,“老”和“玛”在侗语里是同义词,即汉译为“大”,还有“长”和“古老”之意。

它是土生土长的无伴奏、无指挥、多声部合唱的原生态民族复调式歌曲,是参加演唱人数众多、历史渊源久远的民间音乐艺术,通俗和优雅并存,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的内容主要是歌唱自然、歌唱劳动、歌唱友谊和爱情。

如《春蝉歌》、《三月歌》、《正是青春好时光》、《每唱支歌都在呼唤你》、《父母恩情歌》等,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

“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侗族人用有韵律的歌唱,传承了百年来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侗族大歌作为侗歌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载,还是侗族文化的生动直接表现,表达着侗族社会结构、生产生活、婚姻家庭、习俗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生活等方方面面。

根据演唱内容和场合可将侗族大歌分为六大歌种,它们分别是: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拦路歌、踩堂歌、酒歌)、戏曲大歌和儿童大歌。

侗族

侗族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 桥梁均属崇拜对象。以女性神“萨岁”(意 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 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以鸡卜、草卜、 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有的地 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 魂不死。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 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 信奉者也不多。
+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
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 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 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 家”)的习俗。解放前,侗族 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 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 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 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 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 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 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 量的“姑娘田”、“姑娘地”。 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 可招赘养子。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之美誉。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 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 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 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歌词多以人类 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以 《珠郎娘姆》、《莽岁》、《三郎五妹》、《蝉之歌》 等流传最广。音乐曲调既多又美。一领众和、多声合 唱的“大歌”声音洪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琵琶 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语称ki212,俗称牛 腿琴)伴奏而得名,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
+ 侗族食俗 + 侗族分布在中国南部贵州、湖
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处。 侗族种植水稻,稻田养鱼,鱼 粮兼营。出产木耳、香菇、竹 笋(玉兰片)、柑橘等。 +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 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 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 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 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 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们将各 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 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 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 食用,称为“吃抟饭”。

舞台上的“原生态”

舞台上的“原生态”

舞台上的“原生态”作者:韩东来源:《北方音乐·下半月》2014年第01期摘要:黔东南的侗族有很多的节日,其中,侗族大歌节是本地区侗族中官方举办的比较重大的节日。

它对于侗族没文化的宣传、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原生态;侗族大歌节引言近几年,从江县通过举办侗族大歌节日活动的形式,对侗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同时也激发了侗族人民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豪感,涌现出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

侗族大歌也先后数次走出国门名扬海内外,目前。

“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已经走出贵州、走出国门、深受全球不同肤色的人们的喜爱。

2013年11月28-29日,中国·从江第十届侗族大歌节在中国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在地从江的小黄拉开序幕。

一、艺术、生活巧妙结合在文艺界有一句话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艺术“有高于生活”。

其实,所有的文艺作品来源和素材,大部分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从江第十届侗族大歌节的歌舞表演的舞台上,文艺界流行的这句话很灵活而多彩的在演绎着,演绎着艺术和生活的完美结合。

舞台是一个很小的天地,但是它演绎的确实天地的大舞台,笔者我从第一个节目一直看到最后一个节目,没一个节目都令我感动,不平静,想把它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因为,在舞台上,这些侗族表演者不仅仅是在表演,同时也是在给来自五湖四海的看客演绎着本民族的文化。

二、多彩的情歌情歌,是每一个民族都有的歌曲类型之一,表达的方式形态各异。

侗族的情歌表现方式和交流方式主要是通过“行歌坐夜”而进行的。

在侗寨,“行歌坐夜”的地点一般选在姑娘家的木楼。

夜幕降临的时候,侗家小伙子便打着灯笼,弹着琵琶,在村寨边走边唱琵琶歌。

当委婉动听的歌声飘进侗家小楼,姑娘们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手中的活,悄悄走到窗户边,看看走寨的小伙子是否是自己的意中人。

