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湘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3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

高中地理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3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重难点)3.掌握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

(重点)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地域分异的表现(1)地域分异: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

(2)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纬度地带分异规律(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成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3)基础因素:热量。

3.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经线延伸,沿经度方向变化。

(2)成因: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

(3)基础因素:水分。

4.垂直分异规律(1)形成原因:在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即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2)分布特点:从山麓到山顶出现由下而上随等高线延伸逐渐变化更迭。

(3)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或土壤为主导标志。

5.地方性分异规律(1)规律①有序性: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的更迭。

②重复性: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2)成因①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②地貌、岩性和土质的分异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1.主要陆地自然带(1)划分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

(2)影响因素:热量和水分条件。

(3)主要自然带的分布及特点名称分布地区主要特点典型类型森林自然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草原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以草本植物为主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干旱地区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很少热带荒漠自然带和温带荒漠自然带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1)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学案湘教版必修1(202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学案湘教版必修1(202

(浙江专版)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学案湘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专版)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专版)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考试标准】学考要求考纲细解学考要求a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b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理解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作用和环境变化对地球生物的影响c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1)物种衰退和灭绝的原因:不利于③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2)两次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时期全部灭绝部分灭绝古生代末期原始鱼类、古老两栖类④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中生代末期⑤恐龙海洋中50%以上的⑥无脊椎动物种类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⑦改造自然,并能有意识地提高这种⑧适应和⑨改造的能力.2.产业革命以来,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1)原因:人类对⑩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2)实例:大量燃烧⑪化石燃料、砍伐森林,使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变暖。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3.1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学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3.1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1课时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一、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1. 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①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②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③自然条件的差异。

2. 地球表层差异性的特征:④有序性、⑤普遍性。

、「制约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基本因素:⑥太阳_纬度地带丨一宀「亠3 f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分异规律、、、i分布特点:沿⑦纬线延伸,随⑧纬度变化4.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又称经度地带分异制约出现差异性的基本因素:⑨水分条件分布特点:沿⑩经线延伸,随?经度方向变化二、垂直分异规律1.制约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温度和?降水随高度变化。

2•分布特点:受?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制约。

三、地方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地方?地形、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各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课堂互鬲,互动交湎團一、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必考b、c)提示: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通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上三为什么中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最突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导致由沿海到内陆水分差异,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探究归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不仅存在地域分异,而且呈现出比较项目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成因分析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分异规律延伸方向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更替方向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图示11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案例沿20 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方向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f热带草原带T热带荒漠带T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中纬度(40 ° N〜60° 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f温带草原带f温带荒漠带[学以致用]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按照积温、降水分别绘成柱状图。

高中地理《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湘教版必修1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教案[教学目的]:1、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 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3、 了解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及地貌诸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自然带4、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乡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特征及其成因。

5、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重点难点]: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3、了解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及地貌诸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自然带[讲授过程]:导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组成?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五大要素。

[问题]学习了哪些循环?五大要素通过四大循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地理环境)。

几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面的大气、水、岩石、地貌、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一致性。

例:西安市临潼区: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河流:夏季丰水,冬季枯水结冰。

地貌:山前冲积平原:南部山区降水携带泥沙向北流并沉积下来(临河和潼河)。

植被:由于气候所致:落叶阔叶林。

土壤:褐土、黄绵土。

总体体现一种温带的季节性变化明显的环境特点。

又例:西北内陆地区:环境特征上表现为“干燥”撒哈拉大沙漠地区的气候类型…………(2)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一:黄土高原的变迁:连年战争,大兴土木 森林被破坏例二:矿物燃料的燃烧:矿物燃料的燃烧,使地壳中的C 元素减少,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多,大气保温效应增强,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省优获奖教案 精品导学案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省优获奖教案 精品导学案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导学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①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原核细胞生物)。

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

植物依次经历了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及被子植物时代;动物依次经历了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及人类时代。

②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突变对地球生物的生存威胁(b)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了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3)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4)生物促进了自然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联系了无机界和有机界;改变了水的化学组成,改造了水圈;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参与了沉积岩的形成,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从而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环境突变对地球生物的生存威胁:地质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的重要标志是生物进化和环境灭绝。

古生代末期(如三叶虫)和中生代末期(如恐龙),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拓展提示]绿色植物对地理环境发挥的独特作用:(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保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净化了大气;(2)绿色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条件,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3)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等作用。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①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a)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第3课时)教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第3课时)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标准解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整个自然地理环境。

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很难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

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当然,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准”要求的是“举例说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