如果不是,她们会关闭窗户,重新忙起手中活计。

中国多声部音乐瑰宝——侗族大歌概论

中国多声部音乐瑰宝——侗族大歌概论
4
个三音组。 2.旋律与和声 大歌的合唱和其他合唱的差异有以下三点。 第一,大歌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高声部和低声部。 高音侗语称为sohpangp,低音侗语称为meit gal。在正式演唱中, “歌头”只能有一个人,低音部由其他成员来唱,通常是齐唱或合 唱。大歌的低声部多为二度、三度向下装饰的倚音和滑音,高声部 是把低声部加以改造产生的。高低两个声部快慢的对比是十分明显 的,高声部比较简单时,低声部就比较复杂,反之亦可;从而形成 支声性质的二声部复调歌曲。 第二,齐唱、合唱会在旋律分层分叉时出现,两个声部是相辅 相成的关系。 第三,平行三度、四度、五度音程多运用在旋律声部。 3.节奏与节拍 节奏常用 , , , , 大多数情况下是一板一眼,通常一个音只对应一个字;风格上多为 舒缓欢快的、明亮向上的。② 四、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 大歌这种特有的音乐品种,对熟悉侗族内部各组成部分和独特 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参考性质的作用;对研究侗族教育和婚姻的方 式,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历史等多方面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③更 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侗族大歌的传承 在早期的侗族,是只有大歌的,有“歌班”、“歌师”、“民俗活动”等。大 歌的传承方式就是通过歌师对歌班成员的口传心授完成的。 在侗族有了文字后,口耳相传的方式开始向书面文化转化。随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 汉语是“大歌”的意思。拥有两千 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一种民族的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原生态 合唱的复调式歌曲。 一、侗族大歌的起源 (一)本土说 侗族的祖先们劳作后在山林中进行他们特有的娱乐活动,模 仿鸟儿、虫儿的叫声,把自然的美融合到自己的歌声中,大歌就 此产生。 (二)外来说 外面的人认为大歌一开始是单调的,是外来较复杂的音乐流传 到侗族并影响了原有的大歌,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大歌。 (三)改造说 外来会音乐的人把专业音乐知识运用到原有的大歌中,把大歌 改编成多声部音乐。 二、侗族大歌的分类 (一)依据演唱场合、唱叙内容 1.鼓楼大歌 侗语为“嘎的楼”。在鼓楼里,男女声最开始演唱的曲子叫 “噢谑顶”,正式对唱时演唱的曲子叫“干赛”。 2.声音大歌 侗语为“嘎听”,多声的效果是由两方面组成的:一方面是它 的旋律模仿自然界优美的声音,另一方面是和声对主旋律的帮衬。 3.叙事大歌 侗语称“嘎所”。有“嘎锦”和“嘎节卜”两种类型。 4.童声大歌 侗语为“嘎腊温”,音域比普通大歌窄,适合儿童演唱。 (二)依据风格、旋律和内容 1.嘎听 2.嘎嘛 3.嘎想 4.嘎吉 (三)依据性别和年龄 按性别分有“女生大歌”和“男生大歌”;按年龄分有“童声 大歌”等。 侗族的乐师们还创作出混声大歌这种新品种。 三、侗族大歌的特点 在侗族,领唱者被称为“赛嘎”;上方声部被称为“所赛”; 下方声部称为“所梅”。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以稻作为主的农耕民族,属骆越支系,世居地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黔湘桂鄂四省区毗连地区,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视唱歌与生命一样重要。

侗歌主要有侗族大歌、小歌等,其中以侗族大歌艺术成就最高,气势宏大,声部复杂,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历史上分布在侗族南部方言区,现主要流传于南侗方言第二土语区的贵州黎平、从江、榕江和广西三江四县。

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是一种一领众合,分高低声部的合唱,属于民间支声复调歌曲范畴,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无固定曲谱是其特点。

传统的侗族大歌主要类型包括鼓楼大歌、声音大歌、柔声大歌、伦理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踩堂歌等。

相对大歌,小歌一般用小嗓轻声慢唱,曲调短小,情绪委婉缠绵。

分徒歌和有乐器伴奏两类,后者常以乐器名称冠名,如用琵琶伴奏,称为“琵琶歌”;用“牛腿琴”伴奏,称“牛腿琴歌”;用笛子伴奏,称“笛子歌”。

除小歌外,还有一种是侗族在社交场合或婚丧仪礼中所唱的礼俗歌,涉及各个方面的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