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

第二,生物(尤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也都是以植被名称来命名的。

(2)教学重点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教学目标以生物为例,说明某一自然要素的变化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生物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变迁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具有重大影响。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高中地理 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整合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整合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整合专题一世界陆地上地方性分异现象及其成因[例1]下面两图中,图甲为“从雅加达经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图乙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A处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A.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海陆位置影响,属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D.受地形影响,属地方性分异规律(2)图乙中,大陆东部和西部沿岸地区都是森林,但是森林的种类不同,其影响因素是() A.地形B.土壤C.水源D.气候(3)在图乙中,D处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C.E处有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草地的生长D.受冬季风的影响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专题二雪线及其影响因素1.雪线与降水量降水量越大的地区,雪线的位置越低。

因为降雪是从山顶向山脚覆盖,因此降水量越大,从山顶向下的覆盖面越大,雪线的位置越低。

反之,降水量越小,雪线的位置就越高。

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或降雪量)成反比。

如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低于南坡(北坡受西风气流影响,降水多);天山北坡雪线低于南坡(北坡位于迎风坡,降水多于南坡);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低于北坡(南坡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且坡度缓,积雪多,雪线低)。

2.雪线与温度温度越高,积雪的消融量越大,雪线的位置就越高,即雪线高度与温度成正比。

同一座山地的雪线,冬季下降,夏季上升。

随着“温室效应”的增强,山地上的雪线逐渐上升,从而使山地冰雪储量减少,农业生态条件更趋恶化。

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逐渐消退,这一赤道奇观有可能消失。

3.雪线与地形(1)山地的向阳坡得到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则融雪快,雪线位置升高;而背阴坡因气温低,融雪慢,雪线位置就低。

(2)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位置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位置高。

(3)山地的缓坡容易积雪,则积雪越多,雪线位置越低;陡坡积雪易下滑,雪线位置较高。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归纳提升学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归纳提升学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归纳提升,自然地理要素深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时由于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生物的进化、灭绝受环境的制约,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对环境施加影响。

2.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

专题一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加试)1.地形与气候(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如南北美西海岸。

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地形与河流(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状水系;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著。

3.河流与气候(1)气候要素中的降水。

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三必修1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三必修1地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纲展示考查方向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以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为背景,结合区域图表,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及区域环境特征。

2.常结合区域自然环境变化,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其影响。

3.利用区域气候图、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4.以区域图、模式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基础全面梳理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在生命出现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01化学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02有机进化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2)说出地质时期两次因环境变化而衰退和灭绝的物种。

①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03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04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05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②中生代末期:□06恐龙灭绝,海洋中有50%以上的□07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2.人类出现后,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过程中应注意的两大问题(1)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08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09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大尺度X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01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02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三地域分异规律1.纬度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M―→N方向)01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①成因:□03纬度变化更替,如在大陆西岸,从赤道向南北两极,自然②表现:沿□02纬线延伸,随□带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等,各自然带均呈东西方向延伸。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学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学案湘教版必修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考点突破1. 以生物为例,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地理环境变迁的重要影响;2. 了解地理环境的变迁对生物灭绝的影响;3.举例说明不同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影响。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难点: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生物的进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陆生,在不同的地质年代,有不同的生物。

地质年代:38亿年25亿年 6.0亿年 2.5亿年生物进化:环境演变:【核心归纳】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①生物进化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②环境的演化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这既说明了某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又说明了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1)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2)地球自然环境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面积逐渐缩小,陆地面积越来越大,依次由水域生态系统发展到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一)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

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而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

相互作用的关系可用简图表示如下:(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1)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产物,能适应和改造自然。

(2)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臭氧、氟利昂等。

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3)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合理的人类活动→人地和谐;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人地矛盾尖锐。

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具体分析图解如下:思考:山西省自然资源丰富,当地政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采取了资源开发等一系列措施,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人类活动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意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湘教版必修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考点突破1.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 通过剖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学会从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3. 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含义的理解;2.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难点: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整体性的含义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其含义可结合下图来理解:(3)整体性的表现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一)土壤概况概念: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它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

土壤的形成是各个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二)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的概念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风化物能逐步发育形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3)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的影响(三)气候与土壤(1)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当水分过多时,空气受排挤,造成土壤缺氧和土温下降;而空气过多则水分减少,造成养分、水分供应不足。

(2)气候直接影响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①温度影响化学反应速度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

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分解速度增加约7倍。

②温度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有机质积累多。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的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湘教版必修1一、教材分析:1、本课是第三章的第一节课的内容,它既是前面所学的各要素的综合归纳,又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2、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就是讲了两方面:一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学生对第二方面的知识可通过平时对生活上的感性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较容易接受,但第一方面比较抽象,学生既没有亲身体验过,又没有实在的生物化石供学生观用,学习起来较困难。

因此在学习这课时,我主要是按照生物进化、灭绝的时间顺序,通过一种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来学习。

3、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与人类的发展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学生分析人类活动的现状、预测人类的发展趋向,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地质史上环境变迁导致的两次生物灭绝。