乐器方面,大歌的复调形式与侗族民间乐器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侗族的民间乐器是大歌繁荣和发展的直接催化剂。

侗族常用的乐器有侗笛、琵琶、牛腿琴、芦笙、芦笙笛等。

侗族大歌“耳口相传”的传承方式为世界罕见,侗族大歌流行地区的每一个侗寨都是一所民间音乐学校,年长者教歌,年轻者唱歌,年幼者学歌,歌师传歌,歌班对歌、赛歌,在节庆中实践互动,世代承袭至今。

不过,踏入二十世纪,原是隐没在深山老寨中的古老大歌被汉族音乐家下乡土改时偶然发现后,第一次被赋予正式命名并详细加载史册之内。

二十一世纪肇始,侗族大歌新的“变奏”显得华丽、高亢,舞台化对侗族大歌原生态的冲击日益显著,保护和传承工作更是刻不容缓。

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发挥学校正规教育的作用,弥补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实施侗族大歌进校园,是一个重要的传承课题。

侗族大歌:天籁之音

侗族大歌:天籁之音

侗族大歌:天籁之音侗族以“饭养身,歌养心”作为生活信条,唱歌是侗族人交往的媒价和特有的风俗,又是侗族文化传承的方式。

侗寨中的歌队及歌队中的歌师,是侗歌的组织者和传承人,唱侗歌是侗族个体获得族群认同的最终方式。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或“嘎玛”,意为声音宏大的歌,它本是侗族多声歌的一种,即男女歌队在鼓楼正式对歌时唱的一种多声部的歌,由于“鼓楼”是侗族村寨的象征,而侗族大歌又贯穿于鼓楼对歌的始终,侗族人便把“嘎老”视为多声部歌的总称,即称“侗族大歌”。

主要流行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侗族聚居核心区以及锦屏、天柱、镇远、剑河等地,流传面积1000公里,人口20万。

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可分为四类:即嘎听、嘎嘛、嘎想、嘎吉。

嘎听称声音大歌,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迭宕,声音的优美。

嘎嘛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嘎想称伦理大歌,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

嘎吉称叙事大歌,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歌词一般较长,歌者要有惊人的记忆和丰富的表情。

作为传统“口碑”样式,侗族大歌涉及历史传说、祭祀礼仪、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劝事说理、咏唱风物等,大歌的歌词均是韵文体,讲究腰韵、内韵和脚韵之间的联系和押韵。

侗族大歌多以村和房族为单位组建歌队,并作为侗族传统文化的活态见证,是侗族文化在当代得以传承的主要载体。

“口传心授”和“集体展演”的特殊方式,维护了其口传文化在当代延续,同时又是维系当代不同辈分侗族人的重要纽带,是侗族人共同认同的族群文化标志。

侗族大歌来源久远,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这就是当时演唱侗族大歌的真实记录。

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庆(这些是贵州少数民族千奇百趣的节日)

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庆(这些是贵州少数民族千奇百趣的节日)

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庆(这些是贵州少数民族千奇百趣的节日)【岜沙苗族芦笙节】岜沙,苗语叫“分送”,距从江县城7.5公里,是世界上最崇拜树木并以树为神的枪手部落。

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是当地苗族同胞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芦笙节,当地苗语叫“怒噶”、也叫“丢噶”或“卓嘎”,岜沙芦笙节苗语叫“嘎分送”,是全村庆祝丰收的好日子,也是苗族青年互诉衷情、沟通心灵的浪漫时节,一般三年一次新芦笙,恰逢今年是新芦笙最热闹。

【布依“浪哨”情人节】在贵州省望谟县桑郎布依情人节,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的七夕节,热情似火的布依青年男女在"布依古镇、蛮王故里"桑郎镇七星古桥对歌伴舞,谈情定情。

“七星浪哨”是专为布依情侣们而准备的,在这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家可以尽情的将爱释放。