2、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生产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树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策略:1、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探究式学习法、讨论法,通过各种探究活动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会感觉到学习的压力,同时进行自我探究的形式,学会自然地接受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2、运用多媒体手段,课前充分地作好课件,让学生在课前积极准备好预习的工作,并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通过实际生活的体验看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作用。

四、教学过程:学生合作,分组探究,教师得出结论,展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思维拓展:(展示一则新闻)最近雅鲁藏布江截流成功,试分析这一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除了全球气候变暖外,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还有(臭氧空洞、酸雨等)?学生回答,教师罗列。

引导学生简要分析人类活动在其中的作用。

面对着日益恶化的环境,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去解决呢?学生分组探讨,各抒己见。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3。

3。

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习目标】 1。

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

2.掌握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

3。

理解地表不同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主导因素.【自学指导】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本P78,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用红笔着重标出,并完成夯实基础填空题,15 分钟后点名提问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①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带之间和②.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1)形成原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2)概念:自然带大体上沿③延伸、随④变化,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或经度地带分异规律)(1)形成原因:⑤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以⑥变化为基础。

(2)概念:自然带大体沿⑦延伸,⑧方向更替。

3.垂直分异规律(1)形成原因:高山地区因⑨不同,会出现从山麓到山顶的差异。

(2)概念:⑩自然带随⑪延伸,⑫方向更替,纬度越⑬,山体越⑭,自然带越丰富。

4.地方性分异规律(1)形成原因:地方⑮、地方⑯、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

(2)概念: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导学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①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原核细胞生物)。

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

植物依次经历了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及被子植物时代;动物依次经历了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及人类时代。

②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突变对地球生物的生存威胁(b)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了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3)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4)生物促进了自然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联系了无机界和有机界;改变了水的化学组成,改造了水圈;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参与了沉积岩的形成,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从而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环境突变对地球生物的生存威胁:地质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的重要标志是生物进化和环境灭绝。

古生代末期(如三叶虫)和中生代末期(如恐龙),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拓展提示]绿色植物对地理环境发挥的独特作用:(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保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净化了大气;(2)绿色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条件,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3)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等作用。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①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a)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

因此,人类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

②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b)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既可以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又能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拓展提示]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等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我国沙尘暴天气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b)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具体表现为:(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3)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②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a)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

这些地理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如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关系。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土壤圈等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和生物循环联系在一起。

小尺度范围而言,某一要素的变更容易对其他要素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环境的变化。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决定我国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主导因素是水,西北地区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特征都与干旱的气候相一致。

在各地区内环境要素之间有一种协调或平衡关系。

如果某个要素的变化超过了其限度,就会导致彼此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有时甚至带来环境灾害,因此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4.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①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a)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人类活动,其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②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性状的作用(b).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生物: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如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或因坡度、坡向的变化,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农业生产活动。

[拓展提示]人类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积极影响是培育一些肥沃、高产的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主要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

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b)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某一种自然资源或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种成分,这必然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

如采伐森林,不仅改变植被状况,还会引起土壤和径流变化,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对小气候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6.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b)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性,既有大尺度的,也存在小尺度的差异。

例如: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区(100N-100S),埃塞俄比亚高原为热带草原区(100-200N),撒哈拉沙漠为热带荒漠区。

7.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①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导致热量从低纬向高纬地区减少,形成大体沿纬线方向延伸(东西延伸),沿纬度变化方向更替(南北更替)的自然带分布规律。

以低纬、高纬地区最为典型。

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热量条件。

[拓展提示]探究以下案例中的主导因素:(1)我国海南岛到黑龙江漠河的自然带变化: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带;(2)赤道到两极地区自然带变化(非洲中部→亚洲北部):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形成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南北延伸),沿经度变化方向更替(东西更替)的“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以亚洲大陆中纬地区最为典型。

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

[拓展提示]欧洲西海岸沿400N向东的自然带分布: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干湿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形成了相应的由气候、植被、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带,表现为随等高线延伸(水平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垂直更替)的现象。

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拓展提示]珠峰南坡自然带谱较北坡复杂的成因:南坡朝向印度洋,夏季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且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较好。

南坡的相对高度大,带谱较北坡复杂。

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岩性、土质、地貌部位等不同的条件下,自然带发生一定变化的规律,它具有重复性、有序性的规律,是属于一种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拓展提示]天山南坡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有利于棉花种植)、南半球缺失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等。

②产生地表不同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主导因素——热量;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水分;垂直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水热条件的组合;地方性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水热情况。

8.主要陆地自然带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a)陆地自然带基本类型分布特征森林自然带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等湿润、半湿润地区(1)生产量较大;(2)赤道到两极热量差异草原自然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1)降水量差异;(2)以草本植物为主荒漠自然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干旱地区(1)降水量少;(2)植物少,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少,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寒带自然带冰原、苔原带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部等全年严寒,植被很少,被冰雪覆盖[拓展提示]探究为了建设“绿色奥运”,北京能否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林树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