“浪哨”--桑郎布依族谈情说爱的别称!【布依查白歌节】农历六月二十一,是贵州省义龙新区顶校镇查白村一年一度的“布依查白歌节”,节日当天布依族同胞用民族文化形式表现布依族民间故事《查郎与白妹》、布衣山歌对唱、唢呐表演、八音坐唱等民俗,吸引上万群众共度节日。

“查白歌节”历史源远流长,源于布依族民间故事《查郎与白妹》,是黔西南州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査白歌节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族在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社神和给自己祖先扫墓为主要形式,前后持续时间达三十天之久。

布依族“三月三”具有宗教文化、感恩文化、枫香文化的内容,每家都做五彩的花米饭来祭祀社神和先祖,通过“扫墓挂青”来感恩自然、祖先和社会,体现民族的团结友爱的精神。

【侗族大歌节】始于清朝乾隆丙辰年,至今已有281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是一种清唱的无伴奏多声部复调式合唱民歌,可分为鼓楼大歌、男声大歌、女声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混声大歌、戏曲大歌等等,其曲调悠扬,旋律优雅,多声部和谐独特,演唱技巧极高,在国际上被专家喻为“天籁之音”,享誉国内外,2007年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荣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雅之堂。

侗族大歌七姐妹24年后再聚首

侗族大歌七姐妹24年后再聚首
24年 后 ,侗 族 大 歌 再 次 登 上 春 晚舞台 ,而 且分 会场就设 在家 门 口, 除 吴 定 英 、 王 长 燕 因 工 作 原 因 未 能 到 现场外 ,潘 一平 、吴 永英 、吴运美 、 石仙 莲 、吴 秀芳再次 聚首 ,当年惊 艳 世界 的 “七 大歌 ”从 春晚 的台前转入 幕 后。虽然 已经不 再登台表 演 ,但 是 她们 仍从不 同的分 工和职责 来助 力春 晚 ,继续 书写 自己的 “春晚 情” 。
侗族大歌 七姐妹24年后再聚首
文 当代 贵州全媒体记 者 / 汪枭 枭 一
24年前 ,7位 平均年 龄23岁的侗 族姑 娘 ,把侗族 大歌 《蝉 之歌 》带 上 春晚 舞台 ,她们 用清泉般 闪亮的声音 震 惊世 界 。2月8日,距离 201 8央视 春晚 开幕只有不 到一 周的时间 ,吴永 英 、潘一平 、吴运 美在肇 兴侗寨春 晚 分会 场候场 区再 次聚首 ,合 唱 《蝉 之 歌 》,用歌声怀 念过去 的友谊和永 生 难 忘 的 经 历 。
吴永英 、吴运 美、石仙 莲 、吴秀 芳 在侗族 大歌演 艺组担任 指导 老师 , 潘 ~ 平则 携 家人 报 名参 加 了后 勤 工 作 。 “如果说 登上春晚 舞台展现 的是 最灿烂 的文化和 我们最 光鲜 的一面 , 那 么 现 今 在 台 下 做 着 繁 杂 工作 的我 们 ,则是为春 晚尽一份 绵薄 之力 。” 潘 一 平 说 。
1 993年 ,潘 一 平 和 其 他 6位 女 孩 接 到通知去 北京参加 央视 春晚 的选 拔 和 录 制 , 当 时 吴 永 英 出 生 不 到 百 天 的 女 儿还在哺 乳期 ,22岁的潘一平 才结 婚 三 天 。 在 经 历 了 百 般 纠 结 之 后 , 7 个女 孩经湖 南怀化转 车 ,一起踏 上春 晚征 途 ,三 天两夜之 后才抵达北 京。 潘 一 平 回忆 : “第 次 去北 京 ,心

侗族大歌:侗寨最美的四位名歌师

侗族大歌:侗寨最美的四位名歌师

侗族大歌:侗寨最美的四位名歌师作者:越声来源:《小演奏家》2017年第07期2015年,在侗族大歌走出侗寨20年后的1月,当年潘萨银花教出的学生从贵州各地前往黔东南聚会,我和好友纪筱华受侗族著名歌唱家杨春念的邀请,从贵阳驱车百里,见证了这场集侗族各地歌师高手的聚会。

大家酣畅地喝酒,兴之所至,歌声此起彼伏,引来了四邻八舍的村民围观,当时的情景至今难忘。

生态文化保护圈保护了侗族大歌清晨,黔东南的山间萦绕着白雾,这里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侗族人就居住在这个地方,有民谚说:“侗人文化有三宝:鼓楼、大歌和花桥。

”诞生在这里的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和“世界上最美的天籁之音”。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它起源于生活,源自侗家人对大自然的虫鸣鸟叫、溪壑之声的采集和模拟。

侗族人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

侗族大歌的声部组合以众低独高为原则,整个声部默契协调,张弛有度,如行云流水般,表现出侗族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侗族大歌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早年隐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直到解放后,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期间,肖家驹、郭可诹等老一辈音乐家发现了这种歌唱形式,并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侗族山区收集发掘和记录整理。

1986年,贵州侗族合唱团赴法国演出引起轰动,世界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由此改变了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

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受维也纳春季世界音乐会的邀请,侗族大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同年,由29位侗族大歌演唱者演唱的《蝉之歌》在上海世博会开幕盛典仪式中赢得众人喝彩。

侗族大歌按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分为四类,即嘎听、嘎嘛、嘎想、嘎吉,其中嘎听是最精华的部分。

第九届从江侗族大歌节节目单

第九届从江侗族大歌节节目单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中国从江第九届原生态侗族大歌节节目单序养心圣地神秘从江——大型影视视觉效果秀全场、熄灯静音,各部门准备工作全部到位。

主持人幕后音:从江第九届侗族大歌节暨引资招商系列活动开幕式现在开始!LED 大型屏幕视频开始从3 到1 的倒计读数,音效辅以震撼、宏亮、激昂的音乐配合,接着燃烧烟火,视频、全息成像、楼体投影等同时启动播放。

此环节前后耗时五分钟,通过电影科技与现代化高科技声光影技巧妙融洽的表现手法,想现场观众战士一个唯美、秀丽、恬静的养心圣地、神秘从江——从江形象,利用前期拍摄制作的从江形象宣传片,并将从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自然景观、人景观、民族特色文化等系列影像进行浓缩美化,采用全息成像、巨型LED 屏幕、楼体建筑投影等形式加以展现,让影片与实景虚实结合,使得天、人、山、水相融一体,通过充满诗情画意的背景解说、字幕显示,达到现场观众对从江萌生一种不自禁的惊羡、向往的效果。

第一篇章相约神秘从江本篇章的主题立意重点在于体现本届大歌节的主题背景——成为从江招商引资工作打开新局面的瞭望窗口和全敏宣传、推广从江的展示平台,由于晚会的受众对象主要放在莅临从江的升级各部门领导、投资商家以及外来游客的身上,而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尊贵宾客必将成为今后建设从江,发展从江的坚强后盾与重要保障,因此,从江人民当然要拿出最大的热情、最真的诚意来欢迎他们、接待他们、感谢他们,让他们真实感受到从江人民的纯朴、善良、勤劳与好客,本章节的点睛之笔乃事由地方领导亲自创作并亲自登台演唱的原创民族歌曲《邀你到我家乡来》,代表从江人民向各方宾客发出诚挚的邀请,此刻共同欢聚在都柳江畔,共同畅想从江美好的明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从江县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源地之一,继该县小黄村自1993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歌之乡”和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后,从江县去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侗族大歌之乡”。

该县侗族大歌节已成功举办了8届,逐步形成一个节日品牌,成为贵州省的重点节日。

此次盛会除了聆听侗族大歌之外,香港影视明星张卫健、洪欣、林伟、钟淑慧、林俊贤、袁洁仪、雷龙,著名主持人陈驰,著名歌星吕飞、陈美慧、中华怪才凸凹等众明星阵容全情参与演出。

多年来,从江县通过举办侗族大歌节,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激发了大家的民族文化自信,涌现出一大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

侗族大歌也先后数次走出国门名扬海内外,“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深受全球不同肤色的人们的